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8 10:05
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接續潛艦還能國造嗎 (3)一欄未完的討論

NO:63_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18 10:0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3061800027,00.html
2003.06.18 中國時報
外國承造四處碰壁 海軍推動「潛艦自建」
李誠偉/台北報導

美國表示不排除將原計畫售我的八艘潛艦交由西班牙承造,據指出,我國海軍則有推動「潛艦自建」的想法。有關人士透露,海軍內部已著手蒐集當年向荷蘭購置的海龍、海虎號潛艦,隨同艦體共同移轉的設計藍圖,研究由台灣自行建造潛艦的可能。

有關人士表示,當年我向荷蘭Wilton Fijenoord廠購置的二艘海龍級傳統動力潛艦,在點交時荷方應我方要求,移轉近八成的設計藍圖給我國海軍。多年來這些設計藍圖,一直塵封在海軍檔案室中。


海軍相關人士表示,我向美方要求購買的潛艦種類,正是傳統動力型,且必須是已服役的成熟型艦種。但因為美方現存傳統動力潛艦的生產線早已全數封閉,因此美國競逐我購艦案的兩家業者,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orp Groumman),都選擇仍在製造傳統柴電混合動力潛艦的歐洲造船集團做為合作夥伴。例如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orp Groumman與德國HDW集團合作,西班牙IZAR造船集團則與美國通用動力聯盟,此外荷蘭商RDM集團也是美國有意競標我潛艦案的製造商極力拉攏對象。

有關人士分析,雖然諾斯羅普格魯曼試圖以併購方式,在取得德國船廠多數股權後售艦給台灣,但德國政府考量在中國大陸龐大商業利益,堅持不肯給予該廠輸出許可,因此形同半出局狀態。但是諾斯羅普格魯曼仍不放棄,已邀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親民黨立委林郁方等人於六月二十日赴美參觀船廠,企圖為競逐標案做最後努力。

美國政府日前公開表示,我購艦案可能委由西班牙IZAR造船集團承造,海軍人士批評,IZAR集團的「天蠍座」級艦並非成熟產品,不符我購艦需求。

知情人士強調,荷蘭海龍級潛艦雖是八○年代產物,但多年來傳統動力潛艦設計並無全盤翻新,我方已掌握多數設計細節,只要透過戰管系統的升級,一樣可以達到我方所需的戰力要求。況且只要關鍵武器向美方持續採購,並不會造成美方利益損失,有助台美關係的穩定。

儘管我方已陸續購進拉法葉艦和紀德艦,但為填補近海整體作戰規畫的中型艦空缺,海軍已啟動三代艦研發計畫。根據規畫,三代艦噸位約在一千噸至二千噸間,主要負責港口先期偵測、近岸支援等工作。

根據了解,海軍大型作戰艦計有成功艦(光華一號計畫,一級艦)、拉法葉艦(光華二號計畫,一級艦)、諾克斯艦(租用,一級艦)及紀德艦(購置舊艦,一級艦),之後僅有五百噸級的錦江艦(光華三號計畫,三級艦),在海軍所規劃的未來十年作戰計畫中,中型戰艦將扮演吃重的近岸支援角色,但陽字號都陸續屆齡除役,形成戰力空缺。

目前國外新戰艦都朝向戰鬥系統匿蹤設計,國內三代艦亦朝此方向規畫。為避免我購艦案始終成為國外軍火商分食的大餅,海軍內部傾向自建。依據評估,可以結合海發中心、中科院、聯設中心等和中船等單位共同開發。


NO:63_2
SWAT98  於 2003/06/18 10:3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掌握旗魚級潛艦百分之八十藍圖,
然後自行研發潛艦,
那掌握到的藍團剩下百分之二十要自行研究囉?
這樣為什麼不跟美國研商購買白魚級的藍圖規劃新潛艦呢?
至少白魚已經是有百分之百藍圖的東西了,
但是沒有實體在現今的海上作戰,
如果要自制潛艦也是一場大賭局,@@

NO:63_3
razor  於 2003/06/18 10:4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如果消息是真的 哪麼中船要蓋荷蘭村了 就像當年CCK台中大雅路對面的翔園一樣 一個完整的美國式社區 有衛星天線直撥美國本土的電視節目 還有游泳池 健身房 網球場 供美籍工程師及其家屬居住 附近還有美國學校 IDF才飛的起來 只不過是 中船要幫荷蘭籍的潛艇工程師蓋風車嗎? 運河的話 高雄愛河勉強可以充數

NO:63_4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06/18 11:0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美國政府日前公開表示,我購艦案可能委由西班牙IZAR造船集團承造,海軍人士批評,IZAR集團的「天蠍座」級艦並非成熟產品,不符我購艦需求。

A: 那所有21世紀先進SSK(U212A/U31, Scorpene/S80, 海鰻, AIP化親潮....)只怕都不能符合台灣海軍的需求, ROCN就永遠停留在花大錢購買落後時代潮流十至二十年的”成熟”產品的窘境裡吧.......
S80就是西班牙版的法製Scorpene SSK, 當其已先後在馬來西亞與印度擊敗德國與俄羅斯最新銳SSK的競爭, 成為這兩國海軍下一代SSK主力時, 我海軍官員居然還認為其不成熟, 不符合台灣需要???

知情人士強調,荷蘭海龍級潛艦雖是八○年代產物,但多年來傳統動力潛艦設計並無全盤翻新,我方已掌握多數設計細節,只要透過戰管系統的升級,一樣可以達到我方所需的戰力要求。況且只要關鍵武器向美方持續採購,並不會造成美方利益損失,有助台美關係的穩定。

a:那些追求水下靜音性與AIP性能而花鉅資研究開發全新SSK艦體設計的德國, 法國, 荷蘭, 瑞典, 日本造船商與海軍通通都是白癡蠢蛋, 原來一艘1970年代末期設計的SSK船體, 只要升級戰管系統, 就能在至少在2010至2035年間, 有效反制對抗一個世上軍備發展進步速度數一數二的區域強權啊.......


NO:63_5
WILLIAM  於 2003/06/18 11:4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當初荷蘭改良旗魚級(我國海龍級)潛艦在 1980 年代也算是非成熟產品
而我國海軍也有這一層面之疑慮,只下了兩艘訂單試試看..........

NO:63_6
SWAT98  於 2003/06/18 11:5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訂購拉法葉當時法國的拉法葉好像也是正在製造當中,
並沒有正在服役的拉法葉艦在法國海軍當中,
潛艇別國肯賣就已經是前世修來的福了,
台灣海軍官員們我就求求你們別再挑三撿四了,
利法委員們也別再說什麼技術不成熟與設計前衛大膽之類的屁話,
新武器就是會創點新概念出來,
尤其潛艦是各國科技的精華,
台灣國際地位又特殊,
再挑下去海龍海虎都要退役了搞不好還再挑。
@@各位官員好好想一想吧!

NO:63_7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06/18 13:1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知情人士強調,荷蘭海龍級潛艦雖是八○年代產物,但多年來傳統動力潛艦設計並無全盤翻新,我方已掌握多數設計細節,只要透過戰管系統的升級,一樣可以達到我方所需的戰力要求。

A: ROCN三代SSK的戰力需求是針對2010~2035乃至之後的台海環境, 而海龍級SSK的設計則是源於1970年代, 之後至今已有海象/擁護者/Kilo 636級與海鰻/U212/SCORPENEN/親潮/AMUR兩世代的新產品推出, 預定到了2015年左右, 下一世代的SSK又將陸續推出, 台灣到時要是還拿已經升格為曾祖父輩的海龍級潛艦當新一代SSK藍本的話, 能夠因應時事需要嗎???

設計沒有全盤翻新???且不論極有可能大幅變身的2015~2020次世代SSK, 光是目前的頂尖AIP SSK新貴(海鰻/U212/SCORPENEN/親潮/AMUR), 其作戰潛深(較海龍級提升1.5至兩倍), 水下持續戰力(較海龍級提升數倍), 水下靜音性能(較海龍級降低20至40分貝)等等都遠非海龍級可比, 這樣還不叫設計大幅提昇更新, 什麼才叫???


NO:63_8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8 13:3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我是覺得說不定這又只是個風向球 大家看看就好了吧
海軍裡面應該有很多優秀的軍官 不會白目到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都搞不清楚吧
再說如果說不成熟的我們就不要 那之前就不會傳出我們想打212/214主意的消息了
因為212在德國也才剛下水測試而已 根本不算量產的成熟產品
不過話說回來 這也很難講 如果到時候真的沒有歐洲國家肯發出口許可
也只能拿海龍來改一改囉 頂多偷偷的找幾個RDM的技師來支援
把海鰻的技術多少加進去囉(這樣應該會比拿美國的白魚級來搞還先進吧^^)
不過我倒有個問題 就算西班牙的S-80真的出線成為我新一代SSK
但他不過1600多噸的排水量可以裝的下美國那種大戰系嗎???
還有他的攜彈量和自持力夠嗎???
要不是澳洲的柯林斯級問題這麼多
他還真是個好選擇呢...


NO:63_9
acetw  於 2003/06/18 13:4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又沒說設計圖不能改…

海軍連現有的兩艘潛艦都修改昇級過了…


NO:63_10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8 14:1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又沒說設計圖不能改…
海軍連現有的兩艘潛艦都修改昇級過了…
>>>
是喔!!!
能請教一下是改怎樣嗎???
能發射潛射飛彈了嗎(潛射雄風)???

NO:63_11
小毛  於 2003/06/18 15:1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台灣在潛艇次項目方面還算是有部分範圍有自製能力的,不過這也不表示就可以全部不假手外國技術。

比較好的方式是採用技術轉移或是技術合作的方式,引進台灣比較弱勢的次系統技術。一般認為潛艦的戰系是台灣比較弱的部分,不妨在這方面跟LM合作,引進商規組件的戰系,硬體部分可以自己製造,軟體部分則想辦法取得修改權(也就是相關文件與程式碼等都要轉移),以便日後新增或是進行性能提升時可以自己來。這部分可以多花一些錢不要省。

其餘的部分,如潛艇的動力部分,在高效能蓄電池方面,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台灣的電池技術突飛猛進,未必作不出接近或是超越廿年前的軍用蓄電池效能。所以可能可以做到更輕,更小,效能更高,充電時間更短的蓄電池。亦即即使採用海龍海虎的設計圖,光是電池部分採用目前的最新技術說不定就可以提高潛航速度1-2成,潛航時間也有可能延長。

在絕氣推進部分,台灣目前的技術應該尚無成熟到可以獨立製造可供軍用潛艇使用的絕氣推進系統,即便是燃料電池仍有一些小問題要克服(如安定性,價格)。這方面不妨暫緩,只要有良好的船殼施工能力,未來可以採用加裝AIP新船段的方式進行性能提升,可以降低第一階段的設計風險。

在柴油發電機方面,或許較無大問題,可以用各種名目進口。重點在於如何改善靜音效果。海龍海虎操作了這麼多年,進廠亁塢維修也應該有許多經驗,就看一些像是吸音墊,防火吸音隔層等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最差也應該要維持目前海龍海虎的水準。

可變距螺旋槳台灣應已有設計自製的能力,再不濟也可以仿冒海龍海虎的設計。

潛望鏡聲納等觀測偵查設備台灣應無自製能力,不妨透過美國合作廠商引進,以便與美系戰系搭配,減少整合問題。
魚雷發射系統也可以考慮使用美系產品,理由同上。

固然海龍海虎的設計已經不是最新的,不過也表示透過次系統的性能提升,未嘗不能讓性能有小幅的躍進。

還有,這只是一向讓大家懷疑可信度的中國時報的報導,不需要就把它當成既定國策。外購固然要積極爭取,決不輕易放棄,但是也要有最壞打算的準備,萬一真的外購困難重重,在已經有了海龍海虎設計圖的情況下,未嘗不能據此作出性能小幅提升的新海龍級潛艇,招標引進美系廠商進行整合工作,以補足國內不足的部分。


NO:63_12
acetw  於 2003/06/18 15:5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能請教一下是改怎樣嗎???

據說是降低螺槳的噪音…


NO:63_13
潛艦兵  於 2003/06/18 19:2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海龍虎射潛射魚叉是ok的,雄風就沒聽過了說...............

NO:63_14
吱吱鼠  於 2003/06/18 21:3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美國表示不排除將原計畫售我的八艘潛艦交由西班牙承造,據指出,我國海軍則有推動「潛艦自建」的想法。有關人士透露,海軍內部已著手蒐集當年向荷蘭購置的海龍、海虎號潛艦,隨同艦體共同移轉的設計藍圖,研究由台灣自行建造潛艦的可能。

這篇報導光看標題就讓人非常非常不爽。
潛艦自建?
看來立委不給那三億美元的費用就是為了這個。
如果只能國造過時潛艦,寧可不要這八艘潛艦。
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國造一派在耍賤招。


NO:63_15
吱吱鼠  於 2003/06/18 21:3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知情人士強調,荷蘭海龍級潛艦雖是八○年代產物,但多年來傳統動力潛艦設計並無全盤翻新,我方已掌握多數設計細節,只要透過戰管系統的升級,一樣可以達到我方所需的戰力要求。況且只要關鍵武器向美方持續採購,並不會造成美方利益損失,有助台美關係的穩定。

真是放屁。
美國要全盤都賺,怎麼可能讓台灣使用過時設計?
該生氣的應該是美國。
國造派放出的消息怎麼都是這種屁話?


NO:63_16
吱吱鼠  於 2003/06/18 21:4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美國政府日前公開表示,我購艦案可能委由西班牙IZAR造船集團承造,海軍人士批評,IZAR集團的「天蠍座」級艦並非成熟產品,不符我購艦需求。

同理,德國214不符合購艦需求、荷蘭的海中生物家族也不符合購艦需求。
所以結論就是使用國造過時設計最符合貪污與偷工減料,喔不是,是購艦需求。
這位海軍人士到底是誰?難道是中國方面的海軍人士嗎?


NO:63_17
吱吱鼠  於 2003/06/18 21:5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在柴油發電機方面,或許較無大問題,可以用各種名目進口。重點在於如何改善靜音效果。海龍海虎操作了這麼多年,進廠亁塢維修也應該有許多經驗,就看一些像是吸音墊,防火吸音隔層等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最差也應該要維持目前海龍海虎的水準。

如果潛艦的柴油發電機真的那麼好搞,那麼全世界的潛艦製造商都可以不用做生意了。
因為仿製工程如此容易,可以在一個沒有重工業基礎的國家就可以輕鬆搞定。
十幾年後才能全部服役的潛艦只能到海龍海虎的水準?那麼寧可拿錢去更新水面艦的反潛能力。


NO:63_18
吱吱鼠  於 2003/06/18 21:5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外購固然要積極爭取,決不輕易放棄,但是也要有最壞打算的準備,萬一真的外購困難重重,在已經有了海龍海虎設計圖的情況下,未嘗不能據此作出性能小幅提升的新海龍級潛艇,招標引進美系廠商進行整合工作,以補足國內不足的部分。

如果外購真的還沒辦法成功的話,那麼我實在不知道使用過時設計的國造潛艦會是如何?
最壞打算就是不買,把錢投資在別的地方。
但是,外購如果不成功到底該怪誰?
大概是那些支持國造與不給三億美元的立委。


NO:63_19
 於 2003/06/18 23: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節錄一段中船的老板徐強的話

這仍是決心的問題(指台灣擁有潛艦),若我們非走這條路不可,今天中船董事長鄭重兄宣示,當第一艘國造潛艦下水海試的時候,中船的董事長一定在艦上隨同出海,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要不要給我們機會要不,要開始.
以中共為例,幾十年來中共在潛艦的設計和製造已經走出自己的路,買基洛級可能是因為考量其產業政策和國防政策,現貨市場可以買到最好和最便宜的產品,如果取得不是問題,為何不買?並非中共不能製造潛艦.台灣則否我,們沒有能量.如果一個設備良好,能力強,有決心的單位配合執行國防政策,若我是國防部長或是海軍總司令,我一定很高興.


NO:63_20
kevin  於 2003/06/19 00:4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我們能夠支持航發中心的IDF,為何不能用相同的態度去看待,或許有人認為,戰機和潛艦是需要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發能量,不能相提並論,但是與其傻傻的盼望外購,任人魚肉,何不痛下決心自行建立起研發的能量。
以荷蘭的旗魚的藍圖為基礎,自製性能提昇升級版,如艦體結構、戰系甚至AIP或研發下一代的潛艦,都有其可行性,畢竟相隔20年了,科技的進步可以填補80年代設計的缺失,再者海軍使用劍龍級也有相當的心得及維修的能量,以現役官兵的使用心得來評估下一代潛艦,不是也比較能反映現實嗎?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國第一架自製教練機中興號其藍圖不是也是買的嗎!雖然潛艦國造,不是最理想的選擇,試問我們還有另一個20年可以等待嗎?

NO:63_21
razor  於 2003/06/19 01: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我們能夠支持航發中心的IDF,為何不能用相同的態度去看待,

從現實層面來講 台灣未來十年政府還有足夠的預算去負擔整個潛艇的研究發展與開發費用嗎?
台灣的政客與大官 有足夠的資源 與 毅力 花十年去培養 製造與品管技術 及相關人才嗎?

實際上 由於航發的主管的多由軍系出身 台灣本身也培養不出 具有國際觀的 航太業市場與銷售人才
畢竟台灣是個資本主義社會 航發落到如此田地也不是沒有道理

有哪個政客有十足的勇氣與毅力 再這個時代 還願意花10年時間 與 超過1000億台幣的投資 去建構一個注定要賠本的組織
空軍總部在唐飛時代已經投了反對票


NO:63_22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9 02:0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我們能夠支持航發中心的IDF,為何不能用相同的態度去看待
>>>
我想這個問題很簡單 而這個問提早就板上的許多大老回答到爛了
因為現在所謂的國造 充其量不過是組裝而已 我們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那個技術去做到
所謂的自製 之前美國就說的很清楚了 台灣想搞潛艦國造 頂多只有5%自製率
其他的還不都是要靠美國去替你籌措 想辦法去買 既然這樣他乾脆就替你組一組就好了
何必再兜一大圈??? 錢他當然想要自己賺ㄚ 現在即使搬海龍的藍圖出來
關鍵的零件部分還不是沒有 找誰拿? 當然是美國 所以如今想要搞個潛艦組裝
都得經過美國的同意 不然還是一樣 搞不出來...
再說美國也聲明過 無意替台灣建立造潛艦的能量 也就是說 除非美國跟中國又簽了什麼鬼公報
不能明目張膽的出售潛艦給台灣時 IDF的模式就會出來了 所謂的透過技術轉移
不就是賣零件給你和敎你怎麼組裝而已 否則IDF真的是我國自製 為什麼還要跟美國買關鍵的零件?
能夠國防自主的確是大家的心願 不過台灣是個小國 沒那麼多錢可以去搞這個
如果研發一艘好的潛艦真的那麼容易的話 那現今可以賣潛艦的國家就不會還是只有那幾國而已
像韓國 巴基斯坦等也只是將零件拿到本國去組裝而已 根本談不上自製
而我們現今能做的 立委諸公在喊的 中船徐董在說的都是如此而已
但問題是韓國 巴基斯坦他們可以透過國際招標 由各家競爭來爭取價格和技術移轉方面的優勢
但我們不行 我們透過美國買已經那麼辛苦了 價錢高一倍不說 買的到否還是個問題
還要委屈到拿1950年代設計的古董來做為備選 你說我們是不是要再多花錢去堅持所謂的潛艦
組裝呢? 就算真的要這樣做 也只能等八艘建完後 看看海軍還有沒有錢來追加數目
多買個兩艘來自己組組看 透過大量採購來分攤成本 也許是唯一的路囉


NO:63_23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9 02:2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在舉個例子來印證一下我國想自製潛艦會有多困難
就看中國好了 他們對於潛艦的研發設計與摸索 絕對比我們多上很多
別的不比 光是經驗上我們就差遠了 然而中國除了仿R級作出明級之外
新一代的宋級搞了這麼多年 還不是在潛不下去浮不上來到現今連個影都沒見到(說的有點誇張 請大家不要見怪^^)
而中國是在俄羅斯技術鼎力支援和資金可說無限運用下在搞 都還弄不出來 反而跟俄羅斯先追加個八艘
的KILO來應應急
所以在技術 資金甚至經驗都不如中國的我們 憑什麼說想要來個自製潛艦???
真正要搞的出來 不是10年20年就可以的 人家歐美是在悠久的歷史中 一點一滴的累積經驗和技術下
慢慢造就今天的成績 我們要用什麼可以在第一次建造中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屁股(不要說趕上)
所以 還是等美國大叔替我們搞吧 ~~~

NO:63_24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06/19 02:4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
A: 因為我們壓根兒不相信今日的台灣政府軍方與中船有此資格與能力.


我們能夠支持航發中心的IDF,為何不能用相同的態度去看待,或許有人認為,戰機和潛艦是需要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發能量,不能相提並論,但是與其傻傻的盼望外購,任人魚肉,何不痛下決心自行建立起研發的能量。
A: 你以為IDF案我們就沒有任美魚肉嗎????雷達, 老美提供; 引擎, 如今能自行生產的部分也不過六至七成; 飛控系統, 老美撰寫, 航電, 電戰等等也無一不是老美提供....十幾年來, 台灣替自製三代機建立了什麼自行研發的能量??


以荷蘭的旗魚的藍圖為基礎,自製性能提昇升級版,如艦體結構、戰系甚至AIP或研發下一代的潛艦,都有其可行性,畢竟相隔20年了,科技的進步可以填補80年代設計的缺失
A:好一句走遍天下無敵手的豪語, 科技進步????在SSK的領域裡, 德國, 法國, 荷蘭, 瑞典, 日本, 俄國可以有資格這麼說, 台灣說這種豪語的資格斤兩在哪裡????台灣是已經發明自製的AIP????還是開創出獨樹一格的水下靜音科技????研發出潛艦用的先進作戰系統????提煉出走在世界前端的潛艦壓力殼用鋼材????研發出附有台灣特色的水下武器系統????..........什麼具體研究開發成果都八字還沒一撇, 就奢言科技進步能填補一切????70年代的原始設計能靠偉大的賽先生神力之助便化腐朽為神奇, 在2010至2035年間依舊五六十歲一尾水下活龍????那大陸殲八也理當可以靠著偉大的科技進步之助, 在21世紀神勇狂電老美的F-15, F-16乃至F-22, F-35了, 發什麼神經去花大錢開發殲十殲十一殲十二等全新機種??????

在提升老載具性能方面上, 新科技無論如何有其極限, 且整體戰力終究無法和為了與新科技相容所開的新載具相提並論.

在幻想奢言所謂的新科技能為以老藍圖所開發的自製國造武器帶來無限美好前景之前, 請先想想台灣如何能不靠老美無中生有這些美麗新科技.


NO:63_25
旁觀者2  於 2003/06/19 10:4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好一句走遍天下無敵手的豪語, 科技進步????在SSK的領域裡, 德國, 法國, 荷蘭, 瑞典, 日本,
>>俄國可以有資格這麼說, 台灣說這種豪語的資格斤兩在哪裡????

除非真的一點外購機會都沒有(飛自己搞砸) 要不然自製實在問題多多
其實台灣不是做不出來 只是做出來比外購貴個兩三倍
性能又差一截 問題又一堆 和過去飛鈴101一樣
就算拿藍圖照抄也一樣
至於貴的錢 都又落到不肖政客 軍人 軍火商嘴裡
最後換了一票政客 也換了決策 八艘之後轉向外購在撈一筆
這些心血又無影無蹤了


NO:63_26
acetw  於 2003/06/19 12:28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就取得的時程而言,台灣自製潛艦是緩不繼急的。

但是撇開這一點不談,潛艦自製的確是必須走的路。拿飛機來類比潛艦是錯的,因為就潛艦的設計而言,它並不像戰機一樣有著世代差異(有誰聽過?),進入障礙其實比戰機來得小。燃料電池台灣是會做的,HY80的鋼板也一樣,那都是已經會做的東西,真正會有困難的是作戰系統和聲納。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潛艦本來就是匿蹤武器,就算不是最先進的,都足以造成相當的威脅:不要說是KILO,就算是033都是台灣必須小心的目標。講得更白一點好了,就算要放棄所有水面艦的自製項目,也不能放棄潛艦,因為就投資效益而言,沒有一樣超過潛艦的。

潛艦先要求的不是先進,而是有。再先進的潛艦,操得兇一點二十年就得退,不能下水,那就等於沒有,就這麼簡單。


NO:63_27
FARMER  於 2003/06/19 13:0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小弟插個嘴

潛艦難以國造的問題,歸根結底,個人以為是長期以來國防政策的問題,
假如政府有心,大可開放民間成立軍火公司,國防部只需開出軍火要求規格,至於民間公司
如何手法取得技術資源,那是各憑本事
先重技術層次低的項目開始,就開國際標,但可明定國內廠商價可比國外加20%(假設)
這是為保護國造能量,但同時也定落日條款,保護價差逐年降低,十年後(假設)就廢除

只要政策讓民間有利可圖,自有人會去想辦法,政府到時只要負責驗收就好

現在政府把人才幾乎收歸國有,但政府單位的效率和創意總是及不上民間的公司
而且民間的公司和國外廠商交流引進技術,似乎更為自然


NO:63_28
razor  於 2003/06/19 13:1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拿飛機來類比潛艦是錯的,因為就潛艦的設計而言,它並不像戰機一樣有著世代差異(有誰聽.過?),進入障礙其實比戰機來得小。燃料電池台灣是會做的,HY80的鋼板也一樣,那都是已經會做的東西,

做的出燃料電池並不表示做的出軍規燃料電池 而且符合成本效益 否則海軍為什麼每年編列預算像老外買潛艦用電池?
中鋼做的出HY80 HY100鋼板 就表示中船的焊接技術 可以做的出合格的軍用潛艦艦體?

>重點是潛艦本來就是匿蹤武器,
你的noise abandment 技術都還不夠qualify 就想號稱是匿蹤武器 就好比老共稱超七具有匿蹤能力

>潛艦先要求的不是先進,而是有。再先進的潛艦,操得兇一點二十年就得退,不能下水,那就等於沒>有,就這麼簡單。
那老共繼續做Romeo潛艇好了 幹嘛從俄羅斯進口Kilo?

