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阿邦  於 2003/06/17 18:41
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自由時報近來有一系列的好文章,即”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而「懷舊」,一直是台灣文壇常見的主軸。台灣變化得太快,童年的景象,
似乎一剎那間就消逝了。於是我們容易懷舊,因為我們不得不懷舊。

在感慨中,時光繼續流逝,我們繼續年長。

各位朋友,是否,您也寫下您的成長經歷?讓我們一起來緬想吧!

在台灣,我們這樣長大
交通篇 三年級的啦
緩慢的步調
孩童乘坐牛車,偶爾和大人同坐前頭的「駕駛座」上,表示受看重;但我們喜歡反身坐在最後頭,
兩腳伸出「車外」隨車晃;或站在車身上,自在眺望空闊的田野,那樣優閒舒緩的情景,深深影響了我一生的生命「步調」吧。
文◎吳晟 圖◎吳孟芸

 一九五一年,「台灣歲」八歲。接到入學通知紅單,去國小報到,我的足跡才跨出生長的村莊和自家田園。
 我就讀的國小,學童來自鄰近五個村莊,每個村莊各有數處聚落,散居吾鄉田野,幅員廣闊,有些聚落距離學校頗為遙遠,但無論遠近,一概赤足走大路,徒步上學。
 從我家到學校大約三公里,走一趟約需半小時,夏季中午上下學,沿路非常燙熱,我們盡量躡足走在路邊的草地。
 每年春季的遠足活動,是真正的遠「足」,早上集合排隊,頂著已經高昇的大太陽出發,中午之前抵達目的地,午後二、三點又頂著大太陽回程,全校學童赤足徒步,只有一、二位老師騎腳踏車,以備急事派上用場;另有一人牽著載貨用的腳踏車跟隨我們,那是賣冰棒、冰水、糖果、餅乾的小販。
童年時期我們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便是牛車。只要順路、有空位,任何人,尤其是厝邊隔壁的牛車,不會拒絕你搭「便車」。
 木頭打造的牛車車體,左右兩旁,前中後各有支柱,本是作為擋住木板阻隔貨物之用,人坐其上可以倚靠、抓穩,不過我們很少使用,只因牛車車速實在緩慢,即使碰上坑洞,劇烈震動而摔下,或緊急跳下也無礙。
 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先決條件不只有一台車,還要飼養一頭壯牛,是農家十分貴重的謀生資產。和腳踏車一樣,牛車也曾實施繳稅領牌照,掛在車旁。這項政策實施了很多年。
 牛車在鄉間道路緩慢行進,是台灣農村不可或缺的獨特景象,負載著台灣農家的艱辛生活,也滿載著我們這一輩鄉間子弟的溫馨回憶。
 孩童乘坐牛車,偶爾和大人同坐前頭的「駕駛座」上,表示受看重,可以和大人聊天。
 其實,所謂駕駛,只有在起始和停下之際,將牛軛從牛的脖子上套上、取下,以及分叉轉彎之時,才需勒一勒韁繩,指揮方向,一般直直的道路,牛自會默默遵循行走。
 但我們喜歡反身坐在最後頭,二腳伸出「車外」隨車晃盪;或站在車身上,自在眺望空闊的田野,那樣優閒舒緩的情景,深深影響了我一生的生命「步調」吧。我的步履、講話速度乃至思考都特別慢,和我常坐牛車的經驗,應有必然關連。

 另外一種交通工具,是「乘坐」大人的腳踏車。腳踏車通稱鐵馬。
 那個年代未曾見過女性駛牛車;也少見婦女騎腳踏車,除了男性主體的社會結構之外,還未普及應該是主因吧。
 鄉間農家的腳踏車,大都是坐、貨兩用的「雙台仔」,也就是有兩支橫桿、又有很大的後座(四方形鐵架),體軀龐大而結實,可以載貨、載人。
我父親在農會上班,騎一台「二八仔」(從地面到座墊約有二八吋高)的「單車」,沒有後座,父親載我們,只有側坐在橫桿上的方式。
 小學五、六年級,升學補習,下課後往往天色已暗,全村雖然還有兩位同學和我同班,但他們常需幫忙農事而缺課,只剩我一人。
 從學校回家有兩條路,一條沿著濁水滔滔的大圳邊,沿路有茂密的竹叢、林投叢、陰森的應公廟仔(祭祀無主孤魂野鬼)……;竹叢咿呀作響,聽說有高腳的「竹鬼」;另外一條大路則需通過墓仔埔(吾鄉第三公墓),因而父親常來接載我。
 父親載著我,總會「順便」和我聊天談話,不急著趕路,談我的課業,談做人處事的道理、談他對我的期望、談母親的辛勞持家,隨意的談話中,流露著父親平日少見的溫柔。
 這時候,我感覺我們父子特別靠近,身體這麼靠近、呼吸這麼靠近、語言這麼靠近,這樣的感覺延續至今,我已踏進老邁,每一思及,仍會眼眶溼熱,內心湧現無比溫暖幸福。
 父親平日對我的管教甚為嚴格,有時近乎嚴厲,童年階段挨打遭受體罰是常事,但心性的成長並無什麼「異常」,至少沒有私藏怨恨,因為父親在腳踏車上的溫婉教導,撫平了我所有的委屈吧。

