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7 21:23
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1.非關本壇的議題請毋開題﹐謝謝合作
2,請節制開欄,同一人一天開超過兩欄者,除非必要將斟酌併欄或刪除。
3,本版討論不歡迎任意變換署名者,請君子自重。
4,轉貼文章請自行注意版權問題。

歡迎來到文化論壇的園地,大家放輕鬆心情參與文化論壇的討論,以上這些規定若是違反遭刪除莫怪,有意見反映在這裡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


NO:2_1
哈伯  於 2002/07/18 07:18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加油!
這樣耕耘下去,台灣才真的找得到自己的主體性!

NO:2_2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7:18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NO:2_3
襠馬  於 2002/07/18 22:07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歐巴桑剛才在找一份資料,順便也準備一份給少年學生
喜歡就拿去用啦!
m哪!ˍm哪! 
--------------------------------------------------------------------------------
(媒)NO:515_18 襠馬  於 2002/07/18 21:44
   Re:轉貼: 「Taiwan」--你感覺到了嗎?
 
被炸版前,本來有粉多資料: 
 
您所搜尋的資料 : 張乾琦  查到相關網頁筆數 : 226 頁數 : 1 之 23
 
1.展覽
... 有關張乾琦 ■2001年北美館張乾琦攝影展 ■四個主題. 有關張乾琦-----
張乾琦,1961年生於台灣。1980-84年就讀於東吳大學英文系。1988-90年就讀美
國印第安那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1991年展開他的專業報導攝影生
涯 ...
網址:http://www.premierf.org.tw/T3/htm/T3_b06-1.htm〔 庫存頁面 〕
 
 
您所搜尋的資料 : 聖保羅雙年展  查到相關網頁筆數 : 298 頁數 : 1 之 30
 
1.臺灣獲邀參加聖保羅雙年展
[ 首頁 |  | 本組網頁每日更新 |  | 文教報 ]. 臺灣獲邀參加
聖保羅雙年展. 林長順.臺北訊.   暌 違 三 十 多 年 , 臺
灣 今 年 將 首 次 參 加 聖 保 羅 雙 年 展 ! 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
網址:http://www.cdn.com.tw/live/2002/03/09/text/910309e6.htm〔 庫存頁面 〕
 
13.政治修理站 {葉博文╱台北建成扶輪社創社社長}
... 先講一則美麗感人的真實故事。  日前在巴西舉辦的第二十五屆聖保羅雙
年展,主辦者推翻原先雙方事先談妥的默契,不准台灣館的名稱出現「Taiwan」。
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向參展的一百九十名國際藝術家發出抗議信。  雙年 ...
網址:http://home.pchome.com.tw/good/snews1965/polit/polit_10/polit_0282.htm〔 庫存頁面 〕
 
14.Yahoo!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展 ...
...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展場無「台灣」 圖錄有「國旗」,   李
維菁?台北-聖保羅電話採訪 台灣以國家館(National Representation)
名義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展場台灣名稱字樣遭到去除 ...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2002/03/26/leisure/ctnews/3144575.html〔 庫存頁面 〕
 
20.聯合新聞網 | 文化藝術
... 台灣當代藝術 前進聖保羅雙年展 一九六○代,名列世界三大的「巴西聖保
羅雙年展」,曾經是台灣現代藝術進軍國際的灘頭堡,後因我國退出聯合國
而中斷;今年三月下旬,台灣將以國家館名義受邀參加,由台北市立美術館 ...
網址:http://be1.udnnews.com.tw/2002/1/8/NEWS/CULTURE/〔 庫存頁面 〕
 
25. Yahoo!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
... 拆」 (2002-03-26 07:00). • 威尼斯雙年展 也面臨政治壓力 (2002-03-26
07:00). • 龍應台曾指示:要高調抗議 (2002-03-26 07:00). • 巴西
聖保羅雙年展 展場無「台灣」 圖錄有「國旗」 (2002-03-26 07:00). ...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2002/03/26/leisure/ctnews/〔 庫存頁面 〕
〔〔• 龍應台曾指示:要高調抗議 (2002-03-26 07:00)
  http://tw.news.yahoo.com/2002/03/26/leisure/ctnews/3144576.html〕〕
--------------------------------------------------------------------------------

NO:2_4
恆愛台  於 2002/07/19 02:40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電影感言可寫嗎?

