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白耳畫眉  於 2004/10/31 03:50
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剛在中山堂看完這部記錄片(有別於公視的播放版本,這次上映的,是更貼近導演本心的完整版---已入選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時,感動到無法言語。影片中蘊藏的真實生命力量,豐沛澎湃,撼動心中久未觸碰的角落,久久無法平息。對我來說,這部片,比吳乙峰的《生命》更動人,更有力量!

片中主角之一——崑濱伯的那幾句話:「若對土地無感情,你就死了。」「土地就像愛人。」在腦海縈繞不去。

先將相關介紹貼上,觀後感稍後補上。


*****************************
[b]《無米樂》——一部不能錯過的紀錄片[/b]

老農不死,但逐步凋零……
土地不老,也漸漸荒蕪……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75歲種稻的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

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近日放映消息】
高雄電影圖書館將於11月3日,下午4點,放映入圍本屆南方影展、及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紀錄片「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莊益增繼紀錄片「地震紀念冊」後 ,耗費三十個月拍攝完成「無米樂」這部紀錄片。由於該片拍攝內容太動人,知名導演吳念真極力推薦「無米樂」紀錄片,他自己就看了3遍,每一次都覺得很感動。他說在城市裡,總是碰到一大堆虛假的人,但是「無米樂」片中的4個角色,卻是如假包換的真性人,因為他們是那樣地真誠。他並且說,父母親應該帶著小孩一起看「無米樂」,讓小孩知道臺灣還有這麼一群辛苦為我們生產糧食的人,也可以讓小孩學習到字正腔圓道地的台灣話。因此,吳念真建議,教育部應將這部影片作為鄉土教材。中央大學外文系系主任林文淇也建議推動一個「全家無米樂」促銷活動,讓學生帶父母親到戲院看「無米樂」,讓學生有機會分享父母親的農村記憶。

老農不死,卻逐步凋零;土地不老,也漸漸荒蕪……「無米樂」紀錄臺灣的大米倉之一─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讓觀者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但是WTO--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舞著爪,就像烏雲密佈的惡魔天空,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政府在意他們嗎?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有時候愛吃不吃的,隨便扒了兩口飯,就把一千五百顆的米粒遺棄在孤獨的碗裡呢……即便如此,我們仍舊相信他們終將存活下去,只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糊口……。

「無米樂」相當深刻地描繪台灣農民的樂天與無奈,知名導演林靖傑也有感而發說:「很久沒看到這麼令我動容的紀錄片了,不只是被拍攝者,紀錄片工作者的態度與視野也都融入了整部片中,看完『無米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感謝顏蘭權跟莊益增為台灣留下這部片子,我們可以用青壯的生命去搏一部值得的紀錄片。」

此次的「無米樂」放映活動是由南方影展、高雄電影圖書館合辦,除了邀請市民共襄盛舉外,同時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也邀請台灣重要女導演20餘位共同觀賞、與討論。放映後,兩位導演、與3位後壁鄉可愛的老稻農,也會在現場與觀眾進行交流。

免費入場喔

時間:11月3日(星期三) 下午4點到6點半—含映後座談
地點:高雄電影圖書館(愛河旁)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07) 551-1211



NO:307_1
白耳畫眉  於 2004/10/31 03:52
Re: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無米樂》故事

75歲種稻的阿伯說
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
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
農人是無法抵抗的
禪--就是不讓你反抗
你甘心忍受
農人都是如此忍受
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
農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

一季望過一季
好壞冬望著好壞冬
靜待收成的到來
就像以前的人抓魚
這池子沒抓到魚,就換別的池子
總是有會抓到幾隻大魚
如此期待著
農人是如此期待著……

無米樂、無米樂
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
這叫做……無米樂啦

台灣錢淹腳目,是用來形容臺灣的富裕;我們很想發明一個新的片語--臺灣米淹腳目,來讚譽臺灣農業技術的成熟。

臺灣這個小島,山多平原少,但是人口密度卻居世界第一,如何滿足這兩千多萬張嘴呢?可能很少人想過這個問題。做為主要糧食的稻米,臺灣不僅自給自足,而且供過於求,有誰想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呢?這一切都要感謝臺灣這一群任勞任怨,精耕細作的稻農。

