認識台灣原住民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49 | |
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有鑑於海國論壇之[文化e網]之新開幕,在受本版版主之託下,繼續開闢此一欄位,並將過去的資料依原住民族群人口數逐一依序整理貼上,同時新增資料也將於本欄貼上。 舊版資料:認識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是台灣島的主人之一,但由於多居住於叢山峻嶺之間,因此外界對他們了解甚少。本欄在介紹台灣原住民的分布、各族群特徵、風俗習慣、服飾、飲食、住屋、獵首行動、傳統信仰及歲時祭儀等,例如原住民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獵首」,它代表一種最高的審判,族人們堅持它,就像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獵首並非台灣原住民所特有,許多東南亞的土著社會過去也存在著這項傳統,它並不是單純的殺戮行為,在部分傳統社會中,「獵首」更是具有非常特殊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透過本欄,諸位可更進一步認識台灣原住民,了解原住民族群的純真風貌和傳統文化,進而接納原住民族群,並化解彼此間的隔閡。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0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阿美族(一) 地理分佈 (一)南勢阿美 古聚落的名稱為荳蘭、里漏、七腳川等等。 (二)秀姑巒阿美 古聚落的名稱為太巴朗、馬太鞍、奇美等等。 (三)海岸阿美 古聚落的名稱為貓公、頂仔落、靜浦、港口、長光、白守蓮、成功等等。 (四)台東阿美(卑南阿美) 古聚落的名稱有馬蘭、都蘭、都歷、大馬武窟、小馬武窟等等。 (五)恆春阿美 (六)都市阿美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0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阿美族(二) 文化特質(一) 傳統的母系社會 階級制度 每一個階級所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有區別,而且在部落中皆有不同義務與權力。傳統上是老人下決策,中年人執行,青年人服務,少年人學習,年齡越大勞務越輕,越小則越重。此種階級制度在部落中具有相當大的約束力量,也是部落延續的根本。 目前階級制度依然在部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儀式、慶典都會由階級共同開會、分工執行,並不因為社會的變遷而失去他的意義。 聚會所的功用 阿美族命名的方式 阿美族人的名子取自任何方面,有神明如nakao,英雄如kolas,在晚餐時出生叫lafin(晚餐的意思),大自然所有現象也是取名的題材,例如颱風faliyos;法拉漢的意思比較特別,是被爸爸丟掉。總而言之,阿美族人取名的方式像美國印第安人一樣具多樣化特色。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1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阿美族(三) 文化特質(二) 阿美族的音樂 1.歌曲內容 實詞歌謠除了祭典及舞蹈吟唱,阿美族人對於生活中的事情、歡樂、悲傷等等,都可以成為歌詞的內容;例如說上山工作、放牛、結婚、男女情愛等等,不勝枚舉。 2.歌謠的唱法 阿美族的歌曲雖然可分為內容與方法上的差異,但不代表所有阿美族部落的歌曲都大致相同;每個部落都有可能因為地理環境、祭典、或是所發生的大事,而發展出不同地區的代表性歌謠。 3.傳統與流行 阿美族的舞蹈 2.歡宴的舞蹈 3.地區性的差異 4.傳統與流行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2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阿美族(四) 文化特質(三) 服飾穿著 女性服裝 2.上衣 3.胸掛 4.裙子 5.綁腿 6.其他配件 男性服裝 綁腿褲(後敞褲)僅有褲子的前半部,多以紅布為底,是半片式的寬肥褲管,褲的邊緣鑲以彩色波浪紋,縫上細繩綁於腰上。 2.裙子 3.其他配件 頭目的服飾 花東地區阿美族服裝的差異性 阿美族的阿魯富(Alofo)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阿美族(五) 重要祭典 傳統上以毒藤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二)豐年祭 依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做最後的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早期,祭歌在平時不准唱,目前已無此規範。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神話傳說 阿拉揚和馬哈勒歐的子女有好幾位,分別是女神米哈色勒『Meahsele』,男神阿納費耀『Anavejau』,女神豆娥『Donge』以及洛巴拉奧『Lopalangau』。其中洛巴拉奧最重要,祂命阿拉揚變成天,米哈色勒變成太陽,阿納費要變成月亮。而人的生命是由豆娥創造的。 但是那被命做天神,太陽,月亮的三位神祇都不願遠離上升,於是洛巴拉奧便與馬樂雅普商量,認為非造山來撐開天地不可。山造好了,但高度有限,不能造的更高。洛巴拉奧遂造萬物。萬物造好了,他召集眾鳥給他們命名,同時要求他們把天撐高。由烏鴉先試 ,結果不成;再由鳶,鷲等鳥類先試,也都不行。最後烏秋來了,當牠叫『達啾嘟拉普,達啾嘟拉普』 時,天才慢慢上升。升到三分之一高時,烏秋累了,請別的鳥類來幫忙繼續撐高,但他們仍舊不行。烏秋休息後再來,又把天撐高三分之一。烏秋又說累了,再請別的鳥類來試試,還是不成。最後,烏秋又來把天撐高到現在的高度。洛巴拉奧量了一下,認為高度已夠才停止。 天上升了但太陽卻從不落下,經茲洛姆『Tslum』神要求後才落向南方。太陽從北方出來落向南方是比較長的,一天要午飯三次,因此洛巴拉奧把它改成由東方出而落向西方。 洛巴拉奧又命月亮有圓有缺,使人們知道月的循環。循環一次是一個月。洛巴拉奧再命太陽在 伊禮信『iLisin』祭典過後往南方,月亮往北方故伊禮信之後晝短夜長。當天上升而太陽,月亮循環正常後,眾神仙跳舞慶祝。這時候,洛巴拉奧就召集眾神,分配祂們為各種植物之神,所有的植物在這時候都出現了。洛巴拉奧因見動物沒有食物,故將其中若干植物變成動物的食物,後來這些植物也就變成人類吃的野生植物。此外,洛巴拉奧也把一年分為三季十一個月,並把每一個月的行事作為加以規定。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泰雅族(一) 地理分佈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的紋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紋面。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八萬五千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文化特質 (二)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九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三)浪漫的口簧琴舞及弓琴舞:口簧琴為台灣原住民族所共有的樂器,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泰雅人擅於彈奏口簧琴及弓琴,特別是多簧口簧琴的吹奏,更在台灣原住民中獨樹一格。泰雅族人吹奏口簧琴及弓琴,用來當作男女互訴衷情的溝通工具,藉著簡單而質樸的樂聲,表達彼此的心意。而歌舞的部份呢?雖然只有固定的三音旋律,但歌詞及舞蹈的變化卻令人嘆為觀止。 (四)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泰雅族(二) 神話傳說 重要祭典 傳統上舉行祖靈祭(maho,泰安鄉後山用語)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在1991及1993年,苗栗縣的泰安鄉曾經舉辦了全鄉的收穫祭,各村的族人聚集在一起,重現祖先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祭儀。在1994、1995年南投地區也舉辦了二次類似的活動。在原住民傳統社會結構瓦解,生活習俗喪失的今天,官辦的聯合活動,倒是讓大家了解泰雅文化的好時機,只是如何落實於族裡的現代生活,或讓更多的泰雅族新生代有機會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技藝是值得我們一起來思考的。 傳統特色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2:5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泰雅族(三) 理念宗教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台灣原住民族中唯一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一位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但紋面的風俗在日本人殖民台灣期間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的族人,但已很少了。除了上述的意義以外,美觀、避邪也是紋面的另一個目的,泰雅人在山上工作,吃完晚飯後,要將炭灰塗於上額、下顎,以避免邪靈之侵,因此據推斷,兩者之間有其淵源。泰雅人相信,當族人去世,回到祖靈的居所時,祖先們以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因此,紋面也是泰雅族人死後認祖歸宗的識別標誌。
至於編織工藝則是男子的工作,就像織布是女人的工作一樣,泰雅男子在十一、二歲時,父親便會強迫孩子學習編籃,原因在給下一代學習一技之長,以免其終日無所是事。其編織主要材料有籐、竹及月桃三種,其用途可分為搬運用背簍、儲存用編器,盛置用編器或撈漁用編器、裝飾用等。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3:11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布農族(一) 地理分佈 目前布農族分為五大社群,均居住在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郡社群、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除此之外,歷史上還記載有已被同化的蘭社群(搭科布蘭郡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等。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總人口數約四萬多人。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二)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三)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 (四)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月圓-豐收的意象。月缺-消失的象徵(除蟲、除草)。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長的含義。盪鞦韆-小米長得與鞦韆一樣高。小兒滿月-全家整日活動,相信如此小孩生命力會更旺盛。山胡椒-結實(祈望小米長得如此結實),因其有辛辣味,鳥類不敢吃,如飛鳥不敢偷吃穀類一般。 (五)小米的擬人化:小米有靈魂、有五官、可移動,因此對它特別敬重。亦有父粟與子粟之分。父粟有五個耳朵,管理子粟(粟:小米)的成長,因此布農人對父粟更加敬重。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3:12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布農族(二) 重要祭典 (一)射耳祭(Malahodagian): (二)嬰兒節(lndohdohan):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3:12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布農族(三) 傳統特色(一) 每年11至12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口簧琴是原住民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3:1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布農族(四) 傳統特色(二)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布農人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一是主持農事祭儀的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二是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員擔任。三是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8:5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排灣族(一) 地理分佈 文化特質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8:5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排灣族(二) 重要祭典 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或由鄉公所統一辦理。 (二) 人神盟約祭(Maleveq):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五年祭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為了方便說明,將五年祭的流程簡化如下: ● 祭典準備工作:(1)山上修路。(2)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3)作籐球。 ● 正祭期間:(1) 招請祖靈。(2)剌球(以前要獵過首級的人才能上剌球架)。(3)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4)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5)剌球(最後一場)。(6)砍斷剌球桿,要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7)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 後祭:(1)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2)男子出獵。(3)交還護身符。 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文樂、望嘉、春日鄉的力里、七佳、歸崇、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 ● 六年祭(五年後祭)(Pusau tavuvu):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8:59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排灣族(三) 傳統特色 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踩著緩慢的八步舞,端莊典雅的身態在婚禮的會場中梭巡。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漓淋盡致!