NO:2_5
某人  於 2002/07/19 22:02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會上這個版的人,相信都很愛看書

可不可開個欄,讓大家介紹書的

包括新書(註明出版社,上架處方便搜尋,具台獨意識者尤佳)

舊書(可談心得和導讀,亦註明正確書名、作者方便大家上圖書館借閱或購買)



NO:2_10
火星來的愛蜜麗  於 2002/07/22 00:39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我希望這裡就只對文化議題討論
不要過度泛政治化
什麼台獨統一或什麼等等
應該通通甩在一邊
謝謝....
要懂得尊重任何族群及意見
這個討論區才真的發揮作用

NO:2_11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2 00:42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今天已經有2到3人到這貼政治文章被砍掉了,包括奇怪的詩和隨意轉貼文章鬧場的人。

NO:2_12
阿加  於 2002/07/22 04:37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若貼一些烏托邦政治性小說的翻譯作品, 可以嗎?

NO:2_13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2 06:31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可阿

NO:2_16
Echo  於 2002/07/25 00:28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Taipei Student:

很高興看到有這個網頁。文化的東西,對「建立台灣意識」的影響,要遠大於政治的討論。真是謝謝你們的努力。

建議:

刪文時,不要整個刪掉。可把標題及作者留著,把內文改為版規。譬如說:

(簡體文字,已刪除)

(非關題旨,已刪除)

這樣有很多好處:

1.讓原作者知道原因,當作一個機會教育;
2.讓現有網友知道這個人在做一些違反版規的動作;
3.讓新網友知道違反版規的下場,瞭解版規不是寫著玩的。

還有,建議加上「禁止使用簡體字」。


NO:2_17
Echo  於 2002/07/25 00:31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還有,版規應該是放在「文化論壇」的首頁一開頭就可以看到的地方,而不是放在一個欄裡。

NO:2_18
版主  於 2002/07/25 01:04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謝謝建議

>>刪文時,不要整個刪掉。可把標題及作者留著,把內文改為版規。

這個版的程式無法做到這一點,只能刪文,無法對內容作修改
尤其開欄地篇文章如果不符合版規,一但遭到刪除,就會整欄(包括後面的回應貼文)全部刪除。


NO:2_22
OLA  於 2002/07/30 02:52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版主,加油!!

敝人對(台灣)文化很有興趣,可惜真的沒料;
如同大家熟知的笑話一般,
男人喜歡坐在舒服的沙發,喝著啤酒,看著體育節目,。。。面對詢問個人嗜好時,千篇一律答<我喜歡運動>
。。。。卻從來不動!!

希望,各位網友的文章,能引動某些主題以令敝人起而行深入徜徉。
謝謝!辛苦了!敝人很努力在看諸位的文章!!


NO:2_23
襠馬  於 2002/07/31 14:58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Re:版大   這篇介紹,歐巴桑不知要擺哪裡好,您幫偶決定吧.
 
【作家的十七歲系列】自由時報_生活藝文網_自由副刊_中華民國91年7月29日 星期一
 
〔寫作的十七歲〕  文.照片提供 ◎ 李昂
〔 .....我十七歲,功課努力維持中等,以便能不被打擾的寫小說,我基本上沒有朋友,跟同學也不親,我是個獨行俠。我沒有「知己」,也不覺得需要,更不用談什麼「死黨」。我是個標準的中等學生,我每天除了家,就是學校,沒有人會知道,我是那個「恐怖的李昂」。......〕(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l/29/life/article-1.htm)
■本系列明日刊出張國立的十七歲。

NO:2_24
afsj  於 2002/07/31 15:59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襠馬
也許可以請版主開個專門介紹台灣作家的欄^^

NO:2_27
OBS  於 2003/03/30 21:54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這樣的立委游月霞!丟國會的臉!讓國人蒙羞!
「並且是人身攻擊」的示範_真是_產 婆 摸 尻 川(外行)。

NO:2_28
icrtman  於 2003/04/01 11:09
詢問大家的看法

底下是一篇在網上流傳的文章,同時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擔憂,我的太太正是國小教師,我本人也在國小服務,我的孩子也正在念小學,這些問題不實在腦海中迴盪,不知道總統你知道了嗎?是否您有何看法或是應變之道?(這些問題我也將在其他網站上詢問大家的高見。)
我也將此疑問email給阿扁與教育部長,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和看法。
這是一篇討論關於教育改革的文章,很值得深思與探索!有空看一下吧! Well,為人父母者真不知如何是好.

