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的出版業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火星來的愛蜜麗  於 2003/02/13 02:36
沉淪的出版業

號稱全世界第四大、出版屆一年一度的盛會─TIBE台北國際書展─今年已走入第十一個年頭了。從第六屆交由新學友書局協辦開始,到這兩年轉為書展基金會策展,逛過幾屆書展的人都可以看出來,短短幾年出版業的沉淪,猶如丟顆石頭到大海,速度雖然不快不慢,還有點浮浮沉沉,但下沉的程度範圍卻如海溝一般看不見地深。
國際書展的原意是提供歐美、日韓與紐澳等地區國家能夠在自由的台灣展出好書、做個文化交流,也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做雙向或多向的版權交易,刺激出版業的市場競爭,嘉惠讀者。但是國內不爭氣的出版業者只將書展的美意當作「別人家的事」,他們只要賣書就好。
詭異的事來囉…..出版社基本上出的書大體來說要經過經銷商、經過書店才會到讀者的手裡。所以換句話說,書店與經銷商是出版社的左右手。今天出版社不管他的左右手,直接跳出來賣書,而且還是以大賣場的方式行銷,七折八折、相關贈品大方送、袋子裝滿只要五百元等等……這樣子的賣書方式,其實是砍斷左右手的自殺方式。
簡單來說是種惡性循環。讀者只要吃到一點甜頭,怎麼說每年只要花個二三十元門票錢進去書展廝殺一番,怎麼算都賺到,還需要到書店泡嗎?所以書展期間,全部書店就當傻瓜就對了,不是一起降價求點回饋,不然就是生意輕淡。
陣痛短短一星期忍過就算了,書展延續到台中、高雄,出版業者的賣場也跟著遷到台中、高雄,一樣的循環,甚至更惡質,民眾如果每年忍著到書展買書,書店還需要開下去嗎?沒了書店,經銷商也就不用活了,一切都交給出版社吧!真的是這樣嗎?
端端就拿今年這屆來講吧,展覽時間延長到下午七點不說【展場有大到需要這麼久的時間逛嗎?好書不就那幾本?】,前頭短短兩天僅供專業人士參觀【所謂專業人士指的是與出版業相關產業或職業的人士,一般學生或是五四三的人是不能獲准參觀的】,就已經有人開始賣起書來了【咦?專業人士還需要這樣狂買書嗎?平常這些人的專業在哪裡?】。這些書展蟑螂就是「台灣麥克」跟「階梯英文」那堆壓在書展上面、展後會到各大校園繼續假借書展名義行銷的垃圾,他們行銷方式也是非常假文化,謂之偽善。每天衝破幾百萬、幾千萬業績是他們的目標,跟書展的本意完全勾不上邊,近年來其他出版社除了行銷手法不如他們惡質外,也跟進這樣的做法,大賣狂賣出版品,所謂的文化品質已經蕩然無存。
一個東西如果它品質優良、做工精美,別說在哪裡賣,價格高低都好商量,好的東西人可以看得出來,一定會想辦法買到;今天【指的是現況,她在文化局主辦的文化座談會講過的事情,我曾私下與之辯論過。】時報出版的總編輯卻告訴我說,書展的業績有增加,可見景氣其實還不錯的話。可憐得不像話!展覽的用意方向都搞不清楚了,你還能相信他們出版品的品質嗎?
書展年年邀請各國出版業者來參展,仔細看一下參展的有誰,十家以上還不就是些僅此一家一國掛國家名的文化局或在台辦事處,展的東西也是當局的觀光或經濟宣傳手冊,與書展何干?僅僅是來充國家數的人頭戶而已。
沉迷數字的起落實在是人們的壞習慣,代表的完全是表象而已,掛著國際二字的名義,賣的全是島民短視近利的爛東西。
策展人著眼在起起落落的參展業者與國家表面數字;參展業者看到的是似乎年度大事的販售業績;參觀民眾則看到是有品無質的出版品的短利價格。
這樣的惡性循環已經成為書展慣有的亂象,不知道有多少國外出版業者退縮,以免降格,卻也讓日本東京書展與香港書展有取代台灣揚名國際的好機會。
國際化的事情在台灣很容易成為本土化的東西,簡言之就是劣根的惰性與短視近利所致。而這些出版業者也只能不斷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隨著大海浮沉、往地球的核心下沉……
書展頭二日的心得至此。
還有四日要繼續打拼。