這樣一件華麗的衣飾,可能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另一種藝術的表現,是在人的身體肌膚,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經過頭目允許後才能使用比自己階級高的名字。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在祭典期間,頭目將子民納貢的農作釀酒、煮食,與族人共享。平時,對於貧困的族人也要適時施予援手。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目前,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裝飾權的開放意味著頭目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已經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或慶典時才會凸顯他的地位。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出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 排灣族發源於北大武山,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人口約六萬多人。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群是排灣族當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長嗣的繼承。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稱之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行的地區。南排灣的牡丹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0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魯凱族(一) 地理分佈 階級制度 「頭目」是部落的大地主,擁有土地、獵區、河流。對外代表部落參與公共事務;平日以收納賦稅為主,頭目在頭飾插上熊鷹羽飾,頭目地位一般由長男繼承。 「貴族」為大頭目的親戚,又分為二頭目及其他小頭目。可以耕種土地不必納稅,也可以沿用貴族的名字。 「勇士」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是具有特殊功績或特殊才能的平民,如雕刻匠、打鐵匠。頭目會賜予他某些權利,如戴羽毛、花環等。 「平民」多為佃農,租地耕作。平民有向頭目納稅的義務,納稅的內容不是金錢,而是自己耕作收成的小米、花生之類的食物、或是狩獵的肉品。 傳統特色 服飾一方面表現社會地位高低,同時也是社交不可少的禮品,例如以全套盛裝作聘禮。 魯凱族的頭目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插在頭冠的羽毛,象徵崇高的社會地位,必須經過族人認同功勳之後,才能公開配戴;此外,頭飾上綴有紅色蝴蝶結的人,代表是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 魯凱族依照不同的場合穿著,而有盛裝與常服之分。男性盛裝包括帽章、頭巾、上衣、腰裙、披肩、套褲等;女性盛裝包括花冠、頭巾、耳飾、頸飾、琉璃珠頸鍊、珠腕環、臂環、長禮袍、女裙、腰帶、綁腿、肩飾串等。 日常穿著,男性有皮帽、頭巾、上衣、肩帶、腰帶、皮雨衣、鹿皮衣、鹿皮套褲、煙帶、火藥袋等;女性則穿著頭巾、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網帶、皮雨衣、布袋等。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0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魯凱族(二) 重要祭典 傳統工藝 三、傳統住屋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0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魯凱族(三) 魯凱族的象徵-百合花 因為魯凱族有佩戴百合花的傳統習慣,為了便利,魯凱族婦女也利用紙材剪成百合花的花瓣,則在額頭上,作為人造百合花的圖案。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1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卑南族(一) 地理分佈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九千多人。 文化特質 神話傳說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1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卑南族(二) 重要祭典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一)知本村:最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1993年恢復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喪活動,並重建會所制度。1996年恢復猴祭,目前致力於會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訓練。(二) 南王村:收穫祭(muraHijavan):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年祭:年祭是目前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從12月24日起至元月2日為止。茲說明如下:(1)青少年驅邪活動:在12月24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2)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舉行時間在12月25日)。(3)大獵祭(mangayau):(12月27日∼30日)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目前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活動以老人為主導。仍保有吟唱古老詩歌(bailalao)的古老習俗。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溫馨感人的一天。(4)聯合年祭:(元月2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三)初鹿村: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四) 檳榔村: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五)利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六)泰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七)寶桑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八)建和村: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但舉行的時間不同。 傳統特色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1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卑南族(三) 傳統服飾 卑南族的鮮花頭飾是卑南八社中最普遍性的頭飾,也是最為外人熟知的族群標誌。舉凡重大節慶,族人部會為自己的家人或是來訪的外賓編戴一串鮮花頭飾,因此花環使成為外人認識卑南族的最佳媒介。