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PbunOng 於 2003/05/07 12:50 | |
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在美國唸書與工作了七八年,自覺見識與能力增加了不少,也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界朋友。更幸運回到在台灣前十名的國立大學任教。管理價值20萬美金以上的設備,指導數名資質反應都還不錯的研究生。覺得自己是幸運兒,每天也勤奮的工作著。 但這兩年來,越來越不屑某些同事三天兩頭拿著公費往中國「取經」。對我一位助理教授而言,每年只有一次的出國差旅費,總是盤算半天,才決定參加哪一個最有利拓展個人學術人脈,但總希望能多參加一個。 資深同事有較多差旅費,照理說應往先進國家多走走,某些人不曉得是回台久了英文不靈光了還是怎樣,放著與先進國家科學家交流機會不做,忙著與中國科學家打交道。學問有變好嗎? 這些人自己心裡有數。更荒謬的是有人空閒到在中國的大學 Sabbatical,全世界有至少幾十個到一百個比中國任何大學還好的研究機構。升到教授,教三年半才有半年Sabbatical,竟還跑到中國去浪費,真是侮辱了Sabbatical這個字。更對不起納稅人(因為Sabbatical期間還是全薪)。 反映到社會心理層面,類似現象就是過度的「中國熱」。好友徐永明教授前一陣子發表了一篇「中國經驗的向後看效果」,雖針針見血,但似乎未達撥亂反正之效。不今令人憂心,一場台灣版的文革,社會集體反智悲劇,是否即將發生。 中國經驗的向後看效果 譬如商業週刊近來作了一個「勤vs懶」的專題,以兩岸大學生為比較對象,其結論可預期的,當然中國學生是勤的,台灣是懶的,但這是一個建基在錯誤研究設計上的發現: 首先,近十年來,台灣年輕一代上大學機率因廣設大學的政策而提高,許多十年前不能上大學的程度,現在都有機會了,自然老師會感覺程度變差,但是,大學教育不就是要教好他們?挑好的教,社會效果不大,反之,中國的高等教育則是停留在拉拔菁英的階段,將資源集中在少數,以求未來的擴散效果。不同的發展階段,這如何能比較。 台灣教育應普遍提昇人力素質 再者,對台灣現階段的發展而言,重點不在於產出高級工程師或專業人員,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已經生產很多了,而且多為北美的公司所使用,現在的教育政策應該在於普遍的人力素質提昇,以及能不能有孕育Bill Gates之類的人才的養成環境,這才是我們的機會,才是教育的重點。比較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Bill Gates抵過上萬個博士,這不是過去經驗的總結嗎?但一面對中國,大家都腳軟了。 這些錯誤的分析與結論,都是在既有的發展模型失去效能,國際分工快速重組,以及中國經濟威脅崛起的背景下,台灣追求一個出路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所表現出來的掙扎與焦慮。 從歷史比較的觀點來看,台灣過去的發展模式被稱為「發展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其特色為透過威權的政體提供穩定的政治秩序,透過理性的經濟官僚提供民間經濟活動的方向與範圍,透過龐大的國有企業來壟斷經濟活動的上游,當然,核心國家如北美與日本所提供的龐大市場與技術轉移,更是不可或缺。 而這個出口導向的發展型態中,一個威權的國民黨乃是不可或缺的機制,因為沒有國民黨就無黨國體制的確立,而這正是發展型國家所需要的政治基礎。早期殖民地香港、軍事政權的南韓、一黨獨大的新加坡都是屬於同一家族的,現在的中國經驗不過是系出同門的一支。 這個發展型態雖提供了高度的經濟發展,但是,政治上的衝突則是動盪不安,而民主化的浪潮提供了一個新的政治形式,原本發展國家的黨國體制進為政黨輪替所取代,政黨輪替後的陳水扁政府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不單繼承一個殘缺的發展體制,更需同時面對以WTO體制為主流的全球化風潮,更別提一個經濟中國的崛起。 台灣、中國發展階段不一樣 而中國的發展模式,基調上是這個經濟發展邏輯的複製,加上發展後進國(newly emerging state)有著許多優勢,輔以原本社會主義的重工業底子,中國近來巨大的進步是可預期的。於是,中國的發展對許多台灣人個別而言,是個經濟機會;但對於台灣社會整體而言,並不是一個可看好的發展模式,就算未來能成為一個特大號的新加坡,底層政治與社會的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只要想像李光耀走後的新加坡,許多問題那時會出現;同樣的,中國正在最好的時機上發展,但是,並不表示問題就不存在。但在心理層次值得擔心的是,中國的發展經驗會帶給台灣向後看的危險,台灣現在喜歡與中國比,完全忽略了兩個地區的發展階段不一樣,這些例子不勝枚舉,面對中國過於自信或缺乏自信,這才是值得警惕的,忘記了許多自己經驗總結後的既定發展方向。 總之,台灣現在不景氣,但是,許多結構性問題過去二十年已經解決了,相對而言,發展的路徑穩定與可預測,比較像是一個西歐的民主小國,這大概是台灣幸福的歸宿。當然,如果中國能理智,看得長遠的話,台灣是一個好鄰居。 |
Echo 於 2003/05/07 18:4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放著與先進國家科學家交流機會不做,忙著與中國科學家打交道。學問有變好嗎? 這些人自己心裡有數。』 以我以前在台灣的瞭解,臺灣很多年紀比較大的研究人員、知識份子等,並 |
