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獨白 評論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南嘉生  於 2003/02/13 11:51
Re:獨白 評論

一篇文章
本來不想寫,想集中精神把本業做好。但是看到許多網友在這邊的辯證,又看到國親兩黨連宋配喊的那麼大聲,想想也許不應該沈默吧。就將一些以積存的文稿一起貼上,同時也對我周遭一些親友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第一篇 陳水扁總統的領導風格與缺失

陳水扁的個性可能有台灣人的謙讓、不敢搶先的個性。從這次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動作來說,他首先要求民視蔡同榮辭去董事長。其實我也覺得蔡同榮的民視經營的並不符合我對本土電台的期待,但是一旦蔡同榮下台後,請問又有哪一家電視台可能偏向本土呢?陳水扁總統為何不考慮既然是政策性的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那其他政黨呢?國民黨對中視、中廣控制的程度遠比蔡同榮對民視嚴重的多,但是陳水扁總統你有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呢?其次,媒體工作者的偏中國和素質低落也是有目共睹,今天媒體的問題不僅僅是政治,更且是省籍、國家認同的問題,請問陳水扁總統有沒有這樣的配套解決方案?從資金面來說,中資和具有中資色彩的企業紛紛入主台灣的媒體,請問陳水扁總統你有沒有這一方面的對策?

這一些質疑其實和陳水扁總統的個性有關。我覺得陳水扁總統染有很強烈的本質樸拙人的個性,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是先反求諸己,然後再要求別人要接受。問題是我們的對手並不吃這一套。因為台灣目前遇到的泛藍軍是一群上層道德敗壞,下層頭腦不清楚的人。下層頭腦不清楚,所以上層的人將他們賣掉,他們還欣喜若狂。而上層因為道德敗壞,所以一些出賣自己支持者和國家的行徑,他們是悠為之的(見文化論壇,獨白評論第 )。這樣建構出來的對手,根本無法用道德約束,只能用法律解決。一些企圖經由道德勸說,要他們之所進退的方式,都將無效,甚至被笑做迂腐。台灣人民對退職中央民意代表不好嗎?但退職中央民代梁肅戎專幹傷害台灣人民利益的行徑。台灣的高級將領成群移居台灣的敵國—中國,甚至以和中國的軍方打高爾夫球為榮。那他們如何對得起,以前他們以反共為名,槍斃掉的一些軍民呢?泛藍軍一些高唱統一大業的領導人、社會賢達,哪一個在美國沒有資產、子女在美國沒有居留權,沒有綠卡、不是美國人?這些人一方面出賣培養他的社會,一方面又不負責任的往另一個國家逃亡。說的難聽一點,這樣的人連共產黨都看不起,結果泛藍軍的基層選民把他們當寶,以他們的意見為意見。難怪在台的中國人領導群會被共產黨趕到台灣來,因為他們留有後路要逃亡,當然不會盡心於國事。難怪在台的中國人會被趕到台灣來,因為他們的領導者要逃亡。難怪支持在台中國人的台灣本地人會被在台中國人看不起,因為笨到讓人家不看不起你們、出賣你們都對不起他們的良心。而我們的總統陳水扁現在要討好的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用陳水扁的討好方式,一定失敗,不然陳水扁怎麼台北市長連任會失敗?而當不成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市長變成陳水扁總統,依舊用相同的方式去取悅這一群人,我想那會失敗的。
這一群泛藍軍的上層人士不需好禮相待,要的是拳頭和排頭。因為他們要的是政權,所以任何討好他們的動作最後都會失敗,他們的選票、他們的策略還是要打倒陳水扁。所以只有拳頭和排頭才能讓他們知道分寸。至於泛藍軍的基層也不需要客氣,因為他們是被泛藍軍養慣的人,他們對「領袖」的仰賴和崇拜遠高於做國家主人的重要。所以只有強力的領導,按照既定的目標,排除萬難、強悍推動,才能得到他們的擁戴。

今天陳總統要連任,要爭取中間勢力,以妥協取代對抗,其實作用不大。要有作用,早在兩、三年前就發揮效果了,不需等到現在還步履維艱。我一直笑說中國人對別人比對自己人好,其實這樣的性格也嚴重出現在台灣人身上,因應這樣個性的行為模式,不是和這一群人親近,而是讓這一群人覺得「有為者,當如是也」的想法。