老兄 我相信你並沒有involve either aerospace or shipbilding industry的從業經驗
這造船工業也不是 買幾噸HY80鋼板 去市場買幾組燃料電池 買具柴油引擎 跟老美買combat system
用堆樂高玩具的方式就可以 組成您心目中的匿蹤武器

用嘴砲而不是用 深厚的工業基礎與大筆的國防預算 造潛艦 的確比較快而且省錢
不管您的學歷背景為何 台端之邏輯思考方式仍有相當進步的空間


NO:63_29
旁觀者2  於 2003/06/19 14:0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燃料電池台灣是會做的,HY80的鋼板也一樣,那都是已經會做的東西,
>>真正會有困難的是作戰系統和聲納。
撇開以上和較先進的技術不談
低噪音的電動機 柴油機 檢測系統(CO CO2 N2....)
高效能蓄電池 隔音膠片和膠墊 通信設備 潛望鏡
思諾克管 閥門控制 螺旋槳設計 魚雷管 雷達 各類控制元件
操控系統......
每一個都跟工業實力有關 有些也許可外購獲得
有些花時間也許可以搞出來 但有些是管制品 只能找替代品

所以這是為何就算有藍圖 造出來也跟保時捷裝喜美引擎一般
性能絕對差一級 除非真有高人指導


NO:63_30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9 15:4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假如政府有心,大可開放民間成立軍火公司,國防部只需開出軍火要求規格,至於民間公司
如何手法取得技術資源,那是各憑本事
>>>>
這又是個非常不可行的方法 在無法外銷情況下 這些民間公司要他們20~30年才造一批船
他們大概早就不知要倒幾遍了就算能外銷 我們的國防廠商能拼的過歐美那些財大氣粗
的大集團嗎??? 光是政治影響力來壓你 我們連鞋子說不定都賣不出去了
還有科技比的過他們嗎??? 造艦實力勝的過他們嗎??? 再說技術哪裡來 政府都不過問
還不都是跟其他大廠合作分享技術 但是人家會給你一流的技術來讓你跟他競爭嗎???
不可能...所以 還是一個字...難

NO:63_31
acetw  於 2003/06/19 15:5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做的出燃料電池並不表示做的出軍規燃料電池 而且符合成本效益

那正是中科院正在做的東西,而且已經做出成品

>否則海軍為什麼每年編列預算像老外買潛艦用電池?

因為海軍只有四艘潛艦

>中鋼做的出HY80 HY100鋼板 就表示中船的焊接技術 可以做的出合格的軍用潛艦艦體?

你又知道不行?

>那老共繼續做Romeo潛艇好了 幹嘛從俄羅斯進口Kilo?

戰略上的條件有一樣嗎?不一樣而拿來類比只是無聊,他們是要拿來抗衡美日用的,台灣又不是,對台灣而言,”有潛艦”比什麼都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軍方買八艘潛艦強調”成熟可靠”而不是性能多先進。。
再者,中國買kilo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想循J11模式引進自製。

>你的noise abandment 技術都還不夠qualify 就想號稱是匿蹤武器 就好比老共稱超七具有匿蹤能力

就戰史上來說,破爛潛艦把強國海軍整得亂七八糟的例子所在多有,破爛飛機…想不太出來這種例子。

>台端之邏輯思考方式仍有相當進步的空間

是嗎?我覺得我起碼比您超前不少,起碼不是人曰亦曰。

>低噪音的電動機

會做

>柴油機

不一定需要

>檢測系統(CO CO2 N2....)

>高效能蓄電池

>隔音膠片和膠墊

>通信設備

可以研發

>潛望鏡

可改用電子式的

>思諾克管

不一定需要。可研發

>閥門控制

可研發

>螺旋槳設計

會。高難度的設計可研發

>魚雷管

不確定

>雷達


NO:63_32
小毛  於 2003/06/19 16:1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呵呵,大家對次系統這麼有興趣,也算好事。

這裡有一篇報導,跟潛艦無關,但是跟放話的新聞有關,那就是透過放話要自製來讓賣方主動降價。這是商場策略運用的妙招(或是奸招?? :P)

< a href=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30618&s;_code=0041&s;_cat=>怎樣讓供應商降價(笑)


NO:63_33
小毛  於 2003/06/19 16:1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不好意思,沒貼好,再貼一次:

怎樣讓供應商降價


NO:63_34
FARMER  於 2003/06/19 20:1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這又是個非常不可行的方法 在無法外銷情況下 這些民間公司要他們20~30年才造一批船


小弟的意思是,政府應設計出一套辦法:例如像日本每15年就將艦艇除役,則每年都可以有固定
的業績讓廠商作,在政府財政能負擔,而廠商又能維持起碼不倒閉,維持運作

>>>就算能外銷 我們的國防廠商能拼的過歐美那些財大氣粗的大集團嗎???

我在想啊..台灣之前的經濟奇蹟,靠的也不是技術比別人強,而現在所發展的高科技,諸如
半導體,或是電子光電,在技術上恐怕也未必就在全世界獨占鰲頭,大家還不是闖出一片天來

雖說國防工業遠較其他產業來的敏感,可還不是有許多西方國家對共產國家有強烈設限的技術
一樣能移轉給台灣,所以政府只要完成法令面,政策面,能不能賺到錢,那是廠商的事
政府只要量財政能力而為,依法給予適當的支持即可--- 剩下的都是廠商的事

能不能賺到錢,會不會倒閉,有沒有外銷訂單(這方面一樣要法令面,政策面的支持)
廠商投資前自會評估,政府只要提供適當的--誘因(利潤)

--- 剩下的都是廠商的事


NO:63_35
清潔工  於 2003/06/19 21:3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嗯, 請各位討論時稍為控制一下情緒, 放輕鬆^^

請繼續^^


NO:63_36
吱吱鼠  於 2003/06/19 22: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我們能夠支持航發中心的IDF,為何不能用相同的態度去看待,或許有人認為,戰機和潛艦是需要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發能量,不能相提並論,但是與其傻傻的盼望外購,任人魚肉,何不痛下決心自行建立起研發的能量。

哈哈,為什麼不能支持潛艦國造?
很簡單,就是因為以前有F-CK-1的國造經驗才不想做的。
F-CK-1空有與F-16差不多的空戰性能,但是改良潛力與絕大多數指標都遠不如F-16。
性能有所不及,單價還比F-16貴了兩成。
如果當初政府真的有所謂國造的決心,全盤採用F-CK-1作為主力戰機。
那麼空軍的戰鬥力會是濫到什麼地步?我不知道。
絕大多數國造派的立場是,外購不可靠、我們不要受制於人。
事實是,F-CK-1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協助,現在還是連個屁都沒有。
潛艦的關鍵設備,沒有美國支援,我非常願意相信國造的結果就會是個屁。


NO:63_37
吱吱鼠  於 2003/06/19 22:2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國第一架自製教練機中興號其藍圖不是也是買的嗎!雖然潛艦國造,不是最理想的選擇,試問我們還有另一個20年可以等待嗎?

是啊。當初如果政府真的有種,完全不靠美國自幹。
就拿發動機來說,沒有美國協助,自幹理論上可以,祇不過要等二十年而已。
等到國人第一次做出的國造發動機出廠,真是爽,國人的驕傲。
就等著把過時發動機用在那個時候的戰場上,看看怎麼樣?
大型武器,美國要給你,就會給。美國如果不給,還能怎樣?
如果要國造浪費時間與經費,還不如好好等下去。


NO:63_38
吱吱鼠  於 2003/06/19 22:3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小弟的意思是,政府應設計出一套辦法:例如像日本每15年就將艦艇除役,則每年都可以有固定
的業績讓廠商作,在政府財政能負擔,而廠商又能維持起碼不倒閉,維持運作

日本每年的國防預算:大約440億美元。大約是GDP的1%。
台灣每年的國防預算:大約80億美元。大約是GDP的2~3%。
要比支持國造的條件,日本遠遠超過台灣。
台灣要學日本那種國造?還是先想想國防預算要增加到什麼地步再說吧。


NO:63_39
吱吱鼠  於 2003/06/19 22:3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所以政府只要完成法令面,政策面,能不能賺到錢,那是廠商的事
政府只要量財政能力而為,依法給予適當的支持即可--- 剩下的都是廠商的事

不能賺到錢的產業,實在不知道還有什麼投資誘因?
台灣武器能輸出嗎?不說美國,單是世界各國的軍火商就不允許這種事情。
再者,有人敢買嗎?台灣能保證後勤無虞嗎?有哪些國家會冒著得罪中國的危險買台灣的武器嗎?
政府支持?政府自己有多少錢可以彌補廠商的損失?
這叫做拖垮國家。

>能不能賺到錢,會不會倒閉,有沒有外銷訂單(這方面一樣要法令面,政策面的支持)
廠商投資前自會評估,政府只要提供適當的--誘因(利潤)

所以結論就是沒有廠商會蠢到會去投資。


NO:63_40
吱吱鼠  於 2003/06/19 22:4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事實是,F-CK-1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協助,現在還是連個屁都沒有。
潛艦的關鍵設備,沒有美國支援,我非常願意相信國造的結果就會是個屁。

這要說明一下。
F-CK-1的性能如何是由美國決定的,美國給什麼,台灣就做什麼。
台灣的研發人員只能按照美國給的東西決定要做什麼。
F-CK-1只能說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相信如果有外購的選擇,研發人員也會支持外購。
F-CK-1雖然算是一架符合原始設計需求的戰鬥機,但是無法符合軍方需求也是事實。


NO:63_41
razor  於 2003/06/19 22:4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來我這巴掌打的還真響 有人那麼不受教 那麼我就繼續開扁

>>做的出燃料電池並不表示做的出軍規燃料電池 而且符合成本效益
>那正是中科院正在做的東西,而且已經做出成品
那表示中科院做出的成品符合成本效益?

>>中鋼做的出HY80 HY100鋼板 就表示中船的焊接技術 可以做的出合格的軍用潛艦艦體?
>你又知道不行?
那海軍為什麼不立即下訂單?

>>柴油機

>不一定需要
那麼台端所開的造船廠為中華民國海軍所設計的潛艦 用什麼當動力? 你如何說服海軍總部的官員使用你的嘴砲科技 ?而不用洋貨?

>就戰史上來說,破爛潛艦把強國海軍整得亂七八糟的例子所在多有,破爛飛機…想不太出來這種例子。
照你的邏輯 用二次大戰發展出來的戰術去打未來的戰爭就好了 還花那麼多R&D; 的經費開發新武器幹麼?
你讀過拿些戰史?

>>台端之邏輯思考方式仍有相當進步的空間
>是嗎?我覺得我起碼比您超前不少,起碼不是人曰亦曰。

好吧 你要關起門來 自以為是 用樂高玩具式的方法幫台灣製造潛艇 而不去考慮其 可行性分析
那是你家的事 有本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要有本事對別人提出質疑時 提供有力的事證 為自己的看法辯護 而不是被別人兔嘲時 反過來怪對方白色恐怖 蔑視言論自由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面 沒有盡到公民的義務 不配談言論自由 我相信這個版面不是畫虎爛者的的天堂

講白話一點 口袋裡面沒有錢 沒有技術 就想去做軍用潛艦 不自量力 還想逞強 耍嘴皮子
您真的比我超前不少

台端在指控別人之前 請提出具體證據 指出小弟再本版的任何發言有任何人曰亦曰之處
如果沒有的話 請注意相關法律問題


NO:63_42
清潔工  於 2003/06/19 22: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razor Brother:

Please Calm Down...^^

For All:

Personally, I suggest Not to use some strong words in discussion and debate...
sometime the strong words will cause misunderstanding,
then the Hot Argument (focus on individual, Not on topic) will be occurred...
It is Very Bad /_\

So, Please Calm Down and Relax...^^


NO:63_43
acetw  於 2003/06/19 23:1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那正是中科院正在做的東西,而且已經做出成品
>那表示中科院做出的成品符合成本效益?

你又如何知道不合成本效益?

>>你又知道不行?
>那海軍為什麼不立即下訂單?

沒有潛艦藍圖下什麼定單?

>>不一定需要
>那麼台端所開的造船廠為中華民國海軍所設計的潛艦 用什麼當動力? 你如何說服海軍總部的官員使用你的嘴砲科技 ?而不用洋貨?

燃料電池

>>就戰史上來說,破爛潛艦把強國海軍整得亂七八糟的例子所在多有,破爛飛機…想不太出來這種例子。
>照你的邏輯 用二次大戰發展出來的戰術去打未來的戰爭就好了 還花那麼多R&D; 的經費開發新武器幹麼?
你讀過拿些戰史?

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最近的一次例子是福島戰爭,那可不是什麼二戰。

>>是嗎?我覺得我起碼比您超前不少,起碼不是人曰亦曰。

>好吧 你要關起門來 自以為是 用樂高玩具式的方法幫台灣製造潛艇 而不去考慮其 可行性分析
那是你家的事 有本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要有本事對別人提出質疑時 提供有力的事證 為自己的看法辯護 而不是被別人兔嘲時 反過來怪對方白色恐怖 蔑視言論自由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面 沒有盡到公民的義務 不配談言論自由 我相信這個版面不是畫虎爛者的的天堂

我說什麼?我說潛艦是最值得投資的項目,那裡錯了?我說就算技術落後一點也要把潛艦做出來,那裡錯了?”樂高式”那是你在說的,我從頭到尾也就只有說從海龍級的藍圖出發沒什麼不好。要說研改不合成本,那一堆西方國家,外加日本,它們的潛艦都不合成本了:原因很簡單,很多它們潛艦的設計可以追溯到美國的barbel級。可行性分析?有人問了,而我都把什麼會做,什麼比較需要努力的部分都寫出來了,怎麼就不見你寫個什麼”不可行分析”?

>台端在指控別人之前 請提出具體證據 指出小弟再本版的任何發言有任何人曰亦曰之處
如果沒有的話 請注意相關法律問題

你那裡知道做一艘潛艦到底要多少錢了?如果根本不知道,也搞不清楚困難會在那裡,不是人曰亦曰不然是什麼?胡言亂語?

想告我?快點,不要放話了又不敢告,那很丟臉的。


NO:63_44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19 23: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雖說國防工業遠較其他產業來的敏感,可還不是有許多西方國家對共產國家有強烈設限的技術
一樣能移轉給台灣
>>>
有關這部份 我也不是說很懂 但是我可以確定 在國防尖端科技這部份 不管是西方民主或是共產國家都一樣 都是不容許外流或轉移給其他國家的 像這次美售我潛艦 他們一開始就說不管是哪個集團得標
都不可以在美軍現有造核潛的造船廠替我國生產這八艘潛艦 以避免用到有關美國在許多造艦科技上的機密 還有德國也是 他們也害怕美國會利用替台買潛艦的方式偷得有關U212的技術 特別是AIP的部份
所以到現在堅持不肯批准出口許可(這當然只是其中的原因之ㄧ)...
另外如果說透過技轉就可以自行研發潛艦的話 那麼今天南韓不會在建了十幾艘209後
今天還要跟德國買U214 為什麼?因為就是做不出來 否則以他們那種比誰都還要強的民族心
寧願用國貨也不要向洋人低頭硬脾氣 不會買完209後現在又追加三艘214 所以即使擁有技術轉移
要造新艦 還是得跟原廠買零件來自行組裝 不可能因此而擁有完整的設計研發新艦的能力
另外說一下 我國向來秉持著勤儉建軍的優秀傳統 一條潛艦想要它15年就退役
那是不可能滴...因為沒錢就是沒錢啦!!!
還有一點很重要是 生產潛艦跟生產半導體是完全不一樣滴 半導體每年有多少訂單 而潛艦是多少年
才有一艘的訂單ㄚ 而人家把半導體給你做是因為他們擁有最尖端的技術 他們賺那技術的錢就飽了
不需要跟我們一樣不斷的投資那昂貴的生產設備 卻只能賺到那一點滴錢(注意!!!這裡指的是跟那些擁有尖端科技的廠商比而言喔)
但潛艦卻又不同 他們賺的就是那組裝和零件的費用 所以那是逼不得以下才會把艦身交給你自行去打造
不然她才不會肯咧 所以你說他會把技術給你到足以成為他的對手在來搶你的生意嗎???
還有造潛艦是很注重口碑和經驗的 不然我們今天不會只爭取U214/212 卻不去想辦法弄RDM的海鰻級
為什麼 因為荷蘭已經十多年沒造潛艦啦 所以囉...同樣的道理 我們的國防工業 特別是潛艦工業
就算真的搞起來 全世界大概只有中華民國的海軍因受迫於國會與輿論壓力才會採購吧
那麼這種一定倒店賠錢的事 誰會願意去投資ㄚ???


NO:63_45
清潔工  於 2003/06/19 23:1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well, Gentlemen, Please Calm Down...

I hope both of you can step down a little...
Focus on the topic, not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Please Calm Down


NO:63_46
razor  於 2003/06/19 23:4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來巴掌還不夠響 哪我就繼續扁

>>那麼台端所開的造船廠為中華民國海軍所設計的潛艦 用什麼當動力? 你如何說服海軍總部的官員使用你的嘴砲科技 ?而不用洋貨?
>燃料電池

簡簡單單 幾各字 就是你的可行性分析? 還期望 海軍總部的軍官買你的帳 您的說法還真有說服力呀
台灣海軍軍官 多的是學有專精的 土洋博士 這樣子就想虎爛過去
還好你不是在邪惡的美帝航太工業混飯吃 否則哪一天在國會山莊舉牌抗議失業問題 我不會覺得奇怪

>想告我?快點,不要放話了又不敢告,那很丟臉的

有人在這裡胡說八道 只是幾個中文字就是其 可行性分析 還想說服台灣海軍總部的官員
誰比較丟臉阿? 如果你是理工學院的學生 連教授的臉 還有學校的招牌都丟光了
請繼續發表你的高作 讓大家繼續KUSO 下去 維持本版的人氣 訓練網友的邏輯思考能力
功德無量


NO:63_47
清潔工  於 2003/06/19 23: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razor Brother:

Please Calm Down

I think you just need to make your points clear...that is really enough
Please Do Not focus on the personal issue.

This column is a really Good topic for Disscussion and Debate...
We want everyone can discuss and debate calmly, and a lot of new friends can learn more


NO:63_48
SANJYSAN  於 2003/06/20 00:3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目前各國的潛艦用燃料電池沒有單獨使用的,可見的未來裡也沒有這種計畫,
一定要掛柴油引擎做平時巡航的主要動力才行。目前最好的燃料電池可以用中低速水
下潛航十幾天沒問題,可是潛艦可不能每次只出海十幾天。

潛艦國造的問題很簡單,你願意一年繳多少稅?願意50%的話,那國造當然沒什麼問題。

話說回來,不知上來這裡討論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曾經親自去填過報稅單繳過稅的?大部分
的人關心的不是IDF飛得好不好,戰艦潛艦能不能國造,而是一年要繳多少稅,下個月健保
費會不會調漲這種問題。這大部分的人不訂立國防政策,他們只負責決定誰來訂定國防政策。

又,中科院的東西,最好等推出了量產品再說。眼下不要說許多project能不能繼續,
就連中科院本身是否能繼續生存都是個問題了....


NO:63_49
acetw  於 2003/06/20 02:3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目前各國的潛艦用燃料電池沒有單獨使用的,可見的未來裡也沒有這種計畫,
一定要掛柴油引擎做平時巡航的主要動力才行。目前最好的燃料電池可以用中低速水
下潛航十幾天沒問題,可是潛艦可不能每次只出海十幾天。

未來一定會有全燃料電池的潛艦。之所以沒有,原因很簡單,錢。根據工研院的報告,大約2015年左右,燃料電池的價錢才會低到足以完全取代內燃機的地步。在這之前,沒有人會在平時消耗寶貴的燃料電池。

>潛艦國造的問題很簡單,你願意一年繳多少稅?願意50%的話,那國造當然沒什麼問題。

如果潛艦不國造,那我也想不出有什麼東西要國造了(巡航飛彈?或許吧!),因為其它項目的效費比都比潛艦低。現在的八艘潛艦,基於取得時程的問題,可能無法自製,但是八艘之後呢?那就是問題了。

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算過”研發一艘潛艦要多少錢”?如果拿一般潛艦計劃總壽期成本的百分之十來計算,大約是四到十億(視情況而定)。潛艦原始設計國的外貿損失,如果由台灣買單的話(恐怕會是如此),大概怎麼都會超過這個數字。


NO:63_50
kevin  於 2003/06/20 03:4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想不到小弟一些小小的意見,可以獲得各位先進那麼多的意見,真正穫益良多。

其實小弟的比喻是有些模糊,會以航發中心為例,只是想以我國飛航工業,從無到有的一些路程,不論是大部份自製(如AT3...)或是各位所認為的拼裝機(IDF),都是我航空工業的一大進步,若是沒有前人的努力,那麼F-16我想再等十年也無法得到,雖然IDF或許在某些數據上不是頂尖,但其創造的效應卻是無法抹滅的,回想台海危機時,或是妥善率的維護,後勤的支援.....都不是外購所能取代的,不是嗎?

現在談潛艦自製,或許各位是認為天方夜譚,但沒有人肯跨出這一步,那麼這目標永遠都是不可能,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我不曉得各位先進對這句話有何想法,不過小弟總任為,一直依靠他人自身是永遠不會進步的,當外國同意售我先進的武器時,各位又有誰可知他們給了對岸那些承諾,我想拉法葉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不幸的到了決戰日,又會有誰人能力挺我們呢?會有人不怕死不怕難的提供我們維修的能量,這不也是一個思考的方向!


NO:63_51
旁觀者2  於 2003/06/20 11:5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未來一定會有全燃料電池的潛艦。之所以沒有,原因很簡單,錢。根據工研院的報告,
>>大約2015年左右,燃料電池的價錢才會低到足以完全取代內燃機的地步
不只價錢問題
燃料儲存性 安全性 補給性 體積 電池效率 等都是問題
所以全燃料電池潛艇 應該是在全燃料電池車之後
可能是二十幾年後的事了
台灣可不能當第一個白老鼠

NO:63_52
acetw  於 2003/06/20 13:3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燃料儲存性 安全性 補給性 體積 電池效率 等都是問題

為什麼一定會是問題?前三項如果是問題,那212根本不會裝燃料電池,第四第五項應該不會是問題,因為前者是2010年燃料電池在汽車上商業化的關鍵,後者是它的最大優勢。

轉貼一下:

http://she.moeaidb.gov.tw/issue5/tec5_4.htm

三、國際間燃料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

  燃料電池最早被用在美國登陸月球的太空梭之主要電力、水熱來源供應。但由於燃料電池的成本昂貴,在之後30年,始終沒有商品化。然而,最近幾年,燃料電池在技術上起了革命性突破,其中以質子交換膜(PEMFC)、平板型固態氧化物電解質(SOFC)及直接式甲醇燃料電池 (DMFC)最被看好,因此,吸引世界各國政府、民間企業投入大量人力及資金研發。

  世界主要汽車製造商,如:Daimler-Chryler、Ford、GM、Toyota、Honda及Nissan等汽車公司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從事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工作,並可能於2003~2005年左右商業化。而加州環保署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更與業者策略聯盟研發。另外,新加坡政府也投入數億美元與DaimlerChrysler合作研發燃料電池汽車及建構燃料供給系統。

  另外,亦有大量研發資源投入小型家用或大樓的分散式電源供應系統,如Plug/GE公司去年成功測試了上百個PEM燃料電池,只要接上家用天然瓦斯,即可發電。且若有20萬戶家庭,各安裝一個7 KW的燃料電池,其發電量總和將接近一個核電機組的發電量。這種離散式的發電系統,可用於尖峰或連續用電的供給,且供電相當穩定,適用於目前新興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固網、無線通信等產業。因此,Plug/GE公司將於今年下半年,生產製造第一批,75個商品化燃料電池發電機,供電力公司使用。

四、台灣燃料電池研發現況

  台灣最早期從事燃料電池研究及推廣單位,是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及工研院能資所,但其研究均屬小規模。及至最近3、4年,各單位更擴大投入規模,分述如下。

◎ 工研院能資所,規劃在未來4年內,開發3~5kw小型家用PEM燃料電池,包含電池堆、燃料重組器及關鍵材料。

◎ 台灣經濟研究院預期將於2002年完成第四代燃料電池,量產應用於電動機車,其機車最終目標為:極速85km/hr、續航力160km、總重量100公斤以下,換氫氣罐時間五分鐘內。

◎ 中科院材料之研究領域則包含:電極觸媒、碳材電極、氣體擴展層(gas diffusion layer)、複合石墨雙極板,及電池堆設計開發。

◎ 工研院材料所及核能研究所燃材組,也積極從事關鍵材料零組件研發工作,研發目標以應用家電、資訊、通訊(3C)電源供應產品為主。

◎ 學術單位方面,則有元智大學投入燃料電池應用領域的研究,其近程目標是PEM 燃料電池的研發;長程目標則是直接式甲醇燃料電池(DMFC)及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的研發。

◎ 能源委員會的燃料電池計畫,目前則先由PEM 燃料電池著手研發。


NO:63_53
吱吱鼠  於 2003/06/20 14:0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若是沒有前人的努力,那麼F-16我想再等十年也無法得到,雖然IDF或許在某些數據上不是頂尖,但其創造的效應卻是無法抹滅的,回想台海危機時,或是妥善率的維護,後勤的支援.....都不是外購所能取代的,不是嗎?

事實上,能買到F-16與F-CK-1的研發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幻象2000-5有很大的關係。
F-CK-1的發動機其實蠻省油的,但是因為是裝兩個,所以反而沒有那麼省。
國造戰機確實在後勤上比較方便,但是這並不代表就可以不受制於人。
而且國造增加的成本很高,抵銷了後勤便利的優點。
同時由於是國造,設備的升級會遭遇到許多困難。
外購武器的性能可靠度與價格上的優勢,以及多國參與風險較小。
這些也不是國造可以取代的。
所以還是以外購為最主要的目標。


NO:63_54
吱吱鼠  於 2003/06/20 14:1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現在談潛艦自製,或許各位是認為天方夜譚,但沒有人肯跨出這一步,那麼這目標永遠都是不可能,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我不曉得各位先進對這句話有何想法,不過小弟總任為,一直依靠他人自身是永遠不會進步的,當外國同意售我先進的武器時,各位又有誰可知他們給了對岸那些承諾,我想拉法葉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不幸的到了決戰日,又會有誰人能力挺我們呢?會有人不怕死不怕難的提供我們維修的能量,這不也是一個思考的方向!