PbunOng 於 2003/05/09 00:3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中國熱」本來是一無可厚非的現象。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體,但又不像巴西,印度,與印尼。因為中國原本與外界並無接觸。故此,在好奇心與經濟誘因下,想多瞭解,本來不是壞事。 台灣的「中國熱」令人百思不解之處,是把一個不入流的開發中國家當成學習對象。相對於台灣民眾對東南亞國家的歧視偏見,「向中國學習」的心態,更是顯得荒謬可笑。 |
Jim 於 2003/05/09 07:2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台灣的「中國熱」令人百思不解之處 其實這很容易懂的 我有一位親戚 說大陸人有氣質 MY Goodness! 我相信這是很多台灣人的想法 由其受教育越多的越嚴重 |
理性思維 於 2003/05/10 22:33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其實台灣人並沒有自己的文化 當除漢人渡過黑水溝來到這個島嶼 也是把漢人的傳統文化帶過來的 台灣人的文化皆是閩人的延伸. |
soujiya移轉 於 2003/05/10 22:3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NO:863_2 Jim 於 2003/05/06 13:53
我也搞不懂為何會有人要到中國念書 中國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Jim 於 2003/05/06 13:58 台灣人以前是看全世界(生意是做全世界的) 可悲阿 |
Echo 於 2003/05/10 22:42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我有一位親戚 說大陸人有氣質 MY Goodness!』 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剛從臺灣出來念博士班的女孩,也有類似的想法。有一次 當然,這個人是國民黨的忠心份子,很可能在真正與中國人相處之前,心裡 |
PbunOng 於 2003/05/11 00:47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我覺得這和台灣文化與閩南文化差異多少無關。這是某些台灣人在做賤自己。紐澳等國知識份子會因本身的文化承襲英國傳統文化而自卑嗎 ? 我想答案是很明顯的。 當然啦,不少媒體就是台灣人做賤自己的明顯例證。此外,跟著瞎起鬨附和者,不少是知識份子甚至是學界人士,這就令人覺得很悲哀。 |
PbunOng 於 2003/05/11 01:27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徐永明兄提到的商業週刊「勤vs懶」的專題報導,其中的確是存在不少迷思。其中,令我覺得最誤導視聽之處,是過度誇大中國籍留學生的成就。 我常提及,美國學界的 mayjor players ,通常是美國籍自己人(雖包括不少亞裔第二代),和他們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國際人士,也不是埋首於實驗室的中國籍留學生,而是來自於日本與西歐先進國家的訪問學者。換句話說,縱使因為中國籍留學生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者人數增多,台灣籍人數減少,而影響到台灣學界與國際主流學界的交流機會。此外,一般中國籍的美國學者,事實上都還頗樂意來台訪問。 我的感覺是,在最具有突破潛力的領域中,中國籍的美國學者所佔的版圖真的很小,就算是在年輕的一輩中,也是不到十分之一。放著其他百分之九十不管,而刻意突顯出這百分之十,我想不懂其中的意義與目的。 說明白一些,我雖是沒有Science 或 Nature 第一作者的文章,但中國籍留學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是沒有,搞不懂為甚麼媒體與附和者偏要把他們說成超人。 |
PbunOng 於 2003/05/11 01:2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修正: 「縱使因為中國籍留學生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者人數增多,台灣籍人數減少,而影響到台灣學界與國際主流學界的交流機會。」 ===> 「...,不因而影響到台灣學界與國際主流學界的交流機會。」 |
Jim 於 2003/05/11 01:47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93-94出來念書時台灣同學大部分都是念Ph.D. 這幾年在看 台灣學生以已經大量減少 我是滿擔心的 |