第二篇:連宋的政黨意義

我對連宋合沒有興趣,倒是對連宋背後的政黨性格很有興趣,他的矛盾性強烈到
讓人嘖嘖稱奇。

連戰領導的國民黨,基本上是連戰一人的政黨,國民黨以往執政的那些閣揆、部長一一默然、退位、無聲。而這一個政黨運作的目標是將連戰送上總統位置,為此犧牲任何政黨的利益都沒有關係。我們感到奇怪的是,那些以往雄霸一方的黨政要人怎麼個個禁聲,如果國民黨現在還是執政黨,如果國民黨可以用政治、暴力手段脅迫別人屈從,那我對那些禁聲的前閣揆、部長的表現不感到奇怪,共產國家不都是這樣嗎?問題是台灣已經民主化,國民黨已經變成在野黨,國民黨也大聲批判以前的黨主席、總統李登輝,結果那些閣揆、部長不僅不敢為以前提拔他們的長官緩夾、出聲聲援,甚至連別人要送他們到政治斷頭臺,他們都默然相許,甚至別人要斷送他們犧牲奉獻一輩子的政黨前途,他們都沒有反應。那這些以前號稱很有能力的閣揆、部長的人,可能享有太多的溢美之詞了。他們只不過如黃俊雄手中的木偶一樣,只是隨人擺弄的人而已,他們的氣魄連一個企業主都不夠。這樣的國家交在他們手中,竟然沒有亡國,那應該感謝英明的人民領導這些部長、閣揆了。

宋楚瑜的親民黨也是一樣,這個號稱台灣第三大政黨的運作目標就是送宋楚瑜到總統府。根據宋楚瑜的意願,根據這一個目標,所有政黨的人都在搞爛這一個國家,而這一個政黨的整個目標,對外說的非常冠美堂皇,又強調裡面的人才如何的濟濟,結果宋楚瑜喊停就停,喊動就動。將一個政黨的運作置放在個人利益之下,那這樣政黨下的人才不也和國民黨一樣,個個都是木偶罷了。未來我們將國家交在他們手中,若沒有亡國,那應該感謝英明的人民領導這些部長、閣揆了。

對於連宋合,由政黨特性推演出來的結論,就是:如果他們執政,未來我們將國家交在他們手中,若沒有亡國,那應該感謝英明的人民領導這些部長、閣揆了。

第三篇 一群奴才

蔣經國的繼承人?只有奴性堅強的人才會熱中討論這一個問題,也只有奴性堅強的民族或國民才會對這樣的問題產生全民性的熱潮。而台灣更等而下之的是找蔣經國的媳婦來背書。這樣的行徑只能用一句「幹」來描述。「幹」是性行為。蔣經國沒有這樣的性行為就不會有蔣孝勇,蔣孝勇沒有這樣的性需要就不會有蔣方智怡。誰是蔣經國的繼承人就算值得討論的事,那也是頸部以上的器官在決定但我們卻採用腰部以下的器官來做結論,你說這麼荒謬的行為,難道不值得用「幹」字來形容嗎?我們甚至可以說用這一個「幹」字既侮辱了偉大的性行為,更侮辱了「幹」這一個字。因為這種沒有腦袋的行徑不是有腦袋的人會做出的行為。要「幹」的人,要有腦袋。

佛教傳說,佛陀即將圓寂時,就有佛弟子問要如何繼續發展佛教,是否要從眾弟子中找一個人出來奉為師尊,佛陀說:「在法不在人」。「在法不在人」就是重點。「蔣經國的繼承人」有許多的重點可以批駁。蔣經國是一位獨裁者,大家搶做蔣經國的繼承人就是大家想搶做獨裁者,繼承蔣經國的獨裁權力,此其一。蔣經國當國民黨的黨主席,是依據國民黨的黨章,討論權力繼承人不依黨章,而依個人意願私相傳授,這是人治,不是法治。這樣的問題出現在一個號稱有制度的政黨,其荒謬可謂大矣。此其二。蔣經國當中華民國總統是依據中國民國憲法,討論中華民國總統權力繼承竟然著重在當時在任總統的意向,難不成當時的新總統產生方法是由現任總統指定的?這是袁世凱搞的憲法制度,在20世紀初,民國初年就被當作笑話處理,想不到在21世紀竟然有一大堆人熱中於此,真是荒謬。袁世凱這樣的笑話已經被國民黨控制的教科書清楚的傳遞給全國學子周知,想不到國民黨竟然還熱中當小丑,其比諸笑話還不堪。此其三。而全國國民竟然在這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中,不去想想如何當好主人,卻去緬懷以往不能當主人時代的問題,要以不能當國家主人的政制來追念以往的美好,我們只能擲筆四嘆!