 我們學騎腳踏車,大都在國小四年級,十歲左右的孩童,身高比二八仔(約為八十五公分)沒高出多少,因而都從騎「三角窗」學起。
 「三角窗」就是腳踏車的橫桿和兩支V形支架形成的三角形的「空窗」。基本姿勢很容易,首先左手握住手把,右手緊握座墊前端,右手臂和腋窩緊靠座墊,支撐身體重量;接著右腳跨過「三角窗」踩住右踏板,左腳負責踏著地面,一步一步加速推動,速度足以自行前進時,左腳才踏上左踏板,一上一下左右踩動。
 這個姿勢無需別人扶助,稍有摔倒跡象,兩腳隨即可踏地面穩住,學習過程少有人受傷。大路、門口埕、學校操場,都是最佳學習場所,只需數天練習,很快即可「上路」。
 等到「三角窗」騎得很熟練,再長大一、二歲,腿也增長了,自然而然就會正式騎腳踏車,即使必須靠著身體、屁股左右扭動,才踏得著踏板,也是騎得很有興致。
 從學會騎「三角窗」,每每趁著父親洗浴、吃晚飯的時段,藉故要找同學「講事情」,借用父親的腳踏車,騎過庄中路,去同學家繞一繞再騎回來。其實哪有什麼事,純粹為了騎腳踏車。
 有件事至今仍令我耿耿於懷。
 國小六年級,有位和我「交情」較要好的年輕男老師,有一部全新腳踏車。某天中午,臨時有事須趕回家,向老師借車,老師欣然交給我鑰匙,交代我要小心騎好。
 全新腳踏車特別好騎,我竟三、二天就編造個理由向老師借車。借過多次,老師應已察覺我並非真正需要,雖未明說,臉色明顯表露不悅,我才不敢再借。老師似乎從此不再和我親近。
 沒有任何事,只為了騎腳踏車,寧願在中午冒著熾熱日頭,來回趕六七公里路,騎得滿身大汗,可以想見我的個性中,一旦愛上某種事物,潛藏著多麼容易執迷的因子。

 為了代表學校參加全縣演講比賽,國小期間我曾坐過幾趟汽車。老師帶我從學校搭員林客運,到鎮上轉搭公路局的車子去縣城彰化市。
 公路局(後來改名為台灣汽車公司、簡稱台汽),為公營機構,車子、座位、司機、車掌,都較有「氣派」,路線以省道為主,較熱鬧的城市及街鎮才有設站。
 至於縱橫各鄉鎮、村落,則靠各地汽車客運公司,發揮很大的交通功能。客運車站經常熙來攘往,學生通學車班之外,乘客很多農夫村婦,挑籃提簍、大包小包、乃至雞鴨鵝,都可帶上車,隨車的車掌小姐不只負責剪票、吹哨,還有扶老攜幼。
 我居住的村莊較偏僻,或者說較落後,不在客運公司的路線上。我父親在地方上還算有「頭面」,經他極力爭取,總算說動客運公司,願意繞道進來我們村莊,在我家隔壁的廟邊設一招呼站,早上、下午來回各二班次。
 父親所以極力爭取客運公司在我們村莊設招呼站,公私兩便,既可方便母親去街上採買民生用品,村人也同蒙其利。
 母親每次要坐車,常會拖過時間,匆促派遣子姪輩去招呼站,等車子來了,趕緊通報母親,並請司機等一等,某某人要坐車,司機大概和我父親很熟吧,都會好意等候。
 國小畢業去縣城中學就讀,往返費時,寄宿在外,大約每個月返家一趟。在公路局和客運汽車、知識的都城與樸實的鄉間轉換下,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步調,同時承載著我的少年時光,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成長。
 往昔鄉間道路,常有雞、鴨、鵝跑出來「漫步」。我剛就讀大專一個學期,父親車禍去世。隔不多久,聽說客運公司的車子壓死村中人家一隻鵝,鵝主人不善罷甘休,提著死鵝去公司「理論」索賠,無人出面調解。客運公司以我們村莊的人不通情理為由,撤除招呼站。從此我居住的村莊不再有公共汽車開進來。



NO:44_1
阿邦  於 2003/06/17 18:45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來自土地的深情呼喚>

  小時候,是外婆撫養我和弟、妹長大的。
  那時父母親忙於工作,外婆便來幫忙帶小孩。白天,我們到阿姨家和表哥
表姐玩,每到傍晚,我常拉著外婆的手,說:『阿嬤,來轉啦!』於是,外婆
牽著我,背著弟弟,沿著田間的小路漫步,夕陽緩緩下山,燒得遠遠的八卦山
一片嫣紅,河邊的竹林好像著火一般搖曳著,田裡有青蛙的吼聲,有泥鰍忙著
翻滾,偶而有水蛇在田埂裡吐著紅信,我拿著竹枝,望地面直敲,弟弟便會哇
然哭啼,但大多時是安靜的。這是我極年幼時的記憶,但,我卻永生難忘。

  那片田疇,早已零零落落地建起農舍;竹林早已砍伐,小河已建起堤防,
高速公路將從曾經就讀的小學旁穿過,小路早已拓寬,而我,也已經早過而立
之年了,台灣,比起以前是醜陋了許多,所謂的進步常伴隨著對大自然的輕忽
與犧牲,而我們正在嘗試著建立起我們的主體文化及生活新貌。台灣,是我們
安身立命的所在,當然是我們所最最關切的地方啊!