PbunOng 於 2003/05/11 15:23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Its a prolem to see declining numbers of Taiwanese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top US schools. However, my view is focused on how to fix the problem instead of grooming around while bullshiting how great Chinese students are. (Note: Our net-buddy Jim doesnt belong to this categoty.) After having seen more than one generation of Taiwan-trained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US, American professors consider Taiwan as a well-connected region. Theyre not enthusiastic with receiving more Taiwanese students. (Its another myth to speculate American professors consider young Taiwanese students not qualified. American professor simply stopped making exception cases to accept Taiwanese students. Unless finding out someone who has straigt A transcript, GRE score higher than 2300 (perfect score 2400), and TOFLE score higher than 650 (perfect score 667), American professors sort out the information of all international applicants, and pick up the very top to give them fellowship.) In other words, except those who have direct connections, those who pay tuition with their own money, or those who have exceptional qualifications, Taiwanese students have encounterred a lot of problems to enter top US schools (with financial support) in the past ten years. Because of connection problems or financial problems, Taiwanese students are getting reluctant to come to the US. Besdies, since opportunities are everywhere in Taiwan, they maybe begin to think whats the point to come to the US and spend another five years in school? How to handle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fix the problem? Ill tell you what I think later on. |
PbunOng 於 2003/05/11 22:15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從九零年初起,台灣想出國的學生面臨到一個怪現象,有錢付學費的一定出的去,通常學校也還不錯, 家境一般的,面臨了幾種選擇,(1) 回家閉門苦讀GRE與托福 (2) 考入與中研院有合作的研究所,努力表現,等著外國教授來「選秀」(3) 放棄出國念頭,到竹科去「輪班拉電線」(進電子廠的渾稱)。 閉門苦讀是真的有點浪費生命,我當年採取等著外國教授來「選秀」的策略,但事後想想這條路線賭注真的很大。 難道我們要鼓勵青年學子放棄在實驗室鑽研的機會,教他們把生命浪費在補習班與K書中心嗎?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要「台灣大學生向中國大學生學習」的論調是一種「文革式」的反智心態。若這種道理說的通,我現在所管理整個價值美金二十多萬的 facility 就是一種錯誤投資。這二十多萬美金應捐給台灣留學補教界,因為他們才是在培育人才。 |
PbunOng 於 2003/05/11 22:3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言歸正傳,我這十年來的觀察與思考,我想也是國內不少學者的共同看法,出國留學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事,但是,當有經濟上的壓力時,需要把生命浪費在補習班與K書中心? 或是苦苦等著被「選秀」的機會嗎? (研究助理當久了也是會變皮的。) 換句話說,要讓青年學子見識到學術殿堂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非得從當美國研究生熬起嗎? 我想這是個新的思考方向。想聽聽各位看法。 |
Jim 於 2003/05/11 23:56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bunOong 你所講的 Finanical support 我覺得可能不是主因 我不太清楚 Phd 真的會拿不到錢嗎 可能是念的東西不同 ( 我念Management) 或是我念的學校不同的關係
>>>Note: Our net-buddy Jim doesnt belong to this categoty 因為我意識型態的關係 我極端排斥中國人
我本人的經驗 對在美國念書是持非常正面的看法 |
