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Zenobia 於 2004/01/01 02:49 | |
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總算讓家裡只有撥接的人等到了新的一年,趕快開欄。沒新聞,純轉場.... |
toga 於 2004/01/01 12: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page 47 in that Eurofighter Edition page 48:...The large 1500-litre external fuel tank has been deleted since it was not ccapable of supersonic flight, and as a result only the 1000-litre tanks are currently being used. However ,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a 2000-litre tank could be developed, but this could have a sub-sonic speed limitation and consequently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it is adopted. 英國人對超音速巡航真是執著啊!奇怪的是,沒有看過任何資料顯示「超音速巡航」曾經列在發展之初的需求中,究竟是當時的機密還是看到F-22才窮追不捨的? a:依據製造廠商說法,EF-2000發現”超音速巡航”性能全然是個意外,1998~1999年的某次原型機試飛中,標準空戰構型,燃料約半滿的原型機開後燃器於中高空突破音障,再關掉後燃器後,卻意外發現原型機仍能以馬赫1.1左右的時速飛行,從此才打出EF-2000乃超音速巡航戰機家族的宣傳(當時原型機的引擎推力級數尚非今日標準量產型的等級〔不知道是用RB-199,還是推力九成強初代EJ-200所達成的記錄.....〕 至於對超音速巡航執著???似乎也不太對,目前的EJ-200號稱擁有”內建軍用推力提升20%,後燃推力提升10~15%”的潛力,但英國佬似乎興趣缺缺,寧可先追求讓其壽命延長近兩倍與渦輪扇葉製造成本減少30%的升級計畫;而颱風戰機的空重也已從最初計畫的9,750公斤一路飆高至今天的單座型11,150公斤,雙座型11,700公斤,推重比從最初可望與猛禽爭鋒一路下滑至今日幾乎和疾風戰機無啥差異(而且除了讓內載燃油從4000公斤提升至4996公斤,外載彈量從6500公斤提升至7500公斤強之外,未曾聽聞有其它增益-->短腿不趁職的打擊戰機依舊,卻大大損害了原本直可與猛禽爭鋒的空優飛行性能〕. 歐洲戰機的最初訴求是:”標準空戰掛載下,不掛副油箱可以輕易的在中高空〔25,000呎∼60,000呎〕衝至1.8馬赫以上的攔截速度,掛著(應該是)兩個1000公升超音速副油箱,則可衝至1.6馬赫左右的攔截速度”,但這些都是靠後燃器打天下的,個人覺得對EF-2000而言,超音速巡航性能應屬聊備一格的雞肋對外宣傳性能;以其內載燃油與EJ-200之耗油率,個人估計EF-2000的中高空空戰超音速巡航性能(全靠機身內載燃料)當在平均時速1.1~1.3馬赫,航程800~1000公里的範圍. |
flak 於 2004/01/01 13:0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標準空戰掛載下,不掛副油箱可以輕易的在中高空〔25,000呎∼60,000呎〕衝至1.8馬赫以上的攔截速度,掛著(應該是)兩個1000公升超音速副油箱,則可衝至1.6馬赫左右的攔截速度”,但這些都是靠後燃器打天下的 原來這些都是打針硬撐的性能。在新世紀把打針硬撐的性能拿出來說嘴的戰機還真是不多見啊?! |
toga 於 2004/01/01 20: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標準空戰掛載下,不掛副油箱可以輕易的在中高空〔25,000呎∼60,000呎〕衝至1.8馬赫以上的攔截速度,掛著(應該是)兩個1000公升超音速副油箱,則可衝至1.6馬赫左右的攔截速度”,但這些都是靠後燃器打天下的 原來這些都是打針硬撐的性能。在新世紀把打針硬撐的性能拿出來說嘴的戰機還真是不多見啊?! a: 颱風最初的設計目標就是本土BVR空戰空優,其基本設計目的就是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小宇宙燃燒至最高點,朝遠方的大批敵機目標施以天馬流星彈六連亂舞,然後高貴的老英飛行員便駕返基地,對地上接機的同袍露出潔白的牙齒,比出勝利的手勢........和那些粗俗苦命的老美飛行員得深入敵國激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餘還得鍛鍊腸胃膀胱的耐力之悲慘宿命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對當時英國佬而言,靠打針硬撐使小宇宙能於短時間內燃燒到最高點的性能,應該要比細水長流但後勁源源不絕的飛天御劍流究極奧義∼超音巡航閃要有實用價值. 可惜前蘇聯太不爭氣,太早垮台,而新的世紀又是講究細水長流,行久致遠的金頂電池年代,使得颱風戰機的未來就十分尷尬了......... |
RAIN 於 2004/01/02 04:3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那請問一下各位大大....EF2000算是優秀的攔截機嗎 |
flak 於 2004/01/02 11: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靠打針硬撐使小宇宙能於短時間內燃燒到最高點的性能 燃燒小宇宙也就算了,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匿蹤性能當場吸引眾紅外線偵測器的目光。 |
toga 於 2004/01/02 11:2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算是優秀的攔截機嗎 A: 但如今EF-2000空重已經直線上升至單座型11,150公斤,雙座型11,700公斤,引擎推力又無相應提昇,後續升級改良計劃又陷入前途未卜的窘境,因此勢必造成EF-2000在空戰性能方面某些程度的衰減;只是空戰功力會衰退多少,仍有待觀察。 |
toga 於 2004/01/02 12:5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靠打針硬撐使小宇宙能於短時間內燃燒到最高點的性能 燃燒小宇宙也就算了,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匿蹤性能當場吸引眾紅外線偵測器的目光。 a: 其實目前EADS也已經聲稱”歐洲戰機擁有1.5馬赫級之超音速巡航之潛力”,不過個人相信這起碼是換裝EJ-230 +/- TVC後才會有的成果;否則一架基本淨重已較最初增重將近25~30%的戰機能在推力毫無增加的狀況下超音速巡航能力搏扶搖而直上????打死我也不相信........... |
Zenobia 於 2004/01/02 23:1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歐洲戰機擁有1.5馬赫級之超音速巡航之潛力 「潛力」和「能力」本來就不同,「錢力」和「能力」才是等價的。 |
toga 於 2004/01/02 23: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Sorry.........剛剛才發現前文出現計算錯誤: 訂正: ”不過個人相信這起碼是換裝EJ-230 +/- TVC後才會有的成果;否則一架基本淨重已較最初增重將近15至20%(9750 kg --> 11150/11700 kg)的戰機能在推力毫無增加的狀況下超音速巡航能力搏扶搖而直上????打死我也不相信...........” |
flak 於 2004/01/03 00:14 | |
波斯灣犀牛攪浪 | |
這期IAPR介紹尼米茲號服役的超級蟲。由於超級蟲的服役,原本的塑膠蟲被稱為Legacy Hornet或Baby Hornet,但超級蟲也得到了新綽號:犀牛,Rhino,「因為它肥,它灰,它凶悍」,美軍人員如是說。 美國海軍購買了較多的雙座犀牛,這些犀牛能夠執行較複雜的任務,例如SEAD、FAC(A)等,而單座犀牛則被叫去作一些單調的任務,例如空中加油。不過,其實這些單調的任務佔據了較多的總飛行時數,所以美國海軍還是需要單座犀牛來跑跑腿。 雙座犀牛在波斯灣優先裝備了僅IOC階段的ASQ-228(ATFLIR),它不但使用更先進的第三代紅外線(F-18原本的Nite Hawk是第一代,F-14的LANTIRN+是第二代),而且還多了電視攝影機與雷射。這使得WSO能夠對地面目標看得更遠更清楚,便於在FAC(A)或CAS任務中辨認目標。 犀牛另外還有兩種新裝備,MIDS與JHMCS。有趣的是,MIDS原本設計作為BVR為主的武器,JHMCS則是近身纏鬥的裝備,但在戰術轟炸的任務中,兩者卻能夠相輔相成。這是因為MIDS能夠傳送地面固定或機動目標的座標,美軍部分戰機原本就有能力將資料鍵傳送的座標經由導航電腦或射控電腦換算出相對於戰機的位置,直接在HUD上投影出框框標出目的物。而JHMCS是所謂的HMD,有完整的HUD符號投影能力(而不像蘇聯與中國的HMS無投影能力),所以它直接可以從HMD標出目標的方位(當飛行員視線離開目標太遠時,會改以提示符號指引飛行員該往那個方向看(跟GAME一樣),有趣的是,當飛行員轉向正前方時,HUD符號會消失,以免與真正的HUD混淆),這使得飛行員能夠在不改變機頭指向的情況下目視接觸目標。同樣的動作也可以雷達或ATFLIR標定目標,再指引飛行員的JHMCS,或是飛行員以JHMCS先標定目標,後座的WSO(目前沒有配備JHMCS)便可從MFD上知道飛行員標定的方位。 單座超級蟲最主要的任務則是「戰鬥加油」(Combat Tanking,顯示戰鬥機飛行員就算端菜送飯也要解釋成戰鬥任務),它們能夠更接近陸地去加油,而S-3則不敢接近陸地。它們在入侵過程替戰機加油時也能帶一些空對地武器助拳,擔任返航加油任務時能夠攜帶空對空武器成為航艦的帶刀護衛。不過拿法拉利跑車改裝成加油車還是要付出代價,它不像S-3一樣可以執行長達90分鐘的任務,分兩次替去程與回程的戰機加油,因為它在中高度的耗油量是S-3的兩倍,低高度時燒得更多。但犀牛有一個優點是可以在30000呎高度加油(大家會比較省油),S-3則只能到18000呎,所以犀牛加油是比較符合戰鬥機的飛行包絡線。 |
雪風 於 2004/01/03 05:1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有聽人講EF-2000匿蹤比Rafale好? 小弟覺得那方方正正的進氣道看起來不太像哩....? |
雪風 Yukikaze 於 2004/01/03 06: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 Could you please turn on your IFF and identify yourself? 很抱歉,小弟在版上用「雪風」為號已經有一段長時間了,可不可以麻煩換一下? |
勤務組 於 2004/01/03 08:4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雪風 於 2004/01/03 05:16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請這位朋友更換ID﹐謝謝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03 09:0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有聽人講EF-2000匿蹤比Rafale好?小弟覺得那方方正正的進氣道看起來不太像哩....? 有些軍事研究者相信,EF-2000的S型進氣道所提供對引擎渦扇葉片之遮蔽效果,要優於疾風的兩側半腎型進氣道設計. 最初聲稱EF-2000匿蹤要比Rafale好的,是英國佬1998~1999年的自家宣傳,然而觀察其宣傳台詞:”正面RCS是Su-27的1/7,F/A-18的1/5,RAFALE的1/3.”,在下實在懷疑當時發表聲明的英國佬在想些什麼???正面RCS只有Su27的1/7是很值得光榮的一件事嘛????這樣也敢說RCS只有我家拉法兒的1/3???啥時RAFALE的RCS已經淪落到5m2一級來著???? 稍後,Dassault正式向外公佈RAFALE的正面最小RCS:約為幻象兩千五的1/10,英國佬聲稱的真實性就更令人懷疑了.........
JAS-39:正面RCS約為F/A-18C/D的1/5,F-16C/D Block40/42的1/3,MIRAGE-2000-5的1/2(個人覺得最樸實無華,真誠可靠之宣傳) RAFALE:正面RCS約為MIRAGE-2000-5的1/10(一說1/20). EF2000: |
FAF 於 2004/01/03 16:4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非常抱歉,在下初來貴寶地,不知道已有前輩使用同名稱數年之久。 希望有會能向雪風前輩討論一下這部作品 :) |
FAF 於 2004/01/03 16:4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O Agent Toganator前輩 這樣說來颱風的RCS數值灌水嫌疑很凶了? 這傢伙才是擋住歐洲雙風的競爭對手啊。 |
flak 於 2004/01/03 16:4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非常抱歉,在下初來貴寶地,不知道已有前輩使用同名稱數年之久。 希望有會能向雪風前輩討論一下這部作品 :) 看來有人又要被老頭子教訓了(抽煙看戲貌) |
Agent Toganato 於 2004/01/03 21:4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樣說來颱風的RCS數值灌水嫌疑很凶了?低於任何競爭對手............會低的過F-35嗎............ A:
A: |
flak 於 2004/01/03 22:2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eurofighter.com/Documents/General/2002.1.FactBook.pdf 其實AFM的EF-2000專刊中,有很多部分都出自這份文件。今天早上細看其中一張圖的時候(這份電子文件的第12頁),發現這應該是公開資料中對BVR空戰描寫得最完整的一份。 在Fighter Combat一書中,對BVR的描述只有一章。內容主要是GCI引導佔位與飛彈閃躲的理論。GCI的引導佔位說穿了就是預測撞擊點的數學題目,飛彈閃躲的理論則是根基於飛彈終端彈道純粹靠動能滑翔的,戰機卻還能打針催油的特性,戰機進行劇烈轉彎還可以維持動能,飛彈卻會迅速消耗老本而墜落(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過失速動作對飛彈的閃躲能力與高速轉彎是一樣的,真是無語問蒼天啊!)。 這些說明雖然比鄉野奇談單薄的射程與雷達論來得完整,但我仍然無法滿足。因為這兩個準則仍是以轟炸機的攔截與轟炸機相對應的閃躲為主,明顯地是越戰F-4時代的空戰理論(事實上,Fighter Combat前面關於纏鬥的部分也是以那個時代為主。可能是機密的因素,對於第四代戰機空戰理論更新的著墨很少。)為了追求BVR「空戰」(也就是說,雙方都是具有BVR能力的戰機,究竟要如何跳這個遠距離舞蹈?)的真相,終於在幾本美軍的回憶錄與英軍的回憶錄中拼湊出BVR空戰大致的全貌。 這張圖就正好完整解釋我湊出來的全貌。基本上,先視先射的原則仍然沒錯,但就像Head-to-Head的纏鬥一定有伴隨的防守動作一樣,除非利用主動AAM打帶跑,否則戰機仍然要進入一個防守優勢的位置,就是圖中的步驟五與步驟六。 步驟五是大角度轉向,但維持對目標的更新,理由為:1.減緩雙方的接近率(對射程優勢的一方很重要),2.有機會進入對手的都卜勒盲角(如果一開始的偷襲沒有被發現,此時對手就更難發現。再不濟,也有可能進入飛彈的都卜勒盲角)。 步驟六就是飛彈應該已經接近命中或錯過目標,而對手的飛彈也應該來招呼你了。如果此時你認為應該要原地後空翻的話,請便,好學生請跟我一起這樣做: 眼睛看飛彈(如果飛彈不是瞄準你,你可以不要理它), 如果最後終於逃出生天的話,趕快退伍去開民航機吧...不是...是趕快加速回來吧,你座艙旁的紅星還在前面等你呢。有趣的是對手理論上應該也是同樣在鬼門關前畫過一圈(如果他沒有後空翻等飛彈的話),這時兩邊的相對狀態就很有趣了。不過BFM對各種面向的招式都交代得很清楚了,趕快拿小抄出來看吧!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03 22:5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老師,有問題............... 1. 原地後空翻動作能不能因為急遽減速之故,使AAM的都卜勒尋標器脫鎖???? 2. 未來METEOR, R-77M, AADRM之類的衝壓怪物當道之後,飛彈是否同樣也有小宇宙可和飛機耗???屆時好學生BVR DIY守則是否得重新改版???? |
flak 於 2004/01/03 23:2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 原地後空翻動作能不能因為急遽減速之故,使AAM的都卜勒尋標器脫鎖???? 有可能,但飛彈如果沒有上當呢?讓都卜勒頻移為零,會進入都卜勒盲區,但好的雷達或飛彈會切換PRF,並利用追蹤的軌跡,有可能不脫鎖。理論上可以保證脫鎖的區域只有在崎嶇陸地(地形雜訊超大,不濾不行)的極低空(無法以角度或距離閘將目標分離)。這時你要選擇將你的命運賭在這課本的最後一章,還是後面還有好幾章的部編本。 2. 未來METEOR, R-77M, AADRM之類的衝壓怪物當道之後,飛彈是否同樣也有小宇宙可和飛機耗???屆時好學生BVR DIY守則是否得重新改版???? 更何況,歷史再再顯示,有時候的答題技巧要到考場上才會靈光一現,作考古題都不保證萬無一失的。 |
FAF 於 2004/01/03 23:5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_./ 請問前輩,那未來衝壓飛彈當道後,我們戰機將來會不會發展出針對雷達導引飛彈的硬殺手段? |
flak 於 2004/01/03 23:5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請問前輩,那未來衝壓飛彈當道後,我們戰機將來會不會發展出針對雷達導引飛彈的硬殺手段? (針對IR的雷射干擾裝置最近常常報導) 目前IR的雷射干擾其實還是軟殺。 硬殺裝置一定又大又重,小型化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容易的事(倒是ASRAAM與AMRAAM的製造商都宣稱可以擊落空對空飛彈)。 不過對雷達導引的飛彈,其實目前拖曳誘餌的軟殺效率很高(部編本的Bonus,你不會期望帶著一個溜溜球後空翻),而IR/雷達的雙導引空對空飛彈還沒問世(我的九頭蛇勒?欺騙我年少的感情)。 |
伊雲 於 2004/01/04 00:23 | |
舉手部隊三號機 | |
硬殺裝置一定又大又重,小型化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容易的事(倒是ASRAAM與AMRAAM的製造商都宣稱可以擊落空對空飛彈)。 衝壓的世代要鎖定對手的高速牙突與已攔截,靠阿信永遠的TWS心眼會不會因為PRF切換問題,出現「消失的飛彈」而無法施以空手入飛彈絕活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04 00:2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請問前輩,那未來衝壓飛彈當道後,我們戰機將來會不會發展出針對雷達導引飛彈的硬殺手段? (針對IR的雷射干擾裝置最近常常報導) 目前IR的雷射干擾其實還是軟殺。 A: 硬殺裝置一定又大又重,小型化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容易的事 (倒是ASRAAM與AMRAAM的製造商都宣稱可以擊落空對空飛彈) 不過對雷達導引的飛彈,其實目前拖曳誘餌的軟殺效率很高(部編本的Bonus,你不會期望帶著一個溜溜球後空翻),而IR/雷達的雙導引空對空飛彈還沒問世(我的九頭蛇勒?欺騙我年少的感情)。 |
flak 於 2004/01/04 00:3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衝壓的世代要鎖定對手的高速牙突與已攔截,靠阿信永遠的TWS心眼會不會因為PRF切換問題,出現「消失的飛彈」而無法施以空手入飛彈絕活 高速目標很容易偵測,尤其是那種超音速的,都卜勒頻移大得嚇人。 高速的問題是反應時間短,所有動作要夠快。如果你真的打算決鬥的話,請通知SNG機與3D環繞高速攝影機到場實況轉播。 |
伊雲 於 2004/01/04 00:38 | |
二連發 | |
高速目標很容易偵測,尤其是那種超音速的,都卜勒頻移大得嚇人。 PRF太低不是容易錯失金探子的位置? |
雪風 於 2004/01/04 03:5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希望有會能向雪風前輩討論一下這部作品 :) 雪風不是演那部什麼戰鬥妖精還是什麼妖精打架的 |
flak 於 2004/01/04 11:3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高速目標很容易偵測,尤其是那種超音速的,都卜勒頻移大得嚇人。 PRF太低不是容易錯失金探子的位置? PRF低不是靈敏度降低,而是訊雜比低,所以如果雜訊強(低空),訊號弱的話容易Miss。 但其實如果雜訊弱的話,由於低PRF的訊號處理比較簡單,訊號反而會比較強。 而以前常常提醒的是,新一代的中途慣導AAM都會爬到高空,接近目標的時候才俯衝,所以這時的雷達應該可以仰視角度看目標,除非中間隔著暴風雨雲層,不然都是屬於乾淨的背景。不過飛彈的RCS實在太小,就算看到了也未必會注意到,還是用高PRF順便測速比較有效。 另外,要提醒的是,除了未來內含小宇宙的衝壓飛彈之外,先進中程AAM都是早早在爬升階段把火箭燒完,一路滑翔到目標的,所以要用IR發現它其實沒那麼容易,這跟打SAM,甚至SRBM是不一樣的(它們都是在爬升階段被攔截,所以小宇宙正在發熱。而NMD與THAAD則要把紅外線攔截端丟到純淨的內太空或近太空,才能保證偵測到無推進段的BM彈頭)。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04 12:0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eurofighter.com/Documents/Vortex/2000.1.Vortex.pdf http://www.eurofighter.com/Documents/Vortex/2001.1.Vortex.pdf http://www.eurofighter.com/Documents/General/2002.1.Brochure.pdf http://www.eurofighter.com/Documents/Vortex/2003.1.Vortex.pdf |
Zenobia 於 2004/01/04 13:1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 原地後空翻動作能不能因為急遽減速之故,使AAM的都卜勒尋標器脫鎖???? 就算脫了鎖,飛彈也會自己繼續朝向它已知你的最後位置繼續飛行並且嘗試重鎖;可是你還是在原地,所以不是再度被鎖,就是你一面一直原地空翻避免被鎖、同時看著飛彈繼續向著你飛來(因為你還在飛彈已知你的最後位置上耍寶),最後就是你的父母收到你中隊長寄來「你兒子死於蠢笨的空戰動作」的慰問信。 在 BVR 情況下,高機鼻指向性或高機動的用途只有在 Flak 寫的第五步驟大角度轉向時,讓你的轉向軌跡更接近轉直角,更快速進入都卜勒盲區。去年還是前年 AWST 提到美國人做的 Su-30MKI vs. F-15C 電腦模擬戰裡,裡面就說 Su-30MKI 能痛宰 F-15C 的原因是這些飛 Su-30MKI 的都是資深 F-15 飛行員,因此對 F-15 雷達的性能瞭若指掌,便利用 Su-30MKI 做出能克制 F-15 雷達的完美直角轉彎,使 F-15 在開始閃飛彈之前都無法重新鎖定 Su-30MKI 。等到兩邊都閃完中程飛彈了, F-15 才重新開始找 Su-30MKI ,而 Su-30MKI 則已經關掉雷達用 IRST 和 HMS 開始撒 R-73 了。(請不要問我 Su-30MKI 如何在自己閃飛彈的同時讓 IRST 和 HMS 持續追瞄 F-15 ?或者如果飛行員不是資深 F-15 飛行員或絕地武士,要如何自己一閃完飛彈就知道 F-15 的位置而迅速的用 IRST 和 HMS 將其鎖定?) 至於說 F/A-22A 嘛,那傢伙前面先視後就可以開始轉彎了,因為不管飛機還是飛彈的攔截距離都是越偏離對撞線越短(因為要花能量轉彎和飛橫向距離),所以它會繞大圈來接近你,然後偏軸或猛轉機頭衝進來撒 BVR (看它先射的能力比你強多少決定衝進來多遠),接著繼續猛轉衝回去轉它的大圈圈。如果難以想像雙方都有速度也都在轉彎下的軌跡,那就誇張點簡化成你在原地打轉,而它在你手伸不到的地方像衛星一樣繞著你跑,然後沒事轉頭衝進來給你一拳後又切直角跑掉。 |
flak 於 2004/01/04 14: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就是你一面一直原地空翻避免被鎖、同時看著飛彈繼續向著你飛來 而且原地後空翻還有一個缺點是會讓肚皮露出,增加RCS。雖然都卜勒原理與警察伯伯測速槍的原理是一樣的,但戰機雷達與飛彈尋標器可不像測速槍完全忽視速度為零的目標(而且這些雷達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飛彈與戰機本身也有速度,那麼就算你的速度與地面一樣是零,對雷達的都卜勒頻移也不是零。這使得飛機雷達要從地面的MTI雷達獨立出來開一門課:AMTI(但GMTI不是MTI,又是另一門課)。其實,真正讓都卜勒頻移為零的目標是與戰機或飛彈同速度前進的目標。),所以當測速法失效的時候會有一些備用方法來尋找目標。除非你正好在崎嶇地形上的極低高度的王位,才能保證再大的肚皮也不會吸引對手,但如果這樣的話,老師會建議你改開直昇機或垂直起降戰機。 從這裡就可以反思,如果過失速機動真的這麼有用,那Harrier會變成70-80年代的戰機之王。Harrier不只有二維向量噴嘴,還有翼端控制噴嘴,再慢的過失速動作也難不倒它。就算要後空翻,Harrier可以原地水平接近靜止,維持瞄準目標(別忘了它的懸翔狀態是可以用推力水平/垂直轉向的),怎樣也比不斷後空翻,或是保持舉頭問青天的狀態好(除非你在等火星人)(這也就是為什麼落葉旋風斬的速度向量是向下:因為機頭才可以水平方向瞄準目標)。 但結果並沒有。不論是英阿的第三代空戰,或是加裝AMRAAM後的第四代變身,仍然是傳統的能量機動戰法。唯一看過有運用到推力向量的是某本美國書提到,在某次與F-14的模擬纏鬥中,Harrier在數次的垂直剪式動作之後,將推力「朝下」(但此時戰機其實是上下顛倒的,所以推力其實朝天空,沒記錯的話),讓F-14超越,並使機頭迅速指向F-14而得勝。但以上這段敘述其實有一些Tricky在,下篇待續...(喝茶貌) |
flak 於 2004/01/04 16:0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咳咳...上課了,同學們趕快坐好。阿諾把你的「大槍」收起來,別以為情報系來選修的就不會被當掉。小湯不要再玩女同學的肚皮了,哪天遇到MiG-28的時候,搞不好你會用到這一招呢。 首先回顧一段歷史(雖然第四代的教材改版蠻多的,但很多人就以為以前的教材都沒有用了,嗟夫...),話說60年代末,美國海軍的F-4空戰交換率開始下降,海軍成立了Top Gun小組(要立正!這是我們學校的前身)研究空戰致勝之道。這時聽說空軍的John Boyd提出一個很屌的理論,可以用數學計算戰機的機動性,於是我們學校的教官就不恥下問地上門去請教他:F-4要怎樣才能擊敗MiG-17與MiG-21呢?誰知道那小子丟下一句:作你的大頭夢吧! 雖然那個小子只不過出篇論文就在跩個二五八萬的,小心我拿尾鉤砸你的擋風玻璃。但人家這樣講的確有他的道理。根據那個要是我早生個二三十年就會變成我發明的能量機動性理論,可以算出戰機在不同速度-高度空間中的機動性,在高空高速的時候,MiG-21優於F-4,在低空低速的時候,MiG-17優於F-4,而且MiG-21當初為了短場起降設計成為尾翼三角翼,連帶的低空低速性能其實也不錯。雖然F-4中高度中速度的時候比較好,可是啊,MiG-21來個超音速突襲,MiG-17在那邊低空大車輪,他們決定了作戰的高度與速度,怎麼會讓你發揮你的優勢呢? 可是啊,我們前輩就是不服氣,拿出敢打硬戰,愛打硬戰的精神,形勢越是艱難,越要跟他鬥上,難道空戰動作一定落在能量機動性的預測嗎? 於是,那些教官不舎晝夜,在天空飛上了七天七夜,發現了一件奇事:當F-4進入某種低速高攻角的狀態時,雖然機身急遽顫抖,控制面失效,以前的教官會教你趕快改出,以免進入失速。但其實這時候你踩踩舵(沒記錯的話)會發現飛機還是可以可控制的偏航的,這是原廠都沒發現的高攻角特性(不是只有蘇聯人才會在戰機作好後才發現奇異的高攻角特性,其實這表示戰機設計時在高攻角的Modeling技術還不夠成熟,才會在日後出現Surprise)。因此根據能量機動性,當你與MiG-17纏鬥到筋疲力竭,此時你應該先掛掉,必須先俯衝加速來喘口氣,而對手就可以咬住你的尾巴時(這是能量戰法的標準步驟,不清楚的....還有很多書需要唸),我們可以故意先拉高把能量吃掉,進入近失速動作,再用這個動作迅速甩尾,就可以反過來咬住你的對手。 這些老教官,除了研究多種能量機動性理論不及的低速賤招之外,也藉由偷偷檢視對手的飛機,發現了一些中速度可用的賤招(根據能量機動性理論,MiG-17的高展弦比主翼的持續轉彎性能好,MiG-21的三角翼的瞬間轉彎性能好,但能量機動性理論卻無法預測另一種性能:滾轉率。經過對MiG-17與MiG-21的研究,發現它們的液壓系統不良,使得滾轉反應慢,因此F-4可以的螺旋三連擊,用一連串滾轉動作甩開它們)。這些成果呢,就由你們的老學長康寧漢所展示出來...(喝茶貌)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04 17:0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oga 寫到: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8 其實目前EADS也已經聲稱”歐洲戰機擁有1.5馬赫級之超音速巡航之潛力”,不過個人相信這起碼是換裝EJ-230 +/- TVC後才會有的成果;否則一架基本淨重已較最初增重將近15~20%(9750 kg --> 11150/11700 kg)的戰機能在推力毫無增加的狀況下超音速巡航能力搏扶搖而直上????打死我也不相信...........
