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高於政治嗎?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張孝維  於 2004/03/02 15:22
人文高於政治嗎?

莊子云:人治之器,安能治人?
將使得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的,是政治嗎?
請問各位對人文是否高於政治的看法.

NO:184_1
K  於 2004/03/02 15:4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當然,思想之於國家就像水質
水質乾淨
生態才會健康啊!

NO:184_2
yl  於 2004/03/03 00:2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Politics is one aspect of humanity. It is pointlesss to ask which one is HIGHER. Look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500 years, we can appreciate the progress of enlightment in human society, it is not a straight line and earned at a great price of bloods and toils. (Beware that the manipulation is getting more sophisticate along with enlightment, though.)

NO:184_3
張孝維  於 2004/03/03 18:5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yl

我想請教...
如果政治是人文的一個面向
那是不是說怎樣的人文就會衍生怎樣的政治?
那麼在因果律的結構上
難道人文不較政治有著較高的位階嗎?

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
是因為在台灣到處存在著政治高於人文的事實
(如果您不認同我可以再舉實例回應)
而且我認為這是阻礙台灣成為一個美好的國家的最大障礙
也希望在這裡聽聽各位的看法

另外,我必須反省題目應可以定得再具體一點

另外,就算是以西方世界來說,我認為這個問題也是重要的.因此我實在不能接受您說這是一個pointless的問題.也許下一個五百年,人類可以因為人文高於政治的再確定,而在下一波啟蒙的過程中(process of ....-我不認為那必然會是一種porgress),少留一些血,少一些苦難.

您認為呢?


NO:184_4
Henry  於 2004/03/10 11:0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莊子云:人治之器,安能治人?

「器」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對象嗎--人是統治的對象?

就我所知,莊子是傾向無政府主義。但無政府的社會,還是要政治。
我們一般所謂的「政治」大致是=政府。這應該算是政府獨佔的舊觀念,比如老一輩的人常教:無淌管政治!(就好像在黑道裡,只要交保護費, 不要想管老大的事。)

欄主所介意的大概是目前台灣社會的所謂「泛政治」(或政治掛帥)的現象吧。這在集權的社會,恐怕是難免。希望台灣民主深化後,這種現象會減輕。政治花資源。泛政治化,以我看就表示私人的財富縮水,縮水後就反過來(有正當性地)依靠社會(政府),而政府因集權而腐敗,更壓榨人民(萬萬稅)。有這樣惡性循環的危險。

我所謂的民主深化就是empower人民--人民能在社區自我管理,不需凡事仰賴政府。目前我們國家的主人在這方面確實很需要加強。


NO:184_5
小皮  於 2004/03/10 14:1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閒雑人和一些很平常的看法說出來參考參考
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證嚴法師一首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在那災惡連年
的時代.曾經舉辦過許多法會.有那麼一次-在基隆.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法會辦得極其莊嚴而隆重!這原是一種社會功德.維護善良風氣稟承傳統禮俗
和陽光醫療團隊與紅十字會的目的一樣.都是有建設性與造福鄉梓的作用

回想這些都僅只是一些有才學和成長後的人懂得回饋社會懂得人溺己溺
都具有很高貴的道德情操!擁有這樣的人文素養.令後輩你我急欲跟進!
回想當初.為了一個以服務人群為目的-的一面不起眼白旗(WHO).
委屈了多少小孩的自尊!多少年來的不斷心靈醫療不見受傷的孩子前來就醫?!
而這一團隊將救人的宗旨發揮得淋漓盡致.包括當初第一現場發現意外的孩子.
也都從容不迫地加入行列中.......今日仍時有所聞(按:一即)

由於不同層次人士感受也有區別.我很難想像老師對這件事兒的看法!
我想應該會有別於我們(這裡講台北縣)這些路人.或者更應該說是更睿智.
識學大道的領航師!
我很難想像老師對這件事的看法也無從得知.儘管這根本是兩碼事兒.
因此一直抱持著很樂觀的態度去看.畢竟這一連串大事.只是做大事的人才觸摸得到.
自己家的事也煩不到嫁進門之類的!

但終究落於形式.無處可陳!離開了這一路組織判斷力和理想目標的職場.再回首
這些令人無法彌補的錯失.依舊是遙不可及.我終也不能忘懷-那充滿實質的師資陣容
在為下一代絞盡腦汁!以及未能考上高中的教訓.家庭與學校互動兩不知事業和政治!?
酒瓶椰子!


NO:184_6
timothy28yang  於 2004/03/11 01:0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小皮兄:你係咧講啥??? e_eb

NO:184_7
air  於 2004/03/11 05:5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必需回到人類的初始社會。以動物(如猴子)為例,應該不具有人類意義的人文,但是有政治。如此切入,政治與人文孰高孰低,就會變得很好討論,而所得出的答案就會如Henry所說的,張兄的問題自然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了。

NO:184_8
Henry  於 2004/03/12 10:4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air,

…而所得出的答案就會如Henry所說的,張兄的問題自然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了。

如果說是依照因果律,如張兄所言,那我建議我們不如就說「人文是政治的因」。萬一我們發現其實兩者是互為因果,那所謂「高低」的實際意義也自然就不大。我前po想是把它轉換成另一個問題。這裡 是我對政治的簡單定義。

至於「回到人類的初始社會」,是不是要從猴子談起?呵呵。如果根據晚進「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s)理論,那基因之間,可能都有政治呢!


NO:184_9
air  於 2004/03/12 16:2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enry、張兄、yl ﹕

有趣、有趣 ﹗基因有政治,宇宙也有政治。我說的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學,不關乎行政管理。夫妻、親子、團體之中、藍綠之間都是政治,互動有問題就成了負面顯現,或稱為“泛政治”或“政治掛帥”。

政治的定義的確應先定下來,只是兄的網頁我開不出來,你曾給丫頭一個,去找結果跑到學校去了。(丫頭這傢伙可就真通通不來了﹗)不過如果不拘泥於名詞,我的意思你應該明白。張兄提的當然是指負面,此所以會有這一提問。

初始的猴子(螞蟻也不妨)時代實在太久遠,因此要依因果律,不如認知為治亂興替的輪迴(﹖)。泛政治令張兄感覺心煩意亂,目前的台灣是處亂世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兄所言,民主必需深化—empower人民。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問題,現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並沒有相應的架構。我不知道Henry要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什麼﹖這些或許很有趣,請各位大儒多談談,讓我洗耳恭聽。


NO:184_10
張孝維  於 2004/03/12 20:5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莊子云:人治之器,安能治人?
「器」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對象嗎--人是統治的對象?

>我的理解是→人在統理事物所使用的工具,怎麼能反過來統治人呢?


就我所知,莊子是傾向無政府主義。但無政府的社會,還是要政治。
我們一般所謂的「政治」大致是=政府。這應該算是政府獨佔的舊觀念,比如老一輩的人常教:無淌管政治!(就好像在黑道裡,只要交保護費, 不要想管老大的事。)

>莊子的思想對我而言,是一個極端理想的個人主義者如何存在於世界上的思辯體系。
可以無政府的前提,正是人類啟蒙完成的成果。有史以來無政府社會從來不存在,因為啟蒙尚未
完成。莊子也是一個合理主義者,這讓他的思想避免掉一種獨裁說教的道德色彩,他所提出的人
的自由其實是與責任相對的,這個責任就是「道」。「道」是宇宙最真實本然的,無善無惡的,中
性的秩序。人在天地間體認到自己的位置,進而在生存的本能與理性的天性辯證出一種具備同理
心的自律性,這種自律性並非源自道德上的要求,而是出自於一種利己的利他主義思想的產物,
在我看來,其實這與康德(I.Kant)所謂的「天上的星辰,心中的道德律」相呼應。

很抱歉
因工作繁忙
先回應至此
下回再敘


NO:184_11
Henry  於 2004/03/13 10:3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air,

我把它轉成「泛政治化」(或「政治掛帥」),不是嗎?而從我看張兄另一欄「是逆向操作,更是本質」,我轉得好像也不太離譜。^_^

把老莊歸為人類無政府主義的遠古根源,是歐美的說法(歐美的無政府主義,則是獨立發展出來,不是受東方老莊哲學啟發)。我看華文有把無政府主義翻成「安那其」的,可見傳統中國文化沒有無政府主義這一類。至於自古以來,曾不曾存在無政府社會?我記得好像提倡自然法的洛克,在他的論市民政府書裡,曾提出一些臆想的情況,而辯稱:Why not? 在二次大戰之前,西班牙北部工團主義(Anarcho-Syndicalism)盛行,百萬人以上的無政府工團組織,曾維持幾年的短時間。後來內戰爆發,因為得不到外援,而被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消滅,結下恩怨到今天。

無政府(Anarchy; An: 沒有,archy: 統治者)主義理想的最大的價值,我想就是向政府說:我們可以沒有你!


NO:184_12
Henry  於 2004/03/13 11:1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補充 _11:
工團主義.
無政府主義.

NO:184_13
張孝維  於 2004/03/13 17:5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air

我說的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學

我寧可稱之為倫理(ethic)
你認為呢


NO:184_14
air  於 2004/03/14 04:5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Henry ﹕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亂讀家,談莊子只有睡前躺在床上消遙遊一番的程度,不過莊子的確無法與安那其劃上等號。安那其對我來說只可能是一個另類的“無印良﹙﹖﹚品”而已。

如果有那位問我是幾年級,我會深覺榮寵,因此長文一般已無法閱讀,就是讀了也難深切甚至失焦,大部份時候只是在網上跑來跑去而已,不過Henry一提,我跑去看了張兄的「是逆向操作 更是本質」。為了理解張兄的理論體系,同時也去看了較前一欄的「給台灣青年」,看完不盡哈哈大笑,因為這個現象我也有,Henry應該也有。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政治”,無論稱為泛政治也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好,或政治力學也好,意義算是相同。就張兄的上述兩篇,因為原文較長難復記憶,容我就印象扼要的說說我的感覺。

首篇應該是覺醒後很新鮮的正綠,而第二篇卻成了「中間選民」—文意似乎對綠營有著較多的不諒解,也因為你是“高知”所以就跑出了“人文高於政治嗎﹖”這樣的疑問。我較感興趣的是第二篇,張兄的論述太過簡化了媒體,政黨,人民之間的立場與互動。有這麼棒的人民,台灣只可能是一個“人文高於政治”的社會。其實從台灣的歷史脈絡,政治生態,去解析,這樣的現狀我認為無寧是“正常”而可以理解的。我因為生性熱情,因此很多時候也刻意保持冷淡,但我還是願意對你說﹕你第一篇的感覺是對的。但是有很多人正由於你第二篇的原因,很容易就成了中間選民甚至偏藍、挺藍。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對亂象的無奈與憤怒,但是我覺得政治問題不解決,這只可能是常態。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對改革在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覺得不適應、有疑慮,特別是媒體的刻意挑弄及綠營在改革中免不了的疏失。來自人民本身的抗拒,讓台灣的改革步履唯艱。當你談到書店的年輕學生的時候,我覺得台灣的悲哀是很深沉的,雖然我很不喜歡去提到這個詞。

網上很多貼文也都很激烈,相信你不習慣吧﹖我找到的答案是﹕只有堅定的立場才有足夠的POWER去創造革新,推動歷史﹔瞻前顧後,遲疑猶豫只有導致失敗。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NO:184_15
周公  於 2004/03/14 05:5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對不起
請容老周插個嘴
欄主提到『台灣到處存在著政治高於人文的事實』
我猜想這是他開欄的主旨
能不能請欄主舉出實例
我們這些蝦兵蟹將才好動刀動槍, 衝鋒陷陣
謝啦 !

NO:184_16
張孝維  於 2004/03/16 01:0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air

對國際而言
我們的確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甚至不是一個國家
我知道這令人憤怒
但這是事實
而且我們很難改變

對台灣人而言
我們又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
我們的國家有謝啟大陳由豪陳文茜許純美趙少康宋楚瑜周守訓楊照許信良林正杰馮滬祥李慶安這些人
還有幾百萬相信上面那些人的老百姓
而這些老百姓可能就是我的家人或你的朋友
台灣是一個這樣的國家
但是我們能改變她

其實我認為我們都無須隨政治起舞
因為只有在深厚的人文理性幾基礎上
才可能有公平正義的政治邏輯
而只有公平正義的政治實踐
人民的共識才能有可能凝聚
我們去反譏與反擊荒謬政客的言行
並無法改變泛藍支持者的盲目

看來你對中間選民無好感
但我必須告訴你
這些人卻的的確確是關鍵少數(___阿扁少的不就是這10%嗎?)
而且是可能去改變泛藍的少數
但這不是我今天的重點

我寫的那篇給台灣青年曾被某位我不認識的人當作是綠營的文宣品
而你又說我是中間選民
因為你们都把我當做是政治的人
而不是一個人文的人
___我首先代表我做為一個人的情感與認知
而非我的政治立場

我們都不是也沒必要是政治高手
但我们卻必須要求自己是一個清晰了解自己的國家社會的理性的人

每當有人把我對台灣的憂心與情感的表達視為一種政治取向的策略時
我真的覺得很難過
因為那表示他將以他的政治取向來詮釋我的想法
而這就等於
兩個一樣愛台灣的人
卻無法溝通彼此的看法

謝謝你對我做的心理建設(關於這裡的發言生態)
但請你放心
我今年已經36歲了
雖不是常常上網討論事情
但由於很年輕就出社會
也算是經歷過一些風霜
更何況我相信這兒的每一位兄弟都是真正愛台灣的好漢子
欣賞都來不及了
所以不會不習慣啦

至於堅定的立場
你不必懷疑
台灣將永遠是我張孝維和我的家人的家國
我是誓死悍衛她的

最近很忙
周公與Henry的文章容我下次再回應

祝各位順心
 阿扁當選!


NO:184_17
air  於 2004/03/17 17:2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

網頁一直打不開,回晚了很抱歉﹗

「給台灣青年」這一篇令我很感動,不過我也同樣欣賞「是逆向操作 更是本質」的反思態度,雖然我不讚同文中的內容,原因如上貼,這是兩回事。如果你了解了我的意思,這就夠了,讓我換一個話題。

你應該看到了“媒抗”的「揭發中選會部份委員與媒體勾結的真相」。雖然很不全面,但容我很懶惰的以Fine Tea的這篇轉貼來概括形容 台灣的政治生態。在這樣的生態下,我們作為愛台灣,認為台灣利益不容剝奪的一份子,在我們 保台挺綠 與 為免誤入雷區的 調整反思 中,我們應該如何掌握尺度﹖這個問題並不容易,網上有不少記者大哥可以談得很深入、很專業,我只能談一點我的感覺。

我曾去與三太子攪和過一次,也去吐槽過布萊克萊恩。以相反的立場,我在 蘭陽 談和尚那一欄裡就請他不要去提 省籍,也讓司佳在她的的開欄裡﹙這欄題目很長﹚提醒我中國新娘不可信。其實在這裡我與兄等諸位就處在一個相同的狀態,這也是我 哈哈大笑 的原因。

這一個人、或這一掛,有這麼多問題,甚至道德都有缺陷,憑什麼讓我們去挺他們 ﹖這裡就有著道德困境。布萊克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大約是 ﹕「普世價值與生存前提 之間,次序“或許”有先後……」。“或許”兩個字點出了或許未去深思,或難以下決心的困境。這些有正面,也有負面,端視 中間網友 如何接受。問題是,說的人對這種狀況必需有了解,在兩端之間,心中也必需有答案,除非另有所圖。

在你的上貼之中,我毫不懷疑你的心情,實在說我更充滿感動,因為其實我比較無情、冷淡,甚至作壁上觀、望望然而去,雖然我不是高知。我 挺綠 並不來自我的熱情,而是來自我的 冷淡 所作出的選擇。我挺綠,原因也遠不止於 一邊一國 對 一個中國。我曾經說過,必需注意中間選民,也似乎受到了反彈,這點兄是可以放心的。

對不起我的濃縮,其實應該談得更具體,更多一點,但我想就這樣了。我們的對手是中國共產黨,我不清楚人民將如何選擇,或許台灣就是再一次的接受 中國接收 吧 ﹗因為他們兄弟的鬥爭,勝負已分。但是我自己的存在實在需要確立,我必需站穩腳盤,握緊真劍,因為這是 正面交鋒,再無退路。


NO:184_18
air  於 2004/03/17 17:2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

網頁一直打不開,回晚了很抱歉﹗

「給台灣青年」這一篇令我很感動,不過我也同樣欣賞「是逆向操作 更是本質」的反思態度,雖然我不讚同文中的內容,原因如上貼,這是兩回事。如果你了解了我的意思,這就夠了,讓我換一個話題。

你應該看到了“媒抗”的「揭發中選會部份委員與媒體勾結的真相」。雖然很不全面,但容我很懶惰的以Fine Tea的這篇轉貼來概括形容 台灣的政治生態。在這樣的生態下,我們作為愛台灣,認為台灣利益不容剝奪的一份子,在我們 保台挺綠 與 為免誤入雷區的 調整反思 中,我們應該如何掌握尺度﹖這個問題並不容易,網上有不少記者大哥可以談得很深入、很專業,我只能談一點我的感覺。

我曾去與三太子攪和過一次,也去吐槽過布萊克萊恩。以相反的立場,我在 蘭陽 談和尚那一欄裡就請他不要去提 省籍,也讓司佳在她的的開欄裡﹙這欄題目很長﹚提醒我中國新娘不可信。其實在這裡我與兄等諸位就處在一個相同的狀態,這也是我 哈哈大笑 的原因。

這一個人、或這一掛,有這麼多問題,甚至道德都有缺陷,憑什麼讓我們去挺他們 ﹖這裡就有著道德困境。布萊克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大約是 ﹕「普世價值與生存前提 之間,次序“或許”有先後……」。“或許”兩個字點出了或許未去深思,或難以下決心的困境。這些有正面,也有負面,端視 中間網友 如何接受。問題是,說的人對這種狀況必需有了解,在兩端之間,心中也必需有答案,除非另有所圖。

在你的上貼之中,我毫不懷疑你的心情,實在說我更充滿感動,因為其實我比較無情、冷淡,甚至作壁上觀、望望然而去,雖然我不是高知。我 挺綠 並不來自我的熱情,而是來自我的 冷淡 所作出的選擇。我挺綠,原因也遠不止於 一邊一國 對 一個中國。我曾經說過,必需注意中間選民,也似乎受到了反彈,這點兄是可以放心的。

對不起我的濃縮,其實應該談得更具體,更多一點,但我想就這樣了。我們的對手是中國共產黨,我不清楚人民將如何選擇,或許台灣就是再一次的接受 中國接收 吧 ﹗因為他們兄弟的鬥爭,勝負已分。但是我自己的存在實在需要確立,我必需站穩腳盤,握緊真劍,因為這是 正面交鋒,再無退路。


NO:184_19
張孝維  於 2004/03/19 20:5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air

問題來了,我們的對手是中共嗎?
如果是獨立問題,我們的對手應該還有地球上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以及一部份台灣同胞;
如果是省籍分裂問題;如果是泛政治化的亂象;如果是台灣人不受國際尊重以及自己不尊重自己;
如果是我們社會的功利主義問題;如果是我們的年輕孩子為了一隻手機去搶劫的問題;
如果是台商的商人無祖國心態的問題;如果是知識份子普遍找不到信念一找到就變成paranoid的問題;
我們的對手是中共嗎?
我對台灣真正幽憂心的是,台灣人沒有自己的靈魂,沒有喚醒自己的靈魂的動力與契機。
我永遠相信打倒別人並不能建設自己。在這個論壇是如此,美國發動的戰爭如此,國民黨如此,民進黨如此,商業如此,文化如此,教育更是如此。
也許我們都在製造虛妄的敵人以逃避那個真正的敵人→自己。
假如,在一個理想真實的人本人文基礎上
每個人想他該想的,做他該做的,說他該說的,自律,自制,自由,
911不該會發生
就算發生
911的報復也不該會發生
中國要併吞的想法不該會發生
台灣人滿腦子錢的精神樣態不該會發生
選舉的惡舉不該發生
就算發生也不該有人附和

我們永遠有藉口理由憎恨各種敵人
但事實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理性而勇敢的與之平等地相對
而這種態度的本身就是一個原則
不須要理由

先談到此


NO:184_20
air  於 2004/03/20 03:2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此欄本來應該讓你和Henry談莊子,談政治似乎有點欲罷不能。

你是否先教我 ﹕台灣應如何建立如你所說的「人文素養」,如何喚醒、建立「自己的」靈魂 ﹖如果你認同我的看法—這些東西並不一般的存在。


NO:184_21
Henry  於 2004/03/21 11:5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air 兄,

此欄本來應該讓你和Henry談莊子,談政治似乎有點欲罷不能。

本欄應該如何…,我看應該屬於欄主的意志範圍。我連莊子說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看出我對莊子有興趣??
========

感覺上,欄主好像帶著一套既定的重量級理論要開展,但又好像有點不能暢所欲言的樣子。

前一陣子的科學報導,刊出黑洞吞噬一顆星球的照片。天上的星辰,似乎也存在叢林法則。康德的墓誌銘,能解釋為對人類道德律的啟示嗎?

「靈魂」的超自然的意味濃厚,似乎也應即時加以界定,不然這欄會變成”練功打座”的修行欄--像這裡一些談佛的欄那樣。談人文變成談神鬼玄妙,參禪或拆解無厘頭公案的個人頭腦體操。

張兄談及「我們」,或「自己」或「我們自己」的時候,是指個體的觀念,還是集體?還是不必分?(「敵人」也一樣;有人就痛恨中國政權,但中國人民是好的)政治是講實際的,並不是同一套法則能適用各層次的生命(或靈魂?)。換句話說,假如國家/民族,作為一個集體,都只想著”自己”(會很玄嗎?但對不少人來講,很真實):

想他該想的,做他該做的,說他該說的,自律,自制,自由…
(引張兄言)

那麼個體就感受政治的壓力,面對泛政治化的問題。

以上一點淺見。


NO:184_22
air  於 2004/03/23 07:4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enry 兄

正常情況下我應該細部的回應張兄,就這樣拋個問題出來,實在並不禮貌。只因點字入文,腦比手快,忘性又比記性好,想到下句忘了上句,理—理—拉g拉g,書不成文。另一個原因是,對事情了解往往不夠深入全面,尤其缺少經典可以引據,總覺得無法理直氣壯,單薄的骨架,沒有廣泛的理論支撐,虎皮硬﹙讀如﹕嗯﹚就是張不出來,因此往往扣發一槍,調頭落跑,蓋無力纏鬥也。

〔自己〕往往也會人格分裂,言詞經常忽左忽右,更有的兩人三腳,保證跌跌撞撞,的確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問題。〔自己〕如此,靈魂也因此隨著時空而會有所變化難以界定,茲舉例作證如下 ﹕

大我一紀年的鄰居某,多時未見,一日偶遇門外大為欣喜,邀我進其屋內泡茶,情意殷切,乃應其所請。 進門撇頭就見到一張婚紗照,我想 ﹕這好 ﹗年前見他與此姝出雙入對,黏如蜜糖,如今終於好事底定,心中為其得有老伴而高興並暗祝其白頭偕老。 主人泡來花茶一大玻璃杯,「不得了 ﹗我老婆的那塊墳墓現在要一百多萬。」天啊 ﹗這可不就是人財兩得,讓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父母那邊。 年前此兄文君新寡﹙﹖﹚,與我談到「再怎麼說也一起了數十年………,」一時悲從中來,嚎咷大哭,如今時移勢異,實在非昔日可比。我告訴他,我現在每天就是作一些與電腦有關的事情,「玩票,也就跑來跑去而已 ﹗」。「兄在大陸的學校弄得怎麼樣 ﹖」因為心虛,我趕緊轉開了話題。「他媽的 ﹗我出的錢,竟然一席董事都不給我。」這也沒辦法 ﹗那現在呢 ﹖我問到。「我另外開了一家公司,唉 ﹗沒想到一個小公司開銷會這麼大。」喔 ﹗我漫應著。「唉—,」他忽然精神一振,叫了一聲,眉飛色舞,興奮的說道 ﹕「之聰明,之機靈,之漂亮 ﹗」沒頭沒腦的一句驚魂未定,「我贊成一國一制 ﹗﹗」他是有點要向我推銷的樣子,「猴也 ﹗猴也 ﹗」掌著順風旗,我跟著鼓譟著。我一向以為他是老廣,後來才知道他是上海近郊。老來得以如此,想來日後必定是福壽全歸,真羨煞人也。


NO:184_23
張孝維  於 2004/03/24 14:2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現實世界中的政治是只取最大公約數的一種權謀工具,而分母則是強權(如:美國是台海的最大公約數)。換句話說,在政治運程中,其動力並非感受性或認知性的人民個體意識表達,而在於關於團體利益的權力匯集與分配。人民個體意識表達的重視則通常是一種策略性的考量。倘若事實真如我所言,那麼人民個體想藉由這般的政治途徑來獲得一種理念的實踐或伸張,將無異於緣木求魚。

也許有人會認為,藉由政治選舉來確立如台灣主體性這樣的議題難道不算是一種理念的伸張與實踐?
但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台灣主體性的確立是一個議題的結束或是開始?在我來看,它開始的不清不楚,
因此也將發展的不清不楚。如此一來,這個議題就不能說有真正地被闡述確立了。

我的看法是,
這次泛綠的勝利代表的是「台灣主體意識應該被確立」的議題成立,
而非「台灣主體意識的確立」的議題成立。
然而客觀而言,這兩個議題其實應該是一個子母題;
而且是「台灣主體意識的確立」為母題,
「台灣主體意識應該被確立」為子題;
或更敘述性地來說,
在「台灣主體意識的確立」之母題未成立前,
「台灣主體意識應該被確立」的子題應該是無從定義進而被討論的。
然而它還是硬生生地被廣泛而模糊地討論且表決了
也因此我們看到政治上的勝利,卻也帶來了人文上的撕裂...。

所以,「台灣主體意識應該被確立」這個議題即便已透過政治途徑得到一定程度的聲明成立了,但卻是無法被全國多數認同表決的(如公投)。而這個矛盾的癥結正在於一個人文性的議題其實不應該透過一種政治運程的窄制被(焦慮地)進行。這也是我為何要呼籲,對當今的台灣而言,人文所受的注視是
應高於政治的。

先談到此。


NO:184_24
air  於 2004/03/24 14:3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在前貼我只提出一個問題,其實主要就是贊同張兄所提,關於「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綱舉目張,只要人文素養能進入一定的水準,很多不該會發生的事就較不會發生了。

不過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要說的重點是 ﹕婚紗照上面那個徐娘半老的四川大妹子﹙是個較遠一點的鄰居﹚,此時已與這個老貝貝分道揚鏢了。沒說清楚,順補查照 ﹗


NO:184_25
張孝維  於 2004/03/29 17:3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ay of peace wrote:


孝維兄,

你真的認為這是一篇客觀的文章嗎?

我真的無法苟同。

當中有太多情緒性的描述。

至於爭議,我們繼續觀察吧。

Ray

>Ray說的文章如下:


Subject: Fw: [轉錄]布希智庫已經看穿連宋的鬼計並發表文章譴責
[台灣佛羅里達化 - by John J. Tkacik Jr. ]