  還記得每逢廟會時,都會有布袋戲班來表演,搭棚時小孩子都好興奮,戲
還沒上演就已搬好小凳子在戲棚下等待;賣糖葫蘆的,糖人或捏麵人,醃芭樂
及燒酒螺,就這樣子才像是節慶;大的節慶時會請來歌仔戲班,小孩子推擠在
偷看著”搬戲仔”換戲服,這時連柏青哥都來湊熱鬧了,沒錢買或玩的孩子就
趕緊跑回家跟父母討錢,討不到錢就會哭著鬧著。小孩子是不管農忙農閑的,
一得空就是玩耍,田園就是我們的遊樂場,釣青蛙、灌蟋蟀、捕蟬不算是本事
,十幾二十個小孩從年頭玩到年尾,我們在這塊土地上跳著叫著,生存著。

  有時候會有走江湖賣膏藥的來表演,常見的是又唱又跳的”桃花過渡”,
演桃花的是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一扭一扭的和他的父親打情罵悄,觀眾卻看得
很過癮;抓牙蟲、變魔術也是常見的,但有明星來鄉下就是大事了,有一次是
矮仔財和大棵玲玲來推銷歐羅肥,還配合著放電影,哇!那真是鄉下的大事,
一下子就人潮洶湧,讓我懷疑起我們村子裡是否真的有這麼多人?後來開始有
香豔火辣的表演,這時孩子們是當仁不讓的,永遠坐在第一排--我一直覺得
奇怪,為什麼大人們都不會去驅趕小孩子?這時的我,已經是個國中生了,課
業壓力正重,不再像以前那般可以每場去看了,唉!不知已錯過了幾場”扣人
心絃”的精采節目呢?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本鄉作醮,停掉了傳統的媽祖生日十八莊輪流請客的
習俗,改成全鄉在作醮那一天集體請客,哇!鄉間的小路停滿了車,到處都有
戲棚子和歌舞團,最後歌舞團開始拚起台來,我那時在家中吃飯,突然大人們
一個一個不見了,我們心中有數,顧不得山珍海味,騎著腳踏車到別的庄子去
”巡邏”∼∼在自己庄子怕被大人給叫回去,那一天,我忘了有沒有流鼻血!

  四季的田園有四季的特色,過年期間是春耕期,常有農人在初三初四就要
下田工作的;春假時是掃墓時,農田也開始收割,燒墳草時常會連稻草一起燃
起,然後就逐漸進入夏季了,油麻菜花黃豔豔地令人著迷;暑假時通常鄉裡的
勤快農民會種起美濃瓜,不是我自誇,本鄉的美濃瓜真是香甜啊!阿姨家那時
是每年必種的,我們三兄妹會去幫忙採收清洗,忙玩了就到附近溪邊烤番薯、
釣蟻螄,撕下一片菅芒草葉,利用尖端來蟻獅的流沙洞穴撥弄,貪吃的蟻獅就
會上鉤,純粹只是好玩,看誰抓得比較多,然後就可以吃悶熟的番薯了。夜間
捕過螢火蟲,玩過捉迷藏,然後在農曆七月時,大人們開始警告著不能在晚上
出門,怕撞見不好的東西!又開始播種了,田園的景象重複一次,十一月左右
收割完畢,鄉裡流行種玉米,哇!這才是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童年,織就了甜美的回憶。

  從中國遷台的人士,除了所謂的”反共愛國文學”的創作外,當時寫得最
為動人的,往往是”懷鄉文學”!梅濟民的”北大荒”,司馬中原的”狂風沙
”及琦君的”三更有夢書當枕”等,以至於鹿橋的”未央歌”,都含著濃濃的
鄉愁,而這些,往往也是那時最最暢銷的作品。我喜歡聽、唱”鳳陽花鼓”、
”馬車夫之歌”、”青春舞曲”等中國民謠,我覺得這些歌曲很鄉土、帶有著
濃濃的地方味,我喜歡這些能展現中國民間力量的歌! 但對於”雨夜花”
、”月夜愁”、”捕破網”等台灣民謠或老歌卻更覺得親切,卻那麼的溫暖而
熟悉。在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下,對台灣的民間文化,一般是以低俗視之的,
我們教唱著”紅豆詞”,在那青澀的歲月裡歌詠著”龍的傳人”,其實是有點
漫不著邊際的,在媒體的洗腦下,中國文化包含了台灣文化,而中國文化是那
麼的高雅,台灣文化卻是如此毫無品味可言,加以校園間對鄉土語言的懲制,
只要是稍稍可以稱為知識份子的,大多數會鄙夷本土文化,而嚮慕著那虛幻的
中國∼∼不!應只能說是北京文化!也就是以帝王為中心的帝制集權文化啊!

  我們常說:中國文化,兼容並蓄。
  其實,這只是個美麗的謊言。

  所謂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而只要是王土,都應該服膺王土的教化,
於是去夷狄而就中國,中國文化涵蓋了一切,而各處民族的文化卻紛紛消失或
衰微了,只留下文獻或遺址徒供後人去憑弔、去懷念。

  我常浮起一個畫面:避秦的六國人在桃花源裡安居樂業,然後漁人來了,
說:你們是晉朝人,你們要納入晉朝的制度中,我們要有”一個晉朝”的概念
才可以!拋棄你們現在的生活吧!要以民族大義為根本!