換言之,數年後正式服役的中後期批次颱風戰機可望擁有7,650kg x 2的最大軍推以及約10,200kg x 2的後燃推力,在標準空戰重量下達成用最大軍推便能接近或是突破推重比一的近似猛禽境界,所以EADS的1.5馬赫級之超音速巡航之潛力說看來仍有所本。 |
flak 於 2004/01/05 00: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上課了,上課了...阿諾趕快給我坐下!(拔出飛刀射過去貌)不要以為選修的就隨便,情報員的工作不穩定,天曉得哪天需要開戰鬥機。 話說1972年的時候,Randy Duke Cunningham 從Top Gun學校畢業之後,已經有擊落兩架敵機的記錄,算是相當優秀的畢業生。但在前不久,他收到老婆的Dear John信,在航艦上只能苦望著大海,痛不欲生。卻不知道體內的絕情內力獲得滋長,悄悄傳遍他的全身筋脈。5月10日當天,他遭遇多架MiG機的攻擊,他受到情傷的痛苦,寧可一死也不願意苟活於河內大飯店,絕情刀法衝到第十層,當場擊落兩架敵機。 但這時他的油箱已經快空了只能轉頭向海岸逃跑,寄望至少是喝到鹹水而不是淡水。這時北越空軍神秘的Tomb飛行員駕駛的MiG-17卻迎面而至,立刻射出一陣37公釐的霹靂雷火彈。Tomb是北越神秘的飛行員,真實身份至今仍然未被確認,手下傳說的十數架冤魂也未被證實,但今日一戰,可看出其功力的確已有十足的火喉。 但康寧漢也不是好惹的,話說Tomb的第一發未中,待雙方身形錯過後(海軍的F-4J並未配備機砲,而當時麻雀飛彈的發射作業很久,所以F-4J無對頭攻擊能力),康寧漢立刻拉高佔位。因為MiG-17的能量有限,垂直纏鬥需要精確控制能量,不是農工飛行員所能進行的,所以F-4拉高能夠擺脫對手並佔得優勢。 那知對手居然也同時拉高,高手過招,一招便知分曉,康寧漢知道今日一戰已經不能善了。但對手不知道的是,康寧漢絕情刀法已有十足火候,今天為了擊落兩名對手,油箱即將耗盡,在殺氣正幟,糧食耗盡,又碰到一位百年難得一見的高手,在被逼到絕境的情況下,絕情真氣逆走全身筋脈,當場功力突破十二成。 雙方進行Head-to-Head的垂直剪式動作,康寧漢發現對手也跟著拉高後,點燃後燃器,想要佔到高位,但MiG-17的低速加上機動性,使它落在下方,當場一輪砲彈打給佔在高位的康寧漢。 這裡要解釋一下垂直剪式拉丁舞,這是最消耗能量的拉丁舞。為什麼呢?因為拉高時重力會消耗動能,轉彎時阻力會消耗動能,因此垂直剪式消耗能量最快,是一種高階的能量戰術考題。一般來說,有兩種飛機會在這種情況佔優勢,一種是能量很多,不怕消耗的戰機,一種是忍辱負重,在低速還能動作的戰機。 康寧漢的F-4J是前者,而MiG-17正是後者。所以在第一輪的交叉中,MiG-17能夠切到後方。但康寧漢拼死點燃後燃器,使得他這時有比較多的能量可以使用,他拉過頂端後,讓機首略微下傾以維持能量,一方面注意對手的動態。由於這一輪雙方拉高了近8000呎,MiG-17的能量消耗殆盡,轉身俯衝以恢復能量。康寧漢立刻扭身瞄準對手,但MiG-17也不是好惹,硬拼全身真氣,雙方又是交會而過。 這時康寧漢點燃後燃器,再度爬升,MiG-17也同樣跟上,雙方略喘口氣之後又回到垂直剪式。這時雙方再度交會,但角度太大,沒有開火。康寧漢眼看能量無法硬扭轉局勢,反其道而行,拉油門,開減速板,F-4硬是減速讓MiG-17反而繞到前方去。康寧漢點燃後燃器,阻止能量消耗,用接近失速的速度要瞄準對手,但MiG-17藉著優異的低速機動性還是能夠翻轉回來,阻止康寧漢得到射擊位置。這時康寧漢一口真氣換不過來,短暫失速一陣子,讓機頭略微下降,無法咬住對手。 但MiG-17的真氣早已用盡,作勢衝過來之後,沒有轉身攻擊,反而趁勢拉桿俯衝,準備遠離。這讓硬撐真氣的康寧漢終於拉開距離,轉身對他射出一枚奪命追魂鏢,了結了對手的性命。成為美國越戰後第一位空戰王牌,也是第一位飛彈王牌(但他回程時被SAM擊中,終究還是跳傘逃生,所幸海軍及時把他送上艦船)。 垂直奪命剪刀腳,乃是近身寢技中最難的一種。因為你要同時注意高度、角度的變化,掌握3D的相對位置,以及自己的能量。而這場比試中,可以看到MiG-17善用低速的運動性能多次逼迫F-4,F-4則善用能量優勢阻止對手攻擊,並巧妙利用高攻角賤招減速來扭轉局勢,實是充分發揮了垂直奪命剪刀腳的特色。 小湯,不要睡覺!搞不好你以後也會跟他一樣,遇到多名對手圍攻,在連番纏鬥之後,真氣畢竟耗竭,這時就可以考慮康寧漢學長的絕招,在關鍵時刻來個減速逆轉,或許可以起死回生。但我們來回顧這場戰鬥,難道勝者就是為王,敗者就是為寇嗎? 不盡然!在這場戰鬥中,MiG-17總共開火三次而沒有擊中目標,雖說三次都是在大角度或高接近率的情況開火,命中率本來就低,但37公釐機砲的射速太低也要負更大責任。MiG-17若是配備六管旋轉機砲,或是歐洲雙管高速機砲,豈能讓康寧漢連續閃過三次! 故Tomb同學的失敗,武器裝備的落後實在要付最大責任。但沒有機砲的F-4J,也才會讓對手先發制人,一開始便落居劣勢。故善用裝備的優勢,留意裝備的劣勢仍是考試致勝的關鍵。 阿諾!還睡!....算了,情報員大概也沒什麼空戰的機會。但我們回到那場Harrier與F-14的纏鬥,我們可以發現什麼共通點?沒錯,正是同樣在施展連續的奪命剪刀腳之後,在對手真氣將盡之際,逆施真氣,迅速轉向而佔據對手的死位。逆施真氣的高攻角賤招,如果使用時機準確,在這種真氣消耗戰中便可以奇襲勝過對手。但反過來說,如果時機沒抓準,便徒然消耗自己能量,讓對手有可趁之機。 但如果沒有剪刀腳,逆施真氣這招還有效嗎?我們要知道,真氣硬拼的能量戰法,是機砲空戰的產物。因為機砲射擊的死位很小,又要角度小,又要接近率低,所以碰到對手的時候,只要死命地向對方轉,就可以阻止他射擊。連續施展就可能變成奪命剪刀腳,但如果沒有注意自己的能量,最後真氣消耗殆盡,對手就反而可以拉開距離佔位,而對著真氣耗盡,變成石頭的你進行攻擊。 但如果你的武器可使用的死位大呢?事實上,在美國改以飛彈為主後,就很少看到奪命剪刀腳。因為飛彈有最短射擊距離限制,雙方硬轉的結果是誰都不能射,不像機砲還可以在每次交會的時候試著打些幸運彈。而到了第四代空戰,飛彈可以對頭攻擊的時候,雙方第一次面向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個嗝屁,很少有機會進入第二圈了。 尤其是第五代IR飛彈,射擊死位幾乎全身皆是,雙方接近率再高,角度再大,用頭盔瞄準就可以射擊,這時朝向對手轉彎幾乎是自殺行為,進入奪命剪刀腳的機會就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不管是後空翻,還是原地盤旋,在機砲當道的時代都有它的優勢,正如同當年F-4的高攻角賤招一樣。但現代戰機的真氣幾乎不會耗竭,要迫使對手進入失速死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加上武器先進,接戰範圍大增,高手交會,一兩招便可分出勝負,則空留一些低速時才能發揮的動作,也只能當作航空展的表演特技了。(喝茶) |
FAF 於 2004/01/05 02: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難怪flak前輩說小弟會被電,原來是我搞錯天上飛和海上游的了<(_ _)> |
cobrachen 於 2004/01/05 10:2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一點看法: 能量運動理論是一個飛機在各種情況下的可以使用的能量加以量化成為能夠計算和反覆驗證的模式,但是這是個數學的計算,無法以人腦去進行,他的重要性是配合以AAS延續下來的戰術教範的增修版,告訴飛行員應該如何維持較佳的能量以應付敵人的動作。JB自己也認為當初以速度和方向作為描述並不是很好。因此把能量運動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加以比較是的確看不出F-4在空戰當中有什麼機會取得優勢,因為這些數據表示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區別,真正的差異是在空戰當中雙方的每一個動作,而誰會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讓對方得以更進,下一步該怎麼作,那是AAS的範疇。 也可以說能量運動理論是輔佐AAS進階版增強飛行員避免犯錯以及找出機會的能力。 能量運動理論在成形的過程當中考慮過很多因子,最後沒有因子可以預測滾轉率可能也是因為滾轉本身和飛機的能量消耗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也不直接。純滾轉的動作只是在飛機軸線上產生一個轉動,不會改變高度和速度,也不會改變阻力(一般無特殊氣流的情況下),滾轉往往伴隨其他的動作而產生迴轉等等的變換平面的運動,但是,這已經不是滾轉,個人的看法是因為滾轉和能量的消耗與運用關係不大,因此也不會在運動理論中出現。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人的想法,可能有錯誤。 JB也提到過去的空戰往往有最後一招,那就是把自己的能量瞬間釋放掉,讓在後面緊追不捨的對手殺到前面去,以扭轉敵我雙方的主從地位,JB建立自己的40秒JB的過程當中也使用過很多這種招數,這種招數不在能量運動理論裡面也是因為那是最後一招,JB提到這一招如果還不行,那就無計可施了。這種招數違反能量運動理論在當時是正確的,可是在LWF計劃當中,JB也提到只要當飛機的能量補充效率大的一個程度,這種招數就可以反覆使用,既然可以反覆使用,那麼飛機也就能夠在釋放之後快速補充,重回高能量的狀態下,基本上,這也就不是違反能量運動理論了。 而一些奇特的招數因飛機而異,能量運動力論無法預測或是告知也是應該的,畢竟只有五個參數統一化的模式,自然會有眾多的例外發生,然而,這些因飛機而異的招數無法互用,譬如F-4的招數在F-5上面很可能作不出來,那麼這些招數該是例外也就不是那麼的意外了。戰術還是要以AAS的進階版為軸心,配合能量運動理論的輔佐加上特例。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諸如眼鏡蛇這一類的動作,其實也就是快速釋放能量之後,試圖改變敵我雙方的地位,接著快速補充能量以追擊敵人,但是現在看到的諸多情況是進入深失速之後飛機只能維持,而非大幅的改變姿態,這代表的是在這一個發展上面,還需要向量噴嘴和前翼的共同輔助,才能讓整個釋放-回覆的戰術如期的施展。 |
flak 於 2004/01/05 11:3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那就是把自己的能量瞬間釋放掉,讓在後面緊追不捨的對手殺到前面去,以扭轉敵我雙方的主從地位 這點沒錯,但問題是,對手要先「緊追不捨」,才會「殺到前面去」。 這是因為對手發射武器的角度、距離與接近率的限制,讓他必須佔到後面還不夠,必須進到一個小空間中。所以這緊追的過程,其實是「進入這個空間」的過程。一旦「進入這個空間」的過程完成,則武器已經發射,考試已經結束。 所以這last ditch的前提是有「發射武器的限制」。如果發射武器的限制加大、或限制有所改變,則都可能破壞「進入空間」的過程,則都可能不會緊追不捨。例如發射響尾蛇飛彈有最短距離限制,適合機砲射擊的短距離反而對敵機是安全的,因為飛彈射不出去。所以使用響尾蛇飛彈的人就會改試圖進入一個距離比較遠的空間,但是飛彈發射前的追瞄時間短,所以這個空間待得很短暫,如何會發射緊追不捨的狀況呢?(就算是緊追不捨,通常也是距離比較遠的緊追不捨,所以這時迅速減速的過程,未必會讓對手超到前面去) 所以last ditch在機砲空戰時代很常見,但70年代後卻逐漸消失。這不是因為學生變笨了,而是考題型態已經變了。 |
cobrachen 於 2004/01/05 11:5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必須進到一個小空間中。所以這緊追的過程,其實是「進入這個空間」的過程。 你這裡所說的小空間是指佔位之後讓武器得以開始標定目標的空間,還是讓武器可以發射的Wndow? >所以使用響尾蛇飛彈的人就會改試圖進入一個距離比較遠的空間, 這一點沒有錯,不過在改變空間的過程當中也就可能離開先前想要進入的空間,因此整個進入空間的過程又要重新來過,就像是JB的Roll to the Outside,由他學生之一的空戰過程,他可以拉開雙方的距離,重新取得空間以進行飛彈追瞄的動作,可是在這個動作過程當中,先前的試圖進入空間的過程也就中斷,在當時敵我雙方的運動力和現在機種又不太一樣,以現在的機種來講,拉開距離的過程當中也很有可能讓目標有機會進行另外的動作而發生主從易位或者是雙方僵持不下。 緊追不捨只是一個形容,以現在的空戰模式來說,這個緊追不捨的距離和空間的差異會有很大的不同,最後招數也多半不是讓敵機跑到前面,因為敵機很可能根本不在後面,而是在高偏角的方向上,不過我想意義上應該是差不多。 |
flak 於 2004/01/05 12:2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你這裡所說的小空間是指佔位之後讓武器得以開始標定目標的空間,還是讓武器可以發射的Wndow? 這兩個意思應該都有吧。以機砲為例,機砲瞄準的時候是要以lead的角度,但飛行員在追咬的過程卻是Lag的角度,所以他要先進入Lag可咬的空間再轉換到Lead,適合的空間是一個比較小的空間,但卻要待比較久。而飛彈射控只要Lag的角度就可以了,適合的空間就大得多,待的時間也短。 不過在改變空間的過程當中也就可能離開先前想要進入的空間,因此整個進入空間的過程又要重新來過 沒錯,我並不是說現代空戰就沒有防守的動作。而防守的動作就是阻止對方進入攻擊空間。以BVR空戰為例,進入都卜勒盲區、側轉...都是破壞對手進入射擊空間的企圖,或是讓預定進入的射擊空間蒸發。 但這些都不會用到高攻角或迅速削減能量的Last ditch,原因就在於對手的空間太大,你在小空間作的動作不足以破壞對手的空間,或是對手可以很容易轉換到下一個空間,而你也無法取得新的空間。 尤其是,逆施真氣的最後一步,在機砲空戰中不但會讓「緊」「跟」的對手超前,而且會破壞它的前置量。但這前提不只是對手必須跟得緊,而且也是他必須瞄準你的前方,所以你的減速正好「拉出」他想要你進入的空間。但對於飛彈而言,在終端導引階段是比例導航,等於是Lag角度,他要你進入的空間就是你現在或後方位置,你突然減速的動作,就是讓它撞上你。戰機飛行員不喜歡撞到你,所以會閃你,但飛彈巴不得撞到你。 以上說明是以現代包絡線較大的空對空飛彈為例子,對於早期包絡線較小的飛彈可能會有特別的限制而不適用。 |
flak 於 2004/01/05 12:4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空軍的空戰動作還是以BFM出發,而BFM也還是以機砲為基本教材。 這原因是,雖然飛彈可以先發射,但飛彈不中的話,就要順勢進入機砲的攻擊空間,以求殲滅。 但現代飛彈的命中率大幅提高,射程的拉長使其空間變大,使得你射擊的點距離機砲的空間可能有一段不小的距離,這造成兩個情況。 1.由於飛彈容易命中,沒必要進入機砲的射擊點 2.由於飛彈發射點與機砲射擊點的距離太遠,如果對手閃掉飛彈的話,就表示你也來不及進入機砲的射擊點。 所以在飛彈射擊率與使用率大幅提高之後,機砲的BFM動作仍有保險的必要性,但實際上是越來越少發生。更別提號稱「目光殺人」的HMS/HMD,加上號稱無射擊角度限制,新一代攻擊空間超大的IRAAM,大家見面一打招呼就各奔東西了,更不會進入機砲射擊的小空間。 最後再補充證明的的是,飛彈閃躲的Last ditch與機砲有什麼不同。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名美軍飛行員面對SAM來襲時,作了數個大角度轉彎動作仍然不能擺脫,這時他準備採取Last ditch,而他的準備動作是:點後燃器,因為他要加速到Corner Speed,而不是減速到Stall Speed。兩者之間,實有巨大的差別。 |
TTSO 於 2004/01/05 16:1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一陣子在WW2OL跑去飛Spit,發現那些被我用109擊落的Spit都是白痴 (低能量消耗、高能量回復的Spit居然會被爬升率/高速操控較好、能量維持卻很爛的109玩到死,這簡直是白痴..) 最近回到軸心飛109.. 卻遇到幾個很厲害的Spit飛行員,發現武器使用的能力可能比ACM能力還重要.. 一個例子: 結果他居然在機槍有效射程的極限處瞬間帶桿,然後Snapshot.. 一陣機槍從下方把我的引擎打爆.. 回到飛彈上:
|
FLY Wen 於 2004/01/05 18:4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flak前輩: 請問Fighter Combat一書哪邊可以買到或參閱? 謝謝 |
flak 於 2004/01/05 19: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Amazon就有,找Fighter Combat: Tactics and Maneuvering 不過,這書出蠻久的,也沒有改過版,可以直接買二手書,參考http://dogbert.abebooks.com/servlet/BookSearchPL(不過價差不大) |
flak 於 2004/01/10 15:0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希臘訂購MICA與阿帕契長程型 希臘的M2000-5 Mk II原本的主要武器是AM39飛魚飛彈。 另外希臘空軍已經採購DWS-39反跑道武器,所以應該不會再買中程型阿帕契 由於希臘購買了AMRAAM,所以同時操作兩種主動AAM(飛彈標準化真是全面失敗,以後買飛機還是跟買Notebook一樣,要連可用的配備一起考慮)。 這批MICA據報導也有IR型,由於希臘之前也購買了IRIS-T,所以希臘將成為第五代IR AAM蒐集最多牌子的國家。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0 17:1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現在就看希臘會不會落實採購颱風戰機的承諾,順便把Meteor AAM給抱回家..........。 如此一來,2010年以後的希臘空軍: BVRAAM: IIRAAM: 真是西方世界空對空飛彈大觀園啊..................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1 03:4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airpower.at/ 點選頁頂的FAQ小標題, 內有歐洲戰機公司在奧地利替颱風戰機宣傳的文獻, 不過內容是德文, 有興趣者請自行用翻譯網站翻譯................... 腿短怎麼辦????最佳選擇:和腿更短的傢伙擺在一起比較; 在該文中, 歐洲戰機公司居然把颱風拿來和奧地利空軍現役的龍式戰機進行性能比較............真是沒出息到最高點......... 戰機型號: EF-2000A颱風 / J-35龍式機 水平飛行極速: Mach 2 / Mach 1.43 0.9 --> 1.2M: 40 sec / 240 sec 0.9 --> 1.4M: 62 sec / 360 sec FL300/FL200最大耐g限: 9g/9g / 6g/7g FL300轉彎機動不掉速g上限(?): 5g / 2g (原文: Kurvenflug in FL 300 ohne Geschwindigkeitsverlust - maximales Lastvielfaches) 初始爬升率: 57,620英尺/分 / 26,000英尺/分 地面 --> 三萬呎: 86 sec / 180 sec 攔截作戰: (以上性能應為在標準空戰構形下所獲致.............) |