我們依法行事,無須繼承。誰能繼承蔣經國?誰都不需繼承蔣經國,哪一個人按照國家憲法在蔣經國去世後,繼任總統,就是總統,蔣經國的總統權力在他去世時消失,在他任滿後消失,中華民國的憲法是這樣記載的。順著這個方向執行就是對的,對得起中華民國國民。如果蔣經國是一位英明的總統,他應該認為這樣的行徑就是蔣經國對得起國民的地方,因為他沒有讓制度破壞!哪一個人在蔣經國主席去世後,依國民黨黨章規定,繼任黨主席,就是對得起蔣經國主席,否則就證明蔣經國在時所擬訂的主席辦法是錯誤的,那只是在騙人而已,不僅破壞蔣經國的名譽,也破壞國民黨的名譽。哪一個能在這兩個方式以外提出一個所謂的蔣經國繼承人,就是破壞蔣經國的「名譽」,指出蔣經國根本不偉大,因為蔣經國只是一味玩弄權術的政客而已,他並沒有將國家、政黨的運作制度化,沒有替國家、政黨擬訂一個百年大計。他生前所講的衛國衛民的話根本就是假話、謊話!他講的衛國衛民的話即令是真話,都不能證明他真的衛國衛民,更何況是假呢?探討蔣經國的繼承人只有歷史意義,沒有政治意義,強調他的政治意義,正顯示主其事者的奴性!

連戰炒熱蔣經國繼承人問題證明連戰尚未在國民黨泛藍體制中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而在民主時代,連戰會這麼炒,既反映他看不出時代的轉變,也沒有深刻反省他何以敗選的原因,是人民,不是蔣經國,不讓他當總統!這是民主時代的政治ABC,是一般的常識,不是知識。連戰,做為政治學博士,一生玩政治那麼久的人竟會這樣玩。我不敢說他知識淺薄,我只能說他玩這些遊戲在吸收一些相信這些遊戲的人支持他,以這樣的民意、權力結構,我怎麼敢將未來交在他手中呢?連戰以奴才為意,自認為首席奴才,那是不能帶出新氣象的。

誰是真正為人民好是很容易瞭解的。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宣揚人民當奴才的好。在權力鬥爭的過程中,竟用裙帶的加持來證明自己的優秀。在民主意識沛乎莫之能禦時,強調奴才的價值。這反映中國政治文化的侷限性和泛藍軍歷經數十年的民主教育(即令只是喊喊而已。)竟還只留在袁世凱時代,這樣的政黨、這樣的政治人物會出現在台灣的21世紀,與其說是跳樑小丑的行徑猖狂,不如說是我們還必須強化我們的民主教育的常識。是常識,不是知識!

第四篇:真是可憐

台灣的教育是「越教越回去」。螞蟻尚知惜命,但台灣的教育教出一些頭腦不清楚的趕死隊(注意:是趕死隊,不是敢死隊)。

「如果兩岸被中國統一,請問哪一種人最危險?」這樣的命題是國民黨和台灣的外省人在過往的60年中,最關心的問題。我可以說:「從民族來說,外省人最危險。從職業來說,當職軍公教的最危險。」因為台灣的外省人和共產黨有直接接觸和仇恨,但台灣人沒有。軍公教人員的國家效忠較高,抵制改造的力量較強,因此也是被「革命」的對象。

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下的命令是南越60萬的公教人員,他們的家屬,除3歲以下者外,一律處死。

1950年韓戰發生,中國介入,中國派出去的軍隊以國民黨的降軍為主,以人海戰術、人肉戰場,以身體對抗現代武器,硬是將美國打退。這一群人投降中國並沒有讓那一群人免於死難,而是以另一場戰爭進行生命的解脫。