在大獵祭及年祭期間(每年的元旦),當族中的男子從山上回到村落時,親朋好友曾為歸來的長老戴上花環,獲贈的花環越多表示越受到族人的敬重,是社會地位的表徵。 花環的佩戴不分男女,對於末成年的男孩,卻只能佩戴由山上的蕨類編成的草環。等到舉行成年禮之後,才能戴上花環、穿上漂亮的手織或刺繡的衣服,參與村落的社交活動,結交異性的朋友。在這之前,一律打赤膊、圍短裙,當然這種習俗已經消失,倒是成年禮的儀式還保留了下來。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2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賽夏族(一) 地理分佈 世代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因地緣關係,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人口大約有五千多人,是目前台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之一。 文化特質 (二)代表氏族的臀鈴與肩旗: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 (三)音詞反覆的祭歌: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1^^2^1^2,^2^3^3,^3^4^4,^4^5^5。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2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賽夏族(二) 重要祭典 (二)祖靈祭(pas-vake): (三)矮靈祭(pas-taai):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2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賽夏族(三) 傳統特色 目前賽夏族人共有十五個姓氏,分別屬於五個聯族,聯族之間禁止通婚。例如趙姓、豆姓、絲姓、獅姓屬於同一聯族,不得通婚。賽夏族人對於家族成員的認定,也表現在祖靈祭上。在祖靈祭當天,由家族的長老從祖先籠裡取出一個小酒杯、斟滿清水,再以食指沾水,觸及在場每一位家族成員的雙唇,接受這個沾水禮的人才是家族的一份子,因此新婚的媳婦與新生的嬰兒都要回來參加,而舉行此儀式時異姓、異族的人都不准在場。 賽夏族人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如祈雨祭由潘姓主持。祈睛祭由夏與蟹姓主持。鎮風祭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豆姓長老主持。這些規範,來自族裡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經驗。 賽夏族傳統利用刺青、穿耳、拔牙、拔毛來裝飾身體,除了美觀之外,還象徵成年與社會地位。如賽夏族人年滿十五歲,要打掉兩顆牙齒才算成人,之後才能紋身。男子於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則僅刺在上額。不似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對於有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下肋骨處刺第一道紋,獵過三個首級者,再右乳肋骨下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斬獲依次再加刺紋。因此,從日據時代留下的老照片中,總頭目趙明政的胸前左右乳下各有三道刺紋,我們可以推斷,趙頭目當時已獵過七個首級。男子在身體上紋身,穿著袒胸露出刺青花紋,乃有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意義。
祭典儀式穿著的長衣,色彩鮮艷、紋樣華麗,傳統形式以白、紅、黑三個顏色為主,以白色為底、紅色為織花的主要元素、黑色用來夾織搭配、襯托或凸顯出紋樣的效果。 由於賽夏族的長衣和短背心都沒有性別的區分,因此僅限女人穿著的腰裙,在服飾項目中就顯得格外重要。舉行傳統祭典或表演活動時,腰裙仍是主要的傳統服飾項目,有趣的是,現代祭典活動中,不只是婦女穿著腰裙,也可以看到男子穿著腰裙,且多套在長褲外,作為裝飾。 善獵的勇士在盛裝時,可戴外包白色熊皮胸毛、鑲華麗珠子、鏡子等裝飾的籐帽。因賽夏族男人在胸前刺青來象徵英勇,這種身體裝飾的觀念影響了外衣的形式。如外衣敞開來而不加以扣合,是為了開敞前胸顯露出刺青,彰顯狩獵的戰果與榮譽,成為特有的服飾文化。 賽夏族的飾品主要有琉璃珠、貝珠及貝片的帶狀飾;以貝殼、琉璃、人牙及豬牙串胸飾;麻線織成的腰飾;貝響的臂飾,還有腿飾、腕飾等。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2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賽夏族(四) 傳統工藝 編器使用的主要材料有竹、籐兩種。竹材主要來源為桂竹,由於質地較堅固不容易折斷,使用最普遍;還有一種野生的小綠竹,竹節突起比較少,是編製細緻器物的上好材料,畚箕就使用綠竹製成。賽夏族的籐帽、榖物背簍等,則用黃籐編製。 賽夏族編籃技術多傳授給男子,在編法上以編製漁籠的「相交螺旋編法」最具特色,其他還有方格編法、透孔六角編法、斜紋編法、絞織編法、簡單合縫螺旋編法等。使用的修緣法有加蔑紮編法、夾條紮縫法、8形修邊法。傳統賽夏族編器完成後,為了防止蟲蛀,在編籃外表還塗上一層薯榔的汁液,或用煙燻、塗抹煤灰等加工處理。 在編器類型上,賽夏族雙肩帶式的背籃最具有代表性,這種雙肩帶式的背籃風格,完整保存下來,仍然在生活中使用。 二、織布 於織布時婦女平坐在地上,雙腳頂住經卷,背後有背帶綁緊腹前布夾,中間為雙手穿梭織布的範圍。由離手最遠的腳端至背部,織布工具排列順序。隨著織布的難易程度和織花,賽夏的支不可分為幾種: 賽夏族傳統織紋圖案,常見的有菱形紋、卍字紋、線條紋等;主要都是由紅、黑、白交錯變化而成。就圖案的個別元素而言,與泰雅族的織布非常類似,如菱形紋、線條紋在二族織布中都經常出現;但賽夏族喜用的卍字紋,卻從未泰雅族中見到過,反而是在平埔族的織紋、刺繡中經常出現,卍字紋的由來傳說與閃電有關。織紋的個別要素雖然類似,但組合安排的原則又不同。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3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鄒族(一) 地理分佈 人類學家習慣上將鄒族分為南鄒群和北鄒群,南鄒包括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群(Kanakanavtt)和沙阿魯阿群(Saalua);北鄒包括阿里山地區的特富野社(Tfuya)、達邦社(Tapaytt)、伊努茲社(Inutsu)以及南投信義鄉久美村的魯夫都社(Luhtu)等。唯南鄒二群在語言、風俗、祭儀等與北鄒差異甚大;北鄒四社中伊努茲於民國初年廢社,南投魯夫都社也因日人將布農族遷址至該地區而人口減少,並同化於布農,已呈廢社狀態。因此目前鄒族僅留阿里山的特富野和達邦兩個大社,人口約四千之譜,阿里山鄉之里佳、樂野、來吉、山美、新美、茶山等村居住之鄒族人,均分屬於這兩個古老村落。 近幾世紀以來,受到來自東部山區布農族領土擴張,以及來自西部平埔族和漢人的入侵,加上傳染病的流行,人口數銳減,成為僅次於達悟、賽夏的少數族群。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3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鄒族(二) 傳統祭典 (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祂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三)小米播種祭(Miapo):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四)子安貝祭(Miyatjgu):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直接1993年才恢復。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因為人們在玉山避洪水的時候,火種被滅絕,起初他們派遣哥有伊細鳥(Kojoise)去取火種,但是由於飛得太慢,火燒到牠的嘴角,就丟下火種飛走了。