flak 於 2004/01/11 23:1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期IAPR介紹希臘空軍的現代化 上次介紹過希臘空軍採用的M-2000-5,這期介紹了希臘另兩個第四代戰機的Service Pack版:F-4與F-16。 希臘目前有三個中隊的F-4E,1997年原本選擇德國的賓士公司為其升級,但後來改由EADS接手。原本這個升級案還有Boeing與IAI參與競標,但在土耳其威脅取消F-4的升級計畫後,IAI就不敢玩了(兩邊賣錢,猶太人真是有種!),EADS則根據德國空軍的升級計畫(APG-65+AMRAAM)提出的計畫案,擊敗了Boeing的提案。 除了APG-65Y與AMRAAM外,為了方便與土耳其的F-4廝殺,希臘的F-4E還配備了IRIS-T、Litening莢艙、AFDS(由DWS-39衍生的反裝甲型,使用BLU-108/B次彈械)。原本還要購買AGM-130,但因為價格問題取消。 另外,希臘在2000年訂購了50架F-16 Block 52+,擁有以下新配備: |
EFA 於 2004/01/12 00:1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關於能量空戰.小弟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各位.為了避免造成板務的負擔.就沿用這個有討論到能量空戰的討論串吧!希望各位不會介意 http://211.78.82.202/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13&start;=60&show;=0(尖端科技討論板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LUZE大寫出了一些概念 根據Toga大在該板中他自己整理出來的文獻中.F/A-22的海平面爬升率與Su-35一樣是每秒350公尺 這就很奇怪了.今天雖然不知道F/A-22的升阻比.但是就能量空戰的觀點來說.有越大推重比的戰機會有更好的能量補充的優勢.也就是說.在恢復速度跟高度這兩大能量上會有更好的優勢 而且F/A-22的翼負荷乃當代最低者.雖然依照LUZE考慮機身升力後的Su-27翼負荷會比F/A-22照普通定義算出的275Kg/m2還低.但是F/A-22機身想必也有升力.所以應該還是F/A-22比較低 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air/su27-1.htm(LUZE大在軍武狂人夢的文章) 翼負荷會影響到海平面爬升率.推重比也會直接影響到.今天只差阻力這一項因素.但是今天沒有關於F/A-22的升阻比 但是不管是推重比還是翼負荷.能量空戰的成果都會直接反應在加速性以及爬升率上這兩個關乎能量的要件 LUZE大雖然在尖端科技的討論板上說F/A-22具有推重比上的壓倒性優勢.但是若是從海平面爬升率來看.似乎並沒有比Su-35好多少.那是否意味著F/A-22的能量優勢與Su-35差不多?或是F/A-22的升阻比極低? PS:如果單看升阻比.應該可以從加速性看出.F/A-22可以在30秒內自200kts加速至1馬赫.但是今天偏偏又缺Su-35的加速性..... PS2:該文中LUZE大提到了單位面積的推力.請問一下那個的定義是什麼?會造成哪些飛行性能的影響?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2 00: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AFM EF-2000特刊購得閱畢, 就一本免費特刊而言, 還不壞............ 一些有關EF-2000的新消息: A. CAPTOR雷達: 未來CAPTOR雷達預定將透過AMSAR科技研發計劃升級成為AESA雷達, 月刊第十九頁上刊載一幅AMSAR雷達模型, 在下窮極無聊地計算其天線上的黃色陣列單元後, 發現其上有944個陣列單元.......不知有無意義............p
目前PIRATE IRST可以提供足夠資訊, 引導最適合當時情況所需的飛彈進行單一目標攻擊, 未來PIRATE還將進一步強化功能:
RWR: 位於兩翼翼端夾艙, 據稱其不但可以全方位定位敵方雷達波來向, 甚至還能透過分析比對訊號特徵來辨別該雷達之型號與來將何人. MAW: 目前的MAW為環場主動式都卜勒雷達預警裝置, 可以追蹤來襲雷達導引或IR導引飛彈並迅速擊發干擾絲與火焰彈系統, 未來可能進一步加裝紫外線感測器以強化對遠方飛彈高熱噴射訊號的預警能耐. 在軟殺反制方面, EF-2000的電子反制號稱可以對抗現今所有形式的雷達系統, 包括連續波, 脈衝-脈衝都卜勒等等
目前改良的主要目標在將引擎熱段的壽命從1600小時提昇至2000小時 (引擎總體使用壽命則預定為六千小時), 並提高引擎On wing時間約25% 左右 目前EJ-200引擎正常操作下的最大軍推為13,500磅, 後燃推力為20,250磅, 但是在以減損壽命為代價之下, 最大軍推可以提高至15,525磅 (1.5馬赫級超巡潛力說之由來??), 後燃推力則可略增至21,265磅; 透過小規模改良, 其在戰機mid-envelope操作時的推力提昇可能可高達20~22%. 進一步發展的EJ-2XX引擎系列, 其最大後燃推力可望提昇至23,155磅, 至於更長遠的未來則寄望透過引擎大改使推力進一步提昇至27,000磅級; 如果發展順利的話, 這些推力升級版本最快可望在2005~2010年之間進入實用化階段..............
* 歐洲戰機最大武裝外載量: 7,500公斤 * METEOR BVRAAM: 重量185公斤以內, 最大有效射程超過一百公里, 飛行時速範圍2.5至4 Mach+, 有效攔截高度範圍自海平面至高度八萬兩千英呎 (約兩萬五千公尺) * ASRAAM: 重量87公斤, 最高飛行時速3.5 Mach+, 最大有效射程約25公里級 * KEPD350陸攻巡航飛彈: * STORM SHADOW陸攻巡航飛彈: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2 00:2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另外回答樓上問題: 1. 有關F/A-22的真實海平面爬昇性能, 至今仍是機密, 350M/SEC是距今約七年前某大陸軍武文獻的猜測數字. 2. 爬昇能力的高低除了看推重比外, 還得看機體阻力等因素, LUZE聲稱的SU-35海平面上升率350M/SEC一級,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空機無外載下的表現, 在標準空戰配備下, 其海平面上升率數字便會下降 (好像是會降到275M/SEC左右) 簡而言之, 拿沒有實際驗證的性能數據在條件相當的前提下進行比較, 任何結果都近乎無意義. |
EFA 於 2004/01/12 00:4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有關F/A-22的真實海平面爬昇性能, 至今仍是機密, 350M/SEC是距今約七年前某大陸軍武文獻的猜測數字
不過.請問一下Toga前輩.關於歐洲那一票新戰機的相關數據文獻.可信度如何呢?
http://211.78.82.202/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103&start;=0&show;=0 在他的蘇凱大典中提到的350m/sec爬升率是以正常起飛重的掛載下進行...(這數據很可怕....)
|
toga 於 2004/01/12 09:5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在他的蘇凱大典中提到的350m/sec爬升率是以正常起飛重的掛載下進行...(這數據很可怕....) A: 閣下不妨到google網站上查詢.............海平面爬升率本來就是一個各家說法歧異度最大的性能數據, Mig-29過去同樣也有海平面爬升率350m/sec之說, F-16的海平面爬升率之說更是從210m/sec至360m/sec都有. |
toga 於 2004/01/12 10:0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哦......原來問題的癥結在這....直到今天.關於F/A-22的文獻資料似乎很少吼? a:賴以威震四方的國寶級武器系統, 自是不能輕易拋頭露面 至今猛禽戰機比較確實可信的性能數據資料, 只有:”空戰超音速巡航時速:1.68馬赫(或是八成軍推既達1.5馬赫), 以及正常操作攻角範圍限度:”負六十度至正六十度間” 不過.請問一下Toga前輩.關於歐洲那一票新戰機的相關數據文獻.可信度如何呢?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2 11:5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來自歐洲的消息,阿信機...不......現在應該改名為山田西南機了,又將遭受最新一波的不幸.... 繼老英立場鬆動之後,原本就是歐洲山田西南機計劃中最大搗蛋者∼老德自然也不甘人後,出了狀況: ”德國打算大規模刪減軍費開支,在未來十二年內刪減兩百七十億歐元的軍費開支,而史上第一不幸的歐洲山田西南機自然當仁不讓,率先遭殃;有消息指出,德國空軍最終購買的山田西南機數量可能會少於一百架........” 義大利與西班牙方面也出現不穩現象,據說目前義大利正在探討租用更多二手F-16的可能性,而西班牙則在研究引進RAFALE的可行性. EADS集團開始對此一計畫是否還能推動得下去,深感憂心........ |
TTSO 於 2004/01/12 21:2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歐洲四代半資料比較可信的主要原因:因為要賣呀... 資料不扔出來誰知道性能到底長啥樣,不知道性能長啥樣就更別提想賣給別人了 F-22會拿出來賣嗎?等到USAF開始配發萬用無人飛行烏賊後就有可能了...:p 同理,F-35 LRIP後的性能數據應該很快就會變得很詳盡,而且就算現在連LRIP都還沒有,資料已經快比F-22多了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3 10:3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本月號的AIR INTERNATIONAL月刊介紹俄羅斯對現役側衛家族的升級改良計畫-Su-27SM計畫 1. 改良計畫由蘇霍伊設計局與KnAAPO集團為主要負責承包商,最終目標是使側衛戰機能在俄羅斯空軍中持續服役至至少2032年以後;目前初步升級計畫是以售予中國的Su-30MKK(2000~2003年間交貨七十六架)為藍本基礎,部分系統性能更形擴充而來. 2. 航電系統:原先的類比機械儀表被兩大(7*5英吋)一小(文中未提及其尺寸大小,不過看圖片所示,其螢幕面積約略為前者的1/3左右)的俄製MFI-9 LCD所取代,和售給中國的SU-30MKK不同,SU-27SM上的類比機械儀表已經全面降極為緊急備分之用.此外,SU-27SM也換裝全新的SILS-27 HUD,A737 GPS導航系統,以及新型的通訊系統,飛控系統亦由原先的類比線傳+機械備分升級為全權數位無憂慮線傳飛控系統. 3. 火控雷達:目前採用的是自N001升級而來的N001V,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俄最近賣給中國的二十八架SU-30MKK2,用的則是N001V的外銷性能降級版:N001VEP,據說老俄保留相當程度的敏感技術不傳. 4. 可使用的新武器: 5. AL-31F發動機性能提升計畫: 賽留特集團的引擎提升方案乃公司自費發展,目前俄羅斯空軍與蘇愷集團所出資支持的提升方案則為土星集團所提出者;土星集團之方案為換裝新型turbine,其效率由目前的0.86~0.87提升至0.92~0.93,如此一來有兩種選擇:一是引擎推力提升至31,437Ib,二是維持原有推力,但是引擎操作壽命延長兩倍半. 在TVC方面,一種由賽留特與KLIMOV集團合作研發,可全向式偏折十六度的Klivt軸對稱向量噴嘴,目前已完成四百小時以上的地面測試. 6. 俄羅斯的國民五代機計畫目前代號為“T-50"(??),其原型機機體部分預定2006~2007年便可正式出場亮相,然而其相關新型航電/發動機/武器則估計得等到2012~2015年間方能陸續備妥上機,故在此之前,國民五代機原型機將有相當一段時日使用SU-27SM的航電與動力系統. |
flak 於 2004/01/13 11:3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蘇凱在國外 蘇凱在俄國 KnAAPO的魔戒之旅:Su-27M→本土化→Su-27SMK→Su-30KI→Su-30MKK→出口轉內銷→Su-27SM IAIA的魔多併吞世界之旅則是:Su-27M+Su-30K→進口內裝版→Su-30MKI→出口轉內銷,產官學改良版→Su-30KN→被Su-27SM幹掉 KnAAPO的共通點是都使用原始的N001雷達一改再改 IAPA則使用過較多先進科技,包括法國與以色列的印度版,以及回銷國內時的產官學改良版。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4 20:1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德國方面後續傳來的消息:這一波的裁軍對象將以關閉一百個軍事基地與陸軍規模裁減為主要手段,颱風戰機的量產計畫並未生變,德國空軍的採購架數目標”暫時”還是維持一百八十架不變.... |
toga 於 2004/01/16 12:4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為了天地猛禽的萬世霸業.........裝龜孫吧!!天主的座騎................ http://tw.club.yahoo.com/clubs/AEON--ARMY--2/ 據美國《每日防衛》報導,由於經費問題,美國空軍官員正計劃停止生產用於2005財政年度升級F-15空優戰鬥機的防衛系統。 F-15戰機幾十年來一直採用內部干擾管理系統,美空軍不斷對其進行升級以確保對抗工作在多種頻率的飛彈威脅。然而,美空軍在一份預算更改提案中建議取消對F-15的升級計劃,以便為更急需的採購計畫項目留出經費。美國國防部審計官員在去年12月24日簽署的第703R2號計畫項目預算決定中同意了該項提議。 美國國防部認為,終止F-15升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將分別在2005財年和未來幾年的防務計劃中省出1850萬美元和1億美元;其二是,透過加大現有戰鬥機與新型戰機的性能差距,增加購買F/A-22的急迫性。ALE-55拖曳誘餌是美海軍綜合防護干擾系統的關鍵組件,它將在F/A-18E/F上使用。美國空軍曾計劃將其應用到B-1B和F-15系列上,但缺乏經費而未能實現,美空軍計劃在一些特殊的C-130上使用該系統。 |
1010 於 2004/01/16 16:3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關於“歐洲戰機”(Eruofighter)采購的計劃,有多種不相同的說法,不過事情無風不起浪,如此昂貴而未經考驗的戰機,前景應屬不佳...... “德國之聲”的報導:http://www.dw-world.de/chinese/0,3367,1849_A_1090138_1_A,00.html ==================== 兩天前,德國國防部長施特魯克還提到國防部與廠方的合同,他還說,跟其它領域不同,歐洲戰機的購買將不受節約計劃的影響。但顯然在幕後早已開始了相反內容的談判。 據“柏林日報”報導,歐洲這項業務的合同夥伴之間正在就2010年至2014年間的第三批購買計劃緊張地談判,目標是大大削減訂量......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8 01:3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山田西南機的演進史: 1970: 1972: 1975∼1979: 1979∼1981: 1981∼1982: 1983∼1986: 1985∼1991: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8 03:3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986∼1992: #1986年,EUROFIGHTER GmbH成立,當時各國預定戰機採購數與工作分擔比例分別為:英國250架/33%,德國250架/33%,義大利165架/21%,西班牙100架/13%.同年EUROJET GmbH也成立,發展提供EJ-200發動機作為歐洲戰機的動力源. #1987年,NETMA(NATO EUROFIGHTER and TORNADO MANAGEMENT AGENCY)以及ESR(D) (European Staff Requirement Development)成立,雷達低可視度/匿蹤性能於此時開始受到重視. #1988年,機體與引擎設計發展合約確定. #1990年,ECR-90雷達擊敗AN/APG-65勝出,成為歐洲戰機計畫的火控雷達. #1992年,DASS整合電戰系統研發計畫正式展開.