但是如果是錯誤的一步呢?
國造潛艦在沒經驗、沒有足夠經費、沒有足夠技術之下想完成,代價不是國家可以承受的。
設計風險的提高與獲得時間的延後,還有單價的飆漲,潛艦國造真的很好?
現在全世界依靠別人的國家太多了,那麼這些國家早該消失,可是並沒有。
潛艦國造還是要靠美國,所謂國造說到底還是要看美國。
別人要你進步多少,那麼你也只有進步多少。
美國不會有什麼承諾的,想太多。法國就不知道了,不過拉法葉就未必是有什麼機密洩漏,謠言太多。
決戰日?當然是美國。
或許有人還再想八一七的日子,但是當然不會再發生一次。只要台灣關係法還在。


NO:63_55
吱吱鼠  於 2003/06/20 14:2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其實小弟的比喻是有些模糊,會以航發中心為例,只是想以我國飛航工業,從無到有的一些路程,不論是大部份自製(如AT3...)或是各位所認為的拼裝機(IDF),都是我航空工業的一大進步

其實所謂國造,不過是美國主導下的國造。
美國給什麼,台灣就只能做什麼。
全世界大多數號稱可以國造戰機的國家,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
一個沒有自製發動機能力的國家,就不能算是可以不受制於人。
真正算是進步,是等到我國能自製先進軍用發動機再說吧。
但是以現在來看,並沒有。


NO:63_56
旁觀者2  於 2003/06/20 17:0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燃料儲存性 安全性 補給性 體積 電池效率 等都是問題
>>為什麼一定會是問題?前三項如果是問題,那212根本不會裝燃料電池,第四第五項應該不
>>會是問題,因為前者是2010年燃料電池在汽車上商業化的關鍵,後者是它的最大優勢。

我對燃料電池現在的發展情況不是十分了解 請專業網友指教
首先我想說的是為何燃料電池叫做電池 不叫燃料發電機
接下來舉我所知 212燃料電池適用在AIP上 其上還是有柴油機
並非純粹燃料電池推進 而是HYBRID 必要時可靠柴油機充電
純燃料電池潛艇上有高壓液態O2和H2 儲存箱
這兩個在補給時根現有潛艇補給系統不一樣
沒有柴油機發電 也就是說 補給艦艇 基地要不然要加裝超高壓幫浦
要不然就是大型供電系統供潛艇充電
而易燃的O2 H2儲存槽也多少減低了潛艇的耐損度
加上現有的幾代燃料電池充放電時間 體積和效率上還不能完全被接受
也就是純燃料電池潛艇充滿電後 可能只能在外面待個幾十天
然後乖乖回到供電站 充個幾天電再出發
要提高續航時間 只有從增加燃料槽體積 或是提高燃料電池效率做起
但很抱歉的是 潛艇體積不可能除限制擴充
而燃料電池發展也還沒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價格和補給更遜於現有柴電潛艇系統
這是我說別做白老鼠的原因


NO:63_57
acetw  於 2003/06/20 17:2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燃料電池要充電,就不叫燃料電池了^^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

燃料電池的意思是:它像一般引擎一樣,只要把”燃料”加入電池內,它就會透過電化學作用產生電…


NO:63_58
hsin  於 2003/06/20 18:4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插個嘴。
由現貨市場購得潛艦是否有可能呢!

NO:63_59
hat  於 2003/06/20 20:4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我想旁觀者2對燃料電池有點誤解
1.燃料電池之所以叫做電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本來就是電池,原理跟一般你用的電池的原理一樣
都是靠電化學反應
2.我想212上面還是放了一個柴油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保險,一個是經濟性的問題,保險就不提
了,有外星人加持的萬惡美帝海軍還是在688上放了柴電機以防萬一,另外液氧和液氫比較貴,在能用
柴油機的情況下就使用柴油機比較划算
3.一般在SSK上放AIP最大的爭議就液氧儲槽的安全性,只要是AIP就跑不掉液氧槽,更何況燃料電池還一
個更恐怖的液氫槽,但是問題是現今二次電池的技術幾乎沒什麼重大突破,跟所有的AIP相比,能量密
度低多了,更何況是AIP最好的燃料電池,附帶一提燃料電池的效率比柴電機高的多,90%是很正常的,
而且燃料電池幾乎沒有可動原件,對SSK更符合了低噪音的需求
4.至於基地增加設施的問題,只是小問題,畢竟液氧和液氫在工業上已使用多年,在儲放跟輸送上的技術
都很成熟(六輕可是有一堆),錢跟船比不會多到哪裡去,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出事,只是要嚴格遵
守SOP和勤加檢修就是了

NO:63_6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0 20:5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插個嘴。
>由現貨市場購得潛艦是否有可能呢!

還是很難買得到......
因SSK多為歐洲製,而歐洲國家多不願得罪老共,所以不易購得


NO:63_61
UT8902  於 2003/06/20 21:0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接下來舉我所知 212燃料電池適用在AIP上 其上還是有柴油機
212型上除了燃料電池以外還有一般的電池,這才是用柴油機來充電的。
>更恐怖的液氫槽
之前東芝出了一種用甲醇的燃料電池。如果能轉用到AIP上,應可減低儲槽的危險性。

NO:63_62
acetw  於 2003/06/20 21:1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其實氫氣危險只是種印象啦!並不是事實。氫的燃點攝氏五百多度,和柴油差不多,比汽油高,再加上液氫本來就低溫,要燒起來其實不容易。以前齊柏林飛船燒起來,其實主要的原因也是它的蒙皮有問題(如果有看過照片的話,就會發現齊柏林飛船的火焰很大,是有顏色的。但是氫的火焰是沒有顏色的),真的換成了氦氣,大概也好不到那去。

至於二手潛艦…據說某國有意轉售數艘…


NO:63_63
Zenobia  於 2003/06/20 23:2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真的那麼討厭液態氫,等美國人做天然氣、 JP-8 或固態燃料的燃料電池
吧。...^_^

-
我不贊成國造潛艦,但是如果中船能替美國的主包當個鋼板供應商業不賴
,雖然可能性很低。不過燃料電池適不適用潛艦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美國
人很重視燃料電池做為未來潛艦的推進來源,當然那些在考慮的玩意兒也
不會是要帶液態氫瓶上去的就是了。如果真的要繳 50% 所得稅來搞國造
潛艦,台美合作的純燃料電池推進潛艦可能連美國海軍都會想要。


NO:63_64
hat  於 2003/06/21 00:1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東芝出了一種用甲醇的燃料電池
甲醇的的生產和儲放是比液氫簡單,但是甲醇很毒,一旦洩漏,比氫氣更危險,而且甲醇是經過轉化使其變成氫氣再進入電池反應,這種方法注定了就是比氫氧燃料電池的效率還差,不過應該還是比柴油機高就是了,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更是個大麻煩,更失去燃料電池在SSK上的的一大賣點:反應後僅產生水,直接排放就是了
>氫氣危險只是種印象啦!
液氫是不危險,危險的是泄漏出來的氫氣和氧氣,不要以為氫的燃點攝氏五百多度,只要濃度夠,一個電火花照炸不誤,因為潛艦是一個小而密閉的空間,泄漏出來的氫氣和氧氣全都船在裡面(不要跟我說不會泄漏,儲槽跟閥沒有不泄漏的,多少而已),特別是潛艦多有電子器材,要說完全沒火花實在沒可能

NO:63_65
acetw  於 2003/06/21 00:4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是沒錯啦!但是氫氣的問題其實在柴電和核子潛艦同樣存在(弄不好,海水跑進船內,氯氣都會跑出來),所以潛艦都要定時檢查大氣的成分,還有就是通風系統…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裡:
http://www.fleetsubmarine.com/battery.html
嗯,那個網頁上有一本書:Thunder Below!是太平洋戰區中擊沉噸位第一名的潛艇艦長Fluckey寫的回憶錄(有點像小說了啦!),不錯看∼


NO:63_66
UT8902  於 2003/06/21 01:0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甲醇的的生產和儲放是比液氫簡單,但是甲醇很毒
!
只要不進到人體,甲醇不會對人體有影響。事實上我每天實驗時都會用到Methanol


NO:63_67
hat  於 2003/06/21 03:1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只要不進到人體,甲醇不會對人體有影響。
這話沒錯,問題是甲醇會揮發再加上潛艦是密閉空間,濃度會累積,詳細影響請看MSDS
如果要用含碳燃料來作為氫氣原,我個人傾向使用alcohol,更便宜毒性也更低

NO:63_68
UT8902  於 2003/06/21 03:4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這話沒錯,問題是甲醇會揮發再加上潛艦是密閉空間,濃度會累積,詳細影響請看MSDS
Thanks
另外,在數年前曾聽過用特殊結構的金屬(詳細不明)來儲存氫,據說安全性大於一般液氫槽,可用來當電動車的燃料槽。不曉的現在如何。

NO:63_69
星塵回憶錄  於 2003/06/21 14:3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微機電技術在做潛艦動力來源的潛力不知怎樣~~~~~
可能對飛彈的尋標器比較有影響吧?

http://udn.com/NEWS/WORLD/WOR4/1398677.shtml
一具微引擎不到一公分 抵300顆電池


NO:63_70
Joker  於 2003/06/21 19:3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另外,在數年前曾聽過用特殊結構的金屬(詳細不明)來儲存氫,據說安全性大於一般液氫槽,可用來當電動車的燃料槽。不曉的現在如何。



Mr. UT8902



以下供您參考...



可做為儲氫材料或儲氫合金的東西相當多 [1] , [2] ,甚至奈米碳管都可以用來當做儲氫材料 [3] ,雖然有研究單位發現奈米碳管儲氫的用途並不十分可行,其實用化的障礙很高 [4]
一般儲氫合金多為介金屬(intermetallics) [5] ,較為知名的是以Mg2Ni為代表的鎂系合金 [6]



不過個人有個疑問,以儲氫合金來用在潛艦上做為儲氫系統,會不會有過重的問題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3] 裡面的一段話:「其中,管徑2 nm的單層碳奈米管的儲氫能力約為50 kg-H2/m3,在目前已開發的所有的儲氫材料中,最為接近美國能源部所制定的電動汽車用儲氫材料商業化標準65 kg-H2/m3(包括整個儲氫系統)。」



也就是說,目前儲氫能力最佳的儲氫材料就連電動汽車的體積標準都達不到了,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說:以儲氫合金來用在潛艦上做為儲氫系統,很可能會有「體積過大」問題!

NO:63_71
acetw  於 2003/06/23 03:3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售台潛艦 美趨低調

(acetw:1600億台幣-->2400億台幣-->一百多億美元,那還不如先買二手潛艦,另外再想辦法自製比較實際)

華盛頓記者林寶慶/二十二日電

美國官員今天澄清,美國並未要求西班牙協助台灣建造潛艦。

日前曾有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布希與西班牙總理艾茲納月前峰會時表示,希望西班牙協助美國,承造美國前年同意出售給台灣的八艘柴油動力潛艇。但美國官員今天否認此事。

消息人士透露,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日前在華府多次會議中,曾提出台灣購買二手潛艦的想法。而美國副國防部長伍佛維茨則向林中斌表示,台北不論買新潛艦或舊潛艦,美國都會支持。

但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評估報告基於其本身的作戰需求,曾反對台灣取得潛艦,許多美國官員也認為潛艦並非台灣的當務之急。這次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來訪,美方也不預期主動提潛艦案。

部份美方人士認為,潛艦並非台灣當務之急,主要原因是,潛艦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具潛在的攻擊能力,因而有嚇阻效果。而台灣所需的反潛能力主要在於反潛機,並不需以潛艦從事反潛。

官員估計台灣取得新潛艦至少仍需十年時間,而總價可能高達一百多億美元,因此美方官員甚至認為,台灣不如用此經費來加強迫切需要的飛彈防衛及反潛能力。

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亞太安全首席主任邰瑪莉,三月訪台時也曾強調台灣需要加強飛彈防衛及反潛能力,而並未提潛艦案。

而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反對台灣取得潛艦,是因潛艦的敵我極難辨識,為避免在戰時發生誤擊,不希望台灣取得潛艦。

台灣取得潛艦案目前出現瓶頸,問題在於美國軍方預估的作業規劃費總共約需三億四千萬美元,然而台灣的預算只有二千八百五十萬美元。一些美台官員的想法是,台灣不如考慮取得現有的二手潛艦,既便宜且時程較短。

【2003/06/23 聯合報】


NO:63_72
acetw  於 2003/06/23 03:38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忘記了,上面那一篇是來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1401472.shtml

NO:63_73
小朋友  於 2003/06/23 07:2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我想你們弄錯了,汽車燃料電池要求儲氫材料是因為她不能接受液態氫的模式,儲氫材料可以解決公眾安全上的問題.以潛艇來看應該是以液態氫來儲存比較合適,因為這樣才能有最佳的儲存空間和重量比,就如同液態氫用在液態火箭燃料一樣,使用安全性較高的儲存方式反而會降低潛艇的續航力.至於潛艇的安全性應該是另外一個安保課題吧,沒聽過哪種武器是保證安全的.還有,液態氫和氧的成本應該不是問題,在潛艇基地架設太陽能,風力發電和一般電源來補充氫氧,這些技術所在都有.而潛艇使用液態氫和氧來做燃料電池,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排出有毒氣體;氫和氧合成為水,直接可以排出潛艇之外,順便省卻了AIP系統,若使用炭系燃料甲醇,柴油等依然會有排氣問題,要設計解決AIP系統,將二氧化碳等氣體融入海水排出艇外.而氫氧等燃料電池的問題在於燃料轉換成為電能的過程損失多少.熱能的損耗和電能轉為動能的損耗都要計算進去.最後做出來的燃料效能比如果可以接受的話就可以實行.

還有,企業研發軍武相關的東西不一定會賠錢,原因有幾個.

第一,軍武的東西都不太考量成本問題,用在汽車上面太貴的東西不一定不能用在軍事上,很多民間用科技都是軍武慢慢降低成本之後轉過來,我曾經和中科院的人合作過,他們對於成本是不太考慮在內的,至少不能以民間的量產型利益來看,應該以專案來看.利用政府出資的方式推動產業也不無好處.和民間比較起來,軍事上的研發是最不計較利潤的,因為她的門檻最高,也最先進,如果錢能投資在研發上面,後續來看,對民間是有非常長遠影響.如同日本的三菱重機.

第二,相關廠商配合研發相關科技,對他們來說是有助力的,比如士林電機在太陽能電池上的著力,聲納系統台灣也有相關廠商,甚至已經有廠商將奈米科技應用在燃料電池的轉換薄膜上,研發相關科技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從頭開始.

第三.中船的接合技術不到這程度,學這技術甚至用買的,不會有政治考量吧?並不是樣樣真的都要美國出面.而以後絕對能夠應用在相關產品上.同樣道理,其他技術學起來並不會不見,是不是總有一天,我們能自製50%,而不是5%的潛艇?

台灣的問題在總是把軍武的東西攬在國家身上,東西不往民間丟出來,當然她們什麼都要自己從頭來.各位先進在知道漢翔工程師往韓國發展時不也感嘆國家不支持嗎,也許IDF不比F16或幻象2000好,但是她總是第一步.最簡單的風洞實驗室,不是只有應用軍事用途,可哪家企業願意出資設置?為什麼台灣沒有三菱重機,通用引擎,波音飛機?有誰願意出錢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國家又不支持,那台灣還有哪家企業願意帶頭衝鋒?


NO:63_7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3 09:4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401472.shtml
售台潛艦 美趨低調

華盛頓記者林寶慶/二十二日電
2003/06/23

美國官員今天澄清,美國並未要求西班牙協助台灣建造潛艦。

日前曾有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布希與西班牙總理艾茲納月前峰會時表示,希望西班牙協助美國,承造美國前年同意出售給台灣的八艘柴油動力潛艇。但美國官員今天否認此事。

消息人士透露,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日前在華府多次會議中,曾提出台灣購買二手潛艦的想法。而美國副國防部長伍佛維茨則向林中斌表示,台北不論買新潛艦或舊潛艦,美國都會支持。

但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評估報告基於其本身的作戰需求,曾反對台灣取得潛艦,許多美國官員也認為潛艦並非台灣的當務之急。這次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來訪,美方也不預期主動提潛艦案。

部份美方人士認為,潛艦並非台灣當務之急,主要原因是,潛艦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具潛在的攻擊能力,因而有嚇阻效果。而台灣所需的反潛能力主要在於反潛機,並不需以潛艦從事反潛。

官員估計台灣取得新潛艦至少仍需十年時間,而總價可能高達一百多億美元,因此美方官員甚至認為,台灣不如用此經費來加強迫切需要的飛彈防衛及反潛能力。

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亞太安全首席主任邰瑪莉,三月訪台時也曾強調台灣需要加強飛彈防衛及反潛能力,而並未提潛艦案。

而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反對台灣取得潛艦,是因潛艦的敵我極難辨識,為避免在戰時發生誤擊,不希望台灣取得潛艦。

台灣取得潛艦案目前出現瓶頸,問題在於美國軍方預估的作業規劃費總共約需三億四千萬美元,然而台灣的預算只有二千八百五十萬美元。一些美台官員的想法是,台灣不如考慮取得現有的二手潛艦,既便宜且時程較短。


NO:63_75
SWAT98  於 2003/06/23 09: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來老美受到的壓力變大了@@
柴電潛艦其實說他是攻擊型武器也對,
不過我各人認為SSK是屬於偏向防衛的武器類型,
限制在於燃料與電力,
老美難道是在聲東擊西嗎??
最後來個好吧!八艘潛艦沒辦法賣因為是攻擊武器,那就賣你們兩艘舊神盾用於防衛吧!
@@倒底老美現在想怎麼搞呢?

NO:63_7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4 15:4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403678.shtml
我購潛艦案 美稱「台灣2006年以前沒預算」

記者盧德允/台北報導
2003/06/24

據了解,「海星計畫」八艘柴電潛艦採購案「規畫籌備費」在中美認知懸殊下,雙方雖不放棄協商,但美海軍最近通知參與本案四家集團,指「台灣在二○○六年以前沒有預算,本案只有到時再議」,等於片面宣告潛艦購案至少延遲兩年。

來自美國的訊息透露,計畫負責人美海軍少將巴特勒(原任戴維斯少將退伍)向美業界說,「沒錢,所以不能辦事(no money, no action)。」且巴特勒原要訪問德國潛艦工業集團的行程,也因此取消。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向業界說明,直到二○○六年初沒有經費可以進行設計和建造。

按原定時間表,「海星計畫」應於今年四月「招標」(RFP)、七月截止招標,年底決定得標團隊和設計,交我海軍再評估,二○○四年上半年簽約(LOA),匯款一到即開工造艦。但因美方今年初提出明、後兩年的「規畫、籌備費」高達新台幣一百廿億元,我方只能承諾近十億元,所有進度遭到延宕,雙方多次協商無法達成共識,最近一次是我國防部派海軍副總司令高揚五月底赴美,但無功而返,計畫迄今沒有招標。

如此一來,修改後的時間表將是二○○六年台灣才有經費投注,最快二○○七年底,甚或二○○八年開工。

美方訊息並稱,計畫延後兩年餘,意謂的變數將十分複雜,特別是政治層面,兩年時間可以發生太多事情。例如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同意此計畫的現任美國總統布希屆時能否連任?美國能否繼續忍受在大陸損失的商業利益?

據了解,此次會議沒有邀請我方中船公司參加,是因為美方不接受台灣要求中船分擔部分造艦工作。中船曾與立委結合,由行政院成立跨部會造艦小組推動「潛艦國造」,要求八艘潛艦中後六艘在台由中船承造。


NO:63_79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4 15:5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403680.shtml
軍方:立委掌預算大權 赴美盼能破僵局

記者盧德允/台北報導
2003/06/24

針對美方擬片面延遲八艘柴電潛艦建造計畫兩年,我海軍相關官員表示,美方「台灣至二○○六年前沒有預算」的說法與事實不盡相同,我方早展現採購誠意,於二○○四和二○○五年提列二千八百五十萬美元(新台幣九億九千餘萬元),但美方不接受。

海軍官員表示,立法院長王金平這次罕見地率隊訪美進行「國防和國會之旅」,很大成分肩負中美雙方期望,看能否藉台灣操預算生殺大權的國防委員會立委們與美方直接接觸,為僵局尋得突破。據透露,美國軍方將主動向我立委說明中美雙方歧見何在,以及美方受限於法令,不能配合台灣特別的預算程序。

海軍官員透露,為了此案我方已絞盡腦汁,連實際負責執行此案的計畫署一位上校組長都被撤換。海軍對此案採高度機密辦理,原本計畫名稱「光華八號」曝光後就暫停使用,改用「海星計畫」,專案採任務編組,主持人為二五六潛艦戰隊長(少將),但他人在高雄不易實際處理本案,所以執行人特別指定海總計畫署王姓上校組長。

此外美方最近傳出諸多消息,如美國總統布希指定西班牙承造八艘台灣柴電潛艦、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反對為台灣建造潛艦、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日前訪美提出「購買二手潛艦」想法等等。但海軍官員說,不盡正確,本案目前已停擺,離確定誰來承造還早;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態度是支持台灣擁有八艘防禦性潛艦;至於林中斌日前訪美,不是要求美方提供二手潛艦,是因為美方有人曾作此提議,我方試探有無可行性罷了。


NO:63_80
acetw  於 2003/06/24 22:3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對了,上個星期在對面的網站上有看到一則八卦消息,說台灣已經研發50km射程的潛射反艦飛彈!?

剛才本來再去找這則消息,可是好像已經消息了。請問有沒有人也看到了?


NO:63_81
VOR  於 2003/06/25 02:2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潛射飛彈消息來自台北時報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3/06/06/2003054142
Navy plans to develop missile for submarines

STRATEGIC WEAPON: The navy might be using the plan as a bargaining chip to try to convince the US to sell Taiwan the same kind of weapon
By Brian Hsu
STAFF REPORTER
Friday, Jun 06, 2003,Page 4
The navy plans to develop a submarine-launched missile because the US refuses to sell Taiwan a similar weapon, defense sources said yesterday.

The new missile is to be developed from the Hsiung Feng-II anti-ship missile built by the militarys Chun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IST).

It is set to have a range of 50km. The Hsiung Feng-II has a longer range and recorded great accuracy in tests.

A naval source, who wished to remain anonymous, said the navy might be using the new missile development plan as a bargaining chip to try to convince the US to sell the same kind of weapon to the country.

Far too many precedents have been set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The military loves to ask the institute to develop weapon systems that the US refuses to sell to them. After these weapon system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US usually agrees to sell the same stuff to us, the source said.

Such tactics have been used again and again. Now the navy plans to use it one more time.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CSIST does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turn the Hsiung Feng-II into a submarine-launched missile, he said.

The only way that the institute can get the job done is by buying technology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

To convert the Hsiung Feng-II into a submarine-launched weapon, the institute has to overcome many technical problems.

One of the first problems to be tackled is whether the missile can fit into the launch tubes of the two modern submarines that the navy bought from The Netherlands.

The Hsiung Feng-II, especially after being fitted with a booster, might be too large for the tubes.

Another big problem is how the missile will be guided after launch. It will be flying blind since the navy does not have a mid-course guidance system.

Usually, a helicopter is needed to provide such mid-course guidance for a missile of this kind, but it is logistically impossible to always have a helicopter at the ready close to wherever a submarine is deployed.

These two technical problems are enough for the institute to solve, not counting many other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brought up for open discussion among naval personnel.

A defense official said the navy is acting correctly to plan for developing the missile since it is going to buy eight new submarines from the US.

With new submarines, the navy is sure to demand better and more lethal underwater weapons. To effectively deter threats from Chinas warships, the navy needs anti-ship missiles that could be fired stealthily from under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sea, the official said.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the US agrees to sell the submarine-launched missile to us. If it does not sell the missile now, it will do so later, he said.


NO:63_82
小貓  於 2003/06/25 09:4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tw.news.yahoo.com/2003/06/25/polity/ctnews/4068655.html
對台軍售 美願幫我方借錢

  羅如蘭/台北─華府電話採訪 美台商業協會主席柯恩昨天在華府會見我立法院代表團時,對立法院長王金平等朝野立委表示,台美雙方應把握時機儘速協調,敲定優先軍購項目,如果我方有財務困難,「可以考慮由第三方面提供貸款」。與會人士指出,這是美方首度向我方暗示可由美國政府擔保提供銀行貸款購買軍事武器。

  柯恩強調,中共飛彈對台威脅日益強大,世界上卻沒有幾個國家願意賣武器給台灣,「只有美國公司可以在外國的協助下,出售潛艦給台灣。」相對而言,台灣對於潛艦部署只編列了二千多萬元的先期規劃費,「連研發費用都不夠」。

  與會人士認為,柯恩的談話係對台灣方面的軍購行動「不夠積極」,婉轉地表達了不滿。但他傳達美方願協助軍購貸款的訊息,則意味台美軍事交流有可能進一步深化。

  立法院訪美代表團發言人、親民黨立委林郁方轉述,柯恩與我方會談時,單刀直入,直切軍購議題。柯恩以隱喻的口吻說:「小布希政府把軍購的窗子開得很大,台灣方面不趕快付款採購,窗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關上了。」他建議台美雙方應該優先協調採購項目,而且,目前美國國會氣氛對台灣有利,「但也許這種氣氛很快就會改變。」

  據轉述,王金平應柯恩的要求提出一分我方意欲採購的軍事清單,和四項軍購原則,並強調未來台灣國會將在美台軍購決策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王金平代表我行政部門提出的四項軍購原則為:一、防衛需求;二、武器品質;三、價錢公道與否;四、美國是否願提供技術轉移的工業互惠。王金平並強調,未來立法院在台美軍購決策中,將會有更多的參與。

  我方代表團並由立委林郁方提出一分立法院「潛艦國造」決議的英譯本,向柯恩表達我國會對於購買潛艦的立場,是希望八艘當中有六艘的「船體」可以在台灣生產製造。柯恩對此並無正面回應,僅表示:「德國不會提供你們動力系統。」(註:潛艦包含動力系統、船體和武器系統三大部分,我方曾經提出的方案為船體國造,動力系統由德國生產,美國提供武器系統。)

  在紀德艦採購案留下的深刻印象,柯恩對於未來立法院可能在我軍購決策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十分興趣。林郁方認為,柯恩雖未正面回應我國會潛艦國造的決議,但應已認識到台灣國會將不會允許美國在對台軍售問題上「通吃」的立場。

  對於我方代表團所表達的政府財務吃緊問題,柯恩也具體建議我方考慮由「第三方面」(意指美國銀行)提供貸款。與會人士認為,柯恩的建議証實了外界有關美國為鼓勵台灣軍購,擬提供貸款協助的傳聞。





NO:63_83
acetw  於 2003/06/25 13:0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海軍學術月刊/37卷第06期/3706-09.htm

講潛艦燃料電池的文章…


NO:63_84
小毛  於 2003/06/25 15: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借錢就借吧,現在利率那麼低,又有美國政府作擔保,小毛以前就支持用債權保衛台灣!最好欠個八千億美金的,如果台灣守不住,那就不用還了! (笑)

那些支持阿帕契滿天飛,M1到處跑,潛艇到處游的同胞有福啦! ....(笑!)