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陷深淵,遍地放牛大學,文憑貶為廢紙

過去10年來,台灣平均不到40天就有一所新大學成立,大學生「量產」的結果就是青年失業率飛漲!

教改這隻怪獸,正在吞噬下一代的前途,掏空台灣的競爭力。而教改的問題,
不只在於課程規劃的荒腔走板,也不只在於入學方式有利優勢階級家庭,更不容忽視的一個面向是,
高等教育的無限制盲目擴充,所造成的教育素質沉淪,青年失業率高漲,以及大學財務危機。

撰文 / 臧聲遠

猶如八○年代的情景,各種社會運動再度在台灣風起雲湧,所不同的是,
15年前社運的主軸是「改革」,現在的訴求卻是「反改革」。

經歷這麼多年的改革實驗,台灣不但沒有往進步的方向走,反而改革本身成為社會退化的亂源所在,其中尤其是教育改革,正在把台灣下一代的前途,以及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推向一場空前的大災難,然而卻沒有人能讓這隻教改怪獸停止下來。

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

台灣近年的改革軌跡,像極了文革結束前的中國大陸。毛澤東妄想讓中國「一步到位」,
直接從小農社會跳到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先後發動「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結果足足使中國倒退了50年。鄧小平上台後,改採「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
任何改革措施都先從「試點」做起,先在局部地區進行小規模的實驗,成功後再推行到全國,
將政策錯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東歐採取所謂「震盪療法」,
妄想從共產體制立刻跳到資本主義民主制,當時許多人質疑中國的改革步伐太慢,
但是不旋踵之間,俄羅斯和東歐的改革就全面破產,中國卻成功蛻變為經濟強權。

台灣教育水準「大躍退」

同樣的烏托邦理想想主義,和「一步到位」的狂熱,也主導了台灣的教育改革。
不要說透過局部的「試點」,找出正確可行的方式,甚至連最起碼的教師都還沒培訓好、
課本都還沒編印好,就迫不及待讓教改上路。即使問題已經層出不窮,
但在教改精神導師李遠哲的談話中,顯然不認為教改的方向有任何錯誤;
教改步伐也不僅沒有放緩,反而進一步加緊深化,推行更大規模的激進措施(如九年一貫教學)。
當我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國中工藝老師沉痛地表示,在九年一貫教學政策下,他被迫要去教生物,
自己實在不願誤人子弟時,不禁令人懷疑教改究竟是讓台灣「大躍進」,還是「大躍退」?
或許就像政論家南方朔所說:改革這兩個字,在台灣已經變成骯髒的字眼!
目前社會對教改的批評,最主要集中在課程方面,例如建構式數學教學法;
其次是多元入學政策所造成的不公平。但有另外一個層面卻被忽略了,也就是大學院
校數量的惡性膨脹;不論從台灣人力素質、大學生就業出路、或社會階級流動來看,
其後遺症都到了無法坐視的程度。

教改浩劫 青年失業惡化的推手
  
在教育部鼓勵下,近年國內高職和專科學校,紛紛升格改制為學院或大學,
一方面是實現教改理念,希望紓解學生的升學壓力,以及對學校發展「鬆綁」(deregulation),
一方面就像李遠哲所主張的,在技職教育體系方面,要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
將科技人力的培育重心,轉移到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以提供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級人才。
這使得國內大學與獨立學院的數量,從民國75年的28所、80年的50所,急遽暴增到90年的135所,
足足成長了四倍之多,另外還有30多所大學正在籌設中。
相對於先進國家如德國,8,000萬人口只有300多所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幅度,已經明顯失控。

新科系設立盲目趕流行

不只是學校數量失控,新科系的設立也出現失控的現象。文、法、商、傳播、設計等科系,
由於硬體教學設備的建置成本不高,成為私立學校一窩蜂搶設的頭號對象。
以大眾傳播相關的科、系、組來說,總數已成長到超過100個,但就業市場能夠胃納的數量連1/10都不到,
畢業生除了改行別無出路。其後,教改人士鼓吹師資多元化,於是教育部又廣開教育學程的大門,
77多所大學院校一窩蜂搶設教育學程,有些技術學院甚至4個教授就統包所有課程,
不但培養出來的師資素質粗製濫造,更使得教師人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嚴重過剩。