後來又派烏忽古鳥(Uhngu)取回火種,很快地,牠將火種順利取回,大家有食物可以吃,又可以生火取暖。人們允許烏忽古鳥吃榖粒,而依稀古鳥只能在田邊覓食。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38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達悟族(一) 地理分佈 台灣東南海外的蘭嶼島,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島。蘭嶼在日本時代稱為「紅頭嶼」,台灣光復後,因國民政府為原名不雅而改以島盛產的蝴蝶蘭命名,更名為蘭嶼。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達悟族人世居在蘭嶼島,與菲律賓巴丹島關係密切,生活習性、語言非常相近;而在古老傳說中也流傳許多達悟族與巴丹島往來的故事。達悟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同時舉行重要的招魚祭,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蘭嶼目前已被規劃為國家公園,成為台灣的觀光勝地。 族人自稱為「達悟」(Tao),就是「人」的意思,雅美一詞是由日本人鳥居龍藏所命名,1995年旅台的雅美青年成立「達悟同鄉會」有意正名「雅美」為「達悟」。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海洋的天然屏障,使得他們接觸漢化文化最晚,但也因此文化保存得滿完整的。不過,因台電核廢料儲存場設於此地,曾引起族人數次抗爭;而達悟族在2000年新總統就任之後,進一步提出了自治的要求,讓我們對這支最溫和的原住民印象改觀。 文化特質 (二)大船文化:達悟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三)南方島嶼的地理觀:早期達悟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四)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愛好和平的達悟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五)丁字帶與精細的織衣: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達悟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六)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達悟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39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達悟族(二) 重要祭典 (二)飛魚招魚祭(mivanwa):在每年二至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 (三)飛魚收藏祭:在六至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 (四)飛魚終食祭(manoigoyin):約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五)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舉行時間多在招魚祭之前,是全島的盛事,所有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主人分贈禮芋、豬肉給前來祝賀的親友,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在選定樹材的同時,各家船主已經在自己的田地上廣植芋頭,人船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至田間進行第一次挖取芋頭的儀式。往後的幾天,婦女們都在田裡,直到芋頭的數量足夠覆蓋整隻大船。正典當天,村民們都來幫忙殺豬,船主依次分贈禮肉、禮芋給各家戶。全村(甚至全島)的村民均盛裝與會,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隨後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之後,青年們抬著船向海邊走去,行進途中反覆地作出驅逐惡靈的動作,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六)新屋落成禮(mivazai):達悟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新屋的建造請親朋好友來幫工,藉此互相累積建屋的經驗,婦女們則需廣植芋田,以備落成時使用。傳統的住屋建材全部取自蘭嶼本島,目前已有許多水泥新房產生,但舉行落成禮的心情並沒有改變。在達悟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達悟人認為是恥辱的。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40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達悟族(三) 傳統特色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4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邵族(一) 地理分佈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局限於日月潭一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里鄉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餘戶,人口數近三百人,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類的瑰寶。 邵族的本來風貌,保有諸多文化特質,他們自古以來,依存著日月潭,及其周圍的這塊福地,生生不息,創造了豐碩的文化,從採集、漁獵、農耕諸生產中,蘊育出燦然可觀的人文特色。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4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邵族(二) 神話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一隊獵人在山中打獵時,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大夥兒於是驅趕著獵狗,一路翻山越嶺地追大白鹿,邵族祖先在追逐白鹿進入深山後,沿路在樹林上以獵刀削下一片樹皮做為路標記號,追了好幾天正當大家精疲力盡時,看到眼前竟然展現出一片湖光水色,邵族人追逐的那頭白鹿走投無路,衝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熱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凍,更是僵硬難動了。 邵族祖先獵得了白鹿之後,白鹿紅色的血和內臟吸引來多得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長者族人把撈得的魚類謹慎地先試食一番,不但沒有中毒,而且發現湖中的魚群美味可口到極點,其後才允許青壯年的族人食用。大家真是高興極了,湖泊區不但景色優美怡人,而且湖中有那麼多取之不盡的魚類,這真是上天賜給族人安居的好處所,於是趕緊循著削下樹皮的記號回到原社去帶來族人,從此邵族就在日月潭定居下來,日月潭變成了他們的故鄉。 二、公媽籃(祖靈欄)的由來 次日頭人將此事告知族人,大家都非常驚恐,於是每家都準備一只籃子,內置祖先衣服和飾物,作為祖靈的象徵,此後族人遇有重大事情,都以祖靈籃做為祭告求佑的對象,而族人也因此享有平安、健康且衣食無缺的生活。 