NO:63_87
SANJYSAN  於 2003/06/25 20:4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海軍學術月刊/37卷第06期3706-09.htm


這篇文章有很大的問題,一看就知道外行人抄文章寫的。茲舉一些有問題的地方加以評論。


U212級潛艦裝載15公噸液態氧和1.8公噸的液態氫,以四節的潛航速率,航程可達2000浬(約三週之續航力) 〔註六〕。但1.8公噸的液態氫則至少約需七萬公升的容積,當然這與攜帶柴油所需之容積與重量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


這是典型的曲解誤導式說法。照這裡說儲存1.8噸的液態氫需7萬公升容積,此容積若拿來改存柴油的話,可以儲存52.5噸。此外這還沒有考量液氧瓶、低溫維持液氫與液氧所需設備的重量與體積還沒有計算在內。而52.5噸柴油可以提供多少續航力呢?這沒有詳細資料,不過有個例子可以參考一下:WW2德國潛艇改良,從UVIIA改量成UVIIC時,在內殼外加油箱,多了33噸的燃油攜帶量,續航半徑因此增加了2500nm/10kt。


燃料電池因只要燃料源源不斷提供,即可不停地供電,無需充電再放電


不要說燃料電池,任何一種引擎(即使是燒煤的蒸汽引擎),只要燃料源源不斷提供,誰都可以不停供電。事實上那就是引擎了,氫氧引擎、酒精引擎之類的,不過是汽油以外的化學能引擎而已。


燃料電池需隨時供應燃料,所以它需隨身攜帶燃料。其實氫、氧分子可從水電解獲得,對於水上交通工具而言,能從周遭水域源源不斷得到燃料,又可產生淡水使用,是一個十分理想的開發領域,且其亦有助於穩度控制。


從這句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作者中學物理根本不及格。氫氧分子確實可從水電解獲得,但如果真的「能從周遭水域源源不斷得到燃料」,那麼美國也不用搞核引擎了,直接電解水就可獲得無限的燃料(電解水是19世紀的技術)。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永動機」。因為違背熱力學定律,所以不可能存在。


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投入電解水所需的能量,遠比所獲得氫氧燃燒所能提供的能量高的多了。要不是有這個問題,所有船隻根本不可能使用化石燃料引擎或是核引擎,人類從19世紀就會開始使用氫氧引擎了。


燃料電池確實有其價值,不過眼下問題還不少,仍須配合其他方法運用。前面講過,同樣容量的油箱下,裝汽油能燒出來的能量遠比裝液氫多的多。簡單來講,氫的能量轉換率極高,但是考量單位重量的能量密度的話,照化學公式的理論最高值也只能達到汽油/柴油的2.8倍(而目前工藝技術上尚未達到這個地步,僅約150%左右),若是考量單位容積的能量密度,那就遠遠不如汽油了。


以氫的理論能量轉換最高值計算,前述U-212攜帶之1.8噸液氫輸出的能量僅相當於5.04的噸汽油,但同樣的空間裝柴油卻可裝52.5噸,提供的能量是液氫的十倍。也就是說,氫燃料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雖高,儲存的能量密度卻並沒有真的比柴油高。


而液氫燃料電池的優點是,可以在水下使用,不需使用呼吸管。但這是在攜帶液氧的前提下。事實上若是將攜帶之液氧提供給柴油機燃燒使用,那麼柴油機一樣可以在水下使用。不過使用柴油機尚有個好處,便是可以在幅航時提供能量讓氫引擎/燃料電池執行逆向反應,電解水增加儲氫/儲氧槽,簡而言之就是充電。這樣雖然輸入能量比輸出少,屬於能量負債,但卻可以提高潛艇的水下耐航力。也就是說以水上續航力交換水下續航力。


附帶一提,如果用燃料電池自己電解水的話,則消耗一公斤的氫+氧輸出能量,只能回收幾十公克。而用柴油機充電的方法,在廣義上而言等於是將柴油轉換成氫/氧。


而這就是為何212除了液氫槽之外,還要裝柴油機的原因了。液氫/燃料電池真正能取代的是SS艇殼理的電池,而不是柴油與柴油機。氫燃料電池的儲能密度並不比化石燃料高,但卻比目前普遍使用的鉛酸電池高的多了。若真的把柴油機與油箱去掉,則在不增大
艇身容積(5至10倍)的前提下由於總輸出能量大幅減少,速度與續航力必大幅減低。


事實上燃料電池即使發展到極點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一般的電池,燃料電池/柴油機潛挺
裡面必然還是會有相當數量的電池存在。因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儲藏環境通常需要外部能
源維持。柴油只要裝在油箱裡,蓋子拴起來就好了,可是液氫得裝在高壓鋼瓶裡,並維
持低溫以免蒸發,即使氫引擎停機不用,其燃料箱仍然不能斷電。而這就必須以攜帶的
電池來進行壓力溫度的維持工作,否則就會造成氫氣的快速滲漏,嚴重危及全艦安全。


最後,液氫儲氫槽有個缺點,平均每天會有1%~3%的滲漏率。所有大規模儲氫裝置都
有這個問題。所以必須發展更先進的儲存方法。


NO:63_88
小毛  於 2003/06/25 21:4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絕氣推進系統也不一定非得燃料電池不可,法國DCN的 MESMA系統就是使用柴油和液態氧,透過密閉式燃燒加熱鍋爐來產生動力。功率可以達到150-600KW。或許這種做法還比燃料電池的技術要來的簡單,門檻比較不高(純屬個人推測)。

一般使用燃燒來產生電力的效率都不高,轉換率一般多在45%以下,燃料電池有些是採用電化學轉換,產生熱量極小,可以較一般燃燒方式的效率要多出許多。燃料電池固然是明日之星,但是或許類似MESMA的技術會比較平易近人也不一定。

有關MESMA的資料
MESMA-1


MESMA-2


NO:63_89
SANJYSAN  於 2003/06/25 22:1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其實除了AIP外,傳統化石燃料引擎也有許多技術可以改善其效率。

燃燒效率經過幾十年的精進,基本上已達頂點,但是運用效率、儲能效率這些卻
上有很多改善空間。例如氣電共生引擎,就是讓汽油/柴油引擎持續以最佳效率速
度運轉,再用來充電讓載具前進。這樣載具速度或許不會提高多少,但續航力與
燃油效率卻可以大大提升。許多新型潛艇都是用這種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大質量/大直徑的飛輪,使其旋轉來儲能(存成動能而非電能),
用以取代鉛酸電池。據稱這種方法的結構比較簡單,儲能效率也比一般電池高的多。

一般燃料電池的燃燒效率是不高,不過也有很高的,比如說氫氧燃料電池。但前
面提過了,重點不在能量轉換效率,而在於單位重量/容量的燃料所產生的能量多
寡,也就是燃料的能量密度。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比如假設有一台氫氧燃料電池的機車,其能量效率極高,產生能量也是同重汽油
的兩倍,但是加入油箱大小的考慮,那又不一樣了。一般加5公升/3.75公斤汽油
的小綿羊,換成氫氧燃料電池則只需液氫1.34公斤,但要容納這些液氫卻要起碼
30公升的油箱(記得沒錯的話,工業標準是1公斤液氫對15升容量的高壓鋼瓶),
這還不考慮可能需要攜帶的氧氣容量。很明顯的,這種引擎是裝不到機車上面去
的。


NO:63_90
acetw  於 2003/06/26 01:5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你這樣算也不對,要算就要同時算同樣是AIP,同樣要儲存液氧的情況。假設今天一艘潛艦,存了18噸的LH2和288噸的LO2,LO2的密度剛好是LH2的16倍,所以總容積是1400m^2。同樣的空間,可以存多少柴油和LO2呢?約129噸的柴油和512噸的LO2。好,我們知道氫的燃燒熱大約是柴油的2.8倍左右,但是不要忘了,氫氧燃料電池的熱效率是柴油發電機的五到八倍,所以整體來算,氫氣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至少也是柴電的三倍以上;如果把全燃料電池潛艦只需要很少的二次電池的優勢算進去,差距會更大。

NO:63_91
濱線  於 2003/06/26 14:1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假設今天一艘潛艦,存了18噸的LH2和288噸的LO2,LO2的密度剛好是LH2的16倍,所以總容積是1400m^2


1。從未見過1400m^2的容積
2。LO2的密度是1141 kg/m3﹐LH2的密度是70.973 kg/m3﹐
18噸的LH2佔18*1000/70。973=253m3﹐288噸的LO2佔288*1000/1141=252m3
總容積為505m3﹐何來1400m^2﹖


NO:63_92
acetw  於 2003/06/26 15:4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是我算錯。我已經一年沒有參加任何考試了…^^b
2。它前面給的密度值是錯的。不過,不管怎麼算,結果都差不多

重算一次好了:7.1噸的LH2和113.6噸的LO2,總容積是200m^3,相當於62噸的柴油和144噸的LO2,所以整體來看,能量密度也是兩倍以上。實際上,全燃電的潛艦還有可能做得出來,全柴油機AIP的反而很難,光是那一堆廢熱和噪音就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NO:63_93
小毛  於 2003/06/26 15:5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廢熱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海水冷卻。 (笑)

NO:63_94
acetw  於 2003/06/26 19:1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冷卻水循環也會有噪音吧!這在SSN上是常見的問題…

NO:63_95
rubens  於 2003/06/26 20:2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美方有哪些二手潛艇可以賣我們?
688?
美國純核潛也幾十年了吧
可以給的柴電都不知道幾歲了

NO:63_96
SANJYSAN  於 2003/06/26 22:3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所謂「氫的燃燒熱大約是柴油的2.8倍」是這樣來的:
氫氧反應的燃燒熱
2H2+O2 = 2H2O+115.60千卡

汽油的燃燒熱
C5H12+8O2 = 5CO2+5H2O+781千卡

換算成每公斤的燃燒熱
汽油燃燒熱10,848千卡/公斤
氫氣燃燒熱28,900千卡/公斤

故氫的理論燃燒熱是汽油燃燒熱的2.8倍。但是實際上由於混合程度的關係,
達不到這個數值。

至於引擎的熱效率是多少?化石燃料內然引擎可參考這個表:
http://www.fpcc.com.tw/Contents/Oil_School/Mant_car6.htm

基本上只要注意這兩個數值:
汽油引擎(25~30%)
柴油引擎(30~40%)

這這有一堆turbine的熱效率表格。
http://www.china5e.com/gasturbine/BYHEATRATE.php

最低也有23%,最高的到43%。一半以上都在35%以上。

因為引擎熱效率不可能超過100%,從這些資料可以明顯的看出結果:即使氫
電池/內燃機的熱效率即使達到100%,也頂多不過是柴油引擎的2.5倍,汽油
引擎的3~4倍。更何況氫燃料電池/內燃機的效率沒有到100%。

氫燃料電池/內燃機的熱效率是多少呢?理想狀態下的的氫-氧燃料電池的電
轉化率為83%。實際氫燃料電池的轉化效率約為60%。燃氫的內燃機效率則為
45%。也就是說,氫燃料電池和柴油機相比,熱效率頂多只有兩倍(60:30)。
,一般情況下則只有1.5倍(60:40)。

而世界上沒有100%熱效率的引擎。因為違反熱力學定律。此外上述柴柴油機
、汽油機的熱效率也都只是目前普遍運用中的引擎,還不是測試中的實驗引
擎,或是計畫中的先進石化燃料引擎。例如這個:

http://www.qiche.com.cn/files/200305/29004.html

這種改良型的柴油機,熱效率可以超過60%,接近氫電池的熱效率。此外而這
篇文章也隱含了燃燒效率的關鍵因素在內,就看讀者能不能找出來了。

此外還要考慮一個問題,氫燃料電池是以純氧進行反應,但是現有的柴油機
效率卻是以空氣(20%氧)反應為主要設計。若是要攜帶液氧做成AIP,即法國
MESMA的那種作法,則由於混合與燃燒程度提高,熱效率也可以再提高。事實
上,許多太空計畫中的火箭引擎便是使用柴油+液氧做為燃料以提供巨大推力
。許多液燃飛彈用的燃料也是柴油。

目前看到的對於燃料電池充滿前景的廣告,都是說未來前景一片大好,跟著
拿發展中的燃料電池的理論最高效率,去和現有普遍的汽油引擎(甚至不是
柴油引擎),相比。刻意忽略了即使是汽油引擎也朝向提高效率、降低污染
的方向發展。事實上,改良現有的化石內燃引擎,在未來二十年內的市場與
潛在獲益遠比投資發展燃料引擎高的多了。因為現有載具可以在進廠時輕易
更換新型化石燃料引擎,但燃料電池要上車因為基本設計與安全性的問題,
卻必須是重新設計全新製造(這也就意味著重新購買)的車子才能用(不只引
擎,連油箱都要大改)。因此車廠的投資大部分是放在化石燃料引擎的改良
上,投資在燃料引擎的比例並不高。各車廠新車種致力於開發省油車,拼命
提升每公升汽油的行駛里程就是最好的例子。

目前氫燃料電池在使用同重燃料時的實際表現,約只有汽油引擎的150%~200%
左右,也就是使用燃料,燃氫車可以多跑約一倍距離,而且因為成本與空間
因素,競爭力不高,只能稍微與汽油引擎競爭,要和柴油引擎競爭則為時尚早。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幾款新型的氫燃料電池車的滿油箱續航力都只在300~400km
之間。而汽油車的滿油箱續航力最低也在500km以上,通常是700~900km之間。
這正是因為液氫的體積限制其攜帶量,導致續行力不如汽油引擎的一大證據。

以前文中的7.1噸液氫來計算,即使以理論值的2.8倍能量輸出乘上1,5倍的熱
效率比(60%比40%),其總輸出也只相當於柴油的4.2倍。7.1*2.8*1.5=29.82。
換句話說7.1噸液氫僅相當於約30噸的柴油(事實上由於公式轉換率無法達到
100%的2.8倍的關係,這數量還要更低)。而若氫燃料電池的熱效率達到理論
值上限的80%時又如何?7.1*2.8*2=39.76,也就是說,這時7.1噸液氫最多只
相當於大約40噸的柴油。

在這種條件下,從重量來看,液氫的單位質量儲能密度確實是柴油的5.6倍
,但是從空間來看,同樣的空間卻可以裝62噸的柴油,即7.1噸液氫的150%
續航力。

這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算,給訂質量液氫的能量密度確實比柴油高,但
給定一個油箱來裝燃料,裝柴油絕對跑得比液氫遠,而且至少多50%。除非
你潛艇要加大體積,否則全燃料電池只會減低航程(50%),而不是增加航程。

此外需要修正一下,柴油密度是0.83,汽油才是0.75。

最後,還要再提醒一下的是,前述的許多計算都只是使用單純的油箱容量
計算法。這種算法適用於柴油與汽油,卻不適用於液氫(及液氧),因為液
氫的儲藏條件非常苛刻(至少三百大氣壓,溫度20k),因此需要額外設備
與動力來支援。而這額外的部分當然也要佔去空間與重量,更嚴重的是還
要耗用能量。此外,液氫和液氧都還有無法避免的持續滲漏蒸發的問題。

參見此網頁:
http://www.newenergy.org.cn/magazine/tynxb/99tekan/99tekan30.htm
引用其中一段:

在氫的液化過程中,如不進行正一仲催化轉化,則生產出的液氫為正常氫
,液態正常氫會自發地發生IE仲態轉化,最終達到相應溫度下的平衡氫,
氫的正。仲轉化是一放熱反應,正常氫轉化成相同溫度下的平衡氫所釋放
的熱量見表2。由表2可見,液態正常氫轉化時放出的熱量超過氣化潛熱
(447kl/kg)。由于這一原因,即使將液態正常氫貯存在一個理想絕熱的
容器中,液氫同樣會發生氣化;在開始的24小時內,液氫大約要蒸發損失
18%,100小時后損失將超過40%。

基於這個原因,目前所有使用液氫做為燃料的火箭,在發射前都必須持續
不斷補充液氫(與液氧)。這其實就是氫燃料電池的最大問題所在。


NO:63_97
貓貓  於 2003/06/26 22:4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美國海軍用的反應爐在低功率運轉是不用啟動循環泵的呢!!!

NO:63_98
濱線  於 2003/06/26 23:4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例如這個:
http://www.qiche.com.cn/files/200305/29004.html
這種改良型的柴油機,熱效率可以超過60%,接近氫電池的熱效率。此外而這
篇文章也隱含了燃燒效率的關鍵因素在內,就看讀者能不能找出來了。

雖然很久沒碰內燃機﹐但個人得稍微補充一下相關資訊
上述連結所提到的柴油機改進技術﹐都是很古老的﹐甚至已有成熟技術者﹐如其所
謂的中冷﹐就是intercooling﹐SCANIA(﹖)的柴油機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設備﹐至於
回熱﹐個人忘了相關名稱﹐其實中冷﹐回熱都是教科書上所提善用能量以改進熱效
率的手段﹐但對改進燃燒效率只有比較邊際的效應
內燃機科普的知識是可以參考PRC的文章﹐但在技術上的發展﹐還是落後美﹐日甚多﹐
若要參考新技術﹐個人不推薦PRC的期刊

要改進燃燒效率﹐通常是從燃燒室設計﹐噴射方式(影響混合)﹐點火順序等著手
SAE在這方面已有很多報告﹐個人就不贅言

氫燃料的優勢是混合效果佳﹐不需要如石化燃料般大幅周張在燃料霧化下著手﹐但
用在壓燃式引擎上﹐其高壓噴射技術的難度非一般柴油機所能比擬﹐不過這也是可
以克服的﹐但最大缺點如同SANJYSAN兄所言﹐還是氫燃料儲存 ﹐及先天體積上的不
利因素
BMW在80~90年代曾研究氫燃料引擎﹐致命的回火問題是得到解決﹐但是氫燃料儲存
則一籌莫展﹐日本的武藏工業大學在相同的時段也開發氫燃料引擎卡車﹐但有出力
不足及航程過短的問題﹐光是在氫燃料儲存上﹐就抵消了其原有不少優勢


NO:63_99
濱線  於 2003/06/26 23:5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但是氫燃料儲存則一籌莫展

忘了說﹐記憶所及﹐每天有10%以上的氫燃料蒸發流失


NO:63_100
acetw  於 2003/06/27 06:2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基本上只要注意這兩個數值:
汽油引擎(25~30%)
柴油引擎(30~40%)

那種熱效率達不到的啦!只有在它的design point,大多都是接近全速運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你總不會告訴我,你的潛艦平常就是全速在跑的吧?);再者,潛艦用的柴油機一定是低速主機,以求可靠、低噪音,那問題來了:潛艦空間有限,你要怎麼樣才能讓你的柴油機有足夠的壓縮比?另外,你還要拿柴油機來發電,全部的因素加起來,有15%就可以偷笑了。

>因為液氫的儲藏條件非常苛刻(至少三百大氣壓,溫度20k),因此需要額外設備與動力來支援

可以考慮改用甲醇

>美國海軍用的反應爐在低功率運轉是不用啟動循環泵的呢!!!

那也只限低功率


NO:63_101
濱線  於 2003/06/27 07: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那種熱效率達不到的啦!只有在它的design point,大多都是接近全速運轉的情況
下,才有可能

不一定是接近全速﹐正確看法是看扭力曲線﹐扭力曲線的最高峰才是熱效率最高的
地方

>潛艦空間有限,你要怎麼樣才能讓你的柴油機有足夠的壓縮比?

影響壓縮比不是看潛艦空間﹐而是材料以及爆震(knock,較小因素)﹐Diesel先生據
說跳海自殺是因為材料的問題﹐達不到所要的壓縮比﹐只要材料夠強

潛艦空間影響的是主機的大小﹐相同氣缸﹐越大空間能放越多氣缸﹐則出力越大﹐
功率越大


NO:63_102
濱線  於 2003/06/27 07:2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可以考慮改用甲醇

甲醇的熱值只有柴油的45%﹐比重是柴油的97%
同樣的容積下﹐所具有的能量遠小於同體積的柴油

NO:63_103
SANJYSAN  於 2003/06/27 08: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自從不久前拿到丹青OCR軟體以後,我的X83終於可以全面發揮其威力了。真是方便啊。

下文摘自「現代潛艇技術及發展」,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

4.潛艇的推進系統

作為現代潛艇的推進系統,基本上有兩大類別,即核動力推進系統和柴油機-電機推進系統。核動力推進系統的基本原理是熱量從核反應堆中直接地被導出并被間接地用于產生蒸汽,然后蒸汽再被用于汽輪發電機組,最后推動螺旋槳轉動。而柴油機-電機推進系統,則是目前常規動力潛艇上的典型動力裝置。

4.1 常規潛艇的推進系統
潛艇上的動力裝置的基本功能是儲存能量并把儲存的能量有效地轉換成推進功率。對潛艇而言,能量的轉換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完成。目前,除了核燃料之外,最有效的儲能形式顯然是必須與氧化劑配合而燃燒的燃料。因此,常規潛艇上推進系統應該被當作是一種能量轉換系統,這個能量轉換系統能夠把燃油的能量轉換到柴油機上,并且進而再把能量轉換成適于潛艇進行水下航行的形式。

對于現代的常規潛艇來說,其基本的要求是減少在水面上的暴露時間,并且盡量降低潛艇利用通氣管裝置進行航行的時間與潛艇水下航行時間的比例。-艘常規潛艇上所攜帶的蓄電池容量越大,并且蓄電池的充電速度越高,則潛艇的隱蔽性能就越好。對于潛艇持續水下航速的要求是決定蓄電池總容量的一個因素,而蓄電池的總容量又決定了每次充電所必須供給的總能量。此外,艇上的柴油機的功率和蓄電池的性能還決定著充電的速度。

在英國戈斯波特的潛艇博物館里,陳列著兩艘在本世紀初建造的潛艇。其中一艘是美國的霍蘭級潛艇,另外-艘是英國的A級潛艇。那艘霍蘭級的潛艇是1901年服役的,而A級的最后一艘潛艇安德魯號直到1974年才最后完全退出現役。但是,人們可以發現,霍蘭級潛艇卓安德魯號潛艇在推進裝置的布置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稍有不同的只是霍蘭級潛艇的推進裝置是一臺危險性很大的汽油發動機,而安德魯號潛艇的推進裝置則是兩臺安全可靠的柴油發動機,并且形成雙軸的直接驅動式的推進系統。

直接驅動的推進方式,其特點是結構簡單,經濟性高,非常適于裝備在大型、低速、柴油機重量較大的潛艇上。而且直接驅動方式的推進系統在呈細長形的艇體里布置起來十分容易。此外,這種推進方式更適于潛艇進行水面航行而不太適于潛艇的水下航行。然而,艇上裝備的重量很大的柴油機的致命缺點是它所產生的低頻噪音可以傳播到很遠的距離,從而使得裝備了這種柴油機的潛艇能夠被現代的反潛兵力輕而易舉地發現。另外,英國在使用裝備了這種大重量的柴油機的A級潛艇時,柴油機上的巨大零件曾經給A級潛艇上的發動機的維修工作,特別是給該級潛艇在執行任務的巡航過程中的發動機的維修工作帶來許多困難。

二戰之后的世界各國潛艇,基本都傾向于使用現代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現代的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都擁有高能蓄電池組,而且這些蓄電池組可以用比較小型的設備對其進行充電。此外,在現代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里還裝備有轉速超過每分鐘1000轉的高速柴油機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專用發電機。無論艇上的柴油機是否處于運行狀態,蓄電池組所產生的能量均可以用于驅動另外設置的、噪音非常低的推進電機,從而使潛艇以幾乎無察覺的低噪音進行水下潛航。另外,艇上的柴油機可以發揮更高的充電率,能夠非常迅速地對蓄電池組進行充電。一般情況下,艇上的柴油機可以在15。20分鐘之內對蓄電池組充注數量相當可觀的電能。即便是柴油機進行這種短時間的運行并且在其停止工作進人安靜狀態之前的過程中,敵人的遠程聲納系統也很難對其進行探測,而且敵人的定向巡邏飛機也很難對這樣的潛艇進行再次定位。

現代的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比直接驅動的推進方式還有許多其它方面的優點。高速柴油機雖然產生的噪音頻率很高,但是這種高頻的噪音在水中傳播的距離卻很短,所以它既不易被遠距離的敵人探測到,也不會對自艇的聲納造成較大的干擾作用。由于艇上的柴油機不是與推進軸和螺旋槳直接相連接的,因此柴油機可以與艇體之間進行更為有效的聲絕緣處理。另外,由于推進軸比較短,所以艇上的兩根推進軸也不必再與潛艇的首尾線相平行地進行布置了。兩根推進軸可以向兩側形成一定的角度,從而增加了螺旋槳的頂部至艇體尾部之間的間隙。這種布置的結果可以防止在螺旋槳的槳葉葉稍頂部至艇尾之間的范圍內形成脈動壓力場,防止艇內產生槳葉頻率的共振,而潛艇的脈動壓力場和共振很容易被敵人的聲納探測到。

由于潛艇裝備了現代的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從而使得現代潛艇成為適于水下活動的、非常安靜的潛艇。英國早期建造的采用直接驅動推進方式的A級潛艇,主要是為了使該級潛艇能夠在水面航行時發揮出16·5節的航速。但是A級潛艇利用艇上的蓄電池組以最大放電率進行工作時的水下航速卻僅為8節。A級潛艇利用水下狀態進行航渡時的速度為4節。當A級潛艇利用艇上的柴油機在潛望鏡深度上航行時,會被利用遠程聲納進行探測的敵人反潛兵力輕易地發現。

英國在70年代設計和建造的奧白龍級潛艇裝備的是現代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該推進系統雖然只能使奧白龍級潛艇在水面航行時達到12·5節的速度,但是,該級潛艇在利用蓄電池組進行工作時可使其水下的航速達到17節,這樣的航速能夠保證該級潛艇迅速進行戰術機動及進人攻擊位置。另外,奧白龍級潛艇還可以利用艇上的電力推進獲得水下8節的航行速度。對奧白龍級潛艇的使用經驗證明,即便是到了1993年該級潛艇行將退役之際,奧白龍級潛艇仍然是十分安靜和難以被探測到的潛艇,該級潛艇在敵人空中反潛兵力嚴密監視的海域中仍然能夠得以生存。

英國早期建造的A級潛艇與現代所建造的柴油機-電力推進潛艇相比,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十分明顯的。英國于80年代建造的支持者級潛艇,雖然其水面航速僅為12節,但是,由于該級潛艇的艇體呈水滴形,所以利用艇上的蓄電池組可以達到水下2O節的航速。%80年代以來,日本建造的夕潮級和春潮級潛艇、瑞典建造的西約特蘭級和哥特蘭級潛艇以及俄羅斯建造的K級潛艇等,都具有像英國的支持者級潛艇這樣的性能。

對潛艇進行海上加油,雖然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過這樣的實踐,但這并不是說在任何一個海域,特別是在被敵人進行嚴密空中警戒的海域中對潛艇進行海上加油是可行的。因此,對于現代的柴油機-電力推進的潛艇來說,它應該具有非常大的、而且無需進行海上加油的續航力,這是現代潛艇起碼應該具備的基本性能指標。除了少數裝備核動力的水面艦艇之外,現代潛艇所具有的續航力比任何常規動力的水面艦艇的續航力都要大得多。目前俄羅斯所擁有的排水量為3800噸的T級柴油機-電力推進潛艇,是在1973~1982年期間建造的。該級潛艇的續航力可使其從位于摩爾曼斯科的基地航行到地中海和西非海域。俄羅斯的T級潛艇是屬于大型的遠洋潛艇,該級潛艇比俄羅斯的排水量為2500噸的、續航力為29000公里(以8節速度航行時)的F級潛艇有著更大的續航力。