生技科系出現泡沫化警訊

這種投機風氣,最近更蔓延到生命科學領域,從北到南,一窩蜂搶設生物科技系所的院校不知凡幾,
許多私立學校的硬體實驗設備,能否達到教學標準都有問題。
台灣的生物科技產業,是否能發展起來還是個問號,但人才供應已經出現「泡沫化」的現象。
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和工研院的調查,在台灣六大重點科技領域中,生物科技將是人才過剩最嚴重的領域,
科技顧問組並且建議,傳統生物技術相關系所應減少招收學生。
然而諷刺的是,李遠哲仍不斷籲請政府,要增加生物科技高等教育的投資,渾然不察人力失衡的危機。
即使傳統被視為頂尖菁英教育的醫學院系,也同樣開始面臨畢業生過剩的問題(詳見後文)。
大學院校的盲目擴充,不只造成人力供需的扭曲,也造成學生素質的低落,要為台灣高達12%的青年失業率負起絕大責任。

技職體系「文憑無用論」

就業情報在協助企業徵才的過程中發現,雖然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理工高」,
國內科技廠商普遍面臨工程師短缺的問題,景氣再怎麼冷依然求才若渴,
但他們卻不敢錄用許多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因為素質實在太差。
中南部由於高等院校數量少,技職院校學生還能維持地緣優勢,可以到在地企業任職,
北部技職院校學生就沒這麼幸運了,除非「北才南用」,甘願接受較低的薪水,前往中南部發展,
否則在北部往往成為廠商的「拒絕往來戶」,人資部門看到學校名字就把履歷表扔進垃圾桶,
應徵工作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許多科技廠商找不到工程師的同時,卻有為數不少的技職院校理工背景學生找不到工作,
因為廠商不信任他們的能力。誠如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召集人蔡清彥所說,
台灣資訊產業在人才方面,問題不在於「量不足」,而是「質不精」,
蔡清彥並且「打開天窗說亮話」,明白指出技職體系培育的人才,與產業界需求有相當大的落差。
由於不少技職院校文憑,已形同「信用破產」,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正打算推動人才鑑定制度,
凡是通過鑑定者發給證照,讓技職院校學生有另一個翻身的機會。
對許多技職院校學生來說,在高學費政策下,拿到的文憑卻幾乎是廢紙一張,
還要去考國家證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種當代版的「文憑無用論」,真是情何以堪?
按照李遠哲原先的期待,國內高職和專科學校大量升格改制,目的是要讓科技大學和
技術學院,成為產業技術人才的培育重心,事實證明只是李遠哲一廂情願的想法。

高等教育素質總沉淪

最近在一場研討會中,教育部長黃榮村坦稱,台灣大專院校數量在10年內成長3倍,
大學生素質低落是「很正常的」,外界不必大驚小怪。但黃榮村不忘強調,
台灣90多萬大學生中,其實排名前50萬名的學生水準,並不比10年前差。
但我們要質疑的是:第一,大學數量激增後,是否只有「後段班」的學校,學生素質每況愈下,
「前段班」菁英素質完全不受影響?
第二,為什麼「後段班」學校的素質,惡化到如此嚴重地步,究竟是單純因為原先考不取學校的人,
現在也有大學可讀,還是因為大學沒有善盡教育責任?

教育經費嚴重稀釋

10年來,大專院校和學生總數增加超過200%,但高等教育經費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
卻僅從1.57%微幅提高到1.86%,相當於成長了18%。兩相對照之下,教育經費的「稀釋效果」不言可喻。
即使在教育預算分配上,最具優勢的國立大學,經費也不免大幅縮水,「前段班」的菁英教育豈能不受影響?
知名經濟學者朱雲鵬,在「高等教育品質下降將危及台灣競爭力」這篇文章寫道:
「在如此大幅擴張高等教育名額的同時,教育品質不但沒有維持而且正在下降,菁英教育尤其嚴重……
以菁英教育為主的公立大學,遭受前所未有的經費壓縮窘境。以某知名國立大學為例,
該校90學年度經費共編17億元,其中人事費為11億元,平均每位學生教育支出約為20萬元,
僅是10年前的三分之一,如果扣除人事費則下降比例更大。
這所學校的情況還不是最嚴重的,在被教育部稱為『重點研究型大學』的院校中,
不乏政府補助經費尚不足以支付該校人事費者。
與國際情形相較,日本東京大學平均每學生經費支出折合台幣達180萬元,
大阪大學達100萬元,香港中文大學為90萬元,韓國漢城大學為36萬元,連北京的北大和清大都有15萬元,
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堪慮。目前已展現的現象為,學校訂購期刊的數量減少,研究生所能分配到的儀器上機時間減少,
軟硬體汰舊換新遭延遲。此外,由於學校缺乏高等技術人員及足夠行政、事務人員的配置,教授除了教學及研究外,
還要身兼解決學生各種技術問題,也要兼做行政及事務工作,甚至還要協助學校自籌經費,疲於奔命。」

