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文星」精神──創辦人蕭孟能逝世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哀悼文星 於 2004/07/27 15:29 | |
哀悼「文星」精神──創辦人蕭孟能逝世 | |
「文星」殞落 蕭孟能病逝上海(中時電子報) 陳希林/台北─上海連線報導 「文星雜誌」及「文星書店」創辦人蕭孟能,於前(廿三)日中午十二時卅分病逝上海,享年八十五歲。 陪伴蕭孟能近三十年的情感伴侶王劍芬說,蕭孟能在廿七歲時曾經因肺部疾病動過手術,長年使用右肺。 三個月前他因心、肺功能不佳急診住院,當時他已經很難言語,身體很虛弱,「終究沒有撐過來,」王劍芬非常感傷地說。 王劍芬說,蕭孟能去世時,尚有乾兒子、乾女兒在旁照顧。 蕭孟能住在台北的一對兒女蕭廣仁、蕭近仁,也已趕赴上海奔喪,並決定本月卅一日下午二時四十分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追思禮拜。 蕭孟能出生於一九二○年。 一九五二年卅二歲時與廿八歲的妻子朱婉堅在衡陽路十五號創設「文星書店」,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又創辦「文星雜誌」,在創刊號封面特別加註副標「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同時揭示這個雜誌宗旨是「不按牌理出牌」。 「文星」先後由作家何凡、李敖、胡汝森等人負責編輯工作,對於西方文化與民主思潮的介紹、台灣文學創作者作品的發表不遺餘力,也在高壓統治的年代成為反映官方以外意見的重要園地。 「文星」也因得罪當道備受壓力,於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出版第九十八期後被勒令停刊。 文星在書市的成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六三年底「文星叢刊」問世,每月出書五種以上,且內容、印刷、封面維持一貫高品質,從史哲到法律、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音樂都包含。 不過雜誌的停刊,對於出版書籍以及店面的影響都很大,書店因此在一九六八年四月一日歇業。 三月十七日的紐約時報並予特別報導,標題為「台北文化人失去了書店,治安人員的壓力迫使關門」;內文提到:「它的消逝,使年輕作家們、摸索中的畫家和攝影家們、現代舞的獻身者及數不清的大專學生,同時失去了一個精神上的寄託。」 三月三十一日文星舉行關門大拍賣的最後一天,門內門外人山人海,遠流公司負責人王榮文昨天無限懷念地說,他深切記得當時擠在人堆中搶購圖書的景象。 結束文星後,蕭孟能轉行嘗試房地產等事業,但並不太成功。 作家季季在最近發表的「文星和明星」一文中提到,當年蕭孟能、朱婉堅、李敖三人可稱為文星鐵三角,後來「鐵三角卻官司相纏,鐵窗相見,蕭先生後來避走海外」。 蕭朱婉堅已於去年五月在台北去世。 但至截稿為止,記者尚無法與李敖取得聯繫。 蕭孟能一九八七年與王劍芬離台赴美,住在舊金山,並於二○○一年七月前往上海居住至今。 ----------------------------------------------------------------------------------------------------------------------
陳希林/特稿 以幾乎是傳奇性的眼光看準書市、作者,在戒嚴時代傳奇性地興起,蕭孟能不但為後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培養人才,也為今日的洪範、爾雅等文學出版社奠下基石。 出版新銳作品轟動一時蕭孟能確實有敏銳的市場眼光。 他的「文星叢刊」包含了年輕一輩如白先勇的《摘仙記》、王文興的《龍天樓》、余光中的《蓮的聯想》及《五陵少年》。 剛辭去中研院文哲所所長的楊牧,也以早年的筆名葉珊在文星出了《燈船》。 那時的李敖,在文星出版「傳統下的獨白」而名噪一時,文星另外也向大眾介紹傅斯年、蔣廷黻、胡適、蔡元培、吳敬恆等大家的作品選集,轟動一時。 爾雅發行人隱地,當時曾受蕭孟能之邀為文星書店籌畫台灣新秀作家作品集。 隱地找了曉風、張菱舲及劉靜娟等人的書,九冊同時推出。 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狂賣這一波出書造就出一位當紅作家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狂銷暢賣。 余光中還為這一批作家寫了一個廣告文案,稱他們為「九個青青的名字」。 因為出書成功,蕭孟能還請他們到「自由之家」慶祝一番。 蕭孟能具有編輯者不能欠缺的催、盯、逼、找能力。 他催稿件、找作者都是親自登門拜訪,例如在隱地家中留張名片邀請見面,或在余光中處催稿時熱情洋溢地談論文化的遠景與理想。 所以,余光中管他叫「浪漫、樂觀的理想主義者」。 蕭孟能喜歡請人到他家裡演講,同時加上三、五友人一打破戒嚴一言堂局面除了「文星叢刊」之外,一九六五年文星又因為新推出「文星集刊」而創下台灣書市罕見奇蹟:預約人數太多使得印書成本降低,文星書店於是宣布憑收據退還預約價以及書價,結果人潮蜂擁而至,前來新買的比退錢的人更多。 回顧蕭孟能在台灣出版界的貢獻,不少人都同意他以「文星」雜誌匯集了一九六○年代民間文化界、知識份子的焦點。 余光中更說,蕭孟能協助打破了一黨獨大的言論情況,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不容忽視。 |
今之古人 於 2004/08/09 23:08 | |
Re:哀悼「文星」精神──創辦人蕭孟能逝世 | |
看完這文章 心中感觸實在太多 台灣今日社會與政界之混亂 豈是這些在當年高壓統治下 仍然奮力傳承優良人類文化諸人所願見? 而李敖呢? 另外, 今天的出版社還會有當年文星集刊因為成本降低於是退前的態度嗎 文化人 還存在嗎 可能有或許存在的他們的容身之處嗎?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