資料來源:唐美君〈日月潭邵族的宗教〉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09 19:4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邵族(三) 重要祭典 宗教信仰 公媽籃是神聖的象徵,無事不可驚動亦不得把籃中的服飾隨便取出。早期的公媽籃,被掛在住屋正室的左側壁上,離地約有二公尺。現在的邵族族人則因為大部份接受漢教,因此正廳的主位供奉著漢神,主牆上掛著漢神的圖像,供桌上則有不同神像,其中又以觀音、媽祖、帝爺、太子爺最為普遍。 因為受了漢文化的影響,某些族人的供桌上,漢神的旁邊供奉著邵族的公媽籃,有的族人則同時供奉公媽籃和公媽牌,亦有的族人,將公媽籃掛在牆壁上。更有的族人信奉基督教,主壁上掛有十字架,亦或聖經十誡的箴言,但在旁邊掛著或是供桌上置放著祖先的公媽籃。這些現象正也反應邵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以及邵族對於外來宗教的包容性。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0 16:1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噶瑪蘭族(一) 地理分佈 噶瑪蘭族(KARALAN),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噶瑪蘭族是臺灣10個平埔族中的一族,原住宜蘭平原36社;西元1796年漢民千餘人入墾宜蘭平原改變了噶瑪蘭族的命運。噶瑪蘭族是平埔族之中最後漢化的族群;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過去對葛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當時重要聚落包括打馬煙社、抵美簡社、奇立丹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羅罕社、利澤簡社、加禮宛社、奇武荖社等。清嘉慶年間(西元1810年左右),葛瑪蘭族因抵抗由吳沙所開啟的漢人入侵失敗後,不得不歸化清廷;可以說是平埔各族中最晚「歸化」的一支。而由於受到漢人爭地的壓力影響,部份葛瑪蘭人自西元1840年(道光20年)左右開始陸續南下,遷移至花東沿海一帶定居;由於遷移者以加禮宛社為主,所以稱為「加禮宛族」。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0 16:1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噶瑪蘭族(二) 傳統祭典 文化特質 噶瑪蘭人是一個母系社會,行「招贅婚制」,子女從母居,夫從妻居,男子長大出贅,女子承繼家產,男子因出贅而失繼承權。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平等社會,頭目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它的公眾事務,則由各年齡階層的族人分工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0 16:1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噶瑪蘭族(三) 傳統母語 其次,如果主詞沒有出現,這個主詞就會被自動詮釋成第三人稱。譬如「yauuzisanmuzis」,其中的「yau」是「在」的意思,而「uzisan」是「浴室」的意思,muzis是「洗澡」的意思,在這個例句裡並沒有說明是誰在洗澡,但是按照剛剛所提之原則,這句話的意義就成「他在浴室洗澡」。 文化傳承 偕萬來在回憶自己與母語接觸的過程時說,因為他的父親說他們是純粹的噶瑪蘭人之後,他認為必須為自己的族群服務,為自己的族群留下可資證明自己是噶瑪蘭人的一份榮耀,經過一番長思後,他覺得要把自己的母語留下來,所以開始學母語。當時年僅27歲的偕萬來,以羅馬拼音來認識自己的母語,而且一邊學習母語,一邊將自己的母語利用羅馬拼音文字化,經過兩三年的學習,一般的對話已能對答如流,可見母語保存的重要性。 偕萬來體認到母語對於族群文化的重要,認為唯有推廣小朋友的母語教學,才能傳承噶瑪蘭母語,因此投身母語教學的工作,為噶瑪蘭語的傳承盡一分心力!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1 19:20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凱達格蘭族(一) 地理分佈 一般而言,凱達格蘭大致可以沿淡水河、基隆河、和新店溪為界,分為兩個支系;加上遷移至宜蘭的一支,主要包括三個部群: 1.馬賽(Basay):指淡水河和新店溪以北、以東的一群,包括基隆、淡水、和貢寮一帶;重要聚落如大、小雞籠社、金包里社、三貂社、新社(三貂新社)等,(部份學者認為馬賽人應該是屬於一個獨立的族群)。 2.雷朗(Luilang):主要指淡水河以南、基隆河以西的平埔族群,包括台北盆地和桃園一帶。這一支系是凱達格蘭的中心區,重要聚落如雷朗社、擺接社、武勞灣社、里族社、毛少翁社、塔塔悠社、錫口社、大浪泵社、南崁社、霄裡社、龜崙社、坑仔社等。 3.哆囉美遠(Torobiawan):指遷移至宜蘭平原的馬賽人;主要有哆囉美遠、和里腦兩社。 族群名稱認定 翁佳音先生撰寫出版的《大台北古地圖考釋》一書,書中引用荷蘭、西班牙的檔案和清代的文獻指出,台北盆地的原住民應該是馬賽人,而不是一般習稱的凱達格蘭。針對荷蘭時代古地圖的詮釋,翁先生認為如果要用一個名詞來統稱地圖上所指涉的原住民,使用「馬賽」顯然比「凱達格蘭」來得貼切。(摘錄整理自聯合報1998.09.16第五版)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1 19:22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凱達格蘭族(二) 傳說與祭儀 根據伊能嘉矩在淡北方面的實地調查(1896),大台北地區的凱達格蘭族,到日治時代,其語言和習俗都已漢化了,伊能所採得的過去習俗,都由社群長者口述中取得,其中談及凱達格蘭族在進行重要活動時,都要先占卜吉凶,然後行事,例如:入山狩獵時,假如遇到鳥獸在隊伍前橫飛或橫行,就是一種凶兆,要立刻停止行動。又如男女青年的結婚,在還沒有訂立婚約以前,男的要臥寢求夢,因為夢到吉兆或凶兆,就是祖靈在宣示可以或不可以成婚。有趣吧!現在走在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上,你可以想像甚麼才是凱達格蘭族;甚麼才是新新人類。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28 17:18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道卡斯族(一) 地理分佈 據說道卡斯族中曾有部分族人遷移到南庄地方,後來變成了賽夏族,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倒是咸豐九年,真有族人移居宜蘭,兩年後,這支新移民因隨身攜帶的火槍武器,被漢人用物品交換的方式拐走了,所以失去立足競爭的實力,只好再返回故居地,但回程中遇到了大甲西社等社群正欲遷往埔里,也就一同前往。 到清末以及後來的日治時期,都將道卡斯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其主要聚落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1.崩山群: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堛嚏B苑?堛嚏B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堙B吞霄、苑?媯左嚏A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2.後龍群:後龍四社主要是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及貓?堛懇央]貓?堛嬰b今苗栗市,後來與加志閣社合稱為貓閣社)。 3.竹塹群: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28 17:20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道卡斯族(二) 傳統祭典 二、祭祖:道卡斯人稱作巴代(Patai),為敬祖的意思,也是道卡斯族人視為最神聖的節日,但對外人而言,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節日。