放牛大學充斥杏壇

國立大學素質尚且「堪慮」,部分技職院校和新興私立大學就更不用說了,第一線教學工作者感受尤深。
我們聽到教師抱怨,全班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會寫「蒼蠅」兩個字;
聽到微積分教師抱怨,學生要從最基本的代數教起,不禁懷疑自己到底是在教大學,還是在教國中。
這類駭人聽聞的杏壇「笑話」不勝枚舉。在實施聯考制度的時代,每所國中都有所謂「放牛班」,
如今則「放牛大學」到處充斥。有人開玩笑說,現在想要「名落孫山」,比「金榜題名」還難,
尤其對自然類科學生來說,拜技術學院泛濫之賜,升學幾乎「百發百中」,難怪選擇自然類科的學生,
今年人數首度超過社會類科,在濫竽充數的情況下,豈能怪科技廠商用人太挑剔?

青年失業率即為教改成績單

人才養成是環環相扣的,台灣高等教育素質低落,不全是大學院校本身的問題,而是從小學基礎教育就開始荒腔走板。
就拿小學的建構式教學,造成國中生數學成績、智力測驗大幅退步來說,
現在中學教師被迫要為小學教改失敗「買單」,九年一貫教學實施後,
可以預見的是,大學將被迫「概括承受」中、小學教改更多爛攤子。
企業站在人才鏈的末端,是教改的最終驗收者,面對大學素質滑落,許多企業乾脆「自動降級」,
把碩士當大學生用,大學生當高中生用,再不然就是寧缺勿濫,以致台灣15-2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
遠高於日韓等亞洲鄰國。青年失業率,正是教改的「期末成績單」。
去年有高達11%、今年有15%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寧願選擇「延畢」,留級唸大五、大六,暫時逃避就業壓力,
如果把這部分算進來,台灣青年失業率將更為驚人,教改成績單也更難看。

一位畢業經年仍找不到工作的新鮮人,在接受採訪時憤怒地表示,「我現在最恨的就是教育部!」
台灣年輕世代的失業怒火,最後不是指向勞委會,也不是指向青輔會,而是要跟教育部及教改人士算總帳。

大學未善盡教育責任

在技職院校中,名列前茅的科技大學如台科大、北科大,企業評價比多數的國立大學都還要好;
我親訪過國內許多技術學院,也不乏辦學績效令我印象深刻者。
最近更有多所私立技職院校,延攬卸任的國立大學校長接掌校務,展現力爭上游的企圖心。
而新興私立大學方面,元智大學的表現尤其突出,在各家媒體所做的企業最愛用的人才排行榜上,連年都穩居前十名。
但不可諱言的,新興私立大學和技職院校的總體素質,已經「向下沉淪」到怵目驚心的程度,
這不能完全怪學生差,也要怪這些學校教得太差!

大學浮現泡沫化危機

台灣在政治解嚴之後,出現了三大產業泡沫:一是伴隨金融解嚴後,金融機構的盲目增設;
二是伴隨媒體解嚴後,新聞媒體的盲目增設;三是伴隨教育解嚴後,大學的盲目增設。
前兩個泡沫都已經被戳破,業者合併的合併,倒閉的倒閉,而教育泡沫也已到達快要崩破的臨界點。
就在大學總數直線上升之際,人口出生率卻反向直線下降,兩條曲線形成典型的「死亡交叉」(借用股票投資的術語),
各級學校的招生壓力愈來愈大。剛開始是私立高中職招生嚴重不足,某些學校甚至被迫到緬甸和泰北,
去招收所謂的「建教生」(其實是半工半讀的外籍勞工),接著是技術學院招不到學生,
今年更破天荒首度出現10所私立大學招生不足。