>
> 布希智庫已經看穿連宋的鬼計並發表文章譴責連宋
> 統媒卻不敢讓台灣人知道
>
> 歡迎大家轉貼轉寄
>
> Stone
> 媒抗」駐美特派員翻譯
>
>
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文膽譚慎格現在人在台灣觀察公投及總統大
選。
> 他在親歷過去這幾天的無法無天後﹐ 親筆寫了這篇文章﹐
交付標準週刊發表。傳
> 統基金會是個右派智庫﹐ 在華盛頓首府舉足輕重﹐ 言論鏗鏘﹐
很受布許政權倚
重。
> 標準週刊更是無論派別﹐每個政治學教授要求學生必讀的刊物。
他們發表的許多論
> 文﹐ 常被引用來作國會聽證及施政的依據。
>
>
http://www.weeklystandard.com/Content/Public/Articles/000/000/003/895tzwwa.a
> sp
>
> 出處在這裡
>
> 原文及翻譯如下
> *********************************************************************
>
> The Floridazation of Taiwan
> 台灣佛羅里達化
>
> After a bitter campaign,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and a photo-finish
> election, the Kuomintang leads Taiwan into crisis.
>
經過了一場慘烈的選戰﹐一次行刺未果﹐和極激烈的選舉﹐國民黨卻讓台灣陷入危
機。
>
> by John J. Tkacik Jr. 譚慎格發表於Weekly Standard(標準週刊)
> 03/22/2004 12:30:00 PM
>
http://www.weeklystandard.com/Content/Public/Articles/000/000/003/895tzwwa.a
> sp
>
> Taipei
> TWENTY-FIVE YEARS AGO, eight Taiwanese pro-democracy activists
organized a
> human rights day march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Kaohsiung. When police
> blocked
> the progress of the demonstrators (who had a permit), violence broke
out.
> The
> organizers were arrested, court-martialed for sedition, and sentenced
to
> between 8 and 13 years in prison. Taiwan was a one-party dictatorship
then,
> and governed under martial law. But following the death in 1988 of
Chiang
> Kai-
> sheks son who was then Taiwans president, the island swiftly
democratized.
>
> 25年前﹐
8位台灣民主人士在南台灣的高雄組織了一場人權遊行。示威者事先已請
>
有執照﹐警察卻前來阻止不讓他們繼續遊行﹐結果引發了動亂。發起人全被抓起來
> 以叛亂罪軍法審判﹐ 然後被判刑入獄長達8-13年。
台灣當時還在一黨專政實行戒
>
> Taiwans new democracy was admittedly young and a bit ragged around
the
> edges
> leading into Saturdays presidential election, but it had all the
> appearances
> of a successful system. One reason had been the stabilizing influence
of
the
> Kuomintang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also known as the KMT),
one
of
> the oldest political parties in Asia, if not necessarily a
particularly
> democratic one. After its defeat in the 2000 presidential polls by
Taiwans
> Democratic Progressive (Green) party, the KMT formed a loose Blue
> coalition with other Taiwanese parties of the right which still wield
>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s legislature. The KMT
coalitions
most
> senior leaders, its dignified chairman, Dr. Lien Chan, and his vice
> presidential running mate, Dr. James Soong, were both respected in
> international circles as cultured and erudite politicians from one of
Asias
> most successful economies.
>
> 台灣新興的民主直到星期六的總統大選為止﹐老實說來是既輕狂又不斯文﹐
然而從
> 一個成功的制度觀點來看﹐已算是雛形具備。國民黨(全名中國國民黨﹐
簡稱KMT)雖
> 然在民主程度上不怎麼夠看﹐ 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政黨之一﹐
其穩定影響為因素之
>
一。在2000年被台灣的民進黨(泛綠)打敗之後﹐國民黨與台灣其他右翼黨派結盟成
> 為鬆散的泛藍聯盟﹐
在立法院裡勢力仍然不小。國民黨聯盟的共主其一為相貌堂堂
>
的黨主席連戰博士﹐其二為他的副手競選夥伴宋處瑜博士﹐兩位以前都是在國際上
>
很受敬仰﹐被公認為來自亞洲最成功的經濟實體﹐是既文雅又有學問的政治人物。
>
> But that is over. On Saturday night, after a hard fought presidential
> campaign and a whisker-thin loss at the ballot box, the KMT coalition
lashed
> out in a decidedly undemocratic way. The above-mentioned KMT
> elders abandoned the rule of law on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by
> supporting--
> whenever they werent leading--menacing crowds that laid siege to the
> Presidential Office in Taipei and abetted unrest in other cities. The
> election losers encouraged crowds in Taichung City to stage a
midnight
> sit-in
> at judicial offices. At 3:30 a.m. on Sunday, KMT rioters in Kaohsiung
broke
> down barricades at that citys procuratorate offices only to be
repelled
by
> a
> massive police presence.
>
> 然而這些都是春水了無痕的過去式了。
星期六晚上﹐歷經苦戰卻以毫微之差落敗﹐
>
國民黨聯盟以極度反民主的方式反撲。我才提過的國民黨元老在星期六晚上拋棄法
>
治﹐在星期天不是帶頭領導﹐就是公開支持暴民去包圍台北總統府及在其他城市施
>
亂。選戰輸家鼓勵臺中民眾半夜在地檢署前坐下示威。星期天凌晨3點半國民黨暴民
> 在高雄衝破市政府前的拒馬直到大批警力來支援後才被驅離。
>
> Events began to spiral out of control on Saturday evening. When the
last
> presidential vote was finally penciled in on the last hand-notated
tally
> sheet, the KMTs Lien-Soong ticket lost to Taiwans incumbent
president,
> Chen
> Shui-bian, by a mere 29,518 votes (out of nearly 14 million). The 0.2
> percent
> margin was surely a disappointing loss. This disappointment was no
doubt
> compounded by deep, but unspoken, guilt that perhaps the KMT had
brought
the
> loss on itself.
>
> 情況在星期六晚上開始失控。
最後一張選票被親手記錄下來後﹐看得出來國民黨連
>
宋票已被台灣現任總統陳水扁以29518極微票數(總投票數幾乎有壹仟四百萬票)差距
> 打敗。
0.2%的差距當然令人極度失望。無疑的﹐除了失望的情緒外﹐還有那種無以
> 言喻﹐懷疑國民黨自己把自己打敗了的挫折悔恨之情。
>
> THE KMT MIGHT HAVE ATTRACTED that extra margin of support it had not
treated
> last Fridays election-eve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President Chen
and his
> running mate with such callousness. The president was in Southern
Taiwan
on
> Friday on a whistle-stop motorcade city tour in an open-air Jeep when
a
> bullet shot through the front windscreen. Rather than ripping head-on
into
> President Chens stomach, the bullet struck at the very instant
President
> Chen turned to wave and carved a bloody half-inch deep groove 8
inches
along
> his abdomen--the wound required 11 stitches. A second bullet
apparently
> ricocheted into Vice President Annette Lus knee. Ear-splitting
strings of
> firecrackers masked the two pops from the assassins pistol, and the
unknown
> assailant (police believe there might have been a second shooter)
> disappeared
> into the crowd.
>
>
如果國民黨沒把上星期五大選夜前夕陳總統及其副總統受行刺未果的事講得那麼不
>
堪﹐或許本來還可以吸引到些許選票的。星期五總統在台南站在敞篷吉普車上掃街
>
拜票時﹐有一發子彈打來穿透了前座擋風玻璃。要是總統當時沒有恰好轉身去對群
>
眾揮手致意的話﹐那發子彈一頭就會打入陳總統的肚子裡﹐而不會只挖了條半寸寬
>
8寸長的血溝﹐光是縫就縫了11針。第二發子彈顯然在輾轉迂迴碰撞後打到副總統的
>
膝蓋。行凶者的兩聲槍響被噪音喧天的鞭砲聲蓋過﹐而兇手趁亂遁入人潮。沒人知
> 道兇手是誰﹐警方相信可能還有第二人。
>
> With the initial shock of the attack, Chairman Lien muttered his
condolences
> and dispatched an aide to the hospital. But as news came that the
> presidents
> wound, though deep, was superficial, the KMT campaign was seized with
the
> prospect that a sympathy vote might cost them the election.
>
>
震驚初過﹐連主席支吾了幾句慰語派了一位助手去醫院探視就算罷。可是等到消息
>
傳來說總統的傷勢雖然很深但生命無虞之後﹐國民黨競選團開始驚慌失措擔心同情
> 票可能會把他們的選局搞砸。
>
> Almost immediately the KMT rumor machine slipped into overdrive.
Private
> mobile phones all over Taiwan began getting text-messages that the
> assassination was a fraud and asked the receiver to pass it on. Soon,
> unsympathetic taxi drivers began telling foreigners (myself included,
> several
> times) that they heard Chen had staged the attack to gain votes. But
this
> whispering campaign got little traction. That evening, eight hours
after
the
> president had been attacked, Jaw Shao-kang and legislator Sisy Chen,
of
the
> KMT coalitions far right wing, presided over TV talk shows which
openly
> accused the president of faking his medical reports and clucked
approvingly
> while others postulated that President Chen had arranged for himself
to be
> shot in the gut. I watched two separate programs Friday evening and
was
> appalled by the vitriol and outright lies that these people
countenanced.
> Most Taiwanese I spoke with on voting day were equally horrified.
>
>
國民黨的造謠部隊幾乎立刻就開始發猋。全臺的私人手機開始收到簡訊﹐說暗殺是
>
假的﹐並要收信者廣為傳說。很快的毫無同情心的計程車司機就開始告訴外國人(連
>
我也包括在內﹐總共遇到了好多次)說他們聽說陳總統假裝遇刺來博取同情票。不過
>
這個謠言沒有起什麼作用。總統遇刺8小時後當晚﹐泛藍極右翼的趙少康和立法委員
>
陳文茜﹐在電視脫口秀上公開指控總統偽造醫療記錄﹐還在旁人猜測說陳總統叫人
> 設計槍擊自己的肚子時﹐起哄贊同。
我在星期五晚上看了兩個節目﹐對這些人的惡
> 毒與公然說謊﹐簡直是嘆為觀止看不下去。
跟我談過話的台灣人都和我一樣驚愕。
>
> THIS WAS THE SUBPLOT when KMT Chairman Lien Chan had to face a crowd
of
> thousands on Saturday evening to admit that he had lost the election.
I
> listened to his speech which began on a dignified note: This is an
>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for Taiwan, he began, and then he indicated
how
> difficult such a close defeat was. He called for coolness and
> reasonableness (lengjing lixing). There were people crying in the
audience.
> I was impressed by Dr. Liens decorum and awaited his concession. But
then
> he
> asserted the shooting incident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lection
that,
> coupled with many other suspicious issues, have clearly left the
public
with
> the strong impression that the election was unfair.
>
>
這就是國民黨主席連戰在星期六晚上必須面對成千上萬群眾並承認敗選時的另一腹
> 案。我聽到他起頭還頗有尊嚴的說﹐”這是台灣歷史上的轉捩點“﹐
然後指出輸得
>
這麼就近的痛苦。他呼籲大家要”冷靜與理性“。聽眾裡有人開始哭起來。我當時
> 對連博士這麼合體的態度大為感動﹐正等著他繼續發表敗選聲明。
沒料到﹐他卻堅
>
持說“這次槍擊事件對選舉有直接的影響﹐再加上疑雲重重﹐讓大家都深深感覺﹐
> 這次的選舉很不公平。”
>
> Lien was not willing to concede. Far from it. He then averred darkly
that
he
> did not know how we would face the next generation if we left this
> injustice
> unrepaired. I will file a complaint to nullify this election, Lien
said.
> Then appeared Dr. James Soong,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éminence
> grise of
> Taiwans Blue movement. Soong, too, insisted that the people of
Taiwan
> were cheated. Chen Shui-bians so-called assassination was a
nefarious
act
> designed to eliminate the KMTs support with manufactured tragedy.
The
> election is invalid, he declared. The crowd began a chant in-valid,
in-
> valid, in-valid. We will demand that every last ballot box be
checked,
and
> every last ballot be recounted, declared Soong, and the multitudes
> chanted re-count, re-count, re-count.
>
> 連不願意認輸。不光是這樣﹐ 他更進一步陰森森的警告說﹐
如果我們不好好解決
> 此一不公﹐ 他不曉得我們將如何面對下一代。
他還說﹐”我會投訴請求判定選舉
> 無效。”
接著由一向被人視為藍營大內高手的宋博士出來說話。宋也同樣堅持台灣
> 人“上當”了。
所謂陳水扁的暗殺只不過是假造悲劇來化解國民黨支持度的邪惡陰
> 謀。 他宣稱﹐ “選舉不算數﹐”
下面的群眾馬上跟著喊“不算數﹐不算數﹐不算
> 數。”“我們要求檢查每一個票匭﹐每一票都要重新驗過﹐”
下面的群眾馬上跟著
> 喊“驗票﹐ 驗票﹐驗票。“
>
> I hurried to President Chens campaign headquarters to hear his
response.
> But
> Chen gave a gracious speech expressing my highest respects to Mr.
Lien
and
> Mr. Soong. The presidents campaign manager explained that he
purposefully
> refrained from mentioning the Lien-Soong challenge to the election
for
fear
> of stirring the massive horn-blowing, flag-waving crowd to anger.
>
>
我連忙跑到陳總統競選總部去聽取他的回應。而陳總統只發表了一篇很大方的演說
>
表示“我對連先生及宋先生崇高的敬意。”總統的競選幹事解釋說他刻意自我節制
>
絕口不提連宋對選舉的挑戰﹐擔心在外面大吹喇叭揮舞旗幟的人群聽了會受到刺激
> 而激憤起來。
>
> After the presidents departure and only after his thousands of
supporters
> had gone home, the campaign briefed foreign observers on the KMTs
election
> challenge. The briefers--Taiwans top lawyers populate the uppermost
ranks
> of
> the Greens--explained that filing a for a recount is the KMTs right,
but
> they could see no grounds for the challenge--not to mention that
there is
no
> recount provision in Taiwans election law. All counting is done by
election
> commissioners at each s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rules, and
once
> the
> count is completed and certified, thats it. In this election, they
said,
> the
>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has already ruled that the DPP won. The
CEC
> noted
> that either side can challenge a specific polling places vote count
in
the
> High Court, but that there must be evidence of illegal interference
with
the
> voting. Again, as far as the DPP could see, there was none.
>
>
一直到總統離開而他廣大的支持群眾全都四散以後﹐競選總部才對來自國外的觀察
>
人員提及國民黨的挑戰。作報告的都是綠營頂尖的律師(民進黨高層人才濟濟儘是這
>
些)﹐照他們的解釋﹐國民黨的確有權申請驗票﹐可是他們看不出有什麼站得住腳的
>
理由﹐更何況台灣的選罷法甚至還沒有驗票的條文。所有的計票都由監票員在各投
>
票所根據法令計算﹐等全部算完且證實後﹐就算完成。這次選舉﹐中選會已經裁定
>
民進黨贏了。中選會指出任何一方如果對任一投票所的計票有所疑慮﹐大可逕行訴
>
諸高等法院裁奪﹐不過必須提供證據證明有違法情形才行。而從民進黨的觀點來看﹐
> 這裡什麼證據都沒有。
>
> The KMT then began to focus their public case not on the margin of
their
> loss, but on the charge that Chen Shui-bian cheated us with a faked
> assassination attempt. The accusation of a staged assassination, had
> already
> been disproved by a steady stream of interviews with the Hospital
doctors,
> police, and body guards. Not to mention common sense. (Chen: So, I
stand
in
> the car, and then a guy is going to shoot me with a bullet, through
the
> windshield into my abdomen, but I should be careful to turn aside so
the
> bullet will only cut a half-inch slice through me? . . . . Whats
Plan
B?)
>
>
國民黨接著不再談到他們輸得如此接近的問題了﹐而開始集中火力指控“陳水扁假
> 裝遇刺來騙我們。”再多的醫院醫師警察保鏢﹐不論再怎麼證明都不算數。
(陳水
>
扁問到﹕“所以我就這樣站在車裡等人拿槍彈來射﹐槍彈必須穿過擋風玻璃進入我
>
的肚子﹐然後我還要算好時機﹐在恰當的時機轉身﹐好讓子彈只擦掉我半寸皮肉而
> 已﹖。。。 那還有沒有第二方案啊﹖”)
>
> THE VITRIOL with which the story is being kept alive by the most
passionate
> KMT old-guard appalls even younger Blue supporters. The spectacle of
Dr.
> Lien
> and Dr. Soong posing absurd legal challenges to a properly conducted
> election
> and calling for the elections invalidation was no more worrisome
than
Al
> Gores challenge to the 2000 Florida count. More disturbing was the
way
the
> two spun up the crowd by hinting that the presidents shooting was a
> campaign
> stunt, and declaring that the election was null because it was
unfair.
>
>
國民黨死忠分子拼命要把這個故事炒成真的惡毒﹐連年輕一點的泛藍支持者都看不
>
過去。連宋博士以荒謬的法律理由來反對一切都處理合宜的選舉過程﹐不止如此還
> 想把它搞成無效選舉的舉動﹐跟2000年美國大選時Al
Gore質疑佛州選票的行為﹐相
>
形之下﹐其實本來沒什麼好令人更憂慮的。可是搞得讓人更不安的原因是因為這兩
>
個人用盡各種手段影射總統的遇刺其實是競選花招﹐而且還宣稱因為“不公平”﹐
> 所以“選舉無效”。
>
> The KMTs argument is that the faked shooting led Taiwans premier
to
> declare a military emergency--canceling leave for some 200,000 troops
who
> didnt get to vote. Blue supporters claim that they poll well among
military
> professionals. But they neglect to say that most of the military are
young,
> educated Taiwanese conscripts who generally vote for President Chens
party.
>
>
國民黨的說法是﹐因為“假”槍擊導致台灣行政院院長發佈軍事緊急令﹐因此取消
>
了大約20萬部隊的休假搞得他們無法投票。藍營宣稱他們的民調顯示他們很受軍隊
>
的擁護。可是他們刻意未提的是多數軍人都是年輕受過教育的台灣人﹐通常大多都
> 投給陳總統的政黨。
>
> In any event, unfairness would not have an impact on the actual
vote
> counting, so the KMT is now focusing on irregularities. The first
stab at
> that legal tack came just a few minutes after 2:00 a.m. on Sunday
when a
> High
> Court spokesman (apparently anticipating a long night) appeared on
> television
> to report that he received faxed complaints from 21 localities and
was in
> the
> process of referring the complaints to the appropriate lower local
> prosecutors. He didnt elaborate, but did say the lower courts were
prepared
> to take up the cases Sunday morning. The relief demanded--according
to the
> headline across the top of the video display was to nullify the
election.
>
>
一般而言﹐“不公平”與否對最後的計票結果沒什麼大影響﹐所以現在國民黨換跑
>
道來針對”不尋常事件“而下功夫了。第一招就是尋法律途徑﹐星期天清晨2點一位
>
高院發言人﹐很顯然的知道自己會有個漫漫長夜﹐在電視上報告說他總共由21所投
>
票所接到傳真來的抱怨﹐正在準備把這些案子轉到適當的地方法院去。他並沒多做
>
解釋﹐但有提及地方法院會在星期天早上接手。據頭條報導﹐這些案子都要求要讓”
> 選舉無效“。
>
> It soon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 Blues public case lacked substance.
Ninety
> minutes later Taiwan TV began running a video clip of a woman
bringing her
> two little daughters into the voting booth and letting them put her
two
> referendum ballots into the appropriate boxes--she had already put
her
> presidential ballot in a third box. A news reporter interviewed a
former
KMT
> Chiayi county magistrate who, seeing the clip, gasped in horror that
little
> children can now take a ballot and little children can now vote. The
late-
> night crowd behind him roared in howls of indignation.
>
>
大家很快就發現藍營的公開案子一點兒根據都沒有。90分鐘後﹐台視開始播放一段
>
錄影帶顯示出一位婦人帶著兩個小女兒進入投票亭﹐在她自己已經投完總統選票以
後﹐
>
還讓他們幫她把兩張公投票投入正確的票匭。記者訪問了一位前國民黨嘉義縣長﹐他
> 一看完就大驚失色的說﹐”連小孩子現在都能投票啦。“
深夜站在他身後的民眾大
> 嘩﹐群情激憤。
>
> All Sunday night, Dr. Lien and Dr. Soong sat sullenly at their defeat
rally
> in central Taipei surrounded by thousands of enflamed supporters. At
4:17
> a.m., before the sky brightened, they finally arose to lead their
large
and
> boisterous crowd down the boulevards to the presidential mansion,
guarded
by
> a long a phalanx of police. Taiwans High Court finally ordered all
> jurisdictions to seal ballot boxes as potential evidence in an
effort to
> mollify the protesting throngs. But the throngs blocked all traffic
into
the
> governmental district on Sunday afternoon, their ranks swelled by
> sympathizers from outside Taipei. They were still there on Monday.
>
>
星期天一整晚﹐連宋兩博士都氣嘟嘟的坐在台北市中心上萬怒意盎然的支持群眾中
>
間。早上4點17分﹐天都還沒亮﹐他們終於爬起來領著這一大群又吵又亂的徒眾沿著
> 大馬路前往總統府﹐總統府前圍著一大群來保衛的警察。
為了讓抗議群眾消氣﹐台
>
灣高院終於裁定將所有票匭查封以作為可能的證物。可是因為又湧來了來自外縣市
> 的同情分子﹐這一堆人在星期天下午把進入政府辦公區的交通完全堵塞掉﹐
一直到
> 星期一都還未離開。
>
> IT HAS BEEN a most disillusioning spectacle. I have seen two men whom
I
have
> admired for the past 20 years turn into hate-mongers. I watched as
they
> incited followers to late night demonstrations, which they must have
known
> could turn violent. They urged their supporters to demand that
legitimate
> offices of government abdicat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surrender
ballot
> boxes to repair imagined injuries. And by not urging restraint, their
> actions
> countenanced violence against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
>
這可說是最令人幻象破滅的景象。我眼睜睜目睹我在過去20多年所景仰的兩人在瞬
> 間化身為仇恨使者。
我親眼看到他們煽動隨眾深夜示威﹐他們當然明白這樣做很有
>
走向暴力的可能。為了修補他們無中生有的傷痛﹐他們慫恿支持者強迫政府放棄責
>
任令其擺布並釋出票匭。更由于他們對隨眾毫無節制的行為﹐進而獎勵了群眾對執
> 法官員以暴力相向。
>
> It is supremely ironic. In 1979, Taiwans upper level KMT ministers--
> including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Lien Chan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 director James Soong--nodded in approval when young Taiwanese
democracy
> activists were sentenced to eight years in prison for less than KMT
leaders
> have done in the past two days. But times have changed. The democracy
> activists and defense attorneys of 25 years ago are now Taiwans
president
> Chen Shui-bian, vice president Annette Lu, Kaohsiung mayor Frank
Hsieh ,
> Examination Yuan president Yao Chia-wen, and labor minister Chen Chu.
This
> time, KMT leaders countenance mob rule. But Taiwa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 in the last quarter-century. It is unlikely that Drs. Lien and Soong
will
be
> court-martialed for their part in inciting this latest unrest, much
less
> sentenced to prison.
>
> 說來實在極具諷刺性。
1979年台灣國民黨包括了交通部長連戰及新聞局長宋處瑜在
> 內的高官﹐對於把台灣民運青年打入大牢8年的判決﹐
都大表贊同。當年這些民運
> 青年因而入獄的行為﹐
再怎麼也比不上國民黨領袖在過去這兩天所做的。不過時代
> 在變﹐ 25年前的民主人士及其辯護律師現在是台灣的陳水扁總統﹐
呂秀蓮副總統﹐
> 高雄市長謝長庭﹐ 考試院長姚嘉文﹐ 還有勞工局長陳菊。 這一次﹐
換成國民黨
> 領袖在鼓勵暴民統治。
可惜台灣在這過去25年的劇變﹐使得我們再也不能因連宋兩
> 博士煽動此次暴動而把他們交付軍事法庭﹐ 更無從判其入獄。
>
> It is a sign that democratic ideals have indeed taken hold in Taiwan
if
not
> in the KMT.
>
> 這代表民主理想雖然在國民黨裡找不到﹐ 卻已在台灣生根茁壯。

我對ray的回應:


Ray,

以泛藍抗爭事件而言
如果這篇報導不算客觀
我實在無法理解你的客觀為何
客觀如你輩者
我不見有人以一個法治社會的標準
去揀檢視泛藍抗爭與質疑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卻無限地擴大毫無證據的猜測與應陰謀論
(更何況這拆猜測背後的住主觀動機是昭然若揭的)
為台灣?
如果你認同泛藍的說詞
可以請你告訴我你的看法嗎?

再者
指出情緒暴烈者的人就是情緒性的?
比如我說:某甲以極為殘忍的方式殺害某乙
這樣算是情緒性的嗎?
請你指教

我說過我沒有挺誰
只是泛藍的政治人文素養實在是令人難以茍同

另外
泛藍隨便指控就要徹底調查
政府提出證據則就有待觀察
為什麼?
因為泛藍有600萬支持者 ?
600萬個自由心證可以等同於法律?
Ray,
這不正是你深惡痛絕的民粹嗎?


NO:184_26
周公  於 2004/04/01 10:3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報告欄主 :

我看到龍應台一篇文章
或許可以解答你心中部份問題
你要我轉貼嗎 ?


NO:184_27
張孝維  於 2004/04/02 00:4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好的,
麻煩你


NO:184_28
周公  於 2004/04/02 00:5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茶黨好像有不少人很怕龍應台
看到她文章就哭爹叫娘的
不知道為什麼

$$$$$$$$$$$$$$$$$$$$$$$$$$$$$$$$$$$$$$$$$$$$$$$$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1&Single;=1

另一種專業,城市文化---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

 ☉龍應台

 文化在哪裡?

 這一場選舉有多麼重要,我們都知道。它會影響台灣海峽的安定與否,牽連香港的發展,也因而影響亞洲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否,它更決定台灣本身生存空間的大或小,險或夷。在這樣重要的選舉中,一個極其關鍵的議題卻在長達半年囂聲震天的選舉運動中,徹底不存在:文化,或者文化政策,不曾被我們的候選人談過一次,也不曾被選民追問。

 是因為,文化不過是唱歌跳舞,可以拿來吸引群眾,宣傳助選,但是和民生大計、國家前途沒什麼直接關係,所以不浮出檯面?是因為,它不是民生必需,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不是教育,不是外交,不是國防,所以不可能太重要?是因為,已經承諾要建幾座音樂廳幾座展覽館,文化不就是這些嗎?

 不,不就是這些,而且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文化不僅止是唱歌跳舞,文化「發生」的場所不僅只是音樂廳美術館,文化政策也不僅止是大廳大堂的形象工程。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經濟,是教育,是外交,是國防。我們根本就生活在文化中,而且被文化政策所左右。

 我們一面吃早餐,一面讀報紙,報紙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裡,報紙的數量多寡、新聞的開放程度、言論的品質高低,和文化政策的收放有關。開車上班的路上,我們扭開收音機,聽一支正流行的歌。流行音樂,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裡,音樂多是抄襲或是原創,品質是高或是低,智慧財產權是否被尊重,創作者是否有地位,都是文化政策的課題。我們停了車,走過一棟破敗不堪、雜草叢生的老建築;這棟建築會被推倒剷平,變成地產商的華宅大樓,或是重新修復,成為風華再放的歷史古蹟,是文化政策在決定。一棟歷史古蹟周圍,是否允許霸氣的龐然建築出現,是否將老樹挖起,拓寬道路;我們居住的城市「長」什麼樣子─ ─是綠意蔥蘢、慵懶閒適還是摩登現實、劍拔弩張,是文化政策的顯現。

 怎麼可能視若無睹?

 踏進公共空間,不論是辦公大樓、法院、車站、學校教室或政府機關,每一棟建築的外觀是美麗或醜陋,室內的感覺是和諧或粗糙,眼睛所及之處是悅目或刺眼,是建築美學、公共藝術、應用美術的範疇,深深受文化政策影響。在辦公室裡,打開電腦,我們所使用的軟件,不管是解決問題的或是知識遊戲的,都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是專注於知識產品的剽竊模仿盜賣,還是有能力做長期的研發、大膽的創造,取決於它文化政策的優劣。週末的晚上,一家老小去看一場電影;電影院是否已經全部被好萊塢影片占滿而本國片被消滅,而即使有本國片,它的藝術成就如何、創作人才有無、導演及演員發展空間如何,市場是在拓展或萎縮中……,都是文化政策在決定。

 我們正值青少年的孩子到「搖頭吧」玩耍被荷槍實彈的警察像罪犯一樣包圍拖扯,讓人心痛,但是一個社會究竟給青少年什麼出處?有沒有豐富活潑的青少年文學讓他們馳騁想像?有沒有滲透到教育系統裡頭去的藝術教育讓他們修養品格?有沒有全民的體育和休閒設備以及配套的活動讓他們在健康自然的環境裡發洩精力?有沒有國際的文化交換讓他們見識廣闊、心胸寬大?也就是說,有沒有全套的硬體軟體措施,培養下一代用美感和見識來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這,是文化政策。

 我們招待國外的訪客,希望給他一個美好的印象,但是這個社會對國際的客人提供什麼水準的服務,用什麼方法給他資訊,保留了多少文化的本來風貌又運用了多少現代的公關技巧,是文化政策的考量。我們自己可能出國,發現很多人把台灣當泰國;一個社會如何被別人認識、被別人記得?如果政治外交行不通── 因為你被惡意封鎖、被強權抵制,那麼用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用侯孝賢的電影、用優人神鼓、漢唐樂府的音樂,用蔡志忠、幾米的線條,用故宮的古畫,照樣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走得更遠更光輝。怎麼在逆境中走出去,文化政策是更聰明的外交政策。當文化的特質讓別人認識了,贏得了別人的感情和尊重,所得到的「國防」效果,可能超過那永遠買不完、永遠填不了的武器採購。

 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花瓶,更不是「吃飽了才有時間去想」的風花雪月。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教養體質。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文化是經濟,它的產業所值──媒體、設計、建築、音樂、電影、電子、廣告、文學、體育、觀光……,早就是先進國家的經濟項目大宗。文化是外交、是國防,尤其對於弱勢國家,文化是柔能克剛的軍隊、文明滲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理性有多強、想像力有多猛、創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旺盛,都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

 可能是,我們的人民仍然把文化看做僅僅是熱鬧的餘興活動,政治人物仍然把文化看作少數精英的個別需求,把文化機構看作宣傳單位、把文化政策看作自己的形象工程,與國家的百年大計無關。否則,你怎麼解釋,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可以對這樣重大的議題完全視若無睹而且不被社會群起討伐?

 自由,需要制度保障

 也可能,因為曾經被濫用過,許多人對文化政策這個概念還抱著懷疑: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納粹的文宣操弄、毛澤東的工農兵路線,不都是文化政策的恐怖實踐嗎?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自由怎麼會需要政策呢?

 自由,當然需要政策,而且只有被政策保障了的自由才是持久的自由。現代政府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機器,內部有無數的輪子照著自己的規律在運轉。當這個龐大的機器結構裡沒有文化政策這個輪子的時候,文化是有可能被整個機器輾過去的。譬如在歐洲的城市街頭經常看見藝術家的表演,台北卻沒有,為什麼?因為所有公共空間的管理辦法都是禁止街頭藝人出現的。管人行道的、管公園的、管大馬路的、管廣場的都分屬不同的政府機構,而訂定各種管理辦法的用意都在「防範」、「管理」,竭盡心思用文字條例阻擋攤販、游民、貓狗大小便;沒有人在想「怎麼樣讓藝術家來豐富這個城市」。我們非常需要文化政策這個輪子用力轉動起來去「關掉」某些阻礙文化發展的輪子。(注)

 有時候我們又需要文化政策去和其他的政策爭地盤、做搏鬥。交通那個轉輪可能希望把整個城市變成路路暢通的通衢大道,工程那只輪子可能不斷地建設:高樓大廈、天橋隧道、碼頭堤防。稅務的輪子可能把藝術產業只當產業看待,社會福利的輪子可能把藝術家當游民對待,警察的輪子可能將藝術當色情取締,經濟的輪子可能把歷史建築當房地產處理……,文化的嚮往和這些既存的機器轉輪的邏輯卻往往背道而馳,因此它必須像逆流游泳一樣,一一去折衝,一一去破解,才可能保住文化的「自由」。

 所以文化政策可以被濫用,但不必然被濫用。在一個開放社會裡,它不是文化的指導、管理、干預或控制,而是一套完整的機制,有效地整合與文化相關但散置四處的種種權責及措施,提供文化最佳發展的條件與環境,也就是說,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創造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在這個基礎上,不干預或沒有政策也是精心思慮過的結果。它提供一片有機的土壤,讓人的創意著床、發芽,綻開藝術文學和思想的萬種新苗。

 屬於公民的文化平台

 很少人認識到,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間有一種扶持關係,像水載著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順行。

 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一切的可能,讓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活潑釋放,而當大多數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活潑釋放的時候,這個社會必定是豐富多元的。傳統的東西有人喜愛有人要推翻;推翻了出現前衛的東西,前衛的東西有人接受有人批判;批判了出現傳統的再造,傳統的再造又被挑戰……,像一潭活水,流水激濺此起彼落。在這個過程裡,公民全面參與,人們必須不間斷地彼此傾聽、對話、辯論、爭吵,從長期的對話和爭吵中,認識了彼此,找到了共識。社會的核心價值於焉形成。

 即使文化的理解被窄化到僅止於「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的重要性也絕不僅只是餘興。它往往就是那神奇的力量,把分裂的碎片聚成一個有意義的拼圖。我記得一場原住民的詩歌晚會,大雨傾盆而落,雷電交加,但是人群被歌聲深深感動,依依不肯去。雨水打在長老的臉上,他的歌聲蒼涼悠遠,可能讓一個孤獨的城市浪子發現自己對家鄉部落的深情,可能讓漢人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深刻,可能讓原住民,在與身邊的陌生人偶然對望時,突然感覺到一種無言而溫暖的聯繫。「唱歌跳舞」或是文字藝術的魅力,就在於,透過共同的經驗它能夠把孤獨的個人從孤獨中解放,讓他與群體連結;它能夠把分裂的各個群體從分裂中超越,伸出手去和別的群體接觸。

 文化為什麼重要?很簡單,因為它保護創造力,讓個人獨立地發展,卻又發揮凝聚力,讓個人在多元中結合成社會。

 是光復節還是終戰日?是盜賊還是義民?用閩南語還是北京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些問題,為什麼只能以政治鬥爭的方式處理呢?為什麼文化的力量不曾進來:讓不同立場的電影被拍出、不同理念的小說被出版、不同觀點的歌曲被譜成、不同信仰的戲劇被演出,然後人們自由地看戲聽歌讀書看電影,同時進行反思和辯論,反思和辯論的過程,就是一個民主社會尋找共識、建立共同價值的過程。

 我們的政治人物沒有認識到一件事:尋找共識、建立認同確實是我們要的,但是它必須經由文化手段獲得,因為只有透過文化方式獲得的共識才是真實的共識,通過政治手段得來的共識,沒有情感的基礎,是一撕即破的。歷史教科書不是不能改寫,國號國旗不是不能新作,認同對象不是不能翻轉,重要的是,任何改寫新作或翻轉,都應該經過一個由下而上的文化過程,不是由上而下的政治操作。如果在解嚴之後,我們搭起來的不是一個政治鬥爭擂台,而是一個公民文化平台,我確信,是的,我確信今天的台灣不會撕裂得這樣破碎、消耗得這樣失血。

 看不見的工程

 候選人對文化缺少認識、對文化政策不置一詞,也就罷了。但是對那馬上要當選總統的人,那要帶著台灣真正深入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還是不得不要求他大大地睜開眼睛:文化,不是裝飾品,不是宣傳品,不是餘興節目;文化,是大樓的骨架,花園的土壤,公民社會的基礎建設。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村裡,決定台灣這個「蕞爾小島」是否能卓然而立的,絕對不會是台灣的軍備武器或國號名稱,獨立或統一,愛或不愛台灣,而是台灣所培養的下一代有多豐沛的創造力、多寬闊的國際觀、多扎實的知識基礎、多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多健全的公民素養。

 文化,才是立國的依據啊。

 不錯,體育館、音樂廳、大劇院、美術館的建設是重要的,因為我們確實缺乏。創意產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因為以前從來沒將電影、繪畫、音樂、設計等等當作產業來思考,也從來不曾做過整體規劃或者長程研發。觀光事業的開拓是重要的,因為台灣的觀光在亞洲大概是倒數幾名,與我們其他方面的成就不成比例。

 但是我們必須看見更重要的東西;比廳院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人民素質的提升,譬如說,青少年的美學素養如何培育?比創意「產業」更重要的是「創意」本體,譬如說,我們如何防止原創力被商業機制消磨、被官僚系統窒礙、被教育模式壓抑?比觀光事業更重要的是吸引人們來觀光的內涵事業,譬如說,本土文化的豐富多元、國際視野的寬闊、城市基礎建設的健全、服務文化的升級……。

 這些「更重要的」,卻都是看不見的工程。一條公路,可以連欄杆都還沒做好就先讓長官剪綵;一座機場,可以連消防都還沒檢測就在鎂光燈中啟用。可是文化和這些工程的邏輯正好是相反的:它看不見,而且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靜、比深沉、比細緻、比溫柔綿密,比─ ─慢,也許五十年是一個測量單位。

 我們,敢這樣期待嗎?

 注:台北市文化局經過足足三年的努力,才爭取到讓藝人在某些小範圍內為路人表演。


NO:184_29
air  於 2004/04/03 13:0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2003 海國公民學院 6月14日 計者敵 開欄有精彩解析與甚多貼文,南嘉生說她只能提出問題而無法給

出答案,比照上篇我再次確認。


NO:184_30
插嘴一下  於 2004/04/03 19:3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這些「更重要的」,卻都是看不見的工程。一條公路,可以連欄杆都還沒做好就先讓長官剪綵;一座機場,可以連消防都還沒檢測就在鎂光燈中啟用。可是文化和這些工程的邏輯正好是相反的:它看不見,而且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靜、比深沉、比細緻、比溫柔綿密,比─ ─慢,也許五十年是一個測量單位。我們,敢這樣期待嗎?
注:台北市文化局經過足足三年的努力,才爭取到讓藝人在某些小範圍內為路人表演。

我覺得這些才是他想要講的重點 之前的文章都只是無病呻吟/障眼法而已. 如果把文章裡的文化一詞 代換成風水 在大部分的文章裡 似乎也是說得通. 我自己覺得啦. 作者筆下說 文化是多麼的基本. 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認知到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文化裡. 不是只有精緻的部分才是文化. 不管是 政治辯證 工作態度 生活哲學 對未來的願景 或是對於土地的親情 通通是文化的一部分. 就連選舉也不例外. 人民用投票的方式選擇了對於未來文化的走向 哪一組候選人行為職場操守較可靠 在未來最能把台灣塑造成我們心目中想要的台灣. 是否繼續中國文化 還是就此割袍斷義, 是台灣人民決定了台灣的文化的未來 這就是屬於所謂的看不見的工程. 我們用選舉 決定了我們文化的未來. 之後精緻化就成為可看見的文化了. 是龍應台活在原鄉裡自己把文化狹窄為唱歌跳舞了. 以文化之名 行政治的灌輸. 親眼目睹了一個新的文化的誕生 卻不一定能理解認出來.


NO:184_31
周公  於 2004/04/04 12:1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air:

謝謝你指引去計無敵 (好威風的筆名啊!老周就是取不出來) 所開的那一欄。龍應台的文章和思考當然有毛病,但本論壇對龍應台的許多批評也都是在補風捉影。雙方就好像兩個人在暗室裡摸黑打架,雖然把老龍女偷偷擦的SK-II瓶瓶罐罐打得粉碎,但我實在懷疑雙方有沒有任何交集。「論壇代表隊」出了房間之後得意洋洋地宣告把龍老大打得滿地找牙。可是不要說沒看到「龍牙」,連「龍頭皮屑」都沒有。你看到了嗎?可能你看到了,但你是不是戴著南嘉生的眼鏡在看呢?

因為本欄談的是另外一個問題,我這裡就不替龍應台過去的文章寫導讀,但你真的覺得龍老大沒有為本欄的問題提供一個看法嗎?


NO:184_32
周公  於 2004/04/04 12:1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插嘴一下:

龍應台也同意你所謂『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文化裡』啊!但她和欄主憂心的是台灣是否已經變成一個「政治掛帥」的社會、我們的文化是否也因此被政治力量扭曲、我們會不會繼續做一些隨便啟用機場以為主子邀功之類的蠢事?有道是『蠢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而你認為選舉可以充份解決問題?

你可能忽略了欄主開欄的用意。如果我理解沒錯,因為欄主在本次選舉過程中看見了不少台灣社會醜惡的一面,所以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渾身酸痛、痛定思痛地想要解答一個問題:人文是不是可以指導政治、改良社會?龍老大的答案是可以,所以用來保護人文發展的「文化政策」也就非常重要,但是偏偏在這次大選中被輕易地放過。欄主說『一個人文性的議題其實不應該透過一種政治運程的窄制被(焦慮地)進行。』你卻反其道而行,認為『台灣的文化的未來』可以、也應該被一場選舉來決定。

你的看法大概是兩組候選人的文化政見已經清楚得很,所以不用討論。退一步說,假設阿扁的文化政策真的是無庸置疑要與中國文化「割袍斷義」,那要割哪些部位?怎麼割?誰來割?割過的傷口如何復原?「那話兒」也要割嗎?萬一割完了才發現是『不必自宮,也能成功』(練葵花寶典),我們該去撞哪一面牆?

唔 . . . 找一面爬滿牡丹花的牆好嗎?老周一直夢想要做一個風流鬼 . . .


NO:184_33
Henry  於 2004/04/04 13:2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前面有人稱欄友為[大儒], 看了差點噴飯. :-) 耿耿於懷.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段資料:

蒙古人對儒的看法卻與其他朝代不同,他把職業的等級分十級: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難怪儒教徒被稱為「老九」。

尊儒是舊中國文化--甚至不是現在的「中國」(共產)的文化, 但在台灣儒教卻有傳統,結構性的勢力, 看我們大大小小喜歡到處自稱或被稱[老師],就知道了。尊師如果是單純出於重視教育, 就沒有不好, 而且很好, 問題是儒教徒傳統以來佔有很政治化的階級.

儒教是兩千年來漢文化的特色, 所以,泛政治化現象和台灣根深蒂固的漢文化, 絕對有關. 近年, 儒教和佛教合流 (這合流, 在中國是從宋朝朱熹新儒家開始;名為合流,其實是儒教吞掉佛家), 使得佛教(尤其是由中國人帶頭的教派)也順理成章走向政治化.

所以現在廣談的[去中國化],我很支持. 我想針對文化面, 稱為[去漢化]更適合.



NO:184_34
air  於 2004/04/04 17:4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enry

你這麼一說我才知道原來 臭老九 是這麼來的,謝謝、謝謝 ﹗中國儒家與政治不可分,而受儒家影響甚大的日本卻沒有這個現象,這很有趣。日本有一個以儒家為立校精神的某大學,定期的會邀請 孔德成 去演講﹙視察﹖﹚,有一次在校園裡碰到了,只見三、四個日本先生必恭必敬的按內著孔先生,而孔先生則雙手背於身後,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當時我的感覺是就如同一般中國人,他並瞧不起日本人,雖然這情有可原,而其實日本人也一樣瞧不起中國人。哈 ﹗

兄的連結都打不開,不過沒關係,我差不多也就逛逛而已。


NO:184_35
air  於 2004/04/05 03:2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周公

龍應台自台灣走上本土立場之後就 政治化 了,也就是說 她的政治已高於人文 ,她的心思已遠不止於對台灣社會的批判。你貼這一篇實在說要從文字上的安排去看,我不想去說,雖然筆意上似乎不著痕跡,一口怨靈在甕底,其實是有著仇恨。很對不起 ﹗因為立場不同,但這確是我的看法。

相關文字我只去看了 計者敵 那一欄,南嘉生其實我看得也不多,不過看到的大部份我都認同,雖然我也去攪和過﹙嘻、嘻 ﹗﹚。其實他是寫給綠營的人看的。

我不覺得她這篇文章為本欄提供了什麼看法,她的意義也沒有超過 張兄 的呼籲。要批判、可以批判的東西太多了,你必需提出辦法 ,否則我覺得只是在浪費時間。 我是一個印象派,實在不應亂說,不過我認為她是身處困境,而或許不自知的。

對我來說,所有的一切,基本上只指向一個字 ﹕「 法 ﹗」。


NO:184_36
插嘴一下  於 2004/04/05 14:4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周公

>龍應台也同意你所謂『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文化裡』啊!但她和欄主憂心的是台灣是否已經變成一個「政治掛帥」的社會、我們的文化是否也因此被政治力量扭曲、我們會不會繼續做一些隨便啟用機場以為主子邀功之類的蠢事?

龍仔裝持平的道出憂心 再對單一方打幾個大板 又裝謙卑 好好的褒一下 自己以及馬市長的德政 以邀功. 這是多麼的非政治掛帥!!

>人文是不是可以指導政治、改良社會?龍老大的答案是可以,所以用來保護人文發展的「文化政策」也就非常重要,但是偏偏在這次大選中被輕易地放過。

我的淺見是 這是個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 權力 可以主導文化的發展, 文化的認同 又可以主導權力的走向. 龍仔的目的是希望由上而下灌輸中國文化來決定台灣的政治走向. 我希望的是由下而上藉由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 由人民決定台灣的走向. 看看他所謂的文化:「懷民的雲門舞集、用侯孝賢的電影、用優人神鼓、漢唐樂府的音樂,用蔡志忠、幾米的線條,用故宮的古畫,照樣可以走出去」. 這些藝術家即使是由台灣出發 終點無不是以中國為標地 無一不是在所謂的兩岸三地華人中國人世界引起共鳴, 對外混淆我們身分的文化. 這些真的是親人親土的台灣文化嗎? 如果以所謂的有形的文化來執行台灣政治思潮 被壓抑多年的台灣文化發展 能夠對抗 老太婆裹腳步般的中國文化嗎? 我不認為. 龍仔的意見是有私心又不公平的競賽. 除非我們很清楚的知道 這些不是親台灣的文化. 這份認知 就涉及了政治的思考.