PbunOng 於 2003/05/12 00:4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Jim, 我想在 engineering 以及 hot sciences 的領域通常是如此。當然有些人是走「先出國再轉學」的策略。雖降格以求較易獲補助,但以理工科系來說,美國的二三流學校,論師資設備也實在不是甚麼求取知識的好環境。 但是,綜合上來說,台灣的研究水準離美國以及其他最先進的國家,還差一大截。若對有心求知的人來說,不出國見識見識,的確很可惜。 |
PbunOng 於 2003/05/12 00:53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補充: 我描述的情形是一出國就有RA或TA補助。不少學校規定指導教授給RA就需付學費,所以很多人是過了資格考,學費減半後才拿到補助。若在一些名校,這兩三個學期會花掉超過台幣一百多萬。 |
Jim 於 2003/05/12 01:0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灣的研究水準離美國以及其他最先進的國家,還差一大截。若對有心求知的人來說,不出國見識見識,的確很可惜。 除了學術以外 在美生活 也可以看到許多在台灣念書得不到的體驗 可是我覺得有人在美國待過也沒有體會道美國的精神 蠻可惜的 |
Jim 於 2003/05/12 01:08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bunOng 你 or 妳 現在在台灣 你 or 妳 覺得台灣學術環境的優點缺點在那裡 |
OBS 於 2003/05/12 01:08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流氓教授的孫女是六年八班,目前在美讀企管碩士,算是跟得上時代。台灣留學生多為超齡留學,那是很吃虧的。她是小女的死黨,小女是CS研究所出來,剛要入國家實驗室工作。 過些日子才能明白真相。 (研究助理當久了也是會變皮的。) 怕是人家不給工作,而不知如何才好﹖ 美國有公民權也要身家調查(Lockheed Martin Corp)-LMT,是第二大國防工業,是徵信過。 小女能夠如此順利,都要靠自己努力。不是CS研究所出來,就能混一生,若不能終生研究不如不讀碩士。LMT有3000名博碩士,在未來八年要退下來,每年約 300的更換速度。小女在那裡學到,是想混日子或是更進一步研發,看各人心態吧。 |
Pinus 於 2003/05/12 04:0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資深同事有較多差旅費,照理說應往先進國家多走走,某些人不曉得是回台久 >了英文不靈光了還是怎樣,放著與先進國家科學家交流機會不做,忙著與中國 >科學家打交道。學問有變好嗎? 這些人自己心裡有數。更荒謬的是有人空閒到在 >中國的大學 Sabbatical,全世界有至少幾十個到一百個比中國任何大學還好的研 >究機構。升到教授,教三年半才有半年Sabbatical,竟還跑到中國去浪費,真是侮 >辱了Sabbatical這個字。更對不起納稅人(因為Sabbatical期間還是全薪)。 有許多人抱的是牆頭草心理﹐萬一那天台灣被中國佔據了﹐這些人認為他們可以靠 >我的感覺是,在最具有突破潛力的領域中,中國籍的美國學者所佔的版圖真的 你如果記得漢文報紙常提的『XXX是華裔之光』﹐就知道這些人的心態了。如果華裔 >93-94出來念書時台灣同學大部分都是念Ph.D. 是令人憂心﹐然而可能也是大勢所趨。日本人留學的比例比不上台灣﹐原因之一是 另外國科會也要擬定辦法﹐適當讓接受這些進修人員的外國機構也能獲得一些benefits 以上辦法當然必須深思熟慮﹐因為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黨庫通學庫』﹐這一招 |
OBS 於 2003/05/12 13:1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相信他所學的已是跟不上時代,所以他到CHINA求經還可以掛勾,PbunOng 你的看法呢。台灣科技落差近十年,若是在美在某領域有成,回台主持繼續研發是可行,是否如此較有成就感呢﹖是否你也是如此想法呢﹖ 另外BBS站為何本土在批評在美教育,都有回台就業而搶位置心態。 真的是這樣嗎﹖ |
OBS 於 2003/05/12 13:1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 若在一些名校,這兩三個學期會花掉超過台幣一百多萬。 CORNELL,若農學院是州立大學學費一年1.1萬,熱門科系 2.1萬。外加生活費1.2萬(房租一年約 6000較貴),一般碩士名校約一學分 700-1000元,州大約3400元是有公民權的(留學生約 8400)生活費另算。 |
PbunOng 於 2003/05/12 13:57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To: OBS Your daughters accomplishment is admirable. What I was talking about the research associate position is generally in contract basis in Taiwans research institute. Promotion is virtually never granted to these MS/ BS level contract researchers. Therefore some people I knew were somehow getting lazy after worked in the same lab for more than 5 years. This situation is somewhat similar to that of post docts in certain life sciences or theoretical physics fields in the US. Not extremely unusual to see a molecular biology postdoc who has been off graduate school for 10 years, right! My impression is these people are not as hard-working as fresh Ph.D.s. I think its just a human nature. |