  唔∼∼∼∼∼∼∼∼∼∼∼

  台灣的確是傳承了相當部份的傳統中原文化,但是,卻在台灣發展、變型
、有了相當程度的改變與創新。荷蘭、清廷、日本、美國等外來文化浸潤了,
也改造了台灣人的性格,這就形成了台灣目前文化型態的多樣性和可塑性,看
起來非常地多變而無根,可是卻又多姿多采,百花齊放。
  我們可以感覺到台灣的愛書人逐漸增多,聆聽音樂會、欣賞舞台劇、雲門
舞集、看畫展、創新木雕和陶藝等,民間的力量正在增強中,我們可以發現有
許多有心人為著台灣的明天而努力著,也為著促進自己的內涵而精進著,新的
視野出現了,我們看到各地逐漸地發展本土的特色,文化不但正在紮根,而且
是已經發芽,正急速地抽長著。

  陳其南先生在”文化的軌跡”書中<文化異類>一篇中如此寫著:

  中國人在較早的時期對所謂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往往主觀地認為有
  漢文化才能算是人,否則便是『夷狄』。因此,我們往往在異族的名稱上
  加了犬、虫、羊等偏旁,如獞、猺、閩、蜑、羌、羯。∼∼∼∼人類是在
  犧牲了無數同類之後,今天才多少體認到不同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人,
  應該可以和平相處在一起。可是還有許多文化異端的問題至今仍未獲得解
  決。現在是政治信仰和意識型態主宰的時代,∼∼∼∼成了判斷『可殺與
  否』的指標。∼∼∼∼人類社會一可貴的遺產,是在生活和文化的各個層
  面所表現的多樣性。歷史發展造成不同文化的族群,社會分工造成不同生
  活方式的階層,這些多樣性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造成這些多
  樣性的差異,如果處理不當或瞭解不夠,卻可能變成誤解和痛苦的來源。
  (允晨,選自民生報1980、10、14)

這段文字雖然是二十年所寫,我想,對台灣的文化現象仍能提供相當好的處理
角度。現在我們強調本土化,其實並非是去其他文化,排斥其他文化,而是要
以自己所熟悉、所熱愛的本土為出發點,將那來自土地的深情呼喚,轉化成這
一身的真誠,那是愛與關懷的所在,我們深深紮根,卻不排斥外加的養份!我
們會喜歡”丟丟銅仔”、”漂浪之女”或”酒後的心聲”,卻也能欣賞貝多芬
及莫札特的音樂,俄國的芭蕾舞團、夏威夷的草裙舞,和猶太人的”流浪者之
歌”!對於中國文化,我想,更不必意圖摒棄,反而應當對其文化中優美而真
情流露的民間戲曲、詩歌盡情欣賞,快意觀摩啊!

  我喜歡看阿保美奈子的漫畫,她是日本人,畫中卻有著濃濃的歐洲風味,
日本人依舊喜歡她的畫風。宮崎駿在”魔女宅急便”及”紅豬”中皆以歐洲為
背景,並不損他作品的可看性。文化,只是是以真誠去創作,不應該有國界的
。有的,只是那自己生長的背景,而造成的深遠影響。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親像是在叫著我∼∼∼∼有誰在意這是日本
人的曲子呢?我們因著詞中的真情而感動。”悲情城巿”裡日本女教師在臨去
前教唱”紅蜻蜓”,聽起來就是這麼令人動容。”紅高梁”和”黃土地”裡那
些中國人的謳歌,不也深深的打動人心?我最喜歡的是”屋上提琴手”這部電
影,每一首曲子,都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絃,啊!難道我是猶太人?
  不是!
  是那發自內心的真情,是那對土地的謳歌,和被迫流浪的無奈感動了我。
  當老爹和他家人背起行囊開始流浪時,那提琴手跳舞著,拉著小提琴,看
似快樂,卻映襯了深沉的悲哀,這,是人間絕調啊!

  本土化,其實,很單純的就是來自土地的深情呼喚啊!


NO:44_2
阿邦  於 2003/06/17 18:47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螢火蟲>
這幾天夜間已是一彎新月,七點多時已斜倚西山, 天清氣朗,
漫天都是閃爍的星辰,而 鄰近的小鎮也是萬家燈火,蟲聲唧唧,
蛙吼如雷,然後夜風輕拂,好美,好棒!

夜間,更有著滿山飛舞的螢火蟲.

哇!好久好久,沒看到滿天飛舞的點點熒光了.

小時候,附近的溪流非常清澈,夏夜常有螢火蟲在稻叢迴旋,
那時是習以為常的.讀書讀到車胤囊 螢讀書時,還曾經跑去抓了一堆螢火蟲,
裝在玻璃 瓶中.然後躲在被子裡看書,最後證明了:古人是在 說謊,
螢火蟲的光那能看書呢?

然後,第二天那些蟲子全死了,發出了臭味.

小孩子本來是最殘忍的,但那時我很難過.將牠們 悉數埋起,發誓不再如此了.

好一段往事啊!

如今,要看螢火蟲,要特地抽空,並要找對地方, 否則,便只能在電視上看了.

而童年,離我們是如此的遙遠.


NO:44_3
阿邦  於 2003/06/17 18:52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童年往事之電影篇>


  小時候,偶而會有台語電影的明星來鄉間賣藥,為了招徠觀眾,常會在
廟埕架起布幕,等夜幕低垂時,就開始播放電影。最受歡迎的當然是矮仔財
和大胖玲玲等人,石松也來過一次。為了爭看這些明星,廟埕裡擠滿了人,
讓我驚覺原來我們村子裡的人也是不少的。那些台語片,說實在話,我當時
年紀小,根本記不清故事,但是能看到明星總是件興奮的事,但也想不清楚
看到了又有什麼了不起?那時有位同學的姑姑就是小明明,有一次小明明她
回來省親,門口也圍滿了鄉親,這和現代的小孩子崇拜偶像應是一致的吧!
  有一次我牙齒痛得厲害,阿嬤要帶我去“街上”看牙齒,當然我是打死
不去的,這時,大人的手段往往是利誘,阿嬤說:「汝若是乖乖去看牙齒,
我著取汝去看電影。」於是大手牽著小手,如同<童年往事>裡的奶奶牽著
阿孝咕的手一般,越過了田野,邁向了另一個世界──那心目中熱鬧的所在
,並堅強地忍受了牙醫的折磨,只是為了看一場電影。現在回想,那部電影
可能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部從頭看到尾的電影,而且還是日片,有八粒珠子,
有大青蛙和蛇的鬥法,我想是舊的<里見八犬傳>吧!
  看到大蛇時,我驚懼著,這也是我一向怕蛇的原因所在吧!