>你卻反其道而行,認為『台灣的文化的未來』可以、也應該被一場選舉來決定。

我是覺得應該也可以用一場場的權力重新分配來決定『台灣的文化的未來』. 透過一場場的權力重新分配 台灣的文化發展資源自然會經由選票 分配到值得發展的本土文化活動上面. 相對的 如果台灣的人民決定向中國靠攏 自然文化資源會透過政治的力量流向中國文化的活動上面.

>你的看法大概是兩組候選人的文化政見已經清楚得很,所以不用討論。退一步說,假設阿扁的文化政策真的是無庸置疑要與中國文化「割袍斷義」,那要割哪些部位?怎麼割?誰來割?割過的傷口如何復原?「那話兒」也要割嗎?萬一割完了才發現是『不必自宮,也能成功』(練葵花寶典),我們該去撞哪一面牆?

周公兄不必過慮 我的「割袍斷義」不涉及割「那話兒」. Phewww!!! 周公兄是不是寬心了一點呀?? 阿扁執政下不是有許多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慶典出來啦?? 那要割哪些部位?怎麼割?誰來割?割過的傷口如何復原?這可能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 經過政治的權力分配 眾人會替我們決定 官僚會替眾人執行的.

>欄主說『一個人文性的議題其實不應該透過一種政治運程的窄制被(焦慮地)進行。』
沒辦法呀!! 大家都焦慮呀!! 爲什麼呢? 因為我們焦慮的希望 被蔣光頭槍桿子搶過去的政治 文化 主導權力 能夠透過選舉文明的搶回來. 選舉本身不令人焦慮 我們焦慮的是這個政治運成對於這個台灣認同的人文性議題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是人文性的議題的本身 不見得是政治.

一點淺見.


NO:184_37
Henry  於 2004/04/06 09:2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i air,

對我來說,所有的一切,基本上只指向一個字 ﹕「 法 ﹗」。

這意思是:既然政治不應高於人文(本欄的主旨),那麼法律會高於人文囉?

阿扁當政之後,我個人似乎感到,尤其在新世代,談法的風氣一時大盛。藉著「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的教條,把”法”上綱起來。明顯地流行,而我們特別感到興趣的例子就是,他們認為台獨的目標僅用法律就能完成。於是勤研國際法條,搬弄憲法法條,鼓吹只要我們在立法院過半就能如何如何…,令人眼花撩亂。感覺好像把台獨當成解數學題目一樣,羅列相關的公理、定理…,疾!大功告成!在本站這種言論也不少。其實法律探討絕不是沒有幫助,但忘了獨立建國本質上,是政治的--所謂「政治獨立」,留給敵方運作的盲點,其實是很危險的。

法蘭克福學派的健將阿多諾(theodore Adorno) 曾說:

If voting could change the system, it would be illegal.

也可以就看現在進行中的案子。320阿扁依法選上總統,於法好像名正言順,但還是受制於反對陣營的政治運作。希望我們能從這次經驗得到教訓。目前又漸漸流行的制憲的簡約論,我預期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

所以,政治不高於人文,法律也不高於政治。^_^

以上算是借題發揮。若誤解air 兄的本意,抱歉。就此打住。

* 你每一提及, 我就去試開我給的那鏈結. 都沒有問題阿.


NO:184_38
air  於 2004/04/06 21:2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enry

一字沉甕底,把君釣出來。我是沒有龍應台的文采,但耍這種小計巧,掉這種小腦袋,我好像還可以,嘻、嘻 ﹗

關於國家大事,我的腦袋不夠用,不過作為民眾,我覺得應該一堵到底﹙台灣並不如此﹚,實際上要如何運用工具,合縱連橫,找較適合的一組,讓他們去操心,後果是好是壞,概括承受就對了。一個屋頂這一組我無法支持,因為我認為他們手中沒有牌,甚至於他們是有意無意的在與狼共舞,請君入甕。馬英九主導的國旗事件,龍應台主導的畫展事件是最險惡的一個徵兆,一個開端,這有道理嗎 ﹖如果結果是命定的,乖乖俯首就擒就好了,談人文不人文不是多此一舉 ﹖

法的確是不簡單的東西,第一批台商的出走,好像就是勞基法訂定的時候,這種事無法論是非,但卻是有因果,只有蛋頭路線,浪漫主義當然是不夠的。你所預期的困難等等,我覺得主要不在於法,而在於政黨惡鬥,原因還是一個國家認同,具體的東西來說 ﹕終審權你要不要交出來 ﹖yes or no 這樣而已。獨立本來就歸於政治項下,誰有牌,誰就是我的選擇,因為這樣才有辦法在 yes or no 之間理出一個頭緒。何謂獨立 ﹖廢省、修正國界…………,那一樣不是在搞獨立 ﹖正名 ﹖如果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圖騰,那也就有夠傻了。你可能要說外國介入,不用怕,杵他啊 ﹗謹慎狂飆啊。

以上說的已離開了我想說的主題,我說的 法 主要當然在關乎張兄所提 人文 的法。母法、子法、大法、小法,我是覺得一套進步、合身、美好、的法,應該能夠〔型塑〕人文,從〔型〕進入,這個型也不能隨意破壞,也就是不能—不守法。當然失去終審權,這些都是廢話。

北美西岸靠北邊有一個大城,有一次我去新裝璜後的辦事處辦事,進門前我想不知道有沒有排隊的號碼機 ﹖果不其然,就在—牆邊—沒有使用,始作俑者是館方還是來客,已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可以想像,人少時,鉤心鬥角揖讓而昇,人多時,鉤角鬥心亂成一團。有些台灣人都說﹕他們外國人整天在排隊,或者見獵心喜 ﹕他們也不守法 ﹗這些人有點錢,但是我瞧不起,徒法也是不足以自行的。我是覺得館方應該負起引導的責任﹙我真正的情緒是想痛罵﹚,這種情形下應該算是政治吧 ﹗﹖


NO:184_39
張孝維  於 2004/04/07 00:2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這篇文章沒有回答我心中任何問題~

”黨好像有不少人很怕龍應台
到她文章就哭爹叫娘的
知道為什麼”
>我想是因為她的邏輯實在是混亂鬆弛的太離譜,連要反駁都很難

“一種專業,城市文化---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 “
>這標題定的頗有誠品風格,文化局長的文化行銷概念果然有兩下子-果然是”一種專業”。城市文化-是指台北文化吧?

以下是回應龍女士,如果有那位知道如何寄給她的話:
 
☉龍應台
 文化在哪裡?

 “這一場選舉有多麼重要,我們都知道。它會影響台灣海峽的安定與否,牽連香港的發展,也因而影響亞洲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否,它更決定台灣本身生存空間的大或小,險或夷。”
>說的那麼慷慨激昂,很好。但實在不懂為什麼妳上述的議題可以接到下面的問題:
“在這樣重要的選舉中,一個極其關鍵的議題卻在長達半年囂聲震天的選舉運動中,徹底不存在:文化,或者文化政策,不曾被我們的候選人談過一次,也不曾被選民追問。”
>首先,妳到底要談什麼?(題目不是“一種專業,城市文化---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 “嗎?)
“城市文化“?還是台灣文化問題?台北文化等於台灣文化?
>文化也應該不是總統大選才談的事吧。
 “是因為,文化不過是唱歌跳舞,可以拿來吸引群眾,宣傳助選,但是和民生大計、國家前途沒什麼直接關係,所以不浮出檯面?是因為,它不是民生必需,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不是教育,不是外交,不是國防,所以不可能太重要?是因為,已經承諾要建幾座音樂廳幾座展覽館,文化不就是這些嗎? “
>很私人地來說,妳這種口吻實在很令人不敢恭維。很浮誇,也正是心虛的證明。基本上,妳是在批判政府(以文化局長而非一個台灣國民的身份),我憂心的則是社會人文。妳這種談話方式其實跟陳文茜沒有相去太遠-自問自答、自認是全知的、自以為代表全國人民、焦慮-(自己的重要性正在消失?)、消極、偏激、斷章取義、。我以前就最怕這種人。妳到底要把人帶到那裡去?誰給妳詮釋權的?妳難道不像一個心理上的獨裁者?而且是躲在弱勢保護傘下的獨裁者!這樣的”知識份子”真是夠了!
 “不,不就是這些,而且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文化不僅止是唱歌跳舞,文化「發生」的場所不僅只是音樂廳美術館,文化政策也不僅止是大廳大堂的形象工程。….”
>文化不僅是唱歌跳舞要妳來提醒我們。妳聰明,我傻瓜。局長英明。 奇怪,為什麼妳要批判這些?在反省自己?是嗎?
“…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經濟,是教育,是外交,是國防。我們根本就生活在文化中,而且被文化政策所左右。”
>不誇張,這種文章真的讀起來很令人渾身不舒服。……文化會影響民生、政治、經濟、教育、外交、國防-文化不是民生,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不是教育,不是外交,不是國防,好嗎?龍女士。
>”…我們根本就生活在文化中…” -妳聰明,我們傻瓜。謝謝局長的提醒。局長英明。
>”…而且被文化政策所左右。”-妳說的是宋先生當新聞局長的時候吧。
 “我們一面吃早餐,一面讀報紙,報紙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裡,報紙的數量多寡、新聞的開放程度、言論的品質高低,和文化政策的收放有關。開車上班的路上,我們扭開收音機,聽一支正流行的歌。流行音樂,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裡,音樂多是抄襲或是原創,品質是高或是低,智慧財產權是否被尊重,創作者是否有地位,都是文化政策的課題。我們停了車,走過一棟破敗不堪、雜草叢生的老建築;這棟建築會被推倒剷平,變成地產商的華宅大樓,或是重新修復,成為風華再放的歷史古蹟,是文化政策在決定。一棟歷史古蹟周圍,是否允許霸氣的龐然建築出現,是否將老樹挖起,拓寬道路;我們居住的城市「長」什麼樣子─ ─是綠意蔥蘢、慵懶閒適還是摩登現實、劍拔弩張,是文化政策的顯現。”
>”等等等等…是文化政策的顯現。”-看來台北市文化局應該配置在新聞局、教育部、文建會、經濟部、內政部、以及台北市政府的上面。
 “怎麼可能視若無睹?”
>妳明眼,其他人瞎子。局長英明。
 “踏進公共空間,不論是辦公大樓、法院、車站、學校教室或政府機關,每一棟建築的外觀是美麗或醜陋,室內的感覺是和諧或粗糙,眼睛所及之處是悅目或刺眼,是建築美學、公共藝術、應用美術的範疇,深深受文化政策影響。在辦公室裡,打開電腦,我們所使用的軟件,不管是解決問題的或是知識遊戲的,都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是專注於知識產品的剽竊模仿盜賣,還是有能力做長期的研發、大膽的創造,取決於它文化政策的優劣。週末的晚上,一家老小去看一場電影;電影院是否已經全部被好萊塢影片占滿而本國片被消滅,而即使有本國片,它的藝術成就如何、創作人才有無、導演及演員發展空間如何,市場是在拓展或萎縮中……,都是文化政策在決定。
>還是那句話:台北市文化局應該配置在新聞局、教育部、文建會、經濟部、內政部、以及台北市政府的上面。

 “我們正值青少年的孩子到「搖頭吧」玩耍被荷槍實彈的警察像罪犯一樣包圍拖扯,讓人心痛,但是一個社會究竟給青少年什麼出處?有沒有豐富活潑的青少年文學讓他們馳騁想像?有沒有滲透到教育系統裡頭去的藝術教育讓他們修養品格?有沒有全民的體育和休閒設備以及配套的活動讓他們在健康自然的環境裡發洩精力?有沒有國際的文化交換讓他們見識廣闊、心胸寬大?也就是說,有沒有全套的硬體軟體措施,培養下一代用美感和見識來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這,是文化政策。”
>抱歉,再多個單位-警政署。 奇怪,台灣所有官僚都死光光了嗎?
>這是文化政策,龍女士妳就去做!而且妳這種溫情主義者的口吻正是造成台灣愚民教育的主兇!有許多的問題是人民自己的責任的問題,難道A君外遇也是政府的錯嗎?B君對文化交流冷淡是”文化政策”的問題嗎?為什麼不把問題丟給國家的主人來思考?現在是封建社會嗎?妳以為(或者她希望)人民都不會思考嗎?這樣人民才會把詮釋(權勢)的權杖交給妳?看來,台灣人對龍女士來說不過是妳的知識統治台灣美夢的投射對象罷了!
 “我們招待國外的訪客,希望給他一個美好的印象,但是這個社會對國際的客人提供什麼水準的服務,用什麼方法給他資訊,保留了多少文化的本來風貌又運用了多少現代的公關技巧,是文化政策的考量。…”
>對不起,台北市文化局管轄單位再加一個觀光局。
“…我們自己可能出國,發現很多人把台灣當泰國;一個社會如何被別人認識、被別人記得?如果政治外交行不通── 因為你被惡意封鎖、被強權抵制,那麼用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用侯孝賢的電影、用優人神鼓、漢唐樂府的音樂,用蔡志忠、幾米的線條,用故宮的古畫,照樣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走得更遠更光輝。”
>真是放X!林懷民侯孝賢優人神鼓漢唐樂府蔡志忠幾米可以不讓我家隔壁賣衣服的老闆娘不被人錯認為泰國人?是把我們錯認為泰國人的那幾個人的學養的問題吧!什麼光輝,真是有夠恍神了。這些人代表台灣文化?真是典型的菁英主義!
“怎麼在逆境中走出去,文化政策是更聰明的外交政策。當文化的特質讓別人認識了,贏得了別人的感情和尊重,所得到的「國防」效果,可能超過那永遠買不完、永遠填不了的武器採購。”
>真的很惶恐對不起,台北市文化局管轄單位再加一個外交部和國防部。
 “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花瓶,更不是「吃飽了才有時間去想」的風花雪月。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教養體質。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
>我實在越來越不懂妳說的文化到底是指什麼了…妳用的「是」是中文嗎?
“…文化是經濟,它的產業所值──媒體、設計、建築、音樂、電影、電子、廣告、文學、體育、觀光……,早就是先進國家的經濟項目大宗。”
>廢話
“…文化是外交、是國防,尤其對於弱勢國家,文化是柔能克剛的軍隊、文明滲透的武器。”
>妳是只指台灣?(去說給中國聽吧!)還是也包括馬其頓、伊朗、科索沃?
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理性有多強、想像力有多猛、創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旺盛,都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
>大家來讓文化局長當總統好不好啊?!
 “可能是,我們的人民仍然把文化看做僅僅是熱鬧的餘興活動,…”
>是妳這樣看我們的人民。
“…政治人物仍然把文化看作少數精英的個別需求,”
>但不是妳的需求?

把文化機構看作宣傳單位、把文化政策看作自己的形象工程,與國家的百年大計無關。否則,你怎麼解釋,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可以對這樣重大的議題完全視若無睹而且不被社會群起討伐?
>好,就算是,妳要怎樣做?

 “自由,需要制度保障”
 “也可能,因為曾經被濫用過,許多人對文化政策這個概念還抱著懷疑: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納粹的文宣操弄、毛澤東的工農兵路線,不都是文化政策的恐怖實踐嗎?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自由怎麼會需要政策呢?”
>龍女士,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納粹的文宣操弄、毛澤東的工農兵路線,不是文化政策,是政治手段。如果妳那麼瞧不起自己的工作,我也沒辦法。
 “自由,當然需要政策,而且只有被政策保障了的自由才是持久的自由。…”
>實在是無法辨識龍女士到底是天真或是世故的。
“…現代政府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機器,內部有無數的輪子照著自己的規律在運轉。當這個龐大的機器結構裡沒有文化政策這個輪子的時候,文化是有可能被整個機器輾過去的。譬如在歐洲的城市街頭經常看見藝術家的表演,台北卻沒有,為什麼?因為所有公共空間的管理辦法都是禁止街頭藝人出現的。管人行道的、管公園的、管大馬路的、管廣場的都分屬不同的政府機構,而訂定各種管理辦法的用意都在「防範」、「管理」,竭盡心思用文字條例阻擋攤販、游民、貓狗大小便;沒有人在想「怎麼樣讓藝術家來豐富這個城市」。我們非常需要文化政策這個輪子用力轉動起來去「關掉」某些阻礙文化發展的輪子。(注)”
>贊成,支持妳去做。
 “有時候我們又需要文化政策去和其他的政策爭地盤、做搏鬥。交通那個轉輪可能希望把整個城市變成路路暢通的通衢大道,工程那只輪子可能不斷地建設:高樓大廈、天橋隧道、碼頭堤防。稅務的輪子可能把藝術產業只當產業看待,社會福利的輪子可能把藝術家當游民對待,警察的輪子可能將藝術當色情取締,經濟的輪子可能把歷史建築當房地產處理……,文化的嚮往和這些既存的機器轉輪的邏輯卻往往背道而馳,因此它必須像逆流游泳一樣,一一去折衝,一一去破解,才可能保住文化的「自由」。”
好了,還是請龍女士回歸專業就好。一踏出家門就是煉獄似的…
 
“所以文化政策可以被濫用,但不必然被濫用。….”
>警句(aphorism )格式可以被濫用,但不必被濫用。
“…在一個開放社會裡,它不是文化的指導、管理、干預或控制,而是一套完整的機制,有效地整合與文化相關但散置四處的種種權責及措施,提供文化最佳發展的條件與環境,也就是說,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創造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在這個基礎上,不干預或沒有政策也是精心思慮過的結果。它提供一片有機的土壤,讓人的創意著床、發芽,綻開藝術文學和思想的萬種新苗。”
>”infrastructure”,很趕得上流行嘛,妳這幾年才知道這回事嗎?
>去做去做,有誰反對妳嗎?這文章算是龍局長的自力救濟嗎?
 “屬於公民的文化平台”
>真的很趕得上流行,濫用術語。
 “很少人認識到,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間有一種扶持關係,像水載著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順行。”
>那麼儒家文化呢?
 “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一切的可能,讓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活潑釋放,而當大多數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活潑釋放的時候,這個社會必定是豐富多元的。傳統的東西有人喜愛有人要推翻;推翻了出現前衛的東西,前衛的東西有人接受有人批判;批判了出現傳統的再造,傳統的再造又被挑戰……,像一潭活水,流水激濺此起彼落。在這個過程裡,公民全面參與,人們必須不間斷地彼此傾聽、對話、辯論、爭吵,從長期的對話和爭吵中,認識了彼此,找到了共識。社會的核心價值於焉形成。”
?? 天真。天真。天真。
?? 還有,請問是文化政策的核心是社會的核心價值;還是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文化政策的核心呢?請問豐富多元的目的是形成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嗎?
?? 妳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龍女士?
 “即使文化的理解被窄化到僅止於「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的重要性也絕不僅只是餘興。…”
>妳一開頭說:“是因為,文化不過是唱歌跳舞,可以拿來吸引群眾,宣傳助選,但是和民生大計、國家前途沒什麼直接關係,所以不浮出檯面?” 底是誰在窄化?我看妳連自己都搞不定,真的。
“它往往就是那神奇的力量,把分裂的碎片聚成一個有意義的拼圖。我記得一場原住民的詩歌晚會,大雨傾盆而落,雷電交加,但是人群被歌聲深深感動,依依不肯去。雨水打在長老的臉上,他的歌聲蒼涼悠遠,可能讓一個孤獨的城市浪子發現自己對家鄉部落的深情,可能讓漢人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深刻,可能讓原住民,在與身邊的陌生人偶然對望時,突然感覺到一種無言而溫暖的聯繫。「唱歌跳舞」或是文字藝術的魅力,就在於,透過共同的經驗它能夠把孤獨的個人從孤獨中解放,讓他與群體連結;它能夠把分裂的各個群體從分裂中超越,伸出手去和別的群體接觸。”
> 的確是。好啦,說給自己聽啦,妳確實需要。
 “文化為什麼重要?很簡單,因為它保護創造力,讓個人獨立地發展,卻又發揮凝聚力,讓個人在多元中結合成社會。”
>文化保護創造力?創造力被保護?文化讓個人獨立地發展?卻又發揮凝聚力?讓個人在多元中結合成社會?每個字都懂,但很難想像妳到底在說什麼。反正文化就是the answer?只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知道妳的文化的(主)實體是什麼?
 是光復節還是終戰日?是盜賊還是義民?用閩南語還是北京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些問題,為什麼只能以政治鬥爭的方式處理呢?為什麼文化的力量不曾進來:讓不同立場的電影被拍出、不同理念的小說被出版、不同觀點的歌曲被譜成、不同信仰的戲劇被演出,然後人們自由地看戲聽歌讀書看電影,同時進行反思和辯論,反思和辯論的過程,就是一個民主社會尋找共識、建立共同價值的過程。
>這是20年前的野火集補充版嗎?好像有點不合時宜喔?
 “們的政治人物沒有認識到一件事:尋找共識、建立認同確實是我們要的,但是它必須經由文化手段獲得,因為只有透過文化方式獲得的共識才是真實的共識,通過政治手段得來的共識,沒有情感的基礎,是一撕即破的。…”
>籠統地說著文化的種種,才是一撕即破的。
“…書不是不能改寫,國號國旗不是不能新作,認同對象不是不能翻轉,重要的是,任何改寫新作或翻轉,都應該經過一個由下而上的文化過程,不是由上而下的政治操作。如果在解嚴之後,我們搭起來的不是一個政治鬥爭擂台,而是一個公民文化平台,我確信,是的,我確信今天的台灣不會撕裂得這樣破碎、消耗得這樣失血。”
>這麼說台灣今天的撕裂是源自於解嚴之後的一切,與解嚴前無關?我確信,是的,我確信妳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看不見的工程”
>很流行啊,多年前。看不見的書店(-又是誠品-而誠品又是學-)….看不見的城市(-Calvino的小說)。果然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候選人對文化缺少認識、對文化政策不置一詞,也就罷了。但是對那馬上要當選總統的人,那要帶著台灣真正深入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還是不得不要求他大大地睜開眼睛:文化,不是裝飾品,不是宣傳品,不是餘興節目;文化,是大樓的骨架,花園的土壤,公民社會的基礎建設。”
>後選人就罷了,但是對那馬上要當選總統人...……………………………………………………後選人和總統的標準不同?這是那門子的政治正確啊?
“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村裡,決定台灣這個「蕞爾小島」是否能卓然而立的,絕對不會是台灣的軍備武器或國號名稱,獨立或統一,愛或不愛台灣,而是台灣所培養的下一代有多豐沛的創造力、多寬闊的國際觀、多扎實的知識基礎、多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多健全的公民素養。”
>沒有對台灣的愛,多豐沛的創造力、多寬闊的國際觀、多扎實的知識基礎、多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多健全的公民素養,都只不過是妳們這些活在象牙塔的知識份子的夢囈罷了,龍女士。
 文化,才是立國的依據啊。
>所以文化局長還要兼任總統?
 “不錯,體育館、音樂廳、大劇院、美術館的建設是重要的,因為我們確實缺乏。創意產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因為以前從來沒將電影、繪畫、音樂、設計等等當作產業來思考,也從來不曾做過整體規劃或者長程研發。觀光事業的開拓是重要的,因為台灣的觀光在亞洲大概是倒數幾名,與我們其他方面的成就不成比例。
 但是我們必須看見更重要的東西;比廳院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人民素質的提升,譬如說,青少年的美學素養如何培育?比創意「產業」更重要的是「創意」本體,譬如說,我們如何防止原創力被商業機制消磨、被官僚系統窒礙、被教育模式壓抑?比觀光事業更重要的是吸引人們來觀光的內涵事業,譬如說,本土文化的豐富多元、國際視野的寬闊、城市基礎建設的健全、服務文化的升級……。 “
>妳以為達文西、高第、卡薩爾斯、畢卡索、卡謬、甘地、愛因思坦、佛洛伊德、馬克思、佛蘭克林、Chomsky、Said、康德、哥德、普希金、甚至蘇格拉底、孔子、史帝芬史匹伯、Chekov、甚至是Woody Allen,會覺得愛自己的土地是不重要的嗎?龍女士,有一種東西叫做”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再多的語言也彌補不了靈魂的空虛的。妳何不回到母親的懷抱呢?如果妳認為中國才是妳的心之所向,妳也是該回去。
 “這些「更重要的」,卻都是看不見的工程。一條公路,可以連欄杆都還沒做好就先讓長官剪綵;一座機場,可以連消防都還沒檢測就在鎂光燈中啟用。可是文化和這些工程的邏輯正好是相反的:它看不見,而且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靜、比深沉、比細緻、比溫柔綿密,比─ ─慢,也許五十年是一個測量單位。”
>人文的工程是可以看見的,它比的是反省、是誠實、正直、勇敢、願景、信心、決心、人道精神、人本主義、與愛。它無關時間表,它是要生生世世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永遠要一直做下去的工程。請別再把妳狹隘的政治批評套到台灣人文這塊處女地上,大中國思想與職業知識份子政客的饗宴,我們已經吃夠了。
 我們,敢這樣期待嗎?
>我們可以這樣期待妳嗎?
 注:台北市文化局經過足足三年的努力,才爭取到讓藝人在某些小範圍內為路人表演。
>好棒。


NO:184_40
周公  於 2004/04/07 11:1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我看得眼睛都直了 . . . . . . .

如我在另一欄所說
只要你腦袋開始短路,你可以對任何人的言論產生成千上萬種不通的解釋,但這樣並不能證明那個人說的話錯了
你要我也學你的語調嗎:『欄主英明!欄主想當台北市文化局長嘍?』
真的沒有必要嘛!

我現在急著要出門,這裡只先提一個例子
「一種專業,城市文化」是龍老大的專欄名稱
「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才是那篇文章的標題
你能想像我看到你眉批的時候那種沉痛的心情嗎?
欄主!不要鬧了好不好?忍笑忍那麼久,我都快得疝氣了
我們也不是在演瓊瑤連續劇,犯不著為一個女人大打出手 (我是很醜啦,但說不定你長得比秦漢還帥)
你若能夠翹班在中午十二點半趕到故宮博物院的餐廳,我請你吃三明治啦
我已經跟你詳細描述我的長相,你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就認出我來才對


NO:184_41
Henry  於 2004/04/07 15:3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i air,

_37 我是借題發揮, 重點是趁機提請熱中法條的台灣派注意政治層面,
把320的連宋事變當成一場政治演習, 實在不應指定
是回你 air , 導致你的_38 我有點迷失. 所以就不另回應了.



NO:184_42
張孝維  於 2004/04/07 21:3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我不訝異你會看得眼睛都直了
我的口吻只是反映出我所看到的文字的荒謬程度
當然我知道這樣的語氣會落人口實
但那確實是我的真實的感覺
如果我是狹隘的
你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我不想用一種文謅謅的 悲天憫人的口吻之名
行個人性的焦慮紓發之實__正如那篇文章的內容一樣

應該只是和三兩友人發發牢騷的內容
卻東拼西湊成一樁洋洋灑灑的百年大計
台灣的知識份子真的太好當了

文字 邏輯 論述風格 現實感 胸襟 以及最重要的做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環境的愛
在這篇文章裡通通缺乏
龍應台的文化
只是一種抽象的規格化概念
一個批判意圖的引伸點與工具
內容則是空的

我承認我的眉批是刻薄的
因為我其實動氣了
你笑我可以理解(保重啊)
但是你能想像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那種沉痛的心情嗎?
可能的話
你大人大量
跳過龍女士的泛泛一般論和我動了氣的氣話
冷靜看看我對她的立論提出的駁斥
如果你願意
我們可以冷靜理性地討論一些議題

台灣需要的不是虛有其表的漂亮喟嘆
而是扎實的 有血有肉的
人文教育啟蒙

龍應台知道很多關於
台灣不是什麼
沒有什麼的事
但她不知道台灣這個國家
是什麼
有什麼
難怪她說
「決定台灣這個「蕞爾小島」是否能卓然而立的,絕對不會是..............愛或不愛台灣...」
她可能有很多從這個世界繼承下來的知識
但卻缺乏自己的本體的信念
抽象的價值判斷決不等於理性的批判
這當中的差異就在於信念
我身旁也有一些認為沒有立場就是最高立場的知識份子
他們把這種立場稱為信念
也難怪他們通常充滿焦慮→所謂一種知性的憂鬱
是的
他們建立了自己的風格與地位
卻什麼也沒為台灣建立

台灣是一個還在嬰兒期的國家
要批判她太簡單了
她文章裡提到的現象
稍稍有用功一點的大學生都懂
但是這些大學生可以因為年輕與環境的關係
不了解今日台灣的各項成就是如何得之不易
但以龍女士這樣年紀的知識份子
不應該不懂
當然我們永遠要批判不義與不公
但也不能永遠像個只會撒嬌吵鬧的孩子
這個也不好
那個也不行

如果有朝一日龍女士
帶給這塊土地的年輕人的
不是不負責的消極的批評示範
不是一種矯情做作風格示範
不是為了文體漂亮罔顧內涵的筆耕示範
不是一種語焉不詳的論述示範
不是一種將個體的空虛投射到整個國家的自我澎脹示範
不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悲觀示範

那將是台灣的福氣


NO:184_43
張孝維  於 2004/04/07 21:4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另外
我之所以說那篇文章沒回答我心中任何問題
那是因為基本上,她是在批判政府(以文化局長而非一個台灣國民的身份)的政策與決策,
我憂心的則是社會人文。

NO:184_44
air  於 2004/04/08 03:5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Henry

就連宋的政治層面來說,不必一直把眼睛集中在他的群眾運動上,各種資訊看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有壓力的。要是我,我不擦p小他。

第一、他們的要求只令大部份人堵爛而已。

第二、這些小子死不了,能死就最好了。

第三、三十多年前我在日本,街頭上這類的抗議無日無之,放大聲量的麥克風,路過的人們一般看都不看一眼,等於街景之一,生活的一部份。(我是見過場面的累﹗﹗)

第四、趕也趕過一次了,馬英九說不容插手,中央這也就仁至義盡了(哈﹗哈﹗)。

第五、就職大典移至中南部,乾脆執政也移至中南部,〉〉不是瞎掰,完全可行 〈〈 ﹗﹗

你那段英文似乎就是沖著台灣講的,然而同樣票數相當,可就是不發生在美國,台灣的民主派這次成長了150萬票,問題還是出在野黨有法不守。這類句子我是把他當成民主不足處之補述,而不是並類的真理之一。句子這麼說,在法理上如何補呢 ﹖不知道,政治上如何操作呢 ﹖參考上段,群眾運動的部份馬英九會負責。

關於修制憲與台中關係的政治角力,我基本上與台灣脫節,其實也不曾真去研究過什麼,新世代太過鑽法是有問題,不過似乎也聞到一股望治心切的焦躁,這是好事。昨日剛巧拿到一份資料,文中李鴻禧教授認為 ﹕很多歐美先進國家都沒有「總綱」這類界定國旗、國號、領土的東西,所以先不去理會總綱,不去寫它。我的意思是說,他還是有政治層面的考慮。


NO:184_47
周公  於 2004/04/09 02:1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張孝維:

看到你對龍應台那篇文章的反應,我那時真是嚇了一跳。因為當初你答應讓我轉貼,我就沒想到你對她早就看不順眼。抱歉抱歉,我應該用自己的話來回應本欄的問題。

我同意幾百年前 (NO:184_2) yl所說,政治和人文無法分高下,而且人文的發展也很難避免被政治所操控。如果要改善社會,以我所知有兩種途徑。第一是由政府來推動,如北宋王安石的新政是基於「大政府」的哲學來包辦一切任務。在這一條路徑失敗之後,程頤提出了第二條路線 (不要懷疑!就是那個老古板、說男人的貞操比性命還重要的道學家)。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好人,這個社會自然會是個良善有秩序的社會,因此制度或政府的改革乃是第二義,他的講學也就以心性的修養為重點。這一條道路後來為朱熹等人所繼承,他們主張「小政府」,鼓勵各地的地方士人來加入他們的社會文化運動,也就是以民間的力量來從事講學、賑災、救濟、自衛、鄉里互助等事業。這是我們在國中背過的道學或理學,它主宰了後世中國人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它造成的災難也不用講了。道學家以人的道德為優先,其末流就是一天到晚只講人的動機,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其心可誅」。

我之所以偷懶轉貼龍應台那篇文章,是因為她說「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跟你的「人文高於政治」主旨相去不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 . . 我 . . 我可以從床底下爬出來了嗎?你沒有生氣拿寶特瓶丟我吧?

這種以「人的品質為優先」的思維本身並無對錯可言,但有危險。首先是它傾向於追求人治而忽略法治。這個觀察當然不是老周天縱英明所發明的,所以也不需解釋。另一項問題則是該根據什麼樣的文化或人文素養來改造人與社會,講白一點,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你有自信能找出一個圓滿的答案嗎?我沒有,但是我非常確定那些自信已經找到答案的人不是瘋了就是白癡。有一個傢伙曾經提出他的答案,你雖然沒機會跟他一起吃飯打保齡球,但你一定認識這位鼎鼎大名的「毛匪澤東」。他搞的文化大革命固然有政治目的 (幹掉劉少奇、鄧小平等背叛他路線的人),但他最重要、也是他最虔誠信仰的目標便是要經由形塑共產社會的道德來改造中國,所以老毛的工農兵路線確實是他文化理念的實踐。因為他也相信「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你甚至可以說毛澤東與他最痛恨的道學家簡直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啟自己的蒙」是件好事,「啟別人的蒙」也是好事,但應該有分寸,就像「魔戒」一樣,成聖成魔都在一念之間。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的獨立電影工作者來美國演講。她拍了一部記錄片,講國民黨統治晚期開辦夜校,讓早年失學的婦女也有機會受教育。片中訪問許多重拾書本的女性,年齡不等,雖然訪問者一再向那些女同胞解釋即使國民黨看到這部片子也不敢對她們怎樣,所以她們可以放膽批評過去政治、社會的不公,可是她們面對鏡頭時依舊是異口同聲『感謝政府的德政』。影片放完後,這位導演 (或製片) 以及在座一些台灣同學都搖頭嘆息,說那些婦女雖然多唸了幾年書,但仍然沒有自覺、沒有獨立思考。

老周這時候就忍不住放砲。我們有什麼資格說她們「沒有自覺、沒有獨立思考」?那些婦女不過比我們少讀一點書,卻多了數十年的人生歷練,當她們說出『感謝政府的德政』,可能是真心感激,也可能是害怕國民黨報復,但不論怎樣,都是她們思考之後——即使只有一秒鐘——的結果。我們可以提出異議,建議她們從別的角度來看問題,但我們沒有資格質疑她們「思想」的價值。我們這些自命為啟蒙者的知識份子嘴巴上鼓勵別人「獨立思考」,可是當他們提出不一樣的答案,我們可以說『錯錯錯錯!你應該照我的想法來思考』嗎?這樣「灌」出來的教育,能培養哪門子的「自覺」?

啟蒙者 . . . [應該謙虛一點] . . . 教育者 . . . [還是太臭屁了] . . . 那些閒閒美黛子、靠一張嘴皮子混飯吃的臭老九,必須自我克制,否則就是違反民主、就是自打嘴巴。我們也要防止為政者以救世主自居,根據少數人的價值觀來操弄整個社會文化的走向。「人文高於政治」或「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良好的機制來決定「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這反而將是災難的開端。那什麼樣的機制最好?這 . . 這 . . 這 . . 只有天知道。

或許一個較實際、也較常用的說法是人文或學術獨立於政治。所以我們不可以允許任何政治集團壟斷對文化事業的發言權、主控權,因為他們會用「灌」的方法來塑造人們的價值。一個知識份子,既要抵擋政治力量干預文化或學術,又要避免自己在「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議題上冒充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你說該怎麼辦?

我好睏,請你先回答這個問題吧,晚安!