OBS 於 2003/05/12 18:0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bunOng】 謝謝你的回文,剛才從七年級的老三已翻譯,你的寶貴經驗。 很抱歉我是不懂英文的【盲劍客】,讓你高估。 老三是CORNELL CS,所以我會知道此校狀況。 老大即將到柏克來附近【國家實驗室工作】是由前25女科技所主持的,所以小女也怕自己若呆在加州,繼續深照而猶疑。 |
PbunOng 於 2003/05/12 21:2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OBS前輩, 看到你深夜還回應我的留言,不立即回覆是當晚輩的怠慢。但是無奈已過午餐時間,打中文時間不夠(民眾交稅不是來供我上班時間「開港」的)。所以暫時用英文回覆。有勞令公子翻譯。 台灣的中央研究院與加州的國家實驗室在人事結構上大有不同。編制內的基層研究人員多年來幾乎已經停聘。只剩下若干技術人員與行政人員。一般研究助理多是剛畢業或退伍來「沾豆油」的。工作心態與尊小姐在 LBL 開創事業的情形完全不同。祝她成功,也祝福你們全家。 |
PbunOng 於 2003/05/12 23:13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 前輩, 你的真知灼見,正與我個人看法相同,也是目前台灣的國科會長期規劃的方向,所謂「千里馬方案」,將有潛力的研究生與博士後研究員送往先進國家從事半年至三年的進修,他們的經費除人事費(薪水)外,還有一些差旅費以及消耗品費。我瞭解中的日本的國際交換 program 大致上也是如此 (當然各項金額都高一些)。 從你的分析,我猜想你是常回國的資深美國學者,你可能更適合回答 Jim 兄的提問。有勞。 ==台灣學術環境的優點缺點在那裡? |
PbunOng 於 2003/05/12 23:5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有許多人抱的是牆頭草心理﹐萬一那天台灣被中國佔據了﹐這些人認為他們可以靠 著之前打好的關係冀求免禍﹐或是運氣更好﹐可以靠他們提拔﹐佔據前此不可能的 學界官位。=== 這下子我懂了,又是「咬布袋」的鼠輩行徑。虧台灣人供養了他們至少十幾二十年。雖所謂「兩岸交流」的無聊活動這一兩年是稍微收斂一些,但我有天出頭了一定專砍這一類浪費稅金的申請案。既然機票錢差不多,請個年輕的日本講師來訪問,成效敵過三個資深中國教授。(其實多數四十歲以下日本學者的英文溝通都沒問題,因他們多半曾到美國進修。) 學界朋友們也知道,「兩岸交流」的活動我是不會幫忙的。他們也很驚訝我認識的年輕的日本講師與助研究員怎麼那麼多。我的答案很簡單,從當學生開始我絕對不會沒出息到整天和中國籍學生混一道,和那一群「唐山仔」學的到甚麼玩意我絕對不相信。我的日本籍交換學生朋友個個師承國際級的學者,最少是著名期刊的編輯,甚至有諾貝爾級的。喝清酒吃生魚片與壽司時多聊幾句,學問功力增進如吃「大補丸」。多年來我樂此不疲。與德國佬拼「米魯」兼學幾個學問上的步數是我另一絕招。 總之,學弟學妹們若在美國時整天與中國籍學生 buddy buddy, 若沒浪費到父母的血汗錢,也是在蹉跎自己的青春。 |
Pinus 於 2003/05/13 03:1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從你的分析,我猜想你是常回國的資深美國學者,你可能更適合回答 Jim 兄的提>問。 有勞。 >==台灣學術環境的優點缺點在那裡? >faculty 的態度有沒有跟在美國的一樣? >how about graduate student? === 哇嘿﹗你還是太極高手﹐這麼一推﹐太形王屋都到老頭肩膀上來了(^_*)。 >雖所謂「兩岸交流」的無聊活動這一兩年是稍微收斂一些,但我有天出頭了一 學術界咬布袋派的人不少﹐從『一等總局』到『派出所』都有﹐必須小心﹐免得被 |
PbunOng 於 2003/05/14 01:0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前輩, 就是因為『茲事體大』,才有勞前輩引言。我會再補充個人淺見。 講到那批「咬布袋」的鼠輩,怪不得多數是五十歲上下的一批人,學問高不成低不就,只能等著被「解放」。(再老的只想到在美國置產。) |
Pinus 於 2003/05/14 04:58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你 or 妳 覺得台灣學術環境的優點缺點在那裡 優點-- 學生有羞恥之心、向上之心、好學之心。近年來教師資質比諸30年前優良(那 缺點-- 學歷至上論(不管有些人學位是怎麼來的)、審查制度不嚴謹(圈子太小﹐不 另外﹐辦研究生學制與大學部的想法應有不同。前者是專才教育﹐而後者則是通才。 我希望那個綠色來自蒼松翠柏、垂鬚老榕、鳳凰樹、相思、木麻黃等等﹐願它們永 >faculty 的態度有沒有跟在美國的一樣 下次再說了。 |