聰明人怎麼會做那麼傻的事情呢?台灣的軍公教人士是台灣最支持泛藍軍的一群人,也是最支持統一的一群人。這一群人當然不是傻子,因為有很多都是歷經各種艱難考試、過關斬將而取得現在的職位。但是這群人的政治取向卻是以自己身家性命、財產的犧牲來追求統一,真是令人不解。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所以往事不重演。我不相信,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和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有什麼差異?都是悼念中國的清官,中國有為有守的政治領導人物周恩來、胡耀邦,結局呢?都一樣。聚集在天安門的那一群人最後以流血終了。政治領導人鄧小平、趙紫陽下台,中國中央政壇進行改組。時代有什麼不一樣?都一樣。前一次被鬥倒的鄧小平以他以前政敵修理他的方法,修理他現在的政敵。理論上,鄧小平最能夠清楚瞭解天安門對他的意義,也藉此(「藉此」在這邊很重要,我們只能由1976年的天安門,來證立周恩來、鄧小平路線受當時中國人民的支持程度,但除此之外,我們無從推論鄧小平如何受人民愛戴。)最瞭解民心的向背,但是鄧小平卻在相同地點,面對相同的、熱情的青年,施用相同殘酷的方式處置當年支持他的熱血青年。改革開放後,中國會不會改變?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一旦統一,台灣這一些軍公教人員至少被流放的日子不遠,享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歲月吧。

以前一首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兩者皆可拋。真好,台灣的中低級軍公教人員是多麼熱情的擁抱這樣的忠貞與犧牲。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生命、愛情和身家財產皆可拋。我們泛藍軍領袖也是偉大的,他們是為了生命和財產,國家、民族皆可拋。來!來!來!來台灣當宋公、連公,去!去!去!去美國當寓公。

我們可憐的軍公教同胞。

第五篇:不要怕中國

「怕中國」是台灣統派媒體灌輸給台灣大眾的想法,那是錯的。不要怕中國,中國其實不強。

中國的軍隊向來不強。我們分析中國歷代對外戰爭,很多在盛世得到的豐碩戰果,根本就是慘勝。漢武帝是中國對外擴張很有名的皇帝,但是他很多偉大的對外戰役的勝利,並不是漢軍比別人凶悍,而是漢人的人口多,他可以容忍大量的人口死亡,以消耗戰打敗對方,如此而已。像衛青、霍去病經常是帶著數萬、數十萬的軍隊和匈奴幾千、幾萬的人對敵(匈奴總人口大需是漢朝的一個郡的人口,匈奴總人口約30萬,而漢朝在漢武帝總人口約3000以上萬),到了唐朝也只有李靖曾以少勝多,其他都是消耗戰打贏對手。台灣和中國雖然人口差距跟匈奴與漢朝的狀況一樣,不過,台灣和中國有一個台灣海峽相隔,這是中國陸軍無法飛度的屏障。更何況我們有以下的有力因素在支撐著我們:我們生活水準比中國高很多,我們有比中國更高的文化水準,我們有比中國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而外在因素也指出中國和台灣的關係,決不像漢朝與匈奴那樣的兩國關係而已,他是國際關係的一環,影響到許多國家的利益和國際均勢政治的變動。這些都是漢朝—匈奴對峙所沒有的條件,也是我們敢依恃而與中國嗆聲的條件。

「無敵」有兩種意思,一是勢力強大,任何一個敵人都不能打倒他,另一個是根本沒有敵人。中國的「無敵」概念和後面較相近。中國要無敵於天下,一定是開放本國市場為誘耳,吸引別國貪利而屈從,一旦別國人民生活必須依賴中國的物資供應,就只好和中國和好。這樣的國際關係在明清以後更是強烈,所謂朝貢貿易就是這樣的作法。對於台灣來說,我們比以前中國的鄰國、屬國更好,因為我們有比中國更大的市場讓我們選擇,我們需要向中國稱臣嗎?

第六篇:很難理解的一套邏輯

我們為什麼面對中國會自然蹲下去呢?

台灣人沒有自信的程度非常嚴重,嚴重到令人乍舌。

前些天和一些財經企管的學者聊天,他們其中有人說要學生到中國去留學,理由是中國的市場廣大,如果到中國去留學,瞭解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以後在中國市場上會比較有開拓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這樣的說法出自一位大學教授的口中,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些教授的想法只適用於一時興致之說,無法用做學問的眼光思考,但他們竟然叫做教授。這些教授年輕時懷著滿腔的憧憬,負笈到美國讀書,學成之後,他們就回到台灣來。對於美國的瞭解,他們是一知半解,我就是沒有看到他們或他們的學生打入美國人的社會,開拓美國人的市場。但我到瞭解他們的論文中,引用許多美國的資料在分析,使用許多他們在留學時所學到的技巧在研究學問和教學生讀企管、財金的資料和研究。對於台灣,說真的,我也不知道他們懂不懂。我只知道他們他們對美國的企業管理技巧讀得很熟的樣子,用於分析台灣,我聽了一大堆他們所使用的專有名詞,但就是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每一個人油頭粉面,彷彿是社會的高階領導者,但是說到人情世故,卻又一個比一個不懂。而台灣真正站在第一線進行管理、生產的傑出人才,相當大比例的人竟然不是學企管的。理論上他們應該對台灣很熟,因為他們要打入台灣市場,遠比他們要打入他們留學的美國市場容易,但是他們瞭解美國市場嗎?他們又瞭解台灣市場嗎?他們回台灣教學,所運用的、所強調的,不就是留學時的技巧,而決不是他們如何打進美國社會、美國市場的心得。結果他們現在建議學生的留學方向,竟然是以打進中國市場為論點,棄中國學術水準低落問題於不顧,請問他們分析的升學個案可以讓人們接受嗎?