做旗頭則是與漢人的中元普渡撞日,新港社在這一天有舉旗慶典,漢人也要在廟前豎起竹竿安營旗。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漢人的中秋節,也是道卡斯族人做旗尾的日子,從表面上看來,時間上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漢化比其他族群快,也因這樣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遺風可以寄附於漢人的節慶中,存續了一段時日,不知是幸或不幸,終究對整個平埔族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個例子。 當天早上祭墳回來,全家聚集大廳(供奉祖先牌位之處)或廚房,在毛蘭上裝滿食物,(早期是使用道卡斯族的傳統木盤,後來因經濟形態的改變才改用毛蘭)其中有鹿肉、鹿酒,鹿肉是由族人到埔里購買,有的家族則改用豬肉取代,另外尚有糯米酒、魚、菜及用小魚乾與糯米做成的飯糰,放置於大廳或廚房的地上,由家族中最年長的女性(漢化後由男性取代)先行禱告再繞行二圈後,家族成員再跟其後繞行第三圈,繞行中各取鹿肉、糯米飯些許放置地上,說是要請祖先吃的,有的家族則是將鹿肉放置於大廳的四個牆角,有的放在大廳門的兩邊,禮成後家族成員蹲坐(史料上稱作「□」)成一個圓圈,圍著裝滿食物的毛蘭即可隨意最食。 吃飽外出時,年長的女性會站在門旁向每個人身上灑少許的水示意祝福、去汙穢,此後三天各戶可隨意到處串門吃喝,可以拿著水桶、水瓢到處向人潑水,興致高時彼此跳入水塘或水圳中相互潑灑,也許這正是東南亞民族潑水節的最原始形式與原由,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有潑水節的一個民族。 巴代祭祖對道卡斯人來說是最神聖一個節日,因此在祭典這三天中存有許多的祭忌,禁止外人進入社中,早期新港東社、西社各有社城,祭典時會關閉社門,書寫牌子掛在社門旁,敬告外人不得進入,同樣的,這三天族人也不得外出,祇可在社內活動,不可進入他人大廳,必須放下身邊所有的工作,不得敲打,家禽家畜也必須關好,以免闖入大廳打擾到祖靈。因道卡斯人對祖靈的虔誠產生了許多的禁忌,許多的限制唯一的目的就是深怕祖靈被觸怒,也因此讓外人感受到祂的神秘色彩(在道卡斯牽田的慶典中,外人是可以進入的)。 三、祈雨祭:是一個不定期的祭典,唯有乾旱時期才會舉辦的祭典,也是道卡斯族傳統祭典中,唯一不曾在文獻中或田野調查紀錄上出現的一個祭典。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1 11:0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洪安雅族(一) 地理分佈 1. 阿里坤(Arikun):在較北的現今彰化、南投、和台中一帶;包括南投社、北投社、貓羅社、萬斗六社、大武郡社等。此一支系各社後來也多遷至埔里。 2. 魯羅阿(Lloa):在較南的今雲林、嘉義、台南境內;包括哆囉嘓、他里霧、貓兒干 、柴裡斗六等社。由於地處和西拉雅緊鄰的早期開發教化中心區, 因此很早即被漢化。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1 11:0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洪安雅族(二) 傳統祭典 一、祭儀與祭品的準備 二、賽跑(Movai) 三、祭禮(Tei-Vakkie) 四、出獵(Mura) 五、飲宴(Mamitan)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3 14:0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西拉雅族(一) 地理分布 1.西拉雅(Siraya)﹕西拉雅支族,荷蘭人稱為Sideia,原來是住在台南的平地,有九個主要的部落,其中以新港社(今台南新市)、大目降(今新化)、蕭壟(今佳里、七股、將軍一帶)及麻荳(今麻豆)較著名,尤其新港社就是原來赤崁社遷來的。 在荷蘭人入台以前,住在台南安平一帶的西拉雅人,稱為赤崁社,相傳初到安平的漢人向這裡的原住民問說:這是什麼地方?原住民回答說:Taiwan,於是漢人就叫它大員,也有翻譯成台員,或者叫做台灣,當時安平是一片沙洲,就叫作台灣嶼,荷蘭人來了之後,稱安平一帶的港灣為臺窩灣,後來由於漢人的流傳,台灣成為台南地區的通稱,到了西元一八六四年,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被稱為台灣府,於是台灣成為全島的稱呼。 自從荷蘭人占領台灣以後(西元1624年),西拉雅人就成為外族最先統治的臣民,而歷經荷人及漢人的侵迫,西拉雅族群也逐漸無奈的移居到台南縣境內以及高雄、屏東地方,主要分布在台南平原曾文溪、急水溪、鹽水溪以及二層行溪流域一帶,在臺灣早期對外歷史上,西拉雅族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其主要部落如新港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大目降社等,可說是平埔族中與漢人接觸最早的部落。 在荷蘭人統治期間,荷蘭傳教士曾教導西拉雅族用羅馬拼音來寫他們的母語、唸聖經,後來荷蘭人離開台灣以後很多年,西拉雅人仍繼續使用羅馬拼音來書寫母語,尤其是訂契約、買賣或典當土地的文書,都會使用這種清朝文獻上所說的紅毛字。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伊能嘉矩和小川尚義等分別蒐集到許多這類文字記載的文書,且從新港社開始發現蒐集,因此後來集結成書時,命名為新港文書。 2.馬卡道(Makatao)﹕這一支原居於屏東平原下淡水溪沿海附近的平埔族,在1904年伊能嘉矩提出最早的平埔族分類架構中開始稱之為馬卡道,並劃分為與西拉雅不同的獨立族群。至1944年小川尚義才以語言的相似性為由,將屏東平原和台南平原的平埔族視為同一族,統稱為西拉雅族。舊志中出現的「鳳山八社」,就是指馬卡道族中勢力最強大的放索、阿猴、塔樓、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個社群。由於居地緊鄰排灣族的分佈範圍,因此和附近排灣族有密切往來關係。道光年間,部份族人遷徙至現今恆春一帶的瑯橋地區,被稱為「瑯橋平埔」。 3.四社群(Taivoran)﹕四社群又被稱為「大武壟系統」;原居地大約在烏山山脈西麓,並擴及楠梓仙溪和荖濃溪流域附近,包括現今台南善化、大內、玉井一帶。主要聚落有大武壟社(頭社、二社)、霄里社、芒仔芒社、茄拔社等四社,因此過去被稱為「四社熟番」。這一支族與鄰近的鄒族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3 14:0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西拉雅族(二) 傳統祭典 現在西拉雅族還保留一些供祀祖靈的公廨,每年在不同的社群居住地也會舉行祭典,有名的如東河嚎海祭;每年農曆九月初五日,是其蕭壟祖神渡海來台的紀念日,住在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的後裔,就會到大公界的公廨舉行嚎海祭,什麼是嚎海呢?指的是在祭典最後,尪姨(或稱向婆,就是靈媒的意思)會在牽曲的聲韻中向海號淘大哭,甚至在地上翻滾,並敘說著祖先來台的辛酸,告誡後人要體會先人的精神等等,典禮極為莊嚴隆重。 此外還有台南大內鄉的頭社夜祭;高雄甲仙鄉大滿族的小林夜祭等(甲仙鄉還成立小林平埔文物館);以前蕭壟社的番仔塭祭還有送阿立祖船的儀式,對平埔族文化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祭典來瞭解,舉凡語言歌謠、風俗信仰、藝術工技等文化傳承情形,在祭典中比較可以找到原型。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9 23:3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布薩族(一) 地理分布 語言學者認為幾個中部平埔族群間,巴布薩語、道卡斯語、拍瀑拉語,和荷蘭殖民時期記錄中所出現的費佛朗語有較密切的關係;可以視為一個語群的分支。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曾於1897年8月12日到埔里訪問東螺社,社名番語叫做Taopari,伊能蒐集到一則口述歷史:六、七十年前(1827-1837),在頭人Vasin帶領之下,從舊彰化縣遷來的。