NO:301_1
關魚  於 2003/02/13 03:10
Re:沉淪的出版業

書展想想:
http://www.monkey.com.tw/young/bbs2/bbsresp.asp?idx=706

NO:301_2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13 16:52
Re:沉淪的出版業

>這些書展蟑螂就是「台灣麥克」跟「階梯英文」那堆壓在書展上面、展後會到各大校園繼續假借書展名義行銷的垃圾,他們行銷方式也是非常假文化,謂之偽善。每天衝破幾百萬、幾千萬業績是他們的目標

還有另一家,美商葛羅里台灣分公司


NO:301_3
火星來的愛蜜麗  於 2003/03/06 02:24
Re:沉淪的出版業

三月一日,那天是回家前的星期六,下午坐車前兜到台北捷運站的誠品,走走看看,挑了一本風聞已久,電影卻沒膽子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由於屬於誠品當月行銷的選書之一,打了個八折,小開心賺到了的感覺。

「發條橘子」是由城邦文化集團底下的臉譜出版社出版,分類在「一本書」系列,位列第六冊,書價訂在200元。原作者是英國現代文學作家Anthony Burgess,選書主編是唐諾,責任編輯鄭立俐,譯者是中國江蘇找來的英文文學碩士王之光。
基本資料大致是這樣。

那麼,以我原本期待的心情,就閱讀近70頁後﹝後面真的讀不下去了,跟膽子小無關﹞,說說我失望的感受。

全書當然沒有這麼壞,在前23頁內的「選書說明」、「伴讀」及「引言」的部份,的確對要進入這本書的讀者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居然就是這薄薄的幾張紙,害了我買這本書回家生氣。

「選書說明」說的當然是比較陳腔濫調,出版人回歸的原始閱讀人的角度去找書看等等;「伴讀」是由唐諾寫的,他就整本書的小歷史、故事內容與對當時年輕人的影響做了一番剖析,相對的,他提到所謂的「自由」概念與道德觀﹝當然是從書中衍生來的思考﹞,套上台灣民眾的身上,是不是應該有個突破或向上發展的空間?﹝這裡有很多有趣的觀點,有機會到書店翻一下,站著看就夠了,別買回家。不值得。﹞「引言」的部份則是由原作者發出的某種聲明稿,說明的就是那在美國遺失的第21章。是有趣的小歷史,也值得一讀。

那麼,開始進入主文。

首先這本書是關於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其精力充沛,鎮日逞勇好鬥、破壞或使惡對他們來說只是個好玩的事情,因為休息時他們還會買些巧克力送給路邊的流浪漢,週而復始,什麼事情都不具備任何意義,但似乎又間接得了些什麼,說來說去,就是跟「青春」所帶來的任何事情有關。

此外,大導演Stanley Kubrick將這書翻拍成同名電影,除了色彩與暴力的直接呈相很出色外,老實說我不敢看,誰知道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是看過電影的人多少好像都會被影響……還是找機會體驗看看囉。

但這本新譯舊書卻牽扯到許多問題……

1960年出生的學者譯作家王之光雖然還算年輕,但也是踏入40歲彼端的中年人,說起來,我對認真的學者並沒有太大反感,因為他們終日將自己鎖在研究室,吃喝全靠大學支付,然後以這樣的精力來吸收書本的養分。偶而收到台灣低廉的譯稿費貼補家用或即將傾頹的舊書架。

每個人都有他過日子的自由,我沒異議。

不過他用生澀的「年輕人語調」,甚至過於矯柔造做的怪譯名,彷彿嘲笑著我,對中國流行字眼或是這等高級文化的用語,一點都達不到「水平」。

裡面雖然有標示注釋,很可惜的,翻到最後一頁才有兩項不痛不癢的注釋,而且彷彿不應該出現在這本書內,因為其他的根本就不存在在這本書裡。

這是校稿與責任編輯應該要注意到的事,不該是掏腰包的讀者,就算要搞這樣的互動抓包送獎金遊戲,老實說還真難玩。

接下來是這位對這本書而言算老的學者上的大問題了。先不說他用字過於文言文﹝這天下哪裡有小混混開口會跟你作詩朗誦的?﹞,而且使用台灣民眾這麼多看不懂的字眼來做翻譯,真當全台灣已經全面與中國統一的話,那還得問問對面要不要改用繁體字吧?除此之外,一生可能出國時間加減才兩年的人,能夠如何用活者的思考與語言翻譯這樣活生生的小說?編寫過「中學教學全書•英語卷」、「轉述法」等著作的學者,真的適合來翻譯編寫這樣一本小說嗎?我真的懷疑。
加上他許多地方根本就是用死板板、跳脫不出原文的文字框咎來做解釋,遇到他根本就不清楚的字﹝因為他根本就沒待過英國,怎麼能翻出當地語言所代替的東西呢?﹞,就含糊以譯音帶過,以為有編輯跟校稿會看,哈,他還真不了解台灣人。