  在我印象裡,童年的光陰都是徜徉在田野裡,天一亮就和附近的鄰居到
處亂竄,非得到夕陽西斜,才渾身髒兮兮地回到家裡。家裡開著雜貨鋪子,
照說是必須要在家幫忙的,但那時我還太小,根本幫不了忙。鄉間的雜貨店
賺不了啥錢,父親常年在外頭開著三輪車,幫人載貨,賺辛苦錢來貼補家用
。偶而他能早回,就會興致勃勃地說:「行!咱來街仔看電影。」看過了不
少片子,最記得的是李小龍的<猛龍過江>和甄珍的文藝愛情電影,有一次
還在戲院裡看黃俊雄的布袋戲呢!黃俊雄站在戲院的戲台上親自說著口白,
怪老子和劉三等人輪番出陣,戲院裡擠滿了人,好生轟動!
  漸漸地長大了,開始有電視可看了,看電影的興致減低了不少。這時已
敢於幾個朋友騎著鐵馬到街上,那一陣子漫畫大王開始風行,假面超人系列
成為孩子間最熱門的話題,也趁勢推出了幾部假面超人的電影,哇!鄉間的
孩子們急急地存錢或想盡辦法去賺錢(那時不禁童工,而且零工的機會很多
),就是為了到電影院去看假面超人的變身。現在想想,那些電影都滿粗糙
及無聊的,但在當時,沒看過假面超人的,可算是落伍了。尤其是舊曆年的
檔期,通常就是放映這一系列的,看完了電影,去巿場逛一逛,買些面具和
應景的鞭炮,一群人在省議會學假面超人變身,是最快樂的時光啊!

  隨著年紀的增長,小小的鄉間街巷已不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於是開始
憧憬都巿。從鄉間遠眺,台中巿的燈火輝煌,交織出夜晚的繁華。到台中去
看電影,哇!那是件大事,穿上洗得乾淨的制服(那是最好的衣服),把學
生穿的皮鞋擦亮,到街上去搭公車,一家子鄭重其事的。去台中看電影一定
是看洋片,舉凡007系列,𦻐瓜大鬧系列等,其中以豪華戲院最是高級,
那高貴的裝潢顯出氣派,紅絨布的坐椅總是令坐在上頭的我戰戰兢兢的。由
於個子還矮,所以常常乾脆由椅子跳下來,跑到二樓,倚在欄杆上看電影,
以免被前面的大人遮住而看不到片子。看完電影,可以順道到台中公園去逛
,可以到中華路夜巿吃些小吃,可以去書店買些閒書,都是孩童時期的我最
喜歡的事。常常在母親心情好時問著:「什麼時候可以去台中看電影?」而
母親總是笑笑,或無奈地說:「等汝爸爸有閒e時拵才講。」那時父親越來
越忙了,他幫一個朋友載貨,天未亮就要起床出門,十點多才回來,那時
我們兄妹多半已經睡了,依稀曾看過父親掀起蚊帳來看看我們三兄妹,而
我睡得發暈,也沒和父親打招呼。
  那時,台語和日語的電影已在有意的打壓下消失了,巿面上充斥的是
“國語”電影,而且不是文藝愛情片,就是打打殺殺的武俠片,小孩子是
不喜歡看的。最轟動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是我不喜歡看。

  而後,便是風雨飄搖的時期了。從保釣運動開始,緊接著台灣退出聯
合國、蔣介石去世,一連串的事件使得台灣陷入凝重的氣氛,國民黨為了
延續政權,進行了全民洗腦運動,每天的方言節目只能有一小時,台語或
方言歌曲只能一天兩首,甚至國語歌曲也不能唱靡靡之音(如姑娘的酒渦
等),每天不是<藍天白雲>,就是<桃花舞春風>,當然電影也就只能
看到<英烈千秋>和<八百壯士>等了。那時候是由學校統一帶隊,一群
人浩浩蕩蕩的到電影院去,我們學校離街上約五六公里,在烈日下我們依
序前進,走近一小時的路程到電影院,看完後再回學校,一個下午就這麼
過去了。但不用上課又可以看電影還是很高興的,雖然電影的內容很嚴肅
,我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尤其<英烈千秋>和<梅花>在播放時,還真
有同學看到掉眼淚呢!記得回學校後還要教唱<梅花>等愛國歌曲,這是
規定的作業喔!不會唱會被處罰的。

  現在回想,那時的台灣電影號稱蓬勃,其實題材上是很貧乏的。除了
三廳式的文藝愛情片外,再來是武打片,再來是勵志片,再來就看不出有
其他的風格了。文藝愛情片我一向不熟,只會啍唱幾條主打歌,像<未曾
留下住址>之類的;武打片就只記住一部<飛龍斬>,因那是立體電影,
台灣人好新奇,一時爭睹,我還記得飛龍斬飛舞在銀幕時眾人同時發出的
驚呼聲。勵志片就不說了,因為我不愛看。^^


NO:44_4
阿邦  於 2003/06/17 18:56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童年往事∼∼卡通篇>
大部份的人,曾沉迷在卡通的幻想王國裡吧!
那是一篇又一篇迷離的故事,陪伴你,陪伴我,走過了童年的愚蒙,
走進了現實的世界。
  長大了,成熟了,卻往往在不經意的時候,或者只因一首從前的卡通
歌曲,帶領著我們的思緒,回到那遙遠的童年。
  就讓我帶著各位乘著魔毯,穿越了小叮噹的時光機器,回到從前吧!