但是,柴油機-電力推進的潛艇所具有的嚴重不足是當其被迫在水下使用艇上的蓄電池組進行航行時,僅能維持很短的時間。60年代的潛艇只能以16節航速在水下持續航行2個小時,或者以8節的航速航行12個小時,或者以4節的低速航行48個小時。即便是這種程度的水下續航力也是以假設艇上蓄電池組在充滿電能的情況下開始工作為前提的。而在實際情況下,潛艇卻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現代蓄電池是容量更大且具有更高效率的電池,然而卻比傳統的鉛酸蓄電池昂貴得多。現代蓄電池可以為90年代的柴油機一電力推進的潛艇提供遠比以前好得多的一次充電狀態下的航行性能。這種航行性能可以大大地改善潛艇的生存能力,同時還可以使得潛艇的兩次充電時間的間隔延長許多。這樣便使得執行進攻性作戰任務的潛艇在等待著由空中反潛兵力嚴密警戒的敵人水面艦艇到來的待機過程中,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常規動力潛艇上的柴油機遲早是必須要進行工作的。如果敵人的反潛作戰兵力能迫使潛艇無法使用柴油機的話,那么對于常規動力的攻擊型潛艇或者飛航導彈潛艇來說,它們的巡邏區域將是無法維持的。因此,對于常規潛艇來說,必須要把兩次充電的時間間隔盡量地延長,這樣便導致了像燃料電池、斯特林發動機、閉式循環柴油機等一些新型的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即AIP系統)的研制工作的開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新型的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將是常規潛艇推進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將在后面加以詳細敘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使潛艇獲得最大的隱蔽性和水下航行能力,世界各國的潛艇設計師絞盡了腦汁。德國在這方面捷足先登,最先成功地研制了潛艇通氣管裝置。通氣管裝置系統在世界潛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在核動力被發明之前的潛艇技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發明。如果沒有通氣管裝置的話,常規動力潛艇只好經常上浮到水面給艇上的蓄電池進行充電,而位于水面上的潛艇將會輕易地成為敵人反潛作戰兵力的攻擊對
象,并且此時的潛艇在敵人的攻擊下常常是十分脆弱的。特別是在反潛作戰兵力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通氣管裝置的話,可能常規動力潛艇這個艦種早就被淘汰掉了。通氣管裝置的問世,使得常規動力潛艇煥發了新的生機,延續了常規動力潛艇這個艦種的壽命,并且使得常規動力潛艇直到在50余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在發揮著作用。即便是核潛艇也需要裝備通氣管裝置,以便供核潛艇上的應急柴油機使用或者當核潛艇上的大氣環境控制設備出現故障時供核潛艇上換氣時使用。

通氣管裝置有一個進氣管,當潛艇處于潛望鏡深度上時,利用這個進氣管可以把外界的空氣抽人潛艇以供艇員和艇上的柴油機使用。另外虧通氣管裝置還有一個通往水面的排氣管,這根排氣管的作用是把柴油機工作時產生的廢氣導出艇外。早期的通氣管裝置是一個具有固定長度的進氣、排氣組合桅桿,在不使用時,這根組合桅桿縱向平倒放置在潛艇外殼上。當潛艇需要使用通氣管裝置系統時,利用液壓使其直立起來,然后使其根部轉動,再用鎖緊
銷將其固定在指揮臺圍殼的后部。在進氣管的頂部有一個浮動機構,頗像廁所里抽水馬桶里的浮球,當桅桿處于水中時,浮動機構會自動關閉并將進氣管阻塞,使外界的海水不至于通過進氣管進人潛艇艇內。當桅桿露出水面時,該浮動機構可自行打開,使進氣管與外界連通。此時,殘留在進氣管中的海水被從進氣管中導出而流人艇上的輔助壓載水艙。然后,艇上的柴油機便可以在通氣管狀態進行工作了。一旦艇上的柴油機開始工作,那么柴油機的排氣壓力便可以把排氣管中的海水吹除出去。

早期的通氣管裝置的重要缺點是發生在與進氣管有關的一些設備方面。在艇上的柴油機開始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進氣管中殘留的少量海水排除掉。這樣一來,通氣管裝置的桅桿便要暴露比較長的時間,從而增加了被敵人探測到的幾率。在艇上的柴油機開始工作之前,如果使伸出海面的通氣管裝置的桅桿迅速地從海面上消失,只有通過使整個潛艇增大下潛深度的辦法才能得以實現,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仍然需要一走的時間。另外,早期的通氣管裝置對艇上的柴油機的工作速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以便防止把艇內的空氣大量抽吸到艇外,從而造成艇內人員處于缺氧狀態。總之,早期的通氣管裝置雖然解決了潛艇的隱蔽性問題,但是卻使潛艇性能的發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補充一個前文沒有提及的地方,現代所有柴電潛艇全都是柴油-電機系統。柴油機不直接與螺旋槳軸相連,而是先驅動發電機,再由發電機驅動螺旋槳。而在這種有巨大電容buffer支援的情況下,柴油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以最經濟、最高效率的速度運轉(其柴油機設計時也基於此點最佳化),而仍然能在短時間維持相當高的速度。只有電池全部耗盡,敵人又追索甚急,需要緊急充電的情況才有需要把柴油機開到全速。但在這種情況,潛艇往往是處於被迫潛航的情況,而這時柴油機的用處也有限。因此實際上而言,潛艦的柴油機運用效率比一般商用系統高的多。

附帶一提,這種非直接驅動的方法(潛艦從60年代就普遍開使用這種方法),目前已經運用在許多新設計的商用車輛與軍用載具上,用以提高引擎效率。在軍界一般聽到的所謂的「全電力驅動」正是這種概念。「全電力驅動」,並不是沒有柴油機,而是柴油機並不直接與推進系統相連,而是先透過發電機發電。

柴油機唯一的問題僅在於運轉需要氧氣。而如果使用柴油+液氧,即前文提到的閉式柴油機,則連這個問題也沒有了。


NO:63_104
acetw  於 2003/06/27 11:1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先生,他是說”充電用”的柴油機。你要這樣做,可以,那你要想辦法把多出來的電存起來,而你就要忍受二次電池的效率和容量問題。不想要處理二次電池的問題?也可以,要多少電發多少電,那就要面對我前面說的柴油發電機設計的問題。兩者都不想忍受?那就只有走全燃料電池的路線。

現有的AIP,不管是那一種(當然也包括MESMA之類柴電式的),它們的設計都是以續航和充電為主,基本上功率都很小。一旦功率要放大,就會碰上我說的問題。一艘全燃料電池的潛艦可以用15節或更快的速度跑上好幾天,而且還保持良好的靜音性能;用柴油AIP,對不起,很難,理由就是我前面說的。

>影響壓縮比不是看潛艦空間﹐而是材料以及爆震(knock,較小因素)﹐Diesel先生據
說跳海自殺是因為材料的問題﹐達不到所要的壓縮比﹐只要材料夠強
潛艦空間影響的是主機的大小﹐相同氣缸﹐越大空間能放越多氣缸﹐則出力越大﹐
功率越大

壓縮比不會影響主機大小嗎?會吧!壓縮比的定義是(A+B)/A,A是燃燒室,B是行程容積。

壓縮比又影響效率,當你要功率大又要效率高,主機就要大,這時就要問潛艦的空間夠不夠了…


NO:63_105
acetw  於 2003/06/27 12:2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www.findpower.com/wwwboard2/messages/4244.html

一台3960kw的柴油發電機的size:11 x 2.4 x 3.4 M

另外,剛剛想到:MESMA是燒乙醇的,那東西的熱值比甲醇還低…


NO:63_106
濱線  於 2003/06/27 12:3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壓縮比不會影響主機大小嗎?會吧!壓縮比的定義是(A+B)/A,A是燃燒室,B是行
程容積。

壓縮比會不會影響主機大小的問題﹖真的要請閣下參考高職的內燃機教材
壓縮比是相對值﹐而非絕對值

>壓縮比又影響效率,當你要功率大又要效率高,主機就要大,這時就要問潛艦的空
間夠不夠了…

這就是個人之前所說“潛艦空間影響的是主機的大小”
但潛艦空間影響的絕不是壓縮比


此外﹐個人發現目前討論已嚴重偏題﹐與潛艦還能國造有很大的差距
建議有關內燃機﹐柴油機﹐燃料電池的問題﹐應另開欄討論




NO:63_107
濱線  於 2003/06/27 12:5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MESMA是燒乙醇的,那東西的熱值比甲醇還低…

NO.No.No.
乙醇的熱值=26.8MJ/kg
甲醇的熱值=19.7MJ/kg

NO:63_108
acetw  於 2003/06/27 15:3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壓縮比是相對值﹐而非絕對值

同樣功率下,壓縮比愈大,主機的size基本上也愈大吧!

>建議有關內燃機﹐柴油機﹐燃料電池的問題﹐應另開欄討論

應該還好吧!總欄數太多也不好,到時候誰在那裡說過什麼,可能連發言的人自己都記不起來;而且要找到適當的欄位發言,有時也是很麻煩的事。比方說現代軍用機,我就知道要去”各國軍用機最新動態與評論”,至於其它的,那就很麻煩了,比方說:AAM要去那講?開新欄?也是可以,但那就可能會出現一個欄一個月才有人發言一次的情況,而就我而言,超過一個星期沒有人發言的欄,我就懶得看了。

能的話,最好比較熱門、大部頭的欄位,能控制在十個,頂多十五個以下;新聞分國際和國內就好了,反正一天的新聞頂多也只有十則,分太多欄不方便看;其它比較具新聞性的東西(雄三照片出現!),開新欄倒也無妨,除此之外,最好還是用大部頭欄位來避免需要新欄的情況…


NO:63_110
SANJYSAN  於 2003/06/27 21:2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文請勿斷章取義。

現代SS沒有什麼「充電用的柴油機」,現代所有SS的柴油主機唯一的功能就是用來發電。這些柴油機都不直接構連螺旋槳,而是先發電,然後再用以驅動電動機,由電動機來推動螺旋槳,而柴油機整體設計就是以發電來最佳化。當以低於巡航速度的慢速行駛時,不送往電動機的多餘電力就回送到電池裡去。有疑問的人不妨上網去查各國潛艇的spec.,看那一國的SS不是這麼設計的。

事實上,前文中的現代的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比直接驅動的推進方式還有許多其它方面的優點一段就已經指出這一點了。事實上,這也就是為何現代SS比SSN安靜的原因了。

現代SS的電動機艙就在柴油機艙後面。我手上這本「現代潛艇技術及發展」上面有近十張的現代各國柴潛結構圖,各國無一例外。例如這邊有幾張U-31的結構圖,還有電動馬達的特寫照片。最尾端的電動馬達艙的前面就是柴油主機艙。

http://www.vif2ne.ru/nvk/forum/archive/503/503936.htm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2.html

而現代的SS多半使用複數的柴油機當作電力來源(通常三套,多一點的會裝四套),總功率約在2500KW~4000KW之間(也就是單台最大出力多在1000~1500KW以下,比如209就是4台600KW柴油發電機)。在出海巡航時的大部分浮航時間裡,這些柴油機都會持續以最經濟轉速運轉(除深潛外極少減速或停機),而潛艇的實際速度則端視幾台柴油機將電流輸往電動機而定。例如伸出呼吸管低速航行時(4~5節),就只以一台柴油機輸電給主電機驅動潛艇,其餘二至三臺的電動機則給電池持續充電。當以潛望鏡深度全速航行時,四台柴油機全力供電的速度就是20節左右。

附帶一提,德國的212型一反常態,只裝了一具柴油主機(4243hp/3165KW)。但經由對動力艙組的精心配置與減噪處理,其具有巨大輸出的主機帶來的結構震動噪音反而比209級(4具600KW柴油機)降低了40分貝。

至於這本「現代潛艇技術及發展」記載的的212之AIP艙段性能,則是以4.5節水下航行時,續航力為1250海浬。而以AIP艙段與傳統電池同時供電的話,續航力為1638海浬(ex:209級光靠鉛酸電池的水下續行力為350~400海浬左右)。此外書中也提到,212型若僅使用AIP進行水下高速航行的話,最高潛航速度為6.5節。

另外,212級(以及其他各國各型AIP潛艦)的AIP設計均不佔用或減少柴油艙容量,而是以減少鉛酸電池,或是直接插入額外的艇段來賦予其SS之AIP能力。換句話說,AIP取代的不是SS上的柴油機,而是部分取代其上鉛酸電池艙組(一般鉛酸電池佔SS極大容積與重量,例如209級的電池組便佔了全艇容積的25%)。

最後,絕大部分的SS之單純AIP動力之最高航行速度都在10節以下。所有高於10節的數字,都是併用傳統鉛酸電池,使用柴油發電機預存的電力所得來的數據。如除了212的6.5節外,
採用史特靈機哥特蘭級的水下AIP最大航速則為6節。

之所以不可能會有全燃料電池的潛艇的最大原因就是,燃料電池AIP的最大優勢是在水下執行戰術運動時,具有較高的靜音與水下耐航力優勢。但是不要忘了,一艘SS出海,即使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底,但仍可以任意潛望鏡深度伸出呼吸管對電池再充電。而這使用同樣大小油箱的柴潛將具有較長(數倍)的行動半徑與耐航時間。現代潛艇的海上自持力約在50~70天左右,其中90%是需要倚賴呼吸管深度進行潛望鏡深度巡航(或是需要利用呼吸管作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的再充電的動作),如果改成全燃料電池AIP,則自持時間將會降到一半不到。以氫燃料電池為例,就算不提其容積導致的能量攜帶劣勢(柴油密度0.83,是液氫密度0.07的12倍,而同重液氫產生的總能量則僅有4倍多。),光是長時間巡航時會產生的燃料滲漏外洩(液氫滲漏是化學理論限制,無法避免),就使其無法長期運用(且損失是以百分比計算,帶越多也就漏的越多)。

因此合理的方法是使用混合式的AIP,以柴油主機作為主要巡航動力,以AIP作為緊急時或水下戰術運動時的動力來源(取代傳統的鉛酸電池)。AIP種類則選則燃燒式或燃料電池均可,因各有好處。燃燒式的優勢是,因為SS進行呼吸管潛航時,並不需要以液氧作為助燃劑,此時直接吸入空氣即可。這時燃燒式的便可以外部空氣作為助燃劑來源,從而減少液氧的攜帶量,同時增加燃料的攜帶比例(必要時甚至可以用艇內儲存的壓縮空氣來運轉)。AIP燃料攜帶總量與相比柴油的比例越高,這一點就越明顯。此外如若是閉式柴油機,則等於和傳統柴油機共用燃料槽,不需裝備額外的燃料槽或艇段。如果選液氫燃料電池作為AIP動力的話,就是取其戰術運動極為安靜的最大優勢。至於全燃料引擎潛艦,則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說法。


NO:63_111
acetw  於 2003/06/27 23:0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我沒有斷章取義,是你沒看懂,我的意思前面說的很清楚,我再說清楚一點好了。要用柴油機玩AIP,你有兩條路可走:

一、直接發電驅動電動機,要多少電發多少電,這會牽涉一堆前面提到的柴油機問題,不用想會有三四成的熱效率。

二,發電,除了供應電動機外,其餘的電存到電池裡。這可以規避柴油機的問題,但是會碰到另一個問題:二次電池。二次電池充放電的結果,就是能量損失一大堆。一艘浮航或snorkel可以航行20000km的潛艦,如果snorkel只能充電的話,航程馬上掉到5000km,由此就可以看出二次電池是有多傷的東西,相比之下,212的水下持續航程都有3000km,再加snorkel充電肯定超過5000。我就不知道”自持時間將會降到一半不到”這說法的根據在那(為什麼錯其實我前面也說了)(實際上自持力指的是一次不浮航或snorkel的時間,而不是潛航的總時間)。全燃料電池潛艦,到最後注定在所有性能指標上超過其它形式的AIP的,之所以還沒出現,原因只在價格而已。

另外,LH2的滲漏不是不可避免,而是要消耗能量,裝冷涷裝置和氫回收系統罷了。是有麻煩,但不見得不划算。


NO:63_112
濱線  於 2003/06/27 23:5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同樣功率下,壓縮比愈大,主機的size基本上也愈大吧!

當然是錯的
很明顯的﹐這是很草率﹐未經某種程度思考下的結論
本欄已明顯過份偏題﹐每種討論都這樣玩下去﹐已經失去討論的意義
想談內燃機者請開另一欄

這個問題的答案﹐
1 可以去翻Heywood,Taylor的內燃機等書﹐全台灣的大專院校都有﹐Heywood的書甚
至是大學部的教科書﹐而Taylor的書雖然老舊﹐卻是基礎經典
2 有興趣者﹐請開另一欄﹐個人願意提出看法﹐其實是很簡單的


NO:63_113
濱線  於 2003/06/28 04:5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補充說明一下

目前為何偏離主題的原因在於一連串的探討全燃料電池潛艇的可行性

如果可行﹐則可能略掉柴油機﹐而我國則可專注燃料電池技術﹐不需擔心潛艇用柴
油機的取得

如果不可行﹐則得想法取得潛艇用柴油機

目前的討論並到底傾向那一個說法﹐就看讀者判斷


NO:63_114
acetw  於 2003/06/28 11:1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忘了說一件事:”自持時間將會降到一半不到”的說法不合理,還有一個理由是──別的潛艦用來裝二次電池、柴油機、和減震裝置的空間,在全燃料電池潛艦上,可以拿來裝氫或甲醇…

NO:63_115
SANJYSAN  於 2003/06/28 18:3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
這是第三次講了。70年代以後所有潛艇的柴油主機都是直接發電驅動電動機,你現在找不到任何一條SS不是這樣設計的。實際操作證實其效率比直接驅動螺旋槳軸高許多。

未來美軍的傳統動力水面艦要全面電力驅動化,也是要使用這一類的動力。此外這種技術也在商業化中。
http://www.ntem.com.cn/kjjx1/0913_dt_2.htm

沒有任何理論嘿證據顯示柴油/汽油引擎直接發電驅動電動機的整體效率比直接驅動傳動軸時低(其實際熱效率是多少,缺乏資料故不清楚,但實際操作以證實可節省25%~40%之燃料)。事實指出這類系統已經具有30年的經驗,也是未來柴油/汽油引擎的發展趨勢。堅持這種方式效率低的人應負責舉出例子已證明(因眼前所有的例子均證明此種說法錯誤)。不顧事實堅持片面錯誤的想法是沒有意義的。

2.
第二次講了,目前所有SS都是使用snorkel發動柴油機,並用以驅動電動引擎或充電,而儲電則使用大量電池。航程視排水量普遍約在4000~8000海浬之間,大型者(如蘇聯F級)更可達29000km。加上現代SS之柴油引擎直不與螺旋槳軸相連,而必須透過發電機與電動馬達,以上事實俱在,任你說的天花亂墜,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

3.
這也是第二次講了。212型之AIP燃料加傳統電池之水下續航力僅為1638海浬。5000海浬者必訂是浮起使用柴油引擎(多次)充電或航行。此外燃料電池不可能以本身燃料進行再充電(因輸出大於輸入,只是平白浪費燃料)。事實上,全燃料電池系統必須由外部動力充電,完全沒有自身充電的可能性(否則即成永動機。除非攜帶傳統鉛酸電池再對其充電,但此舉顯然毫無意義),所有燃料電池不管使用任何燃料都是如此。

4.
這又是第二次講了,目前燃料電池取代的是傳統電池的空間,而非柴油引擎的空間。因燃料電池對傳統鉛酸電池有儲能優勢,但是對柴油卻沒有。

5.
燃料電池之自持力(自持力係船艦自出海至返港總共經歷之時間,即為續航日數)為傳統動力潛艇的一半,係以可進行水上/呼吸管持續航行的前提做出。至於柴潛引擎操作法,目前所有潛艇(包含AIP潛艇)均為範例。最大的證據就是,沒有任何SS會在可以進行呼吸管深度潛航時,啟動其AIP引擎消耗寶貴的燃料,全都是使用柴油引擎實施航行。

6.
所有SS的操作概念是,能使用柴油引擎時便使用柴油引擎,不能使用柴油引擎時方才使用傳統電池/燃料電池或閉循環機。目前沒有任何SS計畫使用全燃料電池。全燃料電池僅係商業上某些車種的考量,尚須時間考驗。

7.
燃料電池確實具有其優點,但其缺點同樣限制其運用方式。此種情況一如液態火箭引擎與固太火箭引擎的差異。此二種引擎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常混合使用以截長補短。燃料電池/閉循環機的最加運用方式是與傳統引擎同時運用,分別使用於呼吸管深度巡航與水下戰術運動的不同時機。全燃料電池/閉循環機或全柴電整體效率均不及並用此二種系統。


NO:63_116
小毛  於 2003/06/28 19:1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回到潛艦國造的部分,請SANJYSAN大大與諸位大大指教:

小毛在NO:63_11曾經提過一些次項目的技術難度,都是小毛平時關心國內相關產業發展所給的結論,請各位大大指教。

台灣在潛艇次項目方面還算是有部分範圍有自製能力的,不過這也不表示就可以全部不假手外國技術。
比較好的方式是採用技術轉移或是技術合作的方式,引進台灣比較弱勢的次系統技術。一般認為潛艦的戰系是台灣比較弱的部分,不妨在這方面跟LM合作,引進商規組件的戰系,硬體部分可以自己製造,軟體部分則想辦法取得修改權(也就是相關文件與程式碼等都要轉移),以便日後新增或是進行性能提升時可以自己來。這部分可以多花一些錢不要省。

A:這部分說實話台灣的確力有未殆,若要趕時間只有引進一途,沒什麼好說的。

其餘的部分,如潛艇的動力部分,在高效能蓄電池方面,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台灣的電池技術突飛猛進,未必作不出接近或是超越廿年前的軍用蓄電池效能。所以可能可以做到更輕,更小,效能更高,充電時間更短的蓄電池。亦即即使採用海龍海虎的設計圖,光是電池部分採用目前的最新技術說不定就可以提高潛航速度1-2成,潛航時間也有可能延長。

A:這一部分,參考國內這幾年在高效能二次電池的發展,很有機會可以做出超越廿年前的軍用蓄電池性能的產品,在同樣的容積下提供更高的蓄電量與更快的充電速度。

在絕氣推進部分,台灣目前的技術應該尚無成熟到可以獨立製造可供軍用潛艇使用的絕氣推進系統,即便是燃料電池仍有一些小問題要克服(如安定性,價格)。這方面不妨暫緩,只要有良好的船殼施工能力,未來可以採用加裝AIP新船段的方式進行性能提升,可以降低第一階段的設計風險。

A:這裡也是坦白的說,現階段沒有辦法馬上取得成熟的AIP技術與能力,不妨先求可以造出傳統柴電潛艇,只要有完整的潛艦船殼施工能力,日後再自行增加AIP船段所遇到的困難會比較小,而且可以每十年就更換一下AIP船段(如果有更新更好的AIP技術的話)。

在柴油發電機方面,或許較無大問題,可以用各種名目進口。重點在於如何改善靜音效果。海龍海虎操作了這麼多年,進廠亁塢維修也應該有許多經驗,就看一些像是吸音墊,防火吸音隔層等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最差也應該要維持目前海龍海虎的水準。

A:固然台灣尚無法自製柴油發電機,但是船用等級的柴電機還是可以自由進口,我們可以做的是進行引擎室的消音工程,也就是說,無論使用的柴電機靜音效果如何,我方能做的是盡量選擇買的到的最佳產品。但是引擎室的靜音工程可以不假手他人,自己改進。甚至趁大修時連海龍海虎一起進行靜音升級或試驗。

可變距螺旋槳台灣應已有設計自製的能力,再不濟也可以仿冒海龍海虎的設計。

A:國內這方面的能力應該較無疑義,再不濟也應該可以維持現有海龍海虎的水準。

潛望鏡聲納等觀測偵查設備台灣應無自製能力,不妨透過美國合作廠商引進,以便與美系戰系搭配,減少整合問題。
魚雷發射系統也可以考慮使用美系產品,理由同上。

A:這裡也應該是實話實說,只能引進,或是創新設計,改用全電子式(數位式)的光電偵蒐儀器,畢竟台灣的數位影像工業還在起步階段,紅外線儀器產業還不是很完整。如果使用中華衛星專案的光學影像遙測技術,或許可以提供數位式的高倍率影像。可以考慮採用全數位式潛望鏡而放棄傳統潛艦的光學折射/反射式潛望鏡。聲納魚雷等應該還是進口比較好。據說中科院有能力維修濟陽極的聲納,但不知現代聲納的技術水準如何?

固然海龍海虎的設計已經不是最新的,不過也表示透過次系統的性能提升,未嘗不能讓性能有小幅的躍進。

A:這裡是說我方如果決定要自製,也不算毫無基礎。至少也應該接近海龍海虎的等級,但是在次項目的部分是有機會可以超越目前的海龍海虎的(畢竟過了這麼多年,許多技術已經不再是限定軍用)。

自製潛艦絕對不可能廉價,但也可以透過許多方式降低成本,如不是完全獨立製作,採用合資或是合作的方式與國際大廠結合,重點是對於國防產業的政策必須修正,改成鼓勵外銷,如此花在研發方面的錢才有機會回收(如韓國的金鷹模式)。


NO:63_117
SANJYSAN  於 2003/06/28 20:5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另外,LH2的滲漏不是不可避免,而是要消耗能量,裝冷涷裝置和氫回收系統罷了。是有麻煩,但不見得不划算。

這又是一個弔詭的問題了。
1.冷凍裝置有多大?又要耗多少能量?
2.氫回收裝置有多大?耗多少能量?