「無米樂」,紀錄臺灣的大米倉之一,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終將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WTO--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舞著爪,就像烏雲密佈的惡魔天空,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政府在意他們嗎?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有時候愛吃不吃的,隨便扒了兩口飯,就把一千五百顆的米粒遺棄在孤獨的碗裡呢……即便如此,我們仍舊相信他們終將存活下去,只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糊口……。

陽光下,老農頭頂斗笠、光著腳丫子走在田埂上,這條路,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行走的羊腸小徑,他一邊踏著泥土一邊拔著雜草,一滴滴的汗從他的臉頰緩緩落下,濕濡了他的汗衫、溶入他昨日才施肥的泥土中。面對逐漸西下的夕陽,他的雙眼映滿綠油油的稻禾,點點陽光閃爍著剛剛出頭的金黃稻穗,老農佈滿皺紋的臉期待的神色……這樣的景象,也許在我們不經意轉身後,就再也看不見……。

導演 顏蘭權 莊益增


NO:307_2
白耳畫眉  於 2004/10/31 03:57
Re: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相關影評】
《無米樂》─一部素樸卻熠熠發光的紀錄片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173

在台灣,紀錄片已經成為顯學,但很久沒看到這麼令我動容的紀錄片了。不只是被拍攝者,紀錄片工作者的態度與視野也都融入了整部片中。

看完《無米樂》這部紀錄片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感謝顏蘭權跟莊子為台灣留下這部片子。」當我們凝視的視野,擴大為漫漫的歷史長流時,有些東西注定將成過眼雲煙,有些東西會堅實地留下來。未來有一天,台灣已經看不到美麗的稻浪,想像不到「爛田」如何「準路」,想像不到抽苗、結穗等等最簡單卻永恆偉大的畫面,我們的身邊再也沒有一輩子與天對話,因此修練出渾然天成大氣的智慧的老農,我們再也無緣感受到永遠幽默風趣與永遠艱辛粗礪這兩者永遠並存的生命-----同時,無緣再受這樣的生命引導或者默默洗滌-------屆時,我們必會發現,《無米樂》已無可選擇地,在台灣的紀錄片歷史中成為一部動人的經典。

片中六七十歲的老農們,粗礪的軀體刻滿被勞動摧殘的痕跡,卻可以那麼生猛可愛,這是看這部紀錄片時的「文化震撼」。

優美卻飽含人性的攝影,這是另一個驚嘆。原本以為,台灣鄉間居住環境一貫的雜亂侷促,呈現在鏡頭中的,也難免如國片一貫的「烏烏臭臭亂亂」,沒想到看到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啊,我只能說,我摒息於台灣農村之美(這美包含土地之美,以及上面的人的存在,與存在的姿勢之美),這美是這麼真實,是被不曾有過的觀看角度給拍攝出來。

當然,那是因為拍攝者的眼睛(肉眼與心靈之眼)是全然地浸泡在那環境裡,而自然不刻意造作地折射出來,反映在影片上。

所謂「紀錄片創作」,有太多「挖寶」的競逐。彷彿挖到一個很ㄅㄧㄤ`的題材,或一個很精采的人物,我(所謂「導演」)就會「勝出」-----這一直是我的感嘆。「紀錄片」是導演炫耀才藝的舞台,還是呈現生命的平台?-------這是我另一個感嘆。其實,紀錄片永遠是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對話與辯證,回到「拍紀錄片這件事」的最根源,我覺得「精采」的源頭,是拍攝者的態度與深度,一個豐富的拍攝者,永遠會遇到最動人的題材,即便那題材是別人眼中一點都不ㄅㄧㄤ`的題材。這一點,顏蘭權跟莊子在《無米樂》這部紀錄片中,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值此之際,當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吳乙峰 的《生命》時,我卻覺得顏蘭權跟莊子的《無米樂》更讓我動容。等一下,不要誤會,我不是在比較《生命》跟《無米樂》裡頭的主人翁誰比較令人感動,我想講的是在懸殊的拍攝條件下,一樣堅持的精神。資金永遠是紀錄片拍攝者心中最大的痛與無奈。全景工作室拍地震的不懈精神我由衷地敬佩,但顏蘭權跟莊子在資源少得根本不能相比的情況下(幸虧有公視紀錄觀點的挹注),拍出《無米樂》這樣的經典,更是讓同是影像工作者的我無條件地臣服。全景跳脫沒錢的窘境(相對於其他紀錄片工作者),擁有資源繼續堅持理想茲茲於紀錄片工作,乃是吾人所欣見;但此時此刻的顏蘭權跟莊子的「無錢樂」的傻勁,更令我會心。只是資金、條件的短絀摧殘紀錄片工作者的身心與意志,我們可以用青壯的生命去搏一部值得的紀錄片,青壯的生命一去不復返,「無錢樂」換取的紀錄片卻不能沒有人看。