1994∼1997: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8 03:4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目前各國預定採購計劃: 英國: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奧地利:第二批次型18架。 |
RAIN 於 2004/01/18 04:4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想請問各位前輩一個問題...就是F22的機鼻不是有一根天線嗎?...為啥我今天看全球防衛雜誌時..有的圖片名有天線阿....有天線和沒天線有啥差別ㄋㄟ....???....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1/18 23:4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本期AFM月刊介紹英國皇家空軍的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一架長期蒙受不公平批判,又被英國佬莫名其妙的思維給糟蹋的傑作機。 1. 長期以來,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因為笨重狼坑,機動性能不及老美的Teen家族(F-14~F-18)而倍受外界批判挖苦,然而其原始作戰目的是用於快速遠程攔截獵殺前蘇聯的重型戰鬥轟炸機與轟炸機群,而非與敵人戰機狗咬狗,因此這樣的批判未免有失公道。 2. 事實上,拜可變翼設計之賜,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在低空的機動性並不差,在海平面高度的最高時速高達八百節,是現今世界上低空飛行速度最快的防空攔截機;不過其運動性能最佳的高度範圍為一萬五千英呎至兩萬五千英呎之間,一旦超過此以高度範圍,便有推力不足得時常開後燃器的問題。 3. 其所搭載的雷達:獵狐者,式一款整體性能不輸AN/APG-63的長程火控雷達,然而其發展並不順利,種種毛病使其研發時程拖延將近四年,預算也超出60%,還使得最初服役的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有一段時間是在機鼻裡裝著鉛塊而非雷達起飛...............(想當年海龍級必須以鉛塊才能下潛之子虛烏有的傳聞而在台灣鬧得雞飛狗跳,真是太少見多怪,定力不足了,看看人家大英皇朝,載著鉛塊起飛還不是照樣處變不驚..............P) 4. 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最初使用的主戰BVRAAM是天閃半主動AAM:一款以AIM-7E2麻雀飛彈換裝英製半主動雷達尋標器而成的混血品,據說其追蹤鎖定能力與電子反反制能力遠優於原來的麻雀;英國原本打算以天閃飛彈二代:最大有效射程八十公里級的主動天閃飛彈作為後繼者,但後來決定自美引進AIM-120,然而隨後決定直接以當時發展尚稱一凡風順的歐洲戰機取代,因此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加裝AIM-120的計劃於1992年取消。 5. 然而沒多久之後,歐洲戰機之發展開始風風雨雨,坎坷難行,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預定功成身退的時間被迫推遲至少十年,只好進行多項升級計劃以因應時代需要;1994年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加裝戰術資料鏈,根據皇家空軍飛官的說法,這是自鉛塊換成雷達之後,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最大的性能躍升突破,成為當今世上SA最佳的機種,配合上適當的戰術,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足以擊敗任何時下現役先進戰機(據信靠著資料鏈之助,掛著天閃飛彈的英國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中隊曾有殺得掛著AIM-120的德國F-4幽靈機中隊大敗虧輸的紀錄).....................................未完待續 |
cobrachen 於 2004/01/18 23:4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據說其追蹤鎖定能力與電子反反制能力遠優於原來的麻雀 因為天閃改用單脈衝尋標器,因此效果叫好,抗干擾能力也較佳。 |
SK2 於 2004/01/18 23:5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還使得最初服役的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 those are Tornado F2 |
toga 於 2004/01/19 12:4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6. 到了1997年,因為FA-2海獵鷹之故,英國佬引進了AIM-120,並且決定”在必要狀況下,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也能雨露均霑這批AIM-120”,於是到了1999年,大部份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都接受了能發射AIM-120的升級改良;至2001~2002年間,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又換裝了AIM-132,配合上包括拖曳式誘餌在內的先進電戰系統升級計畫,今日的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宛若脫胎換骨,儼然有天下第一機之風範. 7. 然而這些光鮮只是表面,拜英國佬莫名其妙暗地偷工減料的升級改良計畫之賜,大大減損抹煞換裝上述新行頭的美意:使用AIM-120,但是英國佬居然不在戰機上加裝與飛彈間的資料鏈,使得自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發射的AIM-120無法進行中途二段資料更新,令其有效射程(某些資料顯示:使用中途二段資料更新功能的AIM-120,有效射程約是不使用者的1.5倍以上)與命中率大跌,而主其事的老英高官對此解釋是:”即使是擁有完整中途資料更新功能的AIM-120完全版,其遠程視距外攻擊能力依舊不夠可靠,根據老英牌電腦模擬,最佳最可靠的戰術是先用不完全美國佬製AIM-120將敵機逼得手忙腳亂之際,龍捲風F3防空攔截機趁機衝至AIM-132的有效射程範圍(25公里??)內,讓偉大的大不列顛製飛彈歡呼收割..........” 對於如此偉大的創見,身為優秀的飛官,自應無條件接受服從上級的英明解釋與領導,且更上一層樓的擴大解釋運用:何必讓美國佬的爛貨強佔苦勞???讓高雅的英國貨含淚播種兼歡心收割,勞苦功高兼備不是更好麼???於是乎,自從具備發射AIM-120能力後,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中隊每次出勤作戰用得照樣是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半主動天閃,一些消息甚至顯示:沒有中途二段資料更新功能的半調子AIM-120,視距外作戰能力還不如半主動天閃. 終於在2001年,英國佬被迫承認在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上使用AIM-120卻不加裝飛彈資料鏈,是白花銀子的超愚昧之舉,遂開始進行加裝飛彈資料鏈計劃,不過截至本文發表在AFM之日,尚未有任何加裝飛彈資料鏈的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正式服勤......................................未完待續 |
toga 於 2004/01/19 13:2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8. 連加裝使用AIM-132,也因為老英想省那幾文銀子,不在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使用頭盔顯示器,又沿用原先發射AIM-9L的類比式射控介面,結果使AIM-132在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上淪為腿比較長,速度比較快的響尾蛇,射後鎖定,越肩射擊等超凡性能都無從發揮,近戰纏鬥時駕駛員照樣得想方設法將機鼻指向敵機(對於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而言,這難度還不是普通的高..........),完全失去使用先進五代短程IIRAAM的意義,而省下的銀子卻微不足道. 9. 科索夫戰事結束後,英國佬發現:”和老美相較,歐洲各國空軍的SEAD能力是嚴重地不足與落後,如果不設法改善,未來即使是像科索夫這等低度區域衝突,歐盟都無法在不依賴老美的狀況下獨自介入.”更重要的是,美國空軍的未來發展越來越走匿蹤與無人的路線,使其對SEAD的未來發展很可能不再重視,如此一來,無法和老美一般先進,向來仰老美空軍SEAD鼻息的歐盟空軍可就麻煩大條矣,因此英國方面開始研究建立專業SEAD戰力的可能性,龍捲風F3防空攔截戰機因為電戰系統的電磁定位精度絕佳,是故雀屏中選,成為野鼬機載具;根據老英當時計畫,經過升級改良,使用英製ALARM反輻射飛彈(在某次戰役中,一個老美空軍耗費上百枚HARM,數天下來仍未摧毀的目標,被皇家空軍用六枚ALARM一夜給徹底收拾)的龍捲風EF3多功能戰機,將是世上最強的專業野鼬機,同時也將是皇家空軍最有價值的噴射戰機,一架完全板的EF3,將可在機腹下掛載AIM-120與ALARM各兩枚,左右機翼1000L副油箱各一具,ASRAAM各兩枚. 然而由於沒錢之故,老英的EF3計畫並非永久性換裝配備,目前的計畫經費只能再撐一年左右,之後如果沒錢續撐,則所有的EF3都將打回F3原型,英國佬也將再度創下引刀自宮的最新成就典範.....(完) |
Zenobia 於 2004/01/26 00:39 | |
AFM Feb. 2004 News | |
1. 根據網路消息與照片,雙座型殲十已於去年 12 月 26 日首飛。 2. JL-9/FTC-2000 山鷹已於去年 12 月 13 日首飛。 JL-9 使用翼展 27 呎 4 吋的雙三角翼,兩翼下共有四個掛點(機腹下另有一個掛點)。 JL-9 採用渦噴十三發動機,極速兩馬赫,最大升限為 16000 公尺(52500 英呎),航程 2500 公里(1350 海浬)。 3. JF-17/FC-1/Super-7 Thunder/梟龍總算經 CATIC 證實使用 RD93 發動機,雷達方面則還未定案,因為 FIAR 已經拿了錢研發 Grifo S7 雷達,但 2005 年才會完成。原型機有四架,一號機就是首飛那架,無航電,二號機為地面靜力測試機,三號機將加入一號機的飛試作業,四號機則將於 2005 年下旬搭載完整航電系統加入飛試行列,進行 SD-10 飛彈的整合作業。 4. 俄國的 EhKIP (Ehkologiya i Progress) 航空研究機構將與美國海軍共同研發「飛碟」(Flying Saucer)構型的 UAV 。 EhKIP 計劃中的飛碟載重量從 2.5 到 600 噸都有,美國海軍感興趣的構型將是能用於長程長滯空時間的偵察及監視載具。 |
toga 於 2004/01/26 03:3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近期Flight International消息:蘇凱集團計畫與米格集團共同合作, 以MIG-29改型競標印度Mig-21/23取代案 由於自家的LCA還得一段時日才能量產成軍, 印度空軍決定向外招標採購一批約125架的中小型戰鬥機, 用於部份汰換業已老朽不堪的龐大Mig-21/23機群; 目前競標者有:老法達梭的Mirage-2000-5MK2, 老俄米高揚的MIG-29SMT, 老美洛馬的F-16C/D, 以及老歐的JAS-39 GRIPEN; 由於共通性之故, 一般相信, 目前以前兩者獲選希望最為濃厚. 由於老印要求強調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將這批戰機生產完成並服役成軍, 因此米高揚有找蘇凱合作以加速生產, 進而提高獲選勝算之打算. 蘇凱集團先前曾提出以輕量化Su-35參與競標之方案, 然而Su-35無論再如何減重輕量化, 仍舊無法符合老印空軍全備起飛重量不得超過25噸之要求, 因而未能獲選入圍. |
toga 於 2004/01/27 23:4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英國未來空中加油機採購案結局出爐: 空中巴士集團獲勝
|
flak 於 2004/02/01 17:3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Russia shows solid progress in a variety of low-observable technologies www.jedonline.com Russian research into low-observable (LO) technology has remained largely secret, despit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emi-privatization of the aircraft industry. However, a newly published paper from the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ITAE) at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 Russi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Center’s conference on stealth, held in London in October 2003, shows that Russian researchers have made solid progress in key technologies for LO aircraft and have test-flown some technologies – such as the use of plasmas to protect targets from radar – that are not known to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West. In the paper, entitled Stealth Technology: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Problems, Russian stealth researchers claim to have reduced the head-on radar cross-section (RCS) of a Sukhoi (Moscow, Russia) Su-35 fighter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halving the range at which hostile radars can detect it. The research group has performed more than 100 hours of testing on a reduced-RCS Su-35. According to other reports, the ITAE has demonstrated similar technology on a MiG-21bis, and it has been offered to India as part of a MiG-21 upgrade package. Similar modifications have been made to Western aircraft (such as the Have Glass package developed for the F-16), 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y claim the same level of performance. Russian investigators certainly have the basic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apply stealth to aircraft. Some of the basic mathematical and optical theories that underlie stealth originated in Russia (such as Ufimtsev’s theory of edge diffraction), and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arly work on reducing the RCS of military vehicles was carried out by Russian warship designers. The Kirov-class battlecruisers – with a 22° tumblehome angle imposed on normally vertical bulkheads, screens, and skirts to shield high-RCS components from radar, along with extensive use of radar-absorbent material (RAM) – were remarkably stealthy despite their size. If you saw a big wake with nothing in front of it, British marine LO expert Peter Varnish has said, you knew you’d found the Kirov. There is also an LO strand in Russian aircraft design. The Tupolev (Moscow, Russia) Tu-160 Blackjack bomber is a reduced-signature design reminiscent of the B-1 Lancer. Sukhoi has designed a series of supersonic bombers with low-profile, highly blended configurations. In early 2000, Russian military leaders considered that a new, stealthy medium bomber would be the next major Russian military aircraft project, to replace the Tu-22M. Most current Russian military aircraft show little evidence of stealth in their design, but that is not surprising, given that they were defined in the early 1970s. The more recent MiG 1.42 and Sukhoi S-32 fighter prototypes were designed as details of US stealth projects became known and, thus, represent a compromise solution. They carry their primary weapons internally, and the Vympel R-77 missile – which corresponds to this generation of aircraft – is designed for internal carriage. However, they do not reflect features found on US designs, such as the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wing, tail, and inlet edges along a few common alignments. They look like aircraft in which aerodynamics dominate the basic shape, and materials are used to eliminate RCS hotspots – very much the same as the technology described in the ITAE paper.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the Su-35’s head-on RCS are the inlets, which the ITAE researchers call a huge problem. With a straight duct that provides direct visibility to the entire face of the engine compressor, the inlet might have been designed to advertise the fighter’s presence at the greatest possible range. (Lockheed stealth pioneer Alan Brown’s comment on straight ducts is that the energy comes romping out like a lighthouse beam.) The ITAE, though, has developed a high-performance, ferro-magnetic RAM for the compressor face and duct walls. The material has to be thin, because it cannot constrict airflow or impede the operation of anti-icing systems, and must withstand high-speed airflows and temperatures up to 200°C. The ITAE team has developed and tested coating materials which meet these standards. A layer of RAM between 0.7-mm and 1.4-mm thick is applied to the ducts, and a 0.5-mm coating is applied to the front stages of the low-pressure compressor, using a robotic spray system. The result is a reduction of 10-15 dB in the RCS contribution from the inlets – more than halving the RCS. Like the Have Glass F-16, the modified Su-35 also has a treated cockpit canopy that reflects radar waves. The ITAE has developed a plasma-deposition process to deposit alternating layers of metallic and polymer materials, creating a durable coating that blocks radio-frequency (RF) waves and does not trap solar heat in the cockpit. The plasma-coating process is carried out in a vacuum chamber by a robotic tool. The ITAE and its partners use plasma technology for applying ceramic coatings to the exhaust and afterburner. Multi-layer coatings formed from microparticles of dielectric, metal, o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re deposited by an arc-discharge plasma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Challenges include the need to keep the ceramic bonded to the metal structure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600°C to 1,200°C),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aterials have widely different thermal-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The coating materials also need to maintain constant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ace of widely varying temperatures. Researchers describe this problem as partially solved, and engines treated with ceramic RAM have already been flight-tested. Video at the conference also showed the use of hand-held sprays to apply RAM to R-27 air-to-air missiles. There is no point, researchers say, in reducing the RCS of the airframe unless the reflectivity of external weapons can be reduced as well. The ITAE has flight-tested a unique and exotic technology to mask the Su-35’s huge 35-inch radar antenna: the use of a low-temperature, plasma-controlled screen. The screen is mounted in front of the antenna and is transparent to radar when switched off; it may be similar to a plasma TV screen, comprising cells filled with neon or xenon gas, which is excited by an electrical current. (Video shows a clearly defined luminous panel in front of the antenna.) When activated, the screen absorbs some incoming radar energy and scatters the rest in safe directions, over all RF bands lower than the frequency of the plasma-generation system. The screen switches on and off in tens of microseconds, according to the ITAE, thanks to years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gas mixture and plasma-generation system. In principle,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plasma stealth system that was reportedly developed by the Keldysh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also part of the Academy) in 1999. At the time, it was claimed that the system, using a 100-kg generator, could reduce the RCS of any aircraft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or 20 dB. The ITAE has not attempted to develop a whole-aircraft system, which would use plasma-generating antennas to ionize the air flowing over the aircraft – an artificial version of St. Elmo’s fire – but researcher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apply except to a high-altitude, relatively slow aircraft, because the airstream would dissipate the plasma faster than it could be generated. The ITAE paper gave some indications of the direction of stealth technology for future aircraft. Test facilities developed in Russia include compact, indoor RCS ranges for large-scale models and outdoor, ground-level ranges with short pylons, which can be used to test full-size aircraft (rather than the models used for US pylon tests). In future designs, one emphasis is on large, complex skin panel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gaps and mechanical fasteners in the skin. The ITAE paper showed an example of a single, 23-ft., monolithic fuselage panel, without indicating for which aircraft it was intended. However, it might form part of the upper fuselage of the S-32 Berkut prototype. Russia’s ability to achieve an order-of-magnitude reduction in the RCS of a non-stealthy aircraft is significant for two reasons. First, it makes the Sukhoi family more competitive with Western aircraft,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export variants that may not feature LO modifications such as Have Glass. Second, it points to an ability to design low-maintenance, stealthy combat aircraft, missiles, and UAVs in the future. – Bill Sweetman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2/03 18:0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040738.1075799864&modele;=jdc_34 1. 為了節省經費,法國佬打算在2003~2008年間小砍11架疾風戰機生產預算,不過不知道這項刪減是永久性刪減還是延長生產而已. 2. 疾風目前的離陸成本約為五千萬歐元 3. 2004~2008疾風戰機交貨進度最新計畫: French defense ministry cuts fighter jet orders: report 02/02/2004 at 09:24:16 The French defense ministry is to purchase 11 fewer Rafale fighter jets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in its 2003-08 budget, financial daily Les Echos said on Monday. Dassault Aviation will supply five Rafales this year and 10 in 2005 as scheduled. But starting in 2006 it will furnish 17 jets instead of 19 and 16 rather than 20 in 2007. In 2008 the company will deliver 17 instead of 22 planes, according to Les Echos. The reductions will enable the government to save 550 million eurosmillion dollars), according to the paper. A Dassault spokesman told AFP the company was awaiting a government decision on the matter.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2/05 10:2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4/02/04/20040204001335_gjjs.html 具備前掠翼構型的Su-37戰機,將要量產....... |
HOTARU 於 2004/02/05 11:1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從文中敘述看,要量產的應該還是後掠翼型,也就是SU-35的向量推力型. 用前掠翼的話也很難搞出十二個掛點吧.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2/05 11:2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Su-27族系我很容易搞混,因為外觀太接近了........ |
HOTARU 於 2004/02/05 11:5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掠翼的只有實驗機S-47(後來編號被改為SU-37),機體與氣動是新設計,並不是SU-27族系的. 這篇報導說的SU-37跟以前的SU-35,現在編號被統一稱做SU-35,報導中還沿用舊編號才害人搞混 的吧...(追根究底都是蘇霍的錯,沒事生產那麼多改型又老是改編號,誰記得住) |
Zenobia 於 2004/02/05 14:4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掠翼的只有實驗機S-47(後來編號被改為SU-37) 反了,是 S-37=Su-47 。 |
helldog 於 2004/02/05 14:4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為何老歐的EF-2000一波三折,是缺乏CoCo嗎??老歐不管是空戰理論,技術還有裝備差老美一大節??Why??WWII時,老歐的航太工業足以與老美分庭抗禮,但50年來除了法國,根本沒有空優戰機出生??現在如此墮落是因為在老美的空傘保護下逍遙了50年嗎?? |
toga 於 2004/02/05 16:0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 英國工黨政府, 1960年代: ”未來是飛彈的世紀, 有人戰機將成為落伍無用的骨董, 為了練就飛彈寶典神功, 本工決定引刀自宮, 砍盡一切戰機發展計畫(除了業已付費量產的閃電與茶隼計畫之外.........唉, 斬機不能務盡, 遺憾啊..........).” 2. 等到英國悔悟, 開始尋求歐洲各國協力研發新一代空優戰機, 已經是70年代中後期之事, 結果歷經反調份子法國的搗蛋, 貪小便宜的德國反悔退出又再度反反悔再加入, 以及英國工黨政府的再度執政與再度準備修練UCAV神功..........EF-2000的服役時程整整耽擱近15年(1987 --> 1992 --> 1998 --> 2002), 且目前隨時有被自宮成狂的工黨政府引刀稱一快的可能.
|
toga 於 2004/02/05 16:0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 英國工黨政府, 1960年代: ”未來是飛彈的世紀, 有人戰機將成為落伍無用的骨董, 為了練就飛彈寶典神功, 本工決定引刀自宮, 砍盡一切戰機發展計畫(除了業已付費量產的閃電與茶隼計畫之外.........唉, 斬機不能務盡, 遺憾啊..........).” 2. 等到英國悔悟, 開始尋求歐洲各國協力研發新一代空優戰機, 已經是70年代中後期之事, 結果歷經反調份子法國的搗蛋, 貪小便宜的德國反悔退出又再度反反悔再加入, 以及英國工黨政府的再度執政與再度準備修練UCAV神功..........EF-2000的服役時程整整耽擱近15年(1987 --> 1992 --> 1998 --> 2002), 且目前隨時有被自宮成狂的工黨政府引刀稱一快的可能.
|
HOTARU 於 2004/02/05 21: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 反了,是 S-37=Su-47 。 真糗,我自己也記不住...多謝Zenobia兄指正^^;; |
helldog 於 2004/02/06 00:3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感謝,原來都是曼尼大神在做怪.耳邊想起了曼尼國國歌 曼尼大神高於一切 曼尼,曼尼,高于一切, 高于世間所有萬物 ; 無論何時,為了得到和擁有, 仇敵們可以站在一起。 從埃克森到美孚(註1), 從BEZS到克萊斯勒, 曼尼,曼尼,高于一切, 高於世间所有萬物 。
|
TTSO 於 2004/02/06 01: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flak貼的這一段很有趣... The ITAE has flight-tested a unique and exotic technology to mask the Su-35’s huge 35-inch radar antenna: the use of a low-temperature, plasma-controlled screen. The screen is mounted in front of the antenna and is transparent to radar when switched off; it may be similar to a plasma TV screen, comprising cells filled with neon or xenon gas, which is excited by an electrical current. (Video shows a clearly defined luminous panel in front of the antenna.) When activated, the screen absorbs some incoming radar energy and scatters the rest in safe directions, over all RF bands lower than the frequency of the plasma-generation system. The screen switches on and off in tens of microseconds, according to the ITAE, thanks to years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gas mixture and plasma-generation system. 拜託... AESA裝一裝就搞定的事,弄這麼複雜幹什麼... 真不愧是北極熊...=__= |
小傑克 於 2004/02/06 12: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請問一下有關的新型AL-31FM2引擎它的性能以及一些資料是否有大大曉得~?? |
toga 於 2004/02/07 17:1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一擊必殺AEON環宇軍武網 據美國《航太日報》2004年2月2日報導,美國空軍重新修訂了F-35聯合打擊戰鬥機(JSF)計畫,其依據主要是由於在系統發展和驗證階段該機重量增加而導致成本上升。該計畫要求2005財政年度預算經費為46億美元,而2004財政年度預算經費為42億美元。預計該機在整個系統發展和驗證階段的費用,由330億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因此,美國空軍雖然仍將維持原定的總共購買2443架,但採購經費將會延期支付。美國空軍計畫在2005財年為JSF掛彈架改良型提供7100萬美元的預先採購費,現在這筆經費已經列入2006財年預算經費之內。同時,美國空軍新修訂了F/A-22戰機的預算經費,從2004財政年度的50億美元減少到2005財年的48億美元,用於購買24架F/A-22戰機。美國空軍(將嚴格)實行按預算經費採購原則,即在430億美元總經費限制之下能買多少、就買多少架F/A-22戰機,這樣該計畫項目去年保持穩定,使每架飛機的單價開始下降。 |
RAIN 於 2004/02/09 16: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各位前輩請問Rafalec和EF2000的空戰性能哪個比較好阿.. 還有哪個匿蹤的效果比較好 |
flak 於 2004/02/14 20:3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二月份IDR KnAAPO交付了五架Su-27SM,由於SM是從Su-30MKK衍生出來的外銷轉進口的海外流回版,蘇聯特別強調:「我們不會讓任何比出口版更差的飛機除役」。雖然其戰力核心:N001V雷達表面性能與Su-30MKK2差不多,提升到135-150公里偵測距離(以前為80-100公里)、同時攻擊兩個目標、地形繪圖、地面移動目標、支援Kh-31A反艦飛彈(注意不是SS-N-22空射型,Kh-31A應該是Su-27家族目前實際上唯一的反艦武器)...等,但蘇聯宣稱在內含一些敏感科技是從未外銷的:長程自動搜索與目標識別(這招數美國也有,例如其外銷多國的APG-70就是版版不同,美國版的才有完整的反反制與目標識別能力)。另外,其新的52Sh光電射控系統能夠支援雷射導引的Kh-29L飛彈(但裝在機鼻上方的角度應該只有淺俯衝角度才能照射目標,另外也沒有影像紅外線的消息,可能必須依賴肉眼與雷達協助雷射標定目標)。最後,SM還換裝了全數位線傳飛控系統(唯一繼承Su-37的科技?!) 在一月號IDR,Bill Sweetman介紹了蘇聯匿蹤科技發展(從一篇論文寫兩篇稿給IDR與JED兩邊賺,真是好樣的),基本上,這篇理論與應用工程學院的論文顯示,其與蘇霍設計局的研究方向在三個Su-35的最大反射源上:引擎、雷達與座艙。在引擎問題上,蘇聯利用吸波塗料硬吸(波音的皮卡丘也是如此,不過在風扇前方可能是一個完全由吸波材料做成的「假」風扇),該學院克服了承受高速進氣的工程問題,並可降低10-15分貝的反射強度。在雷達上,蘇聯實驗了三種方法,第一是用特殊半導體製作的雷達罩表層,可以利用通電把雷達罩便成反射體,但製作並不成功。第二種方法是只讓極小頻寬通過的特殊雷達罩材料(一般相信這是西方的作法),但因為消減雷達功率而放棄。第三種是在天線前面加上電漿產生器,當開啟時可以發散頻率低於電漿頻率的電波(但頻率高的電波仍然可以自由鑽進來),座艙問題則和西方一樣都是鍍東西把雷達波反射,不過蘇聯宣稱有特別的電漿鍍法。 新加坡的戰機採購接近火熱。F-15T已經沒有F-15K的生存壓力(F-15K競標不到的話,美國會關閉生產線),所以美國可能不會那麼強力施壓。這可能是Rafale的好機會,因為另一個對手EF-2000在歐洲國家競相裁減預算的情況下,多功能的Tranch 2到底哪時可以孵出來已經很難保證,因此只有Rafale與F-15T有可保證的空對地性能。因此一般相信Rafale已經勢在必得。 希臘採購100枚MICA飛彈(50枚雷達,50枚IR),其中IR型宣稱提供兩者的優點,它給BVR領域提供了少見的IIR導引選擇,也給纏鬥領域提供了超強的小宇宙與精確的導航能力。 |
flak 於 2004/02/14 20:3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Bill Sweetman對超級蟲的專題文章 這個網站註冊不用錢,請大家踴躍註冊。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2/16 13:5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4/02/15/20040215001136_gjjs.html 通用電氣公司爲印度輕型戰鬥機研製發動機 印度航空發展局已經授予通用電氣公司一份價值1.05億美元的工程研製合同,研製用於該國輕型戰鬥機(LCA)小批生産型Tejas的發動機。 制合同要求通用電氣公司提供17台F404-GE-IN20發動機以及後勤保障。第一台發動機計劃於2006年交付。LCA的小批生産將於2005年開始。爲印度空軍和海軍可能要生産250架LCA。 一台F404-GE-F2J3發動機的LCA原型機的飛行試驗於2001年開始。至今,三架 LCA原型機已經完成150多次飛行試驗,包括超聲速飛行。計劃總共有7架LCA原型機裝F404-GE-F2J3發動機進行飛行試驗。F404-GE-IN20發動機是F404-GE-402的改型,修改是針對LCA的單發特點,採用餘度設計和先進的FADEC(全權數位電子控制系統)。這種發動機將從與世界範圍內服役的3700多台F404發動機具有通用性得到好處。 LCA小批生産型外,F404-GE-IN20發動機還計劃用於正在印度航空發展局研製的LCA海軍型NP1和NP2的飛行試驗。 |
FAF 於 2004/02/17 03: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面toga前輩提到上百枚HARM收拾不掉的目標被六枚ALARM解決。 雖然早有聽聞ALARM是現代西方最佳反輻射飛彈,但真的有如此之神? 而且想請教究竟是何種目標如此之難搞?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2/17 14:0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jedonline.com/default.asp?func=articles&year;=2002&month;=11&page;=0211j13&doct;=cover%20story 2002年jedonline對疾風戰機的專題報導,並且引經據典的暗示證明RAFALE戰機上的Spectra電戰系統極可能已經採用主動相消匿蹤科技
A: 相較於猛禽的匿蹤,達梭以”discreet”(謹慎??)一詞形容RAFALE:透過航電電戰,低空滲透飛行機動與一些特殊乃至”獨一無二”的降低雷達波反射的科技,達成規避敵雷達探策的目的.
A: SPECTRA電戰系統旗下的RWR, MAW, LWR經過特別設計,除了有360度涵蓋面,一度以下的角精確度外,同時還兼具匿蹤外觀.
A: 疾風戰機的機體外型設計能使雷達訊號集中成少數幾個Spike,再以RAM予以吸收.
A:SPECTRA的主動干擾裝置採相位陣列天線設計,能產生精確的鉛筆狀干擾波束,在將能量集中干擾目標威脅源之餘,也將遭臨近敵人查覺的機率減至最低. 5. Pierre-Yves Chaltiel, a Thales engineer on the Spectra program, remarked in a 1997 interview that Spectra uses stealthy jamming modes that not only have a saturating effect, but make the aircraft invisible... There are some very specific techniques to obtain the signature of a real LO [low-observable] aircraft. When asked if he was talking about active cancellation, Chaltiel declined to answer. A:SPECTRA系統的總工程師於1997年聲稱:Spectra系統中有些獨特的”匿蹤干擾模式”與”特殊科技”,使戰機在飽合干擾敵方雷達接受器之餘,還能變得”Invisible”.不過該工程師拒絕講明這些神奇科技是否就是傳聞中的主動相消干涉科技.