NO:184_48
張孝維  於 2004/04/10 01:0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首先,我沒有早就看龍應台不順眼,而純粹是就文章內容提出看法。我很歡迎任何不認同我的人
提出他的看法,但是請就內容而非語氣態度來探討。
→關於啟蒙
貼一篇五年前寫的東西→標題:給對台灣有愛的社運朋友的一封信

作者:張孝維

來源:「台灣尼亞啟蒙運動」工作室
──────────────────────────────────

兩三個月前,與一些朋友談Taiwania的想法的時候,大概歸納出了兩個重要
結論:一.台灣的未來之生存與蛻變,需要一哲學層次的綱領(相對於政治
、經濟或其他片面範疇的層次)。二.台灣的生命力(當然我們的前提是:
台灣是一塊極富生命力的土地)必須依靠一段很長的啟蒙運動時期來萃煉雕
琢,而成其為一成熟、獨特之文化。

但是就在之後幾天,我坐在幾乎每天報到的咖啡館裡,看著身旁的人,有的
談戀愛,有的談股票,有的交流小孩要上哪一家安親班,我心想:多少年來
多少社運朋友為台灣投入多少心血勞力?而在這同時,為何「外面」的人卻
好像一點也不關他的事的模樣?這兩個世界簡直就像不同維度的空間,毫無
交集。相信也許你也曾有過同樣的感受吧!那麼,你有什麼感覺呢?在我們
追尋著台灣成長之時,我們真正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自我實現?情感的依歸
?一種知識份子或菁英文化的價值?一種社會優位的必然?這條與普羅階級
劃分的界線是必須的嗎?…。(我知道你開始要反駁了,但是請先讓我把話
說完也不遲。)

這個存在於台灣人文社運圈與「外面」世界之間的黑洞,一定要弄個究竟,
否責「圈內」的熱情與「外面」的漠然將一直成正比成長。我的思考是,不
是「該怎樣做」的問題,而是「不該怎麼做」的問題。

也許在實質的生活層面上來說,台灣的〝改變〞並不是一種對與不對的問題
,也無關於好與壞。台灣的〝成長〞則更為抽象(說抽象,是因為世俗將〝
成長〞之意等同於〝更富有〞、〝更快樂〞的日子已存在得太久太久…)。
因為我們都知道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對大多數人而言,〝成長〞是很難
抽離於〝生活的現實〞之外而單獨思考的。且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那就是
:生為人,活在世上,〝改變〞在實質層面上通常意味的是〞逃避痛苦〝,
而〝成長〞則等於〝逃避痛苦〞的〝合理化〞。

人的存在總是趨於對〝生命的舒適感〞的追尋(…不管這追尋的過程有多漫
長、多困難…),而追尋又總是相對於現在的匱乏。換句話說,也許自古至
今人類一直在做一件傻事,那就是:一直以現在的不滿足為地基,不斷往上
蓋一座沒有完成圖的巴貝爾塔。日子久了,沒有找到〝舒適感〞,甚至連開
始的不滿足也模糊了。而〝舒適感〞的追尋也早已從真性情的感受幻化成對
意識型態的短暫擁有。

從小我們就聽過育有二子的母親,因一子為傘商,另一子為磚商而不知該祈
求天晴或天雨的吊詭。我們總認定〝穩定〞是好詞,〝不穩定〞是壞詞,殊
不知〝變化〞本身就是生命的本質。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從〝不穩
定〞趨於〝穩定〞的過程,不過就是個體主觀意願對客觀事實的一種必然投
射罷了。就像〝天氣〞必然包含晴天、陰天、雨天等等。但若我們在探究天
氣之前已預設立場,有所好惡,則純粹的天氣真相就很難存在,剩下的只有
你的投射與說法了。

這樣有什麼不妥?你不能改變天氣(沒有人能改變天氣),但是永遠有晴天、
有雨天,於是這世界總是無時無刻有人會不高興,這就是不妥之處。

所以也許不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是要求許多事都要如己意者佔十之八
九。通常對人而言,在快樂時一小時感覺只有短短十分鐘,在痛苦時一小時
則感覺好像十小時之久,所有的快樂因人的執著而滑溜縮水,所有的痛苦因
人的排斥而堅硬膨脹。人生,光要處理這些事就已經夠忙了。

是的,就是因為一些看起來很簡單平凡而有餘裕的人其實心裡是那麼忙的,
所以在台灣從事社運是孤獨辛苦的,喚起一次啟蒙運動,是困難的,而哲學
,則不過就是一件如字面上的艱澀、一般勉強的事吧。

但是對我而言,真正尷尬的是,諸如反水庫、總統大選一類的議題,對許多
人來說,在眼前看都是很巨大重要的。但是,對「台灣尼亞啟蒙運動」的中
心觀念而言,這些議題卻都只能算是代表著這個焦點之外的背景罷了。換言
之,這個運動的觀念不但可能很難得到社會大眾的了解與認同,在同時更可
能會遭致各位嚴厲的批判。

有些朋友說:「哇,Taiwania好像是個偉大的想法。」不,它不可能是〝偉
大〞的,因為「Taiwania」所代表的,正是一種「肯定變化與不完美」、「
正視事實」、「挑戰價值的建立」等等很不討喜,很不誘人的思維。因為它
要求一種複雜整體觀,一種因精確而導致的必然複雜,它要求一種最深刻的
反省,及一種最文明的態度。

這個時代誰沒有一兩把將自己的言行合理化的刷子?我們要求解釋,與更多
的解釋,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不再相信彼此的語言。而不再相信語言,也就
等於不再相信互動,不再相信人的倫理的具體存在。

這是一個虛無的時代,因為我們已在存在的汪洋之中自毀了賴以棲身的舟船。

我們毫無節制地以語言及更多的語言去佔領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地域,我們用
理性堆砌抽象的意義,再這些意義堆砌意識型態的堡壘,於是你哭泣是有意
義的,氣憤是有意義的,抗議是有意義的,悲情是有意義的,消沉是有意義
的,逃避是有意義的,煽動是有意義的…。

人在做什麼?

我擔心人將成為心理上的獨裁者。

什麼是獨裁者?試圖用最少的語言、口令,就能讓所有人服從他的人。他代
表公義,他建立權威,他環保,沒人比他更環保,他愛鄉,沒人比他更愛鄉
,他說對,沒人敢說錯,因為他擁有比槍炮刀劍更可怕的武器------道德觀
的詮釋權。

在與政治對峙的過程中,他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政治運作的高材生。

人要將人帶往哪裡?

事情是這樣的。

當初他是懷著愛與熱情的,有三或四個和他一樣的人,人們推舉他做人們的
代表。然後,事情發生了,某個地方發生了他認為不對的事,他覺得他有〝
責任〞與〝義務〞將他的(團體的)看法告訴那些他認為在沉睡的人民,他用
推敲好的邏輯去侵占純白的頭腦,在他聽到人們說什麼之前,人們已裝入他
的語言,一次又一次,人們習慣用聽的,而且只聽他的。然後他上媒體,他
以為他代表許多人或代表所有人良知的那一面(即使不贊成他的人亦復如是)
,他想要成功,於是他開始必須研究敵手的方法,然後再反擊。當然,不論
他做什麼,他永遠代表正義,他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人們支持他,而他
推動人民,將人們聚在一起,讓人們感覺到人們的力量,他讓人們相信他們
是正義的,他們是會成功的…。

也許人最大的原罪,莫過於開始想用很少的語言說很多的想法,用粗陋的思
考說極需謹慎的事,不顧自己的言不及義卻一心要人認同他,不顧自己的偏
差卻容不得人誤會他。於是這個世界充斥著藉著正義之名而存在的肉體或精
神上的暴力。

語言是中性的,就像水是中性的。而也像水一般,水可以拿來止渴、載舟渡
人,也可用來服毒自殺、覆舟溺人。語言能建構一切,也能毀滅一切,能累
積一切,更能埋沒一切。運動也是中性的,運動就是變化,一種人為意識作
主的延展。人也應是中性的,人也是運動的,也是語言的。就運動或語言而
言,人是主體。而人就是你。就是我。故真正要去省思的也許不是語言與事
件環境本身,而是人的存在本身。

真的盼望台灣人文環境的思考與行為層次,能提高到一個世界宏觀的高度。

生命的意義不可能被框在世上任何一個所謂有意義的工作團體的宗旨之中。
沒有一個人是永恆的。但希望人類的生命永續,這個美好的宇宙永續,我們
的家---台灣永續---只緣於其實我們的心中對她都有一份真實的愛。


NO:184_49
張孝維  於 2004/04/10 01:1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隨筆~關於人文


我可以這麼說嗎:「那工人上臂的肌肉真美」?

「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 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我正在咖啡館享用午餐。
一份精緻的義式三明治和一大杯淳厚的黑咖啡(我還特別向吧台師傅致了意)。並重讀著 John Berger 的“Selected essays”中的一篇文章 ─ 一篇演講詞 ─ 他獲頒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時的演講詞 ─ 時間是 1972 年 11 月 23 日,地點是倫敦的皇家咖啡館。
我想簡要地告訴你們一些這講詞中提到的一些事。
首先 John Berger 說了:「既然你們已經把這個獎頒給了我,可能你們會想知道,briefly,它對我的意義。」接著他說:「我發現這些獎項的競爭是令人不悅的。那些提名作業,謹慎而故弄懸疑的公佈方式,把作家當作好像是馬來品頭論足,以及對贏家與輸家的強調種種,是荒謬且脫離文學的脈絡的。」

然而他認為這個獎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它鼓勵人們發問質疑」。接著他談了一點關於小說之所以重要的看法:「…小說能提出別的文學格式無法提出的問題……小說家的言說功能就像是內在的聲音。」然後,「雖然可能有些不恰當」,他還是向評審團致意 ─ 因為「今年入選的四本書正示範了我所談過的不因循過往且充滿創造力的說法。而我對於他們將這個獎頒給我的書感到喜悅 ─ 因為那象徵一個回應 ─ 一個來自於其他作家的回應。」。

接下來他談了他的得獎作品 ─“G”。

“G”說的是關於 4 個被禁錮的摩爾人的故事。 John Berger 花了五年的時間寫它。他打算再花個五年完成一個紀錄歐洲的移民勞工的故事 ──

「…我不知道這本書將會以什麼形式完成,但我知道我希望能透過這些書頁 ─ 來替 1 千 1 百萬的移民勞工 ─ 以及那被他們遺留在小鎮與村莊裡 ─ 靠著他們離鄉背井工作賺來的薪水生活的 ─ 將近 4 千萬的他們的家人 ─ 說些話。貧窮壓迫著這些人,年復一年。他們離開屬於自己的地方、文化,來到歐洲的工業地區,做著最骯髒而待遇最低的工作,他們在哪兒儲備這些勞力部隊?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什麼看法?他們的看法,或是我們的看法?關於他們對自己的剝削?」

為了完成上述的計劃,他必須到許多地方旅行以及停留,他預計至少需要一位攝影師好友以及一位土耳其或葡萄牙翻譯隨行,概估 ─ 以最克難的方式 ─ 需要最少 1 萬英鎊。本來他不知道要到哪籌錢(他身無分文 ─“I did not have any of myself.”),現在這個獎讓這一切可能。

然後他說:「一個人不必是一個小說家也能追溯出與這五萬英鎊獎金相關的經濟活動源頭。布克•麥康奈爾(Booker McConnell ─ 布克獎創始人)在加勒比海地區擴充他的貿易利潤已超過 130 年歷史。當前加勒比海地區的貧困乃這類似的剝削的直接產物。這貧困其中的一項後果,就是數以萬計的西印度群島居民必須被迫到大不列顛當移民勞工。如此我的有關移民勞工的書的獲利來源便是直接地源自於他們或他們的親戚與祖先們。」

他繼續延伸:「更甚者,還有其他牽涉在其中。工業革命、以及那些伴隨著當代歐洲的創造而發生的發明與文化的經濟基礎乃源於奴隸交易的利益。而這根深蒂固的、關於歐洲與歐洲之外的世界、以及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自然關係,至今仍未改變。在“G”裡頭,那四個被禁錮的摩爾人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意象。這就是我為何必須拿這個獎來對抗它自己的原因。我所給出的那一半將改變我所保留的那一半。」

   

「首先讓我對我的立場邏輯作一個澄清。它不是一個罪惡感或良心不安的問題。它確定不是一個博愛的命題。它更怎樣都不會是一個政治的課題。它是作為一個作家持續成長的一個問題:這個課題存在於我以及養成形塑我的那個文化之間。」

「在奴隸交易之前,在歐洲人對自己做人性的閹割之前,在他對他的暴力緊咬不放之前,在這之前必存在著一個片刻,一個黑人與白人第一次接近彼此的片刻,就在那片刻中,本伴隨著極大的平等的可能性。而那片刻已被錯過。從今後這個世界被分成兩半 ─ 潛在的奴隸,與潛在奴隸主人的世界。然後歐洲人將這種心理帶回他的社會。那逐漸成為他看待所有一切的的一種方式。」

   

以上,關於這篇演講詞,看到這裡時,我自問著:“那麼,你的態度呢?”

當然,當我意圖表達對他的看法時,這裡頭牽涉著很複雜的時空與主客體關係,而且是屬於哲學範疇的討論(比如說我必須先釐清我所認知到的 ─ 移民勞工 ─ 是一個客觀事實 ─ 或是 John Berger 主觀的陳述。),如果說我想讓你認同我的觀點,那我則必須先對自己的思維結果進行辯證,這麼一來,並非我寫這篇東西的本意。因此以下我想表達的是我的想法本身,而不是我想表達給你的想法。也就是說,以下文字不具備任何立論的意圖,而純粹是一種表達。

我確實對人類的情境感到憂慮,我相信那令人憂傷的原因千萬年來一直在那裡,而我們並沒有越來越清楚地去認識它。相反地,依我的感受,我們正離那真實越來越遠。從近的來看,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在做著合理化的工作。從遠處來看,那正是人類的天性與宿命。

古代的斯巴達人曾經一度認為財富是低賤的,他們認為人可以從肉體的強健以及精神的充實來獲至生命的愉悅。我想他們很早就洞悉了財富的追求對精神與肉體的強健會產生什麼樣的負作用。但事實上,那只是人類無數聲音中的一聲微弱的呼喊。是的,我相信人性與萬物都是受地心引力影響 ─ 自然地往下掉的。思維的限制性正在於它與意願有關而與事實無關。擁有財富者盲目享受財富並受制於財富;不擁有財富者聲稱擁有其他且不受制於財富,這兩者之間其實我看不出很大的差異。重點是我們如何在內外在以及人己之間找到和諧的可能性與實踐、感受的能力,並盡量地去強化這個能力直到其成為本能。

當然歐洲人做錯了很多事,其中包括所謂人類心智的發展。但如果你要我在互毆爭食與互相忌妒之間選邊,答案是我哪邊都不選,原因是我不必選,因為這世界總是二者並存的。宗教、哲學、文化、藝術無盡的永恆救贖總是抵不過人類每日每時每分每秒無數小惡的生產,這說明了其實不必去證明什麼才是終極的真理,因為它從來就不是質的問題,而是量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體系正是這種思維的產物:2800 萬個不完整的小道理可能強過 1 個真理與 2 千 7 百 9 十 9 萬 9 千 9 百 9 十 9 個偽真理。知道歐洲人做錯事的歐洲人(如 John Berger 以及無數的知識份子)並沒有辦法改變歐洲人繼續作錯事;知道台灣有問題的人也沒有辦法阻止台灣繼續發生問題。

終究人類的問題是每個人類的責任。直到這個東西成為每一個未來人類的本能思維之前,我們的憂慮不會消失。而且要知道,如果所有人都成為了純粹意義上的理想之人時,那個唯一仍具備私欲的人會不會成為那個世界的新法則呢?因此道教及基督教皆直接指陳惡的存在,而如此不可避免的二元對立也建構了人類彼此對抗的原罪。

我認為佛教思想早已揭示了上述說法,那又如何呢?現代社會學似乎已經開始在研究所謂社會意願的方法論,但就算我們找到了方法,又要以誰、什麼為圭臬呢?法?logos?上帝?誰來決定?誰來詮釋?康德早已說過幸福是無法被思維的(因此不可能),我一直認為人類的智慧到釋迦牟尼與康德早已到達頂點 ─ 以我們目前的平均腦容量與開發率來說 ─ 先不要說全人類,你認為自己能成為一個釋迦牟尼或康德嗎?

我們的憂傷不源於這個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而來自我們希望可以信任這個世界。

對 John Berger,對所有不幸的人都是如此。

我們所能做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可被信任的人,並且在不值得被信任時不讓人誤以為自己值得信任。也許那些老歐洲人並不曾露出虛偽的仁慈形象,而是赤裸裸的掠奪。歷史,生命自己本身會去評斷這一切,我們的責任則在於當這個聲音出現之時,我們是否有一個足夠沉靜的內在去傾聽,並去感受它。(對於那些不幸的人們,我只能藉 Chekov 的詞句來祝福他們:「那些在人間辛苦工作的苦兒呀,你們在天國必受寵愛與眷顧!」)

唐吉柯德的英雄事蹟只存在於渾噩的世界;John Berger 的人道精神也只能存在於這個仍然充滿非人道精神的世界。也許我們該學習不再憎惡黑暗,重要的是,不失去重拾光明的希望。我希望有一天西印度群島的人民能自己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其他的世界願意傾聽。

   

想著想著,我不經意地望向窗外。

在『那邊』是:12 點 43 分。犀利的冬陽。中正路捷運工地。一名約 60 歲、灰髮、皮膚黝黑的工人。從卡車上搬下一袋一袋 50 公斤重的水泥。再一袋一袋的往上疊。總共 124 袋。

在這『同時』,咖啡館旁的建築師事務所外,蓄著整齊銀髮叼著雪茄的建築師與媳婦、女兒,孫子 4 人在工地圍籬的另一端的騎樓擺出休閒桌椅,佐著週末爽朗的陽光(是的,就差一片薄薄的圍籬,太陽便變了表情。),溫馨地享用著午餐。

「那麼,你的態度呢?」我自問。

“建築師喪妻不久”。

我有必要告訴你這個事實來平衡一些什麼嗎?為什麼?當我只是平鋪直述一些事實時,為何聽起來像是在控訴著什麼?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不是事實。

為何我不能讚嘆工人那粗壯手臂隆起的肌肉,就像我欣賞建築師的銀髮一般?

我可以這麼說嗎:「那工人上臂的肌肉真美」?

「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 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希望那工人的孩子懂得欣賞 ─ 爸爸強壯的臂膀。是吧?




NO:184_50
張孝維  於 2004/04/10 01:2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周公兄你說

如我在另一欄所說
只要你腦袋開始短路,你可以對任何人的言論產生成千上萬種不通的解釋,但這樣並不能證明那個人說的話錯了

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你有自信能找出一個圓滿的答案嗎?我沒有,但是我非常確定那些自信已經找到答案的人不是瘋了就是白癡。


短路
瘋了
白癡

真的是這樣嗎?
請你回答

然後我會提出「答案」。


NO:184_51
timothy28yang  於 2004/04/10 01:2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孝維兄:

抱歉,敝人這隻壁虎多嘴插個話!

也許,這位周公老兄是自認為是『老頑童--周伯通』--雖然他實際上比敝人還幼齒 (如果敝人沒有記錯的話,那麼他應該也比孝維兄幼齒),在海國論壇上始終讓自已扮演或者表現的相當『隨性』--反而在他自已的網站上還『稍微正常一點』… 只是,到目前為止,他在此處的發言內容或品質,大概也可以用『任令自我情緒溢滿,而知性過於貧乏』這樣的『調調』而已…

或許,孝維兄對周公兄的期待略高了點…


NO:184_52
周公  於 2004/04/10 03:4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張孝維:

我想你有點誤解。第一句話的意思是我認為你沒有讀懂龍應台的文章,所以你的眉批是在射擊稻草人,也就無法反駁龍應台。

第二句則是說「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是個很大的問題,人人有權討論,但歷史上那些認為別人答的都不對、只有自己才對的人都是白癡或瘋子。

至於第三句並不是問你「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而是知識份子應該如何討論「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但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重要,昨晚我真的很睏了,一時找不到話結尾,所以隨手丟了個問題給你。

但是你也太不夠義氣了。老周花了幾個小時老老實實地針對你在本欄的發言來回應,你竟然只用三秒鐘剪貼舊文,早知道我就拿那幾小時去網上援交美眉了。其實你的「給對台灣有愛的社運朋友的一封信」跟我說的似乎有類似之處,如有不同就請明說。老周在網路上向來不理會那些虛文,我不會稱任何人什麼哥哥啊妹妹的,肉麻死了。我如果不同意你的說法,也不會口蜜腹劍、明褒暗貶。所以你也不要客氣,把這裡當自己家一樣啊!

你一定是那「一大杯淳厚的黑咖啡」發作了,這麼晚還不睡。我今天晚上也喝了「一大杯冷泡烏龍茶」,可是除了「利尿」之外顯然沒別的鳥用。晚安!


NO:184_53
周公  於 2004/04/10 03:5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張孝維:

瞄了一眼我剛剛寫給你的答覆,發覺我的語氣看起來很不耐煩,好像要一腳把你踹到爪哇國似的。請千萬別誤會,我又是因為想睡覺,所以霹靂啪啦就寫了一長串。你我素不相識,我只能這麼解釋:『無惡意。』


NO:184_54
Echo  於 2004/04/11 13:3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今兒個才有點空來這裡,試圖把這欄讀完。不過,實在有點長,忍不住要先發問。

「人文高於政治嗎?」,什麼是「政治」,什麼叫「人文」 ??

air 說: 『以動物(如猴子)為例,應該不具有人類意義的人文,但是有政治。如此切入,政治與人文孰高孰低,就會變得很好討論』(NO:184_8)

好像指出了一個輪廓,不過接下一帖這句又讓我迷惑:

『我說的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學,不關乎行政管理。夫妻、親子、團體之中、藍綠之間都是政治,互動有問題就成了負面顯現,或稱為“泛政治”或“政治掛帥”。』

如果「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力學」定義為政治,那人文是什麼呢 ??? 難道「人與人之間
的互動」不屬於人文嗎 ???

除此之外,我好像看了半天,也沒有其他文句對這正在討論的主題有定義。不知道是
否有人能助我一臂之力 ??? (失禮,我比較龜毛,定義不清楚會很鬱卒)


NO:184_55
Henry  於 2004/04/11 14:2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已去世的一位美國俗民哲學家, 女性, 叫Ayn Rand(原為劇作家,小說家), 她的體系(Objectivism)對政治下的一個簡短定義是:
Politics is ethics applied to a group of people.(我的翻譯:政治是適用於一群人的倫理.)

(在她生前,她的書在美國的流傳度,僅次於聖經)

以我的一班感受, 本站一向談人文的,都傾向歐陸(Continental)體系, 像法國,德國. 張孝維兄甚至高舉德國康德的學術成就為頂峰. 我想這可能是偏理性主義傳統的觀點. 與歐陸體系相對的是Anglo-Amercan經驗主義體系,以洛克,修莫,和後來的羅素,維根斯坦,杜威等人為首的,也有它們值得參考的一套.

或者, 我大膽合理推測:是不是我們談的人文的動機,其實也有點是在反英美科技文明(承襲保守的KMT傳統)? 畢竟, 能說歐陸才有人文, 而廣大的英美是野蠻世界? 好像說不通.


NO:184_56
張孝維  於 2004/04/11 14:3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嗯,Echo兄教訓的是。
今天晚上我會來做這件事。

NO:184_57
張孝維  於 2004/04/11 14:5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我建議各位讓我們一步一步來
先別用面的方式去談論
也先別悠遊於各種學說論點
也許參與討論者可以先盡量精鍊地以自己的認知來定義人文與政治
或者我先提出各位再來指教也行
總之我們都先提出stance
繼之交叉討論
定義出一個至少論壇上的各位可接受的內容
然後我們再來討論與凝聚這個欄探討這個題目的共識
不知各位覺得如何?

NO:184_58
張孝維  於 2004/04/11 15:2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大哉問!
很期待趕快能和你談談你提出的問題

事實上
我一直認為亞洲近代史可視為歐美文化霸權(我做的是中性的指涉,無批判的意圖)的影響發展史
(我說的近代指的是自日本福澤喻吉,孫中山,及毛澤東開始以西方思維進行國家社會改革的那段
時期開始。)
有幾個問題其實我也一直很關切
比如說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 movement)已經結束了嗎?
(就在剛才伊拉克民軍又抓了一個澳州人質威脅美國退兵,美國則一如往常地表示:美國不與恐怖主義
談條件....。)
儒家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台灣的教育思維系統是以何為主軸?
有這個主軸嗎?
應有這個主軸嗎?
這個主軸(如果應該有的話)是否應超越政治而獨立存在甚至領導政治?
21世紀台灣的人文發展該檢討些什麼?
(比如說,台灣的一些政治人物,教師,家長甚至連說話都不會→根據Wittgenstein的標準,還說
什麼領導或教育...)

有工作
先談到此


NO:184_59
air  於 2004/04/11 16: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Echo

我說的政治,直截一點的說就是台灣目前這些如政黨惡鬥、統獨紛爭、媒體獨裁等等負面政治。如果另有定義,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了。


NO:184_60
阿永  於 2004/04/12 01:2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這一欄讓我駐足好久。

我剪貼南嘉生的文章做為插嘴用。

http://www.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0

南嘉生  於 2004/02/05 22:53
Re:〔e網推薦〕獨白.評論

我相信李登輝先生出版「武士道」一書一定又會被統派人物追殺,不如現在就寫。
一聽到李登輝前總統要出版「武士道」,心中先是一愣,人家都罵你日本人了,你還敢寫!但是看到南方快報的書摘後,然後沈思很久。我想李登輝前總統的「武士道」將可能開啟台灣的新一個學問:「自己」。

台灣的學問沒有自己。在台灣,很多基本的社會科學學系都有,例如經濟、社會、政治、考古人類學、法律等。但是請問他們在研究台灣的問題嗎?顯然不是。就以經濟學來說,在張清溪、許嘉棟等四人的「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出版之前,台灣的經濟學都顯有台灣的例子,所講的都是外國的例子,也引用外國的經濟現象在分析。當理論是外國的,例子又是外國的,你說我們的學子怎麼能學得懂呢?甚至連統計學都這樣,所以這些學系較精確的說法是在學系面前加一個西洋,即西洋經濟學、西洋社會學等。就算有本國例子,難道這樣的學問就是本土化了嗎?不是。我們以統計學的例子來說,統計學最難理解的部分之一是假設,他的虛無假設是我們想要否定的現象將之設定在此,然後尋找很多很多的例子來證明肯定虛無假設是錯誤的,因此才放棄虛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實際上這和我們傳統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樣,我們是認為他對,然後找對的原因。我們這樣的思考方式一定有盲點,然而我們的學者並不會清楚的解釋出這一個盲點是甚麼?因此我們的統計學發展就會出現一些困擾。也許在計算能力上有其獨特的地方,但是在發展統計哲學與邏輯方面就比較欠缺。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是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傳統的方式是先知道個別的量是多少,然後在一一加總。但是西洋的邏輯卻是先知道總量多少,然後由總量變動來討論個別量變動的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然而大部分的經濟學家卻沒有注意其間的差別。這些例子在說明,我們的學問還是西洋的。如果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努力學西洋的東西,為何不能學東洋的學問呢?台灣學術沒有很發達,理由有很多,但是學術當中沒有自己,或者說,沒有自己的學術,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剖析之道,發現自己是很重要,發現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需要。

有人會說,我們學的西方學問有普遍性,所以可以學,日本的學問沒有普遍性,所以不用學。這是偏見。誰能說日本學問一定沒有普遍性?「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NO:184_61
阿永  於 2004/04/12 01: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閱欄至此,既累又充實。

比如說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 movement)已經結束了嗎?
(就在剛才伊拉克民軍又抓了一個澳州人質威脅美國退兵,美國則一如往常地表示:美國不與恐怖主義
談條件....。)
儒家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台灣的教育思維系統是以何為主軸?

張兄提出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答案的問題?
那些都是張兄急切想知道的答案嗎?有答案以後呢?

我提出功能主義的反問:
(1)儒家時代有過去沒過去,與人文精神、啟蒙實際工作推展有益無益?
(2)知道「台灣教育思維系統的主軸?」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有助於我國教育思維的推展?


NO:184_62
阿永  於 2004/04/12 01:5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人文高於政治嗎?」的命題…把人文拿來跟政治對舉。

我計算著肯定與否定的答案,這個命題的兩面刃,
計算著這一句疑問句的答句:「肯定或否定?」帶來的不同想像。

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則人文勝利,走向文化決定論。那麼身為社會文化運動者的張兄或你我等…值得。有一段很長的路沒有白走。

但答案如果是否定的?「人文未必高於政治」
則出現兩個子命題
(1)「人文與政治一般重要」
(2)「人文低於政治」

後面那一個子命題會不會是張兄最擔心的?
而台灣的泛政治化現象是否引起張兄「人文低於政治,政治凌駕人文」的可懼想像?


NO:184_63
阿永  於 2004/04/12 02:0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 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張兄為什麼先指控自己。
文章一開頭就批判自己,一轉而到「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您腐敗不腐敗我不曉得。濫情則濫到無可救藥。
(1)怕人罵(2)自我先行批判(3)自我批判完還問人家「會不會罵我」…可憐貌。

我確定這種文章開頭,讓看文章的人心理歷程粉累。
濫情腐敗的標準何在?我只看到賣乖。


NO:184_64
阿永  於 2004/04/12 02:3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上一貼我責備語氣很重。某方面也是在責備我自己。
我是有賣乖習慣的人,為了逃避「進取道德高地」的壓力。凡涉及自我標示的文字表達,我寧可選擇有
道德缺陷的字眼,諸如濫情取巧賣乖矯情虛榮利…。

在這個反諷的時代,我以為這些字眼更容易讓人理解自己。

也是因為看過很多口裡仁義道德,但做出來的事卻完全相反的人。
若是為了「市場區隔」…人,至少還可以選擇跟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不過是偽君子與真小人的差別。

我也不知道真君子在那裡。或許這個時代不具備真君子生存的條件?


NO:184_65
周公  於 2004/04/12 02:5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阿永:

我想妳可能有點誤會
那兩句話原本可能是張孝維文章的結尾
但現在報紙刊登散文時常常拿出最強烈的幾句話當作章節或引言
所以就跑到前面去了

「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大概是他自省之語
妳不要那麼兇嘛
本欄好不容易有了點人氣
妳大小姐怒氣沖沖、蛾眉倒豎地往門口一站
大家嚇得胃酸都倒流了,怎麼還敢上門了呢?

不過張孝維的文筆真不是蓋的
老周也要給他來個「青出於藍」一下嘍:

妳可以這麼說嗎:「那周公肚子上的五花肉真美」?

「寡廉鮮恥不知本姑娘厲害的死老頭」— 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NO:184_66
張孝維  於 2004/04/12 15:5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air  於 2004/04/11 16: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Echo
我說的政治,直截一點的說就是台灣目前這些如政黨惡鬥、統獨紛爭、媒體獨裁等等負面政治。如果另有定義,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了。

re air:
我認為你關心的這些議題我們一定會談到
但是要等大家討論凝聚出正論後
才能以這個立論去一一檢視
並以一種宏觀整體而又精鍊的論述提出具體的批判與分析


NO:184_67
張孝維  於 2004/04/12 16:2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阿永

阿永  於 2004/04/12 01: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比如說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 movement)已經結束了嗎?
(就在剛才伊拉克民軍又抓了一個澳州人質威脅美國退兵,美國則一如往常地表示:美國不與恐怖主義
談條件....。)
儒家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台灣的教育思維系統是以何為主軸?
張兄提出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答案的問題?

>呵呵呵
那可不見得
這些看起來沒有答案的問題
難道不才正是我們這些站在時間的最末端的人該去追究的嗎?


那些都是張兄急切想知道的答案嗎?有答案以後呢?

>我一向都認為精確地提出重要的問題比粗糙地回答問題來得重要許多
請問你覺得那些問題重不重要?

我提出功能主義的反問:
(1)儒家時代有過去沒過去,與人文精神、啟蒙實際工作推展有益無益?


>你應該是指: 儒家時代有過去沒過去,對人文精神、啟蒙實際工作推展有益無益??
我的提問中確實包含著功能主義的意圖
因此我願意回應你「功能主義的反問」:

關於批判儒家思想為一種封建政治工具的立論已不新鮮
我認為儒家的真正問題在於倫理學的體系
.........


且慢且慢
對不起
我剛想起來
我不能再這樣回應東西
可能的話
我希望能如Echo兄的建議
先提出我對人文與政治的理想定義
然後再以此為立足點回應阿永你的問題
不知你認為如何?


NO:184_68
張孝維  於 2004/04/12 16:3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阿永


「張兄為什麼先指控自己。
文章一開頭就批判自己,一轉而到「你會不會這樣罵我」?
您腐敗不腐敗我不曉得。濫情則濫到無可救藥。
(1)怕人罵(2)自我先行批判(3)自我批判完還問人家「會不會罵我」…可憐貌。

我確定這種文章開頭,讓看文章的人心理歷程粉累。
濫情腐敗的標準何在?我只看到賣乖。」


呵呵呵
阿永你罵得好啊
我是說真的
因為這樣其實還蠻像龍應台的....
哈哈哈

「上一貼我責備語氣很重。某方面也是在責備我自己。
我是有賣乖習慣的人,為了逃避「進取道德高地」的壓力。凡涉及自我標示的文字表達,我寧可
選擇有道德缺陷的字眼,諸如濫情取巧賣乖矯情虛榮利…。
在這個反諷的時代,我以為這些字眼更容易讓人理解自己。
也是因為看過很多口裡仁義道德,但做出來的事卻完全相反的人。
若是為了「市場區隔」…人,至少還可以選擇跟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不過是偽君子與真小人的差別。

我也不知道真君子在那裡。或許這個時代不具備真君子生存的條件?」

>其實我相信我們台灣人有種敦厚質樸的特質
只要我們能洗淨鉛華
世故是可以鍛鍊成真正的智慧的

共勉之


NO:184_69
張孝維  於 2004/04/12 16: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謝謝關照啦!
來高雄時可以來找我喔
請你吃小吃(回報你的漢堡的美意)

謝謝你

但我覺得阿永真的罵得很好

也謝謝她


NO:184_70
阿永  於 2004/04/12 17:1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周公:
我自己都看不到,你怎麼看得到什麼蛾眉倒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老周公未免太過濫情。
您自己胃不好,不能牽拖別人胃酸倒流。

NO:184_71
阿永  於 2004/04/12 17:3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張兄
「難道不才正是我們這些站在時間的最末端的人該去追究的嗎?」

評曰:謙虛過分。反而達成一種恰到好處的自負。

站在時間的「最末端」…您竟然能穩穩站在時間的最末端,定力不可小視。
那像我等,隨波逐流,也不知道自己是在那一端。


NO:184_72
張孝維  於 2004/04/12 18:1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阿永  
於 2004/04/12 17:3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張兄
「難道不才正是我們這些站在時間的最末端的人該去追究的嗎?」
評曰:謙虛過分。反而達成一種恰到好處的自負。

>我的個性就是這樣
但我既不謙虛也不覺自負 自信倒有一點 否則幹嘛在這裡寫東西?
你要把它當成是一種 反而達成.....什麼什麼的自負 的策略
我也愛莫能助

人跟人之間是都不能好好講話談事了嗎?
切~

還有
想罵什麼就罵
不必踩煞車
如果你說的有理
我自是會反省
若是沒理
我就視為那是妳的看法
我必須尊重
但若是要我來向你證明我是一個值得你對話的人
那倒不必嚐試
因為
是我們要事奉真理
而不是誰要去事奉誰

站在時間的「最末端」…您竟然能穩穩站在時間的最末端,定力不可小視。
那像我等,隨波逐流,也不知道自己是在那一端。

>定力如何
路遙知馬力
我關心這些事不為名不為利
就為了我週遭的人
為了自己活著的感受
這些東西都很基本
沒什麼可動搖的

>我們不存在於時間的最末端
那我們存在在那裡?
我請教你

>你若真的認為自己不知道在那端
也許可以先別急著去論斷什麼
畢竟所謂
仗智則角立
動氣則窘迫
用情則沉淪

>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這兒回應這些較個人性的東西


NO:184_73
阿永  於 2004/04/12 19:0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我看到你的真誠。不用再說了。感謝你能戳破我太算計的思考模式。
我能力未逮。做不到真正的簡單。我做不到,錯過一次。

我想起來一句話「對個人故事的述說,終究不得不牽扯到與整個大環境全盤的費力陳述…」

我請問張兄一個問題
「個人」、「自己」張兄把它放在所有的問題與陳述中的什麼地位?
最後一句「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這兒回應這些較個人性的東西」。
而我卻是希望「這千萬不要是張兄最後一次表示一些個人的東西」。

個人、個人、個人…我喃喃念誦。
我多麼希望看到每個「個人」的光采精華。「我」如是期盼。


NO:184_74
阿永  於 2004/04/12 19:2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張兄

張兄認為「儒家的真正問題在於倫理學的體系」。
我把這個句子讀三遍。

前提:儒家不等於倫理學體系。
因為:「儒家」的「真正問題」在於「倫理學的體系」。
所以:是儒家「其中的(條目之下的)」倫理學體系出問題。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儒家思想「所型塑」的倫理學體系是什麼?