顏蘭權跟莊子沒有媒體優勢,《無米樂》沒有顯著的話題,在《生命》這部紀錄片開創新局,造成熱潮,令人喝采的同時,我希望人們也能以同樣的熱情投注到這部從拍攝者到內容都素樸卻熠熠發光的紀錄片。


NO:307_3
白耳畫眉  於 2004/10/31 04:06
Re: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補上上文影評作者:林靖傑(紀錄片工作者)

NO:307_4
白耳畫眉  於 2004/10/31 06:03
Re:新聞焦點與浪潮之外的關注——《無米樂》

「面對孕育生命的土地,我們必得謙卑;因為與土地的連結,我們得以安然、有尊嚴。」

這是我看完《無米樂》時,心中湧出的嘆息。

在中山堂的小小播放廳裡觀看這部紀錄片時,外頭傳來「台北建城120週年」相關活動的高分貝音樂聲,但這嘈雜竟完全不影響我觀看影片的專注程度。因為,片中的景色、人物,如此熠耀生輝:崑濱伯的率真笑容在發光,田中結實累累的稻穗、稻埕上金黃的穀粒在發光,烈日下的文林伯的汗水在發光、泥塘中打滾的老牛身軀在發光、嫩青的秧苗在田中驕傲挺立,稚嫩中透著無窮希望……這一幕幕,如此鮮明真實、光彩奪目,令我無法(也不捨)移轉分毫注意力。而這光芒,也映照入我心裡,照出那個久久未曾仔細照看的角落——一個離鄉多時的南部農村子弟的鄉愁。

不知為何,明明是一部完全不煽情、讓影像樸實說話的影片,卻在我心中引起強烈的激動,以致於我觀影後必須暫時離場平撫心緒,才能繼續參與座談。

是因為它召喚出我的幼時農村記憶?是因為它召喚出我對南部家鄉父執祖輩的鄉愁與不捨?還是因為那種時空錯置的弔詭?又或者,純粹只是身為吃台灣米長大的台灣子弟,在面對養育、供應我們糧食的農民與土地的真實過程時的震撼動容?

或許都有。只是我可以清楚感覺到,在我心中,更多的是歡喜。因為,我在這部片子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

我常覺得,紀錄片,是以真實存在的事件與人物,直接與觀眾對話,召喚出觀影者的內心觀照。如果,吳乙峰的《生命》,召喚出人性面對土地不仁、生命苦難時的悲憫與韌性;那麼,《無米樂》所召喚出的,則是那份與土地的連結,以及,在人生際遇中的安然與尊嚴。

片中的主角們(崑濱伯、崑濱姆、文林伯…..甚至是一景一物),時而逗趣、時而沈靜,向我展現真實的生命樣貌。這裡頭有喜怒哀樂,卻少了悲情,而處處充滿坦蕩、樂天知命與厚實。

「若對土地無感情,你就死了。」
「土地就像愛人。」

崑濱伯的純樸鄉語,至今縈繞耳際。

相較於至今仍位於新聞焦點上的九二一震災與部落議題,台灣的農村與農業,早已退出浪潮之外,隱身於夕陽中。而無論我們要不要(或願不願意)與它們揮手告別,至少,在這個時候,在觀看《無米樂》時,我們都還有機會,向他們行一次,最慎重、最真誠的注目禮,也讓這份來自土地的溫暖記憶,在生命中,傳承下去。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