A:老法已有把主動相消干涉匿蹤科技用在巡航飛彈與UAV之上的打算,因此疾風戰機上率先採用此科技更顯可能(歐洲佬馬路消息繪聲繪影指出:法國佬的艦載疾風近年來和老美空軍海航的各”Teen”家族成員模擬交手時,”Teen”家族成員戰機雷達螢光幕上疾風戰機之身影常常莫名其妙的突然神秘失蹤.......)
A:然而,主動相消干涉技術如果玩不好的話,比不玩還糟.............
A:SPECTRA異常高昂的身價,是否導因於採用此一超複雜的匿蹤科技???
a:老法不時興玩老美老英那套放風箏的把戲.............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2/17 18:2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jedonline.com/default.asp?func=articles&year;=2002&month;=4&page;=0204j13&doct;=cover%20story JEDONLINE 2002年四月份對JAS-39的專題報導,內文對JAS-39獨步全球的資料鏈整合作戰體系有極深入的陳述分析 1. Beyond any serious doubt, the Flygvapnet has more experience with the operational use of datalinks than any other air force. Because of its proximity to the Soviet Union, the service recognized that it was vulnerable to communications jamming, and adopted ground-to-air links for the J35 Draken in 1963-65. The system was so secret that it was cunningly disguised in the cockpit and could never be mentioned on voice transmissions. The first fighter link, including aircraft-to-aircraft two-way transmission, was also deployed secretly, aboard the JAS 37 Viggen in the early 1980s. The system deployed aboard the Gripen builds on this experience. A:
A:TIDLS為一款可連結四機的雙向全時資料鏈,擁有五百公里級的操作距離,以及極強的抗干擾能力(號稱唯一可干擾它的方法,是把電子干擾機擺在兩架資料鏈連結的葛瑞潘戰機間),其能將四機的位置,速度,狀態,剩餘燃油與武裝等清楚呈現於各機螢幕上,和LINK-16相較,其能交換傳送更多資料,且運作更接近真時境界.
A:葛瑞潘擁有完善的sensor fusion能力
a:TIDLS替身能力之一:”沉靜獵殺”,雷達導控與飛彈發射來自不同來源;瑞典空軍測試證實,在某些狀況下,此一功能甚至可顯著延後AIM-120開啟主動雷達尋標器的時間,令敵機更加反應不及.
A: TIDLS替身能力之二:”孿生心電”, Communication is possible without explaining everything. 7. Radar-samverkan, the Ericsson paper suggests, equips the formation with a super-radar of extraordinary capabilities. The PS-05/A can operate in passive mode, as a sensitive receiver with high directional accuracy (due to its large antenna). Two PS-05/As can exchange information by datalink and locate the target by triangulation. The targets signals will often identify it as well. a:”孿生心電”能力具體應用之一,兩架葛瑞潘的雷達均擺在被動偵測模式狀態,接受特定目標所發出的電子訊號,透過資料鏈以交換分享兩機各自收集之情資 ,最後以三角定位法求得敵機的精確方位.
A:”孿生心電”能力具體應用之二,”三機成虎”
A:”孿生心電”能力具體應用之三,”互通有無”
A:”孿生心電”能力具體應用之四,”團結就是力量”,四機雷達以不同頻段同時照明敵機目標,令其無所遁形. 11.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link is that it works when the airplane is on the ground. A Gripen can stand alert on the runway, with all systems go and the APU running, and the pilot can remain fully cognizant of the tactical situation. |
flak 於 2004/02/17 22:1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link is that it works when the airplane is on the ground. A Gripen can stand alert on the runway, with all systems go and the APU running, and the pilot can remain fully cognizant of the tactical situation. 還有這個第五招呀:「體驗生活,無線動力」之「你決定今天在哪裡上班?」版 |
toga 於 2004/02/20 09: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167535.1077239767&modele;=jdc_34 法國正式斥資研發RAFALE F3構型, 第一個具備核武投射/ASMP-A雷獸射門能力的疾風中隊預定於2008年成軍 (Source: French Ministry of Defence; issued Feb. 18, 2004)
As announced by the Minister of Defence on Feb. 2, the French defence procurement agency (Delegation Generale de l?Armement, DGA) on Feb. 17 awarded a con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n the F3 standard of the Rafale combat aircraft. The contract, worth 659 million euros, was awarded to Dassault Aviation, Thales, MBDA and Sagem. The award covers all development work necessary to allow the operational deployment of the first squadron of nuclear-capable Rafale strike aircraft in 2008, as set out in the operational schedule appended to the current long-term defense blueprint. The F3 standard will also expand the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of Rafale aircraft already in service with the French air force and navy by making them capable of firing air-launched ground attack weapons such as the Air-Sol Moyenne Portee ?Ameliore (ASMP-A) nuclear stand-off missile and the AM-39 Exocet anti-ship missile. Additionally, the aircraft will also be able to operate new-generation reconnaissance systems now in development. (AM-39應該會改為AM-40 BLOCKIII................) |
toga 於 2004/02/21 21:3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疾風戰機研發團隊最新對外公佈資訊: http://www.isoshop.com/dae/dae/gauche/sponsors/sponsor_rafale/img/fox3_6.pdf 1. AASM模組化精導炸彈全長三公尺, 重量340公斤, 擁有兩種次型: 透過使用新型三連掛彈架, 疾風可以攜帶六枚AASM, 其能在一次通過中同時攻擊六個分散地面目標, 並且能進行九十度離軸精準投彈, 炸彈目標撞擊角度還可以視目標狀況預先設定, 以確保極大阿魯巴破壞之達成................ 在低空投彈下, AASM的有效射程預估為15公里, 而在高空投彈下, 有效射程可望能超過五十公里
|
toga 於 2004/02/23 14:2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英國佬上了賊船矣...........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美國《每日防務》2004年2月20日報導,據美國海軍官員稱,儘管美國海軍陸戰隊需求的短場起飛和垂直著陸型(STOVL)F-35聯合打擊戰鬥機近來又得到美國空軍的青睞,但美國國防部計畫調整原來訂定的JSF三種型別的生產順序,可能把F-35 STOVL放在最後(階段)生產。 美國國防部原來的計畫是首選生產空軍需求的傳統起飛著陸型(CTOL)F-35,接著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國國防部需求的短場起飛和垂直著陸型(STOVL)F-35,最後生產美國海軍需求的艦載型(CV)F-35,不過,英國也有可能採購CV型以滿足其海軍需求。 採購順序變更後,STOVL型F-35將移至最後生產,這將勢必嚴重影響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獲得飛機的時間。 據Young透露,美國國防部之所以考慮將STOVL型F-35放在最後生產,最根本原因是F-35的超重問題,其中STOVL型超重最為嚴重,如果不能(花時間)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將會影響這一型別戰機的性能。 |
toga 於 2004/02/23 14:2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美國空軍的李伯大夢.............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美國空軍官員將FB-22列為未來攻擊武器系統選項
Jumper說,FB-22將屬於美空軍對中程至遠程攻擊武器的需求選項,不過目前這衹是一種構想,並未正式立案。 美國空軍官員一直打算把FB-22列入未來遠程攻擊武器系統計畫中,美國空軍部長James Roche曾在一年前對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Duncan Hunter說過,美空軍未來(理想)的攻擊武器將包括21架B-2A轟炸機、381架F/A-22戰鬥機、61架B-1B轟炸機和150架FB-22。 Jumper說,FB-22有可能仍保留F/A-22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以保證FB-22在沒有開後燃器飛行情況下達到超音速巡航。但FB-22機體將在F/A-22基礎上加長以容納各種武器彈藥。FB-22的航程將達2575公里。 |
toga 於 2004/02/26 13:3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美帝F-15大戰天竺Su-30K.............. 可惜雙方都沒有動用壓箱寶, 不然其詳情一定更為刺激有趣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200013.1077772001&modele;=jdc_34
The 10-day war games, codenamed Cope India 2004, signalled a new level of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The Indian Air Force (IAF),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said it was a close match for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USAF). The USAF is very advanced but at a tactical level we are a flying match. In air-to-air and in beyond-visual-range combat, however, the Americans have lots of experience and so we are learning from them, said IAF Air Marshal Ajit Bhavnani in Gwalior. In the same way they are learning from us because we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equipment, Bhavnani said, declining to give the results of the dogfight in which the four F-15s were defenders and IAFs Russian-built Sukhoi-30s and French Mirage-2000 were the attackers. Colonel Greg Neubeck, team leader of the F-15 sqaudron, appeared satisfied. We leave here with a good idea how each others air forces operate. We consider IAF as very professional, the fighter pilot said as supersonic aircraft streaked across Gwalior. Despite the bonhommie, the USAF did not bring its latest F-16 jets, which helped destroy Iraqi air defences during the Gulf War, and the IAF politely declined to display its newest acquisition, the Sukhoi-MKI multi-role combat jets. The wargames, which covered an area from Indias Gangetic plains to the rarified atmosphere of the Himalayas, had been gruelling, said IAF spokesman Group Captain S.B.P. Sinha. A number of missions have been flown during the exercise and the result has been very encouraging and rewarding, said Sinha. The aim of the exercise i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fighter operations of the IAF and the USAF and sets the basis for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air forces. India traditionally tilted toward Cold War ally Moscow, which still supplies 70 percent of its military hardware, but lately it has been strengthening its defence ties with the US. They resumed joint military training in 2002 after Washington lifted sanctions imposed on India after New Delhi held nuclear tests in 1998. Last October, the US and Indian navies held five days of joint manoeuvres in the Arabian Sea, a month after staging week-long joint exercises in the Ladakh region of the disputed Himalayan region of Kashmir, aimed at improv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ir special forces. |
toga 於 2004/02/26 19:5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JUCAV計劃再度展開新的旅程................ 據美國《航空周刊》2004年2月23日出刊報導,美國五角大廈完善了對波音公司和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無人戰鬥機的要求。 這意味著將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完全不同要求的無人戰鬥機計畫強制合併後,五角大廈的兩個主要無人戰鬥機研究工作開始找到方向。 波音公司和諾﹒格公司的一線工作小組將再花幾周時間面對面競爭,使軍方確信他們的要求已有答案。按美國國防部的說法,兩家公司仍在修改設計,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五角大廈直到現在才最後確定它的要求或聯合能力文件。預計這個過程要幾個月才能夠完成。 聯合計畫的目標是,這種無人駕駛戰機的自主飛行活動半徑為2400公里),或1850公里)以外一點並在那兒滯空2小時,整體有效載荷2040公斤(4500磅)。它任務是搶先破壞性的壓制敵人防空力量、電子攻擊和情報監視偵察。美國空軍要求保留定向能(大功率微波)武器型,但是工業部門官員說,這不能公開討論。這種無人戰鬥機將裝備合成孔徑雷達,用於精確瞄準武器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 |
toga 於 2004/02/27 01:0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在陸軍上演情斷卡曼奇婚變事件之間, USAF趕緊重申對猛禽達令的忠心不二, 以免倫老再度手癢, 認為可以比照辦理.......................P 老美空軍替猛禽護航的最新說辭理由:”讓原本只能在暗夜中偷雞摸狗進行的匿蹤打擊任務, 變成不打烊的Seven-Eleven..............”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204652.1077813472&modele;=jdc_34 (Source: US Air Force; issued Feb. 25, 2004)
Fervor over the Army?s cancellation of the $6.9 billion Comanche helicopter program Feb. 23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Air Force?s F/A-22, said the director of Air Force combat force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Col. Kurt Dittmer said the Air Force still has big plans for the multirole, supersonic, stealth fighter. ?[”For anything the U.S. military wants to do in the future, its lead effort is going to be the F/A-22,”Colonel Dittmer said. ”we think it offer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for all services. It will get you into the air space to let you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 F/A-22 speed and stealth make it more survivable in a high-threat environment than other stealth aircraft such as the F-117 Nighthawk or the B-2 Spirit, the colonel said. While the F/A-22 brings new capability to the air war, it also extends the capability of existing aircraft, he said. ”The F-117 and B-2 are limited to flying at night”Colonel Dittmer said. The F/A-22 also brings a joint capability to the table, meaning all the services will benefit from its abilities. Other branches of the military will bring significant capabilities of their own to the battle space, but Colonel Dittmer said the Air Force must first establish air dominance for that to happen. ”We gain access for everybody,”Colonel Dittmer said. ?A”Any future combat operations in high threat environment are going to require that we first establish air dominance. The F/A-22 will be the first thing combatant commanders ask for.” The Air Force has received more than 20 F/A-22s, the colonel said. Those are currently at Tyndall Air Force Base, Fla.; Edwards AFB, Calif.; and Nellis AFB, Nev., and are being used for testing and to train Air Force pilots. The Air Force plans to purchase nearly 300 Raptors. The first operational F/A-22 squadron should stand up in December 2005, at Langley AFB, Va. |
TTSO 於 2004/02/27 10:2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he F-117 and B-2 are limited to flying at night”Colonel Dittmer said. 聽說F-117正在實驗日間迷採.... 嘿嘿嘿..... |
toga 於 2004/02/27 11:2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Colonel Dittmer :”口胡...............區區油漆又豈能替代猛禽之威能???”........P 除非老美空軍與米斯里魯合作, 把電磁光學迷彩給用上了F/A-117........ 然後就可以看到熱血青年傭兵自F/A-117的彈艙中進行低空跳傘, 深入敵境內地執行搶救千鳥美眉的神勇場面了..............XD |
toga 於 2004/02/27 15:3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感謝COBRACHEN前輩於友網熱心提供, 猛禽戰機計畫最強死敵∼POGO組織之”真相與神話”討猛禽F/A-22儌文 http://www.d-n-i.net/fcs/doc/riccioni_paper.doc (稍後憑論) |
toga 於 2004/02/27 17:2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FACT VERSUS FICTION 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 August 2000 - 1 THE DREAM — THE FICTION Primary Mission— To Conduct Offensive Counter-Air Operations deep in Russia— 猛禽戰機的超音速巡航空中作戰能力具體要求:單憑機內燃油, 以次音速飛行185公里至攻擊發起點, 再以超音速巡航飛行約555公里深入敵境, 空戰(持續時間不詳), 再以超音速巡航飛行約555公里反航, 且保有一定的安全降落燃油庫存
To be designed to a Unit Flyaway Cost Limit in 1982 dollars of $35 Million To control cost by conforming to a Weight Limit of 50,000 lbs [With Cost and Weight comparable to the old F–15, the ATF/F-22 was clearly bargain]
Very High Stealth Outstanding Supersonic Cruise Capability Superlative Performance and Maneuverability Superior Integrated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To Rejuvenate the Fighter Fleet (Reduce its average age) Design for Low Maintenance (3 man-hours per sortie) To Form a Hi-Lo Mix with the JSF Force 以上是F/A-22的設計目標, POGO要證明如今的猛禽根本完全達不到上述神話 ++++++++++++++++++++++++++++++++++++++++++++
1. The number of F–22s purchased will not provide a critical mass of fighters. The low number of F–22s will not rejuvenate the aging F–15, F–16 fleet. A mix of F–22s and JSFs cannot be a High-Low Mix. The few F–22s possessing quasi-F-15 performance will severely degrade the air superiority capability of ACC. Decision-makers have (again) opted for unilateral disarmament in the face of their perceived threats. 簡而言之, POGO認為猛禽計畫從當初預定的四百至七百億美金可買800架, 演變成如今的三百七十億美金只能搞定175架, 根本無法有足夠數量接替今日約1600架F-15和擔任空優任務的F-16之勤務工作, 簡直罪大惡極 A: 事實上, 猛禽身價之所以爆漲, 超過一半的責任得歸咎於其產量被猛砍至只剩最初預定的35%左右
a:POGO所身處的世界大概只有賓拉登與海珊, 沒有老俄與中國的存在............
Stealth The F–22 is not a Stealthy Aircraft.Stealth means the proper suppression of all its important signatures—Visual, Radar, Infrared (IR),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nd today, even Sound. Visually—Since the F–22 is the world’s largest and very identifiable fighter, it will be seen first. The radar signature of the F-22 is improperly reported to the GAO and The Congress. Fighters cruising supersonically are beacons in the sky to the various infrared sensors. Ramming the air at high speed and generating supersonic shock waves creates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s impossible to hide.
The Sound Signature—Modernity and the sound of a booming supersonic F-22 allow high-speed computers to identify it and (given an integrated net of sensors) provide sufficiently accurate position location and prediction.
A: TOGA以為, 老美出錢養你們這種專業意見集團才是嚴重錯誤............
The F–22 has not yet demonstrated effective supersonic cruise, nor will it. The USAF has never appreciated that speed without persistence is meaningless. The USAF has the wrong definition of supercruise! Cruise means covering distance efficiently. Fighters, with wings properly sized for subsonic maneuvering achieve efficient supersonic flight at altitudes above 60,000 feet requiring partial afterburning thrust. The proper cruise condition may remain unknown to the testers since the test program currently limits testing to below 50,000. All supercruisers cruise at very high altitudes using some afterburning (i.e. ramjet) thrust—MiG–31, SR-71, and the many designs that I have studied, generated, or supervised. The report that the F–22 has demonstrated supercruise is specious and misleading. A: 簡直不知所謂............拿越戰, F-15, SR-71等案例想證明F/A-22的超音速巡航性能不及格且不切實際, 卻從頭到尾讓人搞不清楚他證明了什麼......十年越戰沒有戰機飛超過1.4馬赫, 所以超過1.4馬赫以上便是的飛行永遠實戰無用???那整個二戰期間沒有戰機超過音速, 各國幹嘛在戰後努力研發超音速戰機????F-15在實際執勤時從未飛到設計極速, 又和猛禽能不能達到其超音速巡航設計指標或該指標有無實戰價值有啥相關???MIG-31與SR-71的超音速要不要靠後燃器作弊又和猛禽扯上啥咪關係???
然而猛禽若真只有29%這等足可與EF-2000爭輝的燃油分率的話, USAF根本沒道理忍氣吞聲, 個人比較相信:這數據是從39%的原始數據誤植而來 Proper data are global radius of action and global persistence plots as functions of speed and altitude, for rational missions. These data must be t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F–15 and the ancient F–104-19 to establish progress. For example—the 40 year old F-104A-19 has twice the supersonic radius of the 20 year old F-15C at 1.7 Mach, and out-accelerates it at Mach 2.2. Compare! In comparison lies the proof of progress a:拿F-15比F-104的航程結果(這姑且還不論這比較是否真實合理(F-104和F-15各是在啥狀態條件下比較的???)來證明F/A-22鐵定腿短???比日前讓TTSO贊歎不以的”以PAC-1 ATBM實戰效能證明PAC-3無用論”更上一層樓的偉論出現了...............
|
toga 於 2004/02/27 17:5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Ultra-High Performance The F–22 does not provide a Great Leap Forward in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the F–15C or MiG-29. At 65,000 lbs, with 18,500 – 18,750 lbs of fuel, with two nominal 35,000 lb thrust engines—it has the thrust to weight ratio of the F–15C, the fuel fraction of the F–15C, and a wing loading that is only slightly inferior to that of the F–15C, so it will accelerate, climb, and maneuver much like the F–15C for reasons of basic physics. a:荒謬你個擔擔麵的鳥設定........這是啥狀態的設定???空優作戰重量???就算F/A-22的內載燃油真只有約8500公斤好了, 再扣除約1500公斤的人員與空戰武裝重量, 你要告訴我今日猛禽戰機的空重是19至20公噸級????? There are two differences from the F–15—thrust vectoring and supersonic speeds in dry thrust. The thrust vectoring being in only one dimension, does not augment slow speed maneuvering; it serves another purpose. The flight test program to validate maneuverability is utterly inadequate. Using a single number—the maximum steady-state G at 30,000 ft at 0.9 Mach, for an aircraft that operates from stall speed to beyond Mach†2, from sea level to above 60,000 ft, is a throwback to the Dark Ages of aircraft evaluation. Proper presentations are global, all-altitude all-speed plots at the two major power settings. Further, they must be compared with friendly and enemy aircraft. Comparison reveals progress, the whole truth, and even allows the formulation of battle tactics.
The expectations for the avionics are to provide great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 weapons management. The F-22 is to autonomously identify (ID) the enemy from friend, and from neutral, regardless of the country that produced the aircraft. Such refined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has never been achieved though frequently promised. Given failure and dependence on visual identification, the F-22 will be at the level of the F–15 and F–16. The inability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for visual ID made the USAF AIM-7D/E missiles, the long range Talos ship-to-air missile, the complex multi-mode long-range Phoenix missile, and Aegis missile cruisers relatively useless in combat. But, testing will not be fully completed before going into production! The pressure is on to meet production schedules and to do incomplete testing to save time and money. Incomplete testing is fatal and extremely wasteful. B–1 avionics, similarly treated, still do not function in the aircraft after 2 decades, despite large transfusions of funds. The software is more extensive and complex that that of the Aegis Missile cruiser. Most likely result—The F-22 will be declared combat ready much before it is. a:無聊的詛咒預言.............
The relevance of air superiority in the modern world is vastly overstated. The USAF has faced no significant air superiority force since the Korean War. Nor have our ground troops faced an enemy possessing an air-to-surface threat, since the Korean War. Air superiority fighters are aimed primarily at enemy fighters—the irrelevant half of the modern problem. Our foreseeable enemies control the air over a battlefield with competent, relatively affordable, highly mobile Russian vehicles carrying surface-to-air missiles (IR, radar, and optically guided), and two 30mm cannon—Tangkuskas). They carry SA-6, SA-8 and SA-10 missiles. Hence air-to-surface F-15Es, F–16s, and A-10s, become the de facto air superiority aircraft. Weak belated attempts to equip the F-22 to suppress enemy defenses are easily defeated by enemy tactics used by Vietnam and Serbia. The USAF is already over-equipped to handle any imaginable air superiority problem. A: The US has no realistic future air superiority problem facing it. A sane US will not initiate a war with India, China, or Russia. Nor will we war with France, England, Japan, and Germany. None of these nations will attack the US. Other countries are not threats. Nor will we war with our friends to whom we sold US aircraft. The US must minimize its enemies, not create them artificially to sustain the arms industry. Even gracious Canada has been listed as a possible threat! Yet, the US is already seeking foreign sales before our modern aircraft see service in the USAF and USN. (Examples—the USN’s F–14, F–18E, and the F–22)
By getting involved with an aircraft that has no function, and no relevance to modern wars. By denying them funds they really need—for training and for a new aircraft to support a US Army, now completely stripped of supporting airpower.
