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獨白 評論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南嘉生  於 2002/12/26 17:25
Re:獨白 評論

從孤兒意識談起

1896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台灣又被中國佔領回來。在這一段過程中,出了一本很有名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提出一種概念:孤兒意識。他的文意是:中國戰敗將台灣割給日本,忠厚的台灣人改而認日本為他新的母親。但是到日本的漢人卻又發現日本人根本不將他視為自己人,憂憤之疾改而投向以前的母親—中國,原本中國人對他也很好,但是中日戰爭發生,中國人懷疑他是日本人的間諜,因此又將他打成間諜。至此,男主角回到台灣,但是他的中國經驗又使得日本人將他視為中國間諜。因此男主角在此提出他的小說主題:孤兒意識。孤兒意識基本還有本家之求,台灣獨立則是連本家存在與否都不重要,要的是自己存在、發展。我們要如何看待孤兒意識和獨立意識呢?

不管未來如何發展,台灣的特殊地位將使台灣人在中國人處置事件時,特別看待。孤兒意識和獨立意識都有一個對應的概念:母親或本家。孤兒冀盼回本家,但獨立意識卻不回本家,要另起爐灶。如何處置呢?對現在中國而言,不管台灣是被「帝國主義」所統治,或是被國民黨統治,都是沒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所以都不被信任。像以往中國在發動政治鬥爭,要抓人批鬥,都是先找在中國的台灣人開刀,不管中國人對他們安的罪名是國特、壞份子、海外關係複雜份子,反正就是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一群人的身份抖變,被中國禮遇,不管禮遇的理由為何,反正就是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所以對中國而言,他們對待台灣人的處置,與1945年之前或之後無關,也與帝國主義統治或被中國國民黨統治無關,而是直接和台灣的特殊處境有關。所以50年的「中國」(國民黨)統治後,我們依舊和日治時代一樣,是孤兒。未來,在我們有生之年,這樣的身份也將不變。因為我們的身份相對於已經被中國統治50年的中國人民來說,依舊一樣。所以用去掉孤兒意識的方式,讓自己成為中國人,然後成為「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想法是很荒謬的。反而,追尋一個獨立的國家,是較為有前途的想法。獨立,就是自己做主人,就不是孤兒,因此也不需追求中國對自己是否是中國主人的身份認定。自己是國家主人,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就無須乞求別人的憐憫予同情。哪一個比較有利呢?獨立比較好。以蒙古為例,蒙古人當了數百年的中國人(包含清朝,若從元朝算起,將近八百年。)他依舊是邊疆民族,依舊被特殊看待,他依舊不能自由發展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但是獨立才50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就享有一般國際公民的權力,這是身處中國內蒙古的蒙古人所無法享有的利益。閩南成為中國數千年,在中國人的眼中,仍是生活習慣相近的邊疆民族,閩南文化不僅不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甚至被認為發展閩南文化有妨礙中國統一之嫌。至於台灣文化就更不堪,在台灣的文化被台灣地區選出來、具強烈中國意識的政黨之立委視為是閩南文化,在教育部內部審議教科書用語時強調主張不可將被國民黨政府時期認定台灣文化為閩南文化,不更名為台灣文化。那各位就可以想像依孤兒意義歸為中國文化一支的台灣,在大中國統一下的北京,如何被看待,而負有台灣人「原罪」的你我,又是處於何種處境呢?這樣的定位危機不僅出現在以台灣人自居的舊住民,也出現在1949年來台灣的外省人或新住民,因為他們和舊住民同被中國視為台胞。

孤兒意識在台灣已經不時興了。但是若我們還有人想要回歸中國,這樣的問題還是會出現。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