論語文本提出的「五倫」可以先列出來討論嗎?條列五倫如下:
君臣
父子
夫婦
兄弟
朋友


NO:184_75
阿永  於 2004/04/12 19:5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你看到嗎?本欄73貼我「我」聲不絕
然而在74貼的五倫大條時,這十個字中間沒有「我」。
只有「彼此」;非彼即此;「應該如何」凌駕「是如何」

我引張兄最十分讓我嘆息的一句文:
「這是一個虛無的時代,因為我們已在存在的汪洋之中自毀了賴以棲身的舟船。」

我受西方個人主義薰染許久。「沒有人比自己更重要。」我賴此而生。


論語文本裡好不容易說到「三省吾身」…哇。終於找到一個「吾」,
然而它說的是:對這個「吾」進行批判。
接下來「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貫「我有沒有做到?我有沒有做到?」的追問。很嚴格。
但誰人能夠做到「寬待人、嚴律己」的態度?
內外標準不一。待人待己不一。
此等「道德高地」不會是我「認為合理」想要進取的的標的。

除非那代表更上算的利基,比方「如母護子」「成全大我」,
只有「可能成就更大的利益」的希望,「無私」的付出才能成立。否則免談。


NO:184_76
張孝維  於 2004/04/12 20:1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阿永

以我有限的哲學認識
我認為要確認倫理學的型塑本源之前
必須先討論本體論(宇宙論)的問題
因為本體論的如何確立以及其內容會決定所謂整個倫理的取向及價值體系的構成
但儒家將本體論放在與倫理學平行的角色
而非指導倫理學的地位(這是中國與西方文化差異最重要的線索)
因此五倫的價值觀指導是一種其實是包裝在道德外衣裡頭的功能主義思想
而非...


等一下
阿永
我說過:

我希望能如Echo兄的建議
先提出我對人文與政治的理想定義
然後再以此為立足點回應阿永你的問題
不知你認為如何?

我要這麼做
不然這個欄會失去方向
但是
我們一定會再相遇的


NO:184_77
張孝維  於 2004/04/13 02:1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阿永


你看到嗎?本欄73貼我「我」聲不絕
然而在74貼的五倫大條時,這十個字中間沒有「我」。
只有「彼此」;非彼即此;「應該如何」凌駕「是如何」。

我引張兄最十分讓我嘆息的一句文:
「這是一個虛無的時代,因為我們已在存在的汪洋之中自毀了賴以棲身的舟船。」

我受西方個人主義薰染許久。「沒有人比自己更重要。」我賴此而生。


論語文本裡好不容易說到「三省吾身」…哇。終於找到一個「吾」,
然而它說的是:對這個「吾」進行批判。
接下來「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貫「我有沒有做到?我有沒有做到?」的追問。很嚴格。
但誰人能夠做到「寬待人、嚴律己」的態度?
內外標準不一。待人待己不一。
此等「道德高地」不會是我「認為合理」想要進取的的標的。

除非那代表更上算的利基,比方「如母護子」「成全大我」,
只有「可能成就更大的利益」的希望,「無私」的付出才能成立。否則免談。


>你的看法與我幾乎一致
從「我」開始是對的

我認為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的中心思想正是強調「人」對「己」的責任與自由
在這個「人己」之間的內容
就是「我」的實存
這種從上帝手中接收回人的意義與實踐的思維
(以及將聖經翻成德文奠定現代德文哲學語言的基礎)
整個地將歐陸從中古世紀以來的宇宙觀與本體論解放了出來
(當然哥白尼等人的科學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這就是人文主義最令我感動的地方
人可以決定自己(其實比起文化決定論我更重視意志與自由決定論之間的辯證)

很忙
先談到這裡

memo:N.Luhmann
Buddism


NO:184_78
周公  於 2004/04/14 02:5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張孝維 :

謝謝你的盛情
只可惜我星期六就要落跑回美國
吃不到高雄的美食
你若來科羅拉多記得找我
我帶你去吃 . . . 呃 . . . 很難吃的美國小吃
不是我沒誠意
實在是因為地不靈、人不傑啊

這兩天有空我會再回應你提的問題


NO:184_79
周公  於 2004/04/14 03:3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阿永 :

大小姐請別生氣
老周說「蛾眉倒豎」的確失言
說不定妳根本是男扮女裝
妳的鬍子可能比我的頭髮還長對不對

好了不鬧了
儒家是個非常龐大的傳統
挑某一部份來歸納全部常常很危險
五倫那十個字未必很合適來討論儒家關於「人我」的論述
其實古典儒家也談「己」
在這裡只補充一句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打而打人

孔子這句話簡直就是在鼓勵妳來揍我
孟子講盡性知命,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也是宋儒講「修己」的基礎

不過我們也不要扯遠
先試著定義人文與政治再說


NO:184_80
野人  於 2004/04/15 02:3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樓上的周先生您也實在太戲謔了,讓我這個從小欠人啟蒙的野人忍不住想來湊一下熱鬧。
依敝人之見,倒也別急著定義“人文”與“政治”,直接拿一把尺出來,量上一量,不就
知道誰高誰低了?只是不知道拋出這個「人文高於政治嗎?」,這可怕又偉大的題目的張
兄,拿得出拿不出這把“尺”來?如果拿不出來,嘔,我倒是不會用「腐敗濫情不知人間
疾苦的中產階級」之類拗口又傷神的話罵人;敝人在下我罵人一向都是用台語某個簡單的
發語詞的。

NO:184_81
Ti esti  於 2004/04/15 06:4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人文」指的應該是“liberal arts”﹐在教育的傳統定義上「人文學科」包括主要的科目﹐
如語言、文學、歷史、藝術、數學、科學、哲學。

“liberal” 的意思是「自由」﹐人文訓練的意義想必在於訓練個人成為有「自由」
也有「能力」思考的個人。也就是說人文訓練的重點除了在於人文內容的充實﹐
最重要的是﹐在於強化個人的思考力和研究分析創造的習慣﹐並提供個人自由思考的空間。

因此領域涉獵廣度、世界觀的開闊度、和跨科彈性度﹐應該都屬於「自由」度的衡量因素。

依照定義﹐最理想的情況是﹐人文各科的發展應該是各自蓬勃﹐相得益彰。
但是如果牽涉到資源分配﹐各科被貼上價值的標籤﹐有了功利或功用的評估負擔﹐
那麼所謂自然發展﹐就不再是真正的自由競爭。

「政治」是一種管理設計和運作﹐目的是用來統籌分配人類社會的資源。
它的設計演進和實現效率應該會隨著一個社會的人文素養而有更迭變化﹔
從某些文化被壓制的現象來看﹐它的品質也顯然會左右人文發展的自由度。

舉本欄前面網友所提例來說﹐我認為﹕如果有一位政治官員儘憑個人的審美觀和國家認同信仰﹐
竟自認為她有權論斷或指導影響整個社會的人文發展方向﹐表示這樣的政治品質是很差的。

意思就是說﹐「政治」只須提供自由豐沃的環境﹐不必也無資格來篩選或褒貶「人文」的種子。
「政治」能夠干預「人文」的﹐最多是在荒土上栽種防風林﹐亡羊補牢地強化天然樹林的水土保持﹐
並且還原各科人文樹木真實的名稱和成長空間。


NO:184_82
野人  於 2004/04/15 11:0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照看上面網友的意見,意思似乎是說政治“不該”干頂人文。
因為政治上的干預,違反了自由競爭的原則。那政治與人文
兩者的價值高低如何判斷?也是以自由競爭的原理嗎?

NO:184_83
張孝維  於 2004/04/15 13:0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野人,
可以請你提出正論嗎?
只是沒有中心思想的品頭論足這裡應該不缺

「依敝人之見,倒也別急著定義“人文”與“政治”,直接拿一把尺出來,量上一量,不就
知道誰高誰低了?」

對不起
實在是不懂你在說什麼

「只是不知道拋出這個「人文高於政治嗎?」,這可怕又偉大的題目的張兄,拿得出拿不出這把“尺”來?如果拿不出來,嘔,我倒是不會用「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之類拗口又傷神的話罵人;敝人在下我罵人一向都是用台語某個簡單的發語詞的。」

這個問題既不可怕也不偉大
它應該只是一個所謂的有讀書的人很基本該思考的問題
我沒有說過我要拿出什麼尺
因此如果我不拿出來
也請你不要隨便罵人

看到你的發言
我倒是越覺得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對的
而且接下來我會談到語言暴力(對人文發展之影響)的問題
屆時還要請你指教

「腐敗濫情不知人間疾苦的中產階級」

我的自省無須成為你挖苦某種階級的投射對象
我十五歲開始半工半讀在社會上工作
幹這種字眼我聽多了
你無須費心要教育我
另外
這句話搞不好也適用於你
只是你可能沒自省過罷了


NO:184_84
Ti esti  於 2004/04/15 16:1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人文與政治﹐對於個人的自由發展都有影響。而且談到價值﹐以下這一句話似乎值得品味。

What we must decide is perhaps how we are valuable rather than how valuable we are.
-Edgar Z. Friedenberg, The Vanishing Adolescent, 1959

「我們必須決定的也許是我們如何才有價值﹐而不是我們多麼有價值。」

我認為人文教育和政治運作的目的是一樣的﹔它們發展的進度也近似。
它們的價值在於它們如何幫助人類社會中每個個人的自由發展。

例如﹐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民主自由已是目前最受肯定的普世價值。
究其因在於民主政治是由集體力量來保障個人基本人權和自由發展機會﹐
並且政府行動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志﹐而不是少數權貴的意見。
而人文教育的普及﹐讓個人謀生技能和人生視野不再受制於家傳背景﹐
使得政治權力也有不再集中於少數人手上或類似未進化生物的暴力競爭趨勢。


NO:184_85
張孝維  於 2004/04/15 19:1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一個感想

其實我認為在這兒的各位發言者在立論的考量上無須過份小心翼翼
(尊重不同的見解與基本的修辭則請儘量放在心上)
因為重要的不是要向任何人證明你我治學的功力
而是做為一個人
一個現代社會公民
我們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並希望這些思考能貼合目前社會的需要
如此而已

至少當我附議Echo兄先定義人文與政治的範圍與內容時
我心中並不認為有任何一個人的詮釋能不經任何修正或補充
就能得到所有這個論壇朋友的認同的
而這也是海國論壇很棒的地方
更是我為何要在這兒開這個欄的原因
否則其實在這兒發言的諸君
有誰不能在自己的圈子裡成一家之言的

然而就如同巴斯卡在冥想錄中說的
「庇里牛斯山這一側的真理,到了那一側便是謬誤。」
我們一定都常感嘆在台灣幾乎找不到可以理性辨證一些深刻課題的場域
更存在著文人相輕佔地為王的現象
而臺灣知識份子這樣的處境難道不值得去自省?

真理應該是一條人人都可以踩著走的大道
而非被某人拱在家中膜拜的東西
讓我們自許來做為將台灣引向這條大道的斥喉吧!

為盼
是幸


NO:184_86
葉則承  於 2004/04/16 00:2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若台灣人想往社會的善良層次發展,台灣的人文是該高於政治。
我覺得大多數人並非不想往社會的善良層次發展,而是對這個層次已無夢想或期待。
至少還有一個則是所謂善惡標準不一。
舉個例:
因競爭性(比較性)引起的問題:
為什麼他能我不能?他能拿這比錢那我為什麼不拿或不能拿或拿了應該也沒關係?
今天若你拿了一比不義之財,要如何說服其它人不拿是對的?
今天若大家都拿,你卻沒拿,當你想勸服他人時,少說也得冠上個「自命清高」。
其它認為你對的人,恐怕也會噤聲離去。

不痛不癢:
兩個禮拜,我在夜市點個晚餐來吃。飯還沒到,一個家庭也來同一個攤位,爸爸去了別攤,
媽媽則在跟我同一攤位上外帶晚餐。此時一個大多數人會覺得「這也要計較」的事,
我感到相當的憤怒。那個媽媽掏出錢來的同時竟然順手將用過的衛生紙佯裝
『掏口袋不小心掉的』方式,扔到我坐下的桌腳,而且她恐怕只有十歲左右的兒子就全程看著。
然後用「媽,這樣不太好吧?」的眼神仰頭看他的母親,而那位母親仍裝著沒事的姿態。
我憤怒兩點:1.你是這樣教小孩的?2.我竟然被「多管閒事」「算了啦」的想法給擋了回去。

若要大多數人能自身做起,恐怕還得要有個『教化』的方式。才能解套如上的一個例子。
這個過程是和緩改變的,誰有責任?我想《自己》這個詞怕是難辭其咎了。

大哥?你想怎麼做?


NO:184_87
Ti esti  於 2004/04/16 08:3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有時候﹐我們看待問題﹐會感到束手無策﹐未必是因為各人的道德觀念差異所致。
很可能只是我們還未找到與人溝通的管道﹐或者還未習慣用客觀分析的方式去發展一套解決問題的策略。

這裡有一篇資料*﹐是提醒照顧「老人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者﹐
自身應該如何加強有效對應患者「問題行為」的能力。雖然這是一篇針對如何照顧病人的文章﹐
不過我覺得有些原則可以借來參考應用在平常遇到「問題行為」的情況﹐以下摘譯該文部份內容。

目的/本文綱要﹕
1. 決定什麼樣的行為需要干預
2. 瞭解導致「問題行為」的主因
3. 預防或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
4. 有效對應「問題行為」

1. 決定什麼樣的行為需要干預﹕

如果我們以個人喜惡來定義「問題行為」﹐便容易造成自己過度干預﹐而妨礙了別人的個人自由、
和自我表達與自我照料的空間。因此在此提供三個較為客觀的指標﹐來決定什麼是「問題行為」﹕

(1) 這個行為是否明顯冒犯了別人的權益﹖(例如﹕侵犯別人的空間)
(2) 這個行為是否明顯威脅到別人的健康安全﹖(例如﹕拒絕治療)
(3) 這個行為是否造成配合法律規定的困難﹖(例如﹕衛生規定)

一個行為﹐若在以上三項檢測中有一點為是﹐就可以被認定是「問題行為」。

2. 瞭解導致「問題行為」的主因﹕

發現「問題行為」﹐可以朝三個方向去追溯原因﹕
(1) 腦部受傷﹕因為腦部功能缺失﹐所以個人無法控制行為
(2) 環境因素﹕
a. 環境本身可能含有混淆、矛盾、或不充份的訊息﹐讓人不知所措。
b. 指示不清楚﹐或環境太雜亂。
c. 空間太小或太大。
d. 環境單調無趣。
(3) 他人因素﹕
a. 有周遭人數過多的壓力。
b. 語言溝通不良。
c. 所體會的肢體語言與情緒是負面的﹐或與所聽到的話語矛盾。

3. 預防或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

對付「問題行為」最容易的方法是「預防」它的發生。預防之道如下﹕

(1) 對於可能蘊釀問題的語言或肢體警訊要有高度警覺。
(2) 停下來思考當下狀況。
(3) 使用解決問題的策略來幫助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

第一步﹕辨認行為的導因。例如﹕瞭解對方發作前所經歷的事件狀況﹐或是否身體狀況不舒服﹐並試圖辨識對方正在感受的情緒。

第二步﹕找出可以迎合對方身心需要的環境改變。如果看到對方的需要不是簡單明白的答案
就可解決(如﹕困惑)﹐就需要較有創意和重複的努力。如果找不到原因﹐可以先提供最基本的需求(如﹕提供茶水﹐點心)

4. 有效對應「問題行為」﹕

一般策略如下(若對其它對應特定「問題行為」的策略有興趣﹐可前往原文網站查閱*)﹕

(1) 與對方建立正面的、互信的關係。
a. 尊重對方。
b. 保護對方的尊嚴。
c. 有彈性、有耐心。
d. 避免批評、責罵 (要記得生氣通常是症狀﹐不是患者自願的選擇)。

(2) 使用良好的口頭和肢體語言技巧﹕這些技巧﹐如﹕
a. 保持冷靜和高度警覺 (慢慢說﹐要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b. 注意觀察對方的口頭和肢體語言﹕
-專心傾聽。
-讓對方有充份的時間表達﹐不要打斷。
-回應對方正在感覺的情緒。
-自問對方行為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c. 介紹你自己以及你的角色。
d. 使用簡短、簡單、明白的話語。
e. 把重要的話放在句尾。
f. 使用簡單問句。如果對方不明白﹐就要重複、修句、或換句。
g. 使用適當的語調、音量、速度。
h. 口頭和肢體語言應該一致。
i. 注意對方的情緒或行為對於自己的影響。提醒自己面對的是疾病﹐自己不要將
情緒捲入。
j. 在沒有干擾的環境下與對方溝通。

(3) 鼓勵對方自立和自處的能力。相對於對方的能力改變﹐你要調整你的期待和支持。
a. 找出對方的能力所在
b. 將事情拆散為容易實現的小步驟﹐鼓勵對方一步步盡量完成
c. 為對方示範做法。並幫助對方開始第一步。
d. 給對方充份的時間去完成。
e. 不要為了省事或省時間而越俎代庖

(4) 避免爭執。
(5) 柔化語句﹐避免刺激。
(6) 轉移對方的注意力到正面的話題或人事物。
(7) 一發現「問題行為」﹐愈早處理愈好。

*http://www.allaboutalzheimers.com/healthcare/training_behaviors.php


NO:184_88
周公  於 2004/04/16 09:1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野人:
看到你的名字就讓我想起一首摩托車的廣告歌 –

我從山林來,越過綠野,跨過溝溪向前行
野人!野人!野人!豪邁奔放不怕路艱險
任我遨遊,「史帝田鐵」,三陽「野人125」!

五年級的朋友可能還騎過「野人125」,但大概也不記得這首歌了吧。

在自由主義社會,很多事情都是以「自由意志」或「你情我願」為原則。如「自由亂愛」,當你跟一個大和拜金女拍拖而後人財兩失,大家都要罵你活該,誰教你放著賢淑的呂秀蓮不要而去愛上許純美?可是即使在自由民主社會,仍有一些共同遵守的道德或法律規範。假設今天連戰活得不耐煩 (選總統輸給阿扁、宋楚瑜不鳥我、老百姓也要我下台 . . . 嗚嗚嗚嗚),要你一槍把他斃了,雖然是你情我願,你老兄還是得去坐牢 (但你在牢裡可能天天大魚大肉,還有卡拉OK可唱,怎麼樣?考慮一下吧!)。美國公司到中國大陸設廠募工,不管工作環境多惡劣,都會有人搶著做。資本主義最鼓吹自由競爭,但民主社會還是要訂定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不能因為弱勢地區的勞工願意忍受而允許「血汗工廠」的存在。這是基於「義」的原則,不敢讓自由主義無限制擴張。

我是認為「人文獨立於政治」比較好,反對統治者去養一窩御用學者,或傷害人民的思想、言論自由。以前秦孝儀當美容院院長 . . . 寫錯了 . . . 故宮博物院院長,讀到院裡學者對清代政治的研究,把人家叫來削一頓:『你把清朝寫得那麼好,那我們國父革命豈不是在胡鬧?』這種政治干預,一目瞭然。可是真正厲害的政治操弄者,不是用有形的嚴刑拷打來逼你就範,而是以無形的意識型態來左右你的思想,而且手段高明,讓你根本不察覺受到桎梏。所以知識份子的任務之一,是要防止文化界、學術界一面倒向某種意識型態而形成「以理殺人」。這也是基於「義」的原則。不這麼做,學術的自由競爭就只是個大頭夢。

你將來如果當了色情按摩院院長 . . . 不對 . . . 中央研究院院長,你大概每天都要跟人幹架,才能徹底維護學術自由。


NO:184_89
Henry  於 2004/04/16 09:4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葉兄,

我憤怒兩點:1.你是這樣教小孩的?2.我竟然被「多管閒事」「算了啦」的想法給擋了回去。
...
大哥?你想怎麼做?

不敢. 基本上, 我會欣賞他的演技(知道掩飾,總是還知道好壞), 呵呵.
此外,明明孩子是有受教的, 這也是可喜的事. 總之,我大概不會憤怒.
心情好的話,我可能當場幽默陶侃兩句,或稱許(以不露骨的方式)小孩.

(如果碰到的是毫不以為意的情況, 我較可能憤怒.)


NO:184_90
Henry  於 2004/04/16 11:1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事實上
我一直認為亞洲近代史可視為歐美文化霸權(我做的是中性的指涉,無批判的意圖)的影響發展史
(我說的近代指的是自日本福澤喻吉,孫中山,及毛澤東開始以西方思維進行國家社會改革的那段
時期開始。)
有幾個問題其實我也一直很關切
比如說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 movement)已經結束了嗎?
(就在剛才伊拉克民軍又抓了一個澳州人質威脅美國退兵,美國則一如往常地表示:美國不與恐怖主義
談條件....。)
儒家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台灣的教育思維系統是以何為主軸?
...

指為[霸權]沒有批判的意圖? 是中性的指涉???
有點奇怪的論述. ;-(

有西方的研究說,所謂’中西”或”東西”文化的差異,與其說是地理上(geographical)的,不如說是歷史上(historical)的。換句話說,”中”或”東”的文化,主要是差在:發展上比西方落後。我個人傾向這種看法。另外,一般中國人喜歡強調中西之分,我相信民/種族主義也是一大因素。在長期的大中國教育下(當然包括台灣藍色媒體的社會教育),台灣人很自然地接受這種觀念。這當然不符「台灣是台灣」的台灣主體觀念。然而,民族主義不易進入現代一般對文化的客觀論述,只是,我們台灣自己應該有深刻感觸,而痛快地把這大包袱卸掉。中國所做不到的, 我認為台灣希望很大.


所以, 張兄的連串問題,見似弔詭已極, 其實,上面已可以簡要回答了,除非你是傾向否定西方200年前結束的啟蒙運動(更糟的是,基於某種民族主義).

一般認為中國文化還停在類似西方啟蒙時期之前。我只舉證一個大項就夠了,那就是:作為中國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和現代民主科學並不相容。這是將近一個世紀前中國54運動中很清楚標舉的議題,到現在,一般認為還是沒有解決,可說是中國的世紀難題。(中國後來有左派的思想鬥爭傳統儒教。這個文化革命在這方面產生什麼正面影響?我看是沒有,但,這部分和台灣大致無關。)輕視,打壓俗民的科學,更不必談民主,也是西方啟蒙時期前,千年神權時代的特徵。

====
我認為儒家的真正問題在於倫理學的體系

Well, what else?

儒教有的,就只有道德律。而且由於權力的腐化,在不斷從統治機器獲利後,他(特別是在台灣的KMT--中國民族主義黨--版本)可說已墮落到成為純粹是「統治術」了。

儒教沒有像西方的知識論。像「官大學問大」,是把知識隸屬於統治政治。西方的知識論卻是擺脫神權統治,主導啟蒙運動的一大特色。民族主義者牟宗三,甚至誇稱他們的道德律比較高明,可補康德哲學的不足,但西方真正的康德學者,恐怕不認為如此,甚至反過來認為儒教應從康德哲學中,得到知識論方面的啟發(參考 How chinese was Kant 還有同一作者的相關論述)。



NO:184_91
張孝維  於 2004/04/16 13:4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Henry

事實上
我一直認為亞洲近代史可視為歐美文化霸權(我做的是中性的指涉,無批判的意圖)的影響發展史

>霸權指的是強勢的一方以一種不符合人道主義價值的方式侵入弱勢的一方
>中性的指涉是指我指出的並非一種參與著好惡判斷的看法(opinion)而是一個事實(fact)
>無批判的意圖指的是希望可以將主觀價值判斷的參與降至最低程度
並且將個人看法存而不論
>在這句話當中我想值得商榷的是提出這句話的動機(一種對這個誨澀事實的煩躁感)與立場
(一個亞洲人的立場),但我個人認為一個失去立場與現實感的論述是沒有意義且太過於氾濫的,
(關於這一點我是從Claud Levi-Strauss處得到共鳴的)因此我想保留這個你聽起來覺得怪怪的
說法,藉以保持一個個體觀察的存在感,並由此帶出一種確實經由一種意圖去設定(但又不去
強調)的方向角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認同此角度的存在價值,其實這個命題對你就沒有意義。

此其一


NO:184_92
張孝維  於 2004/04/16 15:2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Henry

「有西方的研究說,所謂’中西”或”東西”文化的差異,與其說是地理上(geographical)的,不如說是歷史上(historical)的。換句話說,”中”或”東”的文化,主要是差在:發展上比西方落後。我個人傾向這種看法。另外,一般中國人喜歡強調中西之分,我相信民/種族主義也是一大因素。在長期的大中國教育下(當然包括台灣藍色媒體的社會教育),台灣人很自然地接受這種觀念。這當然不符「台灣是台灣」的台灣主體觀念。然而,民族主義不易進入現代一般對文化的客觀論述,只是,我們台灣自己應該有深刻感觸,而痛快地把這大包袱卸掉。中國所做不到的, 我認為台灣希望很大.」

>對於你這段論述我有幾點看法

1.當我們在講「文化」時,我們指的應該不單只是geographical或historical等單一面向的指涉。事實
上,我一直視這種抽象且事實上從來就無法單獨存在於事實的世界的觀念論,為有意義的思考的最大
障礙。對我而言,這種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分析歸納工作,馬克思已算是塔尖,因為他所認知的事實
世界的歷史演化本質→矛盾與鬥爭,截至目前,仍然是我們觀察人類社會的最真實有效的分母(
強權則是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主宰人類世界演化(包括人文,政治,經濟,科學等所有面向)
的其實就是矛盾與鬥爭的行為運程---以及這個運程之下所有的副作用與反作用。
2.民族主義也好,東方主義(Edward Said)也好,你談到包袱的問題。我的看法是,不是去解釋或強
調過去的包袱有什麼錯,而是去思考出一個對目前(未來)較好的包袱(因為包袱同時也是共識的基
礎--現在我提出人文主義這個包袱),然後去做改革。因此,歐洲中心也好,大中國也好,在21世紀
我們大可擺脫這些誨澀的符咒,直接從現代人類文明的精華下手不分古今東西),正面但嚴厲地重
新去勾勒出一個具普遍性(全球的,宇宙的--而不只是台灣的)的願景。
3.與一般認知的相反,我認為台灣的主體意識並非能靠一種擠壓內化的方法穫得(事實上,由於當前的
文化媒體的樣態,就算那麼做有效也做不到),而是靠著意識型態的解放,與客觀完整的各種文化
資訊,以及最重要的,個體的生命體驗,去獲致一個類似《我(是誰)→這個人(的角色)→在這個
時代現代化的價值何在)→存在(的意義為何)→這個世界之中(內在與外在的)→同時(就是
現在)→生活(對生命舒適感的追尋)在台灣(這個我的具體存在的場域)這塊(獨一無二的)
土地上》---這樣的個體的辯證過程,一個21世紀的台灣人,以及更多的台灣人,就會對這個世界呈
現出一種所謂的台灣(人文而非政治的)主體性。
4.我認為對台灣人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教育問題→不是所謂的缺乏人文教育的問題→而是「人文教
育是一切其他教育的基礎」這個觀念沒有被意識且重視的問題。
5.自由遼闊的思想教育自然會灌溉出一個自由遼闊的社會→不管這個國家叫法國,德國,印度,
或台灣。

先談到此


NO:184_93
張孝維  於 2004/04/16 16:1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所以, 張兄的連串問題,見似弔詭已極, 其實,上面已可以簡要回答了,除非你是傾向否定西方200年前結束的啟蒙運動(更糟的是,基於某種民族主義).


>我不是傾向,而是認定西方的啟蒙運動尚未完成(它的目標)。
你如果認定它已經完成,莫非是認為它只是歐陸地區性的一個運動?
(或更糟的是,基於某種民族主義).
若是200年前的中國或日本人這麼想我不會覺得奇怪
你這麼認為嗎?
可以請你指教嗎?

另外
說民族主義太離譜
我不知道是那裡讓你這樣以為
倒是
啟蒙運動應該是國家(因為它主張用各國近代語言謀求文化之普及)與世界主義(因為它有
明顯的國際共動的趨向)並重的


NO:184_94
Henry  於 2004/04/16 18:4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對在大中國教育下成長的我們,民族主義影響對文化的評估,會是太離譜的現象嗎?
之前,我舉的這樣一個大名響透台港的牟宗三,就毫不掩飾他的民族主義思考.
我前文中的[你],基本上是個通稱,但若張兄你沒有這現象,我看是屬可貴的少數. ^_^

====

我認為要確認倫理學的型塑本源之前
必須先討論本體論(宇宙論)的問題
因為本體論的如何確立以及其內容會決定所謂整個倫理的取向及價值體系的構成

和歐陸體系不同的是,Anglo-American的海洋國家體系,在啟蒙時期後,是走向揚棄形上學的系統建造。其理由,我以下重述一個常見的寓言,來說明。請大家欣賞: ^_^

蜘蛛和百足之虫的對話

有一天,一隻蜘蛛碰到一隻百足之虫正在在快樂地行走(聽說這是個錯誤,因為這類虫都是單數數對腳,也就是可能有51x2=102,或492=98隻腳,卻不可能有50x2的一百隻腳。一個科學小資訊。^^)。

蜘蛛叫著:「嗨,請停停啊!」百足之虫停下來,也愉快地打了招呼後,問什麼事。

蜘蛛說了:「妳看我有八隻腳,走起路來,就已經覺得有點複雜。但是還好啦,可以勉強應付。可是我看妳有那麼一大堆腳,妳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比如說…妳是要先出這腳,還是那腳,還是…???」

百族之虫聽了,低頭一看,ㄟ,對啊,這一大堆腳,我應該怎麼用來好好走路的呢?這腳,那腳,那腳,這,那…,它於是陷入深深的長考,沈思,冥想,自省,獨白… ^_* 之中 ,從此癱瘓在原地,一動也不能動了。
<寓言完>

把一些不辯自明,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的常理,強放到理性的治理下,就有造成這種結果的危險。


NO:184_95
Henry  於 2004/04/16 19:4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我不是傾向,而是認定西方的啟蒙運動尚未完成(它的目標)。
你如果認定它已經完成,莫非是認為它只是歐陸地區性的一個運動?

它的目標? 我相信啟蒙時期的幾個要角, 當時並沒有想到他們是在從事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啟蒙運動.洛克介入政治很深,是英國光榮革命的要角.康德當時有自覺是在從事一種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康得逝世的一年(1804),被一般定為啟蒙時期的終點, 並不是,也不能是我的創見.

華語族對[啟蒙]二字可能, 只是可能, 會有多過事實的想像. 不知道其他人,像我在年輕不懂時(When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 我還以為那可能是什麼登天,超凡入聖的時代! 有點了解後,發現其實相當程度是正好相反--俗民化才是重點.

沒有完成的是生命的過程; Life goes on. 我相信,台灣要達到我所了解的你所陳述的目標,順(政治)風推倒牆 ,就可收到大效. 而且,科學家要爭氣.


NO:184_96
張孝維  於 2004/04/16 21:3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它的目標? 我相信啟蒙時期的幾個要角, 當時並沒有想到他們是在從事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啟蒙運動.洛克介入政治很深,是英國光榮革命的要角.康德當時有自覺是在從事一種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康得逝世的一年(1804),被一般定為啟蒙時期的終點, 並不是,也不能是我的創見.」

>這正是我的意思。如果我們把它認定為一個歐陸的地區性運動。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在作歷史題目,也不是在談哲學史。
我無法想像康德寫三大批判時會認為其中的價值或意義會隨著他的逝世而終結,
也不能理解哥白尼的發現(以及勇氣)沒有繼續在現代啟迪著我們的說法。
我相信啟蒙運動並非如你所言的「啟蒙時期的幾個要角, 當時並沒有想到他們是在從事我們現在所了
解的啟蒙運動」,如果康德「當時有自覺是在從事一種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的話。

「華語族對[啟蒙]二字可能, 只是可能, 會有多過事實的想像. 不知道其他人,像我在年輕不懂時
(When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 我還以為那可能是什麼登天,超凡入聖的時代! 有點了
解後,發現其實相當程度是正好相反--俗民化才是重點.」

>我不知道你所謂過多想像的論點從何而得,但我認為想像並非壞事。
那是一個混沌不安的時代,正如同所有的時代。而且我們的時代並沒有成為一個更好的時代。
理性也好,實證也好,或者尼采主張的一切價值重新建構也好,它們並沒有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
更沒有在我們的時代被完成了什麼,它們只是發生過。
我要指出一個問題:知識對我們而言是什麼?
知識完成了它對人類的指導了嗎?
人類完成了對知識的理想的實踐了嗎?
我們對我們的世界滿意嗎?
這些問題是少數人的問題或是人類世界的問題?
資本主義能否融入人文的理想?
20世紀之前的哲學與文化對於人類的科技與經濟侵略一籌莫展,21世紀還要繼續?
這樣的地球快樂嗎?
美國阿富汗英國哥倫比亞肯亞中國蒙古賴比瑞亞阿爾巴尼亞法國德國日本海地台灣.........
人類快樂嗎?
知識為何服務,為誰服務?

如果只是要混口飯吃
需要讀那麼多書嗎?

知識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讓這個世界對每個人來說都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然而假的真理與偽知識充斥在我們的時代,也因此我們的世界充滿渾噩。
我期待著有一天
Dostoevsky對人性的黑暗面了解成為我們對青少年做道德教育的基礎教材
康德的世界和平理念不是聯合國會議廳的裝飾品而是全球一般大學生的教育內容
台灣的學生可以體會台灣杉(taiwania)與貓熊一樣珍貴
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可以在一門叫《表達》的新課程中成為入門講義
佛教的愣嚴經和基督教的聖經可以成為高中生做比較文學探討的材料
公義不再是少數人的天職(或罪惡的糖衣)而是每個地球人的基礎教養
我們吸入東港碼頭腥臭的空氣同時體會到美味的黑鮪魚的得之不易
在喝著法國礦泉水的同時想念阿里山的好茶
先進國家不會要求巴西人不準砍樹而是要求自己多種樹少幹環境污染勾當
聽巴哈南管和周杰倫都沒有問題
吃著已經幾乎沒有感覺的自助餐時突然想到如果我們可以請衣索比亞的小孩吃這些東西該有多好
在為感情營生無病呻吟時可以體會到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年級時已經是如何的在照顧我們
當老師的人不會自己都搞不定就想要搞定學生
Bill Gates說好啦一千萬美金我花不完啦其他錢拿去幫非洲國家還錢吧
以及我們台灣人可以不再覺得國家的問題全是政府的錯

我不是很懂你的俗民化
但以上則是我認為的啟蒙的理想→文化普及與世界互動

這些東西都不是不辯自明的
這些東西就叫做人文教育


NO:184_97
lala  於 2004/04/17 03:4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張兄

請問你的意思是不是接近「全球化」與「本土化」同時並重?


NO:184_98
Henry  於 2004/04/17 11:0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說民族主義太離譜
我不知道是那裡讓你這樣以為

文中一般會放在那種括號裡的, 是比較不重要的,輔助用,拿掉也不影響整個論述的.
所以我不再回應那部分.

========


前面_90提到世界文化的差異,歷史的比地理的重要,所以好像有必要稍微回顧一點西方啟蒙時期的歷史。角度可以很多,社會,經濟,政治,但我特別環繞看起來有不少版有有興趣的康德所傳承的的理性主義傳統。

算古典理性主義的帳

歐陸從柏拉圖以降的古典理性主義者(Rationalist),喜歡系統建造(System building),而特別在形而上學(Metaphysics;號稱是哲學之王、第一哲學)下功夫。豎立兩千多年的歐氏幾何,就是他們重要的範本,就是,先找出所謂不辯自明(Self-evident)的直覺,做成一些公設,公理,定義…為基礎,再據以演繹出整個必然,獨斷的理論體系(整個形而上世界,特別是包括超自然領域)。(我們台灣孩子的數學功夫,名聲通四海。在台灣受養成教育的,對這類數學體系應該都很有概念。^_^)

這種功夫的成就,到了啟蒙時期前期的笛卡爾(1596-1650),萊布尼茲,史賓諾沙,到達最頂點。尤其是史賓諾沙的倫理學大作,就是採歐氏幾何的形式,演繹出整個世界。這些理性主義者都宣稱自己所得到的是絕對,必然的真理甚至能解釋上帝的存在。但漸漸地,人們不禁懷疑,既然是絕對真理,為何不同人各自擁有並不見得相容的一套?這不就很顯然說明他們所得到的,並不是絕對的?