Should a real air superiority problem present itself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is time to design and develop an alternative, simpler, more affordable, high-performance, general-purpose, truly supersonic-cruise fighter fleet in large numbers, and field it before the F-22 is fully tested and made combat ready. A: 就是有人能把話說得比唱得還動聽:”砍掉猛禽吧.........萬一未來真有敵對空優強權掘起, 我們還有充足時間可以開發設計出比猛禽更強, 更超, 更多用途, 更價廉物美的波哥牌戰機以茲因應”
a:這個組織還真是喜歡”想當年......” a:Who, What, Where, When, How................... |
TTSO 於 2004/02/27 17:5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Well.. 那篇我也看完了 看完之後的第一個想法:拖去垃圾筒好了 後來Cobrachen告訴我他老兄正是Fighter Mafia的元老,難怪會有這種激進想法.. Fighter Mafia的概念的確有它的優點,但是一天到晚在喊纏鬥專用LWF,一點都不管匿蹤、不管BVR,這才是魔道... |
TTSO 於 2004/02/27 18:1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剛剛突然想到.. LM提給新加坡的新戰機計畫的F-16到底是哪一型F-16? 因為我看到一個評論說F-16會被砍的原因是因為RSAF尋求的是大航程、大掛彈的新機 這讓我很懷疑LM會不會是拿非F-16E/F的機種去競標?不然怎麼會敗在這種鳥事上? 今天回家把AFM的RSAF介紹看一看好了(昨天剛剛收到書,還沒時間看哩) |
Zenobia 於 2004/02/27 23:1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篇好舊了, IAPR 3 還是 4 裡的 F-22 專文就有很多美國空軍的反駁了。 |
Zenobia 於 2004/02/28 02:3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拿F-15比F-104的航程結果(這姑且還不論這比較是否真實合理(F-104和F-15各是在啥狀態條件下比較的???)來證明F/A-22鐵定腿短???
至於說到底要什麼樣的狀態來飛才會出現 F-104 比 F-15 超音速航程兩倍 再回來看到航程公式,其與速度成正比,卻與結構分率倒數成對數關係。 由上可知,有高燃油分率對 F-22 是好事,但是不是絕對需要,至少靠著 |
toga 於 2004/02/28 21:3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英國歐洲軍武網友最近盛傳的一則據說”可信度極高”的消息:歐洲颱風K.O.老美F-15E 事情發生在2004年二月十九日, 兩架英國雙座型颱風戰機與兩架USAFEs 48th TFW的F-15E在 Warton Aerodrome 上空展開友誼近戰交手, 開始時F-15E機群自颱風戰機機群八點鍾方向逼近, 結果不二合, 颱風戰機便穩居在開著後燃器全力逃跑的F-15E六點鍾方向, 模擬機砲擊落成功............ http://www.eurofighter.starstreak.net/forum/viewtopic.php?t=827 The New Air Superiority Benchmark Thursday the 19th of February 2004 will mark the day when the undisputed king of air superiority had to surrender its thirty-year crown to a newcomer. It happened over the skies of Windermere, in the scenic English Lake District. Two Eurofighter Typhoon twin-seaters were on the first RAF formation training flight from Warton Aerodrome when they were bounced from the eight oclock by a couple of F-15Es belonging to the USAFEs 48th TFW, probably the most formidable and experienced combat unit in the European theatre. The Typhoon crew did not seem to be intimidated and with two rapid counters ended up on the F-15 tail, comfortably gunning the trailing one, who was in full afterburner, wings rocking and wondering what had happened. It is fair to expect that the most surprised by this first encounter result would be the F15 crew, used to dominate the skies since the mid-seventies and with an exchange ratio record of 101 wins to zero losses, and a bunch of die-hard Eurofighter critics without much knowledge of the new fighter air combat capabilities. It is understandable if the RAF rookies would also show their surprise at the outcome, as one does not expect to win an air engagement on the first training sortie with a brand new machine against one of the best combat units in the world, riding what up to now has been the best fighter in history. But that is history now! Those definitely not surprised by what the events over the Lake District skies signify are the top echelon in the Air Combat Command, the Chief of Staff and the RAND Corp. analysts and boffins. They have been saying for years that the F-15 is no match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European fighters and even to the Su-35 Flanker. They know what they say: their operational analyses studies and other simulated evaluations-as indeed have ours, both at th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level-have shown that the F-15 is unable to gain air superiority against Eurofighter Typhoon. Now they have the first real indication that their worries were not unjustified and that the F/A-22 was the right choice, if they want to maintain the air superiority also in the future. |
TTSO 於 2004/02/28 22: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模擬空戰勝F-15E這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要把寫的好像是歷史性的一刻?? 真五代空優專用機電不掉舊四代炸彈機的話.. 可以直接送去回收場了 不過USAF應該很高興他們萬能的F-15E終於被EF-2000電了,帝國元老院又少了一點理由可以阻止猛禽高飛 btw, p.s |
Type 45 於 2004/02/28 22:1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剛剛看到S/VTOL版F-35會推遲到最後生產,不知道證實了沒有? 原本還想讓小說中的RN TF有皇家方舟號坐鎮,落跑時也能帶走那些F-35,勉強維持著空中掩護 但現在看來只有留在快樂山+求南非收留了...... |
Zenobia 於 2004/02/29 01: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af.mil/news/story.asp?storyID=123007001 這裡寫派出兩架F-15E是錯的 哪裡有寫是派 F-15E ? |
FAF 於 2004/02/29 05:1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除非老美空軍與米斯里魯合作, 把電磁光學迷彩給用上了F/A-117........ >然後就可以看到熱血青年傭兵自F/A-117的彈艙中進行低空跳傘, 深入敵境內地執行搶救千鳥美眉的 >神勇場面了..............XD 那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就連我們米斯里魯(本來不是FAF嗎?為了美少女艦長就打算跳槽當傭兵!!)在飛的空優戰機如FAV-8都沒有電磁迷彩。僅限於直昇機和AS部隊有。 XD 言歸正傳.........憑啥F/A-22就可以大白天去炸敵人?憑它飛的比人高比人快嗎? 以上是小弟許久前在耶林精華區看的提到USAF應對未來的反彈道飛彈系統警戒的說法.....不知各位高手先進以為如何? |
flak 於 2004/02/29 12: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那萬一給人發現憑著S-300還是有可能把飛的又高又快的猛禽打下.........畢竟人家是能反BM的(竟敢反板主?真是罪大惡極!!)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因為BM沒有小宇宙,所以在它落下的過程,是很難機動去閃躲SAM的。因此SAM只要算好它的彈道,就會飛到BM落下的點去等它(所以十M才能命中速度均等甚至更快的BM),而不是SAM打飛機常見的比例導航法(這種導航法通常是從側面或後方命中目標)。而飛機卻不會呆呆向前衝往SAM等待的點。 另外,當飛機的RCS小到某一程度時,就表示SAM的攔截角度就更大(必須要更接近頭頂),這時的比例導航更是趨向側擊或尾追。 當然有的怪物BM是有小宇宙的,例如當年燃起的中程彈道飛彈戰火,美國的潘興二型與蘇聯的SS-20、SS-23都不是純彈道飛彈,而在落下階段會進行多種蛇行動作,目前沒有一種SAM甚至ATBM宣稱可以攻擊這種會閃躲彈道飛彈。 美蘇雖然玩過打嘴炮的煙霧彈,不過這些煙霧彈都是根基在某些應用科學上還無法完整預測的領域,所以才能似假還真迷惑對手與自己。國內有些網友總以為自己的資質優異可以輕易戳破美蘇的科技謊言,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是因為連人家的理論都沒有搞清楚。建議多看書再下結論,而不是先下結論再找書(當然先有假設再找書倒是不得不然的)。 |
toga 於 2004/02/29 13: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剛剛看到S/VTOL版F-35會推遲到最後生產,不知道證實了沒有? A: |
toga 於 2004/02/29 13:4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模擬空戰勝F-15E這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要把寫的好像是歷史性的一刻?? A: 對於英國佬而言, 這確實是自噴火機可以狂電P-40之後, 六十年來歷史性的一刻啊............P
A: 當然啦, 如果當時F-15E不是拖著兩具滿載CFT和颱風鬥的話, 老英網友喜出望外也不算沒道理, 畢竟各國都喜歡把在公平條件下, 於空中能擊敗F-15當作證明自家戰機或飛行員一流的明證................. |
flak 於 2004/02/29 13:5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與Su-27都一樣,瞬間轉彎率優於F-15、持續轉彎率優於F-15、剩餘能量優於F-15,纏鬥打得贏是剛好,打輸了是丟臉。 美國空軍叫F-16出去都比F-15有勝算得多。F-15已經是美國空軍的Missiler了... |
toga 於 2004/02/29 14:0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XD 言歸正傳.........憑啥F/A-22就可以大白天去炸敵人?憑它飛的比人高比人快嗎? A: 憑他能在絕大多數敵機能察覺他存在十倍甚至二十倍以外的距離率先發現識別鎖定敵機的雷達電子SA與匿蹤科技加乘能耐 憑他在一般敵方雷達被發現的距離僅有F-15C 1/10的匿蹤能耐 憑他能有效監控至少一百個敵方空中地面目標以及在敵方SAM與AAM發射之初便能預警定位與有效反應的超一流雷達電戰與超級電腦系統 憑他可以使任何空射武器到他手上, 有效射程暴增1.5至2.5倍, 以及使敵方AAM與SAM有效射程縮短33%~50%的長程持續超音速巡航與超音速機動作戰能力 憑他既是超強偵蒐裝置, 也是超強電子干擾反制裝置, 極限輸出功率是今日任何機載雷達三至十倍, 卻還享有LPI能力的超強AESA雷達˙ 憑老美未來還想在其機腹中安裝匿蹤性能又比猛禽戰機更上一層樓, 有效航程一千六百公里還能超音速突防的洛馬黑科技迷你UCAV 但是若猛禽匿蹤威能不如另兩位專職轟炸 A: 猛禽的匿蹤級數號稱不輸於F/A-117, 僅略次於B-2A
a: 要威脅猛禽, 等S-400大量行銷全世界後再說吧...............而且老美目前也已經展開多項預備因應工作與計劃 |
toga 於 2004/02/29 14:1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EF-2000與Su-27都一樣,瞬間轉彎率優於F-15、持續轉彎率優於F-15、剩餘能量優於F-15,纏鬥打得贏是剛好,打輸了是丟臉。 A:轉彎率是沒話說, 但是在剩餘能量上, 如果對手是F-15E(空重14,515公斤, 最大推力五萬八千磅級)的話, 雙座型颱風(空重11,700公斤, 最大推力四萬零五百磅級)有明顯優勢嗎???? |
Type 45 於 2004/02/29 17:4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剛剛看到S/VTOL版F-35會推遲到最後生產,不知道證實了沒有? A: 已經差不多確定證實了, JSF計劃碰上嚴重的超重問題, 因此軍方要求分兩階段減重, 第一階段減重一千三百多公斤, 大家都通過了, 但是到第二階段減重六百多公斤時, 唯有STOVL構型者無法達到要求, 於是乎被留校查看, 繼續為減肥大業努力 糟糕,看來皇家海軍真的上了賊船...... 不知道這次皇家海軍會等下去,買F-35C還是另結新歡?(颱風?超級塑膠蟲?還是用Su-33算了?XD) |
FAF 於 2004/03/01 00:0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憑他既是超強偵蒐裝置, 也是超強電子干擾反制裝置, 極限輸出功率是今日任何機載雷達三至十倍, >卻還享有LPI能力的超強AESA雷達˙ 多謝前輩 小的受教了 不知關於APG-77的LPI原理能否再多加著墨一番??其運作原理,而若其輸出功率是今日任何機載雷達三至十倍同時真的還能不觸發對手的RWR?? |
toga 於 2004/03/01 09:2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不知關於APG-77的LPI原理能否再多加著墨一番??其運作原理,而若其輸出功率是今日任何機載雷達三至十倍同時真的還能不觸發對手的RWR?? 1. 在一般偵搜狀況下, 它不需要出全力, 三至十倍的極限功率訣是為了讓閣下明白萬一猛禽要干擾敵方雷達電子系統時, 手上有多少籌碼可用........... 2. 另外一點先前忘了提:AN/APG-77是1,500T/R模組單元級雷達, 且約每10~30個T/R模組便能聯手合作執行一種模式任務, 這除了代表其可同時執行一卡車任務外, 也代表其可以不同頻率特色的波段對目標進行搜索, 由於其能量平均分散在廣範圍不同頻率的頻譜中, 因此敵方的RWR很可能會把其訊號當成背景雜訊而未予重視; 當其用這種方式原理進行電子干擾時, 也代表猛禽可以一機進行廣範圍頻譜干擾, 而無需像JAS-39那般需靠資料鏈連手來三機成虎 3. AESA雷達的天線靈敏度是傳統戰機雷達的數倍, 旁波瓣與熱雜訊又比其低上數倍, 換言之其要偵測特定距離的特定目標所需輸出功率亦比一般戰機低得多. 4. 少了搖擺不定的天線驅動馬達, AESA雷達之外型便可朝有利匿蹤的方向設計. |
toga 於 2004/03/01 10:1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糟糕,看來皇家海軍真的上了賊船......不知道這次皇家海軍會等下去,買F-35C還是另結新歡?(颱風?超級塑膠蟲?還是用Su-33算了?XD) a: 另外UCAV也是一個可能選項........ 因為曼尼神力不足之故, 老英目前幾乎已確定將把CVF從原先的六萬噸級砍成五萬噸級, F-35B最大搭載數由48架下跌至35架; 如果要在此時改成CTOL, 一堆衍生問題只怕更難收拾, 因此F-35B計畫即使是賊船也得硬著頭皮搭.......... |
toga 於 2004/03/01 10:3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另外根據最新歐洲網友轉述消息:目前歐洲颱風戰機量產型已經交貨17架予四國空軍(他估計其分配為德國八架, 英國四架, 義大利四架, 西班牙一架),另外有36架可望在近期內陸續交貨. |
吱吱鼠 於 2004/03/01 10:5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XD 言歸正傳.........憑啥F/A-22就可以大白天去炸敵人?憑它飛的比人高比人快嗎? 但是若猛禽匿蹤威能不如另兩位專職轟炸,那萬一給人發現憑著S-300還是有可能把飛的又高又快的猛禽打下.........畢竟人家是能反BM的(竟敢反板主?真是罪大惡極!!) 你這種請教別人的態度很不好,感覺上就好像是你已經有自己的意見還故意去試探別人一樣。 |
TTSO 於 2004/03/01 14:4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轉彎率是沒話說, 但是在剩餘能量上, 如果對手是F-15E(空重14,515公斤, 最大推力五萬八千磅級)的話, 雙座型颱風(空重11,700公斤, 最大推力四萬零五百磅級)有明顯優勢嗎???? 基本上持續轉彎率可以被視為剩餘能量的參考指標 因為是「持續轉彎」,所以是「持續的能量消耗」 剩餘能量越高,可以「持續消耗」的量就越多,使讓持續轉彎率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低翼負荷、高推重比的戰機,不僅持續轉彎率好,剩餘能量也比較好 大家都知道F-16比F-15敏捷,不論是氣動、重量輕、或是FBW帶來的優勢都讓F-16可以有比F-15更好的敏捷性(Agility),不過每次當遇到狗咬狗,F-15總是可以用著無比的剩餘能量硬拖死F-16,推重比是一個因素,翼負荷則是另一個因素 當然,這種說法有先天的限制,至少戰機的設計概念不能差太多 |
伊雲 於 2004/03/01 16:1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翼負荷高代表小宇宙流失的速度快,雖然高推重比可以快速補充小宇宙,但是由奢入儉難,在小宇宙敗家團的手中,是比不上山田太郎把一分小宇宙當24分小宇宙用來的存量大 |
Type 45 於 2004/03/01 17:2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改買F-35C不無可能, 如果F-35B的問題一直無解的話, 其它選項只會使問題雪上加霜........ 另外UCAV也是一個可能選項........ 因為曼尼神力不足之故, 老英目前幾乎已確定將把CVF從原先的六萬噸級砍成五萬噸級, F-35B最大搭載數由48架下跌至35架; 如果要在此時改成CTOL, 一堆衍生問題只怕更難收拾, 因此F-35B計畫即使是賊船也得硬著頭皮搭.......... 甚麼?五萬噸級才35架F-35B?老英不如去買小鷹和星座回來配F-35C/超級塑膠蟲好了!XD UCAV嘛......X-46嗎?會不會來不及? 看來這回老英連同RN海航搭的不是賊船,而是挑戰者號或者鐵達尼號......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01 18: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UCAV嘛......X-46嗎?會不會來不及? a:兩艘CVF分別在2012與2015成軍, 而老美空軍海航的J-UCAV預定在2010年左右就會底定並開始量產, 因此沒有來得及或來不及的問題, 只有老英有無足夠曼尼的問題 不要告訴我RN真的要用GR.11/FA-3...... a:老英在兩三年內就會將所有FA-2除役殆盡, 只剩GR-7/-9; 已經有皇家海航飛官寫文章批評此一作為決定:2007年前退光所有FA-2, 到了2012年左右才能展開F-35B換裝訓練(如今看來可能還會再往後順延.......), 將對皇家海航先進空戰技藝的傳承與鍛鍊產生嚴重影響...........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01 18:4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甚麼?五萬噸級才35架F-35B?老英不如去買小鷹和星座回來配F-35C/超級塑膠蟲好了!XD A: 航艦向來船大就是美, 老英工黨政府當年何以放棄建造傳統空母???因為其國力能負擔的航艦噸位上限便是五萬噸級, 但是和老美當時八萬噸級的傳統動力空母相較, 其整體戰力預估只有其25%....... |
Type 45 於 2004/03/01 20:1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你知道老俄現存唯一的庫級航艦搭載Su-33機數能力是何等德行嗎???老英已經該偷笑了........ 這個我知道......24架定翼機 但老英不會連把機庫弄大一些以便將來塞多些機的錢也沒有吧...... 老英在兩三年內就會將所有FA-2除役殆盡, 只剩GR-7/-9; 已經有皇家海航飛官寫文章批評此一作為決定:2007年前退光所有FA-2, 到了2012年左右才能展開F-35B換裝訓練(如今看來可能還會再往後順延.......), 將對皇家海航先進空戰技藝的傳承與鍛鍊產生嚴重影響........... 再這樣下去 |
FAF 於 2004/03/02 01:4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3. AESA雷達的天線靈敏度是傳統戰機雷達的數倍, 旁波瓣與熱雜訊又比其低上數倍, 換言之其要偵測>特定距離的特定目標所需輸出功率亦比一般戰機低得多. 感謝toga前輩 這項特點在下以前不知道,經前輩指點終於對AESA雷達低被探測率的原理恍然大悟了! |
FAF 於 2004/03/02 01:5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你這種請教別人的態度很不好,感覺上就好像是你已經有自己的意見還故意去試探別人一樣。 >要請教別人就要謙虛一點。 在下實在不明白為何會讓您有如此誤解。 如果您要說我有自己想法,沒錯,但就是因為不能確定自己想法,才求教於toga前輩,為何這樣會讓吱吱鼠前輩您認為我是對toga前輩不敬想試探他?? 小弟初入貴板,資歷雖然很淺,禮貌或有不周,但誰也不希望因此就蒙上不白之冤。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02 09:5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但老英不會連把機庫弄大一些以便將來塞多些機的錢也沒有吧......航艦搭載能力不是平均1000噸排水量一架的嗎? A: 2. 航艦搭載能力和搭載機大小噸位息息相關, 平均1000噸排水量一架只是一種經驗平均, 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印度在其二手俄國航艦改上選擇MIG-29M而非Su-33作為主力, 就是因為前者的搭載量是後者的兩倍; 無敵級航艦上如果搭載的是雄貓/超級大黃蜂的話, 你想它能像帶小海獵鷹般帶個二十多架嗎(即使經過大改使其能勉強操作的話)????而F-35B的大小噸位目前看來並不低, 甚至可能與超級大黃蜂同級∼比EF-2000與RAFALE大上重上一兩號, 自然也不免影響其攜行數. 3. 所謂最多可攜帶35架F-35B, 這35架上限有無包含AWACS與反潛搜救直昇機等輔助機種在內, 目前不得而知. |
toga 於 2004/03/02 11:4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btw, 這個2月初去印度參加COPE INDIA演習的F-15C是來自阿拉斯加的F-15C,說不定是F-15C AESA超級鷹 不過報導說IAF沒有派出Su-30 MKI應戰 A: 至於老美何以敗得如此淒慘, 有人認為是故意裝ㄋㄠ但伺機秤秤印度空軍的斤兩, 不過我個人自是Favor替猛禽爭預算的說法........P ”看啊!!!人家印度空軍連奧義MKI都沒出就把咱們的天主座騎打成禽流死雞了, 還不快掏銀子買更多的猛禽!!!” |
TTSO 於 2004/03/02 13:5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af.mil/news/story.asp?storyID=123007001 這裡寫派出兩架F-15E是錯的 哪裡有寫是派 F-15E ? 喔我真的拖窗了,把F-15 Eagle看成F-15E..... 啊啊啊啊啊啊
|
TTSO 於 2004/03/02 14:5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驚爆!! 我剛剛找到3張COPE INDIA的照片 兩架F-15C分別為AK AF84-028與AF84-023,所屬中隊我還在查 (http://www.af.mil/media/photodb/photos/040225-F-0000S-004.jpg, http://www.af.mil/media/photodb/photos/040224-F-0000S-009.jpg) 而且確定是AIM-9X!!! (http://www.af.mil/media/photodb/photos/040216-F-7169B-010.jpg) 不過尚無法確定JHMCS有沒有去 喔天呀... 難道真的是超級鷹.... |
TTSO 於 2004/03/02 15:1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根據照片上的中隊徽,我確定AK AF84-028與AK AF84-023這兩架F-15C屬於19FS, 3WG, 11AF, PACAF 目前能夠證實的是12FS已經操作AESA超級鷹,19FS還不知道 不過已經很恐怖了,難道這就是AIM-9X首次海外部署? |
TTSO 於 2004/03/02 16:0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貼一段美國國會HR1588的內容 F–15 C/D radar block upgrade 另一段來自S1050的文字: 從這兩段文字可知,May 2003年前全USAF只有18架超級鷹,雖然我看到有大陸報導June 2003有1050M美金的後續研發費用,不過我到現在還找不到官方的文件支持這項報導 |
TTSO 於 2004/03/02 16:0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寫錯了...>< 10.5M.. 不是1050M... |
toga 於 2004/03/02 16:0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拿著AIM-9X還被印度空軍四比一???? |
TTSO 於 2004/03/02 17:1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oga正以四比一的方式發文...XDDDDDD 照片上看的不是很清楚那兩架F-15C到底有沒有JHMCS(好像有,不過因為不清楚所以無法確定) btw 不過想想看... F-15C如果掛上F110-GE-132,再配上AESA + AIM-9X + JHMCS,肯定威脅F/A-22的存活率....XD btw2 |
toga 於 2004/03/02 18:0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oga正以四比一的方式發文...XDDDDDD A:慚愧........工作地點網路連線有些問題........... 照片上看的不是很清楚那兩架F-15C到底有沒有JHMCS(好像有,不過因為不清楚所以無法確定) btw A: 不過這等舊瓶新酒法仍有其限制, 根據奇異公司網站消息, F110-GE-132的重量達四千磅級, 無法像新一代戰機引擎般兼顧推力與身材...............