Jim 於 2003/05/15 06:5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職校制度不健全 出國前在某技術學院擔任講師也負責學校的行政工作 先前我一直以為 商專很重實務 學校一直在申請新班 因為應用外文(什麼是應用外文?)及資訊管理很熱門 所以這兩系一直增班 每個學校都是相同的情況 都做著相同的事 |
PbunOng 於 2003/05/16 20:5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 Jim 等好友, 這兩天外出參加 conference ,回來又忙著改正學生的畢業論文手稿,對個人的延遲回覆,請見諒。 很高興此論壇有像兩位暨 thoughtful 又關心台灣高等教育的朋友參與討論。 我想到此已點出一個重要觀念,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系統中,學校與教授的問題,多過學生素質下降的問題(這是一個討論課題,但實在是與如何提升台灣的高等教育品質無關)。 但是,統派媒體與附和者,不去檢討泛藍過氣政客辦的「斂財學店」,反而模糊焦點,討論一個很次要的「學生素質下降的問題」。甚至倡導要「台灣大學生向中國大學生學習」的文革式反智論調。這就是我開啟此欄的重點。再次謝謝參與討論。 |
PbunOng 於 2003/05/16 21:0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講到國內的研究風氣,從九零年左右起,有一個當初人為公平的制度,造成了「矯枉過正」,甚至「上行下效」,以致造成國內研究水準停滯不前。這個制度就是「論文計點制」。 國內很多研究單位,很喜歡去計較發表論文期刊的 impact factor (過去兩年此期刊收錄論文被引用次數÷過去兩年此期刊收錄論文總數),當然此期刊的 impact factor 越高,表示此期刊越有影響力,但是,如此將學術「秤斤論兩」的結果,造成國內學者普遍固步自封,缺乏勇氣嚐試創新題目,學生「上行下效」,以為發表越多表示研究成果越豐碩。這是我一直強調要鼓勵年輕人出去看看的原因。 |
PbunOng 於 2003/05/16 21:1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前輩, 聽說美國在八零年代之前,也會參照發表論文期刊的 impact factor 來審核研究經費或升等。是真的嗎? 若是真的,可以談談整個風氣改造的過程嗎? 感謝不盡。 |
Pinus 於 2003/05/16 23:4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Dear Friends, I am on the rod and the computers I can access dont have Hanji input. There is not a single index that can serve as an absolute measur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not even Nobel Prize, in my opinion, but we are talking about subtle differences there), so we can only talk about better than nothing (BTN) techniques. The impact factor is one of those BTN methods. And you are right, it is a 「矯枉過正」method becuase it suffers from many problems. There is an old boy club phenomenon that people in the club will cite each others papers to get the impact factors higher. The nature of a paper (like a most recent calibration of some instruments) may result in the paper getting cited more frequently, not because of any great achievement but because of its general application. The number of papers in ceratin journals (like SCI listed)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measure either, because seasoned researchers can publish many articles that are 70-80% similar (just changing a few parameter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several different factors to come up with a better impact measure. There isnt really any consensus but there are several ways. I am running out of time and need to run, I will respond in more detail after I go back to my office in a few days. Dont call me 前輩, I am just another fella interested in the issues you launched here (good job!). |