當時哥白尼(1473-1543)的發現,已經動搖了教廷千年來對知識的權威。伽利略(1564-1642)科學實驗的成果,更進一步挑戰教廷統治的正當性。到了啟蒙時期的中、後期,英國牛頓(1642-1727)在物理學上的歷史性大發現,徹底震撼了當時的知識界: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一個人類可以擺脫教廷權威,獨立追求真理的一個全新的希望(轉向自然科學追求絕對真理,也產生它的弊病。這是後來的事。)那種經院式的傳統形而上學探討,受到懷疑主義和(主要是英國的)經驗主義者(培根,洛克,柏克萊,休謨等)的強烈挑戰,終於搖搖欲墜。

在這種風雲際會的背景下,本身受古典理性主義訓練的德國康德(Kant, 1724-1804),也對他的前人的作品產生重重質疑,在特別受到經驗主義者休謨(Hume,1711-76)的論述刺激下,終於幡然覺醒(他自己的描述是「把我從獨斷的瞌睡中喚醒」)。與終於和歐陸形而上學決裂的英國經驗主義者不同的是,康德發表了重要的「純理性的批判」,容納當時經驗主義的論述,排除形上學對有關不可知的本體的臆測(尤其是牽涉到對超自然--神、上帝、永生--的非理性的玄妙知識),還有獨斷的成分,從而重建形而上學的理性基礎。康德自己認為,一般也是這樣認定,他是「拯救」了歐陸的形上學。

所以可以說,傳統理性主義論述的頂點(也是終點),其實是在康德之前達到。時勢造就之下,康德成了集大成的人,之後,歐陸形上學探討,擺脫宗教(屬非理性)的糾纏,進入了一個比較健康的新局面。

至於海洋國家的經驗主義者怎麼看待康德的成就?像英國羅素(Russell, 1872-1970)也很稱許康德在「純理性批判」中對先驗(a priori)知識的獨到見解,但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他曾幽默地說:康德在醒了幾年後,又睡著了。務實主義的創立者之一,主張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美國杜威(Dewey, 1859-1952)曾說,以往的哲學都是在解決哲學家自己的問題,現在才開始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他指的就是傳統理性主義哲學,或形上學。羅素的學生維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則認為哲學的問題出在語言,而把傳統哲學探討導向語言學探討,史稱”Linguistic turn”。

西方啟蒙時期開始於笛卡爾(1596-1659),那時福爾摩沙剛被發現不久,荷蘭佔據台灣(1624)。

台灣學者回應那股”叛離”大陸文化風潮的,最出名的有杜威的學生,主張全盤西化的胡適,還有正面嚴厲批判形上學的邏輯實證者殷海光。


NO:184_99
Henry  於 2004/04/17 11:1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抱歉,_98鏈結出問題. 重貼一遍>

張兄,
說民族主義太離譜
我不知道是那裡讓你這樣以為

文中一般會放在那種括號裡的, 是比較不重要的,輔助用,拿掉也不影響整個論述的.
所以我就不再回應那部分.

=====

算古典理性主義的帳

前面_90提到世界文化的差異,歷史的比地理的重要,所以好像有必要稍微回顧一點西方啟蒙時期的歷史。角度可以很多,社會,經濟,政治,但我特別環繞看起來有不少版友有興趣的康德所傳承的理性主義傳統。


歐陸從柏拉圖以降的古典理性主義者(Rationalist),喜歡系統建造(System building),而特別在形而上學(Metaphysics;號稱是哲學之王、第一哲學)下功夫。豎立兩千多年的歐氏幾何,就是他們重要的範本,就是,先找出所謂不辯自明(Self-evident)的直覺,做成一些公設,公理,定義…為基礎,再據以演繹出整個必然,獨斷的理論體系(整個形而上世界,特別是包括超自然領域)。(我們台灣孩子的數學功夫,名聲通四海。在台灣受養成教育的,對這類數學體系應該都很有概念。^_^)

這種功夫的成就,到了啟蒙時期前期的笛卡爾(1596-1650),萊布尼茲,史賓諾沙,到達最頂點。尤其是史賓諾沙的倫理學大作,就是採歐氏幾何的形式,演繹出整個世界。這些理性主義者都宣稱自己所得到的是絕對,必然的真理甚至能解釋上帝的存在。但漸漸地,人們不禁懷疑,既然是絕對真理,為何不同人各自擁有並不見得相容的一套?這不就很顯然說明他們所得到的,並不是絕對的?

當時哥白尼(1473-1543)的發現,已經動搖了教廷千年來對知識的權威。伽利略(1564-1642)科學實驗的成果,更進一步挑戰教廷統治的正當性。到了啟蒙時期的中、後期,英國牛頓(1642-1727)在物理學上的歷史性大發現,徹底震撼了當時的知識界: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一個人類可以擺脫教廷權威,獨立追求真理的一個全新的希望(轉向自然科學追求絕對真理,也產生它的弊病。這是後來的事。)那種經院式的傳統形而上學探討,受到懷疑主義和(主要是英國的)經驗主義者(培根,洛克,柏克萊,休謨等)的強烈挑戰,終於搖搖欲墜。

在這種風雲際會的背景下,本身受古典理性主義訓練的德國康德(Kant, 1724-1804),也對他的前人的作品產生重重質疑,在特別受到經驗主義者休謨(Hume,1711-76)的論述刺激下,終於幡然覺醒(他自己的描述是「把我從獨斷的瞌睡中喚醒」)。與終於和歐陸形而上學決裂的英國經驗主義者不同的是,康德發表了重要的「純理性的批判」,容納當時經驗主義的論述,排除形上學對有關不可知的本體的臆測(尤其是牽涉到對超自然--神、上帝、永生--的非理性的玄妙知識),還有獨斷的成分,從而重建形而上學的理性基礎。康德自己認為,一般也是這樣認定,他是「拯救」了歐陸的形上學。

所以可以說,傳統理性主義論述的頂點(也是終點),其實是在康德之前達到。時勢造就之下,康德成了集大成的人,之後,歐陸形上學探討,擺脫宗教(屬非理性)的糾纏,進入了一個比較健康的新局面。

至於海洋國家的經驗主義者怎麼看待康德的成就?像英國羅素(Russell, 1872-1970)也很稱許康德在「純理性批判」中對先驗(a priori)知識的獨到見解,但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他曾幽默地說:康德在醒了幾年後,又睡著了。務實主義的創立者之一,主張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美國杜威(Dewey, 1859-1952)曾說,以往的哲學都是在解決哲學家自己的問題,現在才開始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他指的就是傳統理性主義哲學,或形上學。羅素的學生維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則認為哲學的問題,其實在於語言, 而把傳統哲學探討導向語言學探討,史稱”Linguistic turn”。

西方啟蒙時期開始於笛卡爾(1596-1659),那時福爾摩沙剛被發現不久,荷蘭佔據台灣(1624)。

台灣學者回應那股”叛離”大陸文化風潮的,最出名的有杜威的學生,主張全盤西化的胡適,還有正面嚴厲批判形上學的邏輯實證者殷海光。


NO:184_100
Henry  於 2004/04/17 18:2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兄,

關於你的「它的目標?」有脫離時空的感覺。我想我只是回答得太多。忽略可也。

我說「多過事實的想像」緊接著有解說;妳讀成「過多想像」,而辯解想像的好壞。

謝謝你把你的塔尖(馬克斯),和頂點(康德)清楚點出,也算是痛快的事。我想我也蠻清楚:我不認同這些。我對歐陸(或說普遍大陸性)的文化產品很挑。馬克斯和黑格爾對我而言,不見得是對立的,如他們學說的名稱顯示那樣;他們同路的成分比較大,他們和東方大陸的中國文化,一左一右也合作得很愉快。

本來我還想分辯一些疑似扭曲的部分(在_92),但,既知是出於有如馬氏或黑氏的教條,那就...瞭改了! ^_*

先談到此

我看到此也就差不多了。謝謝囉。


NO:184_101
張孝維  於 2004/04/17 19:5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與提目無關,但願意跟很有哲學興趣與涵養的你分享


>請問你讀過Niklas Luhmann的任何東西嗎?
我覺得他和維根斯坦會是世紀哲學復興的救星(如果哲學會復興的話)

>其實維根斯坦,Luhmann,以及Albert Camus才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關於形上學
你應該聽過Ocamm razor?
我很認同

>我認為台灣以及全世界已步入所謂已開發國家社會的年輕人
很需要適度的歷史與哲學教育

>謝謝你的回應與指教


NO:184_102
張孝維  於 2004/04/17 20:3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lala

lala你好。
關於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問題,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該依照社會的結構性需求讓人民本身去選擇與發展。
最淺顯的例子是,台北應該__而且居住在台北的工作生活的人都可能必須__以全球化的角度去思維。
而宜蘭與美濃則應該__而且居住在這地區工作生活的人都可能必須__以本土化的角度去思維。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其實首先應該是一個區域對自身發展的一個思考的立足點。
再者,由於其實這兩個對蹴點(地球直徑的兩個端點)其實是發源於同一中心的。因此,比如當我們以本土化角度思考時,其實接下游就應該要從全球化以及文化本源的角度去俯視省察這個思考,反向亦然。因為,全球化與本土化對一個主體來說,其實是同一組功能性觀念(人文與經濟發展)的兩個面向,對一個已經開始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主體(如宜蘭或屏東縣)來說,兩個角度都不應偏廢,否則通常就會引起許多矛盾。具體來說,國家或城市都應先尋求住民的共識,依照自己的條件與特質為自己定調(如宜蘭,紐約,或台北),然後再「本土全球化」,或「全球本土化」。

以上,是我粗略的看法。請你指教。


NO:184_103
張孝維  於 2004/04/17 20:3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lala

是的,「全球化」與「本土化」應同時並重。
當一個人經由適當的被教育或自我教育而獲致這種平衡感時,
我相信這對他自己與他的週遭都將會是一件很棒的事。


NO:184_104
張孝維  於 2004/04/17 20:4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華語族對[啟蒙]二字可能, 只是可能, 會有多過事實的想像. 不知道其他人,像我在年輕不懂時(When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 我還以為那可能是什麼登天,超凡入聖的時代! 有點了解後,發現其實相當程度是正好相反--俗民化才是重點.

>不知我是否能將你的俗民化詮釋成知識與文化的普及?
如果你的意思如此,
那麼我倒真認為那是一個登天,超凡入聖的時代(對那時代許多的一般人來說)。
因為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帶來人間,
卻正是到了這個時代才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社會。


NO:184_105
Ti esti  於 2004/04/18 08:3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台北應該__而且居住在台北的工作生活的人都可能必須__以全球化的角度去思
維。而宜蘭與美濃則應該__而且居住在這地區工作生活的人都可能必須__以本土化
的角度去思維。>>(張孝維語)

乍看之下﹐以上這樣的話﹐疑似有點X國城人文政治販子龍老大的老花眼自命雅痞味道﹐建議未來最好避免﹐
或是能夠進一步深入說明(這也是我這回應想要越俎代庖的主要目的)﹐以便與那樣讓我這鄉下人反胃的「X國化」調調兒撇清。

但是張孝維緊接著的以下這句話﹕

「具體來說,國家或城市都應先尋求住民的共識,依照自己的條件與特質為自己定調
(如宜蘭,紐約,或台北),然後再「本土全球化」,或「全球本土化」。」(張孝維語)

我就比較理解了。

「本土化」是「認識自己」﹐「全球化」是「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沒有自己﹐何來認識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所以這兩者是站在同一陣線的。
只有把自己仿冒成別人﹐抹殺自己價值(如X國城去不了的X國化)的時候﹐才會發生問題。
這樣的認識﹐不管住在哪裡都是一樣。

尤其是以臺灣的政治處境來看﹐「本土化」和「全球化」都是同質的重要求生利器。

都市與鄉鎮的差別主要是人口密度。當然人文背景愈複雜﹐愈不容易突顯單一特色。但是那可能是在交通不便的時代。

而且就算是以商業眼光來看﹐貨品樣式多不表示就是資源多﹐或是就能吸引資源。
例如在芝加哥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知道強調在地公牛隊(有一年整個都市擺滿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公牛)、
爵士樂、芝加哥交響樂團、摩天樓建築﹐這些都是在突顯「本土」的特色。
反而像密里蘇打鄉村州也不免要用免貨物稅的政策和建造全世界最大的購買中心(勉強稱之為全球化囉)
來加強對外流通。

連商業行為都是如此﹐更不用說用城鄉之分來區分本土化或全球化是多麼不合乎現實情況的理論。

應該說﹐都市和鄉鎮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一樣﹐重要的不在於去「擁有」(to have)很多狹隘定義的資源﹐
而是要能辨識資源的類別﹐善用資源(無論是人文或自然資源)來「成就」發展(to be)。

就像近代哲學家(如你們說的 Wittgenstein 囉)所認識的:
解決問題的分析﹐重點在於區別什麼是可通過邏輯檢證的﹐什麼是可以透過實驗或觀察證明的﹐什麼是感性的。而我們誰也不能提供誰答案。只有整理可整理的﹐尋找可運用的(如前面幾位網友都曾提到的)。
(“arranging what we have always known”... “to bring words back from the metaphysical to their everyday use.” )


NO:184_106
Henry  於 2004/04/18 13:5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從 _99 的小段簡要的有關理性主義的歷史, 如果我們肯定人類知識份子在啟蒙時期的成就,那麼至少有以下值得在此一提:

1. 古典理性主義者的理性,實在是不「理性」的,他包含對有關宗教領域,和本體等不可知世界的種種臆想(Speculations)。

我們的政壇、論壇、或一般言談裡,不乏高舉「理性」的言論(甚至假「理性」之名相互攻擊)。比如以前曾激烈討論的,出於宗教界的「慈悲沒有敵人」,見似理性,其實不然(我常去的附近公立圖書館內,開放民眾使用的電腦的螢幕桌面,就用這系列的標語;我認為是很糟糕的情況)。曾有本論壇的主要作者,推舉理性到絕對的程度(所謂「絕對理性」),也是屬於”前”啟蒙時期的論述。

2. 近年我們台灣朝野熱烈倡導「知識經濟」(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這運動)。要知道,這是基於現代的觀念, 尤其以海洋國家論述為主流。如果我們沒有相當(”後”啟蒙時期)的知識觀,說真的,我們很可能不會知道我們自己是在說什麼,做什麼?

3. 大家朗朗上口的「知識份子」是指什麼? 啟蒙時期前的知識份子,不脫經院、廟堂,超俗,騎雲頂(Holo話),活在另一世界的色彩。啟蒙時期的知識論大大改觀,當然也改變所謂「知識份子」的意義。

…等等。

這中間思考空間相當大, 但我再接下去, 很可能超出本欄範圍, 歡迎有機會聊天室見.:-)


NO:184_107
周公  於 2004/04/18 15:0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諸位 :

我回來了 ! (回到美國了)
大家的討論越來越有趣, 老周也長了不少見識
但我接下來會很忙, 過幾天再來捧場
這裡只提醒欄主一件事
之前你說要先談「人文」和「政治」
但現在卻談到啟蒙運動, 康德600 去了
大部份的人可能會插不上嘴
請考慮是否要回到主題, 由淺入深來討論
之前「無敵鈦金鋼」(據神探周昌鈺的研判乃是 Titanium esti 的中文譯名) 回應你的呼籲而定義「人文」
或許可以從那裡接著談起

晚安 !


NO:184_108
張孝維  於 2004/04/18 16:0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Politic today is equal to the operating of politic.


無獨有偶地,上星期三一位朋友到高雄上課時,和我聊到了”politic of getting” 與”politic of becoming”(沒記錯的話,他是從東海社會系趙剛教授的著作談起的)的論點,我認為相當程度上可以與Ti esti提出的”to have”與”to be”相輝映。提供各位參考。
另外,我則想稍微延伸出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相信大家都知道有句成語叫「心術不正」。通常,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故意地做出可能造成別人不便、甚至傷害別人而圖利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就可以形容這個人「心術不正」。如果單就「心術」來說,我們將「心」簡略詮釋為一個人的價值體系,而「術」則簡略詮釋為這個人為實踐這個體系所採取的策略思維,那我們就會發現,他是先決定要做什麼,然後再去思考要如何做到。那麼何謂「不正」呢?我以現代觀點來看,它指的是「不符合社會正義公平原則的」。所以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就是一個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符合社會正義公平原則的」,卻仍想欲蓋彌彰硬要這樣做的人。我想舉一個小例子來討論:路霸。
我相信絕大多數放置路霸的人都知道那是「不符合社會正義公平原則的」,但他們還這麼做。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他們”可以”(They are” allowed” to do this.)這樣做。只是這個”可以”並非是由道德、或法律這些客觀抽象體系來允許;而是由「這樣做也不會怎麼樣」這樣的主觀現實原則來取捨。
以人文(道德)的角度來看,路霸是不被認同的,因此人們不該這麼做,如果有人這麼做,他就必須被取締(法律),並經由一種(由絕大多數人民以民主法定程序授權的)機制受到懲罰(政治);以政治(現實)的角度來看,路霸是可以存在的,因為放置路霸的人不一定(或不會)受到懲罰,而只要這種(由絕大多數人民以民主法定程序授權的)機制對他是無效的,道德與法律對他而言,大概就是像路邊的石頭、或別人家的盆栽那般的存在吧,換言之,「我沒有問題」(I am OK )。
這種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存在於台灣的大街小巷之中,也存在於911事件、911報復事件、及台海情勢之中。依我之見,中、美、回教國家、陳文茜之輩、及那個放路霸的人之所以都覺得自己沒問題,其實是因為-1.當前世界並不存在著具普世格局的「正義公平原則」;2.只要「政治正確」行得通,具普世格局的「正義公平原則」就不是必要的 。
所謂的強權與刁民常常是理直氣壯的。那麼訴求自由、平等、與和平的人的理又是什麼-在一個如此這般的時空裡?是哪位先生說的:「人類的文明始於柵欄圍籬的發明。」?
我倒覺得,重要的不只是對「文明」的發問,而是對「好的文明」的追究與實踐。


NO:184_109
Ti esti  於 2004/04/19 13:4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人類的道德觀念如果可以簡化成完全是被動地由環境制約而來﹐
那麼表示人類的大腦可以由無人性的機器來替代﹐而人的價值和機器沒有兩樣。
還好﹐似乎再無信心的人也會願意認為: 應該不至於如此。

談到道德觀念﹐以下是我曾經貼過的從一篇文章*整理出來的摘要﹐
「冒險」(請恕將六親不認)在此再貼一次
(貼文的目的﹐是想指出﹕ 瞭解人類道德心理學的知識理論﹐若是充實人文內容的一環﹐
那麼還要加上什麼﹐才會造就有道德的人或社會﹖)﹕

看同樣的一張圖﹐兩個人可以看見不同的東西。差別原因來自於﹕
(1) 看圖的角度﹐以及圖與背景的關係
(2) 看圖者本身的經驗或期待 (比方說喜愛觀鳥的人容易把圖形看成鳥﹐養兔子的人容易把圖形看成兔子。)

「道德判斷」也有如此和視覺相仿的現象。

因為「道德判斷」必須在面對困難選擇時整理各樣思緒﹐所以人通常必須抓住單一的角度﹐才容易看見清楚的決定。

但是為了看清楚﹐就會激發一種需要想要尋求理由﹐也就是尋求立足後順延的邏輯。

簡單地分類﹐道德觀可以來自兩個立足點﹕
(1) 正義 (justice)
(2) 關心 (care)

從不同的立足點出發﹐道德的著眼點就會對理性和情感、自我和利他、理論和實際、平等和依靠..等等有取捨強調不同的差別。

在著眼「正義」的思維裡﹐「正義」是既定的標準; 而「關心」是因人際關係而來的特殊責任﹐是可能打亂公平的憐憫。

反之﹐在著眼「關心」的思維裡﹐人際關係是不變的前提和重點﹐「正義」是尊重各人自心所認定的公平。

一個人的道德傾向會決定他解決問題所採的策略﹐但是他在每個情況裡會有哪一種傾向﹐不一定表示他就認為那是惟一最好的途徑。

雖然個人有自己慣用的道德觀﹐但是有研究證明﹐即使是 11 歲的小孩都已經有能力變換立足點,
並且可以解釋採用某種解決問題方法背後的邏輯。

但是會有這樣的自由轉換就表示﹐道德情操的發展似乎不能用一個線性成長的序列來涵蓋。
也就是說成人的道德傾向構成可能和幼時的人際經驗更有直接的關係。

以「正義」為念的道德傾向﹐易犯的錯誤在於﹕
潛在的自我主義﹐可能把自己的觀點誤認為是真理或客觀的標準﹐容易用自己的想法來定義別人。

以「關心」為念的道德傾向﹐易犯的錯誤在於﹕
容易忘記各人都有自己的情況﹐以為用別人的情況來定義自己就是「不自私」。

[以上說法摘譯自﹕
*Gilligan, C. Moral Orient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Eva Feder Kittay and Diana T. Meyers (eds.) Women and Moral Theory.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1987), pp. 19-33.]

根據以上這樣將道德傾向分成兩大類的理論﹐再來看綜合兩者不同程度的變化表現。
我覺得以下的道德分類方式和範例很有趣﹐雖然過於簡化﹐卻勉強可以拿來做為辨識、檢驗、使用、或瞭解各人道德價值觀的參考。

以下﹐摘譯自**﹕

在實驗過程中﹐實驗者給觀察對象的問題如下﹕

[範例問題﹕
A 的妻子得重病﹐需要特殊的藥才能挽回生命﹐全村只有 B 發明的特效藥可用﹐
但是他把藥賣得很貴﹐因為他壟斷此藥的銷售。A 買不起﹐去請求 B 降價﹐
B 拒絕﹐他說藥是他發明的﹐他要靠它賺錢。A 無計可施﹐進藥房偷藥被捕。

1. 你認為 A 應該偷藥嗎﹖
2. B 可以賣藥賣這麼貴嗎﹖
3. A有責任去偷嗎﹐假設絕對沒有其它方法﹖
4. 法官該如何判刑﹖]

根據實驗結果﹐分類如下(範例回答者﹐年齡從10歲小孩到成人不等。)

道德的三個層級(六個階段)﹕

I. 第一層級﹕傳統之前

1. 階段1﹕ 遵守規定
a. 什麼是正的﹕ 不要觸犯法律
b. 為什麼要行正﹕ 避免處罰
c. 社會觀點分析﹕ ﹕純粹自我﹐不考慮別人的情況﹐把權威的想法混淆以為是自己的想法
d. 解決範例問題想法﹕
(1) A不應該偷。你今天偷別人的﹐ 明天別人就會偷你的﹐這樣兩個人都會去坐牢。
(2) B 不應該賣藥賣那麼貴﹐因為這樣其他人會沒錢。
(3) 如果我是A﹐我不會偷﹐我會讓妻子就這樣死去。
(4) A 應該坐牢﹐因為他偷竊。

2. 階段2﹕ 個人主義與目的交換
a. 什麼是正的﹕ 只要對自己眼前有利的法律就遵守﹐別人也是一樣可以這樣擇法而循。
b. 為什麼要行正﹕ 滿足自己的需要﹐也認可別人有這樣的需要。
c. 社會觀點分析﹕ 具體個人主義﹐知道別人也有這樣的利我主義﹐所以認為對錯是相對的。
d. 解決範例問題想法﹕
(1) A 應該偷﹐因為他不偷他的妻子就會死。
(2) B 可以賣藥賣得貴﹐因為這是他的藥。
(3) 如果A不愛他的妻子﹐就不用偷。
(4) A沒錯但應該坐牢﹐因為他偷竊。

II. 第二層級﹕ 傳統

3. 階段3﹕ 人際關係互動期待
a. 什麼是正的﹕ 符合你親近的人對你的期待。(認為行正很重要﹐認為行正是有好的動機﹐關心別人﹐與人保持良好互動﹐忠誠、尊重、感謝。)
b. 為什麼要行正﹕ 做自己和別人心目中的好人。(認為應該關心別人﹐應該維護傳統對好行為的界定。)
c. 社會觀點分析﹕ 對分享感情、協調、自我期待比對個人利益更為看重。可以將心比心。但沒有從一般系統原則的角度來看事。

4. 階段4﹕ 社會制度和良心
a. 什麼是正的﹕ 完成你答應的實際任務。必須遵從法律﹐除非它和其他不變的社會責任衝突。
b. 為什麼要行正﹕ 避免社會秩序瓦解﹐和盡個人的義務良心。
c. 社會觀點分析﹕ 從社會角度來定義角色和規則。把個人的關係放在社會裡看。
d. 解決範例問題想法﹕
(1) A 不該偷。他應該尋求其他合法途徑。如果絕對沒有辦法﹐那麼他應該偷﹐
否則他的妻子會死。但是那只能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偷。
(2) B 不應該賣藥那麼貴﹐他如果考慮別人的死活﹐就應該讓別人買得起。
(3) A的責任不在偷藥﹐A的責任在養他的妻子。
(4) 看法官如何決定。如果他認為這個人只會偷這一次﹐他不應該判A坐牢。如果他認為他還會再偷﹐而且變成習慣﹐就要判A坐牢。 如果法官夠細心﹐他應該幫A找工作。

III. 第三層級﹕ 超越傳統

5. 階段5﹕ 社會契約和人權
a. 什麼是正的﹕ 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見﹐而且每種想法的價值是相對於所在的團體﹐入境隨俗是應該的。
但是有些並非相對性的價值觀﹐例如生命和自由﹐無論大多數人的意見如何﹐都應該被絕對尊崇。
b. 為什麼要行正﹕ 對社會契約的認同和義務心﹐顧及多層面的家庭、友誼、信任、工作責任等等應盡的付出。
c. 社會觀點分析﹕ 從有理性的個人來看事物﹐從正式的同意、契約、客觀公正的機制、和順應的過程
來整合各個不同的觀點。考慮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也知道有時難免衝突﹐不易整合。
d. 解決範例問題想法﹕
(1) A 做他該做的。如果我是他也會這樣作。但是他要有去坐牢的心理準備。偷竊不對﹐但是眼睜睜看他妻子死也不對﹐兩惡之中﹐選擇較不惡的。
(2) 每個人自己應該決定如何選擇。如果是我﹐我會去偷藥。
(3) B 有權利賣那麼貴﹐雖然他並不應該。
(4) 我認為B是個可恥的人﹐雖然他並沒有觸法。

6. 階段6﹕ 絕對最高道德原則
a. 什麼是正的﹕ 遵循自我選擇的道德原則﹐認為有些社會協議的法律是建立在這些道德原則上﹐
所以是有效的。如果法律抵觸這些原則﹐個人應該遵循原則。這些原則如﹕正義公理、尊重人權。
b. 為什麼要行正﹕ 相信理性的人必須信服公義。
c. 社會觀點分析﹕ 每個理性的人都應認知道德的本質﹐而造就如此的個人就是目的。
d. 解決範例問題想法﹕
(1) A 應該偷﹐因為生命權高過財產權。
(2) 從狹隘的法律角度來看﹐B 有權利不賣。從道德的角度來看﹐B 沒有權利。
(3) 照顧妻子是A做為丈夫應該做的。如果是價值觀念清楚的人應該會這樣做。
(4) 法官應該判A無罪﹐因為A在道德上沒有犯錯。

[以上摘譯自﹕
**Kohlberg, L.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In The Unstudied Curriculum:
Its Impact on Children, ed. N. Overley. Monograph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1970, pp. 124-127.]

我覺得這樣的整理很有趣﹐滿足了求知的欲望﹐似乎也多少能幫助觀察自己和別人。
但是我們能夠期待每個人(或至少自己)這類的人文知識充實之後﹐自律行為就會有進步嗎﹖


NO:184_110
張孝維  於 2004/04/19 22:4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Ti esti


「...我們能夠期待每個人(或至少自己)這類的人文知識充實之後﹐自律行為就會有進步嗎﹖」

>這類提問,對於關心社會人文發展的人來說,應該可以算是最誨澀的問題之一了吧?

 然而這的確是一個必須的問題。
 
 因為,社會的議題探討不能不牽涉到一種功能性色彩,而這色彩的如何定調又決定了社會所有相關
 參與者是否能對這色彩獲得一致的認識。而且這個被一致認識者必須是一個事實,否則便不可能被一
 致的認識。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這個被一致認識者並非事實,那麼它就也失去了被一致認識的價
 值了。

 好,那麼,(用Wittgenstein的口吻來說:)我們的討論有指向任何的事實嗎?
指出事實(也就是言說敘述與對事實的指涉的完美對等)如何可能?

 超難處理,卻也極端重要。

 如果不處理,其實大家所談都有可能會落到空泛的一般論下場(現在就好像有點是這樣);
要處理,又有可能會變成周公說的「很多人都插不上嘴」。
所以,我們要處理這兩個命題(我們的討論有指向任何的事實嗎? 與 指出事實如何可能?)嗎?

>我個人傾向要處理。理由是,
首先,我希望這些言論是真正對社會有益且要負責的。
再者,我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我認為我們辦得到。
第三,就是我認為在偽知識泛濫的今天,至少我們可以試著不要製造更多垃圾。
最後,就算我們試著各別先定義或回應其他人對人文與政治的定義,到頭來還是要碰到這兩個問題。

>當然,我相信方法論的路徑可能不只一條,也希望大家可以提出寶貴的看法。


NO:184_111
張孝維  於 2004/04/19 22:5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我們能夠期待每個人(或至少自己)這類的人文知識充實之後﹐自律行為就會有進步嗎﹖」

>先跳過上貼做個一般回應。
 
 ....shit
臨時有事

 先做個備忘→ A theory of justice -- chapter 9 / John Rawls


NO:184_112
Ti esti  於 2004/04/20 06:2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先看一下這篇文章*打預防針﹐表示在「交流」(interaction) 的過程中萬一不小心發現彼此對共識的定義沒有共識也無妨。

*http://www.uncc.edu/mleldrid/tk/knowledge.html


NO:184_113
Henry  於 2004/04/20 11:1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前面有人談到自由了。

有一個關於自由的重要議題,傾心大陸文化的朋友或有興趣思考的,就是近代基於歷史實踐,對自由(Liberty)有所謂積極性自由(Positive liberty)和消極性自由(Negative liberty)的分辨。積極性自由的主張和極權/威權政體相容,而消極性自由則和民主政體相容。大陸文化偏向主張積極性自由(像盧騷,康德,黑格爾,馬克斯等);東方的中國也有這現象,固不待言(比如鼓勵「人皆可為堯舜」,要做「人上人」之類,對人的本性有歧視的教條),讀者不妨自行檢驗。這議題的探討,對目前我們社會的民主深化,有深遠的重要性。

Iasiah Berlin 是首先提出這種分辨的人。本論壇也曾有不少長篇論者推舉這種主張,但稍加檢驗,論點可說很混淆,更看不到實踐的層面。其原因想來很多,語言可能是重要因素,還有我們的「知識界」一般承襲自大陸,牢固的舊傳統。現代海洋國家普遍遵循消極性自由的原則。這裡有篇涵蓋蠻完整有關資料, 我認為值得參考:


NO:184_114
張孝維  於 2004/04/20 12:0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台灣學術沒有很發達,理由有很多,但是學術當中沒有自己,或者說,沒有自己的學術,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剖析之道,發現自己是很重要,發現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需要。」
---阿永轉貼南嘉生語

>有時候會有一些年輕人(大概18到27歲之間)來和我聊他們的個體性與個人意志在家中被壓抑的
問題,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盲點,那就是:
1. 父母應該要了解他們,而不是他們應該要讓父母了解他們
2. 他們想被父母以大人看待,卻不探討所謂大人應有的作為
3. 他們口口聲聲要當自己,對自己卻一無所知
4. 如果父母繼續把他們當小孩看待,他們就繼續當個小孩抗爭到底

印度的佛教,希臘的哲學,義大利的藝術,英國的科技等等等等,都具備著對世界人類有一種普世
價值的內涵,但他們都不是為了所謂的普世價值去成就這些東西的。
在我看來,人文主義的存在意義就在此→
多元的個體性發展與絕對的普遍性建立對真善美實踐的同向性。
這個意義不因任何人或任何國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就算這個人叫陳文欠或George Bush
就算這個國家叫台灣或阿富汗。

自己與世界,國家與國家,體系與體系,並不是兩個分裂的存在,而是一個整體;
過去與未來,也不只是概念,而是事實。

我可以斷言,台灣的未來百年發展會決定在這十年內的人文發展。
我們的人民如果有遠見,就必須了解我們要一起為下一個世代及未來的台灣的人文發展定調。
我認為這絕對是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一件工作。現在目前的社會人民的焦點幾乎全集中在政治方面
,我們要以一種全球與全人類的視野為人文取回它應有的地位。這是這個欄的理想。

所謂自己,其實只是一個中性的載體,一個美好而有力量的內容才是我們要去計較的。


NO:184_115
Henry  於 2004/04/20 12:2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呵呵, _138 最後漏掉的鏈結在此: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berty


NO:184_116
Henry  於 2004/04/21 12:5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在諸位還在忙著為相關的定義,指涉,方法論等深思,冥想…時,本人轉為”泛政治化”的探討路線,已找到海外知音,並差不多有了行動方案。祝好運。

底下翻譯的一篇,真巧,看起來好像正是在故意總結本人在本版發言--只不過是美國版(原文),而且也提到Ayn Rand,和有關積極性(先發性)/消極性(防禦性)自由等重要的觀念。我就以它作為本人在本欄的結尾篇:


「政治冷感」美德

美國需要更多政治冷感--不是少些!這個點子聽來好像不很美國,但,在我們匆促斷言之前,讓我們來仔細看看。畢竟,美國是奠基在政治冷感的基礎上。舉個例,湯姆。傑佛遜曾宣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那是200年前。今天幾乎每個人同意,一個好公民是有政治意識,而且參與政治活動的。甚至不涉政治圈的人,也會很自然地為他們的不涉入而道歉或尋找藉口。很多政治撈仔宣稱,那些不投票的人沒有權力抱怨他人處置他們的生命和財產。有個問題從來沒有被這些人提起,那就是「到底又是為什麼有這麼多議題被政治化?」

什麼是政治的本質?首先,我們查看韋氏字典把定義政治成:政治政府的科學和藝術。既然我們知道政治和政府是不可分的,我們就來定義政府。或許最適合這工作的是喬治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他直截了當地宣稱”政府就是武力。它不是道理。它不是激昂的說服。而是像火,是危險的僕人和可怕的主人。”因此,我們有個簡單的方程式:政治=政府,政府=武力;於是,政治=武力。總結起來,政治是武力和強制的非人關係的運用。當一個問題政治化,武力就成為決定性爭執點。

很震撼吧?很多人在發現武力自動成為政治和法律事務的決定性爭執點,都很震撼。Ayn Rand 的觀察,可做為很好的總結:”在每堆法令底下,都藏著一把槍。”換句話說,一旦問題政治化,人民不再能基於自己的喜好和智慧,自由作他們自己的選擇。決定已經他們做好,而且,他們若反抗,他們將冒被拘禁和/或失去財產的危險。

一旦我們這樣瞭解了”政治”,那麼政治撈仔們這麼成功地佔領道德的制高點,就很令人感嘆。一些政治撈仔攫取竄代我們,來花我們錢的權利,另外一些竄代我們操控我們的私人生活。在這各個案例中,他們堅決相信他們最懂得怎樣處理我們的生命和財產。更有進者,他們這樣嗆聲來合理化他們的立場,假如我們無法在政治力的使用上面戰勝他們,我們只好讓他們操控我們的生活。這就像是說:那些無法在暴力的使用上戰勝罪犯的,只好被殺害。

有兩個觀念能幫助我們釐清在我們思考政治議題時,總會有的經驗。第一個觀念圍繞區分自主關係和強制關係。第二個觀念牽涉學到如何區分攻擊和防禦的武力。一旦這些觀念瞭解後,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生活中,有兩類交易可以選擇:自願和強制。當人們做自願交易,他們以一些較少價值的東西,換得較高價值的東西。這種交易,彼此都比交易前有好處。另一方面,當出現強制的情況,一個人享用非營利所得,而另一人損失。在強制的關係,武力,舞弊和犯罪是交易的工具。

這樣我們就要提到攻擊和防禦武力的問題。現時,愈來愈普遍把防禦武力等同和攻擊武力一樣的邪惡。然而,兩者間的不同和生與死一樣清楚。攻擊武力是以他人為代價,尋求非營利利潤者所使用。在另一方面,那些使用防禦武力的不是尋求非營利利潤—他們只是要保護他們已經賺到的。簡單說,攻擊武力威脅生命,而防禦武力只是保護生命。

現在,我們可以來考慮政府在社會的角色。湯姆斯。潘在他的書「常識」裡說:「人們常把政府和社會混淆,沒有體認到社會是我們欲求的產物,而政府是我們劣行的結果。」湯姆斯。傑佛遜跟著這思考說:「假如人類是天使,那就沒有政府的必要。」根據這兩個我們偉大的國家的創建者,政府在社會的唯一角色是防禦武力的專用。在這範圍之外,政府變為攻擊武力的使用者。(戰爭是政治的邏輯極端。)換句話說,政府應該只保護人民免於彼此的侵犯,而非隔離他們,也不是為了另一人而沒收這一人的利益。

威廉。蘇瑪,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曾說「所有歷史只是一個這種結果的長故事:人類爭取凌駕其他人的權力,以便他們能以他人為代價,贏得這世界的快活,而且可以把生命的擔子從他們自己的肩上移到別人肩上。」你或許已經猜到,政府就是被選為達成這目標的工具。甚至在政府理應”受憲法的鎖鏈束縛”的美國,政府已經掙脫牢固的鏈結,而現在不再受限於僅僅使用防衛武力。成群人們現在聚在一起,發起”特殊利益福利”,決定誰要操控每個其他人的生活,而所有我們的私人和經濟自由,都可以投票決定。似乎是,多數將決定什麼是每個人最好過的方式。現實是,一小撮政治撈仔,混攪的一群人強力奪取政治權力,而現正在行使”多數暴力”。

儘管民主政治撈仔倒置的所有障礙,美國仍是個偉大的國家。和流行辭令相反的,美國的偉大是那些太忙於工作營生,無法關切政治議題的人。換句話說,美國的偉大在於政治冷感的人們。不幸的,政治冷感也要冒險。Edmund Burke 曾這樣說:「只需要好人不管事,罪惡就會獲勝。」

當然,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打擊罪惡,而不會變成罪惡?」從政治冷感轉變為政治活躍,顯然不是個答案。然而,有另一條路線。也許我們能改變我們自己,從被動冷感成為主動冷感。為什麼我們需要主動冷感?因為政客浪擲財富能比誠實公民創造財富還要快!