顯然這些系統本身就會佔去空間(而且是不少空間),而這些則是一般SS沒有的東西。換句話說,你要裝液氫的空間也就跟著被壓縮了。

其次,液氫的儲存需要巨大的空間,而越大的空間要進行回收、高壓(300~350bar)與冷卻維持(20~40k),所需的輔助支援系統體積也就越大越複雜,更重要的是,所需的能量也就越大。而需要的能量從哪裡來?當然是從自己攜帶的燃料上來。而這一來,就應用層面而言,液氫的能量密度就會大幅下降。因為必須在自體狀態維持上投入許多能量。

而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液氫的滲漏(事實上液氧也會滲漏)是持續進行,也就是說,你將液氫灌進燃料漕裡面,直到他用完,其中的幾天到幾十天,每天就要投入能量維持其低溫與低壓。這就導致了液氫出現了一個儲存期限。附帶一提,即使是投入能量維持,液氫每天都會持續滲漏,只是多寡而已。要讓滲漏越少,所需投入的能量也就越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公斤液氫理論上(實際上由於工藝問題,低於這個值)可以提供28900千卡熱能(相當於3kg汽油)或121091kJ。約相當於33.6千瓦時。這是說,1kg的液氫的能量,可以以1千瓦的能量連續輸出33.6個小時(換成馬力的話,就是1.34馬力持續輸出33.6小時)。而儲存液氫需要巨大壓力與20K的低溫,假設維持此種冷凍系統需100瓦的電力輸出(相當於一個大燈泡),則1kg液氫的能量輸出,將可以維持這種高壓冷卻系統336的小時/兩週。

以上也就是說,在這種設定下(維持1kg液氫冷卻儲存狀態的能源輸出需求為100瓦),將1kg的液氫維持儲存狀態,只要336hr,其所能提供的能量便完全消耗在維持自己狀態上了。另外,實際上的時間應該比較長。因為隨著時間的過去,1kg的液氫會逐漸消耗(用以維持冷藏狀態),質量越少,所需投入的維持能量也就越少。這基本上是一個積分公式而非線性減少。粗略估計時間應為兩倍,約28天/四周。

附帶一提,這種高壓低溫的冷卻系統功率需求我並不清楚,這方面需請教版上其他專家。在這裡僅假設是100瓦(維持1kg液氫冷卻狀態的需求),實際上可能更低,但也可能更高。依照這裡的假設,這種液氫只能儲藏4周。換句話說,在這種設定下,全液氫燃料電池潛艦只能出海四周,然後燃料就會消耗完畢--其中有一半以上不是用在航行上而是用來維持安全儲存狀態。而這就是所謂的液氫的保存期限。

因此液氫燃料電池的主要問題就是在儲藏。只有解決了儲藏問題,這種情況才能解決。

在目前的液氫AIP裡,比如212型裡,是用柴油引擎與其他二次電池的電力來維持其液氫儲藏狀態。出海以後液氫是很寶貴,不能隨便浪費。平時巡航使用液氫AIP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惡。潛艇可不像汽車一樣,隨便在路邊就有加油站可以給你加油的。

目前規劃中的氫燃料電池應用,全部建立在燃料添加週期短,具有外部能源供應的情況下。例如氫動力車數天就要加一次燃料。必須靠路邊的加氫站支持(需求度遠比汽油車高),而加氫站則必須每天由液氫工廠供應燃料,最終來源是發電廠。氫動力的飛機則一趟來回不過十幾個小時,液氫火箭更只用一次。而燃料添加週期很長,需要長時間儲存燃料的運輸體系如海運等,就不適合使用液氫作燃料。潛艦的氫燃料電池的優點在於其可以絕氣運用,而非其儲能效益比石化燃料優良。若要比航程比耐航力,氫燃料絕對比不過柴油甚至汽油。你可以找到許多以液氫燃料電池作為輔助動力的SS,但卻絕對找不到任何一艘液氫動力水面艦的計畫。

另外再舉個液氫fuel cell車的例子。
http://www.autoinfo.gov.cn:1570/cleanauto/communion/Read/gw.htm
===================================================================================
通用公司的氫動一號

  2000年8月通用公布了體積更小、功率更大的氫動一號燃料電池樣車,該車比原先的通用燃料電池車小2/3,同樣提供80kW的動力,熱效率達到53%∼67%。由通用公司研制開發的以液氫為動力“氫動一號”液氫燃料電池概念車,在2001年5月的實驗中,打破了國際汽車聯盟燃料電池類別1項耐久性紀錄,雖然其結果尚待國際汽車聯盟最終確認,但是“氫動一號”優良的性能,特別是在高溫和嚴酷環境下表現出的操縱性和穩定性得到了國際媒體的贊許,這標志著以尾氣零排放為目標的清潔汽車距使用階段又進了一步。“氫動一號” 概念車是以歐寶賽飛利緊湊型多用途車為基礎制造而成,它與普通汽車最大的區別在于動力系統,其核心是由200塊燃料電池串聯而成,尺寸與普通汽車動力單元相當的電池使用儲存在防熱傳導和防蒸發的特制不?袗?儲罐中的液氫燃料,儲罐安裝在后座下面和后軸前,“氫動一號”從1m到100m的加速時間只需16s,最高速度達140km/h,一次充電續駛行程為400km,“氫動一號”燃料電池汽車在24h內行駛了1386.96km。
===================================================================================
說明一下,這個子中的氫動一號油箱容量為68公升,攜帶4.5kg液氫,續航力400km。
而一般汽油車的油箱容量約為60公升,攜帶汽油45kg,續航力為800km。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同容量的汽油車攜帶的汽油重量是容積液氫車的10倍,續航力則是兩倍。隨著液氫儲存技術的改良,液氫車的續航距離會增加。但別忘了汽油車也在改良中,據傳已有每公升可跑25~30km的車出現(這就是改善整體效率,即使熱效率不可能增加,整體效率卻仍然可以增加),這一來汽油車的續航力同樣也會增加。

那麼為什麼說燃料電池是汽車界的明日之星呢?原因是前兩部車輛裡面,汽油車每次需加45kg汽油,而液氫卻只需要4.5kg(但兩者容量近似),而汽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液氫卻是可以再生的。也就是說,隨著石油存量減少,汽油成本將會逐漸上升,但液氫的獲得價格則只會往下降(配合上游生產的整體效率改善的話,比如使用大規模光電、核融合電廠來產氫)。換句話說,液氫燃料電池車的優勢乃是植基於整體能源產業上的考量,而非液氫燃料電池真正擁有什麼性能優勢可以大幅領先(雖然其確實有優勢,但被其儲藏的劣勢抵銷了)。

汽車界是如此,但軍界在設計戰機、戰艦與潛艦時,是根本不會去考慮每桶石油要多少錢的。這時各種引擎就只能以自己的優缺點來硬碰硬的比較了。


附帶一提,這個議題我發文發到現在了,每篇文章均有具出實際上的例子來作證。但是從頭到尾,acetw兄卻只是以自己的看法,理論上、應該如此、不見得不划算等之類說法來帶過,而所舉出的計算也往往有問題或是避重就輕轉移焦點(比如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同樣一百公升的容積油箱,液氫燃料含有總能與柴油相比)。我希望這次acetw兄可以提出確實的證據(或是實際例子),證實所謂「不見得不划算」這種說法。


NO:63_118
acetw  於 2003/06/28 21:1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
這是第三次講了。70年代以後所有潛艇的柴油主機都是直接發電驅動電動機,你現在找不到任何一條SS不是這樣設計的。實際操作證實其效率比直接驅動螺旋槳軸高許多。
未來美軍的傳統動力水面艦要全面電力驅動化,也是要使用這一類的動力。此外這種技術也在商業化中。
http://www.ntem.com.cn/kjjx1/0913_dt_2.htm
沒有任何理論嘿證據顯示柴油/汽油引擎直接發電驅動電動機的整體效率比直接驅動傳動軸時低(其實際熱效率是多少,缺乏資料故不清楚,但實際操作以證實可節省25%~40%之燃料)。事實指出這類系統已經具有30年的經驗,也是未來柴油/汽油引擎的發展趨勢。堅持這種方式效率低的人應負責舉出例子已證明(因眼前所有的例子均證明此種說法錯誤)。不顧事實堅持片面錯誤的想法是沒有意義的。

我沒有要和你討論不轉為電能而直接驅動傳動軸的設計,但是如果真的要說的話,轉為電能再驅動的效率一定比較低。馬達發電機的轉換效率約95%-97%,電動機的效率約90%。電力驅動的好處是安靜,壞處是沒效率。以前美國海軍就研究過SSN的電力驅動,後來放棄了。現在大概只有法國佬的SSN有在用電力驅動,但是代價就是跑得慢。

>2.
第二次講了,目前所有SS都是使用snorkel發動柴油機,並用以驅動電動引擎或充電,而儲電則使用大量電池。航程視排水量普遍約在4000~8000海浬之間,大型者(如蘇聯F級)更可達29000km。加上現代SS之柴油引擎直不與螺旋槳軸相連,而必須透過發電機與電動馬達,以上事實俱在,任你說的天花亂墜,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

那你是弄錯了。那個數據是怎麼來的?Snorkel,或浮航,最重要的,其產生的電力”不蓄到電池裡”,直接output到電動機去。

>3.
這也是第二次講了。212型之AIP燃料加傳統電池之水下續航力僅為1638海浬。5000海浬者必訂是浮起使用柴油引擎(多次)充電或航行。此外燃料電池不可能以本身燃料進行再充電(因輸出大於輸入,只是平白浪費燃料)。事實上,全燃料電池系統必須由外部動力充電,完全沒有自身充電的可能性(否則即成永動機。除非攜帶傳統鉛酸電池再對其充電,但此舉顯然毫無意義),所有燃料電池不管使用任何燃料都是如此。

燃料電池幹嘛要”充電”?燃料電池只能加燃料,不能充電,能夠充電的,叫二次電池。5000km是在講”snorkel充電-下潛航行-再snorkel充電”的情況下,傳統潛艦的航程,而這說明了把電存到二次電池裡,會造成多少能量的損失。

>4.
這又是第二次講了,目前燃料電池取代的是傳統電池的空間,而非柴油引擎的空間。因燃料電池對傳統鉛酸電池有儲能優勢,但是對柴油卻沒有。

我就覺得很奇怪了:那你開到二十節的時候,到底要用什麼當動力?燃料電池?你又不打算裝一堆燃料電池;二次電池?都被取代光了,那來二次電池?

>5.
燃料電池之自持力(自持力係船艦自出海至返港總共經歷之時間,即為續航日數)為傳統動力潛艇的一半,係以可進行水上/呼吸管持續航行的前提做出。至於柴潛引擎操作法,目前所有潛艇(包含AIP潛艇)均為範例。最大的證據就是,沒有任何SS會在可以進行呼吸管深度潛航時,啟動其AIP引擎消耗寶貴的燃料,全都是使用柴油引擎實施航行。

你不是二次電池都沒了嗎?那你是說平常就放呼吸管在水面上,直到有必要時才下潛?那還要發展AIP幹嘛?連傳統柴潛能完全在水下的時間都比這樣長。

>6.
所有SS的操作概念是,能使用柴油引擎時便使用柴油引擎,不能使用柴油引擎時方才使用傳統電池/燃料電池或閉循環機。目前沒有任何SS計畫使用全燃料電池。全燃料電池僅係商業上某些車種的考量,尚須時間考驗。

等著看好了,燃料電池的價格,每五年會下降一半。


NO:63_119
SANJYSAN  於 2003/06/28 21:4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忘了說一件事:”自持時間將會降到一半不到”的說法不合理,還有一個理由是──別的潛艦用來裝二次電池、柴油機、和減震裝置的空間,在全燃料電池潛艦上,可以拿來裝氫或甲醇…

看來acetw兄似乎認為,氫氧轉化裝置、甲醇內燃機;低溫高壓氣瓶,冷卻與壓力維持系統、高壓氣體輸管路體系、減壓裝置等必備輔助支援系統不佔空間?

目前的AIP主機遠比柴油主機小,但相對的出力也只有後者的1/10。假如要完全取代,則勢必也要大幅增加體積。此外,燃料電池仍須一定數量的二次電池,以在其不啟動時提供維持電力,如此何來額外的空間?

此外,柴油的儲存系統結構非常簡單,事實上就只是水箱而已。所有油櫃和水櫃均可以通用,在柴油用完時,充當額外的水櫃或是打入空氣當作額外的浮力櫃。這也使柴油櫃不需一定的形狀,可沿著船殼部署,以達到最大的艇身容積利用率。

可是300大氣壓的高壓氣瓶卻只有少數幾一種形狀,圓形或圓桶型,而且要長時間維持高壓,每個圓桶的體積(直徑)會受到限制(承受壓力所需外殼厚度和直徑成平方比)。因此空間利用率就受到嚴重限制。此外若需以大量中小型壓縮鋼瓶儲存液氫,則必須使用複雜的高壓液體/氣體管路來連結輸送,這也是非常佔體積的東西。難道acetw兄真的天真的以為,同樣200立方公尺的燃料儲存空間,液氫槽儲存體系的大小可以和柴油槽相比嗎?

此外,同體積的液氫比柴油確實輕許多。但是要長期儲存(數十天)液氫,所需的300大氣壓高壓鋼瓶本身則是非常重的東西。這只要隨手拿一瓶氣體滅火器就可以知道了。我手邊恰好有瓶小支的Halon,壓力為400psi(約27.5大氣壓),容量為10公升。其上標示非常清楚:藥劑重2.2kg,全重3.72kg。也就是說,鋼瓶本身重1.52kg,佔全重的40%。而這才27.5大氣壓而已,若是300大氣壓的鋼瓶,比內容物重上兩三倍都並非沒有可能。而這一來,液氫重量較低獲得的效率,又要降低不少了。

acetw兄似乎也忘了,在許多SS上(以及SSN),某些柴油油箱與你所鄙視的二次電池體系實際上被安排成為潛艦的最後裝甲。雖然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中不足以使潛艦被擊中時不沈沒,但卻可以略微降低爆炸威力,減緩沈沒時間,以增加成員進入逃生艙的機會。而燃料電池系統(特別是需要高壓儲存燃料的系統)的作用剛好相反,萬一受創,甚至只是不很嚴重的創傷如近距離的爆震影響導致氣閥鬆脫,很可能就直接爆炸釋放壓力,立即摧毀整艘潛艦。


NO:63_120
SANJYSAN  於 2003/06/28 22:2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吧,還說沒有斷章取義。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63_110

1.
AIP取代的不是SS上的柴油機,而是部分取代其上鉛酸電池艙組(一般鉛酸電池佔SS極大容積與重量,例如209級的電池組便佔了全艇容積的25%)

你連別人的文章都沒認真看。二次電池不可能從潛艦上消失,燃料電池只會部分取代燃料電池。例如在212上,有柴油機,有氫燃料電池,同時也有二次電池。

2.
真不容易,你終於承認自己在詭辯了吧。

你說的沒錯,現代柴電SS的最大航程是由於其產生的電力”不蓄到電池裡”,直接output到電動機去。
那麼你為何要拿強迫SS把電池先蓄到電池裡,再轉到電動機,然後拿這種打了折的航程來跟AIP比?這不是詭辯是什麼?

柴油機的長大航程就是來自呼吸管航行時,可以直接將電力output到電動機裡去,必要時再使用電池潛航。一般例行巡航時,何必全程不用呼吸管潛航?如果沒有必要,為何要先經過電池?這就好像你在比兩種戰機續航力的時候,將你那種使用巡航速度,叫另一種全程開軍用推力的情況來比。你這樣比較,是何居心?

3.
間接驅動沒效率只有你在說而已。現在所有SS都是間接驅動,航程都比水面艦長,你怎麼解釋?美國海軍的全電力驅動計畫同時要求更長的續航力,你怎麼解釋?汽油-電力混合動力車節省25%~40%燃油,你又怎麼解釋?沒效率的技術,怎麼反而可以省油?

我們從頭到尾講的都不是引擎的效率,是燃料的整體效率。重點在燃料的消耗,而不是引擎本身熱效率一個單一指標。

4.
等著看好了?這話誰都會說。我也會說等著瞧,未來會有光子力,靈子力引擎取代燃料電池和核引擎。
講這種話有何意義?

又,燃料電池價格下降,和我們的討論何干?那對於燃料電池在SS上的應用影響並沒有多少。石油危機時,汽車界要設計省油汽車來因應難關,同一時期設計的軍艦與戰鬥機有考量一桶石油10美金還是40美金嗎?你聽過省油軍艦,省油戰鬥機嗎?

5.
誰說二次電池都沒了?你在哪裡看到我說這句話?早講過n次了。即使你要把柴油機踢掉換上AIP,你的SS一樣要裝二次電池,那個無論如何都省不了。不要說AIPSS,連SSN上都得裝二次電池。二次電池都沒了可是你老兄自己說的話,忘了自己說過的這句話嗎?還是你特別補充的哩。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63_114
別的潛艦用來裝二次電池、柴油機、和減震裝置的空間,在全燃料電池潛艦上,可以拿來裝氫或甲醇


柴潛真要加強水下的戰術續航力,那很簡單,裝一個AIP module進來就好了,就像212一樣。不管是燃料電池或閉循環機都沒關係,沒必要也不可能特地去搞全燃料電池。就算燃料電池在便宜,甚至免費贈送都一樣。燃料電池有他的優點,但也有他的限制。現在你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完全忘了他的限制。

再強調一次,這個標題從頭到尾,包含我在內版上從沒人反對給SS裝一個AIP module,唯一反對的是去搞什麼全燃料電池SS。請搞清楚狀況再來討論。


NO:63_121
SANJYSAN  於 2003/06/28 23:1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小毛:

原文的立論重點是仿製,許多技術國內確實都有。但實際作出來的成果,不見得就會比較好。最終結果還是得要自己投入金錢、人力與時間去慢慢熬。這已經有很多實際的例子,而且還是不同層面的例子。

比如說仿南非XT-82的155mm炮,聯勤是作的出來,但砲管鋼材中鋼無法生產,得進口,因此無法量產。
比如說M-48H的勇虎,性能如何不必我多說,造價直追M1。

這是比較負面的例子,正面的有,中科院飛彈所,聯勤輕兵器之類的但是這些比較正面的部分,也都是投入大批金錢人力,持需相當長的時間,然後才有結果。很多問題都是不足為外人道,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去研究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就叫domain know how,是現代公司之所以能賺錢的最大資本。而這些是沒有辦法取巧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武器自製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能靠賣武器賺錢的,世界上一個國家都沒有。好一點的頂多只能靠賣武器來維持自己的生產與研發能力。例如每年軍火外銷額最高的美國,外銷營業額不過每年一兩百億。

不要以為外銷一兩百億的軍火很多。通用汽車一年的營業額就2000億,大家熟悉的M$一年就600億(還是800?今年的不清楚)。而且他們投入的成本都低的多,是實實在在的營業獲利。而美國國防預算則每年投入數千億,其中至少1000億是投入武器研發。也就是說,美國的軍火外銷只能減少虧損而已。從民間層面上來看,雷松、LM等軍火商賣軍火可能賺了錢,但實際上研發與生產卻是由美國國防部大量貼補(因為美軍是最大客戶),而國防部的錢來自納稅人的口袋,結果到最後,錢都是從人民口袋裡掏出來的。

如果真正去研究的話,可以瞭解軍火工業沒有利益可言。特別規模越大越是如此(下游承包產業或許可以成為別人的體系來賺一點錢,如昆儀)。軍火商最大的市場就是自己的政府,也就是說要建立自己的武器工業,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覺悟,民間要出錢。稅要多收一點。到頭來還是那句話,你願意繳多少稅?

國造潛艦的部分,假設自製潛艦出現像勇虎一樣的狀況,船作出來了,性能普通,價格卻一艘十幾二十億,直追美國SSN,到時怎麼辦?有誰願意付錢?即使改變外銷政策,大力外銷,而老共又很好心的不阻止,請問誰會買?講難聽一點,台灣自製的潛艦能跟HDW的212/214競爭嗎?技術上沒人家好,成本上又比人家高許多。真要賣出去,還得降價由政府倒貼錢提供補助才行。而錢自然又是從納稅人口袋裡掏出來的。

以韓國的金鷹為例,那是搭上下一代教練機的班車,剛好可以競爭而已。如果五年前漢翔就拿部訓IDF出來和美國大廠合作,然後老共那邊又不干擾的話,那麼確實有機會搭上這班車,收回一點研發成本,運氣好的話賺一點錢。可是潛艦又是另一回事了,這是沒有便車可搭的。

講到國防,武器只是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決心,是意志。講到軍備,軍火自製也是次要的東西,比較重要的是國內工商產業體制是否健全?能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比如說拼命想要承包潛艦的中船好了。他現在是得靠潛艦才能撐的下去的情況。可是同樣可以造潛艦的德國HDW,日本的船廠,他們都有大量民間各類商船訂單,並不是只靠潛艦撐的。而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中船的產品真的品質優良,那麼不需要造潛艦,不需要政府付錢(其實就是納稅人付錢)補貼他也可以靠商船訂單活下來。而如果中船接不到訂單,得靠持續補貼的話,那麼如果將潛艦交給他們造,國人(特別是海軍潛艦戰隊,開船出海的那些人)真的放心嗎?

必需要有一種認知:政府不是為了補貼扶助某種產業才成立的。政府是受託進行資源的有效分配與秩序管理,不要期待大有為的政府,大刀闊斧的去幹什麼事,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較重要啊。


NO:63_122
吱吱鼠  於 2003/06/28 23:5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自製潛艦絕對不可能廉價,但也可以透過許多方式降低成本,如不是完全獨立製作,採用合資或是合作的方式與國際大廠結合,重點是對於國防產業的政策必須修正,改成鼓勵外銷,如此花在研發方面的錢才有機會回收(如韓國的金鷹模式)。

鼓勵外銷?不可能。
沒有市場也沒有競爭力,加上中國的阻力根本不可能有什麼賣出。
台灣搞武器外銷,這就叫做虧損定了的產業。
韓國的金鷹?那是很可能失敗的例子。
自己的市場不大,亞洲各國為了省錢會直接用F-16作為訓練機。
至於歐洲?那更不用想了,自己就有一種歐洲教練機了,還用你韓國去搶市場?
當國造派抱怨政府不學韓國的時候,卻沒有注意到韓國正走向台灣以前失敗的路。
請注意韓國的決心,以海軍來說,造成KDX-2從六艘只剩下一艘、KDX-3也很危險。
這就是不管國家力量而決心國造的下場,台灣還要學嗎?


NO:63_123
吱吱鼠  於 2003/06/29 00:1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小毛在NO:63_11曾經提過一些次項目的技術難度,都是小毛平時關心國內相關產業發展所給的結論,請各位大大指教。

國防自主這種東西對台灣可說是食之無味而棄之不可惜。
會覺得放走國造產業可惜的心理,是導致台灣始終無法進步的阻力。
次系統大家都說有把握,但是潛艦就不可能只有次系統。
韓國的授權生產,德國原廠不給主機零件還是完成不了。
韓國的自主決心,讓三軍先飽受其害,現在還看不到利基在哪裡。
中船還是先想想如何把資產“等於”負債吧,否則一個資產小於負債的公司要如何使客戶放心?
國造產業不能只想靠政府扶持,這種產業就叫做廢物。


NO:63_124
acetw  於 2003/06/29 00:2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一,關於冷涷的問題,100W/kg這個數字實在太多了。就算是100W/kg好了,”半衰期”大約也是十天(你可以自己算算看),何況其實也不用完全防止氣化的問題,本來就要用掉的。不會有”只能貯存四週”這種事。

>同容量的汽油車攜帶的汽油重量是容積液氫車的10倍,續航力則是兩倍

二,你自己說話不清不楚,我也很難回答。我到現在才知道你的AIP是”用AIP系統取代一部分二次電池,但是保留一部分,另外也保留柴油機”。你知道你這種設計會有什麼問題嗎?原本一般有大量二次電池的傳統潛艦,在水下全速跑個一兩個小時電池就乾了(需要說明嗎?沒有我就跳過不說了),你還要砍二次電池,而且平常還不用AIP,那表示電池不可能一直保持全滿,那我就不知道有戰術上需求時,你要怎麼樣才能跑得動?

光靠小功率的AIP就能活命?別鬧了。

三,212上,有柴油機,有氫燃料電池,同時也有二次電池,沒錯。但是,它的缺點是什麼?AIP的巡航速度很低,而且人家也還是裝了一堆二次電池。而我的看法是:拿掉柴油機,拿掉二次電池,全部裝燃料電池,才有可能完全解決最高航速和巡航距離的矛盾問題。

四,
>那麼你為何要拿強迫SS把電池先蓄到電池裡,再轉到電動機,然後拿這種打了折的航程來跟AIP比?這不是詭辯是什麼?

你可以在敵人的海域裡snorkel,我沒話說。

五,
>汽油-電力混合動力車節省25%~40%燃油,你又怎麼解釋?沒效率的技術,怎麼反而可以省油?

車子用電動的好處是什麼?一,時常保持在最佳效率下運轉,走走停停的引擎沒有效率,二,電力可以經由煞車回收。這兩點和船有什麼關係?

六,
>燃料電池價格下降,和我們的討論何干?

如果APG-77一顆只要80萬而不是320萬,那我們今天就會看到到處都是裝了APAR的戰機。是沒什麼,價錢也只不過差了四倍而已。今天燃料電池的價格和理想價格(可以取代內燃機的價格),差了可不只四倍。還記得嗎?每五年下降一半。

七,
>可是300大氣壓的高壓氣瓶卻只有少數幾一種形狀,圓形或圓桶型,而且要長時間維持高壓,每個圓桶的體積(直徑)會受到限制(承受壓力所需外殼厚度和直徑成平方比)。因此空間利用率就受到嚴重限制。此外若需以大量中小型壓縮鋼瓶儲存液氫,則必須使用複雜的高壓液體/氣體管路來連結輸送,這也是非常佔體積的東西。難道acetw兄真的天真的以為,同樣200立方公尺的燃料儲存空間,液氫槽儲存體系的大小可以和柴油槽相比嗎?

你用柴油機,一樣要一堆空間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2.html


NO:63_125
Arthur K.T  於 2003/06/29 01:1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SANJYSAN acetw 兩位的論戰可真熱鬧。
從回合上來看,SANJYSAN表面上佔上風
但仍有漏洞問題,acetw加油 ^_^~ (敝人打字不快,還是不要插花好。)

想請教SANJYSAN 50%數據 怎麼算來的,謝謝。

>潛艦國造的問題很簡單,你願意一年繳多少稅?願意50%
的話,那國造當然沒什麼問題。【NO:63_48】

另外
個人一點小小看法
台灣如要自主研發製造SS(20年50%~自製率),以動力系統來說
1.柴油機+發電機+高效能二次電池(+燃料電池)
2.全燃料電池動力(含少量二次電池)

以台灣現在掌握的科技,2.是較佳選擇。
而以可見的未來(15~20年)趨勢, 2 > 1。

PS.剛要貼,就看到SANJYSAN 貼出 NO:63_121
內容寫得好,認同。


NO:63_126
UT8902  於 2003/06/29 01:3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當國造派抱怨政府不學韓國的時候,卻沒有注意到韓國正走向台灣以前失敗的路。
老實說,這是國造派的一個大盲點。韓國在造艦上是有一定的成就,但說到造潛艦,又是另一回事。韓國從70年代中就開始推動自造潛艦的計畫。但在美國不協助的情況下,造艦計畫到處碰壁,最後放棄一步登天的造艦計畫,改成向德國進口12艘209型,分成三批進行造艦技術轉移,最終以建立潛艦建造能力目標。但過了二十幾年,現在韓國選定的下一代潛艦還是德國潛艦,而不是韓國國造潛艦。以韓國人的性格來說,只要造的出像樣的潛艦的話,不會去買現成的德國潛艦。以韓國的環境及努力,花了二十幾年也沒搞成的東西,為什麼報上的國造派說的像自組電腦一樣簡單,有藍圖,買系統,組裝一下,只花幾年就能有台灣自製的潛艦? 造潛艦可不比造戰機簡單呢!
其實我並不反對自造潛艦的計畫。在現有技術不足的情況下,台灣可從小型潛艦的試造開始,以累積造艦技術;而不是為了搶80億美金的生意而隨便開出不知何時兌現的造艦空頭支票。
老實說,以台灣的資源及現在的情勢,實在禁不起這種浪費,不管在時間上或金錢上都是。

PS:給吱吱鼠兄,韓國的KDX-2及3應該沒問題。韓國今年的國防預算成長28%(160億美金),就是為了應付KDX-2,3,LDX(10000噸級兩棲登陸艦),F-15K及其他武器裝備的採購。


NO:63_127
HOTARU  於 2003/06/29 01:4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 亦即即使採用海龍海虎的設計圖,光是電池部分採用目前的最新技術說不定就可以提高潛航速度
> 1-2成,潛航時間也有可能延長。

潛艦的航速取決於電動馬達出力跟外型阻力,與電池無關,電池電力再大,電動機的最大馬力也
不會改變,能改善的是水下續航力.而柴潛用電動機的馬力約在3000hp~~6000hp左右.比起同噸
位水面艦小很多,水面艦用電動機的馬力可以遠大於此,這是因為潛艦比起水面艦有太多的限制
.許多年前已經有數萬馬力的電動機供商船使用(我看過最大的數字是單具電動機六萬馬力).

> 請注意韓國的決心,以海軍來說,造成KDX-2從六艘只剩下一艘、KDX-3也很危險。
> 這就是不管國家力量而決心國造的下場,台灣還要學嗎?