瞧瞧他的字眼「奶品店」、「布拉提」﹝據說是容易起毛球的毛衣﹞、「格力佛」哇拉哇拉一堆不知所云的東西,就這樣週而復始、不斷充斥在書本每個角落,是告訴我要買本原版書來做對照?還是暗示我中國用語程度太低?

我說過,出版業在沉淪,瞧他們如何拿低品質的東西來砸自己招牌,嫌好的譯作家要價太高,只好改找還在學校唸書的兼職翻譯,五百字算十元這樣糟蹋,不管是書、是譯者、是讀者,亦或是出版社本身。對誰都不公平的事,居然在台灣天天都有。這下子經濟不景氣,就往中國那邊找人翻譯,只要是學者,價格還是跟台灣學生一樣,也以為就是學者,品質就會很好,輕輕鬆鬆由簡轉繁,再交給美編排板處理,登登登放到書架上,攔上書腰、做個廣告,好了,錢就會進口袋了。

最近連大塊文化也搞這招,當然也是因為捷克文不好找人翻,但是「過於喧囂的孤獨」卻被譯者亂七八糟的分段與標點符號弄得一點都不美了,非常可惜。

一本被出版社捧得高高的書,一本影響英美甚至整個歐洲的小說,到了台灣的下場居然是這樣,完全沒有讓人閱讀下去的可能性,而出版社刻意壓低成本卻忽略品質的做法更令人不齒,管譯者是哪國人,不好就是不好,這樣的東西要跟我收200元,要我怎麼掏得出手?打八折還是誠品給的優惠,出版社除了廣告外,一點都沾不上邊。

你還能相信台灣的出版品質嗎?書看得少根本不是讀者的錯,要來推託的話,其實都是提供者自砸招牌種下的果。什麼樣的書會有什麼樣的讀者,透過這本書就可以讓人開始懷疑所有系列的內容品質,甚至整個出版社、整個集團。

不是退錢還我,就把這些書全面收回重做,寄有價值的版本給我,不然就全面銷到中國去,這樣的書,只配「那樣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人看。


NO:301_4
深藍  於 2003/03/06 15:47
Re:沉淪的出版業

親愛的愛蜜麗

外文翻譯一直有三原則: 信, 達, 雅.

台灣的外文書翻譯一直有只翻字面, 詞不達意的情況. 一般說來, 翻譯的書籍領域和所屬專業很廣, 而翻譯者通常是因文本科系人士, 因此這樣的問題一直會發生. 所以出版社在翻譯完稿後都有編審審閱, 一般說來編審式相關專業人士, 或十分熟悉作者所著作地區的文化和環境. 所做的是修正譯者的錯誤. 其實我認為一本翻譯書是否成功的翻譯作者的著作精神, 不在於譯者, 而在於編審的功力和用心程度, 當然, 出版商是否願意聘請高水準的編審也是重要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台灣軍事迷喜歡的戰爭小說作者湯姆。克藍西由星光出版社出版中文版. 台灣這一類的讀者一般對軍事知識的認識相當深入, 當第一本 “獵殺紅色十月” 出版後, 由於書中考據失誤眾多, 遭到讀者強烈批評. 後來只好請國內的軍事雜誌技術編輯做修改工作後再版, 以後新書翻譯工作完成後, 也會請軍事雜誌技術編輯做編審, 並加入數頁相關武器照片供讀者了解書中內容, 以後湯姆。克藍西的中文書在台灣的銷路直線上升, 甚至書未出版時就有讀者去電詢問出版時間, 出版當日諸多軍事迷跑到出版社直接購買的盛況. 這樣賣書出版社的毛利比較高, 因為對客戶直接購買價格是定價的85折, 而賣到書商的售價只有6折.