A:所以USAF已否決類似計畫的大量普及化.............何況裝更強力引擎, AESA, HMD + 五代IIR的撇步並非老美所能在鷹式機上專享, 老俄蘇凱家族, 老歐颱風, 老法疾風, 甚至老瑞彼得潘都有類似方案可在五至十年內實現, 屆時在眾賽魯與普烏級對手環伺下, 超級賽亞鷹二還是佔不了啥便宜...... btw2 A:來自沒有全權數位控制與自動診斷系統年代的產品, 自然得隨老技師們一塊凋零.......... |
EFA 於 2004/03/02 18:2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大家都知道F-16比F-15敏捷,不論是氣動、重量輕、或是FBW帶來的優勢都讓F-16可以有比F-15更好的敏捷性(Agility),不過每次當遇到狗咬狗,F-15總是可以用著無比的剩餘能量硬拖死F-16,推重比是一個因素,翼負荷則是另一個因素
F-5E的翼負荷高達350 kg/m^2 那為什麼當初我國的F-5E飛行員還是照樣痛扁老美的F-15跟F-14呢? 能否為小弟解惑? |
TTSO 於 2004/03/02 19:1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那為什麼當初我國的F-5E飛行員還是照樣痛扁老美的F-15跟F-14呢? 甚至.網路上還有需多評論認為F-5E在纏鬥上優勢遠遠超過F-15 飛機是死的,人是活的 TOP GUN時代還不是有一堆F-14被A-4電的亂七八糟的...:) ROCAF 46SQ還不是拿F-5E電F-CK-1...:) 戰機性能分析中都是把「人」這個參數拔掉的,算進來的話還得了喔...:p |
toga 於 2004/03/02 20:2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輩~在下有個問題想請教您, F-5E的翼負荷高達350 kg/m^2, 推重比只有 |
toga 於 2004/03/02 20:2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前輩~在下有個問題想請教您, F-5E的翼負荷高達350 kg/m^2, 推重比只有0.75 那為什麼當初我國的F-5E飛行員還是照樣痛扁老美的F-15跟F-14呢? 甚至.網路上還有需多評論認為F-5E在纏鬥上優勢遠遠超過F-15 A: 2. 使用TF-30的F-14A的中低速推重比, 也沒比F-5E高明 3. F-14與F-15的設計目標都是在中高空高速環境下將麻雀, 鳳凰, 阿拉姆AAM的BVR能力發揮至極限, 理論上如果一擊不中的話, 應該充分發揮其高速高推重比的優勢閃躲拋離對手並衝向遠方, 伺機反身再來一次BVR襲擊; 如果捨棄這些長處優勢不用, 卻放低速度動能與F-5E玩中低速兜圈子狗咬狗, 一來標準空戰構型, 身掛六至八枚AAM的F-14與F-15未必比只掛兩枚響尾蛇就上陣的F-5E享有翼負荷甚至推重比的優勢, 再來F-5E的身型比F-14, F-15迷你許多, 在近戰時享有視覺低可視度的優勢, 而在滾轉率方面, F-5E這等小戰機也比F-14, F-15之類的巨物靈活快速, 老鳥教官若善用這些優勢, 要打扁由菜鳥新手駕駛, 又被限制規定不准使用BVR優勢的F-14, F-15並不困難............... |
flak 於 2004/03/02 20:5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那為什麼當初我國的F-5E飛行員還是照樣痛扁老美的F-15跟F-14呢? 美國剛換裝F-15時,F-4的老鳥也常常釘F-15。 只要有心,沒什麼不可能的(在龍捲風飛官的回憶錄中,就提到在紅旗演習中曾經利用兵荒馬亂之際,偷幹幾架F-15,便可以回來驕其妻妾) 甚至.網路上還有需多評論認為F-5E在纏鬥上優勢遠遠超過F-15 F-5E唯一的優勢就是體積小。有時候這蠻重要的,空戰中過半的勝利都是偷襲得手的,MiG-17與MiG-21也因此獲益良多。 |
toga 於 2004/03/02 21: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在二次波灣戰爭爆發之前的美好禁航區年代裡, 法國曾經派過本國的MIRAGE-2000-C至中東, 與執行禁航區巡邏任務的美軍各式戰機切磋較量戰技............ 根據法方當時參賽飛行員的回憶, F-15憑著強力雷達與AIM-120在空中強力掃蕩的鷹之鐵壁編隊確實是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倒也並非完全無法可破, 在歷次較量中, 幻象機藉著中低空高速牙突數次自自鷹之鐵壁的雷達死角成功突入, 施以快速一擊之後便揚長而去, 讓鷹式機的堂正之師也吃了不少暗虧(宛如當年越戰時節幽靈機與魚床機之間充滿熱血與動感的你追我跑之翻版..........), 參賽的鷹式機飛行員也承認:”幻象機的嬌小與高速, 讓我們好一段時間難以習慣適應” 至於法國參賽飛行員公認最難纏頭痛的對手:由老美老鳥飛行員駕駛的F-16C VIPER |
TTSO 於 2004/03/02 23:3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雷達反制機動,雖然並沒有完整的公開資訊可以詳細說明動作是怎麼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怎樣反應,不過基本的概念不外乎那些都普勒盲區、先天缺陷、還有機械掃描的漏洞 但在AESA的年代,當這些問題都被AESA的特性彌補後,雷達反制機動還有沒有用?我個人是保持非常懷疑的態度 我們在的年代剛好可以看到古典空戰理論、視距外空戰理論、以及匿蹤空戰理論間的兩次大變遷,我覺得實在是我輩戰機狂天賜的恩惠,我希望可以看到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大變遷:穿大氣圈空戰理論,以及子空間空戰理論...:) btw |
吱吱鼠 於 2004/03/03 11:5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在下實在不明白為何會讓您有如此誤解。 如果您要說我有自己想法,沒錯,但就是因為不能確定自己想法,才求教於toga前輩,為何這樣會讓吱吱鼠前輩您認為我是對toga前輩不敬想試探他?? 小弟初入貴板,資歷雖然很淺,禮貌或有不周,但誰也不希望因此就蒙上不白之冤。 好吧,沒有那個意思就好。 >前輩~在下有個問題想請教您 F-5E的翼負荷高達350 kg/m^2 那為什麼當初我國的F-5E飛行員還是照樣痛扁老美的F-15跟F-14呢? 能否為小弟解惑? 像這種態度就比較像話,就是需要這種態度。 |
TTSO 於 2004/03/03 16:4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Roche sees no major obstacles to F/A-22 http://biz.yahoo.com/rc/040302/arms_lockheed_1.html Tuesday March 2, 6:26 pm ET WASHINGTON, March 2 (Reuters) - Air Force Secretary James Roche on Tuesday said he saw no major obstacles to Lockheed Martin Corp.s (NYSE:LMT - News) F/A-22 fighter jet program, although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be resolved before the next phase of testing, slated to begin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With regard to the status of the program now, we know of no major obstacles, Roche said. But as you go through test and evaluation, things comes up. It has in every other program and it will in this one, as well. Top Pentagon officials are due to decide March 22 whether the $71 billion Raptor program can enter combat testing, which in turn would allow a decision later this year to start full-rate production of the stealthy next-generation aircraft. Air Force officials said they were working to resolve software and reliability issues, but they saw good progress and the aircraft could be ready for initial operational testing and evaluation by the end of March, as planned. Roche said part of the problem stemmed from diminished material sources, very few subcontractors, and parts that were presumed to never fail are failing, which were limiting the number of sorties test pilots could fly each day. Critics have decried the F/A-22 as a Cold War relic, a stealthy fighter jet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air superiority over a Soviet fighter that was never built. Some lawmakers have raised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cuts to the pricey fighter program, given rising federal deficits and mounting pressure to cut outdated programs like the Armys Comanche helicopter which was canceled last week. But Roche insisted the F/A-22s capabilities of stealth, super-cruise, advanced avionics are all playing out as we expected them to play, noting the aircraft had been modified as more of an air-to-ground airplane than initially planned. The aircraft could penetrate deep into enemy territory, bomb moving targets and attack speeding cruise missiles. I believe it will stand the test of people looking at it, Roche said, referring to a review of the program ordered by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last month. This is not a Cold War system today, he said. Roche last week suggested that the F/A-22 might also be a basis for a new regional bomber capable of hitting targets deep into enemy territory, although no decisions had yet been made. The Air Force plans to buy a total of 277 F/A-22s at a cost of $257 million each, including initial research and long-range operations and support. ----- |
toga 於 2004/03/04 15:1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喔喔∼∼!!!在連年崩盤下挫後, 猛禽股終於止跌回升了∼∼∼!!!! 美國空軍將略微增加F/A-22總採購數量 據美國《航太日報》2004年3月3日報導,美國空軍決定略微增加它所計畫購買的F/A-22猛禽戰機的數量,此舉反映出該計畫項目去年在削減成本方面取得的成效。 美國空軍希望能削減更多的成本,以使其能在420億美元上限的F/A-22計畫總生產預算中採購更多的飛機。美國國會批准的2004財年F/A-22採購數量是22架。美國空軍計畫在2005財年採購24架F/A-22,2006財年26架,2007至2010財年達到頂峰的每年32架,2011財年則採購最後生產的25架。 美國國防採購局(DAB)定於3月22日對F/A-22計畫進行評審,以確定該計畫項目是否能在3月31日開始其初始使用測試與評估。 |
toga 於 2004/03/04 15:4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發表於: 2004/03/04 星期四 15:28 文章主題: -------------------------------------------------------------------------------- 漢和情報評論分析員平可夫認為新加坡空軍的下一代戰鬥機候選極有可能在歐洲戰鬥機和F15T之間決定。他基本上排除了Rafale入選的可能性。 新加坡空軍已經在2003年10月把F16C/D Block60、F/A-18E/F、SU30MKS三種戰鬥機排除在競選名單之外。目前只有歐洲颱風、Rafale、F15T 在候選之內。三者之間將會展開最後一輪強大競爭。最終新加坡空軍將在2005年決定他們將選擇什麼樣的戰鬥機。新加坡空軍一共需要20架新型戰鬥機,最終可能購買多大40架新型戰鬥機用於取代A4SU。 平可夫認為Rafale之所以不太可能入選的首要原因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外國全面配備這種十分昂貴的戰鬥機。 a:在南韓F-X競標案時, F-15K與EF-2000的開價都比疾風更貴 未來的銷路除了法國海軍之外不太可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因此過少的配備數量可能在將來改良、維修方面需要花費更高的投入。 a: 另外維修補保方面, 使用新一代科技的疾風戰機追求的可是只有約F-15E 1/2的後勤負擔; F-15基本設計至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 要論其為持續跟得上時代的後續升級改良難度與耗費, 理應不會比疾風低....... F15T的T是馬來語Temasek(新加坡)的意思。並非指台灣。Boeing的消息來源特別強調。但是十分可靠的軍事情報消息來源已經對KANWA證實台灣對F15E系統表示了強烈的興趣。列入了戰鬥機更新計劃的考慮候選之中。在F15E的基礎上,目前發展了F15I、F15K和F15T。 另一方面,Eurofighter聲稱他們有信心贏得最後的投標。因為目前已經有6個國家已經或者將要裝備颱風戰鬥機。 a: 另外預定購買歐洲戰機的國家, 原始研發四國目前國內”大砍歐洲戰機計畫”的呼聲都是越來越高, 如果真的成真(徹底刪除第三批次量產計畫)的話, 則歐洲戰機的基本產量也不過三百八十多架, 也不比疾風高明到哪裡去; 奧地利預定採購十八架第二批次型, 但是如果老英還要繼續不合作到底, 遲不批准第二批次量產同意書的話, 計畫不無生變可能(奧地利國內反對此一採購計畫的聲浪可是不低); 而希臘則要到今年雅典奧運落幕後再對是否採購颱風重新考量, 在F-35, F-16與RAFALE的虎視眈眈下, 颱風最終是否能順利出線還是未知之數.......... 最新型Rafale MK2所使用的任務電腦將按照新加坡空軍的要求進行修改,武器將與法國空軍、海軍採用的Rafale完全相同,不作任何技術保留。Rafale MK2的又一大特點在於提高作戰航程。計劃在2004年底裝備推力達到20,000磅的Snecma M88-3渦輪風扇發動機,必要時配備類似F16C Block 60那樣的附加油箱。當然取決於新加坡空軍的要求。航程增加1-15%。RafaleMK2的整個開發計劃預計花費7億3千萬美元。單價可能達到4000-5000萬美元。達索的消息來源聲稱一旦新加坡空軍作出決定並且簽署契約,她們便可以在兩年之內提供這種戰鬥機。新的Rafale Block10還將在2006年換裝RBE2主動陣列雷達。 a:老法自用的本土型疾風在短期之內應該不會換裝上述新行頭. |
toga 於 2004/03/04 15: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日前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波音總裁在新航太展會場上, 接受記者訪問, 談到F-15T新加坡之戰最後對手之一的歐洲颱風戰機時表示:”我們對本次競爭比賽中的第三名沒啥可在意的..........” 隔天, 英國BAES總裁在受訪時回敬:”很好, 就讓美國佬繼續保持這等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下去, 奧地利之戰的時候, 我們還一度被評為競賽中的第六第七名, 但是真金就是真金, 時間將會證明一切..........” |
TTSO 於 2004/03/04 22:3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我最近有一種想法... F-15K、F-15T身上的APG-63(V)3,加上JHMCS與AIM-9X,搞不好才是讓F-15永續存活的最大原因 這三樣是EF-2000與Rafale都絕對比不上的 btw 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幾乎同時部署的APG-63(V)1與APG-63(V)2,APG-63(V)2只有少量配裝18架F-15C,而APG-63(V)1卻換超過160個:不是沒有錢,是拿來當白老鼠 |
toga 於 2004/03/05 00:3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我最近有一種想法... F-15K、F-15T身上的APG-63(V)3,加上JHMCS與AIM-9X,搞不好才是讓F-15永續存活的最大原因 這三樣是EF-2000與Rafale都絕對比不上的 a: 請問閣下是如何得出JHMCS絕對能壓倒歐法的HMD, AIM-9X絕對足以克制ASRAAM / IRIS-T / MICA-IR, APG-63(V)3也絕對能技壓老歐透過AMSAR計畫所產生之RBE-2改(預定2006年可實用化)與CAPTOR改(?2010年實用化???)之結論???? |
TTSO 於 2004/03/05 00:3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三樣是EF-2000與Rafale都絕對比不上的 寫清楚一點好了,我的意思是: F-15K、F-15T是目前唯一同時擁有這三種裝備(AESA雷達、高偏軸能力SRAAM、頭盔瞄準)的戰機 |
FAF 於 2004/03/05 01:5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最近重翻基地88,有一些問題想請教各位前輩們 第2集有一段風間真拿F-15C去攔IRBM(奇怪.....亞斯蘭那小國家用的到這東西?),可是IRBM的終端彈頭速度至少也在5M左右,那假如我們把攔截目標縮水為SCUD.....那憑著麻雀能打的到這種3M的自由落體嗎? PS.之前有前輩提過老德打算拿流星來反ATBM,不知道是針對哪一種等級的BM? 第4集真在跟米奇作的模擬空戰中,米奇使出了一招剪式飛行迅速搶位,但小弟印象中剪式飛行不是雙方來回交叉飛行試圖逼使對方能量用完的動作嗎?而米奇用的卻比較像是一個極小動作的桶滾?用了後飛機迅速減低速度令後方敵機飛過頭。 還請各位前輩能為小弟指點迷津<(_ _)> |
TTSO 於 2004/03/05 10:0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沒想到我跟toga同時貼文...:p:p 喔??何以見得???除了AESA雷達可能得再等一段時日外, 老歐老法同樣也打算在近幾年內使用HMD + ASRAAM / IRIS-T / MICA-IR Magic words: Now Solution...:) |
toga 於 2004/03/05 11:2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最近重翻基地88,有一些問題想請教各位前輩們 第2集有一段風間真拿F-15C去攔IRBM(奇怪.....亞斯蘭那小國家用的到這東西?),可是IRBM的終端彈頭速度至少也在5M左右,那假如我們把攔截目標縮水為SCUD.....那憑著麻雀能打的到這種3M的自由落體嗎? A: 所以風間可以拿麻雀來ATBM, 可能原因:
A: 不過還有另一種可能:讓掛著流星的颱風深入敵國, 執行類似老美ABL雷射客機的任務∼擊落地面上或甫升空的BM; 如此一來, 流星自是可”反”任何等級的BM∼只要其發射母機有本事完成這等FLAK.....更正, 佛羅多勇闖魔王城的神奇之旅的話....... 除了流星外, 老德也構思了一些更神奇的可用於勇闖魔王城的玩意兒:例如一款使用PDE發動機, 極速號稱高達十二馬赫以上, 平均時速八至十馬赫, 有效射程約800公里, 重量只有五百公斤不到的神奇空射ATBM, 讓颱風戰機能掛著四枚此一神奇貨色, 四枚流星, 兩枚ASRAAM外加兩具副油箱或CFT去完成ATBM之神聖大業............ 不過再如何神奇的神兵利器, 也無法克服曼尼決定論, 由於曼尼之力不足之故, 老德預定於今年把此計畫砍薩爾 這一招剪式飛行最近還有一部漫畫蒼空翼龍也有......主角是開JAS-39的日本傭兵 A:..........................一本看完後很想撕書的漫畫 |
FAF 於 2004/03/05 18:2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感謝toga前輩的指點與更正小弟的錯誤 <(_ _)> >天曉得.............不過除非流星整個改頭換面, 否則以其性能所能攔截對抗的BM大概至多也就是飛>毛短腿級 但是前輩先前糾正了小弟,就是飛毛短腿也有6~9M,那憑流星能追上嗎?還是說攔截體與目標速度差距在一定內,攔截路徑程式可以克服這方面的落差? >例如一款使用PDE發動機, 極速號稱高達十二馬赫以上 PDE發動機莫非就是之前Popular Science介紹的Pulse Dedonation Engine? >一本看完後很想撕書的漫畫 剪式飛行萬歲! XD 開著AC-130都能用!今年的TV版基地88風間也有用~~~~~ 我覺得比較搞笑的是書名 明明原名叫蒼空的Gripen中文還要給它翻翼龍 |
TTSO 於 2004/03/05 22:3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PDE發動機莫非就是之前Popular Science介紹的Pulse Dedonation Engine? 小弟關於這引擎有個問題想請教,在4馬赫以上的Hypersonic領域,它跟Scram Jet相比互有什麼優缺點呢?Scram Jet克服了燃燒室氣流超因素下燃燒的問題,那PDE是先天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嗎?? 對,PDE就是Pulse Detonation Engine http://www.popsci.com/popsci/aviation/article/0,12543,473272-1,00.html http://www.grc.nasa.gov/WWW/AERO/base/pdet.htm 特別是這一篇: 我個人是認為PDE在最終的發展上會超越Scramjet,因為其能量密度比較高 |
Zenobia 於 2004/03/05 22:5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聽在 Wright-Patt 的朋友說是測 PDE 時全基地地動山搖啊...XD |
toga 於 2004/03/06 01:3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但是前輩先前糾正了小弟,就是飛毛短腿也有6~9M,那憑流星能追上嗎?還是說攔截體與目標速度差距在一定內,攔截路徑程式可以克服這方面的落差?