哪有這回事?韓國的KDX系列都是三艘成級,KDX-2第二艘都下水了,第三艘也在船台上了,
KDX-3三艘的雷達都下訂了,哪來的危險?韓國的造船業又不像中船不接軍艦訂單就會死.

台灣潛艦國造最大阻礙在中船,中船體質改善了,造潛艦的相關設備也齊備之後,這個議題
才有討論的空間.


NO:63_128
SANJYSAN  於 2003/06/29 04:1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
關於冷凍的部分需要多少能量我也不清楚。我只確定一件事: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一般家裡用的電冰箱出力,而是一個20~40K,並且至少300大氣壓的的溫度維持系統。

附帶一提,不管半衰期是幾天,總之有一個半衰期,就等於縮減液氫燃料電池實際上可供作戰數運用的能量輸出,也就是說減低這種燃料的效率。這一來一開始號稱的液氫具有汽油柴油XX倍的能量優勢的說法就得打個折了,那XX倍得先減去自身儲存所需的能量。

確實液氫是本來就要用掉的東西,但沒人會把他再開往戰區的途中就用掉。

附帶一提,如果是混合型AIP潛艦,比如212級,則平時將使用柴油引擎的電力去維持液氫的狀態。

2.
你到現在才知道?我這種設計有什麼問題?你老兄也太看得起我了。你自己也貼出來的那個網址的照片,那上面畫的清清楚楚,正是三種都裝的設計。你不會把它當成我的設計吧?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我只能說,很遺憾,這不是我的設計,如果是的話我早就發了。這是HDW、DCN、鹿特丹乾塢公司,瑞典、以及俄羅斯的造船廠。眼前所有AIP潛艇全都是這樣設計的,無一例外。原來他們的設計全都有問題嗎?這還真是失敬失敬,你老兄不如開家公司去指導他們AIP潛艇應該怎麼設計吧,合約一定接不完。

閒話休提,這種設計跑不跑得動?既然平常巡航不用AIP,有戰術需求時當然就大開AIP,不然你以為AIP應該何時打開?而既然大開AIP,你說跑不跑的動?算給你看,以212為例,二次電池組的比例雖比209少很多,但仍然相當多,外加一個1.8噸液氫的AIP,水下航程達到1638nm。光靠AIP的話1250nm,但極速度只有6.5節(此速度下續航距離會縮短)。光開AIP開4.5節可跑1250nm。

嫌不夠嗎?再加二次電池供電。(212的二次電池裝的比209少,大約只有一半到2/3之間,209兩個蓄電池艙,212只有一個比較大一點的,但由於技術的進步[別忘了不是只有燃料電池的技術才會進步],212單靠二次電池的水下續航力就比209多8%)把1638-1250=388,這就是212的二次電池水下續航力(3~4節,算3.5節,只能用2撐節48小時的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要小看二次電池的進步),約110小時。

這也就是說,如果同時開AIP與二次電池的最經濟巡航輸出,速度是4.5+3.5=8節,並且可持續至少110小時(110小時候二次電池用完,但仍可以用AIP的4.5節再跑168小時)。此時若是把AIP的輸出增加,則可以用6.5+3.5=10kt的時間跑上11hr,然後還可以再跑上100小時以上。而如果必要的話,把二次電池全力輸出,以20節的速度逃跑(會使用這種速度的唯一時機就是敵艦釋出魚雷的時候)可以衝上1小時,而之後還有AIP可以再用上兩百多小時,絕對夠用。

你的問題就是錯誤的以為潛艇需要以20節速度長時間持續行動。但事實上SS在一趟航行中90%的時間內速度不超過10節,通常是8節左右(SSN為15節),只有接敵時的最緊急的情況才會衝到20節(甚至平常接敵時也不會到20節,就連動力無限的SSN也一樣,沒事跑那麼快是自殺行為)。至於一般攔截速度呢?荷蘭的鹿特丹乾塢公司曾發表過他們產品Moray的優勢:當Moray以10節速度進行水下航行攔截任務時,其對於敵方SS的攔截效率比使用不具AIP混合系統的SS高出10%。這個說法裡面還隱藏得很多有意思的訊息,大家可以自己品味。

AIP的最大優點是,讓SS不會變成死體。在沒有AIP的情況下,SS遇到緊急情況時快速運動很快就會把電池用光,這時就得上浮。但加了AIP以後(即使只是一個模組),雖然SS仍然遇到緊急情況仍然會在短時間內把二次電池用完,但接下來靠AIP仍可以繼續航行脫離險境。所有對於AIP的讚揚都是水下長時間持續航行,沒有一個是讚揚說AIP可以在水下作持續高速航行的,事實上也不需要。

4.
過去與現在所有的SS,全都在敵人海域里用snorkel。當然現在是用數十分鐘的時間緊急充電,然後再進行低速航行,間隔數十個小時。問題來了,敵人海域有多廣?以212論,航程8000nm,其中有多少比例在敵人海域中航行?這就像是飛行員會在緊急時拿後燃器來躲飛彈,但沒那個飛行員會在巡航時就開後燃器巡航。救命裝置一定到了必要時候才使用。

5.
柴油主機沒有最佳效率速度?不知前面是誰說柴油主機的效率是在全速運轉中達到的?

6.
你老兄似乎忘了AIP裡面還有史特靈機,燃料電池裡面還有燒甲醇的。這些的價格可都沒單純液氫燃料電池價格那麼貴那麼難以處理。但這些依然沒有取代柴油機變成潛艇唯一的動力。

類似的例子,燃器渦輪也沒有貴到裝不起,而水面艦turbine也已經很久了,而且是大批大批的裝。偏偏潛艦就是不裝這種的。道理非常簡單,因為環境上不適合,而不是價錢太貴。

又,使用APG-77當例子實在太好笑了,飛機可以跟船比嗎。同樣舉個反例,SPY比APG-77貴上n倍,神盾一樣滿地爬。光老美就買了60條,最近各國更是拼命買。不要說SPY,新型艦用陣列如APAR、Sampson這些哪一種比APG-77便宜的?各國海軍還不是照樣大力砸錢採購。

船的預算和飛機的預算是兩回事。多數人可以接受一條潛艇3~5億,一條神盾10億,但沒有幾個人能接受一架戰鬥機1億2億的。

7.
柴油機?一堆空間?你在說什麼空間?同學,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燃料佔的空間,你轉這張圖上來,想討論什麼東西的空間?你想說柴油引擎佔空間?好啊,那我們就來討論引擎好了。就以這張圖的212結構來討論好了。中間那段紅色看到沒?知道那是什麼嗎?正巧下面有寫,fuel cell plant,燃料電池發電機。既不是液氫,也不是液氧。現在你知道燃料電池的發電機/轉換裝置也要佔空間了吧?那個fuel cell plant裡面塞了什麼你知道嗎?9組燃料電池發電機,每組輸出功率34KW,9組共306KW。這306KW的發電機組不含燃料就佔了那樣的空間大小。請記下來,記不住的話拿隻筆寫下來。

ok,我們繼續,那個柴油機的空間,也就是你這裡想要強調的空間裡面到底裝了什麼東西?那也沒什麼,不過是一台MTU 16V 396型廢棄增壓高速柴油機,出力4,243hp/3,120KW。

使用簡單的除法,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這個柴油機的出力是那個燃料電池發電機組的10倍。假設今天你要踢掉柴油機,那也可以,不過你不會想只用306KW來推動全艦吧?至少也要補到同樣的出力等級。換句話說,你需要把fuel cell plant的數量增加10倍,從原來的9台變成90台。然後你才能有3060KW的出力。

接下來就是有趣的腦筋急轉彎時間了。90台fuel cell plant需要多少空間?讓我們再把那張圖拿出來,把原先標著fuel cell plant的部分放大十倍。恭喜,你得到一艘全燃料電池潛艦的引擎所佔的空間了。

有閒的人不妨把那張圖片抓下來,用小畫家之類的繪圖軟體自己把fuel cell plant的部分剪貼複製玩個貼貼看,看看所謂的「全燃料電池潛艦」的引擎到底會佔上多少空間?看看把212的306KW燃料電池放大十倍以後,那個212級到底還剩下多少空間。然後再來考慮一下是不是應該發展全燃料電池引擎潛艦。


NO:63_129
Zenobia  於 2003/06/29 04:3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Oh brother...

I hate to say that both SANJYSAN and Acetw both have 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fuel cell powers.

The future of pure fuel cell powered submarines, except those small and maybe unmanned ones, lies in th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 Granted, such system will be a co-gen system, but the system does not need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xcept as a back-up, just like the diesel motor in a nuclear-powered submarine. Do a google search on SOFC and see w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Aliens are doing to make such a thing a reality.

The fuel cells that are used today in the AIP submarines, however, are NOT SOFCs. These fuel cells are of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and sometimes known as Polymer Electrolyde Fuel Cell, PEFC) type and serve just like what SANJYSAN had described. All the fuel cells in the current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regardless they are cars, buses, or submarines, are PEMFC/PEFC type, but that does not mean it is the only type of the fuel cells. Consequently, the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PEMFC/PEFC do not always apply on other types of fuel cells. Can PEMFC/PEFC be used as the pure propulsion source for the submarines? Maybe, but currently it does not look very promising for larger submarines.

Lastly,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is a big problem, but SOFC does NOT need to carry liquid hydrogen anyway. As a result, all the arguements with regard to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and its volumetric heat content are COMPLETELY IRRELEVANT to whether fuel cell could be used as a pure propulsion source.

Please spend some time doing some literature research on fuel cell before you jump on the topic.


NO:63_130
SANJYSAN  於 2003/06/29 04:3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Arthur K.T :

50%的稅率是從哪來的?這還用說嗎?當然是隨口說說的啦^_^

其實要算也不是不是可以。這裡有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歲入歲出簡明比較分析表: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1/92ctab/92c102.htm

這裡則是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及累進稅率表:
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moea-web/Climate/InvestCosts/Taxes/Index-c.htm

用這兩個表可以去作粗淺的推估計算。至於這個計算就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動腦動手估算了。
我只要一想到要加稅就頭痛,不想自找麻煩。



NO:63_131
小毛  於 2003/06/29 05: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HOTARU

>亦即即使採用海龍海虎的設計圖,光是電池部分採用目前的最新技術說不定就可以提高潛航速度
> 1-2成,潛航時間也有可能延長。

不好意思,這裡沒寫清楚,是巡航速度可以增加1-2成(水下巡航速度),而不是最大速度。


NO:63_132
acetw  於 2003/06/29 13:5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www.gmfuelcell.com/w_shoop/pdf/Gerd%20Arnold(E).pdf

• Stainless steel double-walled cylindrical tank
• Multi-layer vacuum super isolation
• Heat Conductivity 0,05 W/K
• Vacuum Pressure 0,01 Pa
Hydrogen Content 4.6 kg
Temperature 20 K
Pressure, max 0,6 MPa
Gross Volume 130 l
Net Volume (Liquid Hydrogen) 68 l
Tank System Mass 90 kg
Dormancy 0-3 days
Boil Off 4 % per

這個是GM在作的車用LH2槽。它上面沒說能耗,,不過提到了boil off的速率是每天4%,而能耗一定包含在每天損失的氫氣內。算起來,半衰期約17天。而它會很占空間嗎?其實還好,用類似的科技在150m^3內儲存15噸的LH2是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實際上燃料電池的大小,看這張圖比較準: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5.html
放大十倍也遠遠占不滿柴油機的空間,更不用說二次電池了。

水下高速航行有多少需要?這就是戰術問題了。以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對敵艦隊發射反艦飛彈,發射完畢之後應該怎麼辦?當然是快點跑,趁對方的反潛直昇機還沒有飛過來之前離得越遠越好。要跑多遠呢?吊放聲納的有效範圍,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假設是7KM好了,而敵方的直昇機顯然會四處搜索而不是只在飛彈出水點上搜索,所以應該乘以二,14KM,再考慮到可能還要再躲一兩次攻擊,因此一個小時,至少四十五分鐘的高速航行是有必要的。而這正是所有目前低功率AIP潛艦(212、Scorpene…)的二次電池需求量的下限(還沒考慮到那些潛艦還是需要二次電池並聯AIP才能在水下以八節速巡航,實際上需求量應該更大)。而我搞不懂的是,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到底要裝多少二次電池,然後才會一下子說燃料電池可以取代二次電池,一下子又怎樣,立場變來變去,然後我就只好到處追著跑。

212之類的設計很好,但問題是:不做全燃料電池的潛艦,它的設計就到極限了。你不想辦法把二次電池和柴油機消滅掉,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性能上的突破。

至於說燃料電池燒甲醇就會比較便宜,或其它AIP很好用的,那恐怕是不了解。燒甲醇的燃料電池和燒氫氣的根本就是同一個!那篇文章上說得很清楚:轉化甲醇來提供氫氣。至於其它AIP,我前面也說過了,當要把它們的功率作大,而且還要能要多少電發多少電時,會很吵,很沒效率。


NO:63_133
acetw  於 2003/06/29 14:1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he future of pure fuel cell powered submarines, except those small and maybe unmanned ones, lies in th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

我知道這東西啊!不過我很懷疑它會在二十年之內實用化而且夠便宜,所以我就不考慮了…


NO:63_134
UT8902  於 2003/06/29 16:56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抱歉, 插個嘴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5.html
如果沒記錯,這圖中212背上的兩個大容器,就是儲存液氫,液氧的高壓容器

NO:63_135
cchs  於 2003/06/29 17:5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看幾位的討論,我提出一些讓人概念模糊的地方︰
我記得在『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理由與意圖』(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陸軍學術月刊/454/2_content.htm)學術文章中,作者指出︰依據世界幾個重要能源機構的研究指出,人類嚴重石油短缺,快則10年,慢則30年內即將來臨。
目前我國主戰兵器都仰賴石油,中國雖然也面臨能源危機,但大多數人民沒有能力享受現代化生活,對缺乏石油的危機感很低。台灣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卻嚴重許多,2000年核四案及近年來枯水期缺水危機、竹科斷電危機等等事件,似乎告訴我們所面臨的能源危機不是下一代或下世紀的事情,而是未來10~30年內沒有平價化替代能源的話,大家就準備回歸十九世紀以前時代的日常生活!
這可能是西方工業國家軍方採用核動力技術、研發燃料電池技術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廖宏祥(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寫過一篇論文『台灣軍備採購的五大問題』,其實也適用於本欄『台灣海軍最應全力發展之武器』、『潛艦還能國造嗎?』。依照其邏輯模式來討論,壹、 戰略規劃,潛艦國造政策對不對?貳、 國防工業,台灣有能力製造潛艦嗎?參、 訓練與準則,海軍潛艦兵力如何運用?肆、 後勤補給及伍、 軍事科學,幾位已經在討論了。
以SSK為例,如果決定外購武器,台灣可能買不到先進的SSK,如果研發AIP及fuel cell可能耗資巨大、費時費力而且影響戰備。而民進黨國防政策小組成員:召委陳忠信、李文忠、林進興、周慧瑛、梁牧養、郭榮宗、湯火聖在『民進黨國防政策小組預算評估報告—國防預算總體檢』中,對國防部重要軍購案的得失深入分析與提出具體建議,如果台灣GDP無法增加,又缺乏南韓朝野隨時準備戰爭的心理準備,我們真的會步上明鄭東寧王朝(1658~1683年)的後塵!
我整理了各位發言者的態度與立場如下︰
Agent Toganator、吱吱鼠、rubens、hsin、旁觀者2、razor、TG2000、SH潛艦兵、小滬尾、阿里不達、阿尼、等12人贊成外購,Zenobia、永遠的壁虎、聯合控制、士官長、sohonor、rio、Golden Lt Foot、等7人反對100%國造潛艦,kevin、SWAT98、喬、FARMER、小毛、小朋友、jumbo、peter、TIGER、布蘭妮、ryan2181、等11人贊成國造潛艦,WILLIAM、SANJYSAN、濱線、Luke-Skywalker、KGB、acetw、UT8902、hat、星塵回憶錄、潛艦兵、貓蓋先、No.1 M. E.、Monkey、Albert、曾公、Darth Panda、灌頂、VOR、mind1984、Tomcute、巫小榮、GLF、軍事迷、delta、Submarine、帖斯特、Excalibur@home、HOTARU、雪風、ILLwill、ㄚ易、後知後覺、Arthur K.T、等33人則未清楚表明立場。
不管您是否是KMT、DPP、PFP黨籍人士、如果您不是軍購人員、軍火代理商、中央民意代表、政府相關部門人員,會不會像我的感受雷同︰我國軍工產業到底會製造那些零組件?中科院與工研院,甚至於中研院及國科會到底擁有那些技術?海軍過去20年已經在FFG/PFG上耗費很多心血與人力、財力,等水面艦製造能力成熟了再談SSK自製比較務實些。其實購買8艘SSK潛艦如果是應付戰爭威脅所需的話,無法左右台灣海峽戰局,要封鎖中國東南沿海要港、擊潰東海艦隊、運輸船團等,在未來戰場條件下數量及火力都嚴重不足!
我覺得海軍10年後可能需要考慮核動力作戰艦,否則沒有石油供應,所有艦艇只是好看而已,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爭的慘敗可以讓中華民國海軍引以為鑑!況且美國政府即使發生政黨輪替,不重視盟友的生存需要是有史實為證的。
今天我們買不到F-22、F-35、DDG with Aegis system、SSK(214)、M1A2,總不能每樣都來自己製造實驗吧?解放軍如果採取這樣玩法遲早步上蘇聯後塵,到時候台灣成為倒霉的阿富汗或科索沃、車臣!我們研製戰車、戰鬥機、巡防艦都還未開花結果,現在又要研製潛艦?從SANJYSAN 與acetw的對話中,我雖然比較採信前者的說法,但是,除非海軍未來發展或採購SSN、SSBN,否則我軍在缺乏石油供應下只有全員戰死或投降兩條路。
我目前的看法是
一、 我國未來30年內的確無法獨立製造SSK。
二、 SSK的確是台灣的需要,而且數量需求不只8艘而已。
三、 石油供應嚴重短缺在10~30年內威脅所有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國家的永續發展,研發新動力系統來降低或取代依賴石油運作的內燃機是必要的。
四、 10年內台灣想取得軍事技術突破是幾乎不可能,缺乏穩定支持的資源與資金,但是,將人才投入相關理論與實務的研發,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次系統自製能力,減輕對外軍購經費的負擔。而在各次系統中必需使過去已經投資的項目持續下去,當與世界頂尖齊頭並進或出類拔瘁後,再去評估掌控其他次系統的得失。如載具艇身結構、匿蹤造型與塗料、fuel cell(不管是固態氧還是液態氫)、二次電池、聲納、螺旋槳、傳動軸等等項目。
五、 相關經費可以由國防部與外交部、經濟部、交通部、國安局各權責部門共同編列所需預算,交立法院聯席委員會審查,未來的政策政治責任可由行政院副院長(執行政務官)或政務委員承擔功過。
六、 所有相關檔案資料都必需e化處理,以在出現重大缺失前(財務透支、意外事故)偵測出來,進行危機處理。

NO:63_136
SANJYSAN  於 2003/06/29 19:0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
類似的科技在150m^3內儲存15噸LH2不成問題?我說同學啊,你不會連算術都不懂吧?前面的討論裡濱線兄早就舉出液氫的密度了,就算你忘了,從你列的spec也可以簡單算出來。這是算數,簡單的乘法除法耶。你要不要拿計算機重新按一按看看結果?計算機不在手邊嗎?沒關係,windows附屬應用程式底下的小算盤是很好用的,只要你用滑鼠點一點就出來了,舉手之勞而已嘛,不要連這點時間都不肯花。

請仔細看看你自己引的數據:

Hydrogen Content 4.6 kg
Gross Volume 130 l
Net Volume (Liquid Hydrogen) 68 l

看到沒有?這個GM的液氫槽攜帶液氫重4.6kg,淨容積68升,總容積130升,儲存槽實際體積達到燃料儲存容積的兩倍。這叫不佔空間?若以同樣的比例放大,儲存15噸液氫的容器Net Volume將有221.7m^3之譜,Gross Volume更將達到424m^3的驚人大小。而現在汽油車的油箱淨容量在50~60升之間,但整個油箱的大小絕不會超過70升的大小,柴油、汽油的油箱不是裝甲板,也不必承受幾百大氣壓與20K低溫,不需作的太厚。

424m^3是多大呢?光看總容積數字可能會抓不到概念。用簡單的計算可以讓大家易於瞭解。212的size是55.9×7×6,壓力殼直徑為前段6.8m,後段5.5m(以指揮台後端為分界)。這張圖可以明顯的看出前後段壓力殼的形狀與分界。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2.html

我們以後段壓力殼直徑的5.5m當作燃料槽的外部直徑,則燃料槽的長度為424/( (2.75^2)*3.14)=17.9m。也就是說,這個燃料槽的體積將會佔去艇身後半17.9公尺,相當于全艦總長度的1/3,或者後段壓力殼的全部長度還要再多一點。

這也就是說,15噸液氫儲存槽的容量將佔滿上圖整個後段壓力殼的部分,將會把柴油機,甚至連電動馬達全都給踢出去。

問題來了,這只是液氫槽的容積,但燃料電池除液氫外還需要液氧。燃燒15噸液氫所需液氧是多少呢?前面你的所有液氫液氧比例計算全部錯誤,原因在於你把液氫:液氧的比例設為1:16。實際上,一莫耳O2的質量確實是H2的16倍,但液氫燃料電池的反應是這樣的:
2H2 + O2 = 2H2O + 115.60 kcal

也就是說2莫耳的氫只需要一莫耳的氧,因此氫氧質量比例應為1:8,故15噸LH2完全燃燒需氧120噸。至於120噸液氧的體積,用濱線兄提供的密度1141 kg/m3,可算出約為105m^3。注意這同樣是Net Volume,那麼Gross Volume是多少呢?由於液氫液氧的儲存環境類似,故我們假設其Net Volume與Gross Volume的比例同樣為1:2,則120噸液氧容器的Gross Volume將為210m^3。

故攜帶15噸液氫之燃料電池需要的容器總體積應為:210+424=634m^3。,換算成後段壓力殼的5.5m直徑容器,則長度為26.7公尺,接近全艇總長的一半,或是前後壓力殼總長的2/3。若用前段壓力殼的直徑6.8m一體計算,則燃料槽長度應為17.5公尺,佔全艇長度的1/3,壓力殼全長的1/2弱。而這些只是儲存槽的部分,燃料電池發電機本體佔的體積還沒有算進去。

現在,你要不要重新設計一下你的全燃料電池潛艦,讓它更合理一點?

2.
老實說,我真的很難理解你的認知,你的邏輯與你的計算方法。誰規定212水下航行得靠AIP+電池才能跑到8節?別人寫的文章你是怎麼看的?你真的有看別人的文章嗎?還是你的閱讀能力有問題?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63_128
我前面舉的212的例子裡,指出的AIP+電池共同放電達到的8節速度,是可以持續跑110小時的速度。110小時啊,同學。110小時是4.5天。我還特別指明這是最低輸出的速度,最緊急的情況可是另外個,我看我再把它引一次好了:

而如果必要的話,把二次電池全力輸出,以20節的速度逃跑(會使用這種速度的唯一時機就是敵艦釋出魚雷的時候)可以衝上1小時,而之後還有AIP可以再用上兩百多小時,絕對夠用。

看到沒有?這是第二次貼,原封不動的文章。這也就是說,212光憑上面裝的二次電池就可以在水下以20節跑上1個小時。20節跑1個小時有多遠?同學,這是36km,這是完全不動AIP的狀況。你的吊放聲納要14km?那只要一半的時間,30分鐘就離開範圍了,此時還剩30分鐘的電池存量(如果這時減速到10節的話,還可以用2~3hr),你說這樣夠不夠?

那些潛艦還是需要二次電池並聯AIP才能在水下以八節速巡航??同學,你以為傳統潛艇「使用電池水下開極速只能跑1個小時」,這個極速兩字代表什麼意義?你以為這個極速的速度是多少?

照你閱讀文章的狀況,我舉212級當例子你可能會誤會,認為這是加上AIP的數字。我們用他上一代的209作例子好了。你不會認為209是AIP吧?他是純粹的柴電SS,他用電池在水下開極速也差不多是一個小時。他的電池水下極速是多少?同學,是23節,我再重複一次,209的水下電池航行極速是23節。這是只裝電池的極速,23節跑一個小時,之後就非得上浮不可。

而電池總出力與209近似的212當然也具有這種能力(不過他水下極速只有21節),與209不同的是他全速跑1個小時之後不需要浮起,開AIP靜靜離開也就是了。還是你覺得20節跑1個小時不夠過癮,認為應該多飆幾個小時?

又,誰的立場變來變去?我只發覺某人閱讀能力可能有點問題,現在又發現他的算術能力可能也有些問題。我的立場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AIP/燃料電池是個好用的工具,不過因為他的效能比傳統二次電池好,但比柴油差,因此裝一個module來用也就可以了,不需要大費周章搞什麼全燃料電池潛艦。我除了說SS裝燃料電池時,取代的是原本二次電池的空間,而且是部分取代之外,也多次提到二次電池絕不能完全不裝,就是全燃料電池潛艦也一樣。懷疑的話,不妨去把我貼的文章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一遍,不要再出現這種烏龍情況了。

3.
212性能已經到極限?不可能有性能上的突破?老兄啊,我真是越來越佩服你了。相比於之前的209,212本身就是一種突破,這是幾乎所有人都公認的事實。你老兄還真是是眾人皆醉你獨醒,獨排眾議,勇氣可嘉。我再一次給你誠心的建議,你不如去掛個牌開家顧問公司,指點一下HDW,教教他們212/214到底應該怎麼作才會有性能上的突破。你這種人才留在這版上發言真是太可惜了啊。

4.
你在說哪篇文章?是那篇宣稱什麼對水上交通工具而言,能從周遭水域源源不斷得到燃料,又可產生淡水使用,是一個十分理想的開發領域,且其亦有助於穩度控制。的文章嗎?真是不好意思,這篇文章我看到這句話就沒有往下看了,現在也早把它忘掉以節省腦容量了。

附帶一提,燃料電池不只是貴在fuel cell plant(國中化學課就有在試管裡作氫氧燃燒的實驗了),很大的部分是在液氫的儲存與搬運系統上。換成甲醇的話,至少比液氫好儲存多了(但若需要額外的液氧,一樣會有儲存問題)。現在只是甲醇能量密度與純液氫比較的差異而已(甲醇帶了個碳,質量比非常不利,不過空間上有優勢,但與柴油效益比仍須進一步計算)。最後,就算真的很貴,那又怎樣?潛艇一艘三四億,燃料電池一顆要多少錢?你不妨拿目前造的最新型型氫燃料電池車,以他的出力與價格作基礎,乘一乘放大到潛艦需要的規模(3000KW),然後再拿來討論。只用貴一個字只是單純在耍嘴皮子而已,唬不了多少人,也沒有任何討論意義。這個計算我就不幫你算了,讓你有表現的機會。

5.
>實際上燃料電池的大小,看這張圖比較準: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5.html
>放大十倍也遠遠占不滿柴油機的空間,更不用說二次電池了。
我以前貼的這張圖還比較大哩。
http://www.vif2ne.ru/nvk/forum/archive/503/503936.htm

我們現在說的是fuel cell plant喔,不是LH2/LO2槽喔。放大十倍也遠遠占不滿柴油機的空間?不知你看到的是什麼?要不要把那張圖當下來,用小畫家把你認為的fuel cell plant圈一圈再放上來,讓大家確認你的視力是否也有些問題?