PbunOng 於 2003/05/17 13:3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 謝謝你的回應,我想如何評斷學術價值,是一個很複雜與多面的討論課題。此外,隨著地區與領域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看法。這些都是無可厚非,也值得更廣泛的討論。 但是在台灣,迷信 impact factor 的確已造成負面效果。很多教授發表的作品十年來常大同小異,很多在美國與其他先進國家已被視為 out off fashion 的題目,卻常是不少台灣教授的研究主題。這對年輕學生是很不好的示範。 |
PbunOng 於 2003/05/19 02:0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再補充說明我對國際交流的看法。 個人留學生活中,覺得最充實的經驗,是參與跨國性的合作計畫。合作的對象,是來自於日本某一著名生物物理理論計算教授的研究室。這位教授派遣一位交換學生,參與我所屬研究室,新型DNA定序儀的研發(九零年代最熱門的題目之一)。 我所屬研究室與合作的日本教授研究室,在專長上恰為互補,這位交換學生也屬勤奮。雖交流期間僅半年,我與同研究室的美國同學們,的確眼界與知識上增進許多,過去「你問我,我問你都不懂,再去問老闆也還搞不懂」的若干盲點,豁然開朗。這位日本交換學生也覺得從我們身上學了不少一手的實驗技術。更重要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間有重大突破。 這個經驗除使我學到「跨領域整合」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也令我深深體會到,過去僅僅對少數幾位「華裔」教授的成就較有瞭解,就以為掌握了科技界的最新趨勢,這種「井底之蛙」的無知,深感汗顏。 從此,我參加任何國際會議絕對不躲在角落講北京話,我不停與來自各國的研究人員交談,會後也與他們同晚餐,甚至到 bar 繼續聊。我真的有一種「振翅高飛」的成就感。 所以說,我打從心底最瞧不起也最不屑讓年輕人一直禁錮在所謂「華裔之光」的膚淺偏見的「統派媒體」。相同的道理,他們的附和者,也只是狹隘的一群。 |
Jim 於 2003/05/19 02:2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從此,我參加任何國際會議絕對不躲在角落講北京話,我不停與來自各國的研究人員交談,會後也與他們同晚餐,甚至到 bar 繼續聊。我真的有一種「振翅高飛」的成就感。 所以說,我打從心底最瞧不起也最不屑讓年輕人一直禁錮在所謂「華裔之光」的膚淺偏見的「統派媒體」。相同的道理,他們的附和者,也只是狹隘的一群。
回台後 他們轉身變成美國通 具有世界觀 |
Jim 於 2003/05/19 03:02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我覺得台灣人的中國熱 還是跟台灣多年來的教育有絕對的關係 在加上統媒的加持變的更嚴重了 面對中國的種種 臺灣人會想到 5000的歷史 浩瀚的文化 相形之下台灣的一切就是nothing 了 |
PbunOng 於 2003/05/19 20:17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Jim,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年輕人出去看看是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學到先進國家在制度,風氣,以及文化上的長處。最後再想想別人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鏡。一些人老是「華裔之光」長,「華裔之光」短,只是把格局越搞越小。除了那一些人自己說著「爽」,一點意義也沒有。 |
PbunOng 於 2003/05/19 20:44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再談到國際交流,我覺得台灣當務之急是確認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優勢,全力以赴,將這些領域提升至執世界牛耳,自然地,我們會吸引其他國家的一流學者來從事訪問研究(不是像這十幾年來只是花錢請人來演講與觀光)。這些一流學者也會鼓勵他們的學生來參與交換的 program,或畢業後來進行博士後研究。如此台灣學術水準將有大幅提升。 個人博士論文審查委員中有一位與我年紀相近的美國教授,他是 UC Berkeley 的化工博士,他的博士後研究是在澳洲某國家實驗室完成。這個研究單位,的確是全球在生物材料研究上屬一屬二的機構。有時想想澳洲能,我們為甚麼不能。 從楊振寧與李政道得諾貝爾獎起,我們的教育體制只會倡導對「華裔之光」的崇拜,我覺得拜了三,四十年,怎麼說也拜夠了。更重要的是,再繼續拜十年也不會有UC Berkeley 等一流學府的博士畢業生,來我們的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 |
Pinus 於 2003/05/20 07:26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faculty 的態度有沒有跟在美國的一樣 >how about graduate student? faculty的態度問題--剛回台灣的教師態度可能還帶有留美時期的殘餘味道﹐然而在 憑良心講﹐這種情況美國也不是沒有﹐但是美國沒有國家認同的問題﹐因此在A-group和 至於研究生只有兩條路﹕跟著老闆潦落去﹐或者出國找新老闆。不過他們至少還年 台灣研究生若能在台灣時就出版一些正式論文(非會議論文)﹐則他們的份量在歐美 |