教育市場機制飽受干預

「愈來愈多的大學,搶愈來愈少的學生」,所造成的大學財務危機,在台灣特有的兩個因素作祟下,情況更加惡化。
首先,就像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形容的,國內大學已步上「銀行過剩現象」的後塵,
所不同的是,「銀行不能倒」的神話已經被打破,「大學不能倒」的神話依然根深柢固,
無法用市場機制淘汰較差的大學,用良性方式削減學校數量,用許士軍的話來說就是存在「退出障礙」。
其次,國內許多大學有意赴大陸興學,開辦EMBA等管理課程,正如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誠所說,
英美等國也都是積極在海外招生,來解決國內大學過剩的問題,但在台灣卻遭到教育部千方百計阻撓。
相反地,大陸卻極力招攬台灣學生,台灣學子赴大陸深造蔚為新潮流。
國內大學沒辦法去搶大陸學生,反而本身學生被大陸搶走。

招生不足危及教學品質

隨著招生亮起紅燈,私立學校的財務壓力愈來愈大,所提供的教學品質也每況愈下。
一位技術學院教師痛陳,「技職體系的學校因招生不足而惡性競爭,一招、二招、三招、再招,
發出夾報廣告、公車廣告,拚命宣傳拉人,只要有學生就額手稱慶。
由於學校招生出現赤字,一下子削減好幾個班級,於是併班上課,每堂動輒百人以上,
沒有任何設備,連講桌都沒有!學校『在商言商』,但求一時自保,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
最慘的莫過於從年輕的學生身上看不到希望。」

面對嚴酷的「生存保衛戰」,許多私立學校不得不「招生放第一,教學放其次」,
連教師也被迫「下海」,充當招攬學生的業務員,有些學校甚至暗示,每位教師必須拉到多少名額,
下年度才續發聘書。在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必須補唸碩博士學位,
本身已經自顧不暇,再加上教師員額採取「極簡原則」,還要身兼招生等行政事務,
到底能有多少心力放在學生身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務正業走火入魔

為了尋找替代財源,大學院校紛紛轉移重心,擴充所謂推廣教育部,赤裸裸展開「搶錢大戰」。
因為台灣百業蕭條之中,唯有成人教育一枝獨秀,在高失業的陰影下,為了強化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各種在職進修和第二專長課程大行其道,而勞委會職訓局,也提撥大筆經費給予補助。
南部某私立技術學院就曾告訴我,「現在我們靠的不是教育部,而是職訓局了。」
儘管搶食成人教育市場大餅,已經成為大學院校的「全民運動」,但現實情況卻是,
教學品質愈被詬病的學校,對於成人推廣教育愈熱衷,教師除了份內的教學工作外,
有時還得奉命支援推廣教育,這難道不會產生「排擠效應」嗎?更有甚者,
連非具教師資格的學校職員居然也可光明正大的充當教師,大學「不務正業」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本業」的教學品質豈能不受影響?

不可否認,台灣正面臨著產業世代交替,新興科技如奈米、平面顯示器、基因工程等,
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從業人員在校期間根本沒學過,當然只有靠在職進修。
但是我要奉勸有意報名在職學分班、碩士在職專班的社會人士,有些大學連本身的學生都教不好,
你去進修能學到什麼東西?有些學校本身的畢業生,都被企業列為「拒絕往來戶」,
你進修拿到的學分或學位,對於求職或升遷有何幫助可言?

社會階級倒向世襲化

大學浮濫增設下,企業被迫採取「名校主義」,用人政策愈來愈偏頗。而名校主義的後遺症,
就是把台灣推向「階級世襲化」,底層家庭子女想要翻身,掙脫父母的階級地位,機會變得愈來愈小。

名校主義趨於極端

企業選才偏好名校學生,古今中外皆然,但絕不像台灣現在這麼極端。從前大學聯考時代,
師長都會建議學生「選系不選校」,因為三流學校的熱門科系,出路通常都比一流學校的冷門科系要好。
但現在國內企業普遍的現象是,寧願用一流學校「非直接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錄用之後給予在職訓練,也不願用三流學校「直接相關科系」的畢業生。
再者,從前「名校」與「非名校」的文憑,差別在於「吃香」和「不吃香」,好歹總是有工作機會。
然而,現在卻變成「有用」和「沒用」的差別,非名校學生往往第一關履歷篩選就出局,連應試機會都沒有。