我現在發覺,跟老兄你討論還真是累。不但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引用幾小時前貼的文章,還要幫你作驗算檢查你的計算結果到底對不對。這種情況讓我覺得很失望啊。


NO:63_137
SANJYSAN  於 2003/06/29 19:1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UT8902 :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5.html
這張圖上面的藍色鋼瓶是液氧,艦底的藍色細長鋼瓶才是液氫。
那上面的鋼瓶裝了液氧15噸,下面的瓶子則裝了液氫1.8噸。

這張圖有說明。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type_2122.html

液氫儲存槽管徑比較細的原因,應該是液氫儲存槽的壓力比較大的緣故。
壓力大,管徑就要小,否則鋼瓶厚度就要不成比例的增加。


NO:63_138
UT8902  於 2003/06/29 19:4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這張圖上面的藍色鋼瓶是液氧,艦底的藍色細長鋼瓶才是液氫。
謝謝SANJYSAN兄。
另外讓我補充一下有關甲醇燃料電池的說明。
現在的甲醇燃料電池所用的甲醇,都是濃度3%-6%的希釋液。就算是最近在CeBIT2003中展出的東芝的筆記型電腦用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用的也是高濃度甲醇(約50%),而不是純甲醇。這代表燃料槽的體積會比這裡各位大大計算的要大的多。至於出力如何,這裡有DMFC的資料(筆記型電腦用)可供參考:
出力最大20W 平均12W 電壓11V 100CC甲醇燃料可使用10小時 50CC約5小時
http://www.toshiba.co.jp/about/press/2003_03/pr_j0501.htm (日文)

NO:63_139
SANJYSAN  於 2003/06/29 19:4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cchs :

1.
fuel cell是一定要研究的。因為這不只是SSK可以用,很多東西也都可以用,這是一個可以獲利的項目,而且可以賺很多錢。這不是軍備或兵工問題,是商業/產業的問題。中研院研究的fuel cell不是為了要裝到SSK上,是要拿來賣錢的。

2.
國造潛艦也就別提了。我認為就算真的跳下去去造,計畫也一定會失敗。現在已經不是二十年前那種一個人說了算的年代了。別的不說,光那些立委承包商就足以搞垮這個案子。不過我認為,如果買了潛艦的話,一定要在國內建立基本的維修能力。這很重要。

附帶一提,如果進口潛艦的話,由自己負責部分fuel cell的生產或是maintain卻是可以考慮的。

3.
SSN的想法則有點不切實際。就算真的弄到SSN好了,海軍其他船艦也都是燒油的,要不要也跟著換核動力?就算海軍的船全裝核引擎好了,沒有空軍掩護依然不行。那空軍的戰機是不是也該裝上核引擎?這樣下來是沒完沒了的。

石油短缺的問題還不用太擔心。還有很多油田可以用,並且有更多的油田在探勘,也有許多人造石油的計畫。只是這些東西不具新聞性,一般很少報出來而已。

至於替代能源,也早就有了,只是價格問題而已。除了這個topic底下討論的fuel cell之外,太陽能、風力也是替代能源,而這些都是已經成熟的技術。只是目前價格無法和石油競爭。不過石油一旦漲價,那就不一樣了。所以不用擔心會回到19世紀。

to Zenobia:

SOFC我比較不熟,我熟的是車子用的部分,就是那個液氫的PEMFC。我只大約知道SOFC比較大,操作溫度1000度,主要目的是用在工廠或發電廠之類的地方,不太適合上車。


NO:63_140
acetw  於 2003/06/29 20:0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誰叫你”等比例放大”的?那按你這麼說,放大後的LH2罐豈不是厚度要破一公尺?根本不合理。

你根本沒想清楚嘛!寫了一堆字,一開始錯,後面通通都是錯的。

後面更奇怪了,一開始這裡是在討論會不會有全燃料電池潛艦,現在你在跟我吵什麼?我有說212沒用嗎?沒有啊!我頂多只有說212之類的設計有瓶頸,戰術上受到的限制比較大(又不是只有脫離才要開到極速,占位也要極速;再說了,電池也會老化,最大容量會慢慢減少,每三到五年要換一次),就這樣而已。你在跟我吵什麼?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碰到這種事常常很不耐煩,不想說太多的原因,常常雞同鴨講嘛!

為什麼燃料電池的價錢很重要?看看潛艦上的二次電池就知道了。絕大多數潛艦上的二次電池都是鉛酸電池,但是鉛酸電池是性能最好的電池嗎?不是的,鋅銀電池或鋰電池的性能都比鉛酸電池優越,它們也不是不能在潛艦上用(老美的特戰潛艦和一般的電動魚雷,用的都是鋅銀電池),但是問題就卡在價錢上。

至於有沒有人錢太多跑去玩鋅銀電池的?有,當年Barbel級的設計就是,只是後來也放棄了,留下那個超大出力的電動機。

燃料電池有多大?http://www.vif2ne.ru/nvk/forum/archive/503/503936.htm
看清楚一點,是柴油機右邊那個深藍色的東西,不要連旁邊的通道都算進去哦,先前那張圖紅色的部分是連通道都算進去了。
輪機室的容積怎麼會沒燃料電池的十倍?


NO:63_141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29 20:18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容小弟出個聲
對於這方面的知識 我是懂得不多啦
不過各位大大這兩天討論的似乎跟潛艦國造的標題有點遠了
要不要考慮移至其他新欄討論好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的學習^^

NO:63_142
Zenobia  於 2003/06/29 20:5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cchs:

麻煩看清楚些,我前面就說我不贊成國造;但是如果要搞,自然就要搞最有潛力的。

To acetw:

別擔心實用化和價格,反正是搭美國的順風車,我們就是出錢順便偷學,將來他們搞定了我們做個次包或區域代理商。

To SANJYSAN:

資料要更新啦,看看美國人和其他在搞 SOFC 的研究在幹什麼。


NO:63_143
布蘭妮  於 2003/06/29 21:0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其實大家可以用組裝電腦來想潛艦的建造會組電腦的人一定去商場買完零件後回來自己組裝在安裝作業系統就好像潛艦一樣現在我們一定要學會組裝將來維修才方便就像會組電腦的人自己會維護電腦一樣
至於完全自制那至少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形因為今天電腦零組件100% made in taiwan 也是政府在二三十年前全力扶植科技產業如臺積電聯電今天我們買的電腦零件才會大部份都是台灣制造的

NO:63_144
布蘭妮  於 2003/06/29 21:0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接上面
所以潛艦也是一樣先學會組裝在慢慢培養相關產業即使以後不能100% 自製至少8.90沒問題
要不然如果現在要自製潛艦就好像各位要立即自製電腦一樣又要學組裝又要蓋晶圓廠又要買技術籃圖
等......那將會是永無止盡的錢坑◇


給cchs兄你好厲害哦竟然可以把大家的意見資料作個統整  


NO:63_145
SANJYSAN  於 2003/06/29 21:2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1.
不合理?同學,你知道什麼才是合理的嗎?

就在我手上的這本「現代潛艇技術及發展」一書的下淺深度與耐壓艇體一節,其中就特別提到:

對於任何圓柱型的耐壓艇體而言,其強度隨著圓柱直徑的增大而降低。潛艇下淺的越深,則潛艇耐壓艇體的厚度就應該越大,或者耐壓艇體的直徑就應該越小,或者耐壓艇體就應該採用強度更高的結構材料。

而這是基本理論限制,適用於任何耐壓結構,不管是潛艇壓力殼或是工業用高壓鋼瓶,也不管是內壓還是外壓。簡單來說,對於一個三度空間的耐壓結構,給定一個壓力,如果不考慮改變材質,增大直徑的同時必須增大外殼強度(此時即為厚度),否則耐壓力就會下降。而厚度一增加,整個耐壓殼體質量佔整個容器的比例也就跟著增加。所以在高壓容器裡,通常會限制直徑大小,用較小而較多的容器來取代一個大型容器。付出的代價就是在空間利用上較差。

而這也就是為何颱風級要做成並列雙耐壓殼的原因了。他要增加艇內容積來放飛彈,但是耐壓殼放大將會造成耐壓力下降,而耐壓殼體積龐大,加厚又會造成重量大幅提昇,最後又沒有耐壓力數倍的鋼板(原來的已經是最好的了)。因此在不放大壓力殼直徑的要求下,使用並列雙耐壓殼,一方面擁有更大空間,另一方面規避了壓力殼直徑放大導致的艇殼耐壓力下降。

你不想等比例放大液氫容器?那也可以,用颱風級的同樣方法,多裝幾個也行。15噸的液氫,總共需要3261個你舉的那種淨容量68升/全體積130升的燃料箱,理論總體積依然是424m^3,但實際上這3261個燃料相需要疊放,中間難免留下空隙(疊放的圓柱體之間必然有空隙),需要的總共容納空間會更大,可能會大上10%~20%。

也就是說,你的認知是錯的,你的反駁也是錯的。雞同鴨講嗎?確實如此。

2.
我跟你吵什麼?我哪有跟你吵,我只不過只出你舉的構想,提的問題,使用的反駁等有問題而已。而這些都是白紙黑字,往前翻就可以看的到的。如果忘記的話,可在往前翻閱。

別忘了,我寫的東西的對你不一定有壞處,例如我舉出氫氧燃料比為1:8,而非你寫的1:16,雖然這是告訴你,你原本的計算錯了。但你卻可以因此而在你的設計裡減少液氧攜帶量,反過來講就是增加液氫的攜帶量。

如果我要跟你吵,我根本就不會寫出這件事。直接讓你繼續用錯誤的數字去計算就好了,這樣你只會算出更大的容量需求。

3.
價錢雖然重要,卻不是選擇與否的唯一因素。綜合考量才是。
我們討論的重點不在燃料電池貴不貴,而是在燃料電池的性能上是否足以完全取代柴油在SS的環境上使用。

如果你真的要討論價錢,那也可以,請先用現有的燃料電池車的出力與價格來作簡單的換算出來,這樣才有討論空間。

4.
深藍色那個嗎?你說的對。這樣十顆的話大約佔輪機室的1/3左右。


NO:63_146
旁觀者2  於 2003/06/29 23:0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我的觀點是 大家都知道 潛艇是的製造設計非常複雜
所以如果能在國際市場上買到 千萬不要做白老鼠
如果買不到 鑒於潛艇對台灣的重要性 那就非自製不可
要自製 就要扎扎實實的從基本功練起
而且要在可能範圍內 盡量減少專案的困難度 可行度 和符合軍方的需求
最好的方法就是拿現有的海龍盡可能的照抄 若有材料 技術等問題 就做一些小改
就像中國玩MIG21一樣 一邊造一邊學習
李傑也公開表示要選用成熟技術的潛艇 甚至不AIP
應該現階段海龍級應該可勉強符合軍方要求
我想這也是中船海軍的方案

至於燃料電池 這種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科技
不管多有潛力 運用在自製潛艇上 只會大大增加專案的困難度
中科院什麼時候能將燃料電池大型化 實用化還不知道
何況幾年後新的技術一發展出來 舊的又落伍了
要玩的話也要等到第一二艘自製潛艇做出來後再說


NO:63_147
小毛  於 2003/06/29 23:5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CCHS,

小毛在NO:63_11的立場是:
外購固然要積極爭取,決不輕易放棄,但是也要有最壞打算的準備,萬一真的外購困難重重,在已經有了海龍海虎設計圖的情況下,未嘗不能據此作出性能小幅提升的新海龍級潛艇,招標引進美系廠商進行整合工作,以補足國內不足的部分。

所以還是以外購為主,如外購有困難,只好自行發展。

最好的做法是,外購八艘潛艦,台美合作生產,台美各生產部分船段,前兩艘在美進行最後組裝,後六艘在台進行最後組裝。我方的艇殼加工技術可以學的較齊全。

然後台灣再自行試製兩艘練習用潛艦,來替代海獅海豹,擔任潛艦官兵訓練任務。逐步把完整潛艦所需要的技術補齊。


NO:63_148
acetw  於 2003/06/30 01:1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阿你也拜託一下,那個罐子那有要承受多少大氣壓力?那個網頁上很清楚,0.6MPa,相當於六個大氣壓,六個大氣壓要一公尺的罐壁,你不會覺得不合理?實際上,那個LH2的罐子會要10cm那麼厚,主要也是要絕熱,和壓力根本沒啥關係。

至於那個比例的事,非常感謝您糾正我的錯誤。我這個人一向粗心,以前已經做過的小研究,心裡已經有了結論,自然會想湊答案。Anyway,非常感謝,不過我還是要說,我對於全燃料電池潛艦非常有信心,而我會把注意力主要放在這上面。

至於全燃料電池潛艦(懶得打字,以下簡稱SSF)有多少效益和投資價值?我們可以先看它的任務內容和優點。以台灣而言,有兩項優點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一、反追蹤:每一次當台灣的海龍級出海時,老共都會派數艘潛艦來盯梢。當然,不是不能擺脫,但總是麻煩(畢竟你未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盯著)。但是,如果台灣有SSF呢?就可以一出海就深潛,然後用20節航行一兩百公里來甩掉追蹤。這時,除非對方派出SSN,否則應該盯不著;如果對方派出SSN,那起碼也是牽制住一艘SSN,再說SSN比較吵(除非是海狼,開20節還能靜音…),友軍比較容易幫忙。
二、戰略機動:今天假設一艘潛艦在巴士海峽執行任務,突然接到命令要去截擊從北方南下的登陸艦隊,這時就顯現速度的重要了。從對岸開過來,航程大約也就一到兩天,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跑六七百公里,只有SSN或SSF才做得到。而這也表示,SSF有一艘船當兩艘用的潛力,而和其它的傳統潛艦改進項目(增加電池、改用鋅銀電池、其它型式的AIP)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至於台灣的潛艦…我想還是先買二手的吧!二手的有兩個很重要的好處:
一、成軍時間快,替代海獅海豹,比較能應付威脅。
二、一下子買八艘全新潛艦,時程又都在2010年之後,有沒有辦法那麼快的時間(2010-2017)把海軍的潛艦部隊擴張2.5倍(4->10)?先買四艘二手的,淘汰兩艘舊的,擴張50%可能比較合理。等到2017年,再把台灣的SSF做出來…


NO:63_149
貓貓  於 2003/06/30 08:4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跑20節不是說跑便能跑,高速與聲納探測的能力成一個反比,全燃料電池不是不可行,但閣下要帶多少燃料才足夠高速所消耗的燃料??

兩天跑700公里,即每小時要跑14.6公里,算起上來,只要跑8節便可,當然實際上要跑上10節才能在48小時裡跑上700公里,全燃料電池潛艦也不一定能做到呢!!


NO:63_150
cchs  於 2003/06/30 12:4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Zenobia︰
我花四天時間回顧這個議題(自2003.02.16迄今)所有討論內容,主要針對國艦國造這個主題進行分類篩選與比較,所以意見分類為︰
一、 贊成國艦國造政策︰A︰贊成100%自製;B:贊成部分自製。
二、 反對國艦國造政策︰C︰贊成外購;D:反對外購。
如果將您歸類於錯誤位置,請見諒!
TO SANJYSAN︰
一、依能源委員會資料民國九十年自產能源占3%,進口能源占97%,其中石油含原油成品油共占51%為5466萬公秉油當量;液化天然氣683萬公秉油當量占6%;煤及煤產品占32%共3509萬公秉油當量。(引用海軍總部前情報署長蘭寧利將軍所寫<海軍學術月刊>「海軍可以對外人這麼說-我們為什麼需要紀德級艦」文中參考資料),軍方對能源的感受顯然異於民間企業界。即使石油供應完全斷絕是50年後的事,對國防而言也是迫在眉睫的危機,何況您沒告訴我10~30年內石油供應沒問題的確實證據?
二、如果20年後真的發生石油供應完全斷絕的話,戰爭型態勢必會發生劇烈變化,中國如果未來20年國內沒有社經動亂影響政權穩定運作,解放軍快反部隊素質有可能趕上1980s~1990s美軍水準(美軍自己評估各方面領先解放軍20~50年),那時候有些甚麼動力型態的軍事武器會威脅我國?
三、現在談購買或研發SSN、SSBN並不會太離譜,只是台灣整體國力實在讓人認為是自不量力,美軍報告指出解放軍努力把商業用科技應用於軍事用途,我國過去是暗中使用美軍科技來抗擊解放軍的侵佔,現在則在外購與自製政策間猶豫不決。
四、戰爭是暨現實而殘酷的,對於戰爭之霧,兩岸政府都沒有真正擺脫過去西方列強對第三世界軟硬兼施、以夷制夷的技倆?
五、當我閱讀您跟acetw的討論時,覺得您反對研發全燃料電池潛艦是根據燃料使用效率,而acetw則設定海軍戰術需求,堅持研發全燃料電池潛艦。而且兩位都對潛艦作戰實務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雖然我覺得您是從整艘潛艦的性能與運用為立論基礎,強調實用性與合理性。但是如果發生石油供應完全斷絕的話,全燃料電池潛艦反而成為扭轉戰局的決定性武器。如果回顧軍武發展史的話,決定性武器是應突破戰局需求而誕生,反而常常不符當時的準則與邏輯。
TO 小毛︰
我是覺得外購與自製好像魚與熊掌,如果我們能夠把風險因素儘量以數據來比對,才不會導致執行政策時有如啞巴吃黃蓮。
TO acetw︰
您能提出具體資料,讓我們對研發全燃料電池潛艦更有信心嗎?
我覺得目前diesol generator + fuel cell + Zn-Ag battery的金三角組合SANJYSAN的立論,fuel cell真的很難完全取代其他燃料系統,Zenobia也說明即使212/214等SSk或SSN,依然使用柴油引擎當動力備用系統,全燃料電池潛艦不需要動力備用系統嗎?
P.S. 我是真的外行,發言失誤之處請多糾正。

NO:63_151
永遠的壁虎  於 2003/06/30 12:54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小弟是認為 既然德國方面對於U212/U214 一直不肯放行
我們甘脆就朝風車國家下手 既然都要花那麼多錢
不如將RDM的海鰻級的設計買下來 反正他們也賣不出去 相信我們願意出錢就有辦法
再說其產品雖然還沒量產 但是風車國在潛艦的設計方面也相當的有水準
當初買的海龍也不是沒有其他國家用過 現在證明是相當好的產品
在加上海鰻級也是模組化的設計 只要德國將來在燃料電池方面肯出口
在加裝船段我們就有AIP的潛艦啦 不知這到底可不可行
而且我認為到現在為止德國還是那麼高姿態
要這樣求人家不如另想其他國家設計好了...

NO:63_152
acetw  於 2003/06/30 15:19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跑20節不是說跑便能跑,高速與聲納探測的能力成一個反比,全燃料電池不是不可行,但閣下要帶多少燃料才足夠高速所消耗的燃料??

是沒錯,不過SSN就是那麼幹的。我大概算了一下,如果說跑20節要4000kw(我想應該不用,一般柴潛的螺槳設計都是最佳化在龜速前進的情況,SSF應該可以用水噴射),跑一整天的話(約870km),大概要消耗30噸的液氫,對於一艘3000噸級的潛艦來說,還算可以接受的代價(就戰略的角度來看,雖然可能用掉大部分液氫,但起碼趕到了)。當然,如果潛艦的噸位比較小,就只能用比方說15節的速度來跑…

>兩天跑700公里,即每小時要跑14.6公里,算起上來,只要跑8節便可,當然實際上要跑上10節才能在48小時裡跑上700公里,全燃料電池潛艦也不一定能做到呢

我說”一兩天”,實際上其實是低於兩天的。從上海開來台灣,一天的時間就夠了吧!

>全燃料電池潛艦不需要動力備用系統嗎?

我沒有說不需要備用啊!只要很少量的二次電池(反正沒有要常充放電,鋅銀電池或鋰電池也可以)就夠了。

其實以台灣的條件,先開發無人潛艦可能比較實際,起碼動力系統比較不受限(比方說,過氧化氫內燃機),等到軍方對國內的造船業有信心了,再來做有人潛艦…

而無人潛艦可以做什麼呢?比方說水雷偵查、水文探測、區域阻絕(這樣就沒有敵我辨識的問題)、佈雷…


NO:63_153
acetw  於 2003/06/30 15:41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http://www.les.com.cn/nanjing/part/les/dzgc/dzgcjx/199908.htm

(acetw:亢龍魚雷計劃是確有其事啦!據說也曾試射過,性能不理想(吵了點…),現在狀況如何不清楚。至於其它的部分…僅供參考…)

台灣一直要求購買另外的柴油發電机潛艇,但至今未能如愿。為了消除供貨商害怕引
起大陸不滿的擔心,台灣時常提出迂回的建造和采購方案,但它們通常沒有實質性
結果。另一方面,隨著中山科研院的水下武器部成功地開發了本土的”亢龍”魚雷,
尋求一個現代化的重量級魚雷來裝備現存的兩艘GUPPY船只,兩艘”海龍”和未來所
有的潛艇的計划開始實現。”亢龍” 魚雷与美國的MK48 ADCAP异常相似,某些消息
人士認為,“亢龍”實際上就是台灣根据私下從某個歐洲友邦那里得到的MK48魚雷
所制造的克隆武器。另一些消息人事暗示雖然”海龍”通常被說成是裝備了印度尼
西亞許可證型的德國SUT魚雷,實際上它們一直裝備著Mk48魚雷。


NO:63_154
壞人  於 2003/06/30 17:30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30噸液態氫的體積不就要423.7立方公尺嗎?加上儲存槽壁的體積,那要多少空間?再加上液態氧體積,210立方公尺,3,000噸的潛艇也沒有地方擺呀!而且這還不可能放在一個槽裡,一定得分開許多槽存放,佔的體積更大。更何況潛艇還有浮力平衡的問題,多了這麼大體積的空間裝密度這麼低的液體,浮力要怎麼調整?還得有額外的壓艙水,也就是說額外壓艙水櫃。

20節跑一兩天根本是在說笑嘛。


NO:63_155
Arthur K.T  於 2003/06/30 19:28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acetw


液氫儲存的弱點: 空間大,重量大,長時間下的滲漏。
正是液氫全燃料電池SSK的致命弱點。

現階段緊抱不放,會深陷泥淖...。^.^


TO SANJYSAN


柴電SS一直擺脫不了噪音問題,
我看柴電主機(在SS)沒有多大光明未來...。^.^

======================================================

全燃料電池SSK,個人看好10~15年後尤其直接甲醇(100%)燃料電池DMFC---開發中。
1.儲存條件:總體積,重量,儲溫,安全性 優。不遜於柴油。
(註: 有snorkel,CO2不是問題,LO 需求量也不用那麼大)
2.整體有效功率(指整個全燃料電池推進系統): 高於液氫。(會比 柴電主機差嗎???)
3.甲醇製造容易,成本便宜,來源不用擔心。
4.已有大型應用實例(非SSK)。

哈...,有點像在吹法螺^0^,計算數據欠缺中。


TO cchs


○臺灣「可燃冰」﹐12年內開採。全世界蘊藏量可供人類使用千年。
http://green.csie.ntu.edu.tw/humeco/2News/2002DecNews.html
二十一世紀的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
http://140.117.94.69/seminar/sheng/12/12.html
http://www.nsc.gov.tw/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3&popsc;_aid=172

>所以意見分類為︰
一、 贊成國艦國造政策︰A︰贊成100%自製;B:贊成部分自製。
二、 反對國艦國造政策︰C︰贊成外購;D:反對外購。


還(至少)有一種:
1.贊成自製,但現階段外購二手6~8艘(不要花大鈔整理,省錢)
(最好有狀況良好的旗魚級SSK)
(之前阻止台灣獲得兩艘二手旗魚級,後來又想阻止kidd的台灣海軍叛徒XXX)
2.省下的資金以旗魚級做藍本,拆一艘旗魚紮紮實實學起。
(最反對 花錢最多,品質最差,時間最久,得到最少的假國艦國造)


引用acetw
【重點是潛艦本來就是匿蹤武器,就算不是最先進的,都足以造成相當的威脅~
就算要放棄所有水面艦的自製項目,也不能放棄潛艦,因為就投資效益而言,沒有一樣超過潛艦的。】

最後
各位別忘了台灣是海島國家,東方的太平洋地理優勢是在我方。
而將來海軍主決戰會在太平洋。


NO:63_156
acetw  於 2003/06/30 19:47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這我就不懂了,以212為例,
http://www.vif2ne.ru/nvk/forum/archive/503/503936.htm
http://www.naval-technology.com/projects/type_212/
柴油機室加電池的容積就大約500M^3了,加上液氫液氧,大約也有800M^3左右(您如果對我的估計有意見,歡迎提出),這還只是一艘1800噸的船,3000噸的話,有個1400M^3也不過分吧!怎麼會裝不下呢?

NO:63_157
acetw  於 2003/06/30 19:53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現階段緊抱不放,會深陷泥淖...。^.^

前面已經證明過了,每天4%是可以接受的。要去考慮連續作戰超過四個星期的問題,不如先想辦法改善食物和彈藥的貯存量比較要緊,這兩樣東西撐不到四個星期的機率大得多…


NO:63_158
星塵回憶錄  於 2003/06/30 20:32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AIP的發展歷史和簡介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n87/usw/issue_13/propulsion.htm


NO:63_159
cchs  於 2003/06/30 21:48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TO Arthur K.T︰
一、 可燃冰要能實用化也是12年後才有頭緒,還不算穩定的替代燃料耶?
二、 如果20年後真的發生石油供應完全斷絕的話,提供軍事用途載具(車輛、船艦、航型器)電力供應的的燃料剩那些?以SSF為例:DMFC能夠實用化?甚至對抗SSN、CGN、DDGN、CVN嗎?
三、 我把意見分類是讓大家能夠就事論事,我認為只要證據支持理論或推論,不管是那種立場與意見對議題討論都是正向的。
四、 前海軍總司令顧崇廉為什麼反對,我並不清楚,因為我沒有看過他所引用的資料,無法判斷他的結論是否比較正確?但是,講他是叛徒,有點厚黑了?
五、 近代海權列強國家為西班牙無敵艦隊,大英帝國、美蘇兩強,日本帝國曾經曇花一現,現在是美國,台灣想成為海權國家行列,恐怕朝野必需迎頭趕上荷蘭、丹麥、冰島、愛爾蘭才行!
TO acetw︰
中華民國解嚴後,為什麼中國的八卦報導能夠蠱惑台灣人的原因,就是當美國人都能夠從媒體中知道台灣的軍備實況時,反而台灣人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軍方保密防諜搞成連自己人對新聞都真假難分!還是該怪台灣人只喜歡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

NO:63_16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30 23:35
Re:潛艦還能國造嗎 (3-1)

本欄回應數已超過150,請各位移駕至潛艦還能國造嗎 (4)一欄繼續討論,謝謝合作!

★於本文之後的所有回應,麻煩版主群清除!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