留學的目的竟然是為了開拓中國市場?這就是求學的目的,而只要透過這個方式,就能夠在中國有立足之地。如果這樣的論點成立,請問那一些學者的小孩要不要留學中國?那一些學者要不要到中國去講學、求學,如此更接近中國市場?如果這樣的論點成立,那請問市場調查的分析技巧在這一邊的意義是什麼?請問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在教育內容上有何差異?請問所謂的引進西方學術的意義又有何意義?

許多教授到美國留學多年,請問他們對美國瞭解多少?

第七篇: 商人亡國

我們的民族性是否有缺失?

千年來,福建兩次成為中國對抗北方勢力南侵的重要基地,一是元朝攻宋,一是清朝滅明,兩次的結果都和商人追尋利益而使政局變盤,但是自己也沒有得到利益。一是宋朝的浦壽庚棄宋投元,一是鄭芝龍的棄明投清,結果投降者最後都以悲劇收場。千年之後的今日,我看到許多台商絡繹於往中國的路途上,王永慶、高清愿等等,台灣會不會重蹈他們前輩的覆轍呢?令人憂心。

第八篇:尊嚴—邊陲與核心

對中國人說,在東亞,除了中國人,任何一族的人不能是、不會是比中國更偉大的人,而這一個中國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的人民。這一個「偉大」是從政治到文化,從軍事到社會的一切,而且越抽象、越無法具體表現的東西,越能讓中國人自認其偉大。從這一個角度,文化、文學、藝術等東西,中國是從不認為他們在東洋會輸任何一個民族。台灣,一個受日本和國民黨統治的邊陲地帶,他當然也不會比中國好。

台灣自始至終都是中國的邊陲。如果台灣一直不想自中國獨立,則在中國人的心中,台灣永遠是中國的邊陲。我們以四川來說,四川自上古就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也曾有自己的政權,但因為他在秦朝就被併入為中國的一部份,所以四川的文明就成為中國文明的一支,而且是邊陲文明,只有四川出現中國中央級的人物和朝廷移居此地,否則他一直就是中國文明遺忘的一個地方。像劉備在蜀漢建國、唐明皇避居西蜀等是歷史會記載的部分,其他時間就不再是中國歷史會記載。以四川的表現,他是中國很傑出的邊陲地帶,像東南、西南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的記載就更少了。中國歷來的歷史記載都和首都有關,而所有被首都併吞的地方諸侯都是應該的。中國的五大古都,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和北京等,在地理上,是南京、北京和長安形成大三角,將中國的古中原,河南,包在裡面,脫離了中原,那我們什麼都不是。南京市南方政權的首在地,既接近中原,又能避免北方勢力的入侵,也成為最接近中原的地帶,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之區。長安也是在制控中原,而北京則是北方政權的策略,進可以掌握中原,退可以回到北漠。用這些角度來看,台灣,你和中原的關係又如何呢?如果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那台灣只會在中國歷史上消失。

個人成就要在中國也沒有意義。從戲劇來看,以宋朝為例,宋朝有兩個奸臣,一個是和包公對抗的龐太師,一個是出賣楊家將的王姓宰相(一時忘記),為何他會成為奸臣,我不知道,但我卻知道他是宋代第一個南方人(淮河、長江以南)當宰相的人才,這其中就出現一個邏輯缺失,為何和北方關係薄弱的王姓宰相會和更北方的遼國聯手,反而其他的人不會?這是不是在戲劇上,所謂地域歧視的結果呢?宋代的王安石變法其實也含有南北抗爭,代表南方新興勢力的王安石和代表北方傳統勢力的司馬光的對抗,對於孰正孰錯我不下評論,但是變法派的被認為道德較低劣,卻是事實。真的這樣?當遼、金往南攻宋的時候,投降、叛國的好像都是北方人,張邦昌、劉豫等都是,而替宋奮鬥的文天祥(江西人,一般定位為南方人),背皇帝跳海殉國的陸秀夫好像都是南方人。台灣是一個比中國人概念中的南方還南方的地方,你要在中國歷史上,躍馬中原,有的等了。先想辦法不要被鬥臭再說。