學校是階級複製的工具

國內許多科技廠商,研發部門指定台、成、清、交四所名校,其他學校履歷幾乎看都不看一眼;
今年即使台積電放寬徵才標準,仍然限定在台、成、清、交、中央、中原、元智、逢甲、中山、台科大等10所學校。
不少用人主管表示,大學院校已經多到他們連名字都不認識、也無從鑑別的地步,而且提起實際雇用的經驗,非名校學生的素質也令他們「心有餘悸」,只好唯名校是尚。
有人形容說,現在學校出身就好比「血統」,你這輩子的前途,在大學放榜的那一刻就大致決定了,
非名校血統的學生,縱使個人專業實力、性格特質再好,可能連最起碼的應徵資格都沒有,
其中「遺珠之憾」所造成的人才浪費是很驚人的;相反地擁有名校血統,就等於躋身職場菁英俱樂部的保證會員之列。
但這只是第一層不公平,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到底哪個階級的子女,比較有機會進名校?這是更深層的不公平所在。

優勢家庭條條大路通名校

我在台大的同班同學,有三成任教於各大專院校,某次同學會的場合,談起實施多元化入學方案後,
各種旁門左道的現象,大家都不勝唏噓,一位現任政大教授的同學感慨說,如果晚個20年出生,
以我們班同學的家庭背景,恐怕有一半進不了台大!
毫無疑問,優勢家庭子女是教改的獲益者。劣勢家庭的父母,沒有辦法在子女推薦甄試過程中「使力」,
沒有能力幫小孩累積課外活動的資歷,沒有錢栽培小孩進才藝班,就連應付飛漲的教科書費用都愈感吃力。
教改的結果,就是讓優勢階級「條條大路通名校」,而劣勢階級進名校的門卻愈來愈窄。
最近國內社會學界,開始注意到所謂「階級複製」的問題,也就是階級流動僵固化,
造成下一代複製上一代的階級地位,劣勢階級喪失翻身機會。
這種社會病態的產生,教改絕對難辭其咎,它使企業徵才走向「名校血統論」,
而名校的入學方式又對劣勢階級不利。

教改掏空台灣的競爭力

教改一路走來,所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就像朱雲鵬所說,
「在未來數年大專院校數量及學生名額仍將持續擴充的狀況下,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的速度還會持續惡化,若不立即糾正、改善,台灣經濟過去所奠定的厚實基礎將被侵蝕及掏空,嚴重影響未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別再讓教改人士和放牛大學,繼續糟蹋台灣,糟蹋我們的下一代了!


NO:2_29
AIR  於 2003/04/08 10:14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To ﹕icrtman

我的看法 ﹕

教改或有可議,不過你這篇東西 情勝於詞。尤其全文太長,要有 政治 效果,應大幅潔

略。多說些好的,然後一句﹙可也不能太明顯﹚狠狠的壞的。手法太多,運用之妙,存忽一

心。這類 漢 詞藻非常豐富,望兄多發揮。也應移至政治論壇,應是大家的看法。


NO:2_30
懶人國郵差  於 2003/04/08 22:12
Re:文化論壇版規,有意見也可在此留言

洗澡還沒洗完,想想還是忍不住出來key:P
> icrtman
請問這些老師們:
你們家裡是不是都還訂購些統媒報紙或雜誌啊?
你們是不是都還在乖乖看統媒新聞呢?看到TVBS的捐款帳號吧?
是否比較過說,人家國外的企業是有錢了自己捐助回饋社會,
有一些認養或建設,怎麼這麼有名氣的統媒還要人家捐錢呢?
說什麼「不知道總統你知道了嗎?」,不知道你們這些老師,
是否也不知政治的牽扯與微妙關係呢?還是視立法院為無物呢?
你們是否也還正這樣繼續教育台灣青年,這麼不關心政治呢?
教師耶!不也是社會的精英份子嗎?怎麼這時候還不懂問題的源頭?
只會捻出問題的現象來批嗎?

不知各位教師們是否知道社會上有一種人:
就是只會叫、會嚷,常常就只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啊?
明明他也知道原因,他卻是儘管大聲提問;
這種人,在等別人幫他回答,
因為誰回答,誰說了,就得罪了人。
教師們,這不是找人當替罪羔羊的時代,
是否看過咱多數立委,正是這樣,提不出什麼正面意見呢?
不會找問題的立委,胸中沒什麼辦法的立委,國家不會進步;
不會找問題的教師也是,只會打開電視接收訊息卻不會去想的也是。
若想出來了,還可以多問問別人,再用同儕的多數認同的力量,
去把它提出來,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力量不是嗎?
不然如何?難道教師們的意見是以近乎流言的方式在流竄發表???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