【寶馬王子】
印象裡的第一部日系卡通,是<寶馬王子>。在這之前的卡通是以兔
寶寶、湯姆與傑利,頑皮豹、太空飛鼠等短劇情境式卡通為主,給孩子們
帶來歡笑,但卻又滿難記得住情節的。所以,占據了整個童年的卡通印象
的,仍是日系卡通。
常看漫畫的朋友,該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吧!就是:日本的漫畫天王∼∼
手塚治虫先生. 。
故事裡寶馬王子喜歡男扮女妝,因為她是被天使誤送了,所以她身為
女人而有著男人的性格。
可是,她還是個女人。
有一天,她遇上了王子,那令她念念不忘的男人。在舞會裡,她和他
翩翩共舞。
她愛上了王子。故事由此展開∼∼
看我的介紹好像是個很爛的少女漫畫,但作者將寶馬王子畫得很可愛
,加上糊塗小天使的常幫倒忙,還有在魔王出現後她化身為蒙面俠客等熱
鬧有趣的情節,在在讓孩子們沉其中,不可自拔。
這部卡通曾重播過,現在看來,會覺得畫得很粗糙;然而,這卻是曾
讓台灣大大小小的孩子們進入幻想王國的第一樂章。從此,展開了台灣的
卡通世界。

【悟空大冒險】
<悟空大冒險>的播出時間略晚於寶馬王子,那時的卡通時段是台視
在下午六點半,中視是六點整。六點以前是沒有電視可看的。而布袋戲,
在此之前曾風行一時,但在“中國強”死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壓,似
乎是被禁播了。於是,孩子們注意的焦點轉到卡通上。
還記得小時候玩圓紙牌,國小中年級時期的圖案都是以布袋戲為主,
高年級後就幾乎全是卡通圖案了,可見一般。
這部卡通是搞笑版的西遊記,現在看來也還是有點沉悶。
但當時已是大大開啟了另一處想像的空間────
原來,經典也是可以改編的啊!
  至於前幾年風靡一時的<七龍珠>,其實也是改編自<西遊記>的呢

【小蜜蜂、小獅王、大獅王】
  那時的卡通,也滿喜歡以動物為主角的,或許也考慮到以可愛的動物
造型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吧!小蜜蜂萬里尋母的動人情節,小獅王在喪父
後的四處流浪,在在都引起了同情與關注,是當時最紅的卡通。
  <小獅王>、<大獅王>也是手塚治虫先生的作品,後來迪士尼自製
的<獅子王>被指涉有抄襲的影子,曾引起討論。

【海底小遊俠】
  科幻性質的卡通能帶給小朋友新的啟發,可惜溫馨好看的作品不多,
印象中拍攝得最好的,是<海底小遊俠>。
海底小遊俠有氧氣口香糖,吃了它就可以在水中呼吸,他身穿防彈衣
可以抵抗子彈,他的鞋子是噴射靴,可以讓他在水中快速游走,手臂上還
帶有一個電子飛鏢,電子飛鏢也就是迴力鏢,此鏢有驚人的攻擊力。他有
一個朋友,是一隻漂亮的美人魚,美人魚有一顆水晶球,這水晶球比雷達
的功能還強,而且還有相當的魔法。
<海底小遊俠>帶動了台灣對迴力鏢的認識,那時,我們還自製迴力
鏢呢!只是,一直無法順利飛回,反而常打到同學。現在回想滿可笑的。

【小天使】
高山上的小木屋,住著一個小女孩/她是一個小天使,美麗又可愛
兒童歌曲能令大家琅琅上口的,該是由<小天使>帶動風潮的。這是
由文學名著改編,編導正是以<龍貓>、<天空之城>等聞名,在我國有
大量影迷的巨導:宮崎駿先生。而歌曲是由趙詠華小姐主唱。趙小姐如今
仍然活躍於歌壇呢!
  這是一部溫馨感人的好卡通,看起來嚴肅的爺爺,在小蓮天真活潑的
神情下,竟也變得溫柔了。人物造型,令觀眾感到親切近人。

【小寶歷險記與科學小飛俠】
  我很喜歡看<小寶歷險記>。小寶是故事中的主角,由於他愛幻想,
於是在他身邊的布娃娃突然說話了,而且全世界的時間都突然停止了,只
有小寶和他的女友還能自由活動。原來這布娃娃是來自奇幻世界的精靈,
布娃娃帶著小寶到達奇幻世界玩耍,卻因為他的女友而使惡魔王復甦了,
女友被抓了以後,小寶展開一場和惡魔王的大戰,小寶使用的武器是迴力
圈,迴力圈就是現在的溜溜球,當時還蔚成一種風尚,故事的結局當然是
打敗了惡魔王,然而小精靈的精靈槌卻因使用太多因而碎掉,小精靈卻也
因此無法自由進出奇幻世界,他只好留在他的故鄉∼∼奇幻世界。
  可是我卻沒看完<小寶歷險記>,因為,<科學小飛俠>在<小寶
歷險記>還沒播完時就推出了,一時造成風潮,當時的小孩子如沒看過
<科學小飛俠>的一定會被譏笑成落伍,而且時段相同的情況下,幾乎
有電視的家庭前都會主動聚集一群小朋友,指定要看小飛俠和惡魔黨的
對抗,教我如何看完結局呢?現在想來仍感到遺憾。

【天方夜譚】
  這部卡通現在仍有重播喔!我個人滿喜歡看的。故事開始是小胖跟
著叔叔去出海,卻意外將鯨魚的背當成了小島,因而展開了一連串的冒
險故事,其中有油燈之怪和魔戒之怪,有飛天魔毯也有飛天木馬,有許
多的魔法師,更有許多的大魔神。故事的結局是小胖和阿里巴巴以及阿
拉金打敗了青面大魔王。
而這部卡通的主題曲,更是百聽不厭,那般的活潑動人啊!