在美國就時, 英文課老師鼓勵我們多閱讀, 並且建議我們去讀以前已經看過本國譯本的美國小說來看, 因為先前已經讀過故事, 所以閱讀難度可以降低, 使得閱讀速度能夠加快, 增加我們閱讀的信心. 在讀過幾本原文的小說後發現, 台灣譯者的翻譯的精準度比中國譯者高, 比較適合閱讀, 我認為不只是因為語言程度, 更重要的是對作者的文化背景了解的廣度和深度. 而台灣翻譯失誤上以俚語和習慣用語的錯誤為多, 通常要住在美國很久並且生活方式和過美國式的生活才能了解 (就是不要整天住在唐人街的那種). 至於中國譯者, 台灣譯者會犯的錯誤都會犯, 有時連同意字都無法辨識, 這是中國譯者比較糟的地方.

至於先前的導讀, 譯序, 以前看看就過去, 因為讀者對這本說在閱讀時和閱讀後本來就有定見, 不需要旁人指指點點, 越描越黑. 至於為自己的政治人物宣傳, 會詆毀不喜歡的政治人物, 只是讓人到胃口而已, 應該讓原作者知道出版商亂搞, 因為導讀.式幫助讀者了解書的內容和精神, 而不是政治思想灌輸的工具.


NO:301_5
地下客  於 2003/03/15 06:15
Re:沉淪的出版業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好像自從哈利波特暢銷後,最進出一堆系列書的封面,感覺好像都是模仿哈利波特的排版方式,甚至連顏色都很接近,所以我覺得都要靠保護色來賣的書,基本上就不會想看。
畢竟封面可是一本書的第一印象啊!封面設計的好,自然會誘使人家想翻閱,這才有機會把這本書介紹給人家,但是連這種心思都懶得花,那我也懶得翻吧!

NO:301_6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22 15:38
Re:沉淪的出版業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4/200304220118.html
呂木琳、莊芳榮:閱讀和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二十二日電)教育部常務次長呂木琳、國家圖書館長莊芳榮上午一致指出,閱讀和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呂木琳說,台灣在二十一世紀要想和世界各國一較長短,不能再依靠傳統的製造業,必須憑藉科技的研究發展,閱讀就是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

呂木琳今天也舉美國的若干作為和配套措施為例,說明從教育制度、結合社區民眾等全方位著眼推動閱讀風氣的重要性。

他說,美國相關學系的學生如果前往社區指導閱讀,就可以順利修得課程學分,這種作法值得台灣參考借鏡。

呂木琳表示,圖書館原本就是理想的學習場所,如今,世界各國為了提升競爭力,無不卯足全勁鼓勵推動閱讀學習。歐盟日前發表的文獻指出,為了在二零一零年躍身成為全球最富競爭力的經濟體,三大主要工作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倍增二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在職人士參與終身學習的行列。

他呼籲各界多多引領孩子喜歡閱讀,再透過閱讀汲取新知、不斷學習,勢必大有助於充實個人生涯和國家社會的整體競爭條件。

莊芳榮指出,閱讀首重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情境的布置和鋪陳。他強調,除了必須指導孩童自幼培養喜歡閱讀的良好習慣,書籍的排列陳設等情境的布置,也是圖書館吸引民眾登門利用的不二法門。

另一方面,莊芳榮也提到,從閱讀和教育改革、終身學習的互動關係而言,台灣的孩童遠比美國來得可憐,極端缺乏專為課程設計的參考資料。

他說,本地出版界無法為國家未來主人翁盡心力的部分,希望可以透過圖書館的豐富典藏提供完善的服務。莊芳榮並期許這項研討會的規劃舉辦,讓圖書館未來可以扮演更多元的積極角色。

為慶祝國家圖書館建館七十週年,系列活動之一的「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上午在國家圖書館開鑼,展開兩天的多元議程。呂木琳和莊芳榮在開幕式作前項表示。

『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上午也在同一場合應邀以『有閱讀,就有希望』為題發表專題講演。

她開門見山指出,台灣的媒體取材報導,一向受到各界爭議,其實,大多數的民眾都是認真努力打拼的一群,媒體扮演的角色應該有如探照燈一般,盡力突顯正向和光明的人事物。她說,從許多周遭的小故事不難發現,台灣社會各角落其實到處充滿活力,只可惜民間資源尚未與政府搭配整合,除了期盼閱讀能擴大成為全民運動之外,尤其希望圖書館業界的希望播種人,今後仍持續扮演探照燈的積極角色。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