終究,自由的戰役是場哲學戰。它僅有的政治議題是減低政治需求到絕對最小。(使用防禦武力對抗先發武力。)好消息是,敵人不是大怪獸--它是條蟲。壞消息是,這條蟲名叫”嫉妒”。假如我們要其他人停止掌控我們的私人和經濟生活,我們必須抗拒掌控其他人生活的誘惑。一旦我們做到這點,我們就能收回會使用政府武力追求他們的私人和意識型態的目標。主動政治冷感需要我們看透噱頭花招,然後從國家之船的龍骨起,譏笑這個傭兵集團。

假如妳/你贊同主動政治冷感,請廣為拷貝傳播這篇文章。


NO:184_117
Ti esti  於 2004/04/21 13:4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什麼﹖第一步都還沒跨出去﹐就在主張冷感﹖冷感還有主動的﹖政治的天空還真是很柏拉圖。

美國人有資格提倡政治冷感﹐因為人家有憲法、有正常的國家。臺灣連張證書也無﹐如何就開始跟著人說冷感﹖

提倡擦亮眼睛、冷靜思考、不要想要事事依賴或寄望政府、或被政客唬弄也就可以了﹐
何必提倡「冷感」這樣沒有信心的字眼﹖會不會太 cynical 了呀。
現今的臺灣人還不夠政治冷感嗎﹖只有談到錢才不會冷感吧。

政治冷感就是隨人顧性命的意思。唉﹐心若是真的全死了倒是無所謂啦。


NO:184_118
張孝維  於 2004/04/21 18:3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嗯,認同ti esti。

「....美國是奠基在政治冷感的基礎上。舉個例,湯姆。傑佛遜曾宣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
政府。」(Henry語)

>我完全無法認同這句話。我認為這是標準的斷章取義。
首先「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句話並非一定正確。
再者,就算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產生出這句話的時空條件與其前後因果關係也應當要釐清。
我去年剛好讀過一本傑佛遜的傳記__《大政府的判徒》,至少依我的了解,他終其一生都是一個
對美國充滿熱情的理想主義革命家__他為美國起草獨立宣言,擴充了一倍的領土,創立大學,到
歐洲考察無數的社會機制與工業科學技術,冒生命危險從義大利帶出優秀的水稻種子,....以及其
它不勝枚舉的制度建立____他像是個政治冷感者嗎?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或「假如人類是天使,那就沒有政府的必要。」是一種積極
的政治反省,所謂管得「少」的目標還是在於管得「好」,絕不是為「少」而「少」;人類不會
是天使(我相信傑佛遜說這句話時是感慨的),但是人類可以了解天使的意義,並把它轉化為一種
普世價值,因此我們有紅十字會,有泰瑞莎修女。

>Ayn Rand,我本人沒涉獵,但根據我一位住在Colorado的美國朋友告訴我的他對Ayn Rand的一些作
品的感受時,我認為Ayn Rand較像是一個入世的人文主義者instead of 出世的政治冷感者,”在
每堆法令底下,都藏著一把槍。”應是一個人文命題的開始instead of 一個政治命題的結論 。

>Henry,可以請你再思考一下嗎?


NO:184_119
張孝維  於 2004/04/21 22:4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蜘蛛和百足之虫的對話

有一天,一隻蜘蛛碰到一隻百足之虫正在在快樂地行走(聽說這是個錯誤,因為這類虫都是單數數對腳,也就是可能有51x2=102,或492=98隻腳,卻不可能有50x2的一百隻腳。一個科學小資訊。^^)。

蜘蛛叫著:「嗨,請停停啊!」百足之虫停下來,也愉快地打了招呼後,問什麼事。

蜘蛛說了:「妳看我有八隻腳,走起路來,就已經覺得有點複雜。但是還好啦,可以勉強應付。可是我看妳有那麼一大堆腳,妳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比如說…妳是要先出這腳,還是那腳,還是…???」

百族之虫聽了,低頭一看,ㄟ,對啊,這一大堆腳,我應該怎麼用來好好走路的呢?這腳,那腳,那腳,這,那…,它於是陷入深深的長考,沈思,冥想,自省,獨白… ^_* 之中 ,從此癱瘓在原地,一動也不能動了。
<寓言完>

把一些不辯自明,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的常理,強放到理性的治理下,就有造成這種結果的危險。』


>有沒有想過
也許在「深深的長考,沈思,冥想,自省,獨白… ^_* 之中 ,從此癱瘓在原地,一動也不能
動了。」之後,這隻百足虫領悟出,原來走路只要兩隻就夠了。
而所有人類也可以進化到可以領悟出「啊,原來這樣簡單就可以和平共存了。」的境界?


NO:184_120
周公  於 2004/04/25 07:09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嘎 ?
我出城了幾天, 剛剛才回來
竟然都沒有新文章
顯然大家都在『深深的長考,沈思,冥想,自省,獨白… 之中』
那我先去小睡一下
希望我再上來看的時候已經多了十幾篇了
加油 加油 !!

NO:184_121
張孝維  於 2004/04/25 16:0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嗯,的確是在長考中。
(說到長考,川端康成的「名人」真是好看。推。)
加油加油!!


NO:184_122
周公  於 2004/04/25 19:2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哈哈哈哈
我還以為你們是癱瘓了呢

聽起來那篇「名人」大概是長篇小說
可是我這裡的圖書館好像沒這一部
我正在教日本現代史, 目前選了『竹藪中』等幾篇短篇小說
如果『名人』也很短就好了 (老周這種寡廉鮮恥、摸魚打混的老師 . . .)
謝啦


NO:184_123
張孝維  於 2004/04/26 00:1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名人」算中篇
老兄您讀過芥川的「蔥」嗎?
(新版羅生門有收錄)
超短。也超讚。
真的沒蓋您。
也很適合做日本現代史的材料喔。
(呵呵呵,我像不像推銷員啊...)


NO:184_124
周公  於 2004/04/26 19:1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哈哈哈
果然很像推銷員

老闆 !
給我來三個『名人』、那個『河童』也秤個兩斤
你的『蔥』就送我一把吧 ?
什麼 . . . 要五塊錢 ?
不買了不買了 !

這倒讓我想起
我們似乎不必以18世紀的「啟蒙時代」為唯一的典範
好像天底下只有一種最好的人文價值觀,而我們只要拿它灌輸在民族幼苗身上即可
但就當代美國人而言,良好的人文教育必須包括其它文化、多元價值
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產生懷疑迷惑、不罵髒話 : 操他XX的!學這些東西幹嘛 ?
他們就不能批判性地思考,那也就跟台灣學生沒兩樣了

所以人文教育不是填鴨,至少不是只填一種飼料
假使我們在台灣只教西方啟蒙時代的作品,不教儒家,不教其它地區文化
那就彷彿是要坐時光機回到18世紀 (人生如此苦悶,我堅決反對回到「維多莉亞的秘密」之前的年代)
也像是讓你的愛犬只吃「寶路」一種飼料
恐怕早晚會腎虧 . . 不對 . . 腎衰竭
可不慎哉 !


NO:184_125
張孝維  於 2004/04/27 23:4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周公

其實我一直提到「啟蒙」的用義如下:

1.「啟蒙運動」的概念做為之命題的歷史背景,如此以方便檢視諸如「自由」
,「民主」,「人權」,「平等」,「世界和平」等等這些當時提倡的普世價值,在今日世界與
台灣的發展對照。
2.「啟蒙」的行為內涵與概念可能可以做為推廣「人文應高於政治」這個理念的基礎工具。
3. 比如日本在100年的時間內,做為亞洲曾經是最野蠻也最先進,最暴力也最文明的國家,幕末時
的福澤諭吉推動的「脫亞論」,「勸學」,以及稍後以歐洲人文與知識體系做為中心的「明治
維新」,等行動是否可視為廣義的「啟蒙」? 若是,對台灣今日的社會人文是否可能仍有著一定
程度歷久彌新的啟發性?
4. 「啟蒙」之前,儒家或天主教是一種恆不可逆的道德規範。「啟蒙」之後,儒家與天主教是人類文
明諸多價值體系中的其中一種選擇。「啟蒙」對理性人文的發展似乎有著結構上的不可逆性,因此
該先被討論。
5. 在教育之前先討論「以何或不以何教育」,「為何或不為何教育」,與「如何與不如何教育」等
議題,都屬「人文啟蒙的理想與實踐」的探討範圍。

另外,我所認識的「啟蒙」乃正如英文「enlightenment」字面上所提示的,是一個「使其發光」(依我個人的見解那直接引伸出「走出黑暗」的意涵)的過程,因此是具永恆性的,而非一種過渡
性的,或歷史性的指涉。

其實我認為台灣應受啟蒙的第一批人,應該是目前所有台灣的師資人材及為人家長者。


NO:184_126
張孝維  於 2004/04/27 23:4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抱歉
更正上貼如下

1.「啟蒙運動」的概念做為「人文高於政治嗎」之命題的歷史背景,如此以方便檢視諸如「自由」....


NO:184_127
Henry  於 2004/04/28 13:0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在虛擬網路環境貼文,本人一向但求點到為止. 所以翻譯也懶得翻字典. 但_166的最後一段,實在翻得走樣, 有點辜負原文--因為這是作者發揮太少(原因不明)卻是最重要的一段. 所以我改正如下:

終究,自由的戰役是場哲學戰。它僅有的政治議題是減低政治需求到絕對最小。(使用防禦武力對抗先發武力。)好消息是,敵人不是大怪獸--它是條蟲。壞消息是,這條蟲名叫”嫉妒”(Holo:目孔赤)。假如我們要其他人停止操控我們的私人和經濟生活,我們必須抗拒操控其他人生活的誘惑。一旦我們做到這點,我們就不能再准許使用政府武力追求他們的私人和意識型態目標。主動的政治冷感需要我們看透噱頭花招,然後譏笑這一個從國家領導人以下的整個兇暴組織。


NO:184_128
張孝維  於 2004/04/28 15:2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我並不認為這條叫忌妒的蟲會好過大怪獸
因為這條蟲我們每個人都有
且滲透在我們四周
這正是為何我認為無須再對所謂的敵人或假想敵叫囂
而是每個人都回到自己內在去處理自己的小惡__這個人可能會避免成為另一個Hitler或宋楚瑜

我曾經在「銀髮 肌肉 與John Berger」文中提到:

『我確實對人類的情境感到憂慮,我相信那令人憂傷的原因千萬年來一直在那裡,而我們並沒有越
來越清楚地去認識它。相反地,依我的感受,我們正離那真實越來越遠。從近的來看,幾乎所有
的文明都在做著合理化的工作。從遠處來看,那正是人類的天性與宿命。

古代的斯巴達人曾經一度認為財富是低賤的,他們認為人可以從肉體的強健以及精神的充實來獲
至生命的愉悅。我想他們很早就洞悉了財富的追求對精神與肉體的強健會產生什麼樣的負作用。
但事實上,那只是人類無數聲音中的一聲微弱的呼喊。是的,我相信人性與萬物都是受地心引力
影響 ─ 自然地往下掉的。思維的限制性正在於它與意願有關而與事實無關。擁有財富者盲目享
受財富並受制於財富;不擁有財富者聲稱擁有其他且不受制於財富,這兩者之間其實我看不出很
大的差異。重點是我們如何在內外在以及人己之間找到和諧的可能性與實踐、感受的能力,並盡
量地去強化這個能力直到其成為本能。

當然歐洲人做錯了很多事,其中包括所謂人類心智的發展。但如果你要我在互毆爭食與互相忌妒
之間選邊,答案是我哪邊都不選,原因是我不必選,因為這世界總是二者並存的。宗教、哲學、
文化、藝術無盡的永恆救贖總是抵不過人類每日每時每分每秒無數小惡的生產,這說明了其實不
必去證明什麼才是終極的真理,因為它從來就不是質的問題,而是量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體系正
是這種思維的產物:2800 萬個不完整的小道理可能強過 1 個真理與 2 千 7 百 9 十 9 萬 9 千
9 百 9 十 9 個偽真理。知道歐洲人做錯事的歐洲人(如 John Berger 以及許多的知識份子)
並沒有辦法改變其他歐洲人繼續作錯事;知道台灣有問題的少數人也沒有辦法阻止台灣繼續發生
問題。

終究人類的問題是每個人類的責任。直到這個東西成為每一個未來人類的本能思維之前,我們的憂
慮不會消失。而且要知道,如果所有人都成為了純粹意義上的理想之人時,那個唯一仍具備私欲的
人會不會成為那個世界的新法則呢?因此道教及基督教皆直接指陳惡的存在,而如此不可避免的二
元對立也建構了人類彼此對抗的原罪。

我認為佛教思想早已揭示了上述說法,那又如何呢?現代社會學似乎已經開始在研究所謂社會意願
的方法論,但就算我們找到了方法,又要以誰、什麼為圭臬呢?法?logos?上帝?誰來決定?誰
來詮釋?康德早已說過幸福是無法被思維的(因此不可能),我一直認為人類的智慧到釋迦牟尼與
康德早已到達頂點 ─ 以我們目前的平均腦容量與開發率來說 ─ 先不要說全人類,你認為自己能
成為一個釋迦牟尼或康德嗎?

我們的憂傷不源於這個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而來自我們希望可以信任這個世界。』


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個不理想的社會中堅持人文人本人道的理想是可能的。一個
民主社會可以做到的正是給予那些堅持理想的人資源與認同。Ti esti的109貼中提到的問題其實在
台灣已獲得極大程度上的解決,那就是健保的實施。我們甚至可以說健保就是一個人文指導政治,
或說以政治機制執行人文精神價值共識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知道健保制度漏洞百出,但仍支持
。為什麼?因為我們仍然寧願相信人性啊,不是嗎? 而在這些人性的善的累積中,人類可以體會到
當一個理性文明的人畢竟還是比當一隻黯啞的動物來的舒服快樂啊。

在理想社會的建構過程中,當然會有一些人利用政治機制的缺口與人性的貪婪愚痴,去得到他不應得
的。但是這並不是一種可計量的東西,也就是說,社會的不義與暴力其實是無法以理性科學的分析去
預防或對峙的。現今賓拉登再死個一千次,911的亡魂也不會復生;但是對一千個美國與回教國家小
孩與青少年做正確的人文啟蒙教育,卻可能可以阻止數十年後某一次無謂的戰爭。也許有人會說,
那可不見得。的確,那可不見得。然而就像我們可能繳了十年健保費也沒看過一次醫生,可是我們會
因此就不繳費了嗎?不,我們應該會慶幸自己用不到健保吧? 而這就是一種源自於了解真正的生命
價值(經由正確人文教育的養成)之後所產生的一種理性觀點。

以上我說的事情,其實只要用心加以說明,大概14,5歲的孩子就都能懂,而且不分國家,人種,
男女,更不用說什麼省籍問題。康得曾經點出「啟蒙」的精神在於「勇於去認識」,而我們會發現
當今從國際,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到處都充斥著本位主義的,不負責任的,斷章取義的偽人
文思想或教育(也就是Henry說的蟲),因此,這不只是知識份子的責任,而若真要說知識份子有什
麼責任,那也應該是讓所有人類社會的參與者都覺醒到自己的責任吧。


NO:184_129
Ti esti  於 2004/04/28 18:0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張孝維﹕

針對你以我109 的發言提到健保的說法﹐我想特別撇清說明。

我對於臺灣目前的全民健保制度﹐其實是不以為然的
(最多是認可它是因為臺灣的保險業管理可能還沒有讓人有信心而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弊病百出的設計﹐即使動機良好﹐如果反而造成醫療品質低落和資源浪費﹐就像削足適履﹐即使勉強起步﹐也是走不遠。

我認為政府責任並不在於提供大鍋飯式的醫療﹐而應該是在於建立或加強公共衛生、食品安全檢驗、
環境清潔與安全措施的規定與管理﹐並提供最基本的極窮戶的醫藥補助(或考慮加上全民肢體意外受傷救治補助)
和老貧失養者(並考慮條件式地包括傷殘失業者)的基本生活救濟福利...等等﹐如此「把錢用在刀口上」和「有達成整體基本健康生存保障目的」的安全網。

至於複雜的健保(可以有不同等級的選擇)和退休金給付計算和實行﹐比較適合專業民營經營者和各公司機構自己設計並按照自然供需現象去競爭制衡。這些作法在很多先進國家都已有成熟的制度可供參考。

全民健保同樣是加稅的一種方式﹐卻容易造成浪費和醫療品質全面降低。
倒不如直接加稅﹐編訂明白預算強化前面所提的安全網﹐並充實醫療研究環境。
這個分工投資層次分明的做法﹐比較容易察覺並補救任何運作環節的缺失﹐也方便個人選擇合適的保險投資。這才是真正的保障自由和公平。

當然政府應該監督民營健保的合法經營規則和實行﹐以減低倒閉賴帳造成社會問題的風險。

這些考量都與實際做法的設計發展和檢驗效率有關﹐若期待道德的認知則緩不濟急。
(何況我先前已試圖指出各人道德認知的無定性﹐與尊重各人自由選擇和自我照料的必要)。 

人只要不失去天生既有的同情心和誠實的能力﹐這就是自然的「啟蒙」。
社會的設計和道理的訴說如果太過繁複﹐反而容易失去重心。

至於你所說的「永恆」﹐我認為那是屬於個人信仰的問題。
如果討論公共事務﹐如談到人文素養的提昇和政治體制的設計﹐也許應該盡量避免﹐還是就事論事才好。



NO:184_130
張孝維  於 2004/04/28 21:2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Ti esti

我想你上貼的重點在於:「我對於臺灣目前的全民健保制度﹐其實是不以為然的(最多是認可它是因為臺灣的保險業管理可能還沒有讓人有信心而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再下面的內容則是你提出的critique 與solution。
而我的重點則在於:「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個不理想的社會中堅持人文人本人道的理想是可能的。」而且我已點明我知道健保漏洞百出。我想提出的角度是,全民健保制度是否某種程度上實際地解決了你在#109貼提出的兩難討論演繹?若你不認同,那我想提醒你:世界不是事物的(更不是邏輯的)而是事實的總和。
理想的價值體系落實到制度面時都不太可能完美,但這不完美中又有多少是由於我們用計量經濟的角度去衡量無價的生命產生的?這很吊詭,我也無意要將人道精神無限上綱,甚至,在健保的理想性與經濟角度的公平與效益性之間的兩難可能還可以去發展另一組類似你#109貼的辯證演繹(類似Hegel的正反合辯證法),這都沒有問題,重點在於這個辯證所存在的基礎是符合一種人文人本與人道精神的。公平與效益性是制度設計的層次,然而這個制度所代表的意義本身則是堅實不移的。也就是說,人文不能
因為政治的無法完美而遭受到基本存在價值的懷疑。然而,這在台灣是常見的,如八掌溪事件。
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John Rawls)中有一段話說:「允許我們默認一種有錯誤的理論的唯一前提是尚無一種較好的理論,同樣,使我們忍受一種不正義只能是在需要它來避免另一種更大的不正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價值,真理與正義是決不妥協的。」
我想可以藉此來更清楚地呈現我對你的回應的立場。

至於我所謂的永恆概念,我認為其實正是你上貼中所缺乏的。
為何我如此說呢?因為當我們在批判時,其實是時常沒有時空感的。而立論者則相反。類似社會學家N. Luhmann所說的:「一個不想被了解的溝通是無法想像的。」,我認為一個不具永恆概念的立論是難以想像的。我曾經觀察過許多童畫中的動物(如鱷魚或鳥),雖然孩童沒有畫出地面或天空,但是他們所畫的動物是確實在《天地》之間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沒有以永恆性的考量去立論,但一個不具永恆性潛在意圖的立論卻是難以想像的。也因此,當我們的立論缺乏了這種性質時,它通常就只能是一種意見(opinion),而不能稱為一個理論(theory)。而又由於意見的本身的片段性質與對一種腳痛醫腳式的有效性的執著,在這意見的表達中就會產生出一種焦慮感。而當一個談論的環境充斥這樣的焦慮感時,通常會把參與者的言論立意覆蓋掉,甚至變成語詞文法的糾正大會了。
討論公共事務所需要的清晰性在我看來其實絕不亞於,也不應亞於哲學辨證之所需。因為,首先,若我們希望公共事務的討論可以避免掉本位主義與霸權主義的干預,那我們能依恃的則只有符合人文人本與人道精神的縝密邏輯結構,此其一。再者,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除了本位主義之外)還隱含著一種
將公共事務以一種狹隘的權責立場去做合理化的詮釋。我個人認為,就理論事的思維方式可能較接近人文教養的理想。在實踐上,則有著這樣的理想原則:由行證理,由理顯行,行無理外之行,理無行外之理。
以上請你指教。


NO:184_131
張孝維  於 2004/04/28 21:3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 Ti esti

補充一點。
我不是指#109貼是類似Hegel正反合辯證法的,而是指#109貼中的A,B《正,反》情境終將由一個有著真理公義概念的社會實存去辯證出一個平衡的《合》。然後,健保的理想性與經濟角度的公平與效益性的《正,反》又將由一個有著真理公義概念的社會實存去辯證出一個平衡的《合》。如此循環演進...


NO:184_132
張孝維  於 2004/04/28 21:5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Ti esti

你曾親眼看過身旁貧困家庭中的癌症患者或精神病患者與其家人,如何因健保制度而受到一個文明社會的人類起碼應有的照顧嗎?我目睹,甚至親身經歷許多。沒錯,有許多站在高空看事情的人會看到許多問題,然而,的確有許多重病病患家屬因為這個《漏洞百出》的制度免於去偷竊,殺人,自殺,過度工作勞累,或尊嚴受到傷害。
那些洞,是否應該就由我們這些有餘裕觀察洞從那裡來的人來負責補呢?


NO:184_133
張孝維  於 2004/04/28 22:0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人只要不失去天生既有的同情心和誠實的能力﹐這就是自然的「啟蒙」。
社會的設計和道理的訴說如果太過繁複﹐反而容易失去重心。」(Ti esti語)

>本人完全認同。只是簡明的社會設計與道理訴說需先深入才能淺出,我想這偷懶不得。而台灣社會還
在無法深入的階段,所以應該也暫時先不必談淺出吧。


NO:184_134
張孝維  於 2004/04/28 22:14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補充上貼。

突然想起我曾在#119貼中提到過:

『有沒有想過也許在「深深的長考,沈思,冥想,自省,獨白… ^_* 之中 ,從此癱瘓在原地,一
動也不能動了。」(Henry語)之後,這隻百足虫領悟出,原來走路只要兩隻就夠了。
而所有人類也可以進化到可以領悟出「啊,原來這樣簡單就可以和平共存了。」的境界?』

唉,不知道能不能活著看到這一天到來啊...
嗯,應該沒那麼快吧。

希望我們下一代及所有下一代要更加油啊!


NO:184_135
張孝維  於 2004/04/30 10:0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今天起了個大早
讀了一點卡繆的雜文集
而那總是會讓人想起
即便我不是法國人
但做為一個人類
知道著
有一個像法國那樣的國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有一個像卡繆那樣的人曾說出如下的話語
那麼
做為一個人這件事本身
已經是一種感動了


有時在某個街角,
或某個長期戰爭的片刻休歇裡,
我忽然想起歐洲那些很熟悉的地方.
歐洲是由痛苦和歷史所鑄造出來的一塊宏偉壯麗的土地.
我重新體會我們西方人朝聖的旅途:
佛羅倫斯修道院裡的玫瑰花,
克拉科渡金的圓頂,
蕭條的赫拉欣宮殿,
那橫跨馬瓦塔河的查理大橋以及橋上彎曲的雕像,
沙爾茲堡精緻的花園等等,
想起那些花朵和石頭,
那些山丘和風景,
心理的時間和物理的時間就不禁在風景裡混合成老樹和石碑!
我記憶中的這些印象溶合成一張表情,
那就是我祖國的表情.
<雜文集__抵抗,反叛,與死亡>





萼倫(Orran),下了五天的雨, 連海也被淋濕了...

<卡繆札記>



NO:184_136
張孝維  於 2004/04/30 22:4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今天讀了幾個欄→
「台灣可能邁向另外一個「一黨獨大」的12年 by 海兒」
「以人性來做歷史推論 台灣國與中國必將統一結盟 __by 西來」
「制憲 by 南嘉生」
有些感想....

在美國憲法之前有獨立宣言:

大陸會議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
美利堅合眾國十三個州一致通過的獨立宣言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予以宣佈。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接連不斷的傷天害理和強取豪奪的歷史,這些暴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想在這些州建立專制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佈 --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迫切而極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 ;而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對它們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便利廣大地區人民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 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州立法團體召集到異乎尋常的、極為不便的、遠離它們檔案庫的地方去開會,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議會,因為它們以無畏的堅毅態度反對他侵犯人民的權利。

他在解散各州議會之後,又長期拒絕另選新議會; 但立法權是無法取消的,因此這項權力仍由一般人民來行使。其時各州仍然處於危險的境地,既有外來侵略之患,又有發生內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我們各州增加人囗; 為此目的,他阻撓外國人入籍法的通過,拒絕批准其地鼓勵外國人移居各州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完全置於他個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耗盡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質。

他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的立法機關同意,就在我們中間維持常備軍。

他力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之外,並凌駕於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於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為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 ; 他還批准那些人炮製的各種偽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 :

在我們中間駐紮大批武裝部隊 ;
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他們殺害我們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遙法外 ;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 ;
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徵稅 ;
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制的權益 ;
編造罪名押送我們到海外去受審 ;

在一個鄰省廢除英國的自由法制,在那?堳堨葑M制政府,並擴大該省的疆界,企圖把該省變成既是一個樣板又是一值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進而向這?堛漲U殖民地推行同樣的極權統治 ;取消我們的憲章,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根本上改變我們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關行使權力,宣稱他們自己有權就一切事宜為我們制定法律。

他宣佈我們已不屬他保護之列,並對我們作戰,從而放棄了在這?堛漪F務。

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沿海地區,焚燒我們的城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他此時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都難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件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虜我們的同胞,強迫他們拿起武器來反對自己的國家,成為殘殺自己親人和朋友的創子手,或是死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追撞的居民 ; 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規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

在這些壓迫的每一階段中,我們都是用最謙卑的言辭請求改善; 但屢次請求所得到的答覆是屢次遭受損害。一個君主,當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為的烙印時,是不配作自由人民的統治者的。

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時常提醒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曾把我們移民來這?堜M在這?堜w居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們曾經向他們天生的正義感和雅量呼籲,我們懇求他們念在同種同宗的份上,棄絕這些掠奪行為,以免影響彼此的關係和往來。但是他們對於這種正義和血緣的呼聲,也同樣充耳不聞。因此,我們實在不得不宣佈和他們脫離,並且以對待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 : 和我們作戰,就是敵人 ;和我們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們,在大陸會議下集會的美利堅合眾國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非經他們授權,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呼籲,說明我們的嚴正意向,同時鄭重宣佈; 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 ; 作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和、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

為了支持這篇宣言,我們堅決信賴上帝的庇佑,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神聖的名譽,彼此宣誓。


以上,為獨立宣言內容。

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於一七七五年四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在大陸會議的一次集會中,維吉尼亞的理查.亨利.李提出一個議案,宣稱: 「這些殖民地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六月十日大陸會議指定一個委員會草擬獨立宣言。實際的起草工作由湯瑪斯.傑佛遜負責。七月四日獨立宣言獲得通過,並分送十三州的議會簽署及批准。

獨立宣言包括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闡明政治哲學——民主與自由的哲學,內容深刻動人 ; 第二部分列舉若干具體的不平事例,以證明喬治三世破壞了美國的自由 ; 第三部分鄭重宣佈獨立,並宣誓支持該項宣言。

這是台灣沒有經過的歷程。

藍不會認同綠的價值體系,反之亦然。但誰都無法否定一些事實(如飛彈,或國際對中國的承認。)
我們都已看過太多關於獨立的思維,但我有兩點想要表達的:

1 做為一個1775年時自認已經獨立的美國人與1780年的美國人有何不同? 憲法,與國際的承認。
但這兩個條件都是以戰爭的代價換來的。

2 對國際而言,如果我們不是中國一部份,何來獨立問題?
而就算假設台灣與中國是分裂的【一國】,而且我們台灣內部一致不惜戰爭要求獨立。我們可能
戰敗,但不需徵詢任何人來確立我們獨立的意志。那麼是什麼?我要說的是,首先我們是否必須有
為求獨立不惜戰爭的意志與決心,接下來才有如何避戰的問題? 在中國不可能放棄武力犯台的前
提下,若台灣人民沒有戰爭的決心,有條件談獨立嗎?我認為沒有。好,那問題來了,能凝聚這個
意志的理念與論述在那裡? 我認為現在的民進黨根本沒有那個宏觀與膽識能產生這個論述。而李前
總統的格局雖大,且夠膽識,但卻偏於權謀與政治取向,而這種取徑還是頗難以普世價值觀點走遍
天下。藍軍則不值一提。我要強調的是,民主自由是一種人文性的議題,這些議題也只有從人文角
度出發才具立足點上的正當性。

再者,若多數人民認為生存的安穩的重要性優先於獨立論述中的價值,台灣也必須有儘量不損獨立論述中的價值的備案,而非一昧批判這多數人為懦夫或現實世故之人,這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執政政府與公民該有的態度。這也是一種從人文角度而非政治角度出發的態度。

台灣有政治的歷程,卻缺乏人文精神的洗禮與磨鍊。我認為,這是我們該注意反省的。


NO:184_137
張孝維  於 2004/04/30 23:1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更正上貼

「我們可能戰敗,但不需徵詢任何人來確立我們獨立的意志。那麼是什麼?」

應為

「我們可能戰敗,但不需徵詢任何人來確立我們獨立的意志。那麼能凝聚這個意志的理念與事實是什麼?」


NO:184_138
張孝維  於 2004/05/05 11:2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以下是轉貼自學院的討論
我認為與本欄主旨相關
請各位指教

Re:台龍

「張孝維兄,>>『我們可能戰敗,但不需徵詢任何人來確立我們獨立的意志。那麼能凝聚這個意志
的理念與事實是什麼?』很簡單,就是民主制度。」

「我們現在在很公平的情況下選出總統了,有代表行政權來執行人民所托付的政策的公僕了。再來就
是如何定出合乎民意的政策了。所以下一戰就是立法委員的選戰。

不要把所有對現狀的不滿都怪到阿扁或民進黨,沒有立法院的立法,我們就是要阿扁做違法的事。所以先把民主制度建立起來再來談「一黨獨大」的問題吧!等到有民主制度了,也再來談獨或統的問題吧!沒有制度前,都只是各說各話,看誰掌握媒體(就好像吵的比較大聲)就好像誰有民意,而事實上卻是誰也不服誰。」

>台灣政客與許多人民連法都不守了,還要談什麼尊重制度? 這次的選舉難道不是一個民主制度的產
物? 你說的制度對今日的台灣而言,只能產生出一個利用民意與人民價值傾向去得到政權的政府,
而不是執行人民意志的政府。而現在的執政黨政府有著這樣的傾向。我想這也是許多支持台獨理念
的朋友反彈的主要原因。
深入一點談,如美國的民主制度與守法精神,是由於有著【In god we trust】這樣的道德價值結構
在扮演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角色,而得以被美國人感受其崇高與不可侵犯性的。這就是一個缺乏人
文精神的國家最悲哀的地方。台灣這個國家在普遍的人文素養方面難道不像一個穿西裝的農夫? 制度
選舉我們樣樣有,但內容呢? 難道放在珠寶盒裡的就一定是珠寶?不會是玻璃珠?
我知道以上看法可能至少會招致兩種角度的批判,一是高舉絕對標準的自由主義思想→他們會認為
美國這種清教徒思想治國其實是一種變種的法西斯,所以認為不值得參考。二是以民族主義來控訴,
農夫有什麼不好?或你憑什麼說台灣是農夫等等的。
我認同自由主義,但前提是它是一種責任的開始,而不是放縱的藉口。
我認同民族主義,但它應該是一種情感,而不是一種策略。

>總統選出來了,全台灣人民對這個總統所代表的理念價值抱著什麼想法?泛藍支持者賭爛他也就
算了,為什麼連海國這個台獨意志這麼清楚的論壇還需為了他的腦袋到底想些什麼辯論? 這不是一
件很吊詭的事嗎? 一個我們寄予厚望的執政黨竟然還要我們選前幫他們抹藍,現在則要忙著幫他們
塗綠?難道我們的水準只有這樣?我們到底是主人還是僕人?

>一個堅定的願景才是凝聚國家人民意志的基礎。對現在的台灣而言這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我們
推舉出來的人辦到了,我們會給予繼續支持並尊敬他的原因。否則,他便沒有資格代表我們__不管是
藍是綠__沒有資格代表台灣這個國家。

>我不知道海國論壇中有沒有參政者,但我不是,我想絕大多數的朋友都不是。我們都無須,也不應該
是政治高手,我們必須不能混淆今天,在這裡發言為的是我們的親人好友,與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而不是為了替特定政黨辯論背書。我們應該提出具體的針貶,但不等同於必然將自己的角色與角度
與我們支持的政黨重疊。否則,不如我們都去從政。

>如果有一個理想的政黨獨大,主導國政,也沒什麼不好。重要的是應做出這個評價的人民是否真的能
夠判斷。就這個角度來說,國內的社團,NGO,應該要再更活躍,更深入人民所有的生活議題,我所
指的當然包括統獨議題。還有社會及學校的人文教育問題,如法治民主的價值到底為何?能讓所有大
眾理解的公共論述(我再強調一次,不分藍綠)怎麼來制定推廣? 這才是預防造就法西斯政權的根本
。畢竟,昏庸的政府源自於昏庸的人民。

>最後,我要再問一次,台灣要獨立,人民備戰的共識準備好了嗎?
至於需不需要這樣的意志,就端看各位是否認為這只是一個mind game了...

>我主張要先正名。之前的憲法是一隻幻獸,這次不能再讓它變成畸形兒。當然更要避免還沒出生就夭
折(比如開戰而且戰敗)。所有主張制憲的人都要有這個擔當。否則就閉嘴,繼續思考。

--------------------------------------------------------------------------------



NO:184_139
張孝維  於 2004/05/05 14:3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拋磚引玉一下啦→

我建議:1 陳總統宣佈在政治上,制憲前,「中華民國」暫為我國國號。
2 「中華民國」之領土依人民自決與歷史事實所定義,地理範圍包括台灣(Taiwan),金門,
澎湖,馬祖....等等各大小島嶼。
3 目前「中華民國」這個政治體所建立之所在土地,在人文指稱上合稱為Taiwania___
台灣尼亞。
4 「中華民國」的人民是Taiwanian(台灣人Taiwania+n),不是Chinese(中國仔)
或Taiwanese(台灣仔,台灣的)。


NO:184_140
Henry  於 2004/05/07 13:2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當一群自命「再啟蒙者」告訴我們,他們要...,請務必提防這些偽知識分子!