  讓我們一起坐著魔毯,一同去逍遙遨遊四方,欣賞這世界上,美麗
多變幻。你看、你看、奇妙景像,百看不厭,這就是你聽人說的,天方
夜譚。我聽到在那裡,是誰在叫我?是那可愛神仙,就是他在 呼喚∼

【北海小英雄】
  喜歡<北海小英雄>嗎?我懷疑楚留香的喜歡摸鼻子,一休和尚的
喜歡在頭頂畫圈圈,都有受到小威的影響。
故事背景為布蘭村的水手們,船長為黑龍船長,他有一個兒子叫做
小威,有一次小威偷偷的跟出海,因而展開一連串的冒險旅行。布蘭村
的選手都是有勇無謀,而小威卻是聰明過人,常常運用智慧幫助水手們
渡過難關。每一次小威在想事情時的動作,都令人覺得可愛。

【無敵鐵金鋼】
  當時最轟動全國的卡通,若不是<科學小飛俠>,那一定就得算上
<無敵鐵金鋼>。故事內容主要是敘述無敵鐵金鋼與赫爾博士的對壘,
赫爾博士有兩個手下,一為雙面人,另一為怪頭。每次的戰役大都有一
個固定模式,那就是敵方派出一個機械獸出來搞破壞,或者是過來攻擊
無敵鐵金鋼的所在地──原子光研究所,當然最後都會被無敵鐵金鋼擊
毀。這麼簡單的劇情,卻讓當時的孩子們著迷得如痴如醉,至今我仍然
想不通原因所在。
  是的,我個人比較喜歡溫馨可愛的卡通,大概是我仍未失童心吧!
  哈!

【咪咪流浪記、金銀島】
  對於<咪咪流浪記>,我不但感動於劇情,也被畫面所震憾。這是首
度以立體動畫為號召的卡通,畫面相當精緻;後來的<金銀島>該也是由
同樣的班底製作而成的。兩部都是由文學名著改編,其中<咪咪流浪記>
的音樂相當好聽,劇情頗能賺取孩童的眼淚,是印象極深的作品。
卡通王國能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金銀島>就是一部好作品。有時
覺得這部卡通畫得還比原著成功呢!原著有著陰森森的氣氛,卡通卻很生
動活潑,主角的小寵物(忘了是小貓或小豹)也畫得很可愛。

【小英的故事】
  萬里尋父或尋母的故事往往是少年故事扣人心絃的要素,但<小英的
故事>反而是跟著母親回去見爺爺,但旅途中母親病逝了,小英跟著她的
小狗(小黃)千里跋涉地回到母親的家鄉,卻不敢和爺爺相認。這部卡通
雖也是改編自名著,但劇情出色,人物也極生動,懷疑也是宮崎駿的作品
,和<小天使>的畫風有點相近。

【小甜甜】
  如果說男生最喜歡看<無敵鐵金鋼>,那能風靡全國,又能受到女生
一致推薦的卡通,當然非<小甜甜>莫屬了。
在遇見山丘上的王子後,小甜甜決定以笑容迎接任何困難,因為山丘
上的王子告訴她,妳的笑臉要比哭的時候好看多了。當小甜甜最後回到了
寶兒之家的山丘上時,又聽見了那熟悉的蘇格蘭風笛,原來他就是山丘上
的王子。這位山丘上的王子就是一直守護著小甜甜的人,他叫做阿利巴,
也就是阿德烈家的一個神祕人物──威廉大老爺。
  這是由日本漫畫改編的,從此,這類由日本漫畫改編的作品就大量出
現,開始區分成少男漫畫\卡通及少女漫畫\卡通兩個世界了。記得在這
之前,孩子們都是照單全收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少男和少女兩大系統已
經被嚴格區別了,妳看妳的<流星花園>,我看我的<海賊王>,彼此是
各看各的,觀眾群是分的很清楚的。

【未完∼∼∼∼】
  於是,日本的卡通多了,台灣的小孩可以選擇的也多了,不再侷限於
三台,家裡也不只一部電視,每個禮拜有看不完的卡通。但,不知為何,
會懷念起從前那些單調粗糙的作品,那時沒有選擇,大家看的卡通都是同
一部,所討論的話題也都很接近,卻有一種親切的感受。
  現在的卡通很好看,很多元,技法也很生動,我也常看。只是,驀然
地,仍常回想起 好久 好久 以前∼∼∼∼
  那是值得珍藏的回憶啊!