然而一般的BM彈道固定, 因此ATBM的雖然極速不及, 但若其射控系統能在遠方精準預測描繪其彈道行徑, 便能讓手下ATBM抄近路到前面去堵它, 就像棒球比賽中, 外野手能將高飛球接殺出局, 是因為外野手跑得比球速更快???還是因為其憑經驗判斷, 抄近路先在預定落點處附近等它???? |
FAF 於 2004/03/06 01:4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誰要你去追????要去”攔”, 今天任何飛彈式的ATBM, 其速度都遠不及其對抗的BM對手 不是,小弟寫的不清楚讓您誤解了,是說若ATBM速度不夠快,那麼在BM進入雷達探測後會發生的情況 因為小弟發現這些ATBM的速度相較一般SAM都不斷往上昇,所以得出ATBM需要速度的想法,但究竟是不是小弟所猜想的.......真的不知道。不然速度不是問題的話為什麼不用麻雀去打就好呢。 有錯誤的話還請前輩能糾正小弟。 |
伊雲 於 2004/03/06 02:02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我個人是認為PDE在最終的發展上會超越Scramjet,因為其能量密度比較高 但是現階段Scramjet的發展比較接近實用化(自力推進飛行,而非實驗室內的測試推進) 最適飛行速度的範圍不一樣................. 所以我們應該把PDE裝在「國內線」,把SCRamjet裝在「國外線」 |
TTSO 於 2004/03/06 02:4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我知道很多文獻裡都寫PDE適合Mach0-4 但是當我看到一狗票Hypersonic的玩具都想用PDE的時候,我稍微思考了一下PDE為什麼會不能上Hypersonic 結果哩... 我完全沒想出來有什麼原因PDE不能上Hypersonic,我找不到任何先天會無法克服的物理條件限制PDE不能跟Scramjet拼Hypersonic... 而且幾乎可以確定的,PDE的燃燒效率肯定比任何其他形式的jet engine好,原因就是它那個變態高的壓縮比....:D |
toga 於 2004/03/06 03:0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誰要你去追????要去”攔”, 今天任何飛彈式的ATBM, 其速度都遠不及其對抗的BM對手 不是,小弟寫的不清楚讓您誤解了,是說若ATBM速度不夠快,那麼在BM進入雷達探測後會發生的情況 1.發射後飛彈來不及趕到攔截點 2.或是飛彈趕到後卻因為BM彈頭的迴避動作而來不及跟著修正路徑 因為小弟發現這些ATBM的速度相較一般SAM都不斷往上昇,所以得出ATBM需要速度的想法,但究竟是不是小弟所猜想的.......真的不知道。不然速度不是問題的話為什麼不用麻雀去打就好呢。 有錯誤的話還請前輩能糾正小弟。 a: ATBM速度是不是問題, 影響程度如何, 需求如何, 端看你ATBM的等級需求, 以及你的科技水準, ATBM飛得越快, 衝的越高, 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到更高的範圍攔截敵彈道飛彈, 這除了有萬一攔截失敗, 你還有較多時間發動第二波甚至第三波攔截的好處外, 敵人彈道飛彈的被攔截的距離越高, 飛彈速度也越慢(大量位能尚未轉成動能), 甚至如果你能在高層大氣外攔截敵彈的話, 甚至有在敵方長程乃至洲際飛彈的多彈頭尚未分離前率先將對手擊毀的潛力可能, 因此想要對抗IRBM至ICBM, 你的ATBM的速度與攔截高度也得步步高昇, 但是你的ATBM速度越快, 與敵方BM接近的相對時速也越大, 而想要在更高更遠的距離鎖定攔截敵彈, 對你的射控偵搜系統之要求也更是嚴苛, 因此真要達成此一理想, 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走, 且敵國的彈道飛彈科技設計只要跟得上時代, 多得是方法突穿此一薄弱的屏障..........(匿蹤, 多彈頭, 假誘餌, 終端機動) 至於如果你的目標只擺在攔截飛毛腿之流射程三百至一千公里, 極速六至九馬赫的短腿低速彈道飛彈的話, 相應的ATBM所需之攔截速度與有效射擊高度自是低得多, 例如:愛國者(極速五馬赫), 弓二(極速四馬赫+), ASTER-30(極速四馬赫+), 流星飛彈的整體飛行性能約略可滿足此一範疇 而使用火箭發動機的老式麻雀飛彈則無論平均時速, 有效射程與機動性都遠不及流星, 自是難以擔當此一大任 最重要的, ATBM的真正成功關鍵, 取決於能否早期預警, 遠程精確追蹤描繪敵彈彈道與算出最佳攔截點, 以及最後的精準終端導引, 並非光有飛彈就好, 老德以流星進行ATBM, 只是因為其長程飛行的速度動能與機動性夠, 所以提出的初步構想而已, 真要達成, 還得先建立出一套完整先進複雜的長程預警/C4ISR/資料鏈聯網作戰體系才成, 絕非戰機一掛飛彈就能上天去ATBM自由獵火雞那般easy..... 至於要讓長程飛行時速/射程/機動力皆遠遠不如流星的麻雀去ATBM, 就更是MISSION impossible了 至於使用麻雀 |
TTSO 於 2004/03/06 03:1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toga你的線路真的該檢查了... 被PDE震壞了嗎....XDDD |
flak 於 2004/03/06 16:17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今天回家把AFM的RSAF介紹看一看好了(昨天剛剛收到書,還沒時間看哩) 看這麼久還沒看完?今天開會提早結束,來報告一下。 新加坡的現有空軍主力是: 基本上結構與台灣空軍蠻像的,但攻擊比重比較高(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結構比較好,以台灣要應付的反登陸能量,當年的F-5應該換購一些A-4),戰機幾乎是美軍的天下。但這並不表示他會完全跟著美國走。 因為其空軍的初代是由英軍所建立(很多人都說是我國協助建立的,不知道比例為何),所以早期新加坡在英國一直有空軍的訓練單位。而新加坡飛官則是在澳洲進行基本訓練,並在那裡購買了30架義大利的S211教練機。但是基本訓完成的飛官卻改到法國進行高級訓練,有趣的是,那裡利用10架TA-4SU進行(1999年又運去了8架A-4SU供飛行員單飛),而根據合約,法國會提供M-2000進行電戰訓練。2000年時,新加坡又與加拿大的北約訓練中心簽訂了戰鬥與武器訓練的合約。在美國進行的訓練只有F-16、CH-47D、KC-135與AH-64的轉換訓練。另外澳洲還有Super Puma與Cougar的訓練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雖然沒有操作英法的戰鬥機,但飛行員養成卻在法國進行,以及曾經在英國。所以RSAF與這兩國的關係也是匪淺,美國政治力不一定有勝算。 |
flak 於 2004/03/06 18:3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期Combat Aircraft 沙烏地終於被允許在Tabuk基地駐紮F-15S。由於該基地距離以色列僅150公里,美國一直禁止其部署在如此接近以色列的基地。 沙烏地考慮汰換龍捲風IDS與ADV,預估將會是一個45億美金,一百架戰機的天文大單子。 美國海軍宣布加入陸軍下一代電戰機(ACS)的計畫,以取代EP-3E。 |
toga 於 2004/03/06 19:1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沙烏地考慮汰換龍捲風IDS與ADV,預估將會是一個45億美金,一百架戰機的天文大單子 a:45億美金要一百架???乾脆直接宣佈勝出者是F-35算了............ |
FAF 於 2004/03/06 22:0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而且幾乎可以確定的,PDE的燃燒效率肯定比任何其他形式的jet engine好,原因就是它那個變態高的壓縮比....:D 能請教一下TTSO前輩嗎?為什麼PDE有變態高的壓縮比? |
FAF 於 2004/03/06 22:0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你的第一個錯誤, 在該談飛機的地方談動漫與談反飛彈, 而且還沒完沒了, 欲罷不能, 嚴重打攪破壞 >俺欣賞戰機資訊的樂趣與美學....................XD 這真的是小弟的錯,以後發問時這點會多注意的<(_ _)> 多謝前輩了 |
toga 於 2004/03/07 00: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最新一期FLIGHT INTERNATIONAL週刊有北歐諸國未來軍事合作發展的專題報導, 內有提及一些JAS-39彼得潘戰機的最新發展資訊: 1. 成軍十餘年來, 已有137架的彼得潘在瑞典空軍成軍服役, 累積飛行時數超過四萬兩千小時; 瑞典空軍先前預定採購204架的彼得潘, 然而根據新的計畫, 未來瑞典空軍的有人戰機總數將減少至160架, 因此有約44架的多餘者將出租國外空軍當童養媳.............. 2. 目前捷克與匈牙利已經分別決定租14架C/D型彼得潘童養媳(把自家最新貨色出租當童養媳, 可算是富有瑞典特色的作法), 還剩下16架待租, 意者從速. 3. 在未來發展方面, 瑞典已經成功整合AIM-120C5 BVRAAM, R-DARTER BVRAAM, KEPD-350 ALCM(JAS-39C/D最多可一次掛兩枚), AGN-65G, RBS-15 ASM, Litening III夾艙等橫跨歐亞美非多國的最新行頭武器於其身, 明年起還將擔任流星飛彈的測試試射機, 並將整合歐美六國合作IRIS-T五代IIR AAM 4. 在未來升級發展方面, 瑞典方面希望透過歐洲共同合作獲得所需的AESA雷達, 也預定提升RM-12的推力以因應彼德潘的最大起飛重量從A/B型的12,700公斤提升至C/D型的14,000公斤; 不過不同於時下流行風潮, 老瑞並不打算在彼德潘上裝設CFT以增程, 而希望透過改善RM12 TSFC以及增加機內燃料籌載的方式來達到增程目標; 不過老瑞也聲稱:”截止目前, 並沒有任何客戶大爺提出要增程的需求” 5. 老瑞對彼德潘未來外銷前景頗為樂觀, 認為其在F-35聯合風暴來襲前, 還有近十年的時間可以努力打拼, 全壽命週期的成本耗費又比RAFALE與EF-2000便宜50%; 目前其努力爭取的客戶有: 1. 斯洛伐克:在捷克成為彼得潘俱樂部最新成員之後, 入主該國的機會也大有提昇 2. 瑞士:有20架取代F-5E/F戰機的訂單需求 3. 巴西:好事多磨的巴西F-X案, 預定今年三月中旬發表最終入選者, 不過一般相信, 在巴西空軍偏好Su-35(整體作戰性能最強), 而巴西政府與飛機企業偏好MIRAGE-2000BR(技轉受權生產回饋最優)的狀況下, 彼得潘出線希望不高. 其它有潛力的客戶:比利時, 丹麥,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印度, 泰國, 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數國 老瑞希望能在今後十年內外銷出約200架的彼得潘...............
|
flak 於 2004/03/07 00:3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之前PO過一個新聞,美國海軍要讓QF-4N/S退役,可能改以QF-14取代。這期Combat Airceaft對這個美國海軍最後的幽靈機專訪,令人高興(或令人遺憾)的是,暫時還不會看到QF-14的出現,而是由美國空軍的QF-4E/G來取代無人靶機任務,而以F-18接替有人測試機任務(例如追蹤測試飛彈、測試機...等。另外QF-4N是美國海軍唯一能夠發射MA-31超音速靶彈的飛機)。 這期雜誌也藉由羅馬尼亞與英國Harrier的聯合演習介紹了羅馬尼亞MiG機的現況。羅馬尼亞應該是東歐國家中唯一大幅改良MiG機,也是全世界把MiG-21改得最強的國家(甚至勝過另一個改了一輩子MiG-21的東方大國)。在90年代,羅馬尼亞飛機場與德國、以色列合作,利用西方航電更新MiG-21稱為Lancer,這大家應該有些印象。另外也針對MiG-29推出了Sniper的改良套件。不幸的是,羅馬尼亞政府只對Lancer下了訂單,MiG-29不但得不到改良也跟著除役。 Lancer其實有三種:A是單座攻擊機、B是雙座攻擊機、C則是單座攔截機。攻擊機配備的是EL/M 2001B雷達,攔截機配備的是EL/M 2032雷達。三種戰機都換裝全新的玻璃座艙、HOTAS、選配Litening莢艙、RWR與MIL/STD 1553B匯流排。記得當年展出時,Lancer的武裝包括R-77飛彈,但實際上羅馬尼亞空軍只有R-73與以色列的紅外線飛彈可用(這延續了長久以來的一個懷疑:R-77真的服役了嗎?)。然而,攔截型配備了以色列的DASH頭盔顯示器,使其仍然是纏鬥中令人敬畏的對手。 除了豪華的內裝之外,MiG-21仍然是MiG-21。一位羅馬尼亞飛行員如此形容:The Lancer turns well - given time.。另外它的起飛距離也很長,最討厭的可能是其航程,現在的羅馬尼亞飛行員平均一年飛行100個小時,但實際上平均飛行「任務」大約是230次,這或許說明了大多數操作米格-17、-19、-21飛機國家的飛行時數如此難看的原因(羅馬尼亞也是在90年代後才達到100小時的,之前更少)。 英國的獵鷹GR7利用機會與MiG-21捉對廝殺,有趣的是,羅馬尼亞的戰術仍然是追溯到越戰的高速打帶跑,不知道是不是打算欺負獵鷹不能超音速的關係。羅馬尼亞宣稱他們的RWR也比較高級,不過很抱歉的是,獵鷹GR7根本沒有雷達... 羅馬尼亞的Lancer不會存在太久,預計要採購55架飛機來全面汰換,目前最可能的人選是F-16。 |
cobrachen 於 2004/03/07 00:4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延續了長久以來的一個懷疑:R-77真的服役了嗎? 至少最近展出了。AWST上面有MKK和套了保護罩的R77合影。 |
toga 於 2004/03/07 00:46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英國的獵鷹GR7利用機會與MiG-21捉對廝殺,有趣的是,羅馬尼亞的戰術仍然是追溯到越戰的高速打帶跑,不知道是不是打算欺負獵鷹不能超音速的關係。羅馬尼亞宣稱他們的RWR也比較高級,不過很抱歉的是,獵鷹GR7根本沒有雷達... A: AIM-132 ASRAAM v.s AA-11 Archer..............經典啊............... |
toga 於 2004/03/07 01:34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040738.1075799864&modele;=jdc_34 為了節省經費,法國佬打算在2003~2008年間小砍11架疾風戰機生產預算,不過不知道這項刪減是永久性刪減還是延長生產而已.
不過目前老法政府和達梭爭論的重點在於:誰該為這計畫變更所造成的開支增加買單???畢竟當年造成RAFALE的成軍時程從1994年一路拖到2001年的元兇是老法政府, 而非達梭.......... |
toga 於 2004/03/07 22:39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在近期FLIGHT INTERNATIONAL看到的一些有趣資訊, ”先進戰機購入價” 老美在明年度國防預算中: 1. 預定以36億美金買進24架猛禽 --> 一架單機買入價一憶五千萬美金(USAF聲稱猛禽近來降價有成, 這筆錢原本只能買22架猛禽) 2. 預定以29億美金買進42架超黃蜂 --> 一架單機買入價約六千九百多萬美金
|
toga 於 2004/03/09 16:5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IDR月刊, 1999年一月號: 1. 兩德統一後, 德國空軍展開BESYS(Bewertungssystem)測試計畫, 比較前東德空軍的R-73外銷型與AIM-9L/M在對抗各種空中目標(龍捲風, F-4F, Su-22, Mig-29, 以及一架荷蘭F-16B)時的性能表現, 結果震驚的發現:除了IRCCM能力不如之外, R-73外銷型整體性能是徹底壓倒AIM-9L/M.
德國(46%):基本飛彈設計與整合, 128*4掃瞄陣列IIR Seeker......EF-2000, Tornado 義大利(19%):慣導, 引信, 火箭馬達..............EF-2000, Tornado, AMX 瑞典(18%):尋標器影像處理, 與JAS-39整合...............JAS-39 希臘(9%):彈頭, 保險, 能源, 測試訓練儀器...............F-16, F-4F, EF-2000?? 加拿大(4%):servo systems....................CF-18 挪威(4%):火箭馬達..................F-16
”我们相信飛彈的速度與射程就是飛行員的生命, 未來的空對空短程近戰裡, 為了避免和對手在短距離纏鬥交手下兩敗俱亡, 將飛彈阻力減至最低, 令飛彈的速度與射程最佳化, 使其享有先射先殺的優勢是最需要努力以赴的方向”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11 14: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avroarrow.org/AvroArrow/arrowfirsts.html 加拿大CF-105 27項世界第一
可能是現存有關CF-105的一切收錄得最完整的紀念網站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12 12:0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彼得潘的特異功能補述: ”路,是GRIPEN飛出來的” 最近在下找到其原文出處的IDR月刊,結果發現上述描述方法還是把小葛看簡單了,瑞典佬追求的是:”在以四枚AMRAAM同步接戰下,能一邊提供四枚飛彈中途資料更新,一邊脫鎖飛行的最佳飛行路線.” 怎麼辦到的??主其事的瑞典佬曰:”這是祕密.........”(你是傑洛士嗎??XD......)
瑞典佬聲稱,其在JAS-39C/D上使用的三具8*6英吋AMLCD,使得JAS-39如今擁有大小僅次於F/A-22的全彩大營幕,如果單以所佔儀表版面積比例相比較的話,更是今日的世界第一,未來僅JSF有可能更在其之上........ 且瑞典佬並不以此為足,其目前也在研發類似JSF所使用的新一代數位航電座艙螢幕科技,未來可能以單一超大超薄可分割畫面智慧全彩螢幕,取代現行的三具AMLCD 不過和老美認知不同的是,瑞典佬認為HUD在未來仍有其需要(緊急備份,對地精準投彈...),無法全面以HMD與大螢幕取代.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3/16 16:4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www.gao.gov/new.items/d04391.pdf 一篇有關猛禽未來展望的老美國會文獻....... 1. 在1986年計畫起跑時,猛禽戰機研發費用估計為126億美金,發展時程九年,如今其研發費用已暴增至287億美金,發展時程脫長至十九年,加上368億美金的量產費用,平均分攤至277架猛禽身上,如今一架猛禽的整體身價已高達兩億三千六百多萬美金
a. 其上任務電腦所用的i960MX三十二位元微處理器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工藝,如今不僅已顯過時且已經停產,也無法因應未來全球打擊能力強化之需求.....未來將猛禽戰機上的電腦架構換成聯打機的全新設計架構是可行之道,但是所需開支與動刀規模並不低. b. 到2003年九月檢討時,猛禽戰機計畫仍有231項大小問題與不足有待解決,在今年年初測試時,航電系統的平均系統不穩間隔時間以及平均系統異常間隔時間只能達到預定目標的67%與54%,另外在機體組件耐疲能力方面亦有多項不及格之處,有些組件的耐久度只有目標的15%..................
|
toga 於 2004/03/18 18:3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美國《航太日報》2004年3月16日報導] 一位美國空軍官員3月15日稱,F/A-22猛禽的航電性能已取得重大進展。據這位空軍官員透露,從今年1月份後,F/A-22的航電軟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說,在1月份前,F/A-22的航電設備出現故障的平均時間只有2.7小時,而目前即將達到5小時,基本滿足初始使用測試和評估(IOT&E;)階段的要求。不過,他還表示,隨後還將進行更多的測試以進一步驗證F/A-22的航電設備性能。 |
toga 於 2004/03/18 18:3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美國《航太日報》2004年3月16日報導] 一位美國空軍官員3月15日稱,F/A-22猛禽的航電性能已取得重大進展。據這位空軍官員透露,從今年1月份後,F/A-22的航電軟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說,在1月份前,F/A-22的航電設備出現故障的平均時間只有2.7小時,而目前即將達到5小時,基本滿足初始使用測試和評估(IOT&E;)階段的要求。不過,他還表示,隨後還將進行更多的測試以進一步驗證F/A-22的航電設備性能。 |
toga 於 2004/03/22 18:2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1. 猛禽的測試問題麻煩還沒完結, F-15老不死戰機又有鹹魚翻身的機會矣, 順便還搶走Su-47的名號...................XD 2. FB-22的作戰航程性能要求還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美國空軍部長認為F/A-22尚未準備好進入關鍵的作戰使用測試2004-3-22 [美國《航太日報》2004年3月18日報導] 美國空軍部長James Roche 3月17日承認,F/A-22猛禽可能還未準備好按原定計畫於兩周後進入關鍵測試階段。Roche說:我認為還有疑問。 國防採購局官員將在3月22日開會決定F/A-22是否已準備好於3月31日進入初始作戰測試和評價(IOT&E;)。五角大廈作戰測試與評價主任Tom Christie曾警告說,猛禽按其測試時間安排前進可能有麻煩。 Roche稱,F/A-22已解決了許多難題,如座艙蓋和垂直尾翼的問題,但試飛效率仍比需要的低。審計總局(GAO)最近在一份報告中稱,從2003年10月到2004年1月,試飛員衹能完成其計畫飛行次數的53%,維修問題是造成該狀況的主要原因。 儘管如此,Roche仍堅持說需要洛﹒馬製造的這種飛機。作為對GAO報告提出的F/A-22問題的回應,Roche說,猛禽能提供更強的打擊移動目標和應對先進防空飛彈的能力。F/A-22的速度可使飛機定位進行對巡航飛彈的二次射擊,這是其他飛機所不能做到的。 除了計畫在2007至2015年將對F/A-22進行一系列空對地能力升級外,美國空軍仍在探討把FB-22作為目前轟炸機到下一代遠程打擊平台之間的過渡平台。Roche預計,美國空軍將決定是否成立辦公室發展該過渡轟炸機。他說,FB-22作為一種區域型轟炸機其航程將達到B-2A的75%。 關於F-15C實施金鷲(Golden Eagles)升級計畫作為補充F/A-22對地攻擊能力的過渡平台,Roche稱,美國空軍正在考慮升級部分F-15C鷲,提升其對地攻擊能力。美國空軍正考慮為一些F-15C增加使用武器(彈性)、提高雷達性能,使這些飛機能在未來戰爭中執行空對地任務。這些升級型F-15C可能稱作金鷲。 |
toga 於 2004/03/25 20:28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英國皇家海航與所有STOVL的支持者們總算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 http://tw.club.yahoo.com/clubs/J10--AEON--ARMY/ JSF/F-35各型別生產順序保持不變 2004-3-25
面對JSF計畫前景不確定性,尤其是短場起飛/垂直著陸型(STOVL),美國軍方領導階層曾經考慮將STOVL型的生產順序移到最後。但是,緊接著召開了一次由主要JSF投資者參加的高層會議否定了這種想法,以安撫對CTOL-STOVL-CV三種型別的生產順序進行調整意見反映強烈的既得利益者。作為JSF採購權威,美國海軍部長強調不調整的一個原因是因為CTOL和STOVL兩種型別的通用性高達85%。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員對延後生產他們的型別尤其反對,部分原因是部隊需求緊迫,AV-8B和F/A-18(在F/A-18E/F之前的型別)除役計畫已經確定。美海軍方面還有人強調應該首先解決STOVL型問題。英國也有類似的呼聲。 美海軍方面還說,增加一年的開發期,成本會大幅上升,初步估計要多花費至少10億美元。因為F-35延後交付必然導致舊飛機,如F/A-18C需繼續服役。F/A-18機群可能與F-14的命運一樣,作戰和保障成本將增加到每年13%~20%。 因此,國會預算撥款委員會人員強烈要求五角大廈不要延後整個計畫,建議壓縮進度,因為拖延將造成每年增加4%~5%的成本。另有報導F-35還存在其它問題。一位工業官員指出,JSF的加工落後進度幾乎一年,這又潛伏著成本增加的問題。但是隨著計畫項目進度的更改,這其中的壓力可能得到減輕。下個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程師將努力減輕STOVL JSF的2700磅(1226公斤)重量以滿足原目標要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專門成立了一個團隊攻克重量(過重)問題。 |
VOR 於 2004/03/27 22:00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Janes Defence Weekly March 24, 2004 Frustration Mounts Among JSF Partners By Joris Janssen Lok, JDW Special Correspondent, The Hague Thales Nederland, the largest defence contractor in the Netherlands (a Joint The move reflects the companys frustration at not having won any In 2002, when we signed the agreement for the Netherlands to join the JSF Today, after nearly two years of working very hard on this, all we have is According to Peels, an uncomfortable feeling about the JSF programmes Echoing Peels comments, defence industry executives at UK and Italian Peels company, a subsidiary of the French-owned Thales Group, with 2,735 Turnover In the letter, NIFARP chairman Kier Vis told Van Gennip that, so far, only a According to the NIFARP letter, JSF prime contractor Lockheed Martin and For Lockheed Martin, this amounted to $800 million in the SDD phase, More than $150 million in JSF business has been awarded to the Netherlands NIFARP told Van Gennip that the key industries hoping to become involved Others include Axxiflex, Dutch PHM Consortium, Dutch Space, Eldim/Sulzer, According to Peels, the difficulties in winning JSF contracts from the US Company executives from other countries have made similar complaints. Two Similarly, an executive with Italys Finmeccanica said that the climate was Peels also called for tougher negotiating at government level, referring According to senior Thales Nederland executives, one way for Lockheed Martin A key example could be the US Navys Littoral Combat Ship programme, for Additional reporting by David Mulholland, JDW Business Editor, London |
flak 於 2004/03/29 20:31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這期的AFM 波蘭與俄羅斯合作生產MiG-AT教練機,這批教練機將作為F-16飛行員訓練之用。另外,波蘭的MIG-21宣布除役(好亂)。 義大利的第一架Predator UAV試飛,義大利共訂購了六架。 |
toga 於 2004/03/29 23:1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除了X-43寫下的”七馬赫極音競速傳說”之外, 近來UCAV界的另外一項里程碑:X-45”無人匿蹤投彈傳奇”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483640.1080572176&modele;=jdc_34 (Source: US Air Force; issued Mar. 26, 2004)
All testing leading up to (the) weapon jettison went extremely well, said Maj. Mike Marston, an X-45A test pilot. The time and preparation put in paid big dividends when the inert weapon successfully cleared the aircrafts internal weapon bay. Along with successfully releasing an inert, unguided small smart bomb, the testing demonstrated the aircrafts maximum envelope of about 495 mph and 35,000 feet. It also verified proper operation of the weapons bay door and tested its ability to transmit a radar image to the ground operator within time and bandwidth constraints, said 2nd Lt. Devon Christensen, Air Force Flight Test Center X-45A deputy program manager. Before the flight, the program conducted three successful test flights March 11, 13 and 17, said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officials. March 11 was the first of two regression flights to validate new software changes. During this flight, the X-45A unexpectedly had to be redirected around the flight pattern when an in-flight emergency was declared by another aircraft.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redirected the X-45A around the flight pattern to allow the other aircraft to safely land, demonstrating the X-45As ability to fly with manned aircraft, said Boeing officials. Software changes were also validated during the second regression flight, Lieutenant Christensen said. During the March 17 flight, the team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captive-carry flight and validated software changes. The X-45A carried, but did not release,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atellite-guided bomb during this flight, Lieutenant Christensen said. The X-45A used the same mission plan for the captive-carry flight that was used for the inert weapons release to dry-run the release procedures. The dry-run was excellent; it helped configure the communications software for (the) flight [March 20], during which the X-45A successfully released an inert weapon while flying the exact same flight configuration practiced March 17,?Lieutenant Christensen said. All of these flights support the release of another bomb at China Lake Naval Air Warfare Center in April, Lieutenant Christensen said. Our program i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military with a weapon system that can operate without placing men and women in harms way, Major Marston said. We are developing an aircraft that will be a lethal means of force, protecting war fighters who risk their lives to perform dangerous missions. The X-45A began flight testing here with its first flight May 22, 2002. |
SK2 於 2004/03/31 21:05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Air International 四月號 美國鷹專題 部份節錄 1. F-15C和F-15E的雷達(APG-63V0/APG-70)將會被統一成APG-63V1. C型機已接近換裝完畢而E型機也即將開始換裝 |
Zenobia 於 2004/04/01 02:33 | |
Re:2004 第一季各國軍用機動態及評論 | |
第二季已經開始,請大家轉場...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