--推薦今天台灣日報的一篇孫慶餘的 [提防偽知識分子]


NO:184_141
張孝維  於 2004/05/07 23:33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re:Henry

「民主行動聯盟」嗎? 蠻好笑的啊。

其實我開這個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各位一起來關懷台灣的人文環境。

我認為要檢討的是人民自己,選出與監督一個好政府是人民的責任而非權利。

我認為無所不在的政治優先或政治中心的現象,正顯露出之前的中國人或我們部份台灣人凡事只重結果的利己,而輕出發點與手段的永恆公正的思維慣性。這正是我們大至憲法小至一個焚化爐的決策總
無法長久服所有人的問題根本。這樣的思維慣性想要改變,不是靠論戰,不是靠立法,而是整體社會人
文教育的重新思考與再出發。我說過:

...「在教育之前先討論「以何或不以何教育」,「為何或不為何教育」,與「如何與不如何教育」等議題,都屬「人文啟蒙的理想與實踐」的探討範圍。另外,我所認識的「啟蒙」乃正如英文「enlightenment」字面上所提示的,是一個「使其發光」(依我個人的見解那直接引伸出「走出黑暗」的意涵)的過程,因此是具永恆性的,而非一種過渡性的,或歷史性的指涉。...其實我認為台灣應受啟蒙的第一批人,應該是目前所有台灣的師資人材及為人家長者。」~這樣的話。

走出泛政治化陰影的方法就是加強人文主義教育的光芒。

周公提出的「我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Ti esti提出的「...我們能夠期待每個人(或至少自己)這類的人文知識充實之後﹐自律行為就會有進步嗎﹖」,以及你提出的《政治冷感論》,其實都是很好的命題。我期待著各位能繼續參與探討,更期待我們能提出一個至少在這個論壇的朋友都能同意的觀點,
如此也許我們可以有一點自信,相信採取我們的觀點的人能在他的世界走的更堅定,更有力量,更愉悅,更遼闊,而不是相反。

我認為其實沒有誰有著評斷誰是「偽知識份子」的先天資格,而且也應該避免任何人有這樣的資格。「偽知識份子」,或「無機知識份子」應該是一聲警鐘,而非一盞由某人把持的探照燈,知識份子應該常常為自己的良知與理性多多地敲這個鐘,而不是狂熱地用自我的探照燈去掃射這個世界。

共勉之。


NO:184_142
周公  於 2004/05/10 06:1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欄主:

同意同意!你的胸懷很令人感動,所以老周也不能再嘻皮笑臉下去,必須正經八百地思考這個問題。我的歸納本領向來很差,在本欄第14帖之後其實就已經迷路了,之後都是在打迷糊仗。所以這次特別花了整整兩個禮拜的工夫把本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利用每天早上蹲廁所那最精華的30分鐘),大致整理出幾個我們曾經爭論過的問題或可能的討論方向:

1. 「人文」的定義,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們期待新時代的台灣人如何改善社會。
2. 「人文」與「政治」間的關係,所見似乎有兩種意見:(1) 執政者以「建立台灣新國家」為目標,故以政治力量培養某種統一的價值觀,如培植「台灣主體意識」、增進對台灣的認同。(2) 社會以自己的力量尋找新時代的人文素養,在此過程中排除政治力量的干預,而「建立台灣新國家」也就不必是此一人文發展所預設的指導方針。
3. 重新釐定台灣與中國文化間之關係。
4. 思考台灣與世界其它文明間的關係,包括過去的「啟蒙時代」、當今的「全球化」等等。

這四項只是我個人主觀挑出來的議題,一定有許多遺珠,請大家多多補充。但此刻我有一個非常重大而急迫的問題要向諸位請教:

做壽司的米要煮乾一點還是要煮爛一點?

我今晚要準備材料,明天讓我那班「日本現代史」的學生自己包壽司。萬一米煮失敗了,他們對本課的評鑑一定會把我罵的狗血淋頭。老周如果因此而被開除,就只好六親不認、回台灣誤人子弟啦!為了你們寶貝兒子女兒的前途著想,你們一定要幫我煮好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鍋米啊!


NO:184_143
Ti esti  於 2004/05/10 08:1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周公﹕

正常即可。若太乾﹐最後還可以用醋來調整黏度和濕度。不過如果太爛了﹐可能就會沒救(除非用電風扇吹乾﹖)

通常只要注意以下三個重點﹐應該就不會太離譜﹕
1. use short grained rice (or special sushi rice)
2. add more vinegar (preferably vinegar powder, though) if the rice is not sticky enough
3. keep cooked rice at room temperature (never put in the refrigerator)

以下有兩個網站可供參考﹕
http://www.globalfoodideas.com/Japanese/HowtoPrepareSushiRice.htm
http://www.scarysports.com/sushi.html


NO:184_144
張孝維  於 2004/05/10 17:17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可惜我的將太的壽司漫畫書不在身旁,緩不濟急。
不過Ti esti實在是太神奇了!呵呵,周公兄,你可是遇上貴人啦。
預祝你的蘇西喔依吸啦!

NO:184_145
張孝維  於 2004/05/10 18:3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周公

乾溫乾溫,好感動你對這個題目的支持啊!加油加油,一個麵攤撐過十年就變成可靠美味的老攤子了,我們如果可以撐個一年應該可以多少煮出碗人人吃得下的麵吧!
曾有一個二愣子問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大師啊,茶道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呀?」
千利休回答他:「在茶室中插上適當的花,掛上適當的畫,準備適當的茶具,將炭火燒到的溫度,靜下心來,樸實恭敬地請友人喝一杯可口的茶,這就是茶道的真諦。」二愣子回說:「那麼簡單誰不會?」
結果千利休嚴厲中夾雜著幽默地告訴他:「你做得到我拜你為師。」...。
我們就一步一步來開始吧。乾杯啦!(沒抹茶我就用咖啡你就用蘇西小姐乾杯啦!)

茲對你的第一個議題的一部份做出回應如下:

1. 「人文」的定義,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們期待新時代的台灣人如何改善社會。
(周公語)


>這裡我們所指的「人」是指什麼?「文」指的又是什麼?

我認為這個「人」首先是一個《A》不分人種,國籍,文化意識型態,性別,階級,並自覺存在於
時間的末端的人,再來是一個《B》以自己所處的土地,語文,氣候,文化,次文化等元素去對自
己產生出一種自明性(identity)的人,最後他才是《C》對於所身處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
的,科技的,藝術的...)所謂人為當代的環境有著一種判斷的綜合感受的人。

「文」所指的則是一種內容或品質(quality),這個內容或品質會決定這個人對其所存在的世界
的感受與行為。相對地,這些感受與行為又決定這個人的內容與品質的形塑與累積。

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基本上這個「人」的「be」是被決定的,然而這個「人」的「being」則是可
能藉由對自身《A》,《B》,《C》三個層次的探討來獲得一種經由自由意志的抉擇而改變的。也
就是說,這個人的「內容」與「品質」是可以由他對自身存在的探討去獲得改變與增添的。

因此我認為我們在這裡所指的「人文」,也許可以先從上述內容裡去做修正,補充,並在最後得到
一個經過縝密歸納的定義。

以下則節錄Ti esti之前在本欄對「人文」所做的詮釋:

『「人文」指的應該是“liberal arts”﹐在教育的傳統定義上「人文學科」包括主要的科目﹐
如語言、文學、歷史、藝術、數學、科學、哲學。“liberal” 的意思是「自由」﹐人文訓
練的意義想必在於訓練個人成為有「自由」也有「能力」思考的個人。也就是說人文訓練的
重點除了在於人文內容的充實﹐最重要的是﹐在於強化個人的思考力和研究分析創造的習慣﹐
並提供個人自由思考的空間。因此領域涉獵廣度、世界觀的開闊度、和跨科彈性度﹐應該都
屬於「自由」度的衡量因素。』

以上,請各位參考指教。


NO:184_146
周公  於 2004/05/10 18:41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Ti esti:

哇 ~~~~~~
真是太感激了
我剛剛已經依照妳提供的配方之一煮了飯
現在就來試做「豆皮壽司」

嗯 . . . 好吃啊 . . . 嗯嗯 . . . 真是不賴
唔 . . . 唔 . . . 太黏了 . . . 吞不下去
原來 . . . 原來妳是要殺人滅口 . . . 唔 . . .

[咚!倒地不起,應聲氣絕]

[突然又爬了起來]
To 張孝維和 Ti esti:

你太客氣啦
請你們看看我在那四個議題之外是否還漏掉什麼重要題目
我還沒改完學生的報告
要到明天才會比較有空
再聊囉

[咚!倒地不起,又應聲氣絕]


NO:184_147
張孝維  於 2004/05/10 19:0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再細讀了Ti esti上貼的內容之後,我認為,其實有「能力」思考其實是先於「自由」的。
因為,首先「自由」是一種必須由人而且有人去思考才會具體存在的一種價值觀念。
語言、文學、歷史、藝術、數學、科學等學科可比是承載這個思考主體的載體,
這個思考主體的世界範疇,養態,與內容,其實就是由這些載體的有無與品質來決定。
而這些載體的建構原則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依我看是哲學的工作。因此哲學應先抽出來。
至於各科目之象限結構關係的意義與合理性,則應依照這個思考主體的年紀(或說是生命階段)來安排
與調整。
再者我們絕不能忽略,在思考要供給這個思考主體什麼載體以及以什麼方式供給時,應該先考量他的「能力」,而不是本末倒置地認為把載體塞入這個思考主體之後,他就會產生「能力」。因為,載體
基本上只是載著這個思考主體去觀察感受若干存在罷了。也就是說,載體賦予這個「能力」所謂自由的
內容,但就算沒有這些載體,自由的「能力」還是存在的。

NO:184_148
張孝維  於 2004/05/13 02:3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補充上貼>

愛默生宣揚「除了我的本性之外,沒有法律對於我是神聖的。」
惠特曼認為政府的作用,是人們達到自治的一種準備。
Henry在之前提過「湯姆。傑佛遜曾宣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梭羅則愉快地說:「我衷心接受『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句名言。我甚至相信:『不管理的政府是最好的。』當人們有此準備時,他們將有這種政府。」

我看到的關鍵字是「本性」,「自治」,「準備」。
對自己「本性」的探討,應是屬倫理學的範疇。
透過政府建立制度做「自治」的準備,是法律與管理學的範疇。
做好有著『不管理的政府』的「準備」,前提是一群以上的人文素養皆已臻成熟的人民。

以上大概可表達我對「自由」的能力之養成與養護的看法。一套一系列適用於孩童及青少年,青年去做哲學,社會學,管理學及法律探討實驗的教材應該是需要的。


NO:184_149
張孝維  於 2004/05/13 03:16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人文」的定義,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們期待新時代的台灣人如何改善社會。(周公語)

>上貼是較偏向政治面向的詮釋。我想政治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分配的機制,而這個機制會直接影響
甚至改變人民對在這個機制內流動的所有事實的接觸,感受,與看法。非政治的人文科目如ti esti
說的「語言、文學、歷史、藝術、數學、科學...」等等,就是在所謂的這個機制內流動的事實。
現在常見台灣人民將公權力極端地交給行政官僚體系,也因此官僚的行為確實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知識
份子的工作內容與品質。而(廣義的)職業知識份子又影響著整個國家的人文環境,因此嚴格說來,
知識份子確實有著承啟的角色責任。他承的是所分配到的資源,啟的是以最佳的方法將待受教育的人
民,教育啟迪成一個知道如何選出並監督政府的理想社會成員,並得以在這個漸臻於理想的機制結構
內注入豐富多元的內容。這大概可比人文哲學是神經,政治是視力,而其他科目是景色吧。

先談到此


NO:184_150
張孝維  於 2004/05/13 21:32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在_145貼我有提到人的定義問題

__我認為這個「人」首先是一個《A》不分人種,國籍,文化意識型態,性別,階級,並自覺存在於
時間的末端的人,再來是一個《B》以自己所處的土地,語文,氣候,文化,次文化等元素去對自
己產生出一種自明性(identity)的人,最後他才是《C》對於所身處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
的,科技的,藝術的...)所謂人為當代的環境有著一種判斷的綜合感受的人。

以下是我在他欄的有關人的指稱的討論____

張孝維  於 2004/05/13 01:46
Re:關於台灣命名~~~~~~~~~~~~~~~~~

國家由土地,人民,主權構成。我認為應先談這三個部份。由其是土地與人民的指稱,更是比政治的指稱來得重要。以下是我五年前在南方提出的想法,請各位看一下吧?
在國際上無所謂「台灣人」,只有「台灣的人」(Taiwanese或Taiwanese people)…「台灣仔」─更精確地說。「那麼,Chinese、Japanese呢?」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筆者有兩個角度的觀察:
 第一個角度是,英語本身雖是國際語言,但卻不一定是個完整精確的語言。或者語言結構系統本身是完整精確的。但當初制定語言的人的思考並沒有辦法綜觀語言與思想之間互動之全貌以及未開發完盡的詮釋之可能性─當然,那是因為沒有人能預見未來這世界會是如何地演變。事實上,英文造新字的例子在國際上屢見不鮮-因為語言本身就是因有需求而被創造-這是很實際的。
第二個角度是:對一個已被國際認識,認知與認同的國家而言(如日本、中國、美國、英國…)名稱或指稱的語焉不詳並不會造成他們實際上的困擾。就好像你要寄一封信到總統府,你可以在信封上寫上「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收」或「台北市-總統府」甚或只要「總統府」三字,信都一樣能寄到。但若要寄一封信給你的某位較不有名的朋友,就非得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才行的通。-這也是很實際的。
 因此,就一個實際的角度來看,若「台灣的人」真的認定有所謂「台灣人」的存在,若台灣的人真的認定「台灣人」真的就像「美國人」、「德國人」、「英國人」…甚至「中國人」,有自己的國家認同、自己的歷史脈絡、自己的文化美學、自己的社會面貌、自己的國民性格,那麼,就像一個新同學要讓這個他將進入的班級認識他一樣,他必須首先能將自己的名字與身份介紹清楚-先不論他進入這個班級之後的表現是否能被認同,至少他必須讓這個班級能確認他這個個體特徵的存在,以及記得他是誰。筆者相信這是一個超越所有吊詭之後,所自然產生的一個最單純也最實際的觀點。
「台灣的人」與「台灣人」之間的迷思若不釐清,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與認知將永遠會停留在一個過渡中的政治現象。如此,「台灣人」的現代形象與正面內涵如何可能被國際社會甚或台灣人自己所發掘、詮釋與認識。
 
 
Solution:「Taiwania」、「Taiwanian」
 
在這裡,我大膽地提出一個造字的構想,並將在下一段落做說明與推衍,請各位讀者一起來思索。
就筆者對語言學的淺見,在世界上許多的國名與地名之中,我們常可看見以英文字母「a」為字尾的字。(如America、Africa、Europa、Asia、China、Scandinavia、Romania、Albania、Arabia…etc.) 這樣的字形結構就筆者所知,最早應是源自於拉丁語系,而以此為基礎,最廣為人知的英語系造字範例,應是十六世紀英國湯瑪士•摩爾的「Utopia」(烏托邦)。此類字型的原始創意到底為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筆者的看法是,除了音調本身的一種直覺上的氛圍(類似介於注音發音的三、四聲之間,有著振動胸腔,吐氣完整,很適於讓思緒沉澱、收尾的特性)。我們都知道「a」是英文語系的26個字母中的第一個字母。那是否意味著「最初」、「母體」、「創造的根源」等意涵?至少筆者如此認為。
 再者,我們觀察到如:Asia、Romania、Albania、Arabia等字的結尾均為「ia」,可歸納出的因素為:不論「ia」之前的子音為何,這個子音前的那個母音亦均為「a」,我想那是個讀音的問題。若我們在上列舉例的四個字將「i」去掉,直接以「a」收尾,我們會得到:Asa、Romana、Albana、Araba等等「啊」、「啊」不斷的聲響。我想,那對意欲指稱一個那麼大而嚴肅的主題來說-尤其是對那些在美學領域上通常都有著極好的修養的語文學家來說-很明顯是不當而且不雅的。在結尾的「a」之前加上「ia」,讀起來不但順口、悅耳,還有詠嘆的感覺!
 歸納以上論述,我取了在歷史、地理以及國際習慣都已存在的「Taiwan」,再加上基於台灣實際所需的精神需求與古典語言學訴求的兩項要素,造了「Taiwania」這個字。中文音譯為「台灣尼亞」。如果「Taiwania」在未來若能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可與支持, 我們則應該發起一次國際正名運動要求國際的各辭典將台灣的定義釐正並改編原本荒謬的注釋。
 「Taiwania」的意涵為:「在西元2000年,台灣地區人民自決;為了讓他們的下一代與國際社會對其國家精神、文化、歷史及國民性格與過去數百年來對台灣地區模糊而偏狹的認識有界分,共同認定與聲明的新字。台灣尼亞的地理範圍含括: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各大小島嶼。
 
關於台灣之其餘英文詞彙定義提議如下:

Taiwan (n.) 回歸到地理名詞(清楚地)
Taiwanese (adj.) 保留(泛指〝台灣的〞)
Taiwanian (n.) 台灣人


由於「Taiwania」及「Taiwanian」的構想在一開始全是始於我個人的推論,所以在造字論述完成之後,我遍尋各大小英文及少部份的德、法語字典,試圖想要是否能找出任何的語源或語學上的參考根據。結果發現1977年的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以及1997年的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e 3rd edition )分別出現有「Taiwania」及「Taiwanian」這二個字,對我而言,這真是極大的鼓舞。接下來,筆者想對韋伯大字典中這二個字的註解及各項線索做一探討:
*Taiwania/n. [NL, fr. Taiwan+NL-ia] (NL表新拉丁文) :a genus of coniferous trees (family pinaceae)
having leathery triangular leaves that are incurved at the apex.
From: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77
如上所示,[Taiwan+NL-ia]指的是[台灣+新拉丁文-ia],其所指的是「一種台灣種的高山杉類針葉樹」。由此可知,「ia」之字根除表示「地區」、「區域」之意,亦有指稱「地區」、「區域」之「自生特有物種」之意(至少是生物學上的指稱)。「Taiwania」這個指稱的制定,相信是生物學者認為對台灣地區之物種的「獨特性」有其廓清與指出的必要而為。
而我當初之所以試著要以「Taiwania」來詮釋「台灣的存在」之緣由,也是因為筆者相信,台灣地區只要在無戰爭及巨大天災人禍的前提下,假以時日,必將發展出自身獨特的「自然」及「人文」系統。若果真如此,則「台灣特有種」的指稱(不論是生物、心理、或精神上的),以「Taiwan」(地理上的指稱)或「Taiwanese」(「台灣的」之泛稱)這二個字而言,是絕對無法完整表達的。
*Taiwanese & Taiwanian / adj. n. from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e 3rd edition ),1997
「Taiwanian」這個字很明顯是源自於「Taiwania+n」。我認為,韋伯編輯群應該也察覺到了以「Taiwanese」這種泛稱性的字眼來指稱「台灣人」是不妥的,而以「America→American」、「Canada→Canadian」這樣的字型推衍出「Taiwanian」這個字,相信也是韋伯大字典編輯群中的語言學專家對台灣特有人文的一種認定。

期盼很快地,當台灣人走到世界各地,當其他國家的人問你是「Chinese?Japanese?」的時候,你可以很驕傲地告訴他:「I’m Taiwanian!」
 

--------------------------------------------------------------------------------
NO:2635_25李淳風桑  於 2004/05/13 02:01
Re:關於台灣命名~~~~~~~~~~~~~~~~~

嗯 張兄講的很深入也有意思 給您拍手喝采
另外 台灣人也(絕對不可以)稱為 taiwanese

在美國進修時 有位白朋友告訴偶 英文的 -ese 稱呼 有輕視的意思 (大多為有色人種國家人民)
如 japanese , chinese

請問 張兄 -ese 是否真有歧視意義??

--------------------------------------------------------------------------------
NO:2635_30愛在台灣  於 2004/05/13 04:29
Re:關於台灣命名~~~~~~~~~~~~~~~~~

>台灣好
>外國人問你Where are you from ?,
>你回答Republic Of China 或Taiwan ?
>夠清楚了吧 !
>名稱早已定案 就差表決了啦
和我所想的一樣,我也認為如此
就是直接台灣國 簡單又明瞭
況且台灣這個名稱早已聲名遠播
如果換名稱又要做解釋 很麻煩

至於國花 我希望是三義的油桐花~~
油桐花又名『五月雪』

>英文的 -ese 稱呼 有輕視的意思 (大多為有色人種國家人民)
李淳風桑說的沒有錯 我的美國朋友也是這樣告訴我

--------------------------------------------------------------------------------
NO:2635_31kuang  於 2004/05/13 09:14
Re:關於台灣命名~~~~~~~~~~~~~~~~~

漢名:臺灣
英名: Formosa

臺灣人: Formosan

--------------------------------------------------------------------------------
NO:2635_32雨  於 2004/05/13 09:18
Re:關於台灣命名~~~~~~~~~~~~~~~~~

Where are you come from ?
I’m from Taiwan.
Tai?
No,I’m from Formosa.
Oh~~! Formosa.
Yes, Taiwan is Formosa. I’m Taiwanian.
記得以後一定要說「I’m Taiwanian.」


--------------------------------------------------------------------------------
NO:2635_33kuang  於 2004/05/13 10:16
Re:關於台灣命名~~~~~~~~~~~~~~~~~

>Tai?
他可能還以為你說Thailand
Thai是泰國人的意思
Thai的發音跟Tai一樣

--------------------------------------------------------------------------------
NO:2635_34anor  於 2004/05/13 10:40
Re:關於台灣命名~~~~~~~~~~~~~~~~~

鳥語花香共和國 .

--------------------------------------------------------------------------------
NO:2635_35雨  於 2004/05/13 11:17
Re:關於台灣命名~~~~~~~~~~~~~~~~~

地歐洲A老大人可能對Thai卡熟,所以ㄟ聽做Thai去啦!
阮是地A法國時法國老大人問我ㄟ啦!
A記ㄟ阮老母古早去歐洲,歐洲人都問伊是不是日本人?
供是Taiwan,伊聽無,供Formosa卡聽有啦!
想不到十幾年後也會發生在偶身上,偶是有感而發。
如今國際資訊那麼發達,相信應該不會再有這種事情發生吧!

--------------------------------------------------------------------------------
NO:2635_41Passenger  於 2004/05/13 13:58
Re:關於台灣命名~~~~~~~~~~~~~~~~~

Ha, I just voiced the concern of ROT on other forum few days ago. Im so happy to find this place and see so many people thinking in the similar way as I do. Im sorry that Im still learning how to type Chinese but I think we should just use TAIWAN as our name. Plain and simple.
When introducing myself in any social and/or formal events, I always refer to my country as 「Taiwan, a,k.a. Formosa」 and am always proud of telling people that Im a 「Formosan」 (not 「Taiwanese」). Believe me, none cannot understand what Im talking about.

Im glad to see that kuang has the same idea at #33 above.

--------------------------------------------------------------------------------
NO:2635_42雨  於 2004/05/13 16:42
Re:關於台灣命名~~~~~~~~~~~~~~~~~

偶是順著音打 Tai 實際是 Thai,
在歐洲講 Taiwan 常被誤認為 Thailand,要在補說 Formosa 歐洲人才了解。
想想「America → American」、「Canada → Canadian」所以「Formosa → Formosan」

那麼「Taiwan → Taiwanian」還是「Taiwan → Taiwanish」如同「Spain → Spanish」

不知道各位對「Taiwanian」& 「Taiwanish」,那一種稱呼覺得比較恰當?

--------------------------------------------------------------------------------
NO:2635_43張孝維  於 2004/05/13 17:27
Re:關於台灣命名~~~~~~~~~~~~~~~~~

Re:李淳風桑
就語象等於思象的角度上,我想從Taiwan、 Taiwanese這二個國際社會通用的詞彙開始來對台灣定位的問題做一個探討。
在國際上,「Taiwanese」的定義眾說紛云。(註一)而台灣住民則被稱為Taiwanese,所謂的台灣話(正確的說應該是福佬話)也被稱為Taiwanese,一切「泛台灣的」,都被稱為Taiwanese。就語言學角度,Taiwanese較接近是個形容詞或泛名詞化的形容詞。在一種以語言指涉事物的直觀上,單一形容詞彙之詞性乃屬一種放散的、未完成的、表層的狀態(相對於名詞的閉合、內蘊,、完整的詞性)。換言之,當人稱或我們自稱Taiwanese的時候,對其指稱之存有所做的,其實是一種含糊、權宜的認知與表達,那就可比我們在光線幽明的森林中,看見一個模糊的形影,聽見一聲無法辨識的叫聲,然後泛聲它是「鳥類的」或「獸類的」一般。
命名指稱無可避免的,必然會有指稱者的主觀意識(或潛意識)的介入。而其中最普遍而明顯的,有以下二種情況:
一.「我類」與「非我類」的界分:
凡是被界定為「我類」的,首先在情感上的,我們通常會對其投以一種友善及較開放的態度,進而與其交流互動(如:JOHN「我類」/或阿逗仔「非我類」)再者,在理性上,我們對被界定為「我類」者之認知方式以及內容,會採取積極了解與主動印證的態度,反之,則消極漠視、排斥懷疑。(如:漢人「我類」/蠻族「非我類」)
二.「我輩」與「非我輩」的界分:
凡被界定為「我輩」者,我們會預設其對我們自身之認知與利益的成立或不成立,有著較大的影響力,進而對其投以較多程度的如:安全/危險、公平/不公平…等等具行為判斷機能的意念態勢與專注。反之,被界定為「非我輩」的,我們會由於其存在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力較小,甚至為零,進而自然地淡化或完全忽視由「非我輩」這一方傳來的大部份或全部的訊息。如:大人/大人(我輩),大人/小孩(非我輩),或者是獵人/獅子(我輩),獵人/螞蟻(非我輩)。
Taiwanese 正是國際社會對台灣一種「非我類」與「非我輩」的指稱。
然而台灣人本身卻似乎一直無法洞悉這樣的事實存在對我們的自我認知定位,潛藏著多大的隱晦,但巨大的影響。
筆者的看法是:像Taiwanese(Chinese、Japanese)這類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的制定,極有可能是百年來歐洲人對「遠東」(Far East,現今亞洲)地區之優越心態已習以為常,故對其所指稱之人事物的精確度及被其指稱之人的感受,自然不會怎麼在乎。因此對己所指稱的語焉不詳也不以為意─因為,重點是在當時,東方的民族也沒人能說出有什麼不妥的。(事實上,─ese這樣的字根在語言學中確實是一種有貶低其指稱之意的用法)當然,筆者提出這個看法的本意不在對那些已逝的老歐洲人控訴些什麼。在人類歷史的封建文明時期,不人道的階級倫理風行全球「文明國家」,可鄙可笑之行徑到處可見(當然也包括亞洲,如將阿逗仔視為番邦,稱外國人為洋鬼子etc.),揭人瘡疤者難逃亦被人揭之,所以這種事兒還是少談的好。言歸正傳,又由歷史可證,命名詮釋者通常亦同時為權力(武力)之得勢者,強欺弱,大欺小,一切都其來有自,也無可厚非,只緣於那當時未開化的昭然若揭之人性。
然而就在當下,世界文明之發展與交流已進入新的紀元,除非為了某些特定必需的因素,我們決定繼續接受那語焉不詳之指稱與詮釋。否則,不論是為了要使台灣之國際形象定位與實體現況相符,或為了讓台灣住民之自我認知能找到精神、心理、歷史與文化上的、無關政治的依歸。(…不錯,無關政治.。政治對一個國家而言,永遠只有過渡意義而不具備其永恆性,故只能做歷史之記載而不能做為人民精神定位之指標,除非我們逆人本與民主精神而行)在筆者看來,台灣正名正身之運動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

>Formosa是西班牙文「美麗之島」的意思,所有美麗的島我們都可稱為「Formosa」。叫山地人當
然比叫原住民或某某族民在直覺上來的直接順口,但如果是你,你想被稱為山地人還是原住民同胞
或某某族民?幾百年前某個西班牙船員的一聲喟嘆,除非我們叫美麗島國,否則應是不適合拿來指稱
今天的台灣吧?

>我是認為這些指稱的制定應該不適合用「覺得」來進行啦,最好還是有個最起碼的主張或論述。
我認為Taiwania解決了指稱地理上的Taiwan與政治上的Taiwan的重疊矛盾問題,而且加上名詞noun的
簡寫n,也一併解決了台灣話/台灣的Taiwanese與台灣人/Taiwanese的歧視與重疊問題。

>要先解決土地的指稱,再解決人的指稱,最後才是政治上的國名的指稱。我堅信這個邏輯才是放諸四
海皆準的。甚至極藍恐怕也很難反駁。

--------------------------------------------------------------------------------
NO:2635_44張孝維  於 2004/05/13 17:38
Re:關於台灣命名~~~~~~~~~~~~~~~~~

Re:Kuang
「他可能還以為你說Thailand
Thai是泰國人的意思
Thai的發音跟Tai一樣」

>1)那是因為「Taiwanian」台灣人還沒有被台灣人自己與國際認識的原因。所以我們自己要加油

2)那是聽的人的問題,不是Taiwan這個字有問題。有人把奧地利跟澳大利亞弄混了,你覺得是誰的
問題?

--------------------------------------------------------------------------------
NO:2635_45apin  於 2004/05/13 17:41
Re:關於台灣命名~~~~~~~~~~~~~~~~~

Taiwanish ~ ㄚ不就變成「台灣女婿」(諧音)☆
Taiwanian ~ㄚ不就變成「台灣娘」(諧音)☆☆

Taiwanese ~ㄚ不就變成「台灣你死」(諧音)★★★★★

Formosan ~突破長期使用台灣的名稱﹝包袱﹞,重新以Formosa 來出發也是不錯的選擇。☆☆☆

台灣「國獸」可不要是「黑毛豬」(好吃好吃),以胸前有V字的「台灣黑熊」如何?

--------------------------------------------------------------------------------
NO:2635_46張孝維  於 2004/05/13 17:49
Re:關於台灣命名~~~~~~~~~~~~~~~~~

Re:apin
我倒覺得Taiwanian比較像「台灣嬰仔」(台語發音)

厚,說什麼諧音,有點無聊勒。

不過實在很好笑啦。

--------------------------------------------------------------------------------
NO:2635_47apin  於 2004/05/13 17:54
Re:關於台灣命名~~~~~~~~~~~~~~~~~

派細..派細...諧音是純粹搞笑啦!輕鬆一下嘛...

--------------------------------------------------------------------------------
NO:2635_48學爾都  於 2004/05/13 17:54
Re:關於台灣命名~~~~~~~~~~~~~~~~~

ESE是對下等低烈落後民族,至於為什麼中國、台灣是ese,想法分非常多
想法1 當時中國遭列強侵入,由於當時英國有很多殖民地,在當時為了反應民族自決,英國人稱那些國家為xxese,其他殖民地感覺不錯,但是只有英國與美國知道這是岐視,所以8強衝入中國,對他門稱為chiness,不知笨笨的中國人還真的是ese民族,竟還覺得他們很高貴,人家都是用什麼客什麼客了
ker,但是台灣被逗進來是真的奇怪哩........,不知是否為日本人為民族自決稱台灣為taiwanese?
如果是這樣,那麼現在來說,我們也與大陸不同了,不過還是要改為xxxker,不要再有ese,這樣代表和中國不同,也有新民稱!!!!!不是嗎????況且我們不是ese了..................

--------------------------------------------------------------------------------
NO:2635_50雨  於 2004/05/13 18:48
Re:關於台灣命名~~~~~~~~~~~~~~~~~

To apin:你真是的逗趣,正經點兒~OK!
~~~~~~~~~~~~~~~~~~~~~~~~~~~~~~~~~~~~
To 學爾都:
我也有想過「New York → New Yorker」、「New Zealand → New Zealander」,
那麼「Taiwan → Taiwaner」可是尾音感覺不夠力。

不知道各位對「Taiwaner」&「Taiwanian」&「Taiwanish」&「Formosan」,

那一種稱呼覺得比較恰當呢?  

--------------------------------------------------------------------------------
NO:2635_51apin  於 2004/05/13 19:33
Re:關於台灣命名~~~~~~~~~~~~~~~~~

「Taiwanese」~ ☆
「Taiwaner」~ ☆☆
「Taiwanian」~ ☆☆☆
「Taiwanish」~ ☆☆☆☆
「Formosan」~ ☆☆☆☆☆
以幾顆星來這樣排列如何?

--------------------------------------------------------------------------------
NO:2635_52kuang  於 2004/05/13 19:39
Re:關於台灣命名~~~~~~~~~~~~~~~~~

to 張孝維
張孝維:
Formosa是西班牙文「美麗之島」的意思,所有美麗的島我們都可稱為「Formosa」。叫山地人當
然比叫原住民或某某族民在直覺上來的直接順口,但如果是你,你想被稱為山地人還是原住民同胞
或某某族民?幾百年前某個西班牙船員的一聲喟嘆,除非我們叫美麗島國,否則應是不適合拿來指稱
今天的台灣吧?

看樣子你可能不常去查有關台灣的歷史文章
你如果了解台灣歷史的話
其實Formosa直到1970年代前都是拿來稱呼台灣的
是後來被蔣政權故意改為Taiwan
不要還以為Formosa是幾百年前才用的名字

Formosa已經被用了400多年了
Taiwan被廣泛使用不過30幾年的時間
而Thailand當然比Taiwan還要早出現在世界上
許多老外會搞混就是這個原因

Formosa雖然是美麗島的意思
但已經是代表台灣了
像是之前有人提到幾個範例
例如:
台灣獼猴(Formosan rock-monkey)
台灣雲豹(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如果Formosa到處都有,並不只有代表台灣的話
為何台灣獼猴的台灣是用Formosan呢?

美國的CIA網站的台灣介紹網頁提到台灣的名字
former: Formosa
用former就代表了Formosa本來就是臺灣的舊名
我之前也提到了Formosa被改為Taiwan是被蔣政權和中共在國際上故意改的
Taiwan多少有中國地方化的涵義
就像是PRC後來把西藏的名字Tibet改為Xizang

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print/tw.html

--------------------------------------------------------------------------------
NO:2635_53台衛兵  於 2004/05/13 21:00
Re:關於台灣命名~~~~~~~~~~~~~~~~~

Hoo-2!炎來張孝維鮮生,這麼有協問?偶真是看不吃來!在23樓文章,協得粉好。

--------------------------------------------------------------------------------

--------------------------------------------------------------------------------
NO:2635_55張孝維  於 2004/05/13 21:11
Re:關於台灣命名~~~~~~~~~~~~~~~~~

Re:Kuang
1)請問你所謂台灣歷史的文章?
2)在1970年以前在那裡被誰什麼情況下台灣被稱為Formosa?
3)Formosa難道就不是外來統治者對我們的指稱?__而且只是用一種泛稱呢。
4)請問你指出的Formosan rock-monkey與Cloud-leopard的出處?
5)比如說威尼斯雖然又叫水都,但畢竟還是威尼斯。倫敦又稱霧都,但畢竟還是霧都。就像我們
都知道海國論壇的海國指的是台灣,台灣也確實是海國,但台灣畢竟不叫海國。Formosa亦然。
6)Tibet與Xizan其實歐洲中心與中國中心的差異罷了,我相信西藏會有他們自己的看法。
7)你上google打Formosa跟Taiwan看看,看那個字給你的台灣印象是接近你的現實感的。
8)我也碰到過台北小孩跟我說她不知道高雄在那裡的。這裡所說的老外說什麼,說真的,我覺得一
點都不重要__尤其是那種只知道Thailand或Formosa什麼的,想必這些老外對電腦很陌生吧,不然
怎麼會不認識Taiwan。真是受夠了這種什麼誰說什麼的論調,難道連你也對Taiwan的identity感
到模糊嗎?至少我的美,德,英,法,義,日各國的朋友都沒這種問題__如果要用你的「老外」
邏輯來說的話。

Re:雨

>V.+er或N+er指的是「什麼什麼的人」,而不是「什麼人」。
希望妳能分辯「台灣的人」與「台灣人」的差異。

--------------------------------------------------------------------------------



NO:184_151
周公  於 2004/05/14 02:28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Ti esti和張孝維:

我今天早上才恍然大悟
你們這麼好心提供我關於包壽司的要訣
是不是不要我回台灣啊?
嗚嗚嗚嗚 . . . 原來連你們也要趕我走 . . .

好了不鬧你們了
星期一真是遇到蝗蟲了
我那群如狼似虎的學生不到40分鐘就把所有材料吃得精光
雖然我自己連一顆米都沒吃到,起碼心裡還很欣慰
不料今天來學校報帳,卻聽說學校鼓勵老師請學生吃飯的那個program已經破產倒閉,所以我一毛錢也拿不到
嗚嗚嗚嗚 . . . 美金150元 . . . 就這樣進了污水處理廠
後來系上秘書看我哭得傷心,說服系主任撥專款補助,我才破涕為笑

非常感謝你們大力幫忙。我寫了一點對無敵鈦金鋼關於「人文」定義的討論,但因為太過饑餓而尚未完成。我明天要出門幾天,之後再來補寫囉。


NO:184_152
Passenger  於 2004/05/14 06:20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To 張孝維: This is a very good topic.

人文≠Humanity (sorry, Mr./Ms. yl) and 人文 is the precursor of 政治. However, rules are necessary as well while developing 人文。 That is, 政治 is also required for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other elements.

Although they both need to co-exist, I believe that 人文 should come elier than 政治, ∵ only so, 政治 will go beyond the boundary of「managing people」and「to empower people」.


NO:184_153
文e  於 2004/05/14 09:15
Re:人文高於政治嗎?

本欄已滿,請網友前往新欄發表高見.

人文高於政治嗎?----(二)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