再問一次,要不要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當然不要。不管台灣人如何努力,在中國人的眼中都是邊疆、次等貨,有什麼理由來讓人看得起呢?在中國人口中的寶島,就如同他們往日對四川的評語,天府之國,什麼是天府之國,很可以剝削的地方,如此而已。中國歷來退居四川的中央政權都不是要建設四川,而是利用四川進行復國、資源剝削的工作。像劉備、唐明皇、國民政府等都是如此。表現如此傑出的地方,尚且是這樣的待遇,請問台灣會更好嗎?而且台灣的島嶼特性,和中國的不連接,更強化他的邊陲性。中國對台灣的垂涎,歷來多以國防需要在討論,所謂東南四省之鑰,所謂中華民族往海洋發展的窗戶等,都是拿台灣當軍事基地,要台灣人當砲灰的,人家要我們當砲灰,我們要不要?當然不要!

許多人強調統一有許多好處,這些都是大頭病,而且病的很嚴重。

第九篇:從政府准許八吋晶圓廠外移中國談起

八吋晶圓廠外移中國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很多本論壇的學者菁英很多的精力在討論八吋晶圓廠外移中國對我們經濟的影響,並由此推論出不選陳水扁為下任總統的論點。我覺得各位有點小題大作。我不是看不起晶圓廠外移中國,我是覺得各位太看得起八吋晶圓廠、太看得起張忠謀、曹興誠。

晶圓產業的發展不是台灣的命根子,也不是衍自台灣人本質發展出來的產業。晶圓廠從設立和發展從來就是政府主導的產物。從政府推動建立工業研究院到設立台積電、聯電等,都是一群精明的技術官僚所設計的產業發展政策。這個產業政策的運作和人事安排,也都是政府一手包辦。這樣的產業發展和台灣其他發展成足以傲視全球的產業來說,如雨傘、成衣、電視機、運動鞋等,又如主機板、筆記型電腦等,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後者完全是業者以其生命、心力、沒有仰賴政府,自我摸索出來的,他才是台灣經濟活力的來源,前者只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偶例而已,這兩個企業即令全部外移,台灣的產業活力依然存在。我們大可不必為晶圓廠外移而對我們的政府施加如此重的評語。

我們不怕台積電的八吋晶圓廠外移,我們怕事理分辨不夠清楚,以致投票決策時輕重不分。晶圓廠外移並不重要,因為即令台灣的晶圓廠不移到中國,我們也不能保證其他國家的晶圓廠稍後不會移到中國,而且事實上已有台灣的晶圓人才到中國去了。更何況晶圓廠的精密產業技術來自晶圓廠機器,這一方面的技術操縱在外國人的手中,不在台積電、聯電手中。晶圓廠外移問題實際上是測試這些晶圓廠老闆對台灣及台灣人民的認同度,因為台積電、聯電的張忠謀、曹興誠如果關心台灣和台灣人的未來,就自己知道他的決策要怎麼做。今天他們會有這樣的決策,各位應該不會錯愕,因為這和他們的出生與認同是一致的。更深一步的談,他們能當上這兩家公司的董事長不也和工業研究院、國民黨政府掌權有關係嗎?上述的那一些技術官僚都以中國為其認同(例如李國鼎遺言要歸葬南京),那他們擢拔的菁英張忠謀、曹興誠和他們的認同一致,不也是很正常的嗎?但現在我們有人因此要以政權的得失進行一場豪賭,顯然風險太大,而且本末倒置。如果我們讓認同台灣的人(或者保守的說,相對較認同台灣的人)繼續當總統,我們也有機會讓既有能力、又認同台灣的人掌握工業研究院,未來掌握像台積電、聯電這樣的世界大廠,這才是根本之道。如果我們豪賭政權失敗,那也許我們會看到許多在台灣發展很好的台積電、聯電等級的世界廠到中國設廠,向他心中的祖國致敬。各位,政權才是這場和中國決戰的關鍵點,八吋晶圓廠的外移還不是我們豪賭的決戰點。

李登輝前總統的「寶劍不輕易出鞘」處理得很圓熟。他隱忍數十年的政治人生是要在其執政的最後階段發光發熱。我們應該效法。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