NO:44_5
阿邦  於 2003/06/18 16:09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何寄澎有一篇極其有趣的文章,叫簡單純粹的年代,
我看了實在有大笑的衝動.但和本欄的主題還算相關,
附網址於後,敬請網友共觀奇文.

http://udn.com/NEWS/READING/X5/1391402.shtml


NO:44_6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8 16:20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科學小飛俠這部卡通片,目前正於東風衛視重播,以下是5月26日的新聞剪報。

http://news.yam.com/cna/entertain/news/200305/200305260261.html
電視台懷舊勵志卡通 陪民眾渡過抗SARS時光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六日電)TVBS新聞台去年底播出懷舊卡通專題報導,獲得熱烈迴響,在眾人期待下,六月二日起播出「小英的故事」等多部「老卡通」,東風衛視則將推出「科學小飛俠」。電視台希望這些具有濃厚勵志色彩的故事,陪大小朋友一起渡過抗SARS時光。

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 (SARS)疫情讓社會氛圍有點沉悶晦澀,人與人之間也變得冷漠猜疑,所幸現在疫情逐漸獲得控制,民眾正要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而充滿溫暖人情的懷舊卡通,也成了大家的抗SARS良伴。

只要聽到「小英趕著一輛車,走過森林渡過小河」主題曲,相信很多五、六年級生都能朗朗上口,因為「小英的故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

和「皮卡丘」、「蠟筆小新」等新一代卡通比起來,「小英的故事」、「萬里尋母」等卡通充滿濃濃的人文關懷,正是現代社會所欠缺的精神。

去年十一月,TVBS新聞台播出記者鍾志鵬製作的懷舊卡通系列專題,獲得極大迴響,很多人都希望電視台能重播這些溫馨可愛的卡通,重溫甜美的兒時舊夢。

TVBS-G最近透過代理商取得電視版權,六月二日起推出「都會卡通館」時段,將播出「小英的故事」、「西遊記」、「北海小英雄」、「萬里尋母」、「清秀佳人」、「龍龍與忠狗」、「天方夜譚」、「海王子」等多部懷舊卡通;東風衛視當天則播出「科學小飛俠」。

由於卡通主題曲是喚起記憶的一大法寶,為了保持原汁原味,TVBS-G特別向主題曲的創作者取得版權,並邀請音樂人黃韻玲和洪筠惠重新編曲、成功兒童合唱團配唱,讓主題曲保有懷舊的氣息,同時又有全新的風貌。

由於這些作品是五、六年級生的共同記憶,因此主力觀眾鎖定大朋友,首播時段為晚間十一時,隔天上午九時三十分、下午五時則為重播時段,用意在於讓小朋友也能欣賞到爸爸媽媽當年的最愛。

據台灣代理商齊威公司表示,這些在台灣擁有許多死忠觀眾的卡通作品,都是來自日本,大約十年前,公司人員在日本東京看到相關影碟,興起引進念頭,不過版權一談就是好多年,因為日方對版權問題極為重視,此外,有些版權甚至轉到德國。

費了好大功夫,代理商終於取得版權,兩年前推出「湯姆歷險記」VCD和DVD,一年前則推出「小英的故事」,如同便利商店的「奮起湖」便當一樣,這些卡通搭上近年的復古懷舊風潮,獲得超乎預期的迴響,銷量雖不是紅不讓,但也是長賣型產品。

代理商表示,「萬里尋母」、「小天使」、「清秀佳人」是宮崎駿參與製作的作品,「小英的故事」則有高 (火田)勳參與,兩人都是當今台灣動畫迷們的偶像,透過他們的早期作品,大家可以更了解動畫大師的創作軌跡和風格特色。除了多部已經取得版權的卡通,觀眾也會向代理商「點菜」,目前最多人想看的是「小甜甜」,不過因為日方原著和原創還在打官司,短時間內恐怕不易取得版權,觀眾可要耐心等了。


NO:44_7
spglein  於 2003/06/18 21:00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何寄澎有一篇極其有趣的文章,叫簡單純粹的年代,
阿邦  於 2003/06/18 16:09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何寄澎有一篇極其有趣的文章,叫簡單純粹的年代,......
---------------------------------------------
那《簡單純粹的年代》是沒有腦袋的年代;
何寄澎那篇寫好萊塢影星葛雷哥萊畢克,葛雷哥萊畢克
最傑出的表現就是主演「TO KILL A MOCKINGBIRD」
這電影原本是Harper Lee名著,
原文中有道: ...‘shoot all the bluejays you want,
if you can hitem,but remember its a s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何寄澎簡單純粹的年代就是「KILL ALL MOCKINGBIRDS」的年代。
呵呵,好《簡單純粹》!



NO:44_8
小蔡  於 2004/11/11 06:52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你的童年與我的大致相似, 謝謝你和我們分享! 真的好懷念!

NO:44_9
阿明  於 2004/11/28 01:57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卡通篇勾起我不少的回憶。
小學低年級時每天回家就一邊猛寫作業,一邊盯著時鐘,
深怕寫得太慢錯過卡通播出時間,
因為當時家人管得緊,作業沒寫完不能看電視。
現在我還記得「小寶歷險記」的主題曲呢。三十年過去了,好快。
「小寶有個布娃娃,娃娃會變化....」

NO:44_10
Kanata  於 2004/11/29 19:05
Re:在台灣,我們是這樣長大

說到何寄澎教授,他中文素養相當不錯,中文系教授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尤其關於’譬喻’跟
’寫景’,’側寫’的看法,比一般那種’調味料滿滿’的思維好多了。

先不管他的政治立場,其實他的近代文學,教得相當不錯,我也是被他教過的學生之一。
當年他的確啟發過不少人重新檢視白話文學的看法。

至於何教授政治立場,我想我不太有資格評論就是了,好歹我的寫作能力也是他提昇的。如果
把我高三以前的作文拿出來看,我可能會想找個地洞鑽下去,八股無味到了極致。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