(資料來源:台灣踏查日記1997譯本)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9 23:35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布薩族(二) 文化特質 在清代文獻中(清一統志-台灣府),提到:西螺社等社番,其人趫捷,束腹奔走,接遞文移,官給以餼,番婦常挈子女赴縣,用穀帛相貿易。其實平埔各族的麻達階級(未婚青少年)常因腳力好,跑起來好像施展輕功一般,速度極快,所以當時駐台的清代政府機構常雇用他們來傳遞公文。 平埔族的經濟生活以狩獵為主,簡單的農產及捕魚為副,仍需要休耕來維持土地的肥沃度,基本上,是一種“勉力自給”的經濟活動。而以南屯為居的巴布薩平埔族,其經濟活動則處於維生經濟的階段,對土地已有若干程度的開墾。但在清康熙年間(西元1684年),漢人大量的開墾後,位居彰化平原進入台中盆地要衝的南屯,因應墾殖需要,打造犁頭與農具的店舖雲集,形成販賣農具和農產品交易中心。因此,「犁頭店街」的聲名遠播,台中盆地最早的聚落在此產生,更進而發展成城市。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03 22:0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則海族(一) 地理分布 其中岸裡社因清代康熙38年(1699年)協助清政府平定吞霄社反亂,而開始獲得官府的重用;巴則海族也在岸裡社的領導之下,逐步擴張其勢力範圍,例如請墾台中平原(以前貓霧栜社的屬地,今台中市北屯區一帶),在其土官阿莫時代就已建立出一個臺灣平埔族中少有的勢力範圍。不過,其原有的生活領域還是持續遭到後來漢人的擴墾入侵,導致道光年間族人開始成群離開故土,輾轉遷徙。各社後來也有一部份遷移至苗栗鯉魚潭、卓蘭方面,另一部份遷移至埔里牛眠山附近。 神話傳說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03 22:04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則海族(二) 文化特質 賽跑型式的祖靈祭是台灣中西部地區平埔族群祭典中的一項特殊風俗,俗稱「走鏢」,青少年男子賽跑優勝者可以獲得彩旗,象徵著部落最高榮譽。 連名制是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之一,連名制的地域分佈包括東南亞的大陸,半島和島嶼三區,日治時期移川子之藏教授曾就平埔族之契約文書中舉出巴則海族人特有之姓名例子。以樸仔離社為例,祖名Bahara AbUk.父名Ashin Bahra.子名叫Tahan Ashin,稱之為父名的連鎖,也就是說平埔族群亦有父子連名的制度。 鑿齒文化也是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之一,多半與婚姻有關,這個文化特質也分佈在整個南島語族生活的範圍。平埔族群也盛行鑿齒之習,當少年男女求婚之時多鑿去二門牙以作為定情之物,日治時期伊能嘉矩的調查也說巴則海族中,男女當結婚年齡時,拔去上門齒二枚,以為成年之標識。 巴則海族的男子上衣其形式雖類似高山族泰雅群之Rattan型衣,但開有圓領,腋下兩側不密縫則與Rattan衣相異,近於貫頭衣之形式,所謂貫頭衣是一種最原始的衣服型式,廣見於印尼群島以及中南半島,並向東分佈至玻利尼西亞,而南美洲之貫頭衣亦可能由玻利尼西亞傳去者。台灣的平埔族群中巴則海族在以前或穿用貫頭衣。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11 17:2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布拉族(一) 地理分布 巴布拉族在荷蘭人統治初期,是一強大的族群,根據翁佳音先生的考證,當時Quataong王曾統治十八社,統治的範圍除了巴布拉族的社域外,還包括了巴則海與道卡斯族的社群,可以說是一個巴布拉族王國,也是個橫跨數個部落的平埔族王國,據翁佳音先生的研究,到西元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Quataong王國還維持著半獨立的狀態,但從荷蘭時期(1645年)、明鄭(1670年)到清雍正年間(1731年),一再地被政府軍隊爭討,以致造成其勢力大為衰落。族人且由於原居土地被佔領,生活困難,只好在清道光三年遷移至埔里。也就因為如此,在台灣西部的平埔族群中越靠近中南部的和越接近沿海一帶平原的部落,漢化情形就越早。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11 17:27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巴布拉族(二) 傳說故事 這意思是說:大肚社有一個頭目叫做大眉,他的箭術非常精湛,每年到了耕作的時候,大眉的族人都爭相邀請他到田?媔i行狩獵活動,因為他的箭射得到的地方,農作物就會豐收,野鹿和野豬也都不敢去破壞農作物;而他的箭沒到的地方,常常就會被野鹿、野豬這些野生動物所破壞,農作物也都枯死了,後來大眉過逝之後,他的兒子女兒仍然受到族人的尊敬,如果族人打獵有所收穫,像獵到野鹿甚麼的,就會先送一些肉給他們享用。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17 21:41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馬卡道族(一) 地理分布 在高雄柴山的龍泉寺後山有一處「小溪貝塚」,是古時候的人「吃剩的蚌殼堆積形成的地方」。當時「小溪貝塚」附近住的就是馬卡道族,從幾千年前一直到四、五百年前皆世居於此,當時柴山山腳下附近都是大湖和沼澤。約四、五百年前,世居柴山的馬卡道族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侵擾。族人們為了防範海盜侵擾,在家園四周種植竹林做為防護之用。在馬卡道族語中Takau就是竹林的意思,所以漢人就將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音譯做「打狗」,這就是高雄舊稱「打狗」的由來。後來馬卡道族人為躲避海盜侵擾,因此全部遷徙至其他地方,如遷移到高雄仁武烏材林、屏東(阿猴)、台東卑南、花蓮富里,現在只留下柴山「小溪貝塚」的遺跡。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17 21:46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馬卡道族(二) 傳統文化 平埔族基本上是屬於靈魂崇拜的民族,阿立祖即為馬卡道族人的守護神,又稱之為老祖。阿立祖可分成二種形式,一種是經常顯靈或者善於作弄人們而存在,另一類是固守田園不肯離去的太祖(俗稱“三塊石頭”,因其由二、三塊石頭所疊成)。祭祀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兩個部落共有一個阿立祖,供奉於公廨之中,個人祭祀的守護神則奉於家中。大體而言,馬卡道族人並不塑神像,也不立神位,大都以象徵性為代表,如祀壺即是。祀壺的大小、型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17 22:11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結語 個人費時近兩年整理、撰寫完成了「認識台灣原住民」系列─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介紹。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 這些經我概略整理後的台灣原住民族群資料,主要是提供在學學生在課業中,尋找台灣本土文化資料時,可方便找到相關資料,有可讓在學學生更加認識台灣島上最早的主人:台灣原住民族。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21 11:33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抱歉!本議題恕不接受討論,以免破壞資料串聯的完整性,謝謝合作! |
屋 於 2005/01/29 20:22 | |
Re:認識台灣原住民 | |
from 218.164.208.110 本篇內容經論壇管理編修於2005/01/31/09:04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