Jim 於 2003/05/20 09:33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inus, Thanks! >>而過去有黨政關係的人又常佔據主管位置 去年朋友回台找工作 原本以為教職難找 我在想這些人是不是 關起門稱王 然後不敢面對真正的國際學術圈(我從來都沒看到 這些人有在 任何 journal 即使在第三流的 發表) 是不是肚子沒東西 只好到中國去騙騙中國的 |
Pinus 於 2003/05/21 06:5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台灣籍學者有必要加強聯繫 台灣籍學者在國外的聯繫十分鬆散﹐似乎沒有什麼有號召力的組織。偶然有些會議 台灣政府(包括國科會、文建會、教育部、僑委會、外交部等機構)應當用政府的資 由於這是台灣政府的資金(台灣納稅人的錢﹗)﹐這種學會(在通常情況下)不用邀請 |
OBS 於 2003/05/21 11:26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bunOng 請教一下,在你的生化領域否已經用CS程式來試算測試呢﹖複製羊不就是如此生技嗎﹖不知道這樣寫法,是否正確說法了。我知道有人讀完醫學院在當實習醫生,再改讀CS,要進入此領域的研究。是否會回台灣就很難講,因為台灣沒有CS科系,有關各科技無法接上世界潮流已是事實。 去年科學園剛成立一個CS研究室,來美在研究所中找人才,似乎不理想。雖然主持人是留美19年,還是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手。台灣在復制人才的能力很強,創造的功力卻弱了。 大概各位博士大大,是在為此擔憂吧。 |
PbunOng 於 2003/05/21 12:40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OBS: 今天中午較忙,晚點再談。 |
OBS 於 2003/05/21 13:2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PbunOng 不急,不急,台灣的未來是寄望你們。 以高中程度問博士問題,也許是很傻﹖但是更多學士位的家長就是不好意思問,也許面子問題吧。 3年前,小女在LMT算是美國第二大國防公司,她是反潛機八天線的複查工作。她領那份薪水是最不快樂,因為她是天天在問那些博士,為何是這樣的寫程式。 美國的培訓就是如此無悔,雖然小女已離開。 |
PbunOng 於 2003/05/21 16:51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OBS: CS (computer science) 在台灣的大學科系一般稱為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通常在電機資訊學院或工學院中。我沒有最熟的朋友任教於此類科系,較不清楚台灣類似的科系的課程內容與美國大學的異同。 你提到的將生命科學與程式設計相結合的最新領域,一般稱為「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這是一個相當有突破潛力的領域。但是目前就業市場的需求性還不像一般資訊技術的領域那麼熱門。我常建議想投入此領域的年輕人到這個生技網站,bio.com ,參與討論其中的「就業論壇」( career forum) ,可向其版主發問更進一步的問題。 此外,以前「台灣綠黨」的主席,台大資工系的高成炎教授,這幾年也投入「生物資訊學」的研究。或許可以直接寄電子郵件向他請教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高教授人挺和氣的,應該會回覆。 |
Jim 於 2003/05/23 08:32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不僅學者有大陸熱 我也搞不懂為何一些人要去中國求學 他們到底去念什麼 |
PbunOng 於 2003/05/25 14:09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鼓勵年輕人去中國唸書是最部不要得的一件事(某些個案例外)。某些補教營利事業當業務辦辦,欺瞞一些物知的家長與學生,賺點「黑心錢」,我還可以當作是在商言商,睜一眼避一眼。 但是,若有人披著「學者外衣」來混淆是非,教家長們送子弟去中國唸書,我會認為罪不可赦。幸好在我熟悉的領域還沒人敢如此明目張膽。 若有家長誤認北大與北京清華是「一留學府」,請他們上上這兩個學校的網站,看他們還忍不忍心將小孩送去比二十年前他們唸書時還不如的學校。特別再跟他們說明一點,通常北大與北京清華教師擁有先進國家博士學位者,是專門指導研究生而從不教大學部課程的「碩博指教授」。 自我吹噓一番,北大與北京清華大學部教師中,找不到像我有能力臨時可以抽換補充教材,兩星期內編出三節課有關SARS的生物技術課程的啦。家長們應該還記的當年那些抱著「陳年講義」的老教授吧。若不記得了,可到北京或上海的「一留學府」回味一下。 |
PbunOng 於 2003/05/25 14:12 | |
Re:台灣版的文革悲劇: 中國經驗向後看效果 | |
更正: 鼓勵年輕人去中國唸書是最部不要得的一件事... => ...去